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福美双·戊唑醇·氯氰菊酯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合集下载

戊唑醇

戊唑醇

戊唑醇简介
• 其它名称:立克莠 ,Raxil,Horizon,Lynx(种子处理用) • 化学名:(RS)-1-(4-氯苯基)-4,4-二甲基-3-(1H-1,2,4三唑-1-基甲 基)戊-3-醇 • 分子量:307.8 • 分子式:C16H22ClN3O • 结构式:如图 • CAS号:107534-96-3 • 理化性质:本品为无色晶体,熔点为102.4°C,蒸气压 0.0133mPa(20°C):溶解度(20°C):水32mg/L,甲苯50-100g/L。 • 毒性: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该药属低毒杀菌剂。大鼠急性经口 LD50 4000mg/kg,雄小鼠急性经口LD50约2000mg/kg,雌小鼠急性经 口LD50 3933mg/kg,大鼠急性经皮LD50>5000mg/kg。大鼠急性吸入 LC50(4h)>0.8mg/l空气(气雾剂)、>5.1mg/l(粉剂)。该药对鱼中等毒 性,金鱼LC50(96小时)8.7毫克/升。 • 环境影响:按要求使用对蜜蜂安全。鱼LD50(96h,mg/L):金雅罗鱼 8.7,虹鳟鱼6.4;急性经口LD50(mg/kg):鸡4438,日本鹑4438(雄)、 2912(雌),北美鹑1988。实验室试验在土中分解很慢,在田间降解较 快。

登记以及市场趋势(四)
• 近年来,由亍井冈霉素等超大吨位品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等病害效果下降,戊唑醇等三 唑类杀菌剂开始大面积应用亍防治水稻纹枯病,戊唑醇市场需求量丌断增加,但由亍 使用成本问题,戊唑醇市场使用量还进丌及井冈霉素。去年纹枯病用药时节,5%井冈 霉素水剂1,000克/瓶零售3.5元,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0克/袋零售1.5元,而迚口产品 “拿敌稳”(肟菌•戊唑醇)5克/袋零售价高达7元。虽然相对井冈霉素来讲, 戊唑醇亩使用成本较高,尤其是迚口产品更是高出几倍,但仍去年开始,南方水稻田 用药市场戊唑醇得以大面积推广,并越来越受青睐。毋庸置疑,戊唑醇在未来数年仌 将占有三唑类杀菌剂最大市场份额,市场前景广阔。有业内与家表示,戊唑醇虽然在 我国推广使用多年,但仌有拓展空间。目前,扩大戊唑醇在作物使用上癿登记范围是 迚一步发挥该产品市场价值癿有效手段。 由亍杀菌剂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近3年来登记企业及登记产品数量持续增加,企业盲 目跟风、一哄而上癿现象仌在持续,戊唑醇市场已由市场饱和向产能过剩转变。因此, 面对前景广阔癿戊唑醇市场,生产企业也应审时度势,避免价格戓等恶性竞争癿出现。

3%宁.戊唑(宁南霉素.戊唑醇)悬浮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

3%宁.戊唑(宁南霉素.戊唑醇)悬浮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
表 3 3 %宁 戊 唑 悬 浮 剂 防 治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试 验 结 果

处理
平 均病 株率%
1 5
平均 防效( %)
8l oo 73 1 4 73 1 4
S %
1 %
3 . 2 . 2 小 区面积 和重复 小区面积 : 每小 区面积 3 0 m 2 ( 7 0 c m * 4垄 O 7 米1 重复次数 : 四次 ,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 3 . 3 施药方法 3 . 3 . 1使 用方法 播前 1 O 一1 4 天拌种 。 3 . 3 . 2 施 药器械 使用器械 : 天平 、 量筒、 大烧杯等 。 先按药种 比将定量药液 加入大烧杯 内 , 并 称取相 应量种 子加入 , 然 后 用 一只手握住 烧杯 口顺 时针方 向甩转 , 直 至药剂与种 子混合 均匀 , 杯壁 内 倒 干净无药为止 , 同时进行接菌 , 拌匀阴于后以备播种。 3 . 3 . 3 施药时 间和次数 4月 2 6日 拌种一次 。 3 . 3 . 4 使用容量 处理 1 , 实 际用药 l 2 毫升拌种 0 . 3 6公斤 ; 处理 2 , 实际用药 6 毫升拌 种

l l

a t

【 1 0 2 3 8
I 8 42 8
l + 2 6 5 0
I十4 I 8


l 对 照
I 8 0 9 0


3 . 2 小区安排 3 . 2 . I 小区排 列 随机区组排列 。

田间测产结果表明. 3 %宁成 唑悬浮剂处理区均 比空 白对照区增产 。 处 理1 , 公顷产量 1 0 4 5 0 公斤 比对 照增产+ 2 9 . 1 7 %; 处理 2 , 公顷产量 1 0 4 5 0公 斤比对照增产+ 2 9 . 1 7 %; 处理 3 公顷产量 9 8 4 0公斤 比对照增产+ 2 1 . 6 3 %。 4 . 5 对其他生物影响 4 . 5 . 1对其他病虫 害的影 响 未发 现对其 它病 虫害有何 影响。 4 . 5 . 2 对其他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未发现对其它靶标 的影 响。 5 结果 与分析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及防控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及防控技术
植物医生
【ZHIWUYISHENG 科普惠农
以防颖花退化,确保粒数。 第二要巧施穗肥,做到“三看”。一看田肥瘦,
田 肥 底 肥 足 、分 蘖 肥 重 的 田 块 ,可 以 不 施 肥 ,反 之 则要施。二看稻株长势长相,早晨叶片不挂露水, 中 午 叶 片 挺 直 ,叶 色 淡 黄 的 田 块 ,要 施 肥 ,相 反 , 则 不 施 。 三 看 天 气 ,阴 雨 多 ,可 不 施 肥 ,晴 天 则 可
关键词:. / ; < " = b = c d u y z {
玉米丝黑穗病在郓城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 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 2%~5%,个别地块发病率 达 20%~30%。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 一,若防治不及时,造成玉米减产。
1 为害症状
1.1 苗期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
. All Rights Reserved.
3 发病因素
3.1 品种 大量种植感病品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的因素之一。另外,病原菌可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 导致原来抗病的品种丧失抗性。 3.2 多年连作
长期连作致使土壤中的病菌量迅速增加,造成 病害流行蔓延。 3.3 栽培管理不到位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发病田的病株未能及时 拔除运至田外销毁等都会造成病原菌的大量积累。 此外,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低以及播种过深会延 长出苗时间,从而增加病菌侵染的机会。 3.4 气候
植物医生
科普惠农 ZHIWUYISHENG

! " 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 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受害果穗较短,基 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 # $ % & " 雄穗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 颖片呈多叶状;雌穗颖片过度生长为管状长刺, 呈 刺 猬 头 状 ,果 穗 畸 形 。 田 间 病 株 多 为 雌 雄 穗 同 时受害。

2%戊唑醇干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

2%戊唑醇干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田间药效试验

2 %戊唑醇干拌种剂在试验剂量范 围内对 玉米出苗 安全 同时观 察 到 药剂 处 理 比空 白对 照 早抽 雌 穗 1

2d 能刺激 玉米 生 长 。 .,
22 对 玉 米 丝 黑穗 病 的 防效 。 田 间试 验 结果 ( 表 ’ 见
2经 F测验 ,各处理间防效差异极显著( =12 ) F 0. 5 Fi .) o=5 。经 S R法 多重 比较得 知 , 以 2 。 4 l S %戊 唑醇
9 .5 、9. 0 57 % 6o %、9 .5 . 6 %。 玉 米 的整 个 苗 期 生 长 2


1 材 料 。供 试 药 剂 为 2 %虎 唑 醇 干 拌
正常 ,无 叶 片皱 缩 、干 枯 、 曲股份 有 限 公司 生产 。
裹 1 2 %戊 唑 醇 湿 拌 种 剂 对 玉 米 出 苗 率 影 响
地力均 匀 ,土 壤有 机 质,. %,p 16 1 H值 6 。 前 茬 作 物 为 冬 小 麦 , 冬 耕 前 每 . 8 6 67m2 有 机 肥 45 0k 、磷 酸 二 铵 6. 施 0 g 3 g 5 ,栽 培 管理 条件 良好 k
c m。播 种前 2 ( 5月 1 0d 即 6日) 处理 剂 量 进 行 拌 按
; , 种 要求药剂均匀地粘着在种子上。6月 6日下午
种 剂 13 调 查方 法 玉 米 丝 黑 穗 痫 防 治 .
1 . 安全 性 调 查 。播种 后 1 ( .1 3 5 6月 2 d 1日) ,每 个 小区 随机 取 5个 点, 个 点 2 每 O株 ,调 查 各处 理 出苗 数 ,计算 出苗 率 ; 同时 不 定期 观 察记 录 田间玉 米 苗生 长情 况f 见表 1。 ) 1 . 药 效 调查 。 8月 1 日,调 查 每 小 区赊 边 行 .2 3 2

几种化学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几种化学种衣剂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Y ANG Cha . he ng c ng’ GAO n . u Ze g g i ,ZHUANG i g h a ,W ANG u n s i ,FU B Jn - u Ch a -h o

摘 要 : 用 化 学种 衣 剂 立 克 锈 、 采 黑穗 净 和 福 ・克 ・ 在 玉 米 播 腈 种 前 拌 种 , 玉 米 丝 黑穗 病 进 行 防 治效 果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对 3种 种 衣 荆对 玉米 出苗 基 本 没 有 影 响 ,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防 效 明 显 , 对 降低 了发 病 率 , 高 了产 量 。其 中福 ・克 ・ 的 效 果 最 好 , 提 腈 相

采 用化学 农药 立克 锈 、 穗 净 和 福 ・克 ・ 在 玉 黑 腈 米播 种 前拌种 对 玉米 出苗 的影 响 不 大 , 中效 果 最 好 其 的是 福 ・克 ・ , 品 种 的平 均 出苗 率 为 9 .8 ; 腈 3个 7 1%
立 克锈拌 种 3个 品种 的平 均 出苗 率 为 9 . 5 ; 穗 5 3% 黑 净拌 种 3个 品种 的平 均 出苗率 为 9 . 4 3种药 剂效 果 29 ; 较好 的是 福 ・ ・ 和立 克锈 ( 1 。而黑 穗净 处 理 克 腈 图 ) 出苗 率 降低 的原 因是 播种 期遇低 温 , 延长 出苗期 , 到 受 轻微 药害所 致 。
我 国北 方春 玉米产 区 发 生较 为 严 重 , 重 年 份玉 米 丝 严
黑穗 病 发 病 面 积 占 当 地 玉 米 种 植 面 积 的 2 % ~ 0
4 0% ¨’
2 结 果 与 分 析
2 1 立克锈 、 . 黑穗 净及 福 ・ ・ 拌种 对 玉米 出苗 率 克 腈
的影响

戊唑醇小麦拌种用多少适宜,拌种用什么杀菌剂好

戊唑醇小麦拌种用多少适宜,拌种用什么杀菌剂好

戊唑醇小麦拌种用多少适宜,拌种用什么杀菌剂好1、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每100kg小麦种子使用100-150g 的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或100-150g的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30-45g的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

2、小麦纹枯病:每100kg小麦种子使用170-200g的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或60-80g的5%戊唑醇悬浮拌种剂,或50-67g的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

一、戊唑醇小麦拌种用多少适宜戊唑醇拌种使用方法如下:1、小麦腥黑穗病和散黑穗病每100kg小麦种子使用100-150g的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或100-150g的2%戊唑醇干粉种衣剂,或100-150g的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30-45g的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

2、小麦纹枯病每100kg小麦种子使用170-200g的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或60-80g的5%戊唑醇悬浮拌种剂,或50-67g的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1.5-2kg的0.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

3、玉米丝黑穗病每100kg玉米种子使用400-600g的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或400-600g的2%戊唑醇干粉种衣剂,或100-200g的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

4、高粱丝黑穗病每100kg种子使用400-600g的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或100-150g的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

二、小麦拌种用什么杀菌剂好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程度,选择合适的拌种剂或包衣剂对麦种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

小麦拌种/包衣使用方法如下:1、全蚀病(1)使用20-30ml的12.5%硅噻菌胺悬浮剂兑水50-75ml稀释,与10kg麦种混合均匀,堆闷10-12小时,晾干之后播种。

(2)使用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与麦种的使用比例为1:167-200。

2、纹枯病、散黑穗病、腥黑穗病(1)使用15ml的30%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兑水150ml稀释,可用于10kg麦种的包衣或拌种处理。

玉米丝黑穗病及玉米线虫矮化病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及玉米线虫矮化病防治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玉米丝黑穗病及玉米线虫矮化病防治技术 作者:孔祥胜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21期

从北方玉米种植发展以来,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玉米种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玉米经济产业链。但是,从目前市场对玉米的需求来看,其产值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消费,增加玉米产量,加快种植技术的科学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对北方玉米种植技术和推广进行了相关研究,探讨玉米丝黑穗病及玉米线虫矮化病防治技术,促进玉米经济发展的技术推广。

(一)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菌在土壤中越冬;病菌生命力很强,牛吃了病残体,排出来的粪便里的病菌还能存活;用病残体或带菌类便堆肥,若未经充分腐熟也能造成农肥带菌;病菌附着在种子的表面也可以越冬。所以土壤、粪便、未腐熟农肥、种子都是第二年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初侵染源。其中土壤、粪便、未腐熟农肥带菌传病作用显著大于种子带菌。土壤中越冬菌量大、侵染时间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越冬的病菌随种子发芽而萌发,并从玉米幼芽侵入。种子开始萌发至5叶期间都能受病病菌侵染,但以3叶期前,特别是幼芽期侵染率最高,4叶期以后侵染率显著下降。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苗期侵入幼苗,一般在玉米6-7叶时才表现明显症状。症状为发病株矮化,节间缩短,茎基部膨大,下粗上细,株形稍弯曲,叶片密集,叶色浓绿。有的重病株分蘖增多而簇生。大多数品种苗期症状不明显,到抽雄或出穗后才在雄花和果穗上表现明显的黑穗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期长,防治难度大。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的抗病性、土壤中的病菌数量、环境条件有关。不同的玉米品种在同一条件下发病率不同,说明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玉米丝黑穗病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玉米,可导致田间积累的病菌数量不断增加,这是黑龙江省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加重的重要原因。玉米从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条件与发病关系最为密切。一般在土壤温度20℃左右,土壤含水量20-40%时玉米发芽生长迅速,约经6-10天即可出苗,由于玉米出苗快,缩短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了病菌感染的机会,发病就轻;当土温在15℃左右,土壤含水量低于20%,则不利于种子萌发和生长,出苗缓慢,延长了玉米幼芽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增加了病菌感染的机会,发病就重。早播和播种过深、种植感病品种、连作地块土壤病菌数量大、春季低温干早年份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重。

淮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淮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淮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 介绍淮北地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当地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淮北地区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灰包或乌霉,是由孢子菌侵染引起的玉米系统性病害。近几年来,淮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迅速扩大,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种植的单一性导致无法进行合理地轮作倒茬,使部分病害严重发生[1-2]。从2009年起,笔者跟踪调查发现,玉米丝黑穗病在淮北地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有的田块发病植株达20%~30%,减产达30%~50%。2012年笔者通过采集的信息,观测、调查、分析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症状,对其规律进行探索,并提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发生特点 1.1 病原 玉米丝黑穗病菌,又称丝孢子堆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冬孢子在没有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成熟后分散。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至赤褐色,具壁厚,表面有细刺。冬孢子萌发产生4个细胞的担子,侧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

1.2 危害症状 1.2.1 危害部位。玉米丝黑穗病危害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等幼嫩组织,主要危害雌雄穗,且后期表现。

1.2.2 发生时期。玉米丝黑穗病主要是在玉米苗期4~5叶时感染,有时也在胚芽期感染。在后期表现明显症状。

1.2.3 症状表现。在4~5叶上形成1~4条明显的黄白色条纹。五叶期后症状表现为病苗节间缩短,株型较矮,茎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叶片簇生,叶色暗绿硬挺,株型如笋状,类似玉米矮缩病症状。雌穗受害后,大多数变为基部膨大,端部较尖,形成不能抽丝的圆锥形菌瘤。菌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成熟时变为灰白或灰黑色。包叶一般不破;玉米乳熟后,部分苞叶变黄,菌瘤破裂散出黑粉,可看到内部乱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丝黑穗病。雄穗受害后,多数情况下局部小穗变为黑粉包,穗形不变[3]。有时雌雄穗组织增生变叶症,叶部受害,形成纵裂穿孔,有时孔周围生成一圈黑色丝状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HE i g l n N Jn — i a
( nr noi Eet ncIfr t nV ct nl eh ia C l g,o ht 00 1,hn) I e Mo gl l r i no i oa oa T c n l o ee h o n a c o ma o i c l H 10 C ia 1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在 我 国 玉米 种 植 区均 有 发病 .尤 其 感 病 品种 发病 率 达 2 %~ 5 , 玉 米 产 量 造成 很 大 的损 失 。2 1 0 4% 对 0 1年在 包
头市土右旗进行 6 %福 美 双 . 唑 醇 . 戊 氯氰 菊 酯 悬 浮 种 衣 剂 防 治 玉 米丝 黑 穗 病 田间 药 效 试 验 . 以 明确 该 药 剂 对 玉米 丝黑 穗 病 的
Ab ta t h a e t d e o t le e to % T i m -e u o a o e c p r t i u p n in c n e t t s fr s e r s i g s r c : e p p rsu id c n r f c f6 T o hr a t b c n z l - y e meh n s s e so o c n r e o e d d e sn a wi e t a n 5 , 0 0 t t r me t 8 7 mg 1 0 mg/ g s e s a d 1 0 / g s e so ie h a mu . h e u t s o e h tc n rlef c h h e f o k e d n 2 0 mg k e d n ma z e d s t e r s ls h w d t a o to f t T e r a h d 7 .% - 11 e c e 26 8 .%.c n r l f c o o n e t i a ih rt a a f i ge u e o a h p s cd te r c mme d d o t e t c mp u d p si d w sh g e n t t n l s fe c e t i , e o oe f o c h h os i h n e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 6 /js.0 7 0 0 .0 2 1 3 03 9jsn1 0 — 9 72 1 . . 9 9 . 00
文 章 编 号 : o — 9 72 1)1 0 6 — 2 l 7 0 0 (O 2O— 0 9 0 0
Ef c c s f6% Thia -t buc na o e y r e h n S pe i n nc n r t sf r i f a y Te to rm e o z l-c pe m t i us nso Co e t a e o Se d Dr s i g o t nt o a z e d Sm ut e e sn n he Co r lM i e H a
内蒙古农业科技 2 1 ( )6 ~ 0 0 2 1 :9 7
I n rMo g l rc lu a ce c d T c n lg n e n o i Ag iu t r lS i n e An e h o o y a
6 %福美双 ・ 戊唑醇 ・ 氯氰菊酯悬浮种衣剂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药效试验
陈景 莲 , 徐 利敏 , 于传 宗
( . 蒙 古 电子 信 息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蒙 古 呼 和 浩 特 1内 内 0 0 1 ;. 10 12内蒙 古 农 牧 业 科 学 院 , 蒙 古 呼 和 浩 特 内 003 ) 10 1
摘 要:用 6 %福 美双 . 唑 醇 ・ 氰 菊 酯 悬 浮 种 衣 剂 ̄  ̄ (5 m /g 10 mgk 、2 0 /g 防 治 玉 米 丝 黑 穗 病 , 治效 果 为 7 .- 11 戊 氯 d 8 7 gk 、0 0 /g 10 mg ) " k 防 26 8 .%
防效高于 3种 为 8 7 1o m g 有效含量) 5 ~ o O k ( 。
关 键 词 :%福 美双 ・ 唑 醇 ・ 氰 菊 酯 悬 浮种 衣 剂 ; 6 戊 氯 玉米 ; 米 丝 黑穗 病 玉
中图 分 类 号:4 54 1 2 S 3 .3 . 4
d sg nrl az eds t a 5  ̄ O0 gk e se et ecnetnpou t n oaeo c t i ha s 7 l0 m /gs d ( ci otn i rd c o. f oo m e mu w 8 e f v ) i
Ke r s6 h r m— e u o a o e c p r t i u p n in c n e tae rs e r si g Ma z ; ie h a mu y wo d :%T i a t b c n z l - y e meh n s s e s o c n r tsf e d d e sn ; ieMa z e d s t o o
布 于 种 子 表 面 为止 . 工拌 种 人
13 试 验 设 计 .
12 试 验 地 点 和 施 药 方 法 .
试 验 地选 在包 头 市 土 右 旗 沟 门镇 威 俊 村 . 土质 为壤 土 , 机 有
质 含 量 21% 。H 值 为 78 . 6 p .。播 种 前 一 天 4月 2 1日按 药 种 比例 称 取 相 应 的 种 子量 和药 剂 在 塑 料 袋 内均 匀 搅 拌 直 到 药 剂 均 匀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