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篇: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绪论(一)绪论教学时数(1 学时)(二)教学主要内容与要求1、土壤、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2、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3、土壤学的任务(三)教学重点 1、土壤的作用、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 3、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功能(四)相应的实习、实验内容:田间认地与田间认土(五)推荐参考书籍、文献1.《土壤地理学》,李天杰主编,高教出版社; 2.《土壤学》,仲跻秀主,1992,9 ; 3.《土壤地理学》,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 ;4.《土壤学》,朱祖祥主编,农业出版社,1983,5 ;《土壤肥料学》,关连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5 ;(六)讲授的主要内容:•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土壤是重要的生产资料1、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土壤为基础 2、人类的其他生产活动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二)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2、土壤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土壤资源的稀缺性---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来说,总不能满足需要•土壤与土壤肥力土壤的概念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其功能(1)有机质:占干物质总重的 5% 为微生物提供营养、能量,调理土壤性质,提供植物营养(2)矿物质:占物质总重的 95%,为植物提供养分(3)土壤水分:含各种溶质,供生物部分利用(4)土壤空气:水汽饱和,通气供根系呼吸,土壤动物、微生物利用(5)微生物:微生物的大本营,一亩肥沃的土壤,150CM 深的表土中有300 公斤以上。
分解有机质,为植物提供养分;产生抗生素,预防植物病害发生;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合成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二)土壤肥力的概念指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连续的、协调的供应植物水、肥、气、热及其他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四因子:水分、养分、空气、热量* 土壤肥力四因子不可替代,自然肥力----没有受人为活动干扰,自然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土壤与肥料理论课教案9(优秀范文5篇)

土壤与肥料理论课教案9(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土壤与肥料理论课教案9授课内容:第一章土壤第九节土壤结构性自然界中各种土壤除质地为纯砂外,各级土粒很少以单粒状态存在,而常常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或叫土壤结构体。
土壤结构影响着土壤水、肥、气、热的供应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肥力水平,是土壤的一种重要物理性质。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1、块状结构:土粒胶结成块,近立方体形,其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不明显,大的直径大于10厘米,小的直径为5—10厘米,直径在5厘米以下时为碎块状、碎屑状结构。
块状结构在土壤质地比较粘重而且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容易形成,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耕作时,最易形成。
2、核状结构:结构体长、宽、高三轴大体近似,边面棱角明显,较块状结构小,大的直径为10—20毫米或稍大,小的直径为5—10。
3、柱状结构:结构体的垂直轴特别发达,呈立柱状,棱角明显有定形者,称为棱柱状结构,棱角不明显无定形者称为圆柱状结构,其柱状横断面直径小于3厘米到大于5厘米。
4、片状结构:结构体的水平轴特别发达,即沿长、宽方向发展呈薄片状,厚度稍薄,且结构体间较为弯曲者称为鳞片状结构,片状结构的厚度可小于1厘米与大于5厘米不等。
这种结构往往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或某些机械压力所造成,在冲积性母质中常有片状结构,在犁底层中常有鳞片状结构出现。
5、团粒结构:通常是指土壤中近于圆球状小团聚体,其粒径为0.25—10毫米,农业生产上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为2~3毫米。
团粒结构多在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的耕层土壤中出现。
团粒结构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松散者,称为水稳性团粒结构。
二、团粒结构的形成土壤结构的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土粒的粘聚:下面几种作用都可使单粒聚合成复粒,并进一步胶结成较大的结构体。
(1)胶体的凝聚作用:这是指分散在土壤悬液中的胶粒相互凝聚而沉淀析出的过程,如带负电荷的粘粒与阳离子(如Ca2+)相遇,因电性中和而凝聚。
土壤肥料教案

土壤肥料教案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讲课教师:梅广林绪论学习要点:1、明确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概念。
2、理解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概念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由岩石、矿物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而形成的。
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组成土壤的基本物质主要有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水分和土壤空气等。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同时而又不断地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所以通常把水、肥、气、热称为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
3、肥料的概念能为植物直接或间接供给养分的物料,称为肥料。
施肥能够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性状产品品质。
肥料的种类很多,根据成分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1)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是指含有较多有机质的肥料。
如各类粪尿肥、堆沤肥、饼肥和绿肥等,这类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一种完全肥料。
有机肥料不仅能供给作物多种养分,还具有改良土壤、加强土壤微生物活性等作用。
(2)无机肥料。
又称化学肥料,是经过化学工艺制成的或用矿石加工而成的肥料。
如尿素、普通过磷酸钙、氯化钾、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等,它们能直接供给作物某一种或几种养分,改善作物营养,提高作物产量(3)生物肥料。
生物肥料是指依靠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提供或改善作物的生长条件和营养条件的肥料。
如大豆根瘤菌剂、生物钾肥等生物制剂。
二、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两大部分。
动物生产以植物生产为基础,没有植物的生长繁育,就没有动物的生产。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根本,而植物生产是离不开土壤的。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和水分,并提供了适宜的气势条件以及机械支撑作用等,所以土壤既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又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土壤与肥料学教案第四章土壤化学陈宝成

配、 用石膏 或 废硫酸亚铁 硫磺 教学 六、土壤缓冲性 方 1.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法、 土壤缓冲性是指土壤抗衡酸碱物质、减缓 pH 变化的能力。 辅助 缓冲性使土壤 pH 值在自然条件下不致于因外界条件改变而剧烈变化,有利于营养无素平衡供应,维持 手 一个适宜的植物生活环境。 段) 2. 缓冲性的原因:土壤中存在缓冲体系: 碳酸盐体系、硅酸盐体系、交换性阳离子体系、铝体系、有机酸体系 3.缓冲容量: 是指使单位土壤改变一个单位 PH 所需的酸或碱量,是土壤酸碱缓冲能力强弱的指标。 缓冲性大小关系到土壤酸碱性稳定性及改变土壤 pH 值需要物质的多少。 4.影响土壤缓冲性的因素: (1)土壤无机胶体: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量愈大,缓冲性愈强。 (2)土壤质地:粘土>壤土>砂土, (3)土壤有机质:表土的有机质含量较底土的高,缓冲性也是表土较底土强。
章 第四章 土壤化学性质(4 学时) 节 学生应掌握土壤胶体的种类、性质、吸收性能;土壤酸碱性及缓冲性;土壤氧化还原反应;土壤养分状
教学 目的 和要 调节措施、土壤酸碱缓冲性原因、土壤氧化还原体系及对作物的影响、土壤养分性态及有效性、土壤保肥供 求
况。重点掌握土壤胶体的性质、阴阳离子的交换吸附、土壤酸碱性标准酸碱性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酸碱性
3
方 吸)的过程。 (简单讲解) 法、 负吸附:土壤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于胶体表明的离子浓度的现象。北方土壤多数为碱性,易发生负吸附。 辅助 2.土壤中主要阴离子吸附状况: 手 (1)易于被土壤吸收的阴离子 如磷酸根(H2PO4- HPO42- PO43-) 、硅酸根(HSiO3-、SiO32-)和某 段) 些有机酸的阴离子(如草酸根) (2)很少被吸收或根本不被吸收的阴离子 如 Cl-、NO3-出现负吸附(固体表面浓度低于溶液中浓度) 极易随水流失。 (3)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阴离子 如 SO42-、CO32-、HCO3-、及某些有机酸的阴离子,土壤吸收它们 的能力很弱。 鉴于以上情况,施肥、浇水时应注意的问题? 4.2 土壤酸碱性与缓冲性
土壤肥料学教案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类型、性质和特点2、了解复肥料的合理施用技术措施教学重点:1、土壤、肥料的概念和特点;2、各类土壤、肥料的优缺点;3、肥料的合理杀灭。
教学难点:复混肥的合理杀灭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1、启发式教学;2、板书居多师生互动:回答学时分配:60课时绪论一、土壤就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1.土壤就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
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
3.土壤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和环境。
二、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1.土壤:地球陆地上能生产植物斩获物的结石表层。
土壤本质属性具备肥力。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产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水肥气热。
(1)肥力并使土壤具备再造能力即为能够不断产生植物产品。
(2)肥力高低与四因素协调状况、本身组成有关,也有人类活动有关。
(3)肥力与生产力不是一个概念。
3.生产力:二、肥料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促进作用:1.肥料:是指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改良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2.肥料的分类(1)按肥料来源分:有机肥(农家肥)、化肥(无机肥)和生物肥料(含有益微生物的菌剂,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所接种的微生物的繁殖、调整作物与微生物相互间的关系,利用后者的活动或代谢产物,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或抑制病害,从而获得增产)。
(2)按肥料的促进作用分后:直接肥料(杀灭肥料能够轻易供应作物生长所须要的养分,例如氮、磷、钾肥和微肥)和间接肥料(杀灭肥料能够提升外界环境条件,特别就是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推动作物的生长)。
(3)按营养成分:单质肥料(仅含有一种营养元素)、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完全肥料(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所有营养元素)。
3.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促进作用: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和改进土壤,提升土壤肥力。
土壤肥料学授课教案

土壤肥料学授课教案土壤肥料学教案课程代码: 0745006 课程类别:学科核心课课程学时: 36 教师姓名:范富教师职称:教授授课学期: 2015-2016第二学期年级专业: 14草业科学2016年2月27日教学设计包括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绪论一、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一)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二)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三)土壤是农业生产各项技术措施的基础(四)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肥料是农业优质高产的保证二、土壤及土壤肥力(一)土壤(二)土壤肥力三、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一)古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二)近代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三)建国以后土壤肥料科学的发展四、2l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及发展前景(一)21世纪土壤肥料科学的任务(二)21世纪土壤肥料科学发展前景五、土壤学科体系、研究内容和方法(一)分支学科及研究内容(二)土壤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三)土壤学的研究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是土壤及土壤肥力,难点是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发现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讲授式、互动式教学设计包括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互动环节等主要内容: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一节岩石的风化一、地壳的元素组成(一)地壳的元素含量(二)地壳元素组成的特点(三)地壳如何变成具有肥力的土壤二、成土的主要矿物(一)矿物(Mineral)(二)主要成土矿物三、成土的主要岩石(一)岩石(Rock)(二)主要成土岩石(三)岩石矿物的种类对土壤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的影响四、岩石风化的类型(一)物理风化(Mechanical weathering)(二)化学风化(Chemical weathering)(三)生物风化(Biological weathering)第二节土壤母质的性质和类型一、母质的性质(一)土壤母质(Soil parent material) (二)土壤母质的性质(三)土壤母质的肥力远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二、土壤母质的类型(一)残积物(Elvium)(二)坡积物(Slope wash)(三)洪积物(Flood deposit)(四)冲积物(Alluvial deposit)(五)湖积物(Lake sediment)(六)海积物(七)风积物(Aeolian sediment)(八)黄土沉积物(Loess deposit)(九)保德红土重点难点:重点岩石的风化教学方法:案列分析法第一章土壤矿物质第三节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一、土壤的矿物组成(一)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二)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二、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一、土壤粒级(一)土粒分级(二)各粒级理化性质二、土壤质地(Soil texture)(一)概念(二)土壤质地的生产特性(三)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四)土壤质地的改良重点难点:难点是土壤机械组成,重点不同质地的生产特性。
土壤肥料学教案教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复习回顾
1、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2、无机肥和有机肥的种类
《二》、导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一、作物的营养特性
1、植物营养特性
(1)植物营养的共性和个性
(2)植物营养的连续性、阶段性和选择性
2、作物吸收养分有两个关键时期
(1)作物营养临界期:
a、作物磷营养临界期:幼苗期
3、矿质营养元素间的促进和颉颃作用
作业布置
作业:作物营养有哪两个关键时期?应如何施肥?
教学后记
这一节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作物营养特性,作为指导作物施肥的基础。
b、作物氮营养临界期:生育前期c、作物钾营来自临界期二、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1.植物的根部营养(获取养分的主要途径)
作物根系获取养分的方式
a、截获
b、质流
c、扩散
2.植物的根外营养:
三、矿质营养元素间的促进和颉颃作用
1、营养元素的促进作用:
2、营养元素的颉颃作用:
课堂小结
1、作物的营养特性
2、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土壤肥料教案
授课班级:10农科专业1班
课题
作物的营养特性与施肥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1、理解作物营养关键期的含义,并学会指导施肥。
2、了解作物营养的方式,包括根部营养和叶面营养,理解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
教学重点
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教学难点
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授课方式
讲练法、归纳法。
土壤肥料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土壤肥料学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理解土壤与作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掌握正确施肥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1 教学内容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土壤与作物的关系2.肥料种类、性质和施用方法3.土壤肥力测试技术和分析方法4.施肥计划和管理5.土壤肥力保护与治理2.2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2.实验法: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肥料作用和土壤性质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研讨法:通过小组研讨和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土壤肥料学的前沿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教学评估3.1 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全部内容的综合掌握程度。
3.2 教学评估方法本课程的教学评估采用以下方法:1.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评价,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
2.教师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反馈课程教学质量和改进方向。
3.专家评价:请专家对课程进行评估和建议,提供改进和优化方案。
四、教学资源和设备4.1 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本和教材:包括《土壤肥料学》等相关教材。
2.讲义和案例:提供丰富的案例和讲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源和教学视频,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相关知识。
4.2 教学设备本课程的教学设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设备:提供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工具,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深入了解课程内容。
2.多媒体设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计算机和软件:提供相关的计算机和软件,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和数据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章节备课)4.5 学时
章 节 绪 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 通过讲授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展概况,加深学生对土壤和肥料的内涵及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状况,掌握本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土壤的有效管理和肥料的合理施用,达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产量、土壤肥力持续提高之目的, 同时了解 21 世纪本学科的任务、发展的方向和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重 点 难 点
重点掌握: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土壤与肥料
的基本概念。
难 点: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进程(含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一、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时: 75 分钟 教法: 讲授 + 举例说明 + 彩色图片。 内容: 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①农业生产的基地和农业生产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枢纽 农业生产由植物生产(种植业)、动物生产(养殖业)、土壤管理三个环节所组成。
绿色植物的生活要素:日光(光能)、热量(热能)、空气( CO 2 和 O 2 )、水分、养料,其中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 收,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水分、养分的提供者,同时,土壤为植物生长的机械支撑者。
动物生产以植物生产为基础。 土壤管理使得农业生产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 ②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微生物加上它们生存的环境的集合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地球表层系统有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五个圈层组成。其中土壤圈处于其它圈层相互紧密交接的的地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分界面,是生物与非生物体进行物质与能量移动,转化的重要介质和枢纽。
③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具有再生作用,是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土壤资源数量有限;土壤资源质量可变性;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固定。
因此“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来抓。 教学进程(含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2. 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农业生产中起重要的作用。
①为植物提供养分,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②改良土壤理化生物特性,提高土壤肥力。 ③增加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改善作物品质。 FAO (世界粮食和农业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各项增产措施中,肥料对粮食的增产作用为 40%~60% ,可见肥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④ 增加作物的抗性,促进作物早熟。 二、 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 学时: 60 分钟 教法: 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结合。 内容: 1. 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 1 )内涵: “ 陆地表层 ” 是指土壤的位置, “ 疏松 ” 是指其物理状态,以区别于坚硬整块的岩石。
“生长绿色植物”是土壤的功能。 不同学科理解角度不同,所下定义各异。 如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工程学家;土壤学家与农学家。 土壤之所以 “ 能够产生植物收获 ” ,主要是由于有肥力。任何一种土壤均具有一定的肥力,只是高低不同,因此土壤与土壤肥力的概念密切相关,肥力是土壤的本质。
2. 土壤肥力的概念 西方土壤学家,传统地将土壤供应养料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即包括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水、肥、气、热)四个肥力因素。土壤中只有这四大肥力因素同时存在,而且处于相互协调状态时,才能保证植物 “ 吃饱、喝足、住舒服 ” ,从而达到高 产。所以我国的土壤科学工作者认为: 教学进程(含章节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辅助手段)
4. 肥料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性 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功能物质,称 为肥料。可以在土壤施用还可以喷施于植物叶等。
包括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掌握各类肥料的特点 三、 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学时: 50 分钟 教法: 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结合。 内容: 从国内的发展来看: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在认土、用土、改土及肥料的积制和使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实的经验。
最远可追溯到战国时代,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土壤的性质、肥力水平,对各类土壤进行分类分级。如 《 禹贡 》 一书就记载了按土壤肥瘦、性状、生产力,把九州的土壤分为三等九级。
元、明、清以来,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进一步有了明确的分类和更详细的总结。
建国以来,全国已经进行了二次土壤普查。第一次在 1958 年 编 绘了 “ 四图一志 ” 为我国有计划地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979 年进行的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利用航片或卫片绘制土壤图。查清土壤资源、普及土壤科学,培养基层土肥人员,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从肥料科学的发展来看:在建国初期( 1953 年),政府提出了 “ 以农家肥为主,商品肥料(化肥)为辅 ” 的肥料工作方针。 1957 年中国农科院土肥所通过全国肥料试验网 150 多个试验点获得的结果表明:我国土壤 80% 的农田土壤缺氮, 50% 左右缺乏磷素, 30% 缺乏钾素,这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 “ 以农家肥为主,农家肥和化肥相结合 ” 。 20 世纪 80 年代、 90 年代,化肥施用量猛增,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目前,动态平衡配方施肥技术,喷滴灌施肥新技术,土壤肥料测试新技术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从国外发展来看,土壤肥料科学出现了几个较有影响的学派,农业化学派,农业地质学派,土壤发生学派等。现代土壤肥料科学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 四、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 学时: 15 分钟 教法: 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结合。 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具体可以归纳为: 1. 加强土壤资源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及防治土壤退化,保护农业生态,加强土、水、气、生物的协调管理和污染的修复;
2. 深入进行土壤演变规律及其调节措施的研究,注重在施肥条件下,土壤植物营养的投入、协调与平衡,充分发挥农田养分再循环的肥源潜力与不断防止土壤养分退化;
3. 深入研究土壤圈物质组成、性质、类型、时空变化及其循环规律; 4. 建立土壤肥料信息系统,重视土壤肥料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开发,注重统计分析和模拟模型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
5. 建立健全土壤肥料政策法规; 6. 注意提高农民土壤肥料科学知识水平,加强土肥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
思考题 1. 简述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土壤为什么是具有再生作用的自然资源? 3. 如何正确理解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 4. 简述肥料的概念、类型及各有何特点。 5. 简述世界土壤肥料学科的发展。 板书设计 绪 论 1. 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1.1 土壤是 农业生产的基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1.2 土壤是自然界中珍贵的自然资源 1.3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肥料是农业高产优质的保证 2 . 土壤、土壤肥力和肥料的基本概念 2.1 土壤的概念 2.2 土壤肥力的概念 2.3 肥料的概念、分类及基本特性 3. 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3.1 我国近代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3.2 世界近代土壤肥料科学发展概况 4 .土壤肥料工作的任务
主要参考资料 • 林成谷 . 土壤学 . (北方本),第二版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6 • 朱祖祥 . 土壤学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3 • 王荫槐主编 . 土壤肥料学 .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 李家康等 . 对我国化肥使用前景的剖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 001 , 17 ( 1 )
• 杨玉爱 . 我国有机肥料研究及展望 . 土壤学报, 1996 , 133( 4 ) 备 注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1. 采用图片说明土壤、肥料的地位和作用,便于学生掌握。
2.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会更好些。 教案(章节备课)3 学时
章 节 第一章 土壤矿物质土粒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了解形成土壤母质的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及其基本特性;理解由矿物岩石至形成母质的过程中,各种风化过程的作用;掌握不同粒径矿质土粒在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及元素组成上的变化规律,深刻理解这些规律与矿质土粒的粒级分类与质地分类的关系以牢固地掌握不同粒级与质地类型土壤的肥力性状及生产特性,了解不良质地土壤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为利用改良不良质地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重 点 难 点
1 . 土壤矿物质土粒 1.1 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 重点: 土壤矿物质和岩石的性质、类型。 难点: 主要矿物、岩石风化特点、产物。 1.2 矿物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母质 重点: 风化作用的类型及我国主要成土母质的类型及特点,以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风积物等成土母质为重点。 难点: 怎样区别不同类型的母质。 1.3 土壤矿物质土粒的组成与特性 重点: 粒径对矿质土粒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的影响及掌握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和利用改良的基本原理。 难点: 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和质地分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