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生物工程育种

合集下载

马铃薯组织培养

马铃薯组织培养

继代和生根培
继代和生根培养成功的马铃薯脱毒苗,经 ELISA (试剂盒)鉴定后(试管苗应每 3月检测一次,每年 4 次) 鉴定后,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基相结合方法扩繁。 取试管苗单节切段扦插在 (或平放)固体培养基上,每瓶可插 20 个左右茎段,经 20d左右发育成 5~10cm 高小植株,继续进行切段繁殖,此法速度快,每月可繁殖 5~8倍,试管苗多节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浅层静止 液体培养。 滨 州 职 业 学 院培养基,MS+NAA0.2-0.5+D-泛酸钙 10,3%蔗糖,20-25度,30004000LX,14-16小时光照,每 3周继代一次,单芽茎段约 1 厘米,可插也可平放,原则试管苗用 2年 — 3年。 滨 州 职 业 学 院滨 州 职 业 学 院
三、马铃薯组织培养参考资料
取材和培养一般多采用在室内发芽,芽经热处理 ( 38℃ ) 2周。然后取顶芽或侧芽 1厘米的茎尖,在自 来水下冲洗干净,无菌条件下先用 70%的酒精浸润组织 15-20秒, 再用 2%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 4--5min, 然后用无菌水冲洗 3次。把消毒好的芽放在解剖镜下仔细 剥离,逐层剥去幼叶,露出圆滑的生长点,可以留 1-2个 叶原基,0.2— 0.3毫米,随即接种于 MS液体培养基上,每升加 0.1mgNAA, 0.2mgGA3,0.5BA,2%蔗糖,p H 值 5.8。培养条件,21~25℃,20003000 lx,12h/d。 2-3周愈伤,4-5周绿点,3--6月长成 2-3厘米小芽,越慢越好, 出芽很快的扔掉。
马铃薯的组织培养
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及应用12043班 李江涛
目录
一、马铃薯的简介 二、马铃薯的生物学习性 三、马铃薯组织培养参考资料 四、我的设计方案

《马铃薯育种》课件

《马铃薯育种》课件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通过 分析马铃薯基因组中的分子标 记,辅助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 个体进行繁殖。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能够快 速、准确地鉴定优良基因型, 提高选择效率和准确性。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现代 生物技术的又一重要应用,为 马铃薯育种提供了新的手段和 工具。
诱变育种技术
详细描述
通过选择具有抗病性强的亲本材料,利用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培育出具有 抗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等主要病害的马铃薯新品种,提高马铃薯生产的可持
续性。
抗虫马铃薯品种改良
总结词
抗虫性是马铃薯品种改良的重要方向之 一,可以有效减轻马铃薯虫害对产量和 品质的影响。
VS
详细描述
通过选择具有抗虫性强的亲本材料,利用 传统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培育出 具有抗马铃薯主要害虫(如蚜虫、叶甲等 )的马铃薯新品种,提高马铃薯生产的效 益。
智能化育种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 术,实现马铃薯育种的智能化管理、 监测和数据分析。
05 马铃薯育种实践与应用
马铃薯育种实践案例
案例一
某农业科学院的马铃薯育种项目,通 过杂交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性 强、产量高的新品种,并在多个省份 推广应用。
案例二
某农业大学与企业合作,利用基因编 辑技术,成功培育出富含营养成分、 口感优良的马铃薯新品种,满足消费 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共享全 球马铃薯种质资源,共同应对
马铃薯育种面临的挑战。
马铃薯育种的前沿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 ,定点改造马铃薯基因,实现定向育 种。
全基因组选择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高密度 遗传图谱进行马铃薯育种,提高选择 准确性。

_芽变育种_在马铃薯种选育上的应用

_芽变育种_在马铃薯种选育上的应用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705( 2014) 10-0102-02
马铃薯属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生产用种 上通常用它的块茎进行无性繁殖。马铃薯适应性强, 喜欢冷凉的气候,抗灾、早熟、高产、易于种植,粮、菜、 饲兼用且营养价值高,又可以进一步深加工。目前马 铃薯在世界粮食作物生产中已跃居第四位,其总产量 和种植面积仅少于小麦、水稻、玉米,因此在我国粮食 作物生产中发展非常快。为了提高马铃薯生产的科技 含量,科研工作者正在从不同角度开展马铃薯种选育 和高产生产示范研究,笔者据近几年在马铃薯品种选 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和教学实训经验提出: 在马铃薯 育种工作中可以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芽变育种”技 术为马铃薯育种生产服务。
·103·
马铃薯芽变育种就是选择突变芽及其长成茎、枝 等,经过无性繁殖技术可以创造出新品种。由于马铃 薯的芽变率低,从未引起马铃薯育种工作者高度重视, 因此芽变育种技术措施在我国推广利用尚属空白。国 内仅坝丰收一个品种是河北坝上农科所从沙杂 1 号通 过芽变方法选育的,而国外却充分利用芽变育种技术 选育了男爵、红 纹 白、麻 皮 布 尔 斑 克 等 马 铃 薯 优 良 品 种,仅马铃薯麻皮布尔斑克在美国的生产上已使用了 100 多年,至今在生产上还广泛利用。
建立马铃薯鉴定圃与其原品种类型进行比较,对 初选马铃薯变异优良株系的无性繁殖后代作进一步的 块茎比较筛选,也可以结合品比试验与生产示范试验 同时进行,复选出优良单株。经过连续 3 年以上的观 察比较,根据鉴定评价结果,将最优秀的品系定为复选 入选品系 参 加 审 定。 区 分“准 芽 变 ”株 系 与 原 品 种 的 差别,可以利用分子标识对突变体进行早期生理、生化 特性分析鉴别,以确定其变异特性。 3. 4 提供品种参加全省区域试验并报品种审定

2022生物课时练40植物细胞工程含解析

2022生物课时练40植物细胞工程含解析

植物细胞工程1。

某二倍体植物是杂合子,下图为其花药中未成熟花粉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是该花粉培养过程中的过程,②表示的是过程,X代表的是,③表示的是过程。

(2)图中从愈伤组织形成完整植株的途径有两条,具体通过哪条途径主要取决于培养基成分中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最后获得的来自未成熟花粉的完整植株都称为植株(甲)。

未成熟花粉经培养能形成完整植株,说明花粉具有。

(3)对植株甲用处理,才能使其结实产生后代(乙),否则植株甲只有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才能产生后代(丙)。

这种育种方法的优势是。

2.(2019全国Ⅲ)培养胡萝卜根组织可获得试管苗,获得试管苗的过程如图所示。

①②③④⑤⑥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胡萝卜根段进行组织培养可以形成试管苗。

用分化的植物细胞可以培养成完整的植株,这是因为植物细胞具有。

(2)步骤③切取的组织块中要带有形成层,原因是。

(3)从步骤⑤到步骤⑥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其原因是。

在新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通过细胞的过程,最终可形成试管苗。

(4)步骤⑥要进行照光培养,其作用是。

(5)经组织培养得到的植株,一般可保持原品种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繁殖。

3。

下图为A、B两种二倍体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的方法是。

步骤②常用的化学试剂是,之后(“是”或“否”)需要筛选。

(2)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成为杂种植物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其中步骤④是。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获得新的杂种植物,与A、B两种植物相比,该杂种植物是新物种的原因是. (3)培育该杂种植物的过程中,遗传物质的传递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为什么?。

4.紫杉醇是红豆杉细胞中产生的一种高效抗癌物质,在植物体中含量极低。

为取代从天然植株中提取紫杉醇的方式,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来获取,其过程为:获取红豆杉外植体→消毒→诱导愈伤组织→细胞培养→提取紫杉醇。

《2024年CRISPR-Cas9介导的无外源基因插入的马铃薯基因编辑体系》范文

《2024年CRISPR-Cas9介导的无外源基因插入的马铃薯基因编辑体系》范文

《CRISPR-Cas9介导的无外源基因插入的马铃薯基因编辑体系》篇一CRISPR-Cas9介导的无外源基因插入的马铃薯基因编辑体系一、引言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CRISPR/Cas9系统已成为生物工程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

该技术为农业育种、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其中,马铃薯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基因编辑体系的研究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CRISPR/Cas9介导的无外源基因插入的马铃薯基因编辑体系,以期为马铃薯的遗传改良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二、CRISPR/Cas9技术概述CRISPR/Cas9是一种基于DNA识别的基因编辑技术,它能够精准地剪切DNA序列,并允许研究人员通过同源重组或非同源末端连接等机制实现特定基因的插入、删除或突变。

CRISPR/Cas9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在植物基因编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无外源基因插入的马铃薯基因编辑体系在马铃薯的基因编辑过程中,无外源基因插入的编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该体系通过CRISPR/Cas9技术实现对马铃薯内源基因的精确剪切和编辑,避免了外源基因插入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和遗传不稳定性问题。

首先,研究人员需要针对马铃薯的目标基因进行设计,并构建相应的CRISPR/Cas9表达载体。

通过将表达载体导入马铃薯细胞中,实现内源基因的剪切和编辑。

在编辑过程中,需确保剪切位点的精确性,以避免对其他非目标基因造成影响。

此外,还需要优化编辑条件,以提高编辑效率和准确性。

四、应用与前景无外源基因插入的马铃薯基因编辑体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该体系,研究人员可以实现对马铃薯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如抗病性、抗虫性、耐旱性等。

此外,该体系还可用于研究马铃薯的生长发育、代谢途径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基础生物学问题。

五、挑战与展望尽管无外源基因插入的马铃薯基因编辑体系具有诸多优点,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母题(全国通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细胞全能性中溯源(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母题(全国通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细胞全能性中溯源(解析版)

专题17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从细胞全能性中溯源考向一植物细胞工程【母题来源】2022年浙江卷【母题题文】下列关于菊花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自然生长的茎进行组培须用适宜浓度的乙醇和次氯酸钠的混合液消毒B.培养瓶用专用封口膜封口可防止外界杂菌侵入并阻止瓶内外的气体交换C.组培苗锻炼时采用蛭石作为栽培基质的原因是蛭石带菌量低且营养丰富D.不带叶片的菊花幼茎切段可以通过器官发生的途径形成完整的菊花植株[答案]D【试题解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解析]A、自然生长茎段的消毒属于外植体消毒,先用70%酒精,再用无菌水清洗,再用5%次氯酸钠消毒处理,最后再用无菌水清洗,A错误;B、培养瓶用专用封口膜封口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并不影响气体交换,B错误;C、组培苗锻炼时采用蛭石作为栽培基质的原因是蛭石比较松软,持水性也较好,有利于幼苗的生根和叶片的生长,C错误;D、不带叶片的菊花茎的切段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分化出芽和根这种器官发生的途径形成完整的菊花植株,D正确。

故选D。

【命题意图】本部分内容以选考的形式出现,2道选考题,考生任选1道做答,对试题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识记和理解,难度不大。

考查的重点知识为植物细胞工程、主要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的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技术流程。

一般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作为载体,利用多种工程共同解决生产生活实际的类型比较常见。

【命题方向】在对选修3的考查中,植物细胞工程是重要考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为: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展望2023年高考生物试题呈现会结合科技前沿考查植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也可能结合基因工程工程结合在一起。

专题16 植物细胞工程(解析版)

专题16 植物细胞工程(解析版)

专题16 植物细胞工程专题分析➢题型解读本专题常结合动物细胞工程进行综合性考查,常出现在简答题中的某一问。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考向分析围绕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进行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答题技巧作答本专题时,需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并牢记课本的重要知识点,通过一定的习题练习形成思维定势,从而迅速准确的作答。

对点训练一、单选题1.(2023·辽宁·模拟预测)马铃薯普通栽培种是同源四倍体,这使得马铃薯的杂交育种变得十分困难。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为马铃薯育种提供了可行的育种方案。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苗,使植株具备抗病毒的能力,产品质量得到提高B.利用普通马铃薯的花粉进行组织培养,可以获得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马铃薯C.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实现体细胞杂交,可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充分利用遗传资源D.利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育种,可以显著提高变异频率,获得有用的突变体【答案】A【详解】A、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是脱毒苗,但脱毒苗并不具有抗病毒的能力,A错误;B、由题可知,马铃薯是四倍体,其花粉含有2个染色体组,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后的植株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C、不同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通过有性方式繁殖后代,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实现不同生物之间的细胞融合,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充分利用遗传资源,C正确;D、愈伤组织细胞分裂比较旺盛,利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育种,可以显著提高变异频率,获得有用的突变体,D正确。

故选A。

2.某种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代表4个不同培养阶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过程属于体细胞胚发生途径,此过程涉及植物组织的脱分化和再分化B.甲阶段和乙阶段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不同,但生长调节剂种类和配比相同C.丙阶段,将丛状苗分株后移栽到只有生长素没有细胞分裂素的培养基上生根D.丁阶段,试管苗移栽前需在蛭石和珍珠岩等介质上锻炼,增强对低湿、弱光的适应能力【答案】C【详解】A、图示过程为器官发生途径,A错误;B、甲阶段和乙阶段培养基生长调节剂种类和配比不同,B错误;C、与发芽培养基相比,诱导根分化需要较低的细胞分裂素浓度,可以只有生长素没有细胞分裂素,C正确;D、试管苗移栽前需在蛭石和珍珠岩等介质上锻炼,增强对低湿、强光的适应能力,D错误。

马铃薯原原种栽培技术

马铃薯原原种栽培技术

•甘肃省常年播种面积40多万hm2,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10%,列西北五省区第一位;地处甘肃中部的定西地区是全省乃至全国比较集中的马铃薯主产区之一,2001年播种面积达19.l万hm2,约占全省面积的1/2。

该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深厚的黄土特别适合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具有生产马铃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马铃薯的平均单产高于全国水平,是国内主要的优质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也是筛选培育优良品种、繁殖脱毒种薯和生产优质商品薯的理想地区之一。

1、现有工作基础和已开展的研究工作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马铃薯也由抗旱救灾作物发展成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作物,特别是1996年定西地委、行署将马铃薯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后,甘肃金芋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专用型品种的引进、脱毒苗(薯)优质高效低成本生产技术研究、脱毒苗快繁、脱毒原原种工厂化大规模生产、原种网棚扩繁、种薯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现已建成260m2的组培室,800m2的科研、病毒检测和品质分析测试实验楼,1000m2的自然光照培养室,30000m2的高效节能温室,600m3的蓄水池和10000m2雨水集流场,667hm2防虫网棚原种生产基地和333.5万hm2一级种薯扩繁基地。

现已具备年生产脱毒苗2000万株,脱毒原原种3000万粒的能力,成为全国较大的专用型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初步建成了集茎尖脱毒、脱毒苗快繁、病毒检测、原原种(微型薯)和原种生产的一整套技术体系,研究、提出完善了脱毒苗和原原种生产的技术规程。

在脱毒苗生产中针对不同季节,通过试验,筛选出了不同的培养基;在脱毒微型种薯生产中,改进了不同生育期的营养液配方,基本解决了无基质栽培(雾培)法生产微型薯的烂薯等问题。

将马铃薯脱毒微型种薯无土栽培高效快繁技术与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开发,建立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脱毒微型种薯的产业化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影响体细胞变异的因素
• 1. 外植体来源及其遗传组成
• (1)不同类型外植体,如叶片、块茎,以及由组织培养 条件或悬浮细胞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的叶片提取的原生质 体等诱导成的再生植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基因变异和 形态变异。
• (2)植株的倍性和遗传组成对再生植株的形态和染色体 变异类型的影响。
项目十二 马铃薯生物工程育种
任务一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在众多遗传改良的新技术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已被认为 是改良植物性状的一种潜在的技术手段。近年来发展起来 的植物细胞和分子技术,如体细胞变异、花药培养、体细 胞杂交和基因工程等,已经大量应用于马铃薯品种改良中。
• 马铃薯栽培种(S. tuberosum subsp.tuberosum)在长期的 进化过程中,为保证植株最大的生活力,现有的无性系均 是遗传上高度杂合的。因此,通过常规杂交改良其抗病性 或其他特殊性状而不丢失其重要的农艺性状是十分困难的。
• 有时也采用外植体不经过愈伤组织阶段,直接诱导再 生植株的方式来获得变异的体细胞无性系。
•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获得有益突变体,且突变的无性系 在不同的无性世代和不同的种植环境均表现稳定。
• 利用外植体诱导再生植株时,应注意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 (1)选择适宜的外植体。较多的是利用马铃薯叶片、叶 片轴、茎和块茎,在实践中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 通用的原生质体培养方法如下:
• (1)小液滴培养方法
• 这个方法用倒置显微镜进行观察极为方便。新鲜培养基 易直接加入正在发育的悬浮体中,每5~7d加一次。
• (2)琼脂培养法
• 使用这个方法,原生质体处在固定位置,避免原生质体 堆积,可以追踪观察分散的原生质体。
• 4. 原生质体活力试验
• 原生质体活力试验是一个重要手段,只有保持了原生质体的 活性,才能达到持续有丝分裂、再生愈伤组织,直至形成再 生植株的目的。
• 三、马铃薯外植体的组织培养
• (一)外植体无性系的诱导
• 1. 诱导的一般方法 • 在进行马铃薯再生植株诱导时,选择适宜的外植
体是提高诱导率的前提。
• 采用马铃薯的叶片、叶片轴、植株的地上茎和块 茎作为再生苗诱基本方法是一致的。 通常的诱导过程为:选择适宜的外植体→诱导愈伤组 织→诱导再生苗→变异个体选择→变异的遗传检验→ 田间选择。
• (2)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在外植体诱导中主要有 两个作用,一是能否获得较高比例的再生苗;二是能否获 得变异频率较高的再生植株群体。以前的研究结果多是侧 重培养基成分的选择,因此,已经有了多种培养基的配方。 这些配方均是以MS培养基为基础,只是在有机添加物和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浓度上进行调整。
• 2. 马铃薯外植体再生植株诱导
• 5. 细胞壁形成和持续分离
• 细胞壁再生是核和细胞分裂的先决条件。细胞壁再生的速率 和调节,决定于植物种类和用于原生质体游离的受体细胞的 分化状况。控制细胞壁合成,除了遗传因子之外,培养基成 分对细胞壁再生也有重要作用。
• 6. 植株再生
• 原生质体再生主要在茄科植物上取得了成功。马铃薯 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的成功例子较多。从愈伤组织、 细胞悬浮体、叶、茎尖和花瓣游离的原生质体都能再 生成植株。
• (二)原生质体分离溶液和培养基
• (三)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
• 1. 培养基成分
• (1)无机盐类的改变。 • (2)碳源和渗透剂的选择。
• 2. 培养密度
• 原生质体培养密度为5 000~100 000个细胞/ml。在大多数 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中,一般的浓度为10 000个细胞/ml。
• 3. 培养方法
• 四、原生质体培养
• 通过马铃薯原生质体诱导是获得无性变异的又一有效途径。 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其中比较重要 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供体植株
• 为了取得可靠的结果,大都采用在严格控制的环境和营养 条件下来栽植供体植株。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准湿度、营 养条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的人工气候室栽培的植株方可 作为较好的供体植株。这些严格的条件是保证原生质体分 离和培养成功所必须的。
• 2. 培养基成分
• (1)植物生长激素,特别是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是诱导细胞分裂的必备条件。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 浓度,能影响马铃薯原生质体培养或愈伤组织培养再生植 株的倍性和表型变化。
• (2)培养基中高浓度盐类的影响,如氯化钙(CaCl2)和 EDTA能增加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染色体异常率。高浓度的糖 (10g/L或20~30g/L)能够导致单倍体叶片诱导的愈伤组 织细胞出现多倍化现象,但对双单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则无 该现象发生。
• 一、体细胞变异在马铃薯育种中的意义
• 体细胞变异可从单个DNA碱基对的突变到多基因控制的遗 传性状的各种水平上存在。这种变异也包括遗传变异、非 遗传变异和不稳定的遗传变化。体细胞变异的优势为:变 异频率较高,能出现特异性变异个体和可利用的农艺性状, 最终获得新的品种。
• 至今,还没有报道生产上利用体细胞变异育成的马铃薯品 种。但是,在其他作物上,如番茄、芹菜等,利用体细胞 变异已经育成了品种。
• (1)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再生植株。 • ① 基础材料准备。 • ② 消毒。 • ③ 培养。 • ④ 培养基。 • (2)外植体培养直接诱导再生植株。 • ① 外植体。 • ② 叶片外植体再生植株的诱导。
• (3)以块茎为外植体的诱导。 • ① 一般采用三步培养的方式。 • 其各阶段所用的培养基为: • 第一培养基。 • 第二培养基。 • 第三培养基。 • ② 培养过程。
• (二)外植体无性系的变异
• 通过外植体诱导产生的再生植株群体中,可能有一定数量的 变异体。为了科学、准确地区分真正的变异或环境影响的差 异,用严格的田间试验。通常采用的试验设计方法有:
• 1. 多年多点田间试验 • 2. 环境控制试验
• (三)选择方法
• 诱导再生植株的目的是要得到性状改良的植株,或作为育种 亲本,或作为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但是,在选择再生苗 的当代,必须严格淘汰畸形和生活力弱的个体,对留下来的 再生苗,经过扩繁后,再在田间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