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内陆核电厂排放氚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2012年辐射环境

2012年辐射环境2013-06-05状况2012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环境电离辐射全国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沉降物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空气中氚活度浓度均为正常环境水平。
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和重点湖泊(水库)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历年相比未见明显变化,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处于同一水平。
1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均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限值。
近岸海域人工放射性核素锶-90和铯-137活度浓度均低于《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规定的限值。
土壤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历年相比未见明显变化,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1983~1990年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结果处于同一水平。
2012年直辖市及省会城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运行核电厂周围环境电离辐射秦山核电基地各核电厂、大亚湾/岭澳核电厂和田湾核电厂外围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未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年均值分别为101.1 nGy/h、124.8 nGy/h和100.1 nGy/h,均在当地的天然本底水平涨落范围内。
秦山核电基地周围关键居民点空气、降水、地表水及部分生物样品中氚活度浓度,大亚湾/岭澳核电厂和田湾核电厂排放口附近海域海水氚活度浓度与核电厂运行前本底值相比有所升高,但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核电厂外围各种环境介质中除氚外其他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历年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
2012年运行核电厂外围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其他反应堆周围环境电离辐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研究设施外围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气溶胶、沉降物、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与历年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饮用地下水总α和总β活度浓度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值。
核废水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策略

核废水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策略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核能的发展也带来了核废水的产生和处理问题。
核废水是指核能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其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核废水的排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科学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核废水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价。
核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如铯、锶、钴等,这些物质对环境和生物体具有一定的毒性。
放射性物质的排放可能导致水体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以及人类健康风险。
因此,对核废水的排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必不可少的。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系统性的评估方法,旨在评估特定项目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在核废水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核废水排放对水体质量的影响。
核废水排放后,其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进入水体,对水质产生影响。
其次是核废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物链,核废水的排放可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物种多样性造成破坏。
最后是核废水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水源、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有效管理核废水排放,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
首先,核废水排放应该遵循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法律法规。
各国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核废水排放的标准和限制。
其次,核能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环境管理能力。
通过建立完善的废水处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废水排放问题。
此外,核能企业应加强与环保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推进核废水排放的管理措施。
最后,公众参与也是核废水排放管理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当积极参与核废水排放的决策过程,监督核能企业的排放行为,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在核废水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策略中,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核废水的处理和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利用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技术可以有效去除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
内陆核电厂排放氚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内陆核电厂排放氚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上官志洪;黄彦君;陶云良【期刊名称】《辐射防护》【年(卷),期】2012(32)2【摘要】介绍了核电厂正常运行时以气态和液态形式排放的氚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模型,提出内陆核电厂排放氚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模型中考虑了氚的两种化学形态,即氚化水(HTO)和有机结合氚(OBT),同时计算了氚通过饮水、食入、吸入、皮肤吸收等途径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
采用该模型估算了内陆核电厂液态排放氚在环境中的传输以及对公众受照剂量的贡献,基于IAEA TRS 472号报告提供的参数,在保守的大气弥散和水弥散条件下,内陆核电厂排放氚对公众造成的年辐射剂量为5.16μSv,其中核电厂液态排放氚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约占四分之三,气态排放氚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仅占四分之一。
在氚的两种形态中,HTO是对公众造成辐射的主要化学形态,对公众造成的辐射剂量份额占80%以上。
因此,在内陆核电厂排放氚的公众剂量评价时,应多关注液态氚排放途径。
【总页数】7页(P65-71)【关键词】氚;内陆核电厂;剂量评价【作者】上官志洪;黄彦君;陶云良【作者单位】中广核集团苏州热工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L72;X82【相关文献】1.某压水堆核电厂氚、碳-14的排放及对外围辐射环境的影响分析 [J], 林明智2.压水堆核电厂含氚废水的产生与排放分析 [J], 顾叶剑3.内陆核电厂液态流出物排放口设计及环境影响评价初探 [J], 覃春丽;张爱玲;上官志洪;张琨4.内陆核电厂液态流出物排放在受纳水体中的氚浓度限制 [J], 陈晓秋;李冰;上官志洪5.美国内陆核电厂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排放环境辐射监测与评估 [J], 黄彦君;覃春丽;上官志洪;周如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废水排海的环境影响评估与风险通报

核废水排海的环境影响评估与风险通报核废水排海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核废水处理是核能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环境问题之一,对于排放核废水到海洋中的环境影响和潜在风险需进行全面评估和通报。
本文将从环境影响评估和风险通报两个角度进行探讨,旨在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和观点。
一、环境影响评估核废水排海所带来的环境影响是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核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如果排放到海洋中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因此,应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以科学客观的角度来确定排放核废水对海洋环境的潜在风险。
1.1 应考虑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核废水排放后果的关键要素。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海洋生态系统特征与稳定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底质特征、海洋污染扩散模式、潮汐和气象条件等。
这些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核废水排放海洋后的环境效应。
1.2 环境影响评估方法为了准确评估核废水排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需要采用多种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包括现场调查、数据模拟和实验室研究等手段,通过多角度、多指标的综合评估方法,对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和分析。
1.3 潜在环境风险预警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可以预测核废水排放后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将排放核废水可能引发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风险管理措施,及时预警和应对潜在的环境风险。
二、风险通报核废水排海涉及公众利益与风险共担。
风险通报是向公众传递核废水排放相关信息的重要手段,需要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可理解性。
2.1 信息公开透明核废水排放涉及重大环境风险,应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相关部门应主动向公众通报核废水排放的相关情况,包括排放的时间、地点、排放量、核废水的化学成分和放射性物质等。
通过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向公众传递信息,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核废水排放的情况。
2.2 风险解读与可理解性核废水排海是一个较为专业的领域,为了使公众能够准确理解风险,相关部门应提供易于理解的风险解读信息。
某压水堆核电厂氚、碳-14的排放及对外围辐射环境的影响分析

压 水堆 核 电厂 征带 来 巨大经 济 效益 的 同时 ,核 电厂 的运 行仍 然 会排 放极 其微 量 的放 射性 物质 。 根据 t 某 核 电厂环 境影 响报 告 书 ( 运 行阶 段 ) ) ,核 电』 一 运 行过程 中 可能通 过 两 个途 径对 公众造 成照 射 ,即液 态途 径和 气态 途径 , C 一 1 4为液 态贡 献较 大核 素之 一 , H 一 3 和 C . 1 4为气 态 贡献较 大 核素之 一 , 此对卡 幺 电外围 的氚 、碳一 1 4 水 平进 行长 期 的监 测 ,对 丁 二 评价辐 射 环境 状况 具有 垣 大 的意义 。
[ 摘 要 】 本 文简述 了压 水堆 中监测 氚 、碳- 1 4 的最 要意 义, 详细 阐述 了压 水堆 中氚 、碳 一 l 4 的产 生机 理 及释 放途径 .且通 过对 历年 年度 核 电 厂外 围氚 、碳 1 4的 监测结 果 分析 ,评 价 了核 电厂排 放对 外围环 境 的影 响状 况 ,并 对在 平时 监测 工作 中 存在 的问 题提 出相 关的 建议 。 【 关键 词】 压 水堆 :氚 、碳一 l 4释 放 : 外网环 境影 响 [ 中 图分 类 ' , J - I T Q [ 文 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 号] 1 0 0 7 . 1 8 6 5 ( 2 0 1 7 ) 1 9 . 0 0 9 7 . 0 2
A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 i mp o r t a n t s i g n i ic f a n c e o fmo n i t o r i n g t r i t i u m a n d c ・ I 4 i n t h e p r e s s u r i z e d wa t e r r e a c t o r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 a n d t h e me c h a n i s m o f t r i t i u m a n d c — l 4 i n t h e p l e s s u t ’ i z e d wa t e r r e a c t o r i s d e s c r i b e d i n d e t a i l ,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t h e mo n i t o r i n g r e s u l t s o ft r i t i u m a n d c a r b o n 一 1 4 i n t h e a n n u a l n u c l e a r p o we r p l a n t s , t h e i n lu f e n c e o l ’ u u c l e a r p o we r p l a n t e mi s s i o n o n p e r i p h e r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i s e v a l u a t e d , a l s o p u t s t b r wa r d s o me S u g g e s t i o n s o n t h e p r o b l e ms e x i s t i n g i n n o r m a l mo ni t o r i n g . Ke )  ̄ v o r d s : p r e s s u r i z e d wa t e r r e a c t o r :t r i t i u m a n d c a r b o n ・ 1 4 r e l e a s e:p e r i p h e r a l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i mp a c t
中国核电站氚排放标准

中国核电站氚排放标准氚是一种放射性元素,一些核电站在运行中会产生氚,而这种放射性物质对人类和环境都具有潜在危险。
因此,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氚排放标准,以确保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排放不会对大气、水域以及土壤等环境造成过大的污染。
首先,中国氚排放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国家环境保护部颁布的《关于建立氚放射性检测及其监督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氚放射性检测的范围、方法、标准等方面的规定,同时也明确了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
具体来说,中国对核电站氚排放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氚排放限值中国规定,核电站氚排放的限值不得超过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规定的限值。
其中,国家环保标准GB 14554-93《环境放射性监测规范》规定了不同环境介质(大气、水、土壤)中氚的允许排放标准,核电站在运行中需要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排放限制。
2. 排放检测中国规定,核电站需要定期对自身氚排放进行检测,确保氚排放没有超过规定标准。
同时,监管部门也会对核电站进行抽查检测,确保核电站自行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中国对核电站氚排放的监管采取了多种方式,以确保氚排放不会对环境和公众安全造成潜在危害。
具体来说,监管部门会采取定期检查、抽查检测、监测站建设、环境风险评估等方式监控氚排放情况。
同时,核电站需要定期提交氚排放数据和有关监测情况的报告,以供监管部门进行监管和评估。
总的来说,中国针对核电站氚排放实行了一系列的排放标准和监管措施,以确保放射性物质不会对环境和大众安全造成过大危害。
同时,政府也在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以改善氚排放的治理效果,从而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核废水排海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方法

核废水排海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监测方法随着核能发展的需要,核电站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
然而,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水却成为环境保护的一个严峻问题。
核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和有害化学物质,如果排放不当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对核废水排海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有效的监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废水排海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核废水排海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综合考虑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1. 水质评价:核废水排入海洋后,对水质的变化进行监测与评估是必要的。
常用的水质评价指标包括溶解氧、酸碱度、盐度、悬浮物浓度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了解核废水排放对海洋水质的影响程度。
2. 放射性物质评价:核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如镭、铀等,对周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核废水排海的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对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与评估。
常用的方法包括测定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活性等。
3. 生物评价:对核废水排海对海洋生物的影响进行评价也是必要的。
通过对海洋生物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进行监测,可以了解核废水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生物群落结构调查、生物多样性评估等。
二、核废水排海的监测方法核废水排海的监测方法需要具备高灵敏度和可靠性,以确保对核废水排放的全面了解。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核废水排海监测方法:1. 核废水取样:监测核废水排放前需要进行取样工作。
取样时需要注意使用符合标准的采样器具,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 放射性物质测定: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核法测定。
常用的方法包括α、β射线计数、液闪测量等,可以测得放射性物质的活度、浓度和种类。
3. 化学分析:针对核废水中的化学物质成分,需要进行化学分析。
通过分析核废水中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可以评估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4.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核废水排海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海洋生物的监测与调查。
核泄漏事故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核泄漏事故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核泄漏事故发生后,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针对核泄漏事故引发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必须进行全面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以准确评估事故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探讨核泄漏事故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以及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一、核泄漏事故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核泄漏事故带来的辐射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准确评估辐射水平、分析辐射源的释放路径及扩散速度,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准确的评价可帮助决策者合理制定紧急响应和监控措施,保障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因此,核泄漏事故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核泄漏事故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1. 辐射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测是核泄漏事故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通过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区域的空气、土壤、水体等进行采样和分析,确定辐射物质的种类、浓度和分布情况。
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的评估和分析提供了依据。
2. 辐射剂量评估辐射剂量评估是评估核泄漏事故辐射环境影响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事故发生后的辐射剂量进行测量,结合环境监测数据和人体接触途径,评估潜在的辐射风险。
这种评估可帮助决策者确定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人们可能受到的辐射影响。
3. 辐射源释放和传输模型辐射源释放和传输模型是核泄漏事故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辐射物质的释放和传输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辐射物质向周围环境的扩散行为,确定可能受到辐射影响的地区。
这种模型可用于评估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辅助决策者制定应对策略。
三、核泄漏事故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1. 紧急响应核泄漏事故发生后,紧急响应工作需要根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制定。
通过评估事故的辐射情况和传输路径,能够迅速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防止辐射进一步蔓延和扩散,降低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损害。
2. 环境监控核泄漏事故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还可用于长期的环境监控。
通过定期监测辐射水平和辐射物质浓度的变化,可以及时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迁移情况,为环境恢复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urphy 公式进行计算[13]:
! " HTO
Cpfw =WCp
RH·Ca Ha
+(1-RH)CS
γ (2)
HTO
式中, Cpfw 为大气释放的 HTO 进入植物中的
浓度, Bq/kg 鲜重; WCp 植物含水率, L/kg 鲜重; RH 为相对湿度, 无量纲; γ 为 HTO 蒸汽压与
在氚的辐射环境影响建模方面, 早期的 模型大多只考虑以氚化水 (HTO) 形态的气态 途径排放[5,6], 对有机结合氚 (OBT) 以及液态
途径排放的氚较少考虑。 OBT 在人体内的生 物半衰期长, 对人体的食入剂量转换因子约为 HTO 的 2 倍[7], OBT 被认为是对人体造成辐射 剂量的重要来源 , [8-10] 因此需考虑环境介质不 同化学形态氚的相互转化; 核电厂液态排放氚 的量要比气态排放氚的量大得多, 对内陆核电 厂来说, 液态流出物的受纳水体又多为居民用 水和作物灌溉所用, 由液态排放的氚对环境造 成的影响也可能要比气态排放氚的影响大得多。
算模型。 氚也是一种天然核素, 本文不考虑 天然氚本底的影响, 尽管它也可能会对核电 厂排放氚在形成 OBT 方面会有某种程度的竞 争效应。
1 内陆核电厂排放氚在环境中的传输
1.1 气态排放氚的迁移转化模型
(1) 环境中 HTO 的大气扩散过程
核电厂气态流出物中的氚主要以 HTO 的
形式通过烟囱进行高架释放, 并在大气环境
近年来 IAEA 组织了辐射安全环境建模项 目 (EMRAS), 对氚的辐射剂量模型进行了卓 有 成 效 的 讨 论 。 [11] 在 2010 年 该 项 目 形 成 的 IAEA% TRS% 472 号 报 告 中 , 给 出 了 氚 (包 括 HTO 和 OBT) 在陆地环境中传输和转化的基 本模型及参数 。 [12] 本文基于 IAEA%TRS%472 号 报告, 提出内陆核电厂典型环境条件下以气态 和液态形式排放氚分别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模 型及公众辐射剂量评价方法, 并增加氚通过饮 用水和农田灌溉途径对公众造成辐射影响的计
HTO
HTO
HTO
Cafw =CRa ·CRf ·(1-f OBT)
OBT
OBT
OBT
+CRa ·CRf ·(1-f OBT)
(5)
OBT
HTO
HTO HTO
Cafw =CRa ·CRf ·f OBT
OBT
OBT OBT
+CRa ·CRf ·f OBT %%%%%%%%%%%% (6)
HTO
OBT
式中, Cafw 和 Cafw 分别表示动物体内 HTO 和
后, 可由水生生物吸收。 由于淡水系统主要
消费生物为鱼类, 主要考虑 HTO 从水体到鱼
类体内的转移。 HTO 从水体向鱼类体内转移
可由下式计算[12]:
HTO
Cffw =WC·f CW%%%%%%%%%%%%%% (7)
上官志洪等:内陆核电厂排放氚的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67·
HTO
式中, Cffw 为鱼类体内 HTO 的浓度, Bq/kg 鲜重; WCf 为淡水鱼类含水量, L/kg 鲜重; CW 为水体 中 HTO 的浓度, Bq/L。
H2O 蒸汽压之比, γ=0.909。 该式实际上考虑 了来自大气和土壤水的贡献。 对水果、 根块
作物、 谷物 (水稻) 等, 来自土壤中的 HTO
的份额较大。 因此实际计算中可以假定一个
来源于大气水分与土壤水 中 HTO 浓 度 的 份
额[14], 假定来源于土壤水中 HTO 的份额为 η,
因此有:
鱼类体内 OBT 的浓度可由下式计算[12]:
OBT
Cffw = (1-WC)f ·WEQ·f R·f CW%%%%%%% (8)
OBT
式中, Cffw 为鱼类体内的 OBT 的浓度, Bq/kg 鲜重; WEQf 为水等价因子, L/kg 干重 ; Rf 为分配因 子, 反映鱼类 OBT 干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氚对 氢的同位素甄别效应。
氚在核电厂反应堆中产生量大, 且不能 通过常规的三废系统进行处理, 因此氚是核 电厂排放量最大的放射性核素之一, 氚对环 境和公众的影响一直是核工业界、 环境监管 部门共同关心的话题 。 [1-3] 对于内陆核电厂, 液态流出物的受纳水体主要为内陆河流或湖 泊、 水库, 这些水体对核电厂液态排放放射 性物质的稀释能力可能较沿海核电厂受纳水 体 (海洋) 要小得多。 内陆厂址受纳水体的 这种特殊性使得氚在内陆核电厂环境中存在 累积趋势[4], 加上这些水体多为居民用水和农 田灌溉水源, 内陆核电厂排放的氚对环境生 态和公众的辐射影响将引起更多的关注。 因 此, 对内陆核电厂排放氚辐射影响的研究可 指导核设施流出物排放控制管理、 饮用控制、 职业人员辐射风险评价和公众辐射剂量评价。
HTO
Cpfw =η·CS+(1-η)·Ca%/Ha%%%%%% (3)
HTO 进入植物中后, 部分将转化为 OBT。
植பைடு நூலகம்中 OBT 的浓度可由下式进行计算[12]:
OBT
HTO
Cpfw =(1-WCp)·WEQP·RP·Cpfw /WCp% (4)
OBT
式中, Cpfw 为 HTO 进入植物后转化为 OBT 的
中迁移扩散。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采用高斯烟
羽模式进行计算。
(2) 气态排放 HTO 进入土壤、 地表水和
植物
核电厂气态排放的 HTO 进入土壤中的浓
度 CS 可由下式进行计算[12]: CS=CRS·a Ca%/Ha%%%%%%%%%%%%%%%%% (1)
式中, CRSa 为 HTO 从土壤到空气水分的比例 常数, 一般可取 0.3, Ca 为空气中 HTO 的浓 度, Bq/m3, Ha 为空气绝对湿度, L/m3。
HTO
物, 可在式 (5) 和式 (6) 中的参数 CRf 以
OBT
及 CRf 计入来源于液态排放氚途径的份额。
2 内陆核电厂排放氚对公众的辐射影响
2.1 照射途径 内陆核电厂排放氚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考
虑内照射途径, 主要包括: 吸入、 食入、 饮 水和皮肤吸收, 详见图 1。 2.2 大气环境和受纳水体中氚的浓度
5.71×108%m3, 蓄水面积 54.8%km2, 集水面积 2%450%km2, 水库 30 年枯水流量 28.79%m3/s, 液 态 氚 年 排 放 量 为 150% TBq (4 台 AP1000 机 组), 根据 IAEA%SRS%19 号报告给出的方法进 行估算[15], 则该水库在枯水年水体中氚的平均 浓度约为 160%Bq/L, 该结果未计入因气载排放 经沉降和集雨汇入的贡献。 需要说明, 该结果 已超过了国家标准 《核电厂放射性液态流出物 排放技术要求》(GB%14587—2011) 中规定的滨 湖、 滨河核电厂液态流出物排放口下游 1%km 处水体氚浓度为 100%Bq/L 的控制标准, 这表 明该厂址对液态排放氚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 考虑到采用了 30 年枯水流量进行估算, 该计 算结果是偏保守的。 需要指出的是, 通过此处 估算可以看出, 氚排放将成为今后制约我国内 陆核电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动植物体内氚的浓度
OBT
为 Bq/L。 CRf 为动物所有摄入 OBT 的平均浓
HTO
OBT
度, 单位为 Bq/kg 干重。 f OBT 和 f OBT 分别表示
动物摄入 HTO 和 OBT 后转化为动物本身 OBT
的份额。
1.2 液态排放氚的比活度模型
(1) 液态排放氚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水弥
散估算模型
内陆核电厂液态排放进入河流或湖泊中
的氚的浓度水平可根据 IAEA%SRS%19 号报告推
荐计算模式进行计算[15]。 需要说明, 实际计算
过程中, 还可以考虑由气态排放途径通过降
雨和径流汇入进入受纳水体的贡献。 在本文
模型计算中, 由于缺少必要的环境参数, 对
此途径未作考虑。
(2) 液态排放氚在鱼类生物中的转移
从核电厂释放的 HTO 在水体中稀释扩散
核电厂排放的氚进入空气和受纳水体后将 进一步转移进入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体内。 选 取植物产品包括谷类、 豆类、 蔬菜、 水果, 动 物产品包括肉类 (猪肉)、 奶类 (牛奶) 和蛋 类 (鸡蛋)。 以下将根据 IAEA%TRS%472 号报告 给出的方法和内陆核电厂厂址的环境参数, 估 算厂址附近居民食物中 HTO 与 OBT 的浓度。 植物中的 HTO 来自土壤和植物叶片对空气的
收稿日期:2010-07-27 基金项目: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科研项目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GNPC-T-2008-061)。 作者简介:上官志洪(1965—),男,1991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水文地质专业,高级工程师。 E-mail:hyj231@
·66·
辐射防护
第 32 卷 第 2 期
(3) 液态排放氚在陆生生物中的转移 液态排放的氚进入受纳水体后可通过灌 溉进入环境的植物中 (特别是农作物), 陆生 动物可以通过食入这些植物以及饮水摄入液 态排放的氚。 估算陆生动植物体内的 HTO 或 OBT 的浓度, 可以假定一个来源于液态排放 氚进入其体内的份额。 对陆生植物, 可以考 虑在式 (3) 计入灌溉用水的份额; 对陆生动
HTO
OBT
OBT 的浓度, Bq/kg 鲜重; CRa 和 CRa 分别表
示 HTO 和 OBT 的 转 移 因 子 , 单 位 分 别 为
(Bq/kg 鲜重)( / Bq/L)和(Bq/kg 鲜重)( / Bq/kg 干重)。
HTO
CRf 为动物所有摄入水中 HTO 的平均浓度,
包括食入、 饮水、 吸入和皮肤吸收等,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