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ternet的网络RTK系统的机动车驾驶员路考车辆定位技术
RTK-北斗驾驶员训练考核评判设计

第19卷第8期2017年8月军事交通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Vol. 19 No. 8August 2017參基础科学与技术Basic Science & TechnologyRTK-北斗驾驶员训练考核评判设计贾小文,贺秀良(军事交通学院基础部,天津300161)摘要:为提高部队驾驶员训练考核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RTK-北斗二代定位技术为 基础,介绍训练考核评判的设计方法,包括评判的总体思路,车辆、课目和场地数字化建模的方法与 原理,以及评判的基本思路、程序设计方法与考核过程的可视化设计。
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靠、迅速,评判精度高,能够高效地实现车辆位置信息的自动评判。
关键词:载波相位差分(RTK);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驾驶员培训DOI:10.16807/ki.12-1372/e.2017.08.020中图分类号:TP274 +.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2192(2017)08- 0086- 05Design of Train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for RTK-compass DriverJIA Xiaowen, HE Xiuliang(General Courses Department,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formatization, 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ce level of driver training assessment, the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design methods of train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based on PTK-compass II location technology, including overall idea of evaluation, digital modeling method and principle of vehicles, subjects, and field, basic ideas of evaluation and programming method, and visual design of assessment process. The test result shows that this method is reliable, fast, and accurate, which can realize the automatic evaluation of vehicle location information efficiently.Keywords:real-time kinematic (RTK) ;compass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driver training卫星导航系统中,基于载波相位差分(realtime kinematic,RTK)的多天线定位 技术具有相当 高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RTK GPS定位技术在驾驶员道路考试中的应用

RTK GPS定位技术在驾驶员道路考试中的应用赵峰【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12(035)015【摘要】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技术(RTK)是一种高精度GPS定位技术,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它在实际道路驾驶技能自动化考试系统中的成功应用,解决了考车行驶过程中的距离测量问题.给出了该技术在道路考试中实现“车-车”之间、“车-线”之间距离检测算法及在具体考试项目里的典型应用,并指出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Real Time Kinematic (RTK), based on the use of carrier phase measurements of GPS, is a high-precis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achieves centimeters. It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automatic test system for testing a person s ability to drive a vehicle and solved the problems of dynamic distance measuring. And in the paper, the algorithm used to measure distance between cars and between cars and road surface markings was introduced. The typ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in the driving test subjects and some precau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were proposed as well.【总页数】3页(P37-39)【作者】赵峰【作者单位】安徽三联交通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1-34【相关文献】1.RTK GPS定位技术在东海大桥外海工程中的应用 [J], 张保兴2.GPS定位技术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J], 包洋洋;卫洁;陈金虎3.RTK GPS定位技术在驾驶员道路考试中的应用 [J], 孔凡蕊;张燕4.省财政厅、物价局发出通知明确营业性道路运输驾驶员职业资格考试收费有关问题 [J],5.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财政厅关于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考试收费标准的通知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RTK技术及应用

网络RTK技术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传输,存在数据被篡改或泄露的 风险。
建设与维护成本高
建立和维护一个覆盖广泛的基准站网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受限于移动网络信号
网络RTK技术的实时性取决于移动网络信号的覆盖和质量,在信号弱 或无信号地区,难以实现实时定位。
解决方法
加强卫星信号接收和处理 能力
网络RTK技术及应用
• 引言 • 网络RTK技术原理 • 网络RTK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网络RTK技术的应用场景 • 网络RTK技术的前景展望
01
引言
什么是网络RTK技术
定义
网络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是一种实时、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通 过多个基准站接收卫星信号,利用差分算法修正误差,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的定位精度。
滑坡监测
对滑坡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滑坡迹象,为灾 害预警和救援提供依据。
水灾监测
通过网络RTK技术对江河 湖泊的水位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水灾隐患。
05
网络RTK技术的前景展望
技术发展趋势
实时动态差分定位
随着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RTK技术将实现更 高的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精度,以满足各种高精度应用需求。
工作原理
网络RTK利用多个基准站接收卫星信号,通过差分算法消除公共误差,提供高 精度定位结果。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实时获取高精度定位结 果。
网络RTK技术的发展历程
初始阶段
网络RTK技术最初起源于20世纪 90年代,主要基于传统的静态差 分定位技术,精度在米级左右。
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GNSS(全球 导航卫星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和普及,网络RTK技术也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精度提高到厘米级
网络RTK

网络RTK网络RTK,全称Real-Time Kinematic,是一种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或其他定位技术的实时动态测量技术。
它提供了高精度的位置和姿态信息,广泛应用于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建筑、农业、交通等领域。
RTK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并与基准站或参考站的位置差异进行比较,从而实时计算出目标位置的误差。
与传统的GPS定位相比,RTK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实时性。
在RTK系统中,至少需要两个接收器,一个作为基准站,另一个作为移动站。
基准站接收卫星信号,并计算差分修正数值,然后通过无线电信号传输给移动站。
移动站接收到差分修正数值后,将其应用于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可以实时获得高精度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RTK技术的精度主要受到多路径效应、信号遮挡、大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定位精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选择较好的观测环境,使用多频率接收器,设置合适的天线高度等。
RTK技术除了提供高精度定位信息外,还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测。
例如,在建筑工地上,可以实时监测工程机械的运动状态,以及土壤沉降等变形情况。
这为工程施工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性。
此外,RTK技术还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实现更多应用。
例如,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可以实现车辆定位、导航和调度管理。
与自动驾驶技术结合,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自主导航。
与无人机技术结合,可以实现精准的航拍和物资运输。
综上所述,网络RTK作为一种高精度定位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RTK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效益。
智能网联汽车装调与测试的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

智能网联汽车装调与测试的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其装调与测试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这一过程中,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重点讨论智能网联汽车装调与测试中的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的相关内容。
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装调与测试环节中,车辆的定位是基础中的基础。
通过精准的车辆定位,才能保证后续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车辆定位系统则是实现定位的基础。
目前,常用的车辆定位系统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惯性导航系统(INS)和车载传感器等。
其中,GNSS是最常用的车辆定位系统之一,通过接收卫星信号进行定位。
在测试环节中,可以结合差分GPS技术,提高车辆定位的精准度和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集成INS和车载传感器等多种定位系统,提高定位的可靠性和鲁棒性。
除了车辆的定位外,导航系统也是智能网联汽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导航系统通过提供路线规划和导航指引,帮助驾驶员准确、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在车辆装调与测试环节中,导航系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智能车联汽车的导航系统通常集成了地图数据、交通信息和实时路况等多种信息,为驾驶员提供更全面、准确的导航服务。
在测试过程中,导航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装调与测试过程中,需要对导航系统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满足工程要求。
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装调与测试环节中,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精准的测试手段,可以确保车辆定位和导航系统的性能达到设计要求,为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和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未来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中,车辆定位与导航系统能够不断创新,提高系统性能和用户体验,为智能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保障。
科目二科目三网络RTK实施方案

基于LRNAV-H2013接收机的科目二科目三网络RTK实施方案第一部分:实施原理1,实施目的:为了降低实施成本,减少环境对电台传输RTK差分信号的影响(多山,多树木和林木,楼群中央),同时提高差分稳定性2,实施原理基于科目二科目三的视频和音频传输使用无线wifi局域网络传输原理:GPS基准站在有固定IP的情况下,通过HUB向局域网内发送差分数据,移动端则通过GPS接收机的内部设置,设置好固定的IP和基准站的IP地址,即可拜访基准站端,接受差分信号,并进行差分运算。
3,方案分析现行科目二科目三的视音频传输均使用无线wifi(无线AP),所有移动车辆及监控点全部由无线wifi覆盖,而且运行稳定的情况下,可使用局域网络的网络RTK的方式进行差分信号传输。
由于差分信号的数据量较小,基本不对带宽造成影响,所以对于科目二科目三系统,使用局域网络查分RTK方式相比于传统的电台方式要稳定和节省成本。
其原因为,首先局域网络差分无需使用服务器,只需要基站GPS设置好基准点,并接入到局域网络内,无需使用PC作为服务器,只要网络通讯正常,则电台传输不会间断。
减少电台使用量和电台安装及基站架设的各种操作,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不高,只需要懂基本的网络设置知识即可进行全方位的基站端和移动端的设置。
方案需要局域网络稳定不间断,这个在大部分的项目中均能搞保证。
由于实在局域网内的WEB访问和控制客户端,操作人员可通过远程直接访问基准和移动端的设置,无需在到各种场地进行施工操作。
第二部分:实施原理图第三部分:基准端和移动端的操作(天宝BD982为例)1,基站架设:检查GPS天线和基准站接收机a,通过web方式输入IP地址拜访基准端:选择中国国旗,进入全中文操作,方便简单b,检查接收机接受卫星状态:接收机状态—位置c,基站设置:选择基准点:开机30分钟后,进入接收机配置—参考站点击此处并确定,选择此处为基准点。
网络基站设置:进入I/O配置—端口配置如图所示,选择TCP/IP,并选择好差分格式(支持RTCM所有格式),注意客户端前面不要点选,记好服务器端口号,基站设置成功。
科目三路考仪
科目三路考仪科目三路考仪简介一、引言科目三是驾驶员考试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到驾驶技能的实际应用和道路安全的综合素养。
为了提高科目三考试的公平性和准确性,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辅助工具——科目三路考仪。
本文将介绍科目三路考仪的基本原理、功能特点以及在驾驶员考试中的应用。
二、科目三路考仪的基本原理科目三路考仪是一种基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技术的智能设备。
它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传感器,实时获取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信息,并通过GPS系统精确确定车辆的位置。
同时,科目三路考仪能够自动识别车辆的运动状态,如急刹车、变道、掉头等操作,并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评分。
这一原理使得科目三路考仪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估驾驶员的驾驶技能。
三、科目三路考仪的功能特点1. 客观评分:科目三路考仪采用智能算法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评分,消除了人为评判的主观因素,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
驾驶员通过科目三路考仪可以准确了解自己的驾驶水平,发现不足,及时改进。
2. 交通情景模拟:科目三路考仪可以模拟各种交通情景,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乡村道路等,让驾驶员在虚拟环境中练习各种驾驶技巧,并指导正确的操作。
3. 实时提示与批评:科目三路考仪可以在驾驶过程中实时提示驾驶员的错误行为,并给予批评指导,帮助驾驶员纠正错误,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
4. 数据记录与回放:科目三路考仪会记录每次驾驶的数据,包括位置、速度、行驶时间等,驾驶员可以回放驾驶轨迹,分析自己的驾驶行为并进行改进。
四、科目三路考仪在驾驶员考试中的应用1. 提高考试准确性:科目三路考仪可以实时、准确地评估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消除了人为评判的主观因素,提高了考试的准确性。
2. 培养好的驾驶习惯:科目三路考仪可以实时提示和批评驾驶员的错误行为,并指导正确的操作,帮助驾驶员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
3. 分析驾驶数据:科目三路考仪记录了每次驾驶的数据,驾驶员可以通过回放驾驶轨迹,分析自己的驾驶行为,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网络rtk的方法及应用
网络rtk的方法及应用网络RTK(Real-Time Kinematic)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实时差分GPS 技术,它通过将参考站的GPS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给移动站,从而提高定位精度和实时性。
网络RTK方法采用了多基线、多站点协同观测和处理的方式,往往通过一些公共的通信设备,如互联网、广域网或无线网络,将所有的GNSS接收机连接起来,从而构建了一个分布式的差分系统。
网络RTK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对其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网络RTK的方法主要包括基线网构建、增强RTK技术、差分修复和数据传输。
首先是基线网的构建,它是网络RTK系统的基础。
通过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设置多个基站,实时接收GNSS卫星信号,并记录GPS观测数据。
基站之间要满足一定的几何分布条件,能够接收到同一颗卫星的信号。
同时,基站之间要利用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手段进行数据传输,构成一个完备的基线网。
其次是增强RTK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定位精度。
网络RTK系统中,基准站测量的是载波相位观测值,而移动站只能测量伪距。
为了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需要将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转换为伪距,然后传输给移动站。
增强RTK技术利用网络RTK系统中多个基站之间的协作信息,通过差分处理和状态估计等方法,将基准站的高精度载波相位观测值转换为伪距,实现高精度的差分修复。
差分修复是网络RTK的关键步骤,主要用于消除多路径效应和大气延迟等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差分修复方法包括单差、双差和三差等多种形式,通过比较观测值和近似值之间的差异,计算出差分修复的改正量,并应用到移动站的观测值中,实现最终的高精度定位。
数据传输是网络RTK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基线网的各个节点能够及时、可靠地传输观测数据。
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互联网、广域网、虚拟专用网络(VPN)和无线网络等。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的实时性、带宽、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网络RTK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导航、精密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网络RTK技术》课件
由GPS接收机和电源组成,用于发射数据无线通信设备组成,用于接收网络平台发送的差分数据。
技术优势
1 长基线测量精度
网络RTK技术可以通过多个基站组成对组,扩大几何间距,从而提高观测量精度。
2 实时性高
网络RTK技术可以使用互联网传输数据,实时完成差分计算,达到高精度测量目的。
发展趋势
1
融合多种传感器
将多种传感器融合,可以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和定位。
2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
网络RTK技术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更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3
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推广
网络RTK技术可以应用于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等领域,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安全。
结论
网络RTK技术是未来测量技术的方向
3 易部署
基于互联网技术,只要具备一定的设备和远程访问权限,即可实现网络RTK技术。
应用场景
测绘领域应用
网络RTK技术在測繪領域被广泛 使用,特别是在工程測量方面。
工程建设应用
网络RTK技术可以提升工程测量 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同时提高 测量精度。
农业生产应用
网络RTK技术可以用于精准农业, 例如精准喷灌、作物监测等,提 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网络RTK技术原理
GPS信号传输原理
GPS信号是由卫星发射出来的, 在空间中传输后被接收机接收。
RTK技术原理
RTK技术通过双频接收机接收GPS 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以 实现高精度测量。
网络RTK技术原理
网络RTK技术利用互联网实现移 动站与基站之间的数据传输,进 而实现高精度定位。
系统组成
网络RTK技术具有高精度、实时性好、易部署等 优势,未来将在测量技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基于Internet的网络RTK定位技术VRS和FKP技术
一、GPS RTK定位技术GPS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应用于测量领域已经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使用RTK技术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快速地实现高精度的测量作业。
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按实现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以通过无线电技术接受单基站广播改正数的常规RTK技术;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是基于Internet数据通讯链获取虚拟参考站(VRS)技术播发改正数的网络RTK 技术。
常规RTK仅局限在较短距离范围内,随着流动站与参考站间距离的增长,各类系统误差残差迅速增大,导致无法正确确定整周模糊度参数与取得固定解。
常规RTK解算精度通常仅为分米级,且随着基线的增长而降低。
为了解决常规RTK 技术存在的缺陷,实现区域范围内厘米级、精度均匀的实时动态定位,网络RTK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VRS( 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的虚拟参考站技术与FKP(Flchenkorrekturparameter)的区域改正参数法技术。
二、VRS技术的工作原理VRS是Trimble公司提出的基于多参考站网络环境下的GPS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通常把VRS技术归为网络RTK 技术的一种。
虚拟参考站技术就是利用地面布设的多个参考站组成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CORS),综合利用各个参考站的观测信息,通过建立精确的误差模型(如电离层、对流层、卫星轨道等误差模型),在移动站附近产生一个物理上并不存在的虚拟参考站(VRS),由于VRS位置通过流动站接收机的单点定位解来确定,故VRS与移动站构成的基线通常只有几米到十几米,移动站与虚拟参考站进行载波相位差分改正,实现实时RTK。
VRS技术是集Internet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与GPS定位技术于一体的定位系统,由若干个连续运行的参考站、数据控制中心、移动站(用户——GPS接收机)组成,其工作原理与流程如下:1、各个参考站通过Internet连续不断地向数据控制中心传输观测数据;2、控制中心实时在线解算各基准站网内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值与建立误差模型;3、流动站将单点定位/或DGPS 确定的位置坐标(NMEA 格式),通过无线移动数据链路(如GSM/GPRS、CDMA)传送给数据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移动站附近位置创建一个虚拟参考站(VRS),通过内插得到VRS上各误差源影响的改正值,并按RTCM格式通过NTRIP协议发给流动站用户;4、流动站与VRS构成短基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Internet的网络RTK系统的机动车驾驶员路考车辆定
位技术
摘要:本文采用一种基于internet的vrs网络rtk技术,实现机动车驾驶员路考车辆的实时动态定位,并阐述其数据通讯和数据传输的特点和实现方法,最后采用vc++编程实现定位数据的高斯坐标转换。
关键字:网络rtk;vrs;路考车辆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机动车路考车辆定位技术现状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私家车逐渐普及,机动车驾驶
逐渐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
但是,由于机动车驾考学员猛增,也暴露出驾考培训系统的诸多问题。
如驾考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原有考试内容与实际道路差别太大,学员安全文明驾驶的素养不高。
考试效率低,考试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国的机动车驾驶员考核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2年3月至今,公安部出台了一系列驾考新细则。
新的驾考细则增加了科目三道路考试的难度,增加了机动车考试里程,对现有的路考评判系统提出新的挑战。
现有路考评判系统采用常规rtk技术进行车辆检测,检测精度不高,常出现误判、漏判的情况,不仅影响考试效率,而且损害了考试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原则。
随着考试里程的增加,现有的常规rtk技术已经难以满足考试要求。
基于internet的网络rtk技术克
服了常规rtk的缺点,使中长距离的实时动态定位成为可能。
2. 基于internet网络rtk技术
2.1 网络rtk的原理及组成
网络rtk技术是指在一个广阔的区域内均匀布设若干个(至少3个)固定基准站,构成一个基准站网,并以这些基准站中的一个或多个基准站为基准,计算和播发改正信息,对该地区的卫星定位用户进行实时改正。
原理借鉴了广域差分gps和具有多个基准站的局域差分gps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但与广域差分gps和局域差分gps 不同的是,gps网络rtk技术通过内插法或线性组合法求得改正数,对载波相位进行改正,而非对伪距或位置进行改正,其精度最高,因此得以广泛应用。
目前网络 rtk 按照改正数生成算法的不同,大体可采用三类:vrs(虚拟参考站法)、fkp(区域改正数法)、mac(主辅站技术)。
本文主要采用vrs技术。
基于internet的网络 rtk 是集internet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和gps定位技术于一体的定位系统。
他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通信线路及流动站四个部分组成的。
基准站网是指gps/vrs是利用地面布设的多个参考站组成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综合利用各个参考站的观测信息,通过建立精确的误差模型来修正距离相关误差;数据控制中心是整个gps/vrs的核心部分,既负责数据处理,也负责数据通讯;数据通信线路分为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组成,可以满足不同数据流要求。
流动站即用户(考试车辆)的gps接收机,加上无线通信设备。
数据中心根据观测信息,在用户附近产生一个物理上并不存在的虚拟参考站(vrs)。
由于vrs一般通过流动站用户接收机的单点定位解来确定,故vrs与用户站构成的基线通常只有10m多,只要能够生成vrs的观测值或rtmc差分改正数,就可以在vrs和用户站间进行常规的差分解算。
其工作原理如下:
(1)利用internet或者无线通讯链路把各个基准站的观测信息传送给数据处理中心;
(2)数据处理中心解算gps基准站网内各条基线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值,并建立电离层、对流层、轨道误差等距离相关误差的空间参数模型;
(3)流动站用户将单点定位获得的概略坐标(nmea-0183格式)发送给数据处理中心,并创建一个虚拟参考站(vrs),通过内插得到vrs上各误差源影响的改正值,并按rtcm格式发给流动用户;
(4)在vrs与用户间构成短基线进行常规差分解算,进而得到自己的精确位置。
2.2网络rtk的数据通讯
数据通讯是对路考车辆进行实时定位的关键技术,基于
internet的网络rtk的通信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基准站与数据中心间的通信;数据中心与流动站间的通信。
这两部分通信系统的功能不同,对通信性能的要求不同,需要从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可行的、适宜的通信方式。
(l) 基准站——数据中心的通信
分布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各连续运行参考站向数据中心传输
gps卫星观测数据和运行状态数据,数据中心可向参考站远程发送设置或数据获取指令。
数据信息需要连续的、可靠的、实时的传输。
其特点是连续的,大批量的。
需要提供长时间的连接,并要求有较强的纠错能力。
对通信系统的带宽、时延及可靠性均有较高要求。
因此,参考站与数据中心间的通信易选用有线通信,兼顾到通信系统的建设、维护、运行成本,目前adsl通信为首选方式。
考虑到adsl专线入网费用较高,可使用adsl虚拟拨号入网与vpn相结合的通信方式。
当光纤通信普及后,可近一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同时,必须考虑通讯线路的冗余备份,在主要通讯线路中断时间超过预定义的限值后,系统可自动激活并切换到备份通讯线路。
无线通讯服务提供商大多建立了独立的物理通讯线路,可作为有线通讯的备份,gprs与3g通信均可作为备份通讯线路。
(2)数据中心——流动站(考试车辆)通信
公安部颁发的91号令要求考试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速度应不小于20km/h。
考试车辆的位置是在不停变化且速度较快。
因此流动站需要按一定的频率向数据处理中心传送单点定位的坐标信息。
该部分通信的特点是:流动站的位置不是固定的;数据量相对较小并有阵发性,且其通信是双向的。
因此需要选择无线通信方式。
一般采用gprs/cdma移动通信方式,在移动信号无法覆盖的区域可结合wifi或wimax等技术。
对于需要完成事后处理的一些数据,可通过web访问,ftp文件传输等实现。
3.gps数据分析与处理
3.1 gps数据格式
在路考车辆定位技术中,基本要求是接收考试车辆的gps 空间位置数据。
采用trimble的gps接收机可以利用串口输出数据,波特率一般设为9600,其输出数据格式为nmea-0183 标准格式。
nmea-0183格式以“$”开始。
主要的语句有:gpgga, gpgll, gpvtg, gprmc, gpzda, pkoda, pkodg7, gpgsa,gpgsv等,其中 gpgga 为定位输出语句,包括17个字段:语句标识头,世界时间,纬度,纬度半球,经度,经度半球,定位质量指标,已跟踪的卫星数量,水平精确度,海拔高度,高度单位,大地水准面高度,高度单位,差分gps数据期限,差分参考基站标号,校验和结束标记(用回车符和换行符)。
3.2 gps数据转换
从 gps 接收机获取的是空间位置信息(经度、纬度、高程等),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将这种 wg84 坐标转换为二维平面直角坐标即xy 坐标。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利用投影变换将空间坐标(空间直角坐标或空间大地坐标)通过某种数字变换映射到平面上,这种变换又称为投影变换。
投影变换的方法有很多中,本文采用的坐标转换算法是高斯投影算法。
高斯投影是一种正形投影。
正形投影的特点是:在同一点上各方向的长度比相同,但不同点上面的长度比随点位而异,且距中央子午线越远,长度变形越大。
为减少投影变形,按一定经差把椭球
分为若干带,各带分别投影,经常采用的是3度和6度带。
六度带是从0度子午线每隔6度的经度差自西向东分带,于是带号n与相应的中央子午线经度的关系是:
=6n-3
n=(-3)/6
三度带是以六度带的所有中央子午线及边缘子午线为其中央子午线,其带号n与相应的中央子午线经度的关系是:
`=3 n′
n`=/3=2n-1
由于接收机输出的经纬度格式为:ddmm.mmm 的格式(度度分分.分分分)。
高斯变换里所采用的经纬度格式为度格式,在计算时还要将度格式转化弧度格式。
在程序中可利用函数 double
dbl(double a)和函数 void blxy (double tt, double l0,double b, double l, double& x, double& y, int nsystype)来实现坐标的转换。
4 结语
将vrs网络rtk技术应用于科目三路考系统,极大的延长了路考线路,不仅提高了考试效率,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也为考查考生在实际道路中的决策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提供可靠的技术
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文忠,郑国宁,郑生春等,gps参考站网络技术[j],解
放军测绘学院学报,2002,(3).
[2] rtcm special committee no.104,rtcm recommended standards for different gnss service,version 2.2,1998.
[3]刘晖等,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的建立与实验[j].测绘通报,2003(9):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