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配电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
我国配电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4 1 (0 0)6 0 8一 10 — 3 12 1 3 — 0 7 叭
1 我 国配 电网 的现 状 及 存 在 的 问 题 和 控 制 , 供 用 户 用 电选 择权 等 是 当前 配 电 自动 化 发 展 值 得 注 意 的 提 配 电 网的 发 展 是 随 城 市 建 设 规 模 及用 电负 荷 迅 速 增 长 和 供 电 个 动 向 。
宋红 泽 S n n z o gHo g e
( 一农垦 大学 , 八 大庆 1 3 0 6 0 0) H i nja gB y AgiutrlU iesy, qn 6 0 0, hn ) el gin a i r l a nv ri Da ig 13 0 C ia o c u t
V l e En i e r g a u gn e i n
・8 ・ 7
我 国 配 电 自动 化 的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The Pr s ntS t ato a d v l m e e ds o e e iu i n n De eop ntTr n fChi s rbuto Aut m a i n na S Dit i i n o to
一
可靠 性 要 求而 提 出 的 , 电网 规 划 及 发 展 不 适 应 城 市 的 需 求 , 出 配 突 3 我 国配 电 自动化 的发 展 趋 势 反 映在如 下几 点 : 由于城 市规模和商业 的建立 , ① 电源点容量及 电 31功 能 分 层 分 布 配 电网 自动 化 与 通 信 系 统 是 密 切 相 关 的 。 . 能输 出受到限制 , 尤其 是配电 电线的传输通道 ; ②城市 建设速度迅 为 了贯 彻 功 能下 放 、 级 分层 、 高 事 故 响 应 速 度 的 原 则 , 电 网 自 分 提 配 速, 负荷增长率高 , 电力配套建设不及时 , 电线半径小 , 但 输 线路长 , 动化系统一般 分三层 : 主站 、 子站、 馈线。 依据配 电网规模 的大小 , 主 瓶颈效应 比较 突出 出线通道影Ⅱ 与城市 规划 不相适应 , 的地 站 层 还 可 再 分 为主 站 和 区域 站 两层 。 ③ 向 有 方改 用 地 下 电缆 , 施工 及 投 资 不 允 许 , 用架 空 导 线环 境 条 件 受 限 , 采 目前 在 主 站 与 子 站 之 间 一般 采 用 光 纤 通 信 , 分两 种 : 纤 以 太 光 有的采用绝缘导线 , 网络复杂较为普遍 ; ④供 电不可靠因素增大 ; ⑤ 网 、 纤 环 网 , 两 种 光 纤 通 信 方 式 的 造 价 相 近 , 纤 环 网更 成 熟 一 光 这 光 些 , 光 纤 以 太 网是 发 展 方 向 , 纤 以 太 网 目前 技 术 实 现 及 相 关 设 但 光 电网 结 构 复 杂 , 网联 络 接 点 较 多 。 环 2 国际配电 自动化发展新动 向 备 已得 到 实践 检 验 , 在 推 广 应 用 。 正 子 站 与 馈 线 之 间 目前 一 般 采 用 光 纤 、 绞 线 、 力线 载 波 和 无 双 电 21配 电网 自动化功能框架奠定 国际供 电会议 ( I R D) . CG E 特 设 工 作 小 组 在 19 年 5月提 出 的专 题 报 告 中 ,将 配 电 自动 化 功 能 线 等 多 种通 信 手 段 混 合 的方 式 。 95 划 分为 4组 : 电网运行 、 运行计划及其优 化、 维修 管理 、 户联系和 用 馈 线 通 信 采 用 光 纤 通 信 , 可 分 为 两 种 : 纤 以 太 网 、 纤 环 也 光 光 控制。 在上述主功 能组 的基础上 , 再分成若干功能, 奠定了配电 自动 网 , 两 种 光 纤 通 信 方 式 的造 价 相 近 。有 些 问题 是 光 纤 环 网难 于 解 这 决 而只 能用 光 纤 以太 网 的 。 化 系 统 的 主功 能 框 架 。 32 配 电网 系 统 保 护 配 电 自动 化 包括 馈 线 自动 化 和 配 电管 理 . 22配 电网优 化运行 配电网的优 化运行主要包括 : . 无功补偿 、 提 高 供 电质 量 、 降低 线 损 、 备 运 行和 维 护 。供 电质 量 包括 安全 性 、 系 统 , 中 馈 线 自动 化 实现 对 馈 线 信 息 的采 集 和 控 制 , 时 也 实 现 设 其 同 电压 合 格 率 、 率合 格 率 、 电 可靠 性 和 用户 对停 电 、 费 及 服 务 的 了馈 线 保护 。馈 线 自动 化 的核 心 是 通信 , 频 供 收 以通 信 为基 础 可 实 现 配 电 网 全 局 性 的 数 据 采 集 与 控 制 , 而 实现 配 电 S A A、 电高 级 应 用 从 CD 配 意见。 23集 成 化 、 智 能 化 和 综 合 化 是 发 展 趋 势 早 期 配 电 自动 化 的 ( A )同 时 以 地 理 信 息 系 统 ( I 为 平 台 实 现 了 配 电 网 的 设 备 管 . P S; GS) 实施 采 用 发 展 独 立 的 、 项 自动 化 系统 来 解 决 问题 , 成 综 合 化 水 理 、 资 管 理 ; S A A、 I 单 造 图 而 C D G S和 P S的一 体 化 则 促 使 配 电 网 自动 A 平 非常 低 并 带来 若 干 反 面 影 响 , 功 能 重 叠 、 如 数据 的 重 复 、 活 性 很 化 成 为 提供 配 电保 护 与 监 控 、 电 网管 理 的全 方位 自动 化 运 行 管 理 灵 配 差 和 维 修 费 用高 等 。 外 , 电 自动 化 系 统 是 一 个庞 大 复 杂 的 、 合 系 统 。 另 配 综 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 , 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之 中。这 33分布 式 小 电流 接地 保 护 研 究 表 明 对于 小 电 流 系 统 的 接 地 . 就 要 求 配 电 自动 化 系统 采 用 全 面解 决 的 方案 , 系统 集 成 之 路 。 走 故障 , 负序分量比零序 分量具有 更大 的优越性。高压侧折算到变 电 24D L技 术 的 重 大 突 破 D L技 术 是 针 对 能 够 加 强 本 地 、 . P P 区 站母线处的负序等值阻抗远远 小于 各出线的负序阻抗 。 这点导致负 负序 域 性 以至 全 球 范 围 的 家 庭 和 中小 型 公 司 的 数 据 访 问性 能 和 响 应 性 序分量与零序 分量相 比在处理故障选线上存在着本质 的不同, 流经故障线于母线 处入地 , 几乎没有 能, 采用改进的因特 网规约 (P 以及复杂 的专用 电子装置来沿低压 电流分量 由故 障点流入 系统 , I) 配电电缆 网络传输 MH 级 的数字高频信号 ,同时监视导致信息 失 被分流到非故障线路上去。这大大方便 了选线 , z 并且也无需计算 5
2023年配电自动化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配电自动化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配电自动化是一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计算机系统、控制系统和通讯网络实现电力配电系统管理、控制和保护的新兴技术。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和技术进步,配电自动化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一、市场环境配电自动化市场受到电力行业的政策,配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进步,用户对能源的需求和环保要求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智能电网建设是未来电力发展的趋势,国家对配电自动化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大,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也更加普及。
此外,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配电自动化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市场动态1. 解决能源紧缺问题能源短缺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配电自动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电力资源,提高电网运行效率,从而解决能源紧缺的问题。
2. 推动智能电网建设智能电网的建设是目前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3. 需求增长助推市场增长随着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用户越来越关注配电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因此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促进了市场的增长。
4. 技术升级创新当前,配电自动化技术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市场中的厂商将会进行技术创新和升级,从而带动市场的快速成长。
三、市场前景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中国力争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智能电网,这意味着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大力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配电自动化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
1. 电力企业仍是主要发展对象从目前市场上来看,电力企业仍是配电自动化市场的主要客户,未来电力企业会更加关注配电系统的可靠性、智能化和高效性,因此配电自动化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2. 工业、商业市场需求增长稳定随着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商业市场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例如,建筑室内配电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灯光、空调、电梯等设备集中控制和监控,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节约能源开支。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

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一、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现状1. 设备自动化水平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力系统中各类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例如,智能变电站、智能输电线路、智能开关设备等,这些设备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风险,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控制系统优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控制系统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设备,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和自动调节,使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稳定。
3. 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和分析的自动化,为电力系统自动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4. 安全防护体系日益完善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也日益完善。
通过采用加密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手段,有效保障了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升级2. 大数据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将更加注重数据的挖掘和应用。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实现对电力系统的精准预测和智能调度,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3. 绿色环保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要求的背景下,电力系统自动化将更加注重绿色环保。
通过推广清洁能源、优化电力系统结构,实现电力系统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4. 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随着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将逐步实现电力供应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通过分布式发电和微电网的接入,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5. 网络安全防护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安全防护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现状的基础上,将继续朝着智能化、大数据、绿色环保、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等方向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力系统自动化将为我国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配电自动化国内外发展现状

配电自动化国内外发展现状配电自动化国内外发展现状1.简介1.1 定义:配电自动化是利用电力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对配电系统的监控、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技术系统。
1.2 目的:提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实现对电能质量的监测和改善,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2.国内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2.1 政策推动:国家推出一系列政策支持配电自动化的发展,例如《电网建设五年规划》等。
2.2 技术应用:国内企业在配电自动化领域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包括智能电表、远程监控系统、故障自恢复装置等。
2.3 标准建设:国内制定了相应的配电自动化标准,推动了行业的规范化和良性发展。
3.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现状3.1 先进技术:国外发达国家在配电自动化方面比国内更具优势,如美国、德国等国家在智能电网、电力物联网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2 应用案例:国外很多地区已经广泛应用了配电自动化技术,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和效率。
3.3 技术交流: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了配电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
4.现存问题和挑战4.1 技术标准:目前国内外配电自动化技术标准尚不统一,存在一定的互操作性问题。
4.2 安全隐患: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安全性较低,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侵袭。
4.3 人才短缺:配电自动化领域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制约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附件:1.《电网建设五年规划》的相关政策文件2.国内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案例3.国外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案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电网建设五年规划:指国家对电网建设制定的五年计划,旨在推动电网建设和现代化。
全文结束 \。
国内外配电自动化发展和现状

国内外配电自动化发展和现状国内外配电自动化发展和现状1.引言配电自动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实现对配电系统进行自动化操作和实时监控的技术手段。
它可以提高配电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分析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和现状。
2.国内配电自动化发展概况2.1 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探索配电自动化技术。
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内配电自动化逐渐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在,国内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包括城市配电、工业配电和农村电网。
2.2 技术应用目前,国内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智能终端设备、通信网络和监控管理软件。
智能终端设备可以实现对电网设备的检测和控制,通信网络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流,监控管理软件可以对电网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2.3 发展瓶颈尽管国内配电自动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是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缺乏,导致不同厂家之间的设备无法互操作。
此外,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投资成本较高,还存在一些安全风险和隐私问题。
3.国外配电自动化发展概况3.1 发展领先国家在国外,一些国家在配电自动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美国、德国、等国家在配电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2 技术应用国外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与国内相似,主要包括智能终端设备、通信网络和监控管理软件。
然而,国外的配电自动化技术更加成熟和先进,应用范围也更广泛。
3.3 发展趋势国外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在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
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设备、更高效的通信网络以及更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配电自动化技术的案例研究、标准和规范文件,以及相关报告和论文。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控制和监测系统,实现对配电系统进行自动化操作和实时监控的技术手段。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及社会效益分析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及社会效益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同时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受到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求,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配电自动化成为了当今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效益。
本文将从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和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1.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技术在配电自动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配电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故障预警,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2. 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配电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监测和管理,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同时平衡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供需关系,促进电力系统的清洁化和可持续发展。
3. 多能源互联互通随着能源多元化和能源互联互通的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需要支持多种能源形式的接入和管理。
这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和智能化,能够实现对多种能源的协调管理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
4. 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的提升二、配电自动化的社会效益分析1. 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2. 优化能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3. 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4. 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5. 提高电力系统的灾害应对能力配电自动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优化能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运维成本,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灾害应对能力,为社会带来了诸多效益。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及社会效益分析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及社会效益分析【摘要】配电自动化是现代城市能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智能化的发展,配电自动化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
本文通过介绍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利用物联网技术的配电自动化以及智能配电与节能减排等方面,探讨了配电自动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及带来的效益。
通过细致分析配电自动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探讨了其未来发展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到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 发展趋势, 物联网技术, 智能配电, 节能减排, 社会效益, 城市发展, 未来展望, 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配电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控制、通信和信息技术实现电力系统中的配电设备自动化控制与管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配电自动化技术也日益成熟和普及。
传统的手动操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力系统运行的需要,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成为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过去的几年中,配电自动化技术在实现电力系统智能化、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利用先进的远程监控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配电设备可以实现自动检测故障、快速定位问题并自动进行恢复,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配电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和实时数据传输,为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了更加便利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深入研究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社会效益,对于推动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以及其对社会的效益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配电自动化将极大地提升能源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及社会效益分析

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及社会效益分析配电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装置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与管理,以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配电自动化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这些新趋势不仅能够提升电力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还能带来诸多社会效益。
本文将从新趋势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趋势1. 智能化和数字化随着智能装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将更加智能化和数字化。
智能化能够使得电力系统具有更强的自学习和智能决策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和需求,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数字化则是指将各个设备和系统进行数字化、互联互通,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处理和传输,从而为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大数据和云计算配电自动化系统将会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来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系统能够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互,为用户和管理者提供更便捷和可靠的服务。
3. 软硬件一体化未来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将更加注重软硬件一体化的发展,通过将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紧密结合,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软硬件一体化能够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和自适应调节,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4. 电力物联网电力物联网是指将各种电力设备和系统进行互联互通,实现设备之间的智能交互和协同控制。
未来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将更加注重电力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二、配电自动化的社会效益分析1. 提高电网安全性和可靠性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新趋势能够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处理电力系统的故障和事故,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这不仅能够保障用户的用电需求,还能够减少因电力系统故障造成的损失和事故,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配电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ina's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作者:宋红泽Song Hongze(八一农垦大学,大庆163000)(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000,China)摘要:对国内配电网的现状作了分析,指出了国际上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新动向,重点论述了国内配电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distribution automation and gives emphasis to the discussion of development trend of domestic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关键词:配电网;配电自动化;发展趋势
Key words: distribution network;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development trend
1 我国配电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配电网的发展是随城市建设规模及用电负荷迅速增长和供电可靠性要求而提出的,配电网规划及发展不适应城市的需求,突出反映在如下几点:①由于城市规模和商业的建立,电源点容量及电能输出受到限制,尤其是配电电线的传输通道;
②城市建设速度迅速,负荷增长率高,但电力配套建设不及时,输电线半径小,线路长,瓶颈效应比较突出;③出线通道影响与城市规划不相适应,有的地方改用地下电缆,施工及投资不允许,采用架空导线环境条件受限,有的采用绝缘导线,网络复杂较为普遍;④供电不
可靠因素增大;⑤电网结构复杂,环网联络接点较多。
2 国际配电自动化发展新动向
2.1 配电网自动化功能框架奠定国际供电会议(CIGRED)特设工作小组在1995 年5 月提出的专题报告中,将配电自动化功能划分为4 组:电网运行、运行计划及其优化、维修管理、用户联系和控制。
在上述主功能组的基础上,再分成若干功能,奠定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主功能框架。
2.2 配电网优化运行配电网的优化运行主要包括:无功补偿、提高供电质量、降低线损、设备运行和维护。
供电质量包括安全性、电压合格率、频率合格率、供电可靠性和用户对停电、收费及服务的意见。
2.3 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是发展趋势早期配电自动化的实施采用发展独立的、单项自动化系统来解决问题,造成综合化水平非常低并带来若干反面影响,如功能重叠、数据的重复、灵活性很差和维修费用高等。
另外,配电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这就要求配电自动化系统采用全面解决的方案,走系统集成之路。
2.4 DPL 技术的重大突破DPL 技术是针对能够加强本地、区域性以至全球范围的家庭和中小型公司的数据访问性能和响应性能,采用改进的因特网规约(IP)以及复杂的专用电子装置来沿低压配电电缆网络传输MHz 级的数字高频信号,同时监视导致信息失真的脉冲信号以及其他形式的电干扰,从而实现了利用配电网络为家庭和中小公司提供数字电话、传真及因特网通信服务的手段。
2.5 用户电力技术的应用其核心内容是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
该项技术可以解决电压突升、突降和瞬时断电等配电系统扰动所引起的种种问题,可补偿电压下降及短时断电,对谐波进行有效滤波,补偿相电流的不平衡,改进功率因素。
其对提高供电质量方面有广阔的前景,值得研究。
2.6 技术和经济手段综合利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改进对用户的服务是增强电力公司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利用各种技术和经济手段,改进对用户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指导用户合理、经济用电,鼓励用户参与和配合电力企业对供用电进行管理和控制,提供用户用电选择权等是当前配电自动化发展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
3 我国配电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 功能分层分布配电网自动化与通信系统是密切相关的。
为了贯彻功能下放、分级分层、提高事故响应速度的原则,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一般分三层:主站、子站、馈线。
依据配电网规模的大小,主站层
还可再分为主站和区域站两层。
目前在主站与子站之间一般采用光纤通信,分两种:光纤以太网、光纤环网,这两种光纤通信方式的造价相近,光纤环网更成熟一些,但光纤以太网是发展方向,光纤以太网目前技术实现及相关设备已得到实践检验,正在推广应用。
子站与馈线之间目前一般采用光纤、双绞线、电力线载波和无线等多种通信手段混合的方式。
馈线通信采用光纤通信,也可分为两种:光纤以太网、光纤环网,这两种光纤通信方式的造价相近。
有些问题是光纤环网难于解决而只能用光纤以太网的。
3.2 配电网系统保护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其中馈线自动化实现对馈线信息的采集和控制,同时也实现了馈线保护。
馈线自动化的核心是通信,以通信为基础可实现配电网全局性的数据采集与控制,从而实现配电SCADA、配电高级应用(PAS);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了配电网的设备管理、图资管理;而SCADA、GIS 和PAS 的一体化则促使配电网自动化成为提供配电保护与监控、配电网管理的全方位自动化运行管理系统。
3.3 分布式小电流接地保护研究表明对于小电流系统的接地故障,负序分量比零序分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高压侧折算到变电站母线处的负序等值阻抗远远小于各出线的负序阻抗。
这点导致负序分量与零序分量相比在处理故障选线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负序电流分量由故障点流入系统,流经故障线于母线处入地,几乎没有被分流到非故障线路上去。
这大大方便了选线,并且也无需计算5次谐波。
初步的研究
表明,这种基于配电自动化的小电流接地保护方案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喜人的前景。
3.4 电能质量随着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模拟量控制的电能质量控制装置在被数字量代替。
3.5 主站一体化所谓的一体化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就是把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配电管理系统(DMS)、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信息系统(MIS)、高级应用软件包(PAS)以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馈线自动化和通信系统集成一个体系结构良好、平台统一、信息共享、高效灵活的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明俊,于尔铿,刘广一.配电系统自动化及其发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鲍喜,焦邵华,秦立军.配电自动化的现状与未来[J].电气时代,2002 声明版权归宋红泽有所
其他资料链接: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研究和设计
/index/9400366A4017
.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