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合集下载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依据。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指标,从城市环境到社会福利等各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估,以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具备良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及其解释:1.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衡量城市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指标,常见的污染物包括PM2.5、PM10、二氧化硫等。

较低的AQI值表示较好的空气质量。

2.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指数:考察城市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交通密度、水电供应可靠性等。

更好的基础设施会提供更便利的生活条件。

3. 绿化覆盖率指数:衡量城市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绿化覆盖率高则意味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较好,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空间。

4. 教育资源指数:评估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丰富,包括学校数量、师资力量、教育质量等。

更好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5. 医疗健康指数:考察城市的医疗设施和健康水平,包括医院数量、医疗资源配备和健康数据等。

更好的医疗健康指数意味着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6. 社会安全指数:评估城市的治安状况和社会稳定性,包括犯罪率、社会秩序等。

较低的社会安全指数表示城市更安全,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平和的生活环境。

7. 经济发展指数: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机会,包括GDP增长率、失业率等。

较高的经济发展指数意味着城市具有更好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

8. 社会福利指数:评估城市的社会福利状况,包括社保制度完善程度、社会福利资源覆盖范围等。

更好的社会福利指数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以上仅为一些常见的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实际评价体系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和政府部门了解城市发展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城市建设和改善,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宜居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解释宜居城市建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鲍海君;李灵灵【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24(44)10【摘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通过干预空间要素提升国民健康的城市规划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建立了城市空间要素与健康关联性理论框架,从土地利用、交通环境、空间形态、蓝绿空间、食品环境、空间感知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空间应对7个维度,提出了媒介性空间要素对居民生理、心理健康的五大影响路径,包括减少污染源和人体暴露风险、促进体力活动、促进健康饮食、促进社会交往以及提供可获得的健康设施。

据此构建了“多要素、多维度、多尺度”健康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础、新增和潜在指标。

其中,“多要素”强调引入七大类空间要素构建全面而多样化的指标体系,“多维度”强调从传统的城市平面维度向立体空间转变,包含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层面的评价指标,“多尺度”指构建“城市-社区-人”框架下的多尺度指标体系。

结合各地实际,可从重视人本尺度、强化空间属性、引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空间应对以及三维指标的精准量化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干预策略,并推动健康城市项目的发展完善,为“健康中国”战略在城市层面的推进提供参考。

【总页数】11页(P4081-4091)【作者】鲍海君;李灵灵【作者单位】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相关文献】1."多规合一"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构建——以沈阳市为例2.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国土整治潜力评价与分区研究--以南靖县为例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绿地系统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索思考——以杭州市为例4.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交通—用地规划协同指标体系构建5.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指标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指標A、健康指標編號項目定義計算方式測量單位頻率A1 死亡率:所有死因各年齡層所有死因的年死亡率(各年齡層:<1、1-14、15-19、20-24、25-29、30-34、35-39、40-44、45-49、50-54、55-59、60-64、65-69、70-74、75-79、80-84、及85歲以上)000,100⨯數同一年齡層的平均人口某一年齡層死亡人數每十萬人的比率每年A2 死亡原因每一死因的年死亡率000,100⨯同年的平均人口數某一死因的年死亡人數每十萬人的比率每年A3 低出生體重出生時體重等於或低於2.5公斤的嬰兒百分比000,1005.2⨯≤活產人數嬰兒人數公斤的出生時體重每十萬人的比率每年1B、衛生服務指標B1 現行推動的健康教育計畫由單一或數個企劃案所組成,目的在增進個人的知識,並提供協助及服務,使個人得以發展及維持健康的生活。

請列出下列城市已全額或部份編列經費或協助之健康教育計畫:1、菸 2、酒 3、營養 4、藥物 5、事故傷害 6、其他若左欄所列的健康教育計畫在推動,且與休閒、抽菸、飲食、性行為、毒品、酒、開車、藥物、居家安全等議題有關時,請回答”是”,並說明其目標族群,如青少年、老年等。

若左列健康教育計畫未推動,請回答”否”。

1.已推動的健康教育計畫案數2.佔城市預算的百分比每年B2 兒童完成所有法定預防接種的比率1.列出兒童六歲以前應接受法定預防接種的項目。

2.幼兒一歲以前完成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劑)、小兒麻痺(三劑)、麻疹(一劑)、卡介苗(一劑)及法律規定須接種疫苗的百分比。

3.兒童兩歲以前完成麻疹疫苗的百分比。

4.若有提供六歲以下兒童接種德國麻疹及嗜血性流行性感冒二種疫苗,請列出完成此兩項預防接種的百分比。

100兒童人數同一地區同一年齡層的成法定預防接種的人數某地區某年齡層兒童完 1.法定預防接種項目。

2.完成所有法定預防接種的百分比每年B3 平均每位基層健康照護專業人員服務的人口數1.從事基層健康照護的醫師數2.從事基層健康照護的護理人員數3.其他從事基層健康照護專業人員數健康照護全職醫師數於同一地區工作之基層某地區居民人數人數每年2(請分類)B4 每位護理人員服務的人口數1.包括各領域、各部門的執業護理人員2.於醫院工作之助產護理人員數3.於醫院工作之精神衛生護理人員數護理人員數於同一地區工作之全職某地區居民人數居民人數/資源每年B5 有健康保險的人口百分比列出有健康保險的人口數,可分公、私立健康保險。

XX市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说明(讨论稿)

XX市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说明(讨论稿)

XX市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说明(讨论稿)(2006—2008年)一、核心指标1、健康城市建设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人口预期寿命★:对同时出生的一批人进行追踪调查,分别记下他们在各年龄段的死亡人数直至最后一个人的寿命结束,然后根据这一批人活到各种不同年龄的人数来计算人口的平均寿命来假设一代人的平均寿命即为平均预期寿命。

由于事实上要跟踪同时出生的一批人的完整的生命过程有很大的困难,在实际计算时,往往可以利用同一年各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水平,来代替同一代人在不同年龄的死亡率水平,然后计算出各年龄人口的平均生存人数,由此推算出这一年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3、卫生支出占一般性财政支出比例(%)★:卫生支出/一般财政支出×100%。

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全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标率×4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4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60%)×50%+城市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100。

5、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例。

6、医疗保险覆盖率(%)★: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占总人口数%。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指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不包括借贷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数。

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院校学生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之比。

9、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符合失业条件的城镇居民数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

10、住宅成套率(%)★:是指成套住宅建筑面积与实有住宅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住宅成套率(%)=成套住宅建筑面积/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00%。

(成套住宅指由若干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室内走道或客厅等组成的供一户使用的住宅)。

二、基本指标(一)健康服务1、经费保障公共卫生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指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血站、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急救、医疗救助、消毒杀虫等公共卫生工作的总费用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2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

基础指标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和健康政策五大类,共39项,其中环境指标7条,社会指标11条,服务指标8条,人群指标10条,政策指标3条。

具体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见附表。

一、基础指标
健康城市建设基础指标一览表
二、特色指标
健康城市建设要求每个城市按照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群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看因地制宜地开展具体的活动。

在基础指标的基础上,设置特色指标,鼓励各城市根据自身特色开展相关项目。

附表: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解释
附表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解释。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空气质量:衡量城市大气污染程度,包括PM
2.5、PM10、O3等指标。

2. 水质状况:衡量城市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包括饮用水、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质状况。

3. 城市绿化率:衡量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和植被覆盖度。

绿化率越高,城市环境越宜居。

4. 生活设施配套:衡量城市的公共设施建设,包括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

5. 交通便利程度:衡量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包括公共交通、道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方面。

6. 社会治安状况:衡量城市治安情况,包括犯罪率、交通事故率、自然灾害等方面。

7. 人口素质:衡量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教育程度、健康状况等方面。

8. 城市发展潜力:衡量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包括经济、科技、创新等方面。

以上指标综合评价,可以形成一个城市宜居程度的评价结果。

这个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居民了解城市的宜居程度,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 1 -。

健康城市10条标准

健康城市10条标准

健康城市10条标准当今社会,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长,城市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城市居民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地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健康城市的概念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城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而是要保障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要建设健康城市,就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指导原则。

正是为了指导各地建设健康城市而提出的,下面将对健康城市10条标准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健康城市的第一条标准是“健康领导和”。

健康的城市需要有领导者的支持和的保障。

只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健康问题,出台相关措施,才能够真正推动城市居民的健康水平提升。

在健康城市建设中,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健康规划和,设立健康机构,建立健康监测系统,推动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

其次,健康城市的第二条标准是“城市规划和设计”。

城市规划和设计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健康城市需要有完善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保障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增加绿地和公共休闲空间,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第三,健康城市的第三条标准是“社区和公民参与”。

健康城市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特别是需要加强社区和居民的参与。

社区是城市健康的基本单元,只有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才能够建设一个真正健康的城市。

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和支持社区和居民参与城市规划、管理和服务,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第四,健康城市的第四条标准是“信息和知识共享”。

健康城市建设需要有充分的信息和知识共享和传播机制,建立健康城市的知识库和数据库,提供健康信息和知识服务。

城市居民应当有权利获取健康信息,了解健康知识,自主选择健康生活方式。

相关部门和社会应当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意识。

第五,健康城市的第五条标准是“社会和环境公正”。

健康城市建设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还需要关注社会和环境公正。

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健康评估

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健康评估

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健康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通过对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城市建设的现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本文将对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健康评估进行探讨。

首先,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健康评估需要明确评估的内容。

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城市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公共服务等方面。

评估的内容应该包括各个方面的具体指标,并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和发展态势进行权重的分配,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城市的建设水平。

其次,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健康评估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

评估方法应该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式。

定性评估主要通过专家评分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城市建设的相关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和排序等方法来评估城市的建设水平。

定量评估则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如城市的人均收入、GDP增长率、城市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等指标,来评估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

再次,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健康评估需要考虑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因此,在评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指标,并对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估。

例如,城市的环境质量与人口健康相关,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等。

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指标,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城市的建设水平,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最后,标杆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健康评估需要定期进行,并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

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评估的结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定期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措施。

同时,与其他城市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以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提升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
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分为基础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

基础指标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和健康政策五大类,共39项,其中环境指标7条,社会指标11条,服务指标8条,人群指标10条,政策指标3条。

具体指标定义及计算公式见附表。

一、基础指标
二、特色指标
健康城市建设要求每个城市按照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群健康状况等实际情况看因地制宜地开展具体的活动。

在基础指标的基础上,设置特色指标,鼓励各城市根据自身特色开展相关项目。

附表: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解释
附表健康城市指标体系解释
19
21
22
23
24
25
26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