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

合集下载

经济新闻英译中的翻译问题及对策——以诺德文本分析为指导

经济新闻英译中的翻译问题及对策——以诺德文本分析为指导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基金项目:山东工商学院青年基金(2013QN084)。

作者简介:谭淑文(1986.04—),助教,2012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翻译及口译。

0引言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外媒体高度重视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的最新动向和举措。

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国内知名新闻网站都有专门的英文网站或其他语种网站。

经济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因其用途广,信息量大,得到读者的喜爱。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经济新闻翻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克里斯蒂安·诺德的文本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新闻英译,以验证文本分析方法对经济新闻英译的指导意义,解释翻译行为,以期为将来在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帮助。

1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克里斯蒂安诺德首次提出翻译导向文本分析,并以此回应了批评学家对目的论的质疑,对功能理论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诺德认为“大部分的翻译行为要实现多个文本目的,按文本目的的重要程度依次翻译。

”(Nord,2001:35)作为翻译行为的决策者,译者要自行决定译文的主要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当谈到文本分析时,诺德认为可以使用任何理论来分析文本,只要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始终使用该理论。

在《文本分析》中,诺德用环形图标示了每个翻译步骤的要求,以及如何达到这一要求。

1997年她提出通过文内因素和文本外因素分析文本。

文内因素包扩源文文本作者,作者意图,源文文本和译文文本读者,媒介,交流的时间和地点,交流动机和文本功能。

文本外因素包括主观因素,预设,内容,文本组成,词汇,句子结构,非动词因素和超切分特征。

(Nord,2006:41)对源文文本的分析,诺德认为要重视译文文本的影响,因为所有的文内和文外因素对文本效应都有影响。

文本效应即文本和文本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她还将文本效应归类为三种:有目的或无目的效应,文化差距和无差距,以及常规和原创。

诺德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诺德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入一种系统的翻译理论模式,提高我国翻译教学质量。

诺德文本类型理论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翻译模式,大量实践证明诺德的文本功能理论应用于翻译教学中,特别是英/汉翻译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帮助译者了解不同功能的文本翻译功能,而且能够使译者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提高译者的翻译质量。

本文则对诺德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关键词:诺德文本类型理论翻译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15-021 诺德文本类型理论分析诺德是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功能翻译理论,它著有《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和《目的性行为――分析功能翻译理论》两书。

在书中诺德详细的说明了翻译文本分析模式,他认为翻译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积累,才能突破界限,提高翻译效果[1]。

诺德的文本分析对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认为文本分析主要有4个功能,分别是表情功能、指称功能、诉求功能以及寒暄功能。

这四个基本功能又能分为多个子功能,其中指称功能多指对虚拟和真实世界中物体和现象,根据物体的特性把这些物体分为指令功能、信息传达功能和元语言功能等;表情功能主要代表发言者对物体和事物的态度,表情功能可以是表达情感、评价以及对事物的反映态度等;诉求功能主要指引导接受者按照特定的方式作出相应的回应,这种功能主要包括反问句和祈使句,同时也能够在其他三种功能的基础上间接表达诉求功能;寒暄功能主要是在发言人与接受者间建立的联系,用于维持或者终止这种联系的行为。

一种具体的文本可能具有一种功能,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学生要把握好文本功能,以便更好的对比原句和翻译句所要实现的预期功能,以便更好的翻译。

2 我国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1 翻译教材质量不佳在翻译教学中,翻译教材对翻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高校使用的翻译教材一般比较滞后,很多都是很早以前出版的,更新速度比较慢,体系性不强,而且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比较窄,在知识层面较难形成系统的联系,很多翻译材料来源不够明确。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

1 功能翻译理论一、产生背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译学界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形成了以扭伯特(伯特(A.Neubert A.Neubert A.Neubert)卡德()卡德()卡德(O.Kade O.Kade O.Kade)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为代表的莱比锡学派(the the Leipzig School School))和以威尔斯(和以威尔斯(W.Wilss W.Wilss W.Wilss)为代表的萨尔派()为代表的萨尔派()为代表的萨尔派(the the Saarbrucken School School))。

前者立足于转换生成语法,在翻译中严格区分不变的认知因素和可变的认知因素;后者是奈达学说的追随者,主张建立翻译科学。

“对等”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中心,各种借鉴语言学理论的翻译对等论应运而生,但大都不过是对等形式的重新组合。

这种语言学科学研究愈演愈烈,后来致使翻译沦为了语言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同时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也令越来越多的译者感到了不满,功能派翻译理论就是这时兴起并逐步深化。

它针对翻译学研学派中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美学思想,将研究视线从源语文本转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代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二、概述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它是以目的论(skopos theory )为核心,为核心,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强调问题和翻译功能的一种流派。

他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他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他的出现反映了翻译的全面转向:从从原来站主导地位的语言学流派的注重形式的翻译观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

这种转向得益于交际理论、行为理论、话语语言学、语篇学说以及文学研究中趋向于接受理论的一系列研究活动。

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笑》英译分析——运用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

《笑》英译分析——运用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

- 23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笑》英译分析——运用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吴彦龙【摘要】《笑》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冰心的成名作,全文以冰心体的诗意语言风格渲染了爱的主题。

本文基于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理论,阐释该理论对散文英译过程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笑》 冰心体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一、导语散文《笑》由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执笔,刊载于1921年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小说月报》第1号上。

其语言清美,情思浓郁,秉承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基本特点,兼具了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全文以“笑”为重要线索,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表达了冰心先生一贯“爱”的主题。

《笑》不仅是冰心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也是中西思想合璧的美文典范,作为中国现代散文佳作具有翻译价值。

本文基于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理论,阐释对该篇散文英译过程的指导作用。

二、诺德的翻译文本分析模式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e Nord)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德国功能学派的理论家之一,是功能主义目的论第二代代表人物。

她的理论继承并发扬了第一代目的论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 V 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在著作《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方法及教学》和《目的性行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

与弗米尔的目的论相似,诺德主张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策略,面对人们对目的论违背原文的批评,为弥补目的论的不足之处,诺德着重强调了对源语的关注,即通过对原文文本的文内和文外因素的分析决定翻译策略,以实现译文预期的目的或功能。

三、《笑》原文分析原文分析包括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的分析,文外因素包括文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接受者、媒介、交际场所、交际时间、交际动机、文本功能等;文内因素包括主题、内容、前提、构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型结构和超音段特征等。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
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1。语言信息的取舍 以满足顾客和委托人的需求为目的。 2。翻译策略的选择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决定译本
的体裁和类型(摘译,选译,改译等)。 3。译文形式的确定 根据不同的传播中介来确定译语的形式和风
格。
.
节译
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的广州火车站是华南地 区最大的铁路客运站,毗邻港澳和深圳、 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担负京广、广深、 广肇铁路繁重的旅客运输工作,车站有7个 站台、66股车道、6个候车室,还有酒楼、 商场、旅店等服务,为不同层次的旅客提 供各种优质、完善的服务,是我国第一个 多功能新型铁路客运站。
本和目标语文本功能关系的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她对文本的两种分类形式作了区分,一是文本类 型:按照主体交际功能(传意、表情、使役)分 类;另一是语篇题材或文本种类:按语言特征或 惯例常规分类(如分工具书,讲演稿、讽刺作品 或广告所依照的标准)。
.
莱思根据布勒的的语言功能,把文本类 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
.
The Guangzhou Railway Station takes on the heavy passenger and freight work of Beijing-G, G-S, G-Z lines. The station has 7 platforms, 66 tracks and 6 waiting rooms. There are station restaurants, shopping centers, hotels and other service facilities to meet the passengers’ needs. This is the first multi-funtion raiway station in the country.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马梦琪一、功能派翻译理论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

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

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威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系统的功能翻译理论及方法_概述_目的性行为_析功能翻译理论_

系统的功能翻译理论及方法_概述_目的性行为_析功能翻译理论_

收稿日期:2008-09-15功能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论为核心,强调文本和翻译的功能的一种翻译理论。

它并不是20世纪的产物,但系统完善的功能翻译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在德国形成。

早期的文学翻译和圣经翻译者主张字字对应的翻译,而翻译的结果往往让人迷惑不解。

20世纪50-60年代,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得到了蓬勃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学者开始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学的问题,甚至最关键的问题都不是语言学。

由于语言学并不能真正解决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开始探索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其它途径。

最终,功能翻译理论学者找到了一种用文化来解释翻译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交际情景的特殊性以及语言情景因素与非语言情景因素的关系。

这一理论使我们对翻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功能翻译理论的开拓者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Reiss ),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翻译家和翻译教师。

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她第一次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开始对翻译的分析模式进行研究。

她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J .Vermeer )则发展了这一理论,创立了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 )。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另一杰出代表人物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tar ),曼塔利认为“翻译(translation )”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只涉及源语文本的使用。

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包括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或技巧上的考虑。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则是德国第二代功能翻译学派学者的杰出代表,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她是德国功能学派中首次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功能派复杂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探究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是看做是一个符号转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奈达(Eugene A. Nida)以语言学、信息论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Peter Newmark)又将翻译纳入语义学的研究之中。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则独树一帜,首先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的,并且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正如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所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转换:(1)翻译理论研究由“源语文本为导向”过渡到了“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研究;(2)翻译培训模式由单纯的语言学转向了文化因素和语言学因素相结合的模式。而德国功能学派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者。 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是基于目的性理论(Skopostheorie)的建立而提出的。目的论的雏形是由凯瑟琳娜·赖斯(Katherine Reiss)在1971年提出,后由她的学生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1978年明确创立理论,并在应用和研究中不断发展。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借助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将其扩展为翻译行为理论。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是诺德(Christiane Nord),她是德国功能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1997年出版的《翻译作为具有目的性的活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使她成为第一位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介绍功能派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的探究,归纳其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找到文本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源语文本分析 诺德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追求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源语文本的基础上,以目标文本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所以,源语文本分析被看做是翻译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为译者作出以下决定提供了依据: (1) 翻译任务是否可行 (2) 原文中哪些信息与译文功能相关 (3) 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符合翻译目的 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联系通过源语文本分析得出,译者只有明确原文中哪些信息或语言成分应该原封不动的保留,哪些应该根据翻译目的进行修改调整,才可以更好的实现译文的功能和预期的价值。所以,源语文本分析是翻译中的重要一步,也是忠诚于原文作者和委托人的关键一环。 在《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一书中,诺德对源语文本中的一系列复杂却具有内在关联性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进行了分析。源语文本所处的交际情景对文本分析至关重要,因为这些情景因素决定了源语文本的交际功能。诺德将其成为“文外因素”,包括文本发送者(sender)、发送者意图(sender’s intention)、文本接受者(audience)、媒介(medium)、交际场所(place of communication)、交际时间(time of communication)、交际动机(motive of communication)和文本功能(text function)。诺德认为发送者的信息的获得有两个途径:文本背景和文本自身。比如可以通过文章中出现的地点提示或是方言信息推断文本发送者的所处位置、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地位等情况。发送者的意图关注点是发送者,是其想通过文本达到的某种目的和想法,对于译者来说,发送者的目的可以决定文本的结构、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是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信息的关键指导。在功能翻译理论中,文本接受者向来拥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他的社会角色和阅读期待决定了文本翻译的目的和侧重点,诺德将其区分为源语文本读者和目标语文本读者、固定读者和随机读者。前者含义顾名思义,后者中的固定读者是指发送人要传递的对象,而随机读者是指偶然接触到发送者发送信息的人或者潜在读者。媒介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发送者意图、交际动机以及目标读者群,由于媒介种类会因为交际双方的年龄差异、文化或社会因素产生不同,所以从媒介中还能推导出文本的产生地点和时间。所以媒介具有很强的文化和社会性。交际场所不仅反应了不同地理环境下不同的语言变体,而且还体现了文本所处的文化政治状况。比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分,政治自由度与话语权限之分,译者只有很好的了解文本所处的交际场所,才能运用更符合文本接受者习惯的语言和国家背景进行翻译工作。交际时间是理解文本历史背景的重要前提,时间的变化会影响到文本功能的发挥和变化。比如《格列佛游记》在创作之初是以揭露英国 现实为目的,随着时间的变更,译文在中国成为了儿童读本,以为儿童展现奇幻的冒险之旅为主要目的。 与文本自身有关的一些因素,诺德则将它们称之为“文内因素”,包括主题(subject matter)、内容(content)、前提(presupposition)、构成(composition)、非语言因素(non-verbal elements)、词汇(lexis)、句子结构(sentence structure)和超音段特征(suprasegmental features)。其中主题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源语文本主题的变化会引起目标语文本主题的转变,其中一些主题还隐藏着文化背景供译者参考,同时为译者翻译所需进行的准备工作指明方向。大部分的主题可以在标题中之间获得,如若找不到相关信息,可以通过提炼文本的关键信息来概括归纳主题。非语言因素包括插图、照片、徽标等。非语言因素与语言因素同属于文化范畴。在分析源语文本时,译者首先要找出哪些非语言因素需要在译文中保留,哪些需要根据目标语文化而进行改动。词汇特点在诺德的文本分析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词汇的选择受文本主题和内容影响,不同主题不同词汇的使用频率就有所不同,一类词汇会频繁出现。除此之外,文本中出现的关键词通常情况下都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链条,并贯穿文章始终,不仅是文本主题的重述,也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文本分析中还涉及的句子结构,它包括复杂程度、主句与从句的分布、句子的长度等特征,既包括了具有特定句子结构的普通文本,也包括了为了对读者产生某种特殊影响而特意选择的句子结构文本。在分析文本的长句,句子的衔接方式,主句与从句的分布的基础上,译者可以得知文本中信息是如何安排的,文本内容是融化展开的,对句型结构分析以得出文本的功能特点。 文外因素的八个因素互相影响,不可分割,某个要素的线索和信息可以从其他要素的线索和信息中导出。例如文本接受者的教育背景、所处文化社会环境可以从交际场所、媒介和交际动机中提取,也可以从其他因素中间接获得,还可以推断文本功能。对于文内因素,也同样是这种密切相关的关系网络。例如,主题决定内容、词汇,同时也受词汇、前提、超音段特征、句子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内容影响词汇,反过来又受词汇、句子结构和超音段特征等要素的影响。除此之外,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之间也相互牵连,互相影响。文本分析模式可以看成是一个以各个要素为基础的复杂的网络系统结构,每个因素都相互影响,对最终的源语文本分析结果起到作用。译者必须在翻译时对源语文本做详尽的分析,才能 得出文本最终的交际目的,通过交际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文本分析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按各要素对文本进行分析的同时,要不断地回溯、积累、纠正、确定相关信息,这样分析出来的文本结果此能充分体现文本发送者的意图、实现文本所需实现的功能。 二、翻译的功能及翻译策略 诺德的另外一本著作《翻译作为具有目的性的活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用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在译员培训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翻译文本的四种功能:指称、表达、呼唤和交际。指称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目的在于向读者提供相关信息以改变读者的认知状态;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指的是源语作者对事物和现象的态度,体现了源语作者的社会价值观;呼唤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是对于接受者而言的,是他们对于作者表达的感情和所要表达的目的所作出的反应,目的是引发共鸣;交际功能(phatic function)是为了交际双方实现某种程度的联系而产生的功能。 依据提出的四种文本功能,诺德又将翻译产品划分为两大类:文献式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式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 文献式翻译就是对源语文本作者和源语文本接受者之间文化交际活动的记录,它以再现原文为目的,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直译。文学翻译就属于此类。在文学翻译中,目标语文本将源语文本的思想翻译、介绍给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也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他们所读的是译文而并非原文的。文献式翻译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包括逐字翻译(interlineal translation)、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语文学翻译(philological translation)和异域情调翻译(exoticizing translation)。这一系列的翻译方法都是将原文中的一些词汇、句子结构等保留下来,以维持原文的特色。比如德语原文中的Quark, Roggenbrot和Wurst 这些词都是表示食物的,在译文中保留下来是为了维持原文特色和地域风情。 工具式翻译,就是充当目的语文化里的一个新的交际行为中独立的信息传达工具,并力图实现其交际意图,而又不让接受者意识到他们所读到或者听到的文本曾以不同的形式在一个不同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过。简而言之,就是译文接受者在阅读译文时,感觉译文似乎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他们读到的就是原文。在这种情况下,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可能是相同的,比如说,翻译的电脑手册或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