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生节目的优缺点

合集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探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探析

王倩一、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分析1.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李长春同志在2003年的《求是》杂志上,曾对“三贴近”原则进行了细致分析和内容阐述,即新闻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

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民生新闻节目,宣传口号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随后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栏目提出“忧百姓之忧、急百姓之急”的宣传口号,也贯彻了“三贴近”的原则,得到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正是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将话语权更多地交给平民百姓,从而受到老百姓青睐。

2.符合本土化的地域优势美国著名新闻主持人丹·拉瑟有一条后院篱笆原则( Back-fence principle),意思是说人们在一天工作结束后,两个家庭妇女在他们家后院的篱笆旁聊天时谈到的内容,往往是她们一天中最感兴趣的事。

因此我们的电视栏目,抓取新闻点时,也必须抓取最能引起广大民众关注的话题,而最能让受众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也就是本地发生的新闻。

3.采用口语式的播报方式著名学者哈贝马斯著名的“公共领域”和媒介关系的论述,指出媒介在传播方法上要讲究“家常化”、“口语化”,要架起媒介和公众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因此电视新闻栏目所强调的“口语化”,目的就是搭建电视和观众的桥梁,尽可能地拉近电视与广大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老百姓感觉民生电视新闻就是咱们自己的节目,真的是关心咱们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

比如山东齐鲁频道的《拉呱》,主持人用地道的济南话说新闻,一开始从语言上就抓住了济南市民尤其是老济南市民的心,风格也比较轻松活泼,得到了本地观众的喜爱。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1.提升品质如今,受众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如何在全国众多民生新闻栏目中脱颖而出,成为电视人的第一选择?“内容为王”是永不过时的一条真理,一档节目能够生存且长期发展下去,必须从内容入手,用精品内容抓住观众的遥控器。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传递社会民生信息和倡导社会正能量,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发展这类节目,本文从现状出发,探讨了相关策略。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满足大众信息需求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通过丰富内容、精准定位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一方面,新闻资源的丰富和采编团队的专业化成为了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民生新闻节目借助新闻记者和专家的力量,深入探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更好地呈现给观众。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无论是传统的新闻报道、访谈评述,还是辅以动画、微电影等形式的节目内容,都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然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内容创新和针对性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涉及社会问题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对于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不够。

这导致了内容的雷同和缺乏独特性,观众的兴趣难以持久。

其次,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信息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在追求收视率和关注度的同时,部分媒体可能会夸大事实,并夹杂主观色彩,扭曲了信息的真实性。

此外,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边缘化趋势也开始显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寻求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电视台应加大对民生问题报道的投入,提供更多的专题报道和深度剖析。

通过更加深入的调查和报道,将问题辨析得更加透彻,观众才能对节目内容产生共鸣。

其次,电视台可以加强与权威专家、社会组织的合作,增强节目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专家的解读和意见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评估相关问题。

此外,要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还要加强内部与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确保新闻报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台播出的一种以民生为主题的新闻节目,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医疗、环境、就业、住房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媒体形式的多元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面临着一些困境。

本文将针对这些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困境分析1.传统节目形式受挑战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如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等,传统电视新闻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观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了解新闻,不再需要盯着电视等待新闻的播出,因此传统电视新闻的收视率逐渐下降。

2.内容同质化严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内容同质化严重,大部分节目都聚焦于同一些热点话题,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失去了对电视新闻的兴趣。

3.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报道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很难做到深入解读,不能满足观众对于深度解读的需求。

4.受商业影响较大在现代社会,商业利益对于新闻报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可能会因为赞助商的关系而无法客观地报道一些敏感问题,导致观众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二、对策分析1. 创新节目形式针对传统节目形式受挑战的困境,电视台可以在节目制作上进行创新,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和形式,如VR技术、互动直播等,提高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2. 多元化内容策划要解决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电视台可以调整节目策划,扩大新闻报道的领域,增加报道内容的多元化,包括教育、医疗、环境、就业、住房等不同方面的内容,满足观众对于多样化新闻的需求。

为了解决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的问题,电视台可以加强对于新闻的深度报道,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分析,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增加观众对于新闻的认可度。

4. 提升新闻信誉度为了减少商业影响对新闻报道的影响,电视台应该建立起更加独立和客观的新闻机制,严格把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提高观众对于新闻的信任度,增加收视率。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是指以报道民生问题为主题的新闻节目,旨在为观众提供生活中的实用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当前的电视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节目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其困境,并提出对策。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之一是内容单一化和功利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利益的影响,一些电视台和制片方倾向于追求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导致节目内容趋同,过分关注热点话题而忽视其他民生问题,缺乏深度和广度。

一些节目在报道民生问题时过于功利化,只关注解决问题的表面,而忽略了问题背后的根源和深层次因素。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还包括信息传递受限和观众参与度不高。

由于电视媒体的特性,节目的时间和空间有限,无法充分呈现复杂的民生问题和解决方案。

观众参与度不高也成为一个问题,观众只能被动接受节目的内容,无法对其进行互动和参与讨论。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改善和提升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

制片方和电视台应该多样化节目内容,不仅关注热点问题,还关注其他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可以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揭示不同民生问题的背后原因和深层次影响,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分析,避免功利化的报道方式。

利用新技术手段扩大节目的传播和互动范围。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可以将电视节目与网络互动和社交媒体结合起来,开展在线讨论和观众参与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观众的参与度,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提出问题和建议。

制片方和电视台也应该加强多方合作,与学术界、专业机构和民间组织合作,共同开展民生问题的研究和调查,提供权威的数据和专业的分析。

通过这种合作,可以提高节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制片方和电视台还应该注重节目的创新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借鉴纪录片和访谈节目的方式,采用情景还原、主持人对话等形式,以更生动和具体的方式呈现民生问题和解决方案,增加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但可以通过多样化内容、加强互动和参与、与其他机构和组织合作、创新节目形式等对策来提升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观众和社会。

浅谈民生节目的优缺点

浅谈民生节目的优缺点

浅谈民生节目的优缺点——以《拉呱》为例《拉呱》节目是齐鲁电视台新闻节目,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语言,实现新闻、文艺一体化,由小么哥(张勇)主持,还有一个搭词儿(通过打断或插入一些话语,而将本个话题和下一话题连接起来)除了播报身边事,又新添了子栏目:和事佬(让百姓当一回调解员)么也懂(教大家小窍门)雷翻天(主持人鄢磊、张帆表演的小笑话)等。

一、《拉呱》节目的优点1、传播内容符合“使用—满足”理论,接地气作为山东台主打的民生新闻栏目,《拉呱》节目切实的以山东本地民生新闻为主体,报道山东人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家庭、教育、医疗、婚恋、食品等相关问题的新闻,与老百姓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吸引山东本地人的收视热点。

例如,27号新闻《汶上:好消息!暖气供上了“开口费也退了”》就是与山东汶上小区居民冬季采暖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吸引居民收看,另一方面通过记者的采访调查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为居民担忧。

另外像“么哥秀”这样的版块贴近群众的生活,向观众介绍一些生活中的传统和实用技巧以及热点分析,受到观众欢迎。

2、节目主持人采用山东方言,贴近群众作为一档山东特有的民生节目,《拉呱》注重贴近山东本地语言特色,主持人小么哥、鄢磊均采用济南话方言,在情感上更加贴合观众,让受众更有亲切感,也使节目更有特色和山东特有的幽默感。

加之两人长相普通具有喜感,更有观众缘。

3、新闻报道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吸引观众《拉呱》节目主持人小么哥在播报每一条新闻时,基本采用通俗化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新闻,例如24号新闻《济南:平安夜圣诞老人来送礼》,小么哥首先提出平安夜、圣诞节的概念,然后引出圣诞老人送礼物的话题,相当于“赛前热身”的播报手法,整条新闻也是先提出疑问、引出人物、进行采访,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报道,一气呵成,更有可看性。

4、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强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拉呱》节目的直播过程当中,热心观众可以不断参与微信、短信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是与主持人“拉家常”,增强了民生节目的交流性,另一方面,在节目播报的新闻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观众的热心线索得来,例如25日的新闻《泰安:神秘电话连上村里俩女人》就是由热心观众提供线索最后采访得来,如果没有观众的参与互动,民生节目就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反映观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摘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当前面临着收视率下降、信息过载、内容同质化等困境。

收视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观众选择多样化、新媒体竞争激烈等因素。

信息过载则导致观众审美疲劳,难以吸引观众眼球。

内容同质化问题也影响了节目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传统模式的困境使得节目难以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

创新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加强内容创新、结合新技术提升内容质量等。

未来发展趋势将是新媒体整合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加强内容创新也是关键。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需要不断探索适应发展的路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困境,对策,收视率下降,信息过载,内容同质化,传统模式,创新,未来发展趋势,新媒体整合,内容创新。

1. 引言1.1 现实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发丰富多样,电视台所占据的信息传播优势逐渐被削弱。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面对收视率下降、内容同质化、信息过载等问题时,亟需创新和改革。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已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出路,成为摆在广大新闻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寻找出可行的对策,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部分将从行业现状和问题意识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后续的探讨奠定基础。

1.2 问题意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当前社会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观众的问题意识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观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也在下降。

观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电视节目,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获取新闻资讯。

问题意识的不足也体现在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上。

许多观众更倾向于选择轻松有趣的娱乐新闻,而忽视了社会民生新闻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持续下降,节目内容也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作者:史宏伟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5期在电视新闻中,民生新闻可谓异军突起。

各级电视台之所以对民生新闻青睐有加,主要是因为民生新闻这种独特的新闻理念和操作方式可以冲破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重重包围,获得其他节目无法获得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例如在郑州,河南电视台的《小莉帮忙》与郑州电视台的《郑州大民生》就备受关注。

归结起来,民生新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理念、内容、地域、播报等方面。

一、理念优势:做普通百姓的知心人电视民生新闻往往被亲切地称作“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这其中蕴含着民生新闻贴近民众、服务民众的价值理念。

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投以热切的目光,它关注着老百姓的生活际遇与生存状态,在意他们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带着人性化的思路贴近民众生活,用平等的眼光报道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

可以说,“贴近民众”一直是新闻媒体向往的目标与努力的具体方向,而为什么在电视民生新闻这里,节目理念才找到合适的节目形式,电视新闻才被老百姓真正看作自己的新闻?这主要在于电视民生新闻平视的拍摄角度、平民化的采访语式以及对民众疾苦感同身受的评点立场。

民生新闻关注着普通人,使他们的利益能够得以保障。

二、内容优势:聚焦日常生活民生新闻的内容优势在于它对准了一个以往在媒介呈现中屡被忽略的领域———日常生活领域。

民生新闻的独特在于把新闻由专注于记录国家大事和国家行为转到深入挖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领域,去记录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在新闻报道中勾勒百姓生活全景图。

毋庸置疑,新闻资源已经成为目前媒体围绕收视市场进行激烈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时政新闻由于受到“规则”的限制,承载的“导向责任”更为重大,因此新闻媒体利用此类新闻资源的空间有限。

而社会新闻千变万化,记者采编的灵活度非常高,正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民众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都可以成为新闻,像交通事故、房产纠纷、家庭矛盾、弱势人群的无助际遇等都成为了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竞争优势与误区

心 人
电视 民生 新 闻往 往 被 亲 切 地 称 作 “ 老 百 姓 自 己 的新 闻 ”这 其 中蕴 含 着 民生 新 闻 ,
家 弱势 人 群 的无 助 际 遇 着 “ 播 你 听 ” 我 的观 念 , 抑扬 顿 挫 、 字正 腔 圆 、 贴 近 民众 、 务 民 众 的价 值 理 念 。 服 电视 民生 房 产纠 纷 、 庭 矛 盾 、 这 新 闻就 是 在 坚 持 正 确 的舆 论 导 向下 ,对 于 等都 成 为 了 民生 新 闻 的主 要 内容 。 而 民生 照本 宣科 地 为观 众 朗读 新 闻稿 , 种 方式 给 普 通 民 众 的 社 会 生 活 投 以 热 切 的 目光 , 它
二、 内容优势 : 焦 日常 生活 聚
民生 新 闻 的 内 容优 势 在 于 它 对准 了一 日常 生 活 领 域 。 民 生 新 闻 的独 特 在 于 把 新 闻 由专 注 于 记 录 国 家 大 事和 国 家 行 为 转 到 深 入 挖 掘 老 百 姓 的 日常 生 活领 域 ,去记 录 百 姓 的生 活状 态 、 活 矛 盾 、 感 困 惑 , 生 情 在 新 闻 报道 中 勾 勒百 姓 生 活全 景 图 。
地域性 的历史掌故都成 为可开采的文化资
源 , 以 唤起 人 们 对 特 定 历 史 阶 段 的 地 域 文
( ) 一 民生 新 闻绝 非 街 头 闹剧
因为电视新 闻快捷、 直观 , 相对于纸质
媒体 而言 , 受众 更 广 , 响力 也相 应 更大 。 其 影
郁 的地域特 色。 可以说 , 民生新 闻对于地域
适 的 节 目形 式 , 电视 新 闻才 被 老 百 姓 真正 性 的 强调 已成 为一 种 竞 争 性 的 策 略 与 价值 新 闻 自诞 生 以 来 却 始终 缺 乏一 个 准确 的定 看 作 自 己 的新 闻? 这 主 要 在 于 电视 民生 新 诉 求 。 电视 民生 新 闻 不仅 注 重 选 择 能 展 示 闻平 视 的拍 摄 角 度 、 平 民化 的 采 访 语 式 以 及 对 民众 疾 苦 感 同 身 受 的评 点 立 场 。 民 生 以保 障 。 当地 风 土 人 情 的新 闻场 景 ,还 对 当地 的 文 化 资源 进 行 历 史 性 开 掘 ,包 括 当地 的 地理 是, 当地 的城 市特 色 、 井 人 物 、 市 历史 遗 迹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生节目的优缺点
——以《拉呱》为例
《拉呱》节目是齐鲁电视台新闻节目,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语言,实现新闻、文艺一体化,由小么哥(张勇)主持,还有一个搭词儿(通过打断或插入一些话语,而将本个话题和下一话题连接起来)除了播报身边事,又新添了子栏目:和事佬(让百姓当一回调解员)么也懂(教大家小窍门)雷翻天(主持人鄢磊、张帆表演的小笑话)等。

一、《拉呱》节目的优点
1、传播内容符合“使用—满足”理论,接地气
作为山东台主打的民生新闻栏目,《拉呱》节目切实的以山东本地民生新闻为主体,报道山东人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家庭、教育、医疗、婚恋、食品等相关问题的新闻,与老百姓自身的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吸引山东本地人的收视热点。

例如,27号新闻《汶上:好消息!暖气供上了“开口费也退了”》就是与山东汶上小区居民冬季采暖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方面能够吸引居民收看,另一方面通过记者的采访调查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为居民担忧。

另外像“么哥秀”这样的版块贴近群众的生活,向观众介绍一些生活中的传统和实用技巧以及热点分析,受到观众欢迎。

2、节目主持人采用山东方言,贴近群众
作为一档山东特有的民生节目,《拉呱》注重贴近山东本地语言特色,主持人小么哥、鄢磊均采用济南话方言,在情感上更加贴合观众,让受众更有亲切感,也使节目更有特色和山东特有的幽默感。


之两人长相普通具有喜感,更有观众缘。

3、新闻报道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吸引观众
《拉呱》节目主持人小么哥在播报每一条新闻时,基本采用通俗化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新闻,例如24号新闻《济南:平安夜圣诞老人来送礼》,小么哥首先提出平安夜、圣诞节的概念,然后引出圣诞老人送礼物的话题,相当于“赛前热身”的播报手法,整条新闻也是先提出疑问、引出人物、进行采访,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报道,一气呵成,更有可看性。

4、传播过程中不断加强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在《拉呱》节目的直播过程当中,热心观众可以不断参与微信、短信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是与主持人“拉家常”,增强了民生节目的交流性,另一方面,在节目播报的新闻当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观众的热心线索得来,例如25日的新闻《泰安:神秘电话连上村里俩女人》就是由热心观众提供线索最后采访得来,如果没有观众的参与互动,民生节目就不能更好地贴近群众,反映观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每次节目的最后,主持人的抽奖环节也体现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对热心观众抽奖给予物质奖励,能大大提高观众的参与度,提升节目收视率。

二、《拉呱》节目的缺点
1、节目内容选择闭合化,过于关注个人生活
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生节目,《拉呱》与其他民生节目一样,都犯有选择题材狭窄、过于关注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琐事的倾向性。

在25号的节目当中,《德州:媳妇不给钱耽误大哥去治病》就具有典型的琐碎性,整个新闻全部叙述的就是夫妻二人的纠纷,对于大众来讲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这样的节目内容在民生新闻中比比皆是,不再赘述。

2、开设婚恋版块,娱乐性愈演愈烈
作为一个民生新闻类节目,《拉呱》的节目定位在根本上应该立足于“新闻”二字,而随着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的倾向化,节目越来越偏离于新闻本身,开设了像“拉对象”这样的版块,在栏目中分别邀请一男一女进行相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为了博取眼球,提高收视率。

3、节目明星主持人的品牌化与消费化
在《拉呱》节目中,小么哥已经俨然成为了节目的代言人,在摄像机面前,比起播报新闻更像是一场个人的表演。

栏目组设置《么哥秀》环节,使主持人变成了被消费的对象,新闻的内容反而很不重要。

栏目从“一切为了消费”出发,当民生新闻不再具有吸引力,那么主持人便成为了包装推销的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小么哥已经俨然不是一个新闻主播,更是山东各种品牌的代言人,更是婚庆市场的热门司仪,在栏目的打造下,小么哥已经成为一个山东的本土明星。

三、如何突破民生新闻瓶颈
1、提升高度,做“大格局”的民生新闻
当今的民生新闻大多集中关注于本土化新闻,但常常演变为市井化。

当今观众对新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民生新闻仅仅集中于琐碎
的内容,就会流失大量的高品质观众。

因此,民生新闻可以再基层民众都关心的民生政策、措施、规划上从小处入手,做深入浅出的解读,利用比时政新闻更生动的优势,与时政新闻联动,以全局观打造立体大新闻。

打破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局限性,内容多元、价值优先。

2、强化深度,做有品质的新闻解读
民生新闻主持人的特点之一,就是除了在播报新闻的本身,也会对事件阐发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民生新闻本身的琐碎化,主持人本身除了插科打诨外基本也提不出什么有意义的见解。

因此,在民生新闻选题更要有深度的提升基础上,主持人本身要善于抽丝剥茧,在表面新闻中发现事件的深层意义,做有分量、由表及里的新闻解读。

3、回归新闻本质,摒弃娱乐化倾向
民生新闻栏目的本质就是新闻,而社会的浮躁和喧嚣改变了观众的观看品味,作为新闻节目的传播者,民生节目有义务扭转泛娱乐化的新闻环境,严肃新闻形式,逐渐减少、取消与新闻无关的栏目形式,从新闻本身入手做吸引观众的民生新闻,而不是依赖其他栏目形式吸引眼球,博取关注。

相关链接
1、汶上:好消息!暖气供上了“开口费也退了”
/qlpd/l0/2014/1227/4163324.html
2、济南:平安夜圣诞老人来送礼
/qlpd/l0/2014/1224/4162238.html
3、泰安:神秘电话连上村里俩女人
/qlpd/l0/2014/1225/4162599.html
4、德州:媳妇不给钱耽误大哥去治病
/qlpd/l0/2014/1225/4162597.html 5、拉对象:小伙有点“矜持”姑娘问题一个个/qlpd/l0/2014/1226/4162960.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