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

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中医治疗哮喘的常用方剂人类用药的历史始于单味药,随着对药物认识和病因病机的理解不断深化,才逐渐将药物配伍使用。
从单味药过渡到复方,是中医中药学上的一大进步。
方剂学已成为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医防治哮喘病的最主要措施之一。
目前中医临床中常用治疗哮喘病的方剂如下:一、麻黄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甘草3g。
功效】祛风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主要用于XXX。
药理研究】主药麻黄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为麻黄碱,占总生物碱量的80%~85%。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对痉挛状态的支气管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这些作用与其能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直接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
桂枝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杏仁所含苦杏仁甙在酶的作用下可水解并释出微量氢氰酸,通过抑制呼吸中枢而达到镇咳平喘作用;甘草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且能祛痰镇咳。
二、小青龙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
功效】解表蠲饮、平喘止咳。
主治】主要用于XXX。
药理研究】动物实验表明,长期口服小青龙汤可上调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降低儿茶酚甲基转化酶的活性,从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药理研究表明小青龙汤具有拮抗组胺活性和抑制IgE合成的作用,从而产生抗炎和解除支气管痉挛等临床效应,从而缓解哮喘病的症状。
三、大青龙汤(汉·《伤寒论》)组成】麻黄12g、桂枝4g、甘草5g、杏仁6g、石膏12g、生姜9g、大枣3枚。
功效】宣肺发汗、清热除烦。
主治】主要用于寒喘。
分析】本方是麻黄汤基础上加石膏、生姜、大枣,发汗之力尤峻,且清热除烦,适用于寒哮属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者。
四、定喘汤(明·《摄生众妙方》)组成】白果21枚、麻黄9g、黄芩4.5g、款冬花9g、桑白皮9g、苏子6g、半夏9g、杏仁4.5g、甘草3g。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

中医如何治疗哮喘一、哮喘的病因病机在中医学领域,哮喘属于“哮病”“咳嗽”“喘症”等范畴,哮喘病位在于肺,主要由宿痰伏肺,气道被痰阻塞,肺失宣肃所致,是一种由肺气上逆诱发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
临床上,哮喘的典型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及喘息等一系列肺疾病症状,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哮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
在哮喘的症状控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因消除方面,中医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为了改善患者病情、减轻社会的经济负担,对患者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有效治疗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痰瘀伏肺临床研究表明,哮喘的主要病因是宿痰伏肺,痰是贯穿哮喘患者发病过程的重要病理因素。
深究哮喘的发病机理会发现,痰瘀伏肺导致肺气壅塞,肺气壅塞造成哮喘。
一般情况下,哮喘的临证较为严重,如果最初忽视哮喘伏饮的存在,不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导致病根宿存,即便哮喘症状得以改善,后期复发的几率也极高。
2、外邪侵袭寒热气温突变的时候属于哮喘的高发期,人们往往起病急、骤然起病,其主要由寒热之邪引起,但也与风邪相关。
多位学者指出,在秋冬寒冷季节或是气候骤变时机,人体多正气虚弱、阳气不足,所以极易被外邪入侵,咳嗽、哮喘频发。
“郁阻人体肌表的卫气受损,循行不利,进而肌肤失养,郁滞不畅而发病”,哮喘多由外邪侵袭所致。
3、脾、肾亏虚临床上,哮喘具有病程期长、病情反复的特点,由于哮喘容易反复发作,迁延性哮喘容易对人体脾、肾等重要脏器器官造成损害。
此外,脾肾亏虚也被认为是哮喘的基本病机,不管患者是处于发作期还是缓解期,脾肾气虚都是哮喘的病机。
4、个人体质影响相关研究显示,哮喘的发病与个人体质存在紧密联系,尤其是哮喘非急性发作期患者,气虚质、阳虚质等均与其存在相关性。
而且,与血瘀体质、气虚体质及痰湿等体质相比较,其他体质者发生哮喘的几率更低。
此外,阴血亏虚也会诱发哮喘,除了风邪、痰阻等,肝经气郁不解、阴血不足等也是导致哮喘的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身体上的影响,个人心理状态也与哮喘发病存在关联。
中医内科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
属于中医学的“哮”、“喘”、“痰饮”病范畴。
其主要病理因素为痰,内伏于肺,因外感风寒,饮食、情志或劳累过度而诱发,其中与气候变化最为密切。
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气道不利,肺的升降失常,而致呼吸困难,喉中发出哮鸣声。
若反复发作,久延不已,寒痰伤阳,痰热伤阴,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候。
【诊断】1.既往有哮喘反复发作史或过敏史;发病大多在夜间。
2.发作前可有先兆症状,如打嚏、流涕、咳嗽等;发作时突然胸闷,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间哮鸣,痰难咯出,不能平卧。
发作将止时,咳吐白色泡沫痰液。
3.发作时胸部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血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
胸部X线检查肺部无病灶(病久或年老者可有肺气肿改变)。
4.咳喘厉害,痰多黄稠,发热者,注意并发肺部感染。
5.久病而致经常气短,喘息,活动后更明显,应考虑并发肺气肿;如并见发细、心悸、四肢浮肿的,应考虑肺源性心脏病。
6.如晚间突然气喘不能平卧时,应注意与心源性喘息鉴别。
后者常伴心慌、心悸、发纳、咳嗽或吐血性泡沫痰,检查可有心脏扩大、瓣膜区杂音、肺部湿啰音等阳性体征。
【治疗】一、辨证论治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
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
如反复久发,正虚邪实错杂者,应标本同治。
1.寒证胸膈气闷如塞,喉中痰鸣,咳不多,痰稀白,量少不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舌苔白滑,脉细弦。
治法:温肺散寒,豁痰利气。
方药举例: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5~10g,川桂枝5g,姜半夏IOg,生甘草3g,干姜3g,细辛3g,五味子5g,杏仁IOg。
加减:痰多壅塞,舌苔白厚腻,去五味子、甘草;加制厚朴5g,炒白芥子5g,射干、炒苏子IOgC咳嗽剧,去桂枝,加紫荒、款冬花或白前各10g。
2.热证胸膈烦闷,气粗痰吼,咳呛痰吐黄脓,或白色稠黏如粉条,面红,自汗,口渴喜热饮,或有发热,舌苔黄腻、边尖红,脉弦滑数。
中医六经辨治哮喘病诊疗方案探索

中医六经辨治哮喘病诊疗方案探索Exploration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sthma by LiuJing贺 丹 张政杰 胡鑫才(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江西 南昌,330025)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20)31--04 证型:GDA 【摘 要】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
六经辨证方法是《伤寒论》的精粹,也是临床诸多辨证法中独具特色的诊断方法。
中医六经辨治哮喘有其独到之处,临床治疗经验值得总结,探索六经辨治哮喘的规范化诊疗方案是中医从业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意在通过文本数据的整理和挖掘,寻找中医六经辨治哮喘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诊疗思路。
因相关文本数据数量有限,或可出现纰漏,如有论述欠妥之处请同行斧正。
【关键词】哮喘;文本挖掘;六经辨证;诊疗方案【Abstract 】Asthma is a common and complicated disease in clinic. LiuJing(六经) is either the essence of Shanghan Lun (《伤寒论》), or the particular method among all the diagnostic methods. LiuJing on asthma showed unique feature, and summarizing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was value. Exploring 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cheme of LiuJing on asthma is a common topic in front of practitioners. This paper aims to find the rule of LiuJing on asthma through data collation and mining,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clinical thought for clinicians. Presently, the related text data quantity is limited, which may lead to a deviation of results. If there are any inadequacies in the discussion, please give correct remarks.【Keywords 】Asthma; Text mining; LiuJ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cheme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0.31.008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BA )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1]。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以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
临床上以反复发作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为特点。
发病以秋冬气候改变时为多见,属于中医学的“哮证”范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症(哮喘)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
(1)发作前有喷嚏、咳嗽等先兆症状,或突然发作。
发作时喉间痰鸣,呼吸困难,伴呼气延长;咯痰不爽,甚则不能平卧,烦躁不安等。
(2)常因气候转变、受凉,或接触某些过敏物质等因素诱发。
(3)可有婴儿期湿疹史,或家族过敏史。
(4)两肺布满哮鸣音,呼气延长,或闻及湿性啰音,心率增快。
(5)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疑变应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
大部分患儿特异性IgE明显升高。
伴肺部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B2受体激动剂I[如沙丁胺醇(SaIbUtanIo1)]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2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上2周后,FEVI增加2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哮喘

如何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哮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就是支气管哮喘,它是属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并且患病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阶段,许多医学专家将支气管哮喘看作家族聚集倾向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认为此项疾病的发生不仅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且与环境之间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哮喘发病时会产生气道高反应性,一般情况下会引起可逆性气流受限,而且这种病症具备多变性特征,从而使得患者反复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经常会在夜晚发作,大部分患者能够自行缓解或是经过相应治疗后得到缓解。
1.哮喘的定义哮喘的全称是支气管哮喘,它是属于一种慢性气道性炎症疾病。
哮喘的显著特征就是慢性炎症反应在人体气道中出现,常见的临床症状一般包括咳嗽、胸闷、气急和喘息等,病发时间多为凌晨或夜间,并且在此时间段病症表现比较严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从流行病学对哮喘进行分析,据相关数据表明此疾病在我国成年人群体中的发病率为 1.24%。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哮喘疾病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
哮喘还会引起诸多并发症,比如呼吸衰竭、呼吸骤停、纵隔气肿及气胸肺心病、肺气肿和过敏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等。
2.哮喘的中医病因哮喘的中医病因主要是痰饮内伏,在平时可能不会发病,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后导致痰饮搏击于气道,继而开始发病。
导致哮喘发病的因素种类较多,比如受寒受冷之后引起的感冒发烧,并且没有及时表散,在肺内有邪气阻隔,气不布津,聚液成痰。
和平时的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经常吃生冷腥腻的食物从而导致脾失健运,内酿痰湿,上干于肺,壅阻肺气。
自身身体素质较弱也是引起哮喘的病因,生病之后身体虚弱,经常出现感冒和咳嗽症状,从而导致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因此可以看出,痰是导致哮喘发生的主要病理因素,所谓“哮喘专主于痰”,外感风寒、不良饮食习惯、病后失调、情志内伤、疲劳过度等均是诱发因素。
中医医案——支气管哮喘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重用麻黄治疗喘证病案:黄某,女,37岁,2013年5月11日。
主诉:喘促1周。
病史:该患平素健康,近2年每因寒冷刺激,即气喘,伴有胸闷,无咳嗽,自用气雾喷剂缓解。
1周前,因劳累复感风寒,咳喘气急,胸部胀闷,伴有恶寒,发热,无胸痛咯血及黄痰,在某医院诊为支气管哮喘,用氨茶碱口服症不减,恶寒加重,无汗出,今来我院中医治疗。
初诊:急性病容,呼吸急促,语言对答,步入诊室,苔薄白,脉沉紧。
理化检查:心率90次/分,两肺哮鸣音。
尿常规正常。
心电窦性心律,电轴正常。
胸部X光透视:双肺纹理增强。
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喘症辨证审机:风寒袭肺治法:宣肺散寒,定喘。
方药:炙麻黄30克桂枝15克杏仁15克甘草15克细辛5克。
七剂水煎二次,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见喘息已平,伴轻咳,咳吐少许白色泡沫痰,舌苔薄白,脉弦数。
证为束表风寒已解,寒邪犯肺,凝液成痰,致肺气不宣。
上方去细辛、桂枝,加百部25克,枇杷叶25克,三剂水煎二次,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三诊:症状明显减轻,苔薄白,脉弦。
继服二诊方五剂。
四诊:此症状消失,共服十一剂汤药,临床治愈,嘱其防止风寒刺激及感冒,追访1年无复发。
按语哮喘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的一种病症。
有声为哮,无声为喘,临床难于鉴别,常互相兼杂,故合称为哮喘。
《景岳全书·喘促》篇说:“实喘有邪,邪气实也;虚喘无邪,元气虚也。
”《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故实喘为邪气壅肺,气失宣降,治以祛邪利气;虚喘为精气不足,肺肾失职,出纳失常,治以培补摄纳,此不可不辨。
此例为风寒上受,内合于肺,邪气壅实,肺气不宣,故喘咳气逆,胸闷。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营卫不和,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外候。
本例患者用麻黄、桂枝、细辛宣肺发汗散寒解表,麻黄味辛性温,辛能发散,温可祛寒,体轻升浮,入肺与膀胱二经,肺合皮毛,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故能发汗解表散寒而治外感风寒,升宣肺气,对外邪犯肺,肺气壅遏的喘咳,疗效显著,故为干咳之要药。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哮病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二、概述哮病多因感受外邪,或饮食情志等失调,引动内伏于肺的痰气而阻塞气道,使肺气不得宣降。
以突然出现呼吸喘促,喉间哮鸣有声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西医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2、西医诊断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哮喘(支气管哮喘)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
发作期: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
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
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
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缓解期:
1.肺虚:自汗,怕风,容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答喷嚏,鼻塞,流清涕,气短声低,或喉中常有轻度哮鸣声,咳痰清稀色白,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2.脾虚:平素气短息粗,动则尤甚,吸气不利,心慌,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劳累后哮喘易发。
或畏寒、肢冷,自汗,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嫩,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重症:
1.痰气壅塞:寒、热俱不明显,喘咳甚,胸满闷,但坐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曳锯,咳痰黏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
2.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鼻翼煽动,气促不能平卧,不得言语,或喉中有痰鸣,心慌悸动,烦躁
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甚则肢体浮肿,昏昧,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寒哮证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射干9g、麻黄6g、干姜6g、细辛3g、紫菀10g、法半夏10g、款冬花10g、甘草3g、五味子6g、大枣5枚。
中成药:①小青龙合剂:每次1-2支,每日2次;②紫金丹:发作症状较剧者,在严密观察下可服用,每次5-10丸(米粒大),睡前冷茶服下,忌酒,不宜长期服用。
2.热哮证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
麻黄6g、杏仁10g 、生甘草3g、黄芩12g、桑白皮10g、半夏10g、款冬花10g、白果9g、苏子10g。
中成药:玉涎丹:每服1.5克,每日2次。
3.肺虚证
治法:补肺固卫。
方药:玉屏风散。
黄芪15g、白术10g、防风9g。
中成药:玉屏风丸或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2次。
4.脾虚证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10g
甘草3g 半夏10g。
5.肾虚证治法:补肺摄纳。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金匮肾气丸桂枝6g、附子10g、熟地黄12g、山萸肉10g、山药15g 茯苓12g、丹皮10g、泽泻10g ,偏于温肾助阳;七味都气丸:地黄12、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12g、丹皮10g、泽泻10g、五味子6g,偏于益肾纳气。
6.重症
治法:涤痰开窍,降气平喘或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方药:三子养亲汤加味。
苏子10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厚朴10g 、半夏10g、苦杏仁10g。
中成药:必要时可予控涎丹。
二、其他中医治法
1.穴位敷贴法:白芥子、元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共研为末,加麝香0.6克,和匀,字啊夏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调敷肺俞、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十日敷一次。
2.隔姜灸法:取穴大椎、肺俞、心俞、膈俞、肾俞,夏季三伏时,隔姜电灸,隔日一次。
三、西医治疗
1.激素
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
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吸入为首选途径。
2.β2-受体激动剂
可通过舒张气道平滑肌、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
3.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本品可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
轻症哮喘患者科单独使用该类药物,但其作用不如吸入激素,中重度哮喘患者可将此类药物作为联合治疗中的一种药物。
本品可减少中至重度哮喘患者每天吸入激素的剂量,并可提高吸入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联用本品与吸入激素的疗效比联用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与吸入激素的疗效稍差。
4.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并具有强心、利尿、扩张冠状动脉、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
低浓度茶碱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
5.抗胆碱药物
吸入抗胆碱药物如溴化异丙托品、溴化氧托品和噻托溴铵等,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应用不易产生耐药,对老年人的疗效不低于年轻人。
本品与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协同、互补作用。
6.色甘酸钠
7.抗过敏药物
四、护理调摄
对本病需重视预防。
如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忌吸烟和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各种诱因;饮食忌生冷、肥腻、辛辣、海腥等物,薄滋味,以杜生痰之源;防止过度疲劳和情志刺激,以冀减少症状发作的机会。
【疗效评价】
1.临床控制: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发作可自行缓解。
肺功能:FEV1(或PEF)增加量>35%,或治疗后FEV1(或PEF)≥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
2.显效: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
肺功能: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25%-35%,或治疗后FEV1(或PEF)60%-79%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3.好转:症状有所减轻。
肺功能:FEV1(或PEF)增加量范围15%-24%,仍需用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
4.无效: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青山埋白骨,绿水吊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