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煤的化学结构及其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煤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煤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煤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煤中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和少量氮、硫和磷等元素构成,各种煤所含的主要元素组成见表2-2-03。

表2-2-03 煤的元素组成一、煤的种类(按炭化程度分)1.泥煤(草煤、泥炭)8380~10500kJ/kg2.褐煤10500~16700kJ/kg3.烟煤21000~29400kJ/kg4.无烟煤(白煤)21000~25200kJ/kg二、煤的化学组成1.碳C C +O2=CO2 +33900kJ/kg2.氢H H +O2=HO2 +142400kJ/kg1)化合氢:与氧化合形成结晶水的氢。

不能燃烧放热。

2)自由氢:未与氧结合的氢。

与其他元素(C、S)构成可燃化合物。

3.硫S S+O2=SO2 +10500kJ/kg1)有机硫—燃烧形成→SO22)无机硫↗黄铁矿硫→燃烧形成→SO2↘硫酸盐→灰渣4.氧和氮(O、N)5.水分W↗内在水分:干燥除去水分→外在水分:风干↘结晶水:高温除去6.灰分A:灰熔点三、成分表示方法:(煤的元素分析法)1.应用基y(为基准)2.分析基f3.干燥基g4.可燃基r第二节煤的使用性能一、煤的工业分析:1.挥发物V2.水分W3.固定碳C GD4.灰渣AC GD=100-(W+A+V)二、煤的发热量(一)概念1.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燃料完全燃烧时所发出的热量。

2.分类↗高位发热量Q gw:含水蒸气凝结时的热量↘低位发热量Q dw(二)计算公式P91.工业分析法:2.元素分析法:↗杜隆公式↘门捷列夫公式3.高低发热量的换算:三、煤的物理、化学性质(一)物理性质:1.比重:1~1.8t/m3随炭化程度而加大。

2.比热:0.84~1.67kJ/kg℃随炭化程度而减少。

3.导热系数:0.232 ~0.348w/m℃随炭化程度而加大。

(二)化学性质:1.粘结性、结焦性2.耐热性3.反应性、可燃性四、工业要求:(燃烧用)Q y dw=5500~6000kcal/kgV f >20%S g≯4%A g<50%灰熔点>1200℃煤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和氢,还含有少量氧、氮、硫。

2煤的物质组成

2煤的物质组成

光泽暗淡,主要为暗煤,镜煤和亮煤含量小于20%,有时
有少量丝炭和矿物质。通常成块状、致密、坚硬、韧性大、 密度大,内生裂隙不发育。镜质组含量一般低于40%,惰质 组含量可达50%以上。矿物质含量相对最高。
2.1 煤的岩石组成-褐煤的岩石类型
根据煤化程度,褐煤可以分为软、暗、亮褐煤三个煤级。
其中后两者统称为硬褐煤。因亮褐煤的宏观特征与烟煤近似,
2.1 煤的岩石组成-宏观煤岩组成(烟煤)
镜煤vitrain:光亮、均一、常具有内生裂隙的宏观煤岩成分。
识别标志:煤中颜色最黑,光泽最亮,成分均一,性脆,贝壳状断 口,轮廓清晰,垂直于条带的内生裂隙发育
分布特征:一般以条带状、透镜状出现,厚度几mm至1~2cm
性质:V、H含量高,粘结性强,矿物质含量少
2.1 煤的岩石组成-有机显微组分(硬煤)

镜质组:也称为凝胶化组分,是腐植煤中最主要的显微组分
(50-80%)。由植物中茎、根、叶及薄壁组织细胞壁的木质纤
维组织经过凝胶化作用形成。(无)烟煤中的镜质组的前身 是泥炭和褐煤中的腐植质,是经历腐植化、凝胶化作用而形
成的。
可分为结构镜质体、无结构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基质 镜质体、团块镜质体以及胶质镜质体)、镜屑体。 Δ 腐植化作用:在有氧条件下,植物细胞壁的木质纤维素首先 受到腐木菌等真菌的侵蚀,后受到喜氧细菌的作用,形成黄
2. 煤的物质组成
2. 煤的物质组成
内 容 提 要
1.煤的岩石组成
2.煤的化学组成
2.1 煤的岩石组成-宏观、微观特征
煤是由古代植物死亡后的残骸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
化学和地球化学作用转变而成的固体可燃有机矿产。 从岩石学观点看,煤属于沉积岩,是一种固体可燃有机岩。

煤化学复习资料

煤化学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一煤的生成1、煤是由什么形成的?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2、成煤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它们各自对成煤的贡献如何?(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纤维素一般不溶于水,在溶液中能生成胶体,容易水解。

在活的植物中,纤维素对于微生物的作用很稳定,但当植物死亡后,在氧化性条件下,易受微生物作用而分解成CO2、CH4和水。

在泥炭沼泽的酸性介质中,纤维素可以分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简单化合物。

半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维素相近,但比纤维素更易分解或水解为糖类和酸。

果胶:糖的衍生物,呈果冻状。

在生物化学作用下,水解成一系列单糖和糖醛酸。

(2)木质素木本植物的木质素含量高,木质素是具有苯基丙烷芳香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含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

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解,易于保存下来。

在泥炭沼泽中,在水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与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生成腐植酸类物质,这些物质最终转化成为煤。

所以木质素是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3)蛋白质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少;低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高。

植物死亡后,完全氧化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分解为气态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喹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煤中硫、氮元素的来源之一。

(4)脂类化合物脂肪: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

高等植物中含量少(1-2%),低等植物含量高(20%左右)。

在生化作用下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参与成煤作用。

蜡质:主要是长链脂肪酸与含有24~26个碳原子的高级一元醇形成的脂类,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细菌分解。

树脂: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当植物受伤时,胶状的树脂不断分泌出来保护伤口。

针状植物含树脂较多,低等植物不含树脂。

树脂不溶于有机酸,不易氧化,微生物也不能破坏它,因此能很好地保存在煤中。

煤的化学成分与分子结构分析

煤的化学成分与分子结构分析

第二章 式中 — —分析煤样的重量, !— "; — —分析煤样干燥后的重量, !# — "。
煤的化学成分与分子结构分析
分析煤样水分测定的具体方法、 步骤和要求详见国家标准 !$ %#%—&&。 ’ ( 最高内在水分的测定。 最高内在水分是指煤中小毛细管吸附和凝聚的水达到饱和时的水分, 用 )*+ 表示。 最高内在水分值可用于计算煤的恒湿无灰基发热量, 而恒湿无灰基发热量是在煤的分类 中区分褐煤与烟煤的一个分类指标。 最高内在水分的测定方法是: 将在温度为 ’,- 、 相对湿度为 ./0 的条件下达到湿度 平衡的煤样置于 #,1 2 ##,- 的烘箱内烘干, 然后按下式 ( % 3 ’) 计算测定结果: )*+ 4 式中 ! 3 !# 5 #,,0 ! (% 3 ’)
图.3%3#
煤的内在水分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由图 . 3 % 3 # 可见, 随着煤化程度的增高, 煤中内在水分含量不断减少, 到无烟煤时 略有上升。这是由于煤的内表面积随煤化程度增高而减少, 因此, 吸附水分也逐渐减少; 另外, 由于年青煤中有较多的亲水基团, 如羧基、 酚羟基等, 随煤化程度增高, 这些基团也 ・ #%&. ・
— —煤样达到湿度平衡后的重量, !— "; — —煤样干燥后的重量, !# — "。
三、 煤中水分与煤质的关系
煤中水分的含量变化范围很大, 其中内在水分是吸附在煤的小毛细管中的水分, 因 此它的变化规律与煤的内部表面积有关。煤的内在水分含量反映了煤的内部结构, 所以 煤的内在水分在固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与煤化程度有一定关系, 其变化规律如图 . 3 % 结构分析
外在水分是指将煤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 使其自然风干后因蒸发作用而失去的水 分。它包括附着在煤粒表面的水分和煤的较大孔隙中的水分, 用符号 ! " 表示。 # $ 内在水分 内在水分是指煤经自然风干后仍保留在煤中的水分。它包括存在于煤的较小孔隙 中的水分以及少量以单分子层的形态吸附在大小孔隙管壁上的水分, 用符号 ! %&’ 表示。 用自然风干的方法可将煤中的水分分为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 其原因是煤的毛细管 中的水分具有不同的蒸气压。较大毛细管中的水分具有正常的蒸气压, 而较小毛细管中 水的蒸气压小于正常蒸气压, 且具有随毛细管直径的减小而减小的规律。我们知道, 只 有当水的蒸气压大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时, 水才会蒸发。将煤暴露在空气中时, 附着 在煤粒表面和存在于煤粒较大孔隙中的水分因其蒸气压大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分压, 所以 就蒸发逸出, 形成外在水分; 而煤中较小毛细管中水分的蒸气压低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分 压, 因而不能蒸发逸出, 仍留在煤中形成内在水分。 对于同一种煤来说, 外在水分与内在水分并没有固定的分界线, 这是因为它们的分 界线取决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当空气湿度不同时, 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就不相同。 所以当空湿度不同时, 即使是同一种煤, 其外在水分与内在水分的值也是不同的。空气 湿度大时, 蒸发量小, 外在水分减小, 内在水分增大; 空气湿度变小时, 蒸发量增大, 使外 在水分值随之增大, 而内在水分值减小。 ( $ 结晶水 煤中的水分除了外在水分和内在水分之外, 还有少量以化学方式结合的水, 即结晶 水或叫化合水。它是煤牛的某些矿物质所含的 结 晶 水, 如 石 膏 )*+,-・#.# ,、 高岭土 而且目前煤的工业分析方法又 /0# ,(・#+%,#・#.# , 中的结晶水等。因结晶水含量很少, 不能测定这部分水分, 所以在煤的工业分析中不考虑这部分水分。

煤化学知识点总结

煤化学知识点总结

煤化学知识点总结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广泛应用于发电、制氢、化工等领域。

煤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式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如煤炭、煤油、煤气、炭黑等。

煤的结构和性质复杂,研究煤的化学反应机理对于提高煤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结构、热解反应、气相反应等方面总结煤化学的基础知识点。

一、煤的结构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和少量杂质元素,其中碳的含量最高,达到60%~90%。

煤的结构包括有机质和矿物质两部分。

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碳化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等组成。

矿物质主要是煤中的无机成分,如高岭土、石英、黄铁矿等。

煤的质量常用H/C、O/C和N/C三个比值来描述,H/C比值反映了煤中氢原子的含量,O/C比值反映了煤中氧原子的含量,N/C比值反映了煤中氮原子的含量。

煤的结构和成分决定了其热解和气相反应特性。

二、煤的热解反应热解是指将煤在高温下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化学反应。

热解温度通常在450℃~900℃之间,可以通过各种热解设备实现。

热解的主要产物包括焦炭、煤气、煤油、煤焦油等。

热解分为干馏、气化和液化三种方式。

1. 干馏干馏是指将煤在不加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热解,主要产物是焦炭和煤气。

干馏过程中,煤中的有机质被分解为固态残炭和煤气,残炭富含碳,可以作为原料制备电极炭、活性炭等。

煤气是指在干馏过程中生成的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可以用作发电、制氢等用途。

2. 气化气化是指将煤在高温下与水蒸气或氧气进行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用作烧锅炉、发电、制氢等。

气化分为直接气化和间接气化两种方式。

直接气化是指将煤与水蒸气或氧气直接反应,产生的气体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通过气体净化和转化制备化学品和燃料。

间接气化是指先将煤热解产生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分离,再将气体进行气化,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更高品位的一氧化碳和氢气,适用于制备化学品和燃料。

3. 液化液化是指将煤在高温高压下加氢反应,产生的液体燃料可以替代原油用于制备燃料和化学品。

煤化学_煤的物理性质和物化性质

煤化学_煤的物理性质和物化性质

1.3 煤的可磨性 grindability
煤的可磨性是指煤磨碎成粉的难易程度。目前, 国际上普遍采用哈特葛罗夫法评定煤的可磨性 (Hardgrove grindability index , HGI )。其基本依据 是研磨煤粉所消耗的功与新产生的表面积成正比。
实际上是利用球磨法ball-mill method将一定粒度 的煤a sized coal在磨机中在给定转速和转数的情况下 at a given rate for a given number of revolutions,测 定物料粒度组成的变化change in size consist 。
1. 真(相对)密度 True Relative Density, TRD (真比重) 1.1 真密度的概念:20℃时煤的质量与同体积(不包括煤的 所有孔隙)水的质量之比。
1.2 真密度的用途: 真密度是煤的主要物理性质之一,在研 究煤的分子结构、确定煤化程度、制定煤的分选密度时, 都会用到煤的真密度。
HGI,%
可磨性与煤化程度的关系
在低煤化度阶段,随煤化程度的增加,煤的 可磨性缓慢增加,在碳含量为 87%~ 90%时,可 磨性迅速增大,在碳含量为 90%左右达到最大值, 此后随煤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而迅速下降。
第三节 煤的热性质
煤 的 热 性 质 - 比 热 specific heat , 导 热 性 heat conductivity,热稳定性thermal stability
第二节 煤的机械性质mechanical properties
机械性质的概念:煤的机械性质是指煤在机械力作用 下,所表现的各种特性,如硬度hardness、脆度 brittleness/frangibility/friability、可磨性grindability等, 这些性质对煤的开采、破碎crushing、燃烧 combustion、气化gasification和成型briqueting等工艺 过程有实用意义。 1. 煤的硬度

煤化学之煤的结构

煤化学之煤的结构

(2)液态结构 属于中等煤化度烟煤,其特征是芳香层片在一定程
度上定向,并形成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层片的微晶。层片 间的交联大大减少,故活动性大。这种煤的孔隙率小,机 械强度低,热解时易形成胶质体。
(3)无烟煤结构 属于无烟煤,其特征是芳香层片增大,定向程度增
大。由于缩聚反应剧烈,使煤体积收缩,故形成大量孔隙。
2、物理结构模型(physical Structure model)
2.1 Hirsch模型 Hirsch模型将不同煤化程度的煤划分为三 种物理结构。
(1)敞开式结构 属于低煤化度烟煤,其特征是芳香层片 (aromatic
layer)小,不规则的“无定形结构”比例较大。芳香层片间 由交联键(crosslink bond)连接,并或多或少在所有方向上 任意取向,形成多孔的立体结构。
1.2.2 官能团 functional group
(2)含硫官能团(sulfur 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 ), 如: 硫醇(–SH) 、硫醚(R–S–R)、 二硫化物(–S–S–)
(3)含氮官能团(nitrogen 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 ), 如: 吡啶 、喹啉的衍生物 胺基(–NH2)
(1)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的高分子缩聚物
煤不是由均一的单体聚合而成,而是由许多结构 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 而成。结构单元由规则的缩合芳香核与不规则的、 连接在核上的侧链和官能团两部分构成。
(2) 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
缩合芳香核为缩聚的芳环、氢化芳环或各种杂环 (含硫、氮),环数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碳含量 为70%~83%时,平均环数为2;碳含量为83%~90% 时,平均环数为3~5;碳含量为大于90%时,环数急剧 增加,碳含量大于95%时,平均环数大于40。煤的芳碳 率,烟煤一般小于0.8,无烟煤则趋近于1。

煤的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分析

煤的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分析

煤的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分析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广泛应用于能源、工业和生活领域。

了解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分析对于研究燃烧过程、提高燃烧效率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煤的物理性质煤是一种多孔、多组分的矿物质,其物理性质受到煤的煤种、煤质以及煤的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煤的密度通常较低,一般在1.2-1.5 g/cm³之间。

这是由于煤中含有大量的孔隙和气体,使得煤的密度相对较小。

煤的密度可以通过测量煤的质量和体积来确定,对于煤的分类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煤的颜色和外观也是煤的物理性质的重要表征。

煤的颜色通常分为黑色、棕黑色和棕红色等,这是由于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成熟度不同所致。

煤的外观通常呈块状或颗粒状,可以通过煤的煤块大小和颗粒度来描述。

此外,煤的硬度和断裂性也是煤的物理性质的重要指标。

煤的硬度通常通过摩氏硬度来测量,可以反映煤的抗压强度。

煤的断裂性通常分为块状断裂和层状断裂,这与煤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断裂面的形态有关。

二、煤的化学组成分析煤的化学组成分析是研究煤的重要手段,可以揭示煤的燃烧性能和环境影响。

首先,煤的主要化学组成是碳、氢、氧、氮、硫和灰分等元素。

其中,碳是煤的主要组成元素,其含量通常在50%-80%之间。

氢和氧是煤中的主要挥发分,其含量通常在3%-6%和5%-15%之间。

氮和硫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其含量通常在0.5%-3%和0.2%-5%之间。

灰分是煤中的无机物质,其含量通常在5%-40%之间。

其次,煤的化学组成分析还包括煤的挥发分和固定碳含量的测定。

煤的挥发分是指在一定温度下煤中挥发出的气体和液体,其含量通常在10%-40%之间。

煤的固定碳是指在高温下煤中残留的固体物质,其含量通常在40%-90%之间。

煤的挥发分和固定碳含量可以通过煤的热解实验来测定,对于研究煤的燃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煤的化学组成分析还包括煤的有机质和无机质的测定。

煤的有机质主要由煤中的有机质和挥发分组成,其含量通常在50%-90%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 •加 •卤 •解 •热 •烷 •官 化氢化聚解基能
化团
分 解
(2)物理仪器分析方法
图谱分析
8.1 XRD研究煤和碳的结构
•三种煤的XRD谱图 •1-C 94% ; 2- 89%; 3-78%
烟煤显微组分的XRD谱图
1-惰质组 ; 2- 镜质组; 3-壳质 组
微晶结构参 数
•(1)脂肪侧链的链间距: • (2)芳香环层片的层间距: • (3)芳香环层片堆砌高度: • • (4)芳香环层片堆砌层数:
1.0-1.9 0.5-1.0
Β-CH3,CH2 and CHγ or further from an aromatic ring CH3γ or further from an aromatic ring
(3)统计结构解析方法 —— D W
Krevelen(荷兰)首先将统计结构解析法引入煤的结构研究,创立煤 化学结构的统计解析法
归属
振动峰的倍频或组频(弱) 氢键缔合的-OH,-NH;酚类
芳烃CH CH3不对称伸缩振动 环烷烃或脂肪烃CH3
羧基
芳香烃,主要是1,2-取代和1,2,4-取代
羰基 氢键缔合的羰基;具-O-取代的芳烃C=C
大部分的芳烃 -CH2和-CH3,无机碳酸盐
-CH3 酚、醇、醚、酯的C-O
灰分 1,2,4-;1,2,(3)4,5-取代芳烃CH
1,4-取代芳烃CH 1,2,4-(1,2,3,4,-)取代芳烃CH
1,2-取代芳烃 单取代芳烃或1,3-取代芳烃CH,灰分
8.3 13CNMR研究煤的结构
•不同煤化度煤的 13C CP/MAS NMR图谱
化学位移(ppm) 14-16 18-22 23 33 36-50 50-60 60-70 75-90
2:主要是酚羟基,醇羟基很少。存在于泥炭、褐 煤和烟煤中,是烟煤的主要官能团
-COOH(羧基):在泥炭、褐煤和风化煤中褐煤特性官能团, 烟煤中几乎不存在,酸性比乙酸强
>C=O(羰基):从泥炭到无烟煤都含有羰基,煤化度高的煤中 ,大部分以醌基形式存在
还有胺基、亚胺基、腈基等
2.2.3 烷基侧链
➢ 烷基侧链:主要为甲基、乙基、丙基等基团,烷基侧链
的平均长度随煤化程度提高而迅速缩短。
•烷基侧链的平均长度
Cdaf %
侧链的长度 (碳原子数)
65.1
74.3
80.4
84.3
第八章煤的化学结构及 其研究方法
2020年7月10日星期五
(1)碎片信息重组法
方法

(2)物理仪器直接分析

(3) 统计结构解析法
(4)计算机模拟技术
(1)碎片信息重组方法
•碎片信息重组 法
•物理化学研究方法
•化学研究方 法
•溶剂抽 提
•吸附性 能
•普 •特 •超 •热 •加 通定临解氢
抽抽界抽抽 提提抽提提
100-129 129-137 137-148 148-165 165-190 190-220
主要归属 脂甲基 芳甲基 和脂甲基相连的亚甲基 亚甲基 季碳、次甲基碳 甲氧基及氧接亚甲基碳 氧接次甲基碳 环内氧接脂碳 质子化芳碳 桥接芳碳 侧支芳碳 氧取代芳碳 羧基碳 羰基碳
氢类型 Har HOH HF Hα Hn
• (5)芳香环层片的平均直径:
•(6)芳香度:
8.2 红外光谱在煤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煤的FTIR图谱
波数,(cm-1)
>5000 3300 3030 2950(肩) 2920~2860 2780~2350
1900 1780
1700 1610 1590~1470 1460 1375 1330~1110 1040~910 860 833(弱) 815 750 700
➢ 类似于聚合物的聚合单体,分规则和不规则两部分
规则部分由几个或十几个苯环、脂环、氢化芳香 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等元素)缩聚而成,称 为基本结构单元的核或芳香核
不规则部分是连接在核周围的烷基侧链和各种官 能团
➢ 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构成核的环数增多,连接在 核周围的侧链和官能团数量则不断变短和减少
➢ 应用结构解析法的原理,根据煤的加和性质与 结构的内在联系,在不使煤质发生破坏的前提 下,通过统计计算和图解,求取平均结构单元 的结构参数,并根据煤的结构性质对计算结果 进行校正,来定量地描述煤的结构特征
煤的结构参数
1.不同仪器测试方法得到的相应结构参数 2.教材上所列举出的
(4)计算机模拟技术
2.2 煤的基本结构单元
煤的基本结构单元由三个层次部分组成:基本结 构单元的核、核外围的官能团和烷基侧链以及基 本结构单元之间联结的桥键
2.2.1 基本结构单元的核
•褐煤
•次烟煤
•高挥发分烟煤
•石墨
•无烟 煤
•低挥发分烟煤
Proposed structual models of carbons consisting of six memberd rings
➢ CAMD (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方法 ➢ 采用异构体发生器计算程序 ➢ 最小能量构型计算法 ➢ 量子化学计算法
2 煤的化学结构
2.1 煤化学结构的基本概念
2.1.1 煤化学结构的相似性 定义?相似性表现在那几方面?
2.1.2 煤的高分子聚合物特性 表现在:(1)相对分子质量大; (2)具有聚合结构; (3)可发生降解反应; (4)可发生解聚反应。
-OCH3(甲氧基):存在于泥炭和软褐煤中,消失比羧基还快 -O- : 年老褐煤中占优势,以醚键的形式存在
煤中含氧官能团的分布与煤化度的关系
煤中的杂原子
➢ 含硫官能团
硫 醇(R—SH) 硫 醚(R—S—R’) 二硫醚(R—S—S—R’) 硫醌 杂环硫
➢ 含氮官能团
主要以六元杂环、吡啶环或喹啉环等形式存在
Hβ Hγ
化学位移(ppm) 6.0-9.0 5.0-6.0 3.4-4.5 1.9-3.3
1.6-2.0
主要归属 Aromatic Phenolic Ring-joining methylene Ar-CH2-Ar CH3,CH2 and CHαto an aromatic ring CH2 and CHβto an aromatic ring (including tetralin and indan structur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