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基于30 省市(2007—2017 年数据)

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基于30 省市(2007—2017 年数据)作者:徐楠楠陈晓雪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徐楠楠1,陈晓雪2(1.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西宁810008;2. 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益活跃。
但因长期追求发展速度,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显。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新时期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文章从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力、环境友好性、环境抗压力、环境稳定性五个维度,构建了绿色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基于2007—2017 年的数据,对我国30 个省(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化进行了测度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向好,但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依然存在差异。
关键词: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时空差异中图分类号:F062;X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9)04-0015-08“绿色发展”概念的提出源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
从2009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2012 年的“里约+20”峰会,世界各国努力推进绿色转型。
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重视环境保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绿色发展的提出与真正的实践,则是自十八大以后开始的。
围绕国家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
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1]。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一同作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理念,再次彰显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但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未完全摆脱粗放式发展。
在此形势下,如何通过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对我国绿色发展现状做出精准判断,以及如何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显得极为重要。
江西生态文明申论作文模板

江西生态文明申论作文模板江西生态文明申论。
近年来,江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还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和全民参与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本文将从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成就、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成就。
近年来,江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首先,江西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大了力度,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江西省在生态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再次,江西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最后,江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然而,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生态破坏现象依然存在。
其次,生态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绿色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生态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再次,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民生态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充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还有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一定的资金和政策压力。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江西省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
首先,江西省需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其次,江西省需要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再次,江西省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提高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
最后,江西省需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展望1. 前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议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排放产生的污染已经给地球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和破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都开始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本文将从目前的现状出发,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2.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2.1 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破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开采和利用。
能源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以及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2 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随着环保意识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各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了环境管理和资源保护工作。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和技术手段。
3.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3.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博弈在经济与生态之间存在着紧张而复杂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生态保护则要求人们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3.2 河流湖泊等水资源污染问题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但目前,许多河流湖泊被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质严重恶化。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农村生活污水等都对水体造成了很大破坏。
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3.3 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大量自然栖息地被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危机。
生物多样性丧失不仅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损害了人类自身利益。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 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4.1 推动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加强对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推动。
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现状、体系与路径——以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个案

w i t h c o r r e c t r u l i n g g u i d a n c e .T h e s y s t e m i n d e x s t a t i s t i c a l a l g o r i t h ms a n d t h e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总2 9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 月
兰州商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L a n z h o u C o mme r c i a l C o l l e g e
V0 I . 2 9 No . 4 Aug ., 201 3
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 : 现状\ 体系与 路径
b e t w e e n e c o n o mi c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Ke y wo r d s :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 s y s t e m ;a s s e s s me n t mo d e l ;me t h o d s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专著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专著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大气污染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蓝天保卫战是我们始终要打好的一场持久战。
从历史的数据来看,大气污染的治理一直都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重点之一,两会上更是强调,2017年我国的环保政策重点将集中在雾霾治理上。
自北京APEC蓝之后,国家与人民对大气污染的关注持续不断,雾霾治理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形势也非常严峻。
每到寒冬与初春季节,人民群众便更真切的感受到空气污染给大家造成的生活困扰与伤害。
与前年相比,去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虽然已经分别下降3%,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也明显下降,但是随着机动车人均持有数量的不断增加、车辆尾气排放治理不当以及燃煤污染等问题的存在,空气污染现象依旧不容乐观,与预期的理想标准相差甚远,同时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各类疾病也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健康。
(二)生态保护红线濒临底线鉴于先前我国经济社会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环境资源与能源的无序开发和过度利用,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变得十分突出,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红线,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的逐年递减,外来物种的入侵和转基因生物的出现都给生态环境增长了许多不安全因素;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地加剧,全国水土流失面積逐年增加,土地沙化的现象也持续增长,生态系统的功能严重退化,环境资源的后续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在生态环境如此脆弱的状况下,根据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求,我们划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基准线,就如我国的黄河、长江、淮河的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海河超过90%,更有一些河流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已经严重超过了国际生态警戒线,流域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直逼生态环境保护底线;人口问题日益严峻,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也愈来愈加剧,与各类资源环境大不相符,环境突发性事件频发。
生态红线如人口红线、耕地红线、土地资源红线、水资源红线等摇摇欲坠,生态安全受到巨大威胁,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调研报告一、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城市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二、调研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调研目的和方法1. 调研目的:(1) 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和影响;(2) 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中的具体实践和经验。
2. 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采访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做法和成果;(2) 数据分析: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统计数据,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四、调研结果和分析1. 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1)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2)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城市经济发展更加环保、节能、低碳;(3) 保护生态资源: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可以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提高城市的生态安全性;(4) 塑造城市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将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人才。
2. 生态文明建设在城市中的实践和经验:(1) 建设生态园区:许多城市都在建设生态园区,如广州的黄埔江生态园区、北京的亦庄生态园区等,通过生态修复、绿化景观打造和生态产业培育,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2) 推广可再生能源:一些城市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如深圳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电等,从根本上解决了能源问题;(3) 进行生态保护修复:一些城市对湿地、森林等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如杭州的西湖保护区、沈阳的森林公园等,恢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服务功能。
江西生态环境工作总结

江西生态环境工作总结
近年来,江西省一直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多方的努力和措施,江西省的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江西省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加强水土保持、推进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江西省的生态环境。
同时,江西省还大力推进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其次,江西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有效净化了江西省的生态环境。
同时,江西省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最后,江西省加强了生态环境治理。
通过加强污染防治、推进生态修复、加大生态补偿力度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江西省的生态环境。
同时,江西省还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产业的支持力度,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总的来看,江西省在生态环境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永恒的课题,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懈地去做好。
希望江西省未来能够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江西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7年中国成就总结

2017年中国成就总结一、引言2017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一年,我们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福祉持续提高。
二、科技创新1.天舟一号成功发射:2017年4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为我国空间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2017年5月,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民航工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3.量子计算机研究取得突破:2017年,我国科学家在量子计算机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使得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三、经济发展1.GDP增速回暖:2017年,我国GDP增速回升至6.9%,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2017年,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取得明显成效。
3.脱贫攻坚取得重要进展:2017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重要进展,全年减贫人口超过1200万人。
四、国际合作1.“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5月,我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全球各国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
2.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进一步深化了金砖国家间的合作。
3.G20峰会成功举办:2017年7月,我国在汉堡成功举办G20峰会,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
五、文化事业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实施: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2.国产电影市场繁荣:2017年,我国电影市场表现抢眼,多部国产电影票房口碑双丰收。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2017年,我国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力度,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六、生态环境1.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17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山清水秀、生态优良的江西,承载着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生态、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水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责任。但是江西仍是经济欠发达内陆省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一、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及经验 1.以体制机制为根本,着力探索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围绕构建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各项改革,形成一批制度成果。一是加快自然资源产权改革。积极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5个试点地区基本完成试点任务;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全面铺开,铜鼓县等非国有森林赎买试点有序推进。二是完善国土空间管控体系。省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形成规划成果;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划定,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30.1%;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693.86万亩,基本建立了最严格的管控制度;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基础评价,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部出台。三是改革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管改革全面启动;赣江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赣江新区城乡环境保护监管执法试点有序推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初步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法院的环资审判体系,生态检察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四是完善绿色发展引导机制。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考核制度;出台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电价补贴、电机能效提升财政补助等政策,建立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制度进一步完善,2017年土地批而未用率下降9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国家绿色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成为生态文明领域首个国家标准创新基地。五是建立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与追责体系。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编制完成9个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2.以环境质量为前提,着力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整治。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务实推进一批专项整治行动。一是加强大气污染治理。2017年,全省超额完成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改造设施1466万千瓦,提前完成全省156家火电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开展城市“四尘”“三烟”“三气”专项整治,淘汰城区燃煤小锅炉284台,淘汰黄标车5.16万辆,完成1100个建筑工地扬尘标准化治理。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河长巡河督导,实施清河提升、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整改等专项行动,全面启动劣V类水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25个重点工业园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全省在运营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实施鄱阳湖流域重点城镇环境治理项目,完成48个县市污水管网建设任务。三是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统筹资金60亿元,推进2万个村组村容村貌整治;鹰潭等城乡环境第三方治理试点基本完成,全省90%的行政村纳入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新增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全省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3400吨/日;启动南昌、宜春等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改革试点。四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出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工作,划定禁养区面积5.1万平方公里,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2.5万个;全省化肥施用量减少7万吨、农药使用量减少4451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2%。五是强化环保问责追责。中央环保督察30项年度整改任务全面完成,问责106名相关责任人;对6个设区市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形成责任追究问题清单;全年查处环境污染类案件828起,批捕犯罪嫌疑人398人,提起公诉1449人。
3.以系统治理为抓手,着力推进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集中力量推进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一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修复工程。启动赣州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28个项目全面开工;实施15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江河源头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治理面积840平方公里。二是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造林面积134.1万亩,森林抚育572.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177.1万亩;推动南岭山脉低产低效林改造,建设20个省级森林经营样板基地。三是实施耕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290万亩,建立耕地质量评价和等级监测制度,启动耕地休养生息试点、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试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四是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开展重点矿山恢复整治,新增矿山复绿面积20平方公里;启动赣州、德兴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
4.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一是加快生态利用型产业发展。扎实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建设,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152个,推进2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启动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全省“三品一标”总量达4712个;大力发展油茶、毛竹、香精香料、苗木花卉等产业,全年林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加快旅游业发展,创建4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1个国家水利风景区、4个中国天然氧吧,全省旅游总收入排位全国前十。二是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出台实施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的意见,聚焦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和分享经济等主攻方向,“一产一策”支持航空制造、中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成功获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转移转化试点落户江西;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20%以上;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全省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突破165万千瓦和360万千瓦。三是强化科技与金融支撑。组建16家研发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体,培育节能环保领域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家;稀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稀土矿山植被恢复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面向铀矿与环境的核辐射探测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年绿色信贷余额突破1700亿元,绿色信贷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发行各类绿色债券100亿元,设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100亿元。 5.以共建共享为落脚点,着力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试验区建设强大合力。完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强大合力。一是抓好生态扶贫工作。完成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安置项目113个,搬迁贫困人口1.1万人,选聘生态护林员1.05万名,启动生态扶贫试验区建设,水电资源开发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果。二是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实施流域生态补偿,全年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总量达到26.9亿元,较上年增加6亿元;新增东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资金3亿元;扩大天然林补偿范围,下达天然林停伐管护资金6.65亿元,补偿面积达到2290.5万亩。三是扩大社会参与面。开展“保护母亲河”、“评选最美家庭”等主题活动;出台环保社会组织行为规范指导意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环境污染问题媒体曝光、解决、处理、通报制度。四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840人次,新编义务教育省情教材《美丽江西》,创建21所全国文明校园、195所省级文明校园,推进15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
6.以样板打造为支撑,着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效应。加快重点示范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一是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名录,上饶、赣州、景德镇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靖安、资溪、婺源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新增22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46个省级生态乡镇、30个省级示范基地。二是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试点。萍乡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连续两年在全国首批试点城市绩效考评中名列第一;九江创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萍乡经开区列入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丰城循环经济园区列入国家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园区。三是加快打造区域性生态文明平台。抚州生态文明示范市加快推进,市级“生态云”基本建成,抚河沿线36个生态村镇示范点加快建设,启动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项目进展顺利,高速沿线生态风光带建设全面启动。
(二)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体现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保持平稳态势,增速持续在全国“第一方阵”。生产总值在2011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后,每年迈上一个千亿元台阶。2017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实现生产总值20818.5亿元,较上年增长8.9%,高于全国2.0个百分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相结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11.8:53.6:34.6调整为2017年的9.4:47.9:42.7,一产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5.7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8.1个百分点,“二三一”产业格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2.服务业发展步伐稳健。服务业加大投入力度,带动服务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全省服务业投入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37.9%提高到43.4%,提高了5.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000亿元,达8892.56亿元,较上年增长10.7%,高于GDP增幅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42.7%,超过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12年提高了8.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超过二产贡献,提高了19.6个百分点。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服务行业不断壮大,以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和租赁、商务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