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体外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体外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菌的 细胞制 剂较 麻 烦 , 选 步 骤 复杂 , 分 流程 较 长 , 对
l B C 的 分 离 培 养 MS s
目 前 常 用 的 B C 分 离 方 法 主 要 有 4种 。 MS s 1 1 贴 壁 筛 选 法 此 法 是 根 据 B C . MS s对 底 物 的
细胞损 伤 大 , 且不 能处理 大量 样 品 , 主要用 于细 而 故
分 离 器 内 1 n 回 收 上 清 获 得 Jm一 胞 。该 方 法 0mi, 3 细 2
黏附 性而造 血细胞 系悬 浮 生长 的特 性将其 分 离 。有 文 献报 道 将 全骨 髓 细 胞接 种 到 培养 瓶 中 ,4 h后 2 换 液去 除非贴 壁 细胞 , 每周 换液 3次 , 细胞 长 至融合
等 , 到 的细 胞纯度 不 高 。 得
目前贴 壁筛 选法 因其 操作 简单 、 步骤 少 、 污染 机
会小 , 被认 为是分 离培 养 B S 的基本 方法 。 而 M Cs
2 B S M Cs的 鉴 定
为 了使 来 自不 同 实 验 室 的 相 关 研 究 结 果 具 有 一
1 2 密度梯 度 离心 法 将单 细胞 悬液 以 1: . 1比例 加在 淋 巴细胞 分离 液 上 , 离心 后 液 体 由上 至下 分 为
神 经 损 伤 功 能 重 建 ・2 1 j 0 0年 3月 ・ 5卷 ・ 2期 第 第
1 9 3

综 述

骨 髓 基 质 细胞 分 离 培 养 、 外 向神 经 细 胞 诱 导 分 化 体 及 其 在 中枢 神 经 系统 疾 病 中的研 究 进 展 *
文 歹 云 , 0虿 易黎 #
稀释 液层 、 核 细 胞 层 、 离 液 层 及 管 底 的 红 细 胞 有 分 层, 吸取液 面 交 界处 的有 核 细 胞 层接 种 ] 。使 用 该

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的研究进展

高, 且细胞 A P表达也大大增强[ 。 L 4 考虑其原因为机体内部 ]
的氧分压明显低于外界(4 m g , 10 H )特别是骨髓内氧分压 m 只为 3~5 m g 大约相当于外界的 13因此 B C 长 O 0 H , m /, MS s 期暴露于高氧分压的状态, 必将导致细胞过度氧化, 功能下
呈梭形,4 之内没有形成明显钙化结节。 MS s 1d B C 经诱导培 养后的形态主要为多角形, 其贴壁率有所下降, 且在 lb1 0 2 d之内形成明显钙化结节。传代细胞和诱导细胞两者的生长 曲线无统计学差异, 倍增时间为 3. ~3. , 36 46h 生长高峰均
相对纯化的基质干细胞。赵子义等 研究发现, 利用免疫磁 珠 标记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ev go t f tr eetr nre r h a o rc o , w c p N F 抗体分离、 G R) 纯化而获得 N F — C 比同样培养条 G R MS s 件下贴壁法纯化 B C 其扩增倍数高出 2 个数量级, MS s ~3 并
维普资讯
J u n l fP a t a t o a d c 1 1 , . Au . 0 7 o r a r c i lOr h p e is Vo . 3 No 8, g 2 0 o c
文 章 编 号 :O8 5 7 (0 7 O —0 7 — 0 1O— 5220)8 42 3
扩增速度还是扩增倍数上都明显高于高密度接种, 而极低密
度接种(.~1/m ) O5 2c 更有利于细胞的增殖。杨柳等人[在 3 实验中也发现种植密度较高时, 严重影响 B C 的贴壁生 MS s 长, 考虑为含有的红细胞、 白细胞比重大于 B C 而首先沉 MS s
积于瓶底, 且细胞代谢废物增多所至。 B C 成骨活性随着供体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MS s 年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与应用概况于雷;高俊玲【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20)002【总页数】5页(P164-168)【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肺纤维化;缺血性脑卒中【作者】于雷;高俊玲【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1]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是当下热点研究对象之一。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教授[1]在研究创口愈合过程中发现骨髓中存在一种非造血系统的多潜能细胞,但研究因为条件原因未能深入。

后来有研究者[2]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发现从骨髓中分离得到长梭状、成纤维细胞样的细胞群,在塑料培养皿中呈集落样贴壁生长;1987年,又发现这种骨髓单核细胞可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

培养增殖二十代后仍保有其多向分化的潜能。

于是把这种多能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 stem cell,MSC)。

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细胞及其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王 晓霞 综述 , 王春 芳 审校 ( 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中心分子生物, 太原 000) 301
关键 词 : 骨髓 基质 细胞 ; 神 经 退 行 性 疾 病 ; 移 植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1 3 2 8
文 献 标 识 码 : A
骨髓 基质 细胞 ( o emarw s o l e s B b n ro t ma cl , M— r l
充质 干细胞 ( snh ma se cl , C ) mee c y l tm e sMS s o l
因子 诱导 B C MS s向神 经 元 样 细胞 分 化 , 为抗 氧 认 化剂诱 导 分 化 快 , 神 经 因 子诱 导 效 率 高 , 导 后 而 诱 细胞 生长状 态 明显 好 于前 者 , 种 营养 因子 联 合作 各
在 空问上起 一种 支 持作 用 , 一 方 面在 造 血 方 面起 另 着精 细 的 调 节 作 用 _ 。随 着 研 究 的 深 入 , 们 对 1 J 人 B C 的认 识 已从为 造血 干细胞 营 造增 殖 、 MS s 分化 的 微环 境逐 渐 过 渡 到成 体干 细 胞 。研 究 证 明 B C MS s 不仅可 以 向多种 问质 细 胞 分 化 _3, 且 在 适 当 的 2 而 ' J 条件 下 能 够 向 神 经 细 胞 分 化 _ 。 近 年 来 , 着 对 4 j 随
维普资讯
山西 医科大学学报 ( S ax Me U i 07 J hni d n )20 年 v
文 章 编 号 : 1 0 —6 1 (0 7 0 0 7 6 12 0 )9—0 5 —0 81 4
! 璺(

8 1 ・ 5
骨 髓 基 质细 胞 及 其 应 用 于神 经 系统 疾 病 的研 究 进 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和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和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1 骨 髓 基 质 干 细 胞 移 植 治 疗 脑 和 脊 髓 损 伤 实 验研 究
S C s 在体 内或体外 都可分化为神经细胞 , B MS C s向神 经细胞 分化 可 能 与 c A MP的 增 加 激 活 P K A 和 ME K —E R K 信 号
通 路 。
1 . 1 骨髓基质 干细胞 移植 治疗脑损伤 的实验研究 1 9 9 9年 K o p e n等… 将骨 髓基 质 干细 胞 ( B M S C s )注 射到 新 生小 鼠
分评价神经 功能。所有 大 鼠的神经 功能 缺损症 状 随时 间的 推移 而减轻 ,且 移植 组 明显好 于对 照组 。B M S C s 表达 了神 经元和少 突胶质 细胞 蛋 白标记物 。Ho f s t e t t e r 等 移植 B M—
S C s 治疗大 鼠脊髓挫伤 ,B MS C s 与非 成熟 星形细胞 ( 损 伤后 来 源于干细胞 )紧 密整 合 ;在移 植 物与 瘢 痕组 织 交界 处 , 发现 N F 、5一H T阳性 纤 维 ;B MS C s表 达纤 维 蛋 白连 接 素 ( i f b r o n e c t i n )和 N e u N免疫活性 ;B MS C s 可能引导再生 的神
3 d和 7 d ,用 R T—P C R检测 G D N F( g l i o c y t e d e i r v e d n e u r o t r o —
森 病模型 鼠,发 现转 基 因 B MS C s对黑 质 细胞 有保 护作 用 。 L i 等 阻塞大 鼠大脑 中动脉 ,在纹 状体 局部 注射和 静脉 移
1 . 2 骨 髓 基 质 干 细 胞 移 植 治 疗 脊 髓 损 伤 的 实 验 研 究 C h o p p l 1 等在大 鼠脊髓 节段 损伤模 型 ,1周后 在损 伤 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为 0 0 1 ~ 0 O E 。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中 具 有 成 骨 潜 . 0 .l 3 ] 能 的细 胞 分 为 二 类 : 定 性 成 骨 前 体 细 胞 ( 0P , 不 需 确 D C) 即 要 诱 导 即 能 定 向分 化 为 具 有 成 骨 细 胞 表 型 的 骨 祖 细 胞 , 它 但 的数 量极 少 , 占骨 髓 间充 质 干 细 胞 的 1 1 万 ; 导 性 成 骨 只 /0 诱 前 体 细胞 (OP ) 即 在 成 骨 因 子 的 作 用 下 能 定 向 分 化 为 成 I C ,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 snh ma se cl MS s 是 meec y l t m e s, C ) l 骨 髓 基 质 细胞 中 具 有 多 向 分 化 潜 能 的 干 细 胞 , 可 以 向 骨 、 它 软 骨 、 组 织 、 肪 、 经 等 多 种 组 织 分 化 _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肌 脂 神 1 ] 细胞 以其 它 干 细 胞 无 可 比拟 的 优 越 性 成 为 骨 组 织 工 程 种 子 细 胞 的理 想 来 源 , 为 干 细胞 研究 的 热 点 。 近 年来 国 内外 学 成 者 对 其 成 骨 诱 导 的生 物 学 特 性 及 在 骨 组 织 工 程 中 应 用 进 行 了广 泛 而 深 入 的研 究 。本 文 就 骨 髓 间 充 质 干 细 胞 成 骨 诱 导 及 在 骨 组 织 工 程 中 的应 用 研 究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陈 辉 综述 ) 陈 伟高 廖 ( , , 琦 审校) ( ( 南昌大 学 a 研 究 生院 医学部 2 0 . 0 4级 ;b 第二 附属 医院骨科 , . 南昌 3 0 0 ) 3 0 6
关 键 词 :骨 髓 间 充质 干细 胞 ;成 骨 诱 导 ;骨 组 织 工 程 中 图 分 类 号 : 1 Q8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作 , 对 这 种 细 胞 本 身 的认 识 还 远 远 不 但 足 , 今 还 未 能筛 选 到 MS s特 有 的 标 记 分 子 , 至 C 尚无 直 接 方

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为 造 血 实 质 , 持 造 血 , 可 分 化 为 多 种 造 血 以 外 的 组 织 细 支 还
胞 。在 实 验 条 件 控 制 下 能 分 化 为 成 骨细 胞 、 软 骨 细 胞 、 肪 成 脂 细胞 、 肌细胞 、 皮细胞 、 经细 胞 、 细 胞 、 肌 细胞 、 成 内 神 肝 心 肺
2 1 普 通 诱 导 剂 .
B C 向成 骨 细 胞 的 诱 导 尚未 形 成 统 一 方 法 。 前常 用 MS s 目 的 诱 导 液 是 胎 牛 血 清 低 糖 DME 培 养 液 ,加 入 地 塞 米 松 M (0S 1一 mmo L 。 l ) B甘 油 磷 酸 钠 ( 一 P)维 生 素 C(0 / )其 / 1G 、 3 5 mgL 。 中地 塞米 松 被 认 为 对 B S 向成 骨 细 胞 分 化培 养 液 中迅 速 被 AL P水 解 ,产 生 大 量 磷 酸 离 子 ,促 进 生 理 性 钙 盐 的沉 积 和 钙 化 ,这 是 成 骨 的 必要 条 件 1 9 1 。
22 生长 因子 类 .
力 和 多 向分 化 潜 能 两 个 重 要 特 征 。除 此 之 外还 有 贴 壁 性 、 异
泸 州 医 学 院 学报
21 0 0年
第3 3卷
第 4期
49 5
J u a f u h u Me ia l g Vo.3 o4 2 0 o r l o z o dc l l e n L Co e 1 N . 01 3
麓 __
骨 髓 基 质 干 细胞 诱 导 分 化 为成 骨 细 胞 影 响 因子 的研 究 进 展
它可 诱 导 B Cs 化 表 达 骨 钙 素 。增 加 骨 桥 素 和 I 胶 原 MS 分 型 mR NA.提 高 B S 对 甲 状 旁 腺 激 素 和 前 列 腺 素 反 应 的 M Cs

骨髓基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
层 分化 。 于不 同胚 层 的 MS s 前 体 细胞 还 能 分 化成 与 本 属 C 或
20 0 9年 2月第 6卷第 4期

研 究进 展 ・
骨髓基质 干细胞 临床研 究进展
钦 斌 . 建 平 蔡
( . 京 中医药 大 学 2 0 1南 0 2级 中西 医结 合 七年 制研 究 生 , 苏 南京 江
2 0 2 ; . 锡市 中医 院 , 10 9 2无 江苏 无锡
2 40 ) 100
解决。
1细 胞 形 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④ 细胞 融合入或 核融合 。 当人 M C 与热 休克损伤 的上 皮 Ss
细胞 共 同 培 养 时 , 分 细 胞 直 接 转 化 成 上 皮 细 胞 而 与其 他 部 细胞 或 上 皮 细胞 融 合 变 成 双 核 细 胞且 表 达上 皮 细 胞 表 面 抗
M C 具有 3种细胞形态 :①梭形细胞 ;② 巨大扁平细 Ss 胞; ③体积非常小的球形细胞[ 2 1 。
【 要】 摘 随着 细胞 研究 的发展 , 骨髓 基 质 干 细胞 的临床 应 用 越来 越 受 到重 视 。本文 对 骨髓 基 质 干 缏胞 的 生物 学 特性 、 取材 、 分离 、 培养 、 临床 前期 研 究 成果 和 面临 的 问题进 行 了综述 。 【 词J 关键 骨髓基 质 干 细胞 ; 生物 学特 性 ; 材 ; 离; 养 ; 取 分 培 临床 应 用 【 图分 类号】 3 . 中 R 22 9 [ 标 识码lA 文献 【 编 号】 17 - 2 0 2 0 )2 a 一 1 - 2 文章 6 3 7 1 (0 9 0 ( )0 0 1
16 8 7年 , o r e 首 先 提 出 了骨 髓 内含 有 骨 髓 基 质 干 C ht i hm 细胞 ( C ) MS s 的观点 ; F i e — ti 而 r d n se e n于 1 6 9 6年 首先 发 现 . 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骨髓基质干细胞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秀云发表时间:2019 年 11 月 ) 【摘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又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实质细胞的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又称骨髓基质干细胞,是骨髓中非造血实质细胞的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分化成多种细胞。

近来研究表明它可以向三个胚层的多种组织分化,如来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 MSCs 移植为脑缺血患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对MSCs 移植治疗脑缺血的研究综述。

1 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 目前发现至少存在 3 种形态的 MSCs。

Colter 等从培养的人骨髓细胞中分离出 MSCs 后,发现来自单细胞的克隆中除了含有小的梭形和大的扁平 MSCs 外,还有一种非常小的圆形细胞,这种小圆形细胞有更强的折光性,它们比大的1 / 9MSCs 能更快分裂、增殖,并且有更强的多向分化潜能,当将 MSCs 放在不同的微环境内时,它们可相应地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或成肌细胞等。

MSCs 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MSCs 经静脉途径或局部注射移植到不同的组织时, MSCs 即可在相应的组织内分化形成该类组织细胞。

1.2 MSCs 的易粘附、易贴壁生长,易增殖特性使得它们经过数次换液和传代后得到分离、纯化。

2 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最近研究发现,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将人、大鼠及小鼠等的MSCs 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和胶质细胞样细胞,Sanchoz Ramos 等发现,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或脑源性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otrofic factor, BDNF)可诱导人及小鼠的少数 MSCs 分化为神经元样及胶质细胞样细胞,它们表达神经前体细胞的标志物巢素蛋白(nestin)及其 RNA、神经元标记物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 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将人或小鼠的 MSCs 与胚胎大鼠中脑或纹状体神经元共培养时,部分 MSCs 分化为 NeuN 阳性的神经元样细胞及 GFAP 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因此,除了可能通过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传递信号外,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还可能在 MSCs 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3 MSCS 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可行性及原理---------------------------------------------------------------最新资料推荐------------------------------------------------------ 3.1 供体与受体 MSCs 移植治疗脑缺血多为同种异体移植,如Brazelton 等采用的供体鼠为成熟转基因大鼠,鼠龄 8~ 10w,受体鼠为致死量放疗后的相同鼠龄的大鼠,移植的为新鲜未经培养的MSCs。

有些学者将供体鼠化疗(5-氟尿嘧啶, 150mg/kg,腹部注射) 2d 后取其骨髓进行体外培养 3 代,移植前 72h 加 BrdU 进行标记,受体鼠亦为相同鼠龄相同体重的同种鼠。

Zhao 等的研究中, hMSCs 来自于 10~ 35 岁的健康志愿者,hMSCs 转染了增强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经 26 代培养后移植入成熟雄鼠体重(230~ 250g),结果未出现免疫排斥反应,说明 MSCs 具有相当大的免疫反应调节能力。

上述研究中,或是供体经化疗或是受体经放疗或是 MSCs 经多次传代培养以降低免疫活性,从而减少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

3.2 MSCs 在脑内有迁移能力 Kopen 等将小鼠 MSCs 注入新生小鼠侧脑室后 12d,发现MSCs 已迁移至前脑、小脑,而且不破坏脑组织结构,其迁移方式与出生后早期的神经发育过程相同,提示 MSCs 的行为类似神经前体细胞。

3.3 目前 MSCs 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途径有 3 种:脑立体定向移植,经颈内动脉注射移植及经静脉注射移植脑立体定向移植:根据缺血损伤的部位采用脑立体定向术,将一定体积适当数量3 / 9的 MSCs 直接注射到缺血损伤部位。

该方法的缺点是:(1)对脑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 (2)移植物的数量受一定程度的限制; (3)不便多次多靶点注射。

颈内动脉注射移植:可将 MSCs直接经缺血侧颈内动脉注入,该方法与立体定向法相比有以下优点:(1)移植的 MSCs 可广泛分布于缺血半暗带区; (2)创伤较小;(3)可允许较多数量、较大体积的移植物输入; (4)有更多的 BrdU 阳性细胞在缺血区存活,缺点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经静脉注射移植简便、安全、快捷、有效,一次可输入较多数量的 MSCs,而且进入脑内的MSCs 分布在缺血坏死灶及其周边区较大的范围内。

经静脉或动脉注射较脑局部注射优越,因 MSCs 随血液循环分布更广,除大部分集聚于靶点梗死区周边的半暗带区外,对侧镜区也有少量分布。

移植后MSCs 存活和分化需要各种细胞因子的营养、微环境的平衡及一定的血液供应,因此,最适合注射部位应在梗死区周边的半暗带区。

( 作者:张秀云发表时间:---------------------------------------------------------------最新资料推荐------------------------------------------------------ 2019 年 11 月 ) 3.4 移植的时间动物研究从脑梗死模型建立后 1 天到 1 月移植均有,有关不同移植时间对神经的增生、细胞分化、整合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的研究还较少。

急性期时兴奋毒性神经基质、自由基等的释放对新生组织造成损害。

考虑到脑梗死的自然恢复过程,有些学者在脑梗死后数月进行移植,疤痕组织的形成可能会影响移植物的生长。

3.5 MSCs 可参与正常的基质代谢,修复细胞外基质,促进神经元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

由于严重缺血或细胞因子的刺激,基质祖细胞可以沿内皮祖细胞伸展并聚集,因而有助于血管新生和(或)损伤愈合, Chen 等发现,MSCs 移植后 14d, BrdU 标记的 MSCs 可能与内皮祖细胞一样发挥作用,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和损伤神经组织的修复。

3.6 移植的细胞数既往研究脑局部注射移植的细胞总数为 2.25105(分为 3 个点注射),静脉或动脉注射移植的细胞数为 2~ 6106 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均有恢复,而静脉移植的细胞数为 1106 时,神经功能恢复不明显。

MSCs 浓度太低,达不到治疗效果,浓度太高易致静脉栓塞。

3.7 移植后的表达率对供体来源的 MSCs 用 BrdU 标记,双染后免疫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下计算 BrdU 和 NeuN5 / 9或 GFAP 均为阳性的细胞以判断移植后的表达情况。

表达率与移植的方式有关,有报道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可以提高诱导分化后的表达率,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存在的情况下, NeuN 的表达率达到 2%, GFAP 达 8%。

3.8 MSCs 治疗脑梗塞研究表明部分 MSCs 可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迁移到脑内广泛的区域,局灶性脑缺血时,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可能有助于 MSCs选择性迁入缺血脑区,此外,缺血脑组织的炎症等缺血相关信号也可能诱导和促进 MSCs 的迁移,由于脑缺血后局部微血管表达的粘附因子的引导,经静脉或颈内动脉输入体内的 MSCs 可以分化为类似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细胞,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缺血区,显然脑内的特有微环境,尤其是缺血损伤信号诱导了 MSCs的迁移、分化,缺血微环境似乎有利于 MSCs 的存活、增殖,脑缺血可以诱导脑内尤其是缺血周边区内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转化生长因子 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1, TGF1)等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MCAO 后, BrdU阳性的MSCs 高度集中在缺血周边区,该区表达的神经营养因子可能对随后移植的 MSCs 的存活、分化或迁移有重要作用。

4 展望 MSCs 的移植,尤其是自体 MSCs 移植---------------------------------------------------------------最新资料推荐------------------------------------------------------ 克服了诸如伦理免疫排斥等问题,因此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MSCs 极易在脑内存活、分化及整合,移植后并不产生炎症和免疫排斥反应,所以 MSCs 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是切实可行的,但是下列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1)经静脉或颈动脉注射的 MSCs 迁移入脑内的机制,以提高MSCs 进入脑内的数量; (2)MSCs 在脑内迁移、分化和存活的机制及影响因素;(3)MSCs 在脑内分化的神经元、胶质细胞能否取代已死亡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的神经元能否与宿主神经元形成功能性突触联系和神经环路,它们在脑缺血损伤恢复中的地位; (4)MSCs 在脑内可否产生有关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并参与神经功能重建; (5)将携带有关神经营养因子或细胞因子基因的载体转染 MSCs,使其在缺血脑内表达神经营养因子等,从而达到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目的; (6)高效诱导 MSCs 体外分化的最佳方法及分化的神经元的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 (7)MSCs 和基因治疗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入脑几天内发生凋亡,那么如何提高其存活率将成为一个主要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