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性解析

合集下载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养 目标 基 本都 定 位 于 “ 培 养 面 向生 产 、 建设 、 服 务 和管
特 点是 “ 专” 才, 而不 是 “ 通” 才, 所谓“ 术 业有 专攻 ” 是
理第一线需要 的高素质高技 能人才” 。2 0 1 1 年l O 月, 教育部颁布 了《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 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 教职成 [ 2 0 1 1 ] 1 2 号) 明确提出 : “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 向, 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 系建设 的时代责任 , 主动适应 区域经 济社会发 展需
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的若干意见》 ( 教高
[ 2 0 0 6 ] 1 6 号) 。该 文件 的发 布对 我 国职 业 技术 教 育 的
才, 其在文化修养 、 认知水平等素质要求上 , 较之高职 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格要求要低一些 , 所 以高职院校 的 学生应 是高层次 的和高水平 的 , 表现 出高端 的特点 。 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 , 相对于其


引言
目标 , 培养“ 高 端技 能 人专 门人 才 ” 中的 “ 高端 ” 应 理解
我 国对高职教育培养 目标的界定 , 经历 了一个 不
断 完 善 的认 知 过 程 。2 0 0 6 年1 2 月, 教 育 部颁 发 了《 关
为 高 层 次 比最 高 层 次 更 为 合 理 。 “ 高端 技 能 型专 门人 才” 包括 以下 内涵 : 首先 , 从 素质 教 育角 度看 , 高职 教 育 有 别 于 中职 教育 。中职学 校教 育 培养 目标是 技 能型 人
二、 现状 和存 在 的 问题
“ 高端 ” 一词 是 近 年来 出现 的词 汇 , 现代 汉 语 词典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一、前言与背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起源于工业革命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科技的快速进步,高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学研合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发达国家,目的是通过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过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对接,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其次,产学研合作能够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推动学生就业和产业发展。

再次,这种合作模式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最后,产学研合作有助于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的创新发展格局,对促进社会经济全面进步具有深远影响。

二、行业/领域的核心概念与分类核心概念的界定产学研合作指的是高校(学术领域)、研究机构(科研领域)与企业(产业领域)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展开的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活动。

行业/领域的分类及特征产学研合作的行业/领域可以根据合作内容、行业特点进行分类,主要包括:1.工程技术领域:以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特点是技术更新迅速,对实用性技术人才需求大。

2.生物医药领域: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特点是研发周期长,对专业性人才要求高。

3.环境保护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特点是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并重。

4.服务业领域:如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点是服务个性化、智能化需求日益增长。

各类别产学研合作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应用领域,同时也代表着不同的市场潜力。

行业/领域的交叉与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学研合作的行业/领域之间交叉与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例如:•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的结合:在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开展合作。

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比 ,高等职 业教 育要冲破 以学科为本位设
置专业的传统 ,坚持 以社会职业 岗位群或 专业大体相同的技术岗位群作为设置专业 的依据 , 照它的业 务需要或用人标准来 按 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同时要 特别重视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新技术新知
教育 , 学生 明确 只有用知识和能 力充实 让 自己才能立足于社 会 ,为将来参 与竞争打 好基础 。要教育学生热爱 自己的专业 ,并 通过 自己出色的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
高等职业教育 ;教 育改革 ; 改革思路
I o d r t d p o s c la d e o 0 c d v l m n , n re O a a t t o i n c n嗍 e e p e t a o
23 1
圈 z 黼曩誊
专业 设置 是 高 等职 业 教 育 和社 会需 求
Y . .
方面 要加 大投 入 ,购进 必备的 、先进 的 教学 设备 ,保 障实践 教学 。 同时 ,要加
快 实 训 基 地 建 设 步 伐 , 充 分 利 用 来 自企
去 精选适 合的 专业理 论知 识 。要特 别重 视 实践 教育环 节 ,通过 见习 、实 习、半
源 不断地 为社 会输 送高 素 质的 实 用型人 J才。因此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的需求 ,进

步 改革高 等职业 教育势 在 必行 。
b e V C o a d c t n a t b I f r e . i r O i n l u a i h s o e r o m d gh }e o e
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刘德勇 包头铁道职 业技 术学院 0 4 10 0 4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 会开发劳动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完整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完整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现代教育原理》形考任务1-5完整答案课程考核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最终成绩=形考成绩50%+终考成绩50%考核方式相关信息以国家开放大学当学期发布的考试安排文件为准。

一、名词解释1.教育【答案】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学【答案】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

3.教育科学【答案】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称。

4.教育思想【答案】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5.教育规律【答案】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6.义务教育【答案】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7.学制【答案】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8.终身教育【答案】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终身教育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订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方向的发展。

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

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

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一般经济属性日益异化成社会、产业、市场服务等功能,高职教育短视化、产业化、不公平问题逐渐凸显。

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科学认识应该有别于“商品性”“市场性”及“产业化”等工具性和功能性判断。

只有从认识论、知识论和实践论上正确把握高职教育经济属性,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属性市场性在《辞海》中对“属性”的文本解释是“对象的性质与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

在英文中属性用“property”或“attribute”等词来表达,基本语义是事物的特性或者是形成人和物最本质的部分。

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作为事物的存在,其实是其本体与属性的相结合,本体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它是客观表现具有的多种形式和反映,而属性则是对客观本体所具有的感性表现的抽象规定和一般性规定,具有基本的、不可变的特性。

客观本体是属性的物质存在基础,属性则是客观主体的最一般的永恒的表现。

没有属性的实体是空洞的抽象,是神秘不可知之物,而脱离实体的属性则只能是主观任意的虚构。

同时,客观本体常常表现出多种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之分,这些多重形式的属性构成了客观实在本体。

从人类认识规律和方法来说,对属性的认识是正确、直接和快捷判断事物真实多样面貌的首要选择。

高职教育这一客观存在就是高职教育实体与高职教育属性的统一。

高职教育实体就是校园中教育活动实体,如高职教育教学活动、高职教育的教科研活动、高职教育的产学研活动等。

高职教育属性则是指高职教育活动的教育性、实践性或经济性等。

正是由于客观本体属性的多重性,人们在分析和实践高职教育时经常将彼此相近的属性相混淆。

例如,高职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得益于对高职教育经济属性的认识和实践,但如今高职发展进入瓶颈区,则是对其经济属性市场化狭隘理解的结果。

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加强实践教学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价值工程1高职高专实践性教学的意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一些高等职业教育始终不能脱离学科教育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窠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生产高效性的要求,使现代工业生产得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企业生产中所需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缺乏,导致先进的产品制造工艺和方法不能发挥原有的作用,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因此人才因素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要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突出的技术教育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培养本科以上学历的常规教学模式,必须确立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而实践教学就是高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2高职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高职教育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的程度普遍较低,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

之所以这样,其原因有以下几点:2.1高职教学体系建立,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等院校学科式教学的模式,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中心,没有形成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机制。

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部分还是按照学科教学的知识体系,给学生———————————————————————基金项目: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0KYB07)。

作者简介:孙艳萍(1974-),女,陕西咸阳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工工艺。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高职教育特色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Highlight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孙艳萍Sun Yanping ;金莹Jin Ying ;淮妮Huai Ni(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咸阳712000)(Xian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712000,China )摘要:加强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是突出高职特色的关键。

对普通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doc

对普通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作者:张海军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21期[摘要]文章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以及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办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对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办高职教育的各种模式做了对比,探索出普通本科院校要端正办学思想、规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创造办学条件等举办高职教育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普通院校高职教育思考[作者简介]张海军(1974- ),甘肃定西人,重庆邮电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重庆400065)[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专科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0636285)[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2-0023-02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方针,本科院校、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等不同类型的院校都在举办高职教育,我国的高职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这种以学科教育为背景的环境下,是否还有必要举办高职教育?能否办好高职教育并办出高职特色?普通本科院校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在校内建立怎样的管理模式与机制?本文首先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办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并就当前普通本科院校办高职教育的模式进行对比,最后探索出了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的基本思路。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试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教育

维普资讯
试 论 高等 职 业技 术 学 校 的信 息教 育
郝 凤 英
( 山西 煤炭 管 理 干部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 0 ) 3 0 6
务、 管理第一线技术型 、 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理应将 自己融入信息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 以 提高其综合素质 。实际上 , 现在许 多国家都 已经意识 到信 息教育的重要性并着手实施 。现实表明 , 高等职业技术学
教 育 。此 后 , 合 国 教科 文组 织 又 根据 世 界 各 国 教 育发 展 联
问题和矛盾的最 佳方案 ) 。掌握信息技术与信息方法是信 息能力形成的基础 , 也是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信息教育
的基 点 。
的情况 ,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进行修订 , 19 对 于 9 7年将属 于
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 高等教育第一阶段 ) 划分为 A、 B两
与信息获取 、 分析 、 加工 、 利用有关的知识 可称之为信
息知识 。 在这里 , 信息的获取包括信息发现 、 采集与信息优 选;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 、 信息综合 、 信息查错 与信息评
价;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排序 与检索 、 信息 的组织 与表达 、
信息的存储与变换 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 ; 信息利用则
不大侧重 , 花时不多 , 而侧重它们在个别职业 中的实际应
用 。故 所 列课 程 计 划 与 相 应 大学 学 位 教 育相 比 , 修业 期 限
感 等技术 ) 为基础 , 结合专业教育掌握信息方法( 即用信息
的观点来分析 自然和人类思维 中的问题和矛盾 , 得解决 求
要短一些 , 一般少于 4年。 这个阶段被称为高等职业技术 ”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

近现代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历史演变一、17—18世纪德国职业技术萌芽17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家。

同时在教育史上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以普鲁士教育为主。

(一)泛爱学校受夸美纽斯和法国启蒙学者的教育观影响1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泛爱学校”。

其创始人是巴西多(J.B. Basedow1724—1790)。

泛爱学校的学习内容包括有实用知识、农业劳动、手工业劳动等。

(二)哈勒学园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的日渐丰富实科教育随之兴起。

在此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是1695年弗兰克(A.H. Francke1663—1727)在哈勒开办的一所国民学校以实科内容和直观方法施教并对贫家子弟免费提供教材此后又设立科学学校其中配备各种实验室、各类仪器、诊所、印刷厂、师范学校以及文科中学。

1708年哈勒学园的副主教席姆勒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学校。

此后肄业于哈勒学园的赫克又于1747年建立了类似的学校所开设的实科课程更为广泛又附设工艺学习班、师训班影响更大。

二、19世纪—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一)19世纪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9世纪德国无论在教育理论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令欧洲各国瞩目。

1806年普法战争和欧洲革命给德国教育发展带来了两次重大的冲击。

其实在18世纪德国就已经有少量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实科中学到19世纪实科中学迅速发展成为德国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

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它标志着实科中学这一形式得到政府的承认。

且于1859年颁布《实科中学课程编制》规定高级实科中学修业年限为九年。

然而此时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直到1870年才获得具备升入大学的资格。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在19世纪还建立了与大学功能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或其他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奠定了德国现代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20世纪前期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1、德意志帝国时期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国家服务”的民族主义精神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六章高等教育结构【评价目标】1.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

2.利用高等教育结构理论来分析和把握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结构的特点。

3.了解世界及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

第一节高等教育结构理论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大部分。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关系两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没有结构的功能是不存在的,反之,也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结构。

如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过程中,各国通常借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就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区学院大规模兴起后才开始的,目前这类学院共有两千多所,占美国高校总数的60%。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非是政府有目的发展的结果,起主要作用的是私立院校。

1994年日本有910所私立院校,学生数2300000,约占日本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75%和学生数的76%。

因此,高等教育要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应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随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地进行结构调整。

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

相同的功能常常可由不同的结构来实现。

如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重心在中等教育阶段,而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安排在高等教育层次,基本由社区学院来完成。

中等学校教师的培养,在中国是由师范大学或学院单独完成的,但在许多国家,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参与师师资的培养。

因此,高等教育结构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实的和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文化的。

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各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也决定了一国无法照搬他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4月 第29卷第2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Apr.,2010 

Vo1.29 No.2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性解析 陈光曙,穆晓霞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组织的变更,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 个由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复合而成的概念体系,在层次特性上具有高等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类型特性上具有职业性,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在知识能力特性上具有技术性,表现为面向职业或 职业群,以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支撑为基础的技术应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创造. 关键词:现代;高职教育;特性解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0)02—0138—03 收稿日期:2009—12—27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SJB8800009) 作者简介:陈光曙(1961一),男,江苏淮阴人,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借用西方职业带(occupational spectmm)理论, 解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等”的符号意义.西方职 业带理论按照各自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和管 理范围,将工业技术人员划分为技术工人、技术人 员、工程师三个系列,其中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称 为“职业教育”,主要由职业技术学校承担,培养规 格要求主要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技术人员 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主要由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承担,培养规格要求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 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工程师的教育称为 “工程教育”,主要由普通高等学校承担,培养规格 要求主要是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 技术人员在职业带上介于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的中间 地带.借用西方职业带理论,解析我国人才结构的 演变和教育形式的演变与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 发展的关系.在手工业生产阶段,职业带上的人才 类型只有技术工人;在大工业生产初期阶段,职业 带上的人才类型出现了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两类人 才,而且两类人才的工作职能存在部分交叉;在二 十世纪上半叶,工程师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 必须具备更多更高的理论知识,在职业带上大幅右 移,使得工程师与技术工人之间的交叉带消失,由 此产生了介于技术工人之上而在工程师之下的“中 间人才”,称为“技术人员”;在二十世纪下半叶, 由于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生产技术体系的不断发 展,工程师的区域继续右移,技术人员的区域不断 扩大,并且出现了层次上的分化,从而出现了高级 技术人员,即新型的高层次职业技术人员.高层次 职业技术人员属于技术人员类系列范畴,又与工程 师系列人员有部分职能交叉,此类高级技术人员必 须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操作能 力,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已经跨入高等教育领域.因 而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具有“高等性”_l J. 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出 现,是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劳动组织的变更引起职业 技术教育层次上移的结果.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职业技术教育必 须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个性发展和独具 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新知识、 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着力体现现代化、信息 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这显然不是原有职业技 术教育受教育者的学历学识、原有职业技术教育的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所能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肩 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高等 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就业者适应社会 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越来越 高的学历学识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个人职业生涯的 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第二,随着劳动 组织的变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人才的需求和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39・ 职业的选择具有多佯性和变动性,需要劳动者对不 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科学技 术发展趋势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必须加强通识 能力的培养,构建复合型智能结构,增强人才对未 来转业转岗或通业总揽的自我调适、自我应变的能 力.这使得原有职业技术教育中依据职业设置课程 体系转变为以职业群或行业设置专业体系、课程体 系和教学内容,随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 式等构建教育类型的主要因素的变化,导致高等职 业教育从职业技术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高等教育 新的类型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J. 2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阚析 当前,社会人才可分为学术型人才(科学型、 理论型)、工程型人才(设计型、规划型、决策型)、 技术型人才(工艺型、实施型、管理型)、技能型人 才(技艺型、操作型、经验型)等四种类型.其中学 术型人才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工程型人才是 将客观规律演变为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工作规 划、运行决策的.技术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共同 任务是将设计、规划、决策等转化为产品、工程等 物质形态,但技术性人才劳动组成的主要部分是智 力活动,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而技能型人才劳动 组成的主要部分是动作技能,以掌握经验技术为 主.整个社会的运行是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 型、技能型等四类不同人才来共同进行的,都具有 自身的社会功能.其中技术型人与技能型人才处于 社会运行链环的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社会活动的具体操作者.从一般意义来讲,技术型 人才在生产第一线“将意图变为实际”的项目中要 承担更多的现场决策和人力资源管理责任,更容易 被选择为和成长为项目主管.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 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高等技术型人才具有四个鲜明的职业型特性: 第一,变通性特点.即学生能“以一技之长为主、兼 顾多种能力”,既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 论,又能在此基础上,在相近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 能力迁移,实现上岗不需要过渡期,转岗亦不需要 过多的再培训;第二二,融通性特点.即学生既具备 职业领域的方法和能力,又具有社会活动能力,且 能将这两种能力运用自如.这些能力包括科学的价 值判断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社会交往与互动的 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第三,潜通性特点. 即学生应具备今后多次创业和广泛就业的潜在素 质.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人职业角色的变换,得 益于每个人的潜在资质,有相当的潜通基础.随着 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产 业结构都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导致 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新的产 业、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不同职业岗位 的内涵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越来越 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 动岗位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第四,普通 性特点.理论基础知识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 律,常常是相近职业或某职业群的共同理论基础, 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学习专业理论技术和实践技 术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应该具有较强 的从业弹性,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基 础,保证教育对象对未来就业环境的适应性 J. 

“技术”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手工业时代技术 是一种技能和经验,工业革命后技术是劳动手段的 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技术既有主体要素:技 能和经验,又有客体要素:天然和人工物质,设计、 制造和使用产品的知识、技术原理和方法论.因 此,所谓技术,即是对知识、能力、技能、手段、物 质材料等进行组合,并付诸应用,它是人类在利用 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 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特点在于“对自 然或社会的实际进行控制和改造”_4 J. 技术是与科学相对应的概念,科学偏重规律、 原理、理论,技术倾向实践、应用、实用.在科学知 识、原理规律形成社会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两次 转化:一次是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工程设计、产品设 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等工程原理;另一次是将 工程原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从而转化为工程、产 品等物质形态,直接为社会利益服务.人们通常将 第一次转化中所需的技术称为工程技术,将承担第 

一次转化任务的人才,称为工程型人才.第二次转 化是将工程技术应用于工作现场,由技术型人才与 技能型人才共同完成的.技术型人才是在生产一线 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经过 他们的努力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等变换成物 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主要任务是技术 应用和现场实施,如技术员、工艺师、农艺师、会 计师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范围广泛,应涵 ・140・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但就其人才类型而 言,主要是“技术型人才”,而非学术型、工程型或 技能型人才,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服务 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从而决定了高等职业 教育的知识能力特征一技术性 J. 在当今科学与技术互动的背景下,技术的科学 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科学化趋势日趋明显.科技 的变革使得传统的培养经验型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 技术教育产生了规格高移的内发动力,所以,传授 

一种针对职业的“技术知识”或“技术群知识”,即 “高等职业技术知识”,它最为基本的屙l生是其技术 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最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和“立 身之本”.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体现在“技术 的应用性”、“技术的创造性”、“技术的职业针对 性”、“技术与知识的高度复合性”等方面.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既高度 综合又高度分化,这既要求从业者要有更专门的专 业能力,也要求从业者有更宽更广的基础能力.因 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知识和 技术的高度复合性.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概念 

是“技术”,表现为面向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以科学 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支撑为基础的技术应用、技术 推广和技术创造 ]. 

参考文献 [1]郑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念术语辩析[J].浙江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7—11. [2]梁志,赵祥刚.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解析及其内涵的厘 定[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53(1):88—91. [3]王梦云.职业教育的特征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5,28(6):116—119. [4]黄益中.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特色[A].人大复 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C].2002(04). [5]杨哲生.论高职的教育类型一兼论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内 涵[J].职教论坛,2008,(7):21—23. [6]邓耀彩.经验性技术发明与高等院校的研究功能:兼论 强化高职院校的研究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 (6):44—49. [责任编辑王保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