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支气管哮喘中药方子
『肺病』中药方--哮喘(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中药膏方

『肺病』中药方--哮喘(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中药膏方 哮喘(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 患者曾某,男,64岁,教师。 初诊:1976年1月5日。年逾花甲,久病哮喘,肺肾两虚。肺虚卫表不固,肾衰封藏不密,故值冬寒之令,常易感冒咳喘,夜尿次频。近日骤冷,咽痒咳嗽,痰吐白黏,喘息吁吁,气不承接,心忪如悬,怔忡不宁,夜不能眠,卧喜高枕,舌苔薄白,脉来沉细。胸透:肺野透明度增强,膈肌下降,运动幅度减弱,心脏细长垂直,搏动尚规则,心电图见有特殊P波,权先益肺散寒、止咳平喘,继拟膏剂补肾纳气宁心。 1.防风3g,豆卷9g,苏叶2g,党参9g。3服,水煎服。 2.党参60g,黄芪120g,冬虫夏草30g,大麦冬60g,五味子30g,鹅管石90g,补骨脂60g,焙坎脐10条,枸杞子90g,淡大云90g,云茯苓90g,甜杏仁60g,半夏60g,陈皮45g。此方一服,浓煎3次滤汁、去渣,用白糖两斤收膏,早晚各服半匙。 二诊:服煎剂后,外感咳嗽之症罢后,叠进膏剂以来,气喘、心悸诸情逐平。虽虚体未复,声低气怯,间有冒风召感、咳嗽气喘,但其来势较缓,发时也轻,然夜尿仍频而不可久、脉沉细弱乃是肾虚封藏不固,用益肾固脬法配合膏滋治疗。 覆盆子9g,菟丝子9g,韭子5g,枸杞子9g,地黄9g,五味子2g,山药9g,桑螵蛸9g。连服该方,冬去春来,咳嗽溺频,诸恙渐平,能参加工作,嘱患者第二年冬天再予以调治。 按:本例久患咳喘,病已由肺及肾,今又演变为肺心,乃由肾涉心。病发之际系肺虚外感,故先用参苏饮扶正解表,继之以二冬、坎脐等补肾纳气,佐以参芪益肺,二陈化痰,专注肺肾,而未投柏子仁、枣仁等宁心之药,盖以心病源于肺,根系于肾,益肺即能安心,补肾犹可扶正,实为追根寻源,抓纲举目,治病求本之法。
支气管哮喘,解表化痰平喘汤

支气管哮喘,解表化痰平喘汤解表化痰平喘汤【配方】苏子9克,炙麻黄9克,桂枝9克,杏仁9克,半夏9克,陈皮9克,炙甘草6克。
【功能】温散解表,理气降逆,化痰平喘。
【主治】哮喘,凡外感风寒或痰饮所致者。
包括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水煎,两次分服,以喘平为期。
【方解】1.治疗用杏仁、麻黄、桂枝为君,温散寒邪以解表,可使肺气得以宣通;2.加苏子为使,其有助陈皮、半夏理气降逆化痰之功;3.佐甘草增强祛痰和中健脾之力;4.内伏痰饮,故用半夏、陈皮、茯苓为臣以消痰化饮;5.本方具有温散解表、理气降逆、化痰平喘之作用和配伍相得益彰之妙。
【加减】1.内有痰火、微感外邪,证见微恶寒,身壮热,痰稠色黄,吐之不利,舌苔干燥或色黄,脉数或滑者,此乃寒束痰火之哮喘:本方减去桂枝、苏子,加知母、贝母、生石膏以清热利痰平喘;如病程较长,损及于脾,健运失司,化生痰饮,上注于肺,阻塞气道,喉中痰鸣,舌苔白或腻,脉象缓弱,此乃脾虚痰湿所致,治疗宜遵李士材所说:“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本方应加党参、白术补中健脾;寒甚加干姜温化痰湿,喘可自平;2.年老病久,肾虚失纳,下元不固,动则即喘,登高加剧,此乃肾不纳气之虚喘,本方慎用、以免赢虚之虞,改服都气丸或麦味地黄丸。
肾阳虚者可服金匮肾气丸(病情需要也可改为汤剂),坚持长期服用,缓缓图之。
此类方药具有益肾气、固下元、壮水益火、治疗虚喘之作用。
【特别说明】有关历代文献记载中,哮与喘多分别论述。
《东医宝鉴》云:“呼吸气促谓之喘,喉中有声者谓之哮”,又说:“哮即痰喘甚而常发者。
”从而说明,哮可兼喘,而喘不一定兼哮。
据临床观察,哮与喘的临床表现都没有离开呼吸急促。
故现多合称之为哮喘。
本方所主治之哮喘,为临床最为常见者。
其病因多为外感风寒,侵袭于肺,内伏痰饮上逆,壅塞气道,故出现喉中痰鸣,呼吸急促,难以平卧。
本方系由《伤寒论》方麻黄汤加味而成,功擅辛温解表,化痰平喘,对于外寒束肺之寒喘有良效,对于热喘、虚喘则不宜用之。
治疗慢阻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古方--旋覆代赭汤

治疗慢阻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古方--旋覆代赭汤治疗慢阻肺、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古方--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处方: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大枣。
禁忌:胃虚有热之呕吐、呃逆、嗳气者不宜使用本方。
因方中代赭石、半夏有降逆作用,妊娠呕吐者不宜用之。
临床上常用于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证
症状:喘憋心悸,动则尤甚,咳痰量少,质黏难咯,唇甲发绀,心烦失眠,声低气怯,少气懒言,口干便秘,舌嫩红或暗淡,苔少或薄腻,中间剥脱,脉沉细或细涩。
常用生脉饮合旋复代赭汤加减。
民间中药制“定喘汤” 治疗小儿哮喘

民间中药制“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近年来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儿童哮喘的患病率高达10%以上。
小儿哮喘与感冒、天气变化、运动过度、劳累、某些食物及药物、被动吸烟、油漆、油烟等有密切关系。
此外,小动物的皮毛、室内尘螨、霉菌、蟑螂、花草、花粉等,也是某些哮喘儿童的诱发因素。
其中感冒是引起儿童哮喘发作的最常见因素。
【辨证】痰热蕴肺,肺失清肃。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定喘。
【方名】蝉龙定喘汤。
【组成】蝉蜕9克,地龙9克,莱菔子9克,苏子9克,杏仁9克,半夏9克,桑皮9克,麻黄6克,黄芩6克,白果3克,
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民间妙方治疗支气管哮喘九个偏方

民间妙方治疗支气管哮喘九个偏方支气管哮喘俗称“吼病”,中医学称“哮证”,主要由于中小型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黏膜充血、水肿,管腔内黏稠分泌物增多,使管腔狭窄,空气进出不畅,而表现为阵发性带有哮鸣音的呼吸困难。
本病好发于冬秋季节,并常反复发作,不少病人自幼年即得病,延续多年,屡发不愈。
目前认为哮喘发作的原因是:1.机体对某些动物、尘埃、食物、花草、药物等过敏而发生。
即中医学认为平素肺肾阴虚所致。
2.大部分病人是由于呼吸系统的感染而诱发哮喘,可因受寒、热气候变化,情绪波动而诱发,即中医学所指肺有伏痰。
复方石英冲剂【组成】蚤休15g,旋覆花梗15g,麻黄9g,紫石英30g,白石英30g,皂3g,生甘草6g。
【制用法】将上药浓煎成膏后和入珍珠层粉3g,制成冲剂,分成4包。
1日服2-3次,每次1包,哮喘发作时加服1包,连服2周为1个疗程。
【功效】哮喘,对寒喘型及过敏型疗效显著。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龙胆截喘方【组成】地龙20g,胆南星15g,北杏仁15g,桔梗15g,防风15g,瓜蒌10g,枇杷叶12g,川贝12g,甘草8g,寒痰加款冬花12g、细辛10g;气喘重加葶苈子15g、苏子15g;热痰加连翘15g、制南星15g、甘草8g,寒痰加款冬花12g、制南星15g。
【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哮喘。
【出处】中西医结合杂志咳喘外熨散【组成】白芥子40g,紫苏子40g,莱菔子40g,生姜5片,食盐250g。
【制用法】将上药焙干,混合并共研细末,炒热至50℃左右,装入薄纱布袋,扎紧袋口,在患儿背部两侧肺区及腋下来回熨烫,30~40分钟/次,日2~3次。
1剂药可连续使用2日。
每次治疗前,药末必须经过再加热。
【功效】小儿顽固性咳喘。
【出处】广西中医药虫草芪枣汤【组成】冬虫夏草10g,黄芪12g,大枣10枚猪肺1具【制用法】取猪肺(不落水)与诸药清水炖烂,饮其汤食其肺。
每于哮喘发作先兆时用。
【功效】哮喘。
【出处】经验方。
麻黄桂枝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

随症加减:寒痰里饮甚者,加射 干以开痰结,平气逆;加生姜温肺化 痰。痰热壅盛者,则加白果或枇杷叶 祛痰定喘,加紫苏子化痰止咳。咳痰 不爽、中焦困阻者,可加陈皮、茯 苓理气化痰,运脾除湿。还可加莱菔 子、白芥子利气平喘,加桑白皮泻肺 平喘。
麻黄桂枝汤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 病。急性发作期以伴有呼吸困难、 喉间哮鸣音或胸闷咳嗽为主要的临床 症状,严重者呈端坐呼吸或咳出大量 白色泡沫痰,甚至发绀等。从季节来 看,多发于秋冬,夏季则变轻或缓 解。该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原 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外感、饮食、 体质、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特别 是对过敏体质者来说,更是发病的危 险因素。西医认为是免疫-炎症反 应、神经机制和气道高反应性及其相 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则认为因宿痰内 伏,痰气相持,壅塞气道,肺失宣降 而喘。此病反复发作,气阴日伤,则 导致肺脾肾俱衰。西医治疗主要是脱 离变应原和药物,药物包括抗胆碱 药、茶碱类及糖皮质激素等。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学中“哮病” 范畴,为宿痰伏肺所致。《医宗必 读》曰:“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 遇劳即发者,亦为哮喘。未发时以扶 助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主,扶 正气需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 者补其阳。攻邪气者,或于温补中宜 量加消散。”根椐本原则,在临床中
本人曾以麻黄桂枝汤为主,根椐患者 的不同症状进行加减施治,取得较为 满意效果。
名老中医坐诊
传统医学
哮喘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将其称为“哮病”。
中医认为哮喘的病因病机复杂,多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根据哮喘的不同证型,中医辨证治疗有以下几个方案:一、风寒袭肺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舌淡苔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1. 麻黄汤加减: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
2. 姜苏散加减:苏叶、生姜、紫苏子、白前、杏仁、甘草。
二、风热犯肺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鼻塞流涕,发热,口干咽痛,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1. 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甘草、连翘、薄荷。
2. 金银花汤加减:金银花、连翘、桔梗、甘草、薄荷、牛蒡子。
三、痰湿阻肺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痰多色白,食欲不振,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1. 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杏仁、生姜。
2. 茯苓丸加减:茯苓、半夏、陈皮、甘草、杏仁、紫苏子。
四、肺气虚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补肺益气,止咳平喘。
方药:1. 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2. 党参黄芪汤加减: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五味子、甘草。
五、肺阴虚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干咳无痰,口干咽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平喘。
方药:1. 麦门冬汤加减:麦冬、沙参、玉竹、甘草、杏仁、枇杷叶。
2. 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生地黄、麦冬、玄参、贝母、白芍、当归。
六、肾阳虚证症状:咳嗽,喘息,胸闷,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止咳平喘。
方药:1. 金匮肾气丸加减: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
2. 右归丸加减: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
七、注意事项1. 哮喘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等。
治哮喘有哪些中医偏方

治哮喘有哪些中医偏方众所周知,哮喘一旦发作起来势必会给患者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扰。
那么治哮喘有哪些中医偏方?以下是店铺给你整理治哮喘的相关中医偏方。
治哮喘的中医偏方1.半夏丹参治哮喘【功能主治】主治支气管哮喘。
适用于喉中痰鸣,呼吸急促,胸闷如窒,咳嗽,吐痰白粘稠,舌质暗,苔自滑,脉细涩患者。
【处方组成】半夏6~15克,丹参10~30克,五灵脂9~15克,炙麻黄6~12克,炙杏仁6~10克,川椒5~10克,葶苈子6~18克,苏子6~12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连服7日为1疗程,停药1~2日后开始下一个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治愈10例,显效22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2.固本治哮汤治哮喘【功能主治】补肾纳气,降逆消痰。
主治支气管哮喘。
【处方组成】蛤蚧6克(去头足),孩儿参30克,海浮石30克(先煎),淡豆豉10克,广地龙10克,紫菀10克,皂角3克,制南星6克,细辛6克,炙麻黄6克,钟乳石15克(先煎),桑白皮10克,五味子10克,沉香6克,炒葶苈子6克,杏仁10克,黄芩10克,生龙骨20克(先煎),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42剂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陆某,男,40岁,工人。
从童年起患哮喘至今已35年,原先每逢冬春季节发作,渐则无明显季节性。
发作时呼气尤为困难,不能平卧,两肩耸起,鼻翼及肩颈、腹壁肌皆随呼吸而活动,喉中有哮鸣声,偶尔呛咳,咯出粘稠白痰,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听诊两肺有广泛哮鸣音及干性罗音,叩诊呈过清音,肺下界降低。
X线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略增高。
按上方共服3个疗程,随访2年,哮喘未发。
3.冬病夏治消喘膏治哮喘【功能主治】用于缓解期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
【处方组成】炙白芥子、延胡各21克,细辛、甘遂各12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汗调制成膏。
【用法用量】在夏季三伏天贴于背部双侧肺俞、心俞、隔俞穴位4~6小时,每10天贴敷一次,每年贴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