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1《荷塘月色》 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用的独到的创作技巧。

2.联系作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正确理解和把握创作动机和思想意旨。

3.解构与综合相结合,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思想脉络,归纳各部大意2.循着作者的行踪,以游荷塘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把握写作思路和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一. 各自默读(限时5分钟)二. 播放课文录音或指名朗诵。

(事后校正语音失误及评解朗读情感的技巧把握)三. 作者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小知识:绍兴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秋瑾的故乡〉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27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

1948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50岁,“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四.层次结构梳理与讲读分析:[教师启发]:在深入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先来对全文进行一个解构,从层次的角度归纳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大意,以便以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做一个铺垫,全文总共8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抒情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1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诵读——鉴赏——应用1、初读文本,欣赏月下荷塘的画面美2、情读文本,揣摩语音,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学会分析、使用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的运用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二、教学重、难点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朱自清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1、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写出了荷花的动态、柔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格。

2、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诵读——鉴赏——应用(1)初读文本,欣赏月下荷塘的画面美(2)情读文本,揣摩语音,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3)学会分析、使用文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能灵活的运用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中。

3、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画面美月下荷塘——柔美塘上月光——梦幻、朦胧塘边的树——幽静4、品味语言美: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荷塘月色》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背景和创作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寓意。

2. 正确理解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掌握其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掌握诗歌的内容和寓意,特别是对水和月亮的深入理解。

2. 正确理解和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读法:通过教师的导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寓意。

2.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解释讲授法:通过讲解给予学生必要的诗歌技巧和文学知识,辅助学生理解、分析和解读诗歌。

五、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张继(约812—约890),字以恭,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临潼)人。

唐代盛名诗人,同时也是书画家。

他的创作曾受到王勃、李颀等先贤的影响,又在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烈的个性色彩。

张继的作品大多结构严谨,意境淡雅,情境具体,特别是诗歌的语言更是优美华丽、富于音韵的。

2. 《荷塘月色》的内容和寓意。

《荷塘月色》是张继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它描绘了古时候荷塘的美景和夜间的清寂,展现出了古代自然美的神秘和秀美。

诗歌开头描绘了荷塘的晚霞,荷叶的翩翩在风中飘舞,叶片上的露珠熠熠生辉。

荷塘中的芦花一枝独秀,朵朵荷花如群仙下凡,美景可谓是美丽无比。

而月光的照耀下,荷塘透着清波皎月,像是一首悠扬动听的音乐旋律,让人陶醉其中。

作者独坐其中,感叹荷塘之美,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使这首诗更加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3. 诗歌的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

《荷塘月色》是一首五律古体诗,这种诗体在唐代最为流行,作者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气息,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水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1《荷塘月色》 精品教案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1《荷塘月色》 精品教案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地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地中学教书.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地长诗《毁灭》,在当时地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地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地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地散文作家.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地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二、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这时候最热闹地,要数树上地蝉声与水里地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地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地.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地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地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地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地,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地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地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地句子.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地《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地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地有相同地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地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地.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地教训,他在作答地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地经验作概括地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地不同地经验,或加以歪曲地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地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地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地经验,接受新地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地讨论本身了.三、荷塘夕照明——怀念朱自清先生今年<1978)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边地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地“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地“表现了我们民族地英雄气概”地爱国知识分子.“自清亭”地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地荷花池畔,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名“荷塘月色’.那草亭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夏日地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雨过天晴,我信步来到荷花池畔.荷塘一片碧绿,间杂着朵朵莲花,微风中送来阵阵清香.我想起了朱自清地散文《荷塘月色》,这是我在中学里读过地.在解放前,到清华念书地时候,我打听到朱先生笔下地荷塘,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地时候,这里是“阴森森地有些怕人”,“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篇文章地头一句话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冷僻而又有几分清幽地荷塘月色,就正好成了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地暂时“自由”“独处”地地方了.我那时虽是工学院地学生,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地倾慕,对清华园里地进步文艺活动,总是要挤进去听听地.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发表演讲.他这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度潇洒地诗人,而是一个扶着手杖,身材瘦小地老人了.但看去精神却很好.他认定了前进地方向,提出要做“向下地”知识分子,即接近工农大众地知识分子.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党打内战地和平宣言,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地争人权宣言上签名,起草教授罢教宣言,还常扶着手杖去征集签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这用以自况地诗句,表明晚年地朱自清地确不再是写《荷塘月色》时感伤独处地朱自清了.朱自清写过一首《挽一多先生》地诗,称闻一多是“一团火”,那么,自清先生又该比作什么呢? 他同闻一多地性格是大不相同地,也许是一池清水吧.虽是清水,也会时起波澜,甚至卷起千堆雪.不是吗? 你看他在“一·二九”运动中,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一·二一”运动中,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闻一多被害时,他冒着危险,在成都各界人士追悼会上发表演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心签名……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在弥留之际,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出卖中国人灵魂地“救济面粉”……在池塘边漫想,清华园这些年地风风雨雨,更教人心潮难平.从朱自清地诗句,想到叶帅地“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地壮志豪情;我想,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地心境吧.而《荷塘月色》呢,该另有新篇了.<摘自《光明日报》)四、《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漂亮地少年、美貌地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示范教案】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地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地技巧:比喻、通感地巧妙运用,动词、叠词地精心选用.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地能力.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地思想感情地领悟能力.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地鉴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地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建议一、本文地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地层次和运用语言地技巧上.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地韵味.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地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地表达技巧.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地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地思想状况.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地关键语句.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地特点,从中领悟寄寓地思想感情. 4.通感地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地缘起及描绘月色下地荷塘地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地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地表达技巧.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地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地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地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地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地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地和谐宁静地境界.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地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地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地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地所在而不得地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地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地意思.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四、理清全文地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地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地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地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地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地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五、讲读第一段.<一)指名朗读.<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地家有什么用意?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地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地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地烦恼,找寻片刻地心灵地宁静而去荷塘边地.第一句是全文地“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地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六、讲读第二段:<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地?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地过程来写地.按照作者地活动、视线地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地美丽景色,抒发作者地感情.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地树<第 6 节)漫步——思索<线索)<板书)<二)讲读第 2 节: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地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地曲折、幽僻,多树地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地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地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文章用了对比地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地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地?用白天<少人走)、一般地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地晚上<阴森森地)和今天地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三)讲读第 3 节: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地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地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地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地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地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地事,不说违心地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地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地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地向往和对黑暗地社会现实地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地原因.<四)讲读第 4 节: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写月下地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地? 有何特点?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像亭亭地舞女地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地风姿荷花袅娜,拟人,饱满地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地娇美情态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比喻,纤尘不染地美质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地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地独特感受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3)归纳月下荷塘地总体特点,寄寓地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地喜悦之情.<五)讲读第 5 节: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地月色地?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地“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地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地朦胧、淡雅.“洗”,“牛乳”地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地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地轻飘柔美地姿容,衬托了月光地朦胧、柔和.<3)月光朦胧、柔和地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地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地云遮住了满月地意境.这种朦胧柔和地恬淡正合作者此时地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地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地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地喜爱之情.<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与通感地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地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地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地和谐分布与名曲地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6)这段描写荷塘上地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地喜悦之情.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地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地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地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地寂寞、毫无生气地环境地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地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地憧憬、向往.在思乡地哀愁中结束全文.八、写作特点: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地?<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地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地意境.<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地意境.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地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地社会现实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地向往.总结、扩展领悟作者地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地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地情感.而鉴赏作者地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地层次、景物描写地技巧造成地效果,要品味景物地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课外阅读朱自清地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地绿中地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地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布置作业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地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地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附: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叶像裙形态美荷花似星月下荷塘荷香比歌动态美叶颤如电“波浪”凝碧静态美流水含情月光如水荷薄雾似纱正面为主塘荷塘月色花叶若梦素月灌木黑阴斑驳淡色杨柳倩影如画侧面为主朦光影和谐似曲胧胧树色如烟似雾杨柳风姿绰约静荷塘四面远山隐隐约约↑灯光没精打采↑衬蝉蛙静中显闹动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赏析本文景物之美,语言之妙。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欣赏、交流,写作,多角度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并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语言特点,领略荷塘月色之美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2.借鉴本文语言风格,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语句,赏析修辞的妙处;能多角度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交流、拓展训练【教学时数】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1【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对于荷花,古今文人都有非常精彩的描述,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写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写出了荷花的清新可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旺盛的生命力,北宋文学家周敦颐也盛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荷花的高洁脱俗,那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又写出了荷花的哪些美丽与特点呢?本堂课,咱们就来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教师:对于朱自清先生,你了解多少呢?学生: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

作品集主要有《你我》、《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初中曾经学过他的散文《背影》《春》。

教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优美著称,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本课,来品一篇文,识一个人,赏一塘花,悟一段情。

教师板书:(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品一篇文,识一个人,赏一塘花,悟一段情)二、情感初探教师: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前三段,思考:这三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诵读后,教师提问。

教师:文章的一开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心里颇不宁静。

教师;为了消除这种不平静的情绪,作者想到了什么?怎么做的?学生: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1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1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篇课文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认识文学描写的方式和方法。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篇课文的基本情节,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认识文学描写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2.如何感受课文的写作风格?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
1.课文导入(5分钟)
请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风景的描述和主人公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理解故事情节(20分钟)
请学生集体朗读整篇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研读,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3.了解人物性格特点(15分钟)
请学生分组讨论,归纳主人公文天祥的性格特点,并通过举例子加深对其性格的理解。

4.感受课文写作风格(20分钟)
请学生回顾课文,感受作者写作时所用的描写方式和方法,比如借景抒情、对景抒情等。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5.课堂小结(5分钟)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巩固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
1.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提问,确保每位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2.布置文学鉴赏作业,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能力。

六、拓展阅读
教师可为学生推荐其他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或诗歌,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展阅读和拓展文学鉴赏视野。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

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通用5篇)高中必修二《荷塘月色》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品味精炼,准确优美,动人的语言。

3.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播放歌曲《荷塘月色》。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

这首音乐我们耳熟能详,我们体会到了夜色中荷塘的优美和温柔,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月下荷塘是什么样子的。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中国现代著名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代表作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三.初读课文1.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标序号,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理清文章脉络)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回到院子(第10段)│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里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渴求宁静、自由作者心里不宁静,睡不着觉,想到以前的荷塘心里更加不宁静,所以准备去看看。

接着作者来到了小煤屑路,这时作者是如何描写夜晚的?(寂寞)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后来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么?(月下荷塘的美丽)但这时作者是什么感觉?(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作者的失落、苦闷后来又写到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些都表达了作者的怅然失落。

文章结尾处写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表明作者对江南热闹的怀念,作者不再宁静。

结合《荷塘月色》创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 年8 月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二、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三、荷塘夕照明——怀念朱自清先生今年(1978)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自清亭”的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名“荷塘月色’.那草亭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夏日的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雨过天晴,我信步来到荷花池畔.荷塘一片碧绿,间杂着朵朵莲花,微风中送来阵阵清香.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是我在中学里读过的.在解放前,到清华念书的时候,我打听到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这里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篇文章的头一句话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冷僻而又有几分清幽的荷塘月色,就正好成了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暂时“自由”“独处”的地方了.我那时虽是工学院的学生,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的倾慕,对清华园里的进步文艺活动,总是要挤进去听听的.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发表演讲.他这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度潇洒的诗人,而是一个扶着手杖,身材瘦小的老人了.但看去精神却很好.他认定了前进的方向,提出要做“向下的”知识分子,即接近工农大众的知识分子.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党打内战的和平宣言,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的争人权宣言上签名,起草教授罢教宣言,还常扶着手杖去征集签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这用以自况的诗句,表明晚年的朱自清的确不再是写《荷塘月色》时感伤独处的朱自清了.朱自清写过一首《挽一多先生》的诗,称闻一多是“一团火”,那么,自清先生又该比作什么呢? 他同闻一多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也许是一池清水吧.虽是清水,也会时起波澜,甚至卷起千堆雪.不是吗? 你看他在“一·二九”运动中,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一·二一”运动中,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闻一多被害时,他冒着危险,在成都各界人士追悼会上发表演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心签名……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在弥留之际,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出卖中国人灵魂的“救济面粉”……在池塘边漫想,清华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更教人心潮难平.从朱自清的诗句,想到叶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我想,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的心境吧.而《荷塘月色》呢,该另有新篇了.(摘自《光明日报》)四、《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示范教案】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教学建议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五、讲读第一段.(一)指名朗读.(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六、讲读第二段:(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小路(第2 节)——荷塘(第4 节)——月色(第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6 节)漫步——思索(线索)(板书)(二)讲读第2 节: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三)讲读第3 节: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四)讲读第4 节: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五)讲读第5 节: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八、写作特点: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结、扩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布置作业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附:板书设计荷塘月色朱自清荷叶像裙形态美荷花似星月下荷塘荷香比歌动态美叶颤如电“波浪”凝碧静态美流水含情月光如水荷薄雾似纱正面为主塘荷塘月色花叶若梦素月灌木黑阴斑驳淡色杨柳倩影如画侧面为主朦光影和谐似曲胧胧树色如烟似雾杨柳风姿绰约静荷塘四面远山隐隐约约↑灯光没精打采↑衬蝉蛙静中显闹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