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4200字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4200字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真实性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为了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形成全面认识和理解,本文尝试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进展进行一个框架性的介绍。
关键词:真实性;文献综述;国内外旅游研究真实性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最初的。
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
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Trilling,1972)。
1973年MacCannell将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也有较多研究。
一、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现状综观西方人类学家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真实性进行了研究。
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以实证研究为主。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对于“真实性”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
“真实性”这个术语未加清晰界定就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混淆,研究者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来揣摩该术语的含义(谢彦君,2006)。
在国内,Authenticity 也被翻译成原真性、本真性等。
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化的产物,也体现了现代生活与过去形成对照的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现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去看“他人”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真实”。
国外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第35卷第1期Vol.35№.1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Soc.Sci.)2007年1月Jan.2007【旅游研究】国外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与展望3路幸福1,陆 林2(1.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2.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研究回顾;研究展望摘 要:从旅游进入过程和文化的实际接触的二维角度分析了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系统模式及其现状。
认为旅游人类学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将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2435(2007)0120093209R 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T ourism Anthropology AbroadL U Xing2f u,L U Lin(College of S ociology,College of tourism,A nhui N ormal Universit y,W uhu A nhui 241003,China)K ey w ords:tourism anthropology;research retrospect;research prospectAbstract:The systematic pattern and its actualities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research are analyzed f rom the double dimension of the entrance process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ontact in practice.It is concluded that tourism anthropology will have great expanding space and goo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oretic research and applied research. 人类学者参与旅游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努涅兹(Nu nez T A)关于一个墨西哥山村周末旅游的研究[1],继而许多人类学者开始关注旅游领域。
国外社会网络范式下的旅游研究述评_王素洁

国外社会网络范式下的旅游研究述评王素洁1,2,胡瑞娟3,程卫红4(1.南开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天津300071;2.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山东济南250100;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国际运输与物流系,北京100029;4.济南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山东济南250002)[收稿日期]2009-03-23;[修订日期]2009-05-21[作者简介]王素洁(1977-),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山东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旅游基础理论、旅游目的地管理,E -mail :E mail :jnsujie @ ;胡瑞娟(1973-),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旅游经济学、物流管理;程卫红(1975-),女,讲师,研究方向主要为旅游文化。
[摘 要]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旅游研究关注的是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及关系结构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范式的转变。
目前,社会网络在国外旅游研究中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结构分析、旅游决策、旅游企业成长和旅游目的地知识管理等领域。
基于文献梳理发现的当前研究的不足与问题,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7-0090-061 引言社会网络(social net w or k )①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后,长期以来主要用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研究[12],并基本停留在社会学范畴之内,这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网络理论的拓展。
社会网络不仅可以对一些社会现象加以理解和分析,而且对旅游学中的许多问题也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44]。
因为,旅游是由多维、复杂结构构成的一个系统,系统内各要素(网络节点)因各种联系(关系纽带)交织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
因此,社会网络研究方法理应进入旅游研究者的视野,并成为分析旅游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网络理论在国外旅游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甚至被有些学者视为是进行旅游研究的绝佳范式[40]。
国外旅游动机概念与维度研究进展与评述

旅游动机是驱使个体做出旅游决策的一种重要且复杂的心理状态,a 探讨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了解旅游者为何做出旅游决策的关键路径,同时能为旅游管理者的服务决策提供科学信息。
b 因此,旅游动机一直是国外旅游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然而,纵观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方面,多年来学界在旅游动机概念的研究上形成了不同流派,产生了较多不同观点,至今仍难以形成较统一与清晰的概念界定;另一方面,大部分旅游动机维度研究成果难以体现其复杂性、动态性与多样性的基础特征。
c 上述基础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不利于旅游心理行为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拓展。
本文在回顾近40年来国外旅游学界对旅游动机概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动机的维度模型进行系统的评述,较全面地展示了国外旅游动机概念与维度研究的进展,梳理出较清晰的研究脉络,以期发现目前旅游动机基础研究中存在的困境,为未来的旅游动机研究提供指引。
一、 研究方法与进展研究者通过以下路径检索国外旅游动机文献。
首先,筛选出32种旅游类或旅游相关的SSCI 期刊,上述期刊主要包括权威旅游类期刊(如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等),也包括节事类期刊(如Event Management 等)以及市场营销类期刊(如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 等);然后,以“Tourism ”“Tourist ”“Motivation ”“Motive ”等关键词的不同组合,在上述期刊中检索旅游动机相关文献,共检索到442篇文献,主要发表在Tourism Management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 与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等期刊。
第一篇可检索到的*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消费者有限理性行为的城市游憩型绿道管理效能提升路径研究”(41440045)、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广东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景区价值提升研究—基于手段目标链视角”(GD17XGL0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博士启动项目“动机与价值视角下的西江流域风景区游客类型与影响因素研究”(1722840)的阶段性成果。
旅游人类学读书报告800字(10篇)

关于旅游人类学读书报告,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靠智力,也应该是靠毅力的。
有些书是一辈子的事,这些书是我自己看的,但是一直读到后面才发现有些书是我没读过的,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我们的知识,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更敏锐一些,有些书可以让你的视野更开阔一些。
关于旅游人类学读书报告,精选6篇范文,字数为800字。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靠智力,也应该是靠毅力的。
有些书是一辈子的事,这些书是我自己看的,但是一直读到后面才发现有些书是我没读过的,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我们的知识,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更敏锐一些,有些书可以让你的视野更开阔一些。
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靠智力,也应该是靠毅力的。
有些书是一辈子的事,这些书是我自己看的,但是一直读到后面才发现有些书是我没读过的,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我们的知识,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更敏锐一些,有些书可以让你的视野更开阔一些。
一次的阅读,我们可以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看的更直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更有耐性,有些书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一些。
我们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看的更开阔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更加的想读,有些书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更有目标一些,有些书可以让我们看的更开阔一些。
我们的祖国有一个悠久的历史,那就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是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我们有一个美丽的家园。
我们中国的历史,是中华人口最多,人均年收入最高的祖先,是一个多么强大的祖国啊!从xx年开始,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繁荣富强,走向富强。
如今,我们的生活在和平年代里,我们的祖先已经不是小孩,我们已是一个幸福的人儿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一个不愁吃、穿着漂亮、文化高尚的中国,一个有着一个幸福的祖国。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

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旅游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活动,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紧密相关,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去探讨旅游对人类社会、文化与个体生活的影响是一种有益的研究方向。
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多地是一种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过程。
旅游途中的景点、民俗、历史遗迹等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旅游者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互动、文化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与交流等都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另外,旅游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文化侵蚀等问题。
如何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当地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人类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的本质,也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在实践层面,人类学研究者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点、旅游者行为和需求等,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人类学研究也可以为旅游行为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身份建构等方面提供深入的解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旅游的意义和影响。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旅游与人类学研究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去探究旅游现象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影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旅游的本质,也可以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者的个体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一领域中,为推动旅游与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资源禀赋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农产品、文化等资 源不同,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
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规划与开发过程中, 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环境保护等各种因素,制 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方案。同时,要注意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避 免对环境和文化造成破坏。在实践中,可以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参与 等多种模式,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与展望
本次演示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述评,总结了乡村旅游的定义与分类、 发展历程、影响因素、规划与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次演示也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 不足和问题,如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不深入等。
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化乡村旅游的研究内容,拓展研究领域,探索新的研究 方法和技术手段。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效 率;可以深入研究游客的消费行为和需求特征,以制定更加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 可以加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索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旅游形式;可以 推动乡村旅和启示。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
01 一、引言
目录
02 二、文献回顾
03 三、重点阐述
04 四、总结与展望
05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 是在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本次演示旨在综 述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结: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涉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业的影响等方面。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缺乏深 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缺乏对一些新兴的乡村旅游形式的探讨等。未来研究 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加强对新兴乡村旅游 形式的和研究,推动乡村旅游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乡村 旅游的发展。
近10年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综述

近10年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综述近10年国外旅游动机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旅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休闲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旅游的动机和驱动力,许多学者对国外旅游动机进行了广泛研究。
本文将对近10年来国外旅游动机研究进行综述。
1. 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指个体在选择国外旅游时所受到的心理驱动力。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个体对国外旅游的心理动机主要包括探险与刺激、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放松与娱乐等。
探险与刺激是个体选择国外旅游的主要心理动机之一,通过去探索陌生的风土人情,个体可以获得新鲜、刺激的体验,满足自己对冒险和探索的需求。
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是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动机,通过国外旅游,个体可以扩大视野、增加见识、增进自我认知和成长。
放松与娱乐是国外旅游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动机,个体可以远离日常生活的压力和束缚,享受自由、舒适的休闲时光。
2. 文化动机文化动机是指个体选择国外旅游的文化目的和动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个体选择国外旅游的文化动机主要包括文化交流与体验、学习与教育、历史与遗产等。
个体选择国外旅游的一个重要动机是进行文化交流与体验,通过与异国其他文化的互动,个体可以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文化习俗和风情。
学习与教育也是个体选择国外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通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场所,个体可以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此外,许多个体选择国外旅游也是为了感受历史与遗产,如参观历史古迹、欣赏传统文化表演等,以此来增长历史知识和文化感受。
3. 社交动机社交动机是指个体选择国外旅游中由社交需求驱动的动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个体选择国外旅游的社交动机包括与家人朋友在一起和结交新朋友。
个体选择国外旅游是为了与家人朋友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同时,国外旅游也为个体提供了结交新朋友的机会,通过旅途中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认识新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宗晓莲
旅游人类学研究在西方历经40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等不同视角出发,分别形成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的形式、旅游是一种现代世俗仪式、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等不同观点。本文试从这三个不同视角入手,对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作一简要述评,希望对刚刚起步的国内旅游人类学研究能有一点借鉴作用。关键词:旅游人类学 涵化和发展 现代世俗仪式 上层建筑作者宗晓莲,女,1971年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99级博士生。地址:北京市白石桥路27号,邮编100081。
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周游各地。但只是到了后来,旅行者才把自己的旅游经历写下来,留下各种游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日益发展的旅游现象。至今,这一领域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北美和西北欧的学者。人类学者真正意义上参与旅游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几十年过去了,国外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已颇有积累。理论方法也已历经几代推进,形成多种观点并存、相互吸收的局面。目前,国内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尚未全面展开,对国外相关研究也介绍不多。笔者拟从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视角着手,简要介绍它们各自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对旅游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有多学科的特点,而且,在旅游研究领域,学者并不太注重学科边界,因而,本文提到的研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有些学者并不自认为是人类学者,但在研究时,却使用了与人类学相似的方法、采用了与人类学相似的观点。在旅游人类学研究权威史密斯(ValeneSmith1980)、莱特(JamesLett1989)和纳什(DennisonNash1991)等人的论述中也都把他们的研究看作是人类学性质的,因而本文也会涉及他们的研究成果。①
为了研究、理解他人,人类学者常常把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文化)进行比较,而且通常是在一个能囊括所有相关人员在内的广阔背景之中作比较。这些传统方法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得到保持。此外,在旅游研究中,人类学者也一如既往地关心事件、行为的主体———人(在人类学发展的历史上,试图研究并理解这些大量的、多样的“他人”,是形成不同观点的起因)。旅
85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①ValeneSmith(1980)和JamesLett(1989)等人认为,在旅游研究中,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之处在于是否采用了全局性、比较的观点(方法)。他们以此标准来衡量某一研究是否属于人类学性质的研究。
文章的部分资料来自笔者翻译的《旅游人类学》(DennisonNash1996,AnthropologyofTourism)。游研究中的这些“他人”包括游客、所有为游客服务的人以及游客活动范围内的其他人等等。为了理解这些“他人”,学者们从目的地人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形成相应理论、观点。关注目的地社会的人类学者认为旅游引发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因而把旅游看作一种涵化和发展形式;从游客出发,学者们认为旅游活动的结构、功能与人生经历仪式(RitesofPassage)相似,因而旅游可以看作一种世俗仪式;为了弄清楚旅游的成因,学者到客源地社会寻找答案,认为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依赖于其他更为根本的社会因素的。下面,笔者尝试对这三种概念性观点进行简要介绍和述评。
一、从目的地社会出发进行的研究关注文化接触和由此引发的文化变迁是人类学的一个传统。早在19世纪,人类学者就开始研究殖民统治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影响。人类学者加入旅游研究似乎也源于这种对文化变迁的兴趣。这些对变化非常敏感的人类学者发现,旅游在他们所研究社会的发展中,作用相当复杂。他们甚至觉得,如果不重视旅游现象,就不能真正把握自己所研究的社会。1963年,人类学者努涅斯(Nunez)发表了一篇论文,论述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西方学者一般将其当作人类学者加入旅游研究的标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旅游人类学的主流。1974年,旅游人类学的第一次研讨会在墨西哥城召开,影响研究是会议的主题。此后,该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一直是其主要议题。早期的研究常常是描述性的(理论研究相当少),并倾向于考虑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到底是益是害这一简单化的价值判断。有趣的是,以人类学观点看问题的人大多对旅游的影响持否定态度。如哈莱尔-邦德(Harrell-Bond1978)在《面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户:冈比亚的旅游和发展》一文中,对由外界刺激和外来导向引发的发展提出疑问。卢基西斯(Loukissas1978)在《旅游和环境的冲突:以希腊马可纳斯(Myconos)岛地区为例》中指出,旅游使马可纳斯地区环境恶化。李(Lee1978)在《海滨的人行道归谁所有———尤喀坦(Yucatan)地区的权力结构》中认为,旅游提高了当地特权人物的地位。皮-桑亚(Pi-Sunyer1977)研究了布拉瓦海岸地区的大众旅游,认为它强化了陈规。科特克(Kottak1966)认为大量度假家庭、钓鱼爱好者等的涌入使一个巴西渔村人们的公社生活遭受全面破坏。努涅斯(1977)对外来因素导致旅游目的地文化发生“可口可乐化”现象感到很失望。最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是格林伍德(Greenwood1977)在《切开零售的文化》中提出的,他认为旅游使巴斯克地区阿拉德(alarde)节日仪式商品化了。这一节日仪式深受人们喜爱,凝聚了许多当地传统文化。人们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成为现代市场机制中的一个元素是他所无法忍受的。阿罗内西(Arrones1990)调查了西班牙南海岸旅游开发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当地的“阳光、大海和沙滩”对生活于欧洲北部地区的人们有着无比的吸引力,许多人在那里购屋,作为长期度假休憩之所。作者运用大量档案材料,通过访谈和参与观察,在《拍卖西班牙》一书中描绘了这幅与众不同的城市化图景。指出旅游使当地经济严重依赖外来投资者,收入也大部分流入他们手中;外来人员对当地的控制权越来越大;而当地人与这些外来旅游者不能充分融合,管理这一变化中的、未融合的社会有很多政治问题;旅游区人口老龄化又加大了政府的压力。此外,当地人民可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地下水枯竭等问题也不容忽视。86
《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从这一观点出发,很容易把旅游与帝国主义行为联系起来,认为双方很容易形成统治—从属关系。但以更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应意识到当今世界的国际旅游很大部分是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而且各国发展旅游的背景、条件、现实状况都不一样,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当然,可能由于人类学者过于关心文化交往中处于劣势位置的人民,太想帮助正在经历社会、文化变迁的目的地人民,也可能是受到新马克思主义依附理论的影响,早期的人类学者一般都否定旅游开发的价值。当然,也有一些早期研究者对发展旅游持肯定态度。如麦基恩(Mckean1976)对巴厘岛、科恩(Cohen1979a)对泰国、波斯维恩(Boissevain1978)对马耳他和曼斯浦格(Mansperger1981)对布拉瓦海岸的研究,认为旅游是良性或有益的发展途径。亚当斯(Adams1992)在《旅游和尼泊尔夏尔巴人:相互关系的重建》中,探究了登山旅游对尼泊尔夏尔巴人工作方式、相互关系的影响。为了进行对比研究,她调查了两个群体。亚当斯还采用参与观察、半结构式访谈、参考文献资料等方法。最后她得出的结论是:旅游开发中,当地人民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和雇佣劳动关系同时得到加强,当地人并没有向通过旅游一步步渗透进来的资本主义力量屈服,而是成功地把新的生产方式融进了旧的生产关系模式中。任何学科走向科学化的第一步是形成客观全面的分析方法。到了70年代末,学者们觉得这种以单一思维的方式进行的简单价值判断远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情况。以较为客观的态度思考问题的人越来越多。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先驱、领导者加法尔·加法里(JafarJafari)所说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台阶”正在形成。例如,出席1979年世界银行召开的研讨会的人认为旅游的后果很广泛,从好到坏都有,如果适当协调,目的地人民的收益可以大于付出。奥格尔索普(Oglethrope1984)指出,马耳他的旅游发展中越来越依赖外国力量,因而,早期对马耳他旅游发展的乐观评价很难保持。韩国人类学者蒙(Moon1989)80年代末调查了一个日本山村。调查前,她认为外来力量控制下的开发,如发展滑雪就有害于当地山村生活。但调查后,她的观点改变了,认为“害”与“益”同时存在。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科恩(1979a)的调查中。在这种“客观态度”潮流的影响下,部分人类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早期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1989年史密斯(V.Smith)主编的《主人和客人》的再版(这本书的两次出版,都代表了当时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因而,被认为是里程碑性质的著作)。1977年的第一版中,学者们大多只把旅游当作引发当地社会变迁的因素,十多年后的跟踪调查使许多学者把旅游外的因素也包括进引发变迁的可能因素。如格林伍德(1989)指出,对旅游引发巴斯克地区节日仪式商品化的愤怒情绪阻碍了自己全面、客观地研究这些变化。从旅游对目的地社会、人民的影响的视角出发,人类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形式,它使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发生变化。涵化是“由两个或多个文化体系接触、交流引发的文化变化”(SSRCSeminar1954:474)。应该说,把旅游看作一种涵化和发展的形式起源于人类学一贯的全局性观点。人类学通常认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各因素都是相关的,其中某些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另一些因素的改变。另一方面,为了阐明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人类学者从经济学中引入“连锁反应”概念,比如说,旅游部门的活动如饭店和机场的建立,又引发了另外的活动,如出现为工人服务的商业等等。“示范影响”是人类学者使用的另一概念,指游客以及与其相关的事成为目的地人民的效仿对象,它改变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了当地文化。如今学者使用得最多的概念是“商品化”,指旅游使目的地社会关系深受市场交换规则的影响,目的地一切吸引游客的东西都可以标上价格,在市场上买卖。上文提到的格林伍德对巴斯克地区87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