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课件

合集下载

《师说》ppt课件

《师说》ppt课件

7、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 的观点,那些句子(词语)可以表现作
者观点?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全文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 有师”,并从两个角度阐释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证一: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对比 论证二:择师教子与自身耻师对比; 论证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
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
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
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
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
(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
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
指示代词,那些
对于
以……为耻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代词,指书
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指示代词,那些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宾前,不知句读
通“否”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以之为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
(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
一:文中有哪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用 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精品课件】

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大雪纷飞;无论是夏日炎炎, 还是秋风瑟瑟,他们总是为国之栋梁不知疲倦地忙碌 着。他们苦心采撷片片绿叶,铺出脚下叠翠的小道; 他们真心掇拾串串蓓蕾,变作眼前绚丽的彩霞;他们 精心摘取枚枚锦瓣,穿成青青旖旎的花环;他们悉心 收获累累硕果,化为人生路上哲思的佳篇。
唐 宋 八 大 家
【知识链接三】古文和骈文的区别:
1、句式上的区别: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2、于文章风格的追求的区别: 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
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 抒写性灵之工具也。
正音: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一、通 假 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对比论证)
分析第三段
本段论证什么问题?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分析第四段
本段有何作用?可不可以删去? 明确:本段是交代写作原因——赠李蟠。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 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
“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件

段落 段意 一 总论从师的道理
内 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 二 风气。(反面论证)

回 顾三
以历史事实证明 谁可为师的道理
(正面论证)
论点 中心论点:古之学 者必有师。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交代写作缘由,激励 四 后学。
号令: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古今异义的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 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导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 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根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终不解矣。 (4)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
(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第三段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 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状语后置。“不被世俗限制。”
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状语后置。“向我学
《习。师”说》以贻之。
古人从师之道。名词。
以:连词,表目的

10.2《师说》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0.2《师说》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句 读 (dòu) 或 不 (fǒu)焉
巫 医 乐 (yuè)师 百 工 之 人 , 不 耻 相 (xiāng)师 语
近 谀 (yú) 其 可 怪 也 欤 (yú)
郯 (tán)子 、 苌 (cháng)弘 、 师 襄 ( xiāng)、 老 聃 (dān)
子 蟠 (pán) 好 (hào)古 文 六 艺 经 传 (zhuàn)
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 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 题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孰:谁,疑问代词。 之,指知识和道理。 惑:遇到疑难问题,adj.-v. 从:跟从,跟随。V. 为:成为,作为。V. 解:理解,解决。
译: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 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 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 (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 也称“韩昌黎”。万年任吏部侍郎,故 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 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 家,因在散文创作方面有突出成绩,被 后人尊为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提倡儒 家思想,他在文学上最大的功绩是倡导 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 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 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 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第一个乎,介词,在; 第二个乎,介词,比。
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固:本来。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译:在我之前产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 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 我之后产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 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
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
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写 作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
背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
景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核心段落养成法 2 界定的句式
我所说的爱国不是喊着震天的口号去标榜 自己,不是面对同胞的错误还振振有词地诡辩 ,更(也)不是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去发 泄自己血液中的暴力偏向;而是每一个中国人 脚踏实地、勤勤奋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也许一个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个人 的努力加起来,便能形成山海之势。
通过对照论证批评“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
说明写作缘起。
求学的人
用来……
受通授,传授 疑难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转折连词
动词,成为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顺承
疑问代词,谁 跟从 那些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对象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从师的 态度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结果
对照 方式
论述 中心
圣益圣
愚益愚
纵向对照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 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组对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 未见其明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课件(2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课件(24张PPT)

名词,老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
33、复:恢复。 34、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 不起。齿,并列、排列。 35、乃:竟。 36、欤: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名句翻译
圣人无常师37。孔子师郯子38、苌弘39、师襄40、老聃4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37、常师:固定的老师。 38、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 请教官职的名称。 39、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 40、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过琴。 41、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并阐明老师的作用 及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第2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3段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 说明写作缘起。
本文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 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 惑也难矣
12、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3、出人:超出(一般)人。 14、犹且:尚且,还。 15、众人:一般人。 16、下:低于。
名句翻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 之;于其身18也,则耻师19焉,惑20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1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

10.2《师说》复习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0.2《师说》复习课件(共3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 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7.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师(以……为师 )
②徒( 同类的人 )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 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 懂得道理的时间有早有晚,学 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 如此罢了。(得分点:不必、 于、攻)
《陈涉世家》)(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念奴
娇·赤壁怀古》)(7)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阿(6房)说,谈论
宫赋》)(8)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过秦论》)
(7)廊道
(8)主张,思想,学说
(9)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过秦论》)
(9)途径、方法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复习(第二课时)
复习要求: 每段8-12分钟复习时间。 1、背诵本段课文。 2、本段课下注释所有内容(词、句、文学常识)。 3、结合预习阶段加点的所有字词内容,翻译文段。 4、本段的所有文意补充注释(结构、手法、作用)。
6分钟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19道P673”“35或P678” 两字及次常用字“师”“传”。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10.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嘉( 赞许 ) ②贻( 赠送 )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 遍学习,不受时俗的限制,跟 我学习。(得分点:经传、通, 被动句)
11.理解性默写 ①《师说》是韩愈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好__古__文___”,点出了 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六__艺__经__传__皆__通__习__之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②文中揭示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的句子是“余__嘉__其__能__行__古__道__,作__《__师__说__》_ _以__贻__之__”。 12.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__六__经__的__经__文__和__传__文__都__普__遍__学__习__,__不__受__时___俗__的__限__制__,__跟__我__学__习__。__ _(_得__分__点__:__经__传__、__通__,__被__动__句__) _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代词,他的
对于
糊涂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指示代词,那些 表并列 断开句子的知识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 其句 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宾语前置
代词,指书 指示代词,那些
其 惑 者 也 。句 读 之 不 知 , 惑 之 不 解 , 或 师 焉 , 或 不 焉 , 小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初春小雨》)
15分钟
1<自主思考总结本文的重点文言 知识
2、填写在导学案后面:请分类为: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特 殊 句 式。
要求:
8分钟
1.负责展示的学生声音要
洪亮。
2.没有展示的小组认真听, 进行查漏补缺。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行了对比,提出了“_
”的疑问,来批评
不愿从师的士大夫们。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4)韩愈在《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11
吾师道也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三课时
知识拓展 韩愈的名言警句:
(1)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 张籍》)
(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一类 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许多人聚在一块 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年龄差 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题解
“说” ,古代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 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 说》等。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整体感知
韩愈是针对当时怎么样的现实状况而提倡“从师”的?
朗读课文, 找出交代社会背景的语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 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 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阀制度盛行,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 袭为官,自己不从师也反对别人从师。韩愈不顾流俗,积极 扶持青年,招收后学,被讥为狂人。《师说》有对诽谤者的 批驳,有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柳宗元指出:“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 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2、我是在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论显 贵不分贫贱,无论年长不分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 方。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1.强调从师古风的关键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2.总论教师职能的关键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小结择师标准的关键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道,不论贵贱,不分长少。
1、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 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是否从师)这一点上吧? 2、那孩子的老师,交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 说的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课文解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 法;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受:同“授”,传授。
1、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第四段 学于余。
赞扬李蟠从师复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 《师说》以贻之。
说明本文写作缘由。
举例 论证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老师的职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立论: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说 反面论证: 批判耻于从师

正面论证: 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能者为师)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 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 存也。)
段落
关键句
主要内容
论证方法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
第二段 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批判不重师道的态度,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 知矣。
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
对比 论证
圣人无常师。
第三段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列举孔子从师的事实,
例证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证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引证
如是而已。
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懂 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种经书的经文 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受时代风气限制,向我学习。
2、不明白文句,不能解释疑难问题,有的跟从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 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智的地 方。
高中语文《师说》课件(25张PPT)
在第二段作者分三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找出这三组对比, 并分析其作用。
古之圣人 1、纵比: 今之众人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尊师重道与否是圣愚分野之 关键
对其子 2、自比: 对其身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小学大遗、不够明智的谬误
3、横比: 百工之人 士大夫
不耻相师 批判贵族阶层轻视师道的不 群聚而笑之 良风气
三层正反对比,重在批判现实,以证明不重师道、耻于从师是 错误的,尊师重道、从师而学才是正确的。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 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 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韩愈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
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古文” ,是韩愈提出来的,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 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 秦两汉散文文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