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积铜主要杂质在电解时的影响

合集下载

铜电解精炼实验报告

铜电解精炼实验报告

铜电解精炼实验报告铜电解精炼实验报告引言:铜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建筑和制造业等领域。

然而,铜矿石中常常含有其他杂质,如铅、锌和硫等,这些杂质会降低铜的纯度和质量。

因此,铜精炼是一项关键的工艺,通过电解精炼可以去除这些杂质,提高铜的纯度。

本实验旨在探究铜电解精炼的工艺条件和效果。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铜矿石样品- 硫酸铜溶液- 铜板电极- 铅板电极- 锌板电极- 硫酸溶液- 铜电解槽2. 实验步骤:- 准备铜矿石样品,并进行研磨和筛分,以获得均匀的颗粒大小。

- 将铜矿石样品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形成电解液。

- 将铜板电极、铅板电极和锌板电极分别插入电解槽中,与电解液接触。

- 连接电源,设定适当的电流和电压。

- 进行电解精炼过程,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电流和电压对铜电解精炼的影响:- 较高的电流和电压可以加速铜的电解过程,但同时也会增加能耗和电解液的损耗。

-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适宜的电流和电压范围是5-10安培和1-2伏特,这样可以保证较高的精炼效率和较低的能耗。

2. 不同杂质对铜电解精炼的影响:- 铅和锌是常见的铜矿石中的杂质,它们会降低铜的纯度和质量。

-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铅和锌在电解过程中会被电极化学反应转化为溶解态,从而被去除。

- 然而,硫是一种难以去除的杂质,它会在电解过程中与铜反应生成硫化铜,降低铜的纯度。

- 因此,对于含硫铜矿石的精炼,需要采用其他方法,如氧化焙烧和浮选等。

3. 电解时间对铜精炼的影响:-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铜的纯度逐渐提高。

-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解液中的杂质被逐渐去除,铜的纯度得到提高。

- 然而,过长的电解时间会增加能耗和电解液的损耗,因此需要在纯度和经济性之间进行权衡。

结论:通过铜电解精炼实验,我们探究了电流、电压、杂质和电解时间对铜精炼的影响。

镀液杂质对电解铜箔性能的影响

镀液杂质对电解铜箔性能的影响

镀液杂质对电解铜箔性能的影响张华,涂毕根(九江德福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邮箱:year20200@)摘要:该论文是在制造电解铜箔过程中,有害杂质对铜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包括锌、铬、砷、有机杂质。

关键词:电解铜箔、电解镀液、金属杂质、有机杂质。

一前言电解铜箔作为电子工业的基础材料,随着电子产品高端化发展,对电子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铜箔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电镀中有害杂质影响了铜箔物化性能,包括铜箔导电性、粗造度、抗拉、延伸,抗剥离。

二因素和对策电解液中的有害杂质主要是金属杂质、有机杂质及油脂类污染等。

不论哪种杂质当累积到一定含量时,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和镀层质量。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重视对电镀液的正确维护,避免或减少杂质对电镀液的污染而引起镀层质量发生故障。

※原材料中有害杂质的来源分析:①在电解液生成中,也就是第一阶段的“溶铜”工序,主要原材料就是铜、硫酸、水、氧气。

因此,首先要选用纯度较高的阴极铜。

有的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往往收购一些杂铜,其中包括铜线和一些铜制管件,这些杂铜一定程度上都含有杂质,象铜线表面镀层上的Ni、Sn、Zn和一些有机物、铜制管件本身中的铁等。

其次,硫酸的选择上也要把好关,象一些发白和发黄的硫酸,原则上是不能用的,因为里内含有铁和硫化物等。

第三,水的选择上,必须是经过“水处理工序”制配的纯水,否则就带有钙、镁、氯等。

这些纯度不高的原材料,都是有害金属杂质的来源。

第四,溶铜罐底部吹入的氧气,不能带有“空压机”的油气,有的公司在“空压机”空气出口处用吸油布过滤油渍。

②在电解毛箔生成中,也就是第二阶段的“电解”工序,主要原材料就是各种添加剂的加入,包括:聚二硫二丙烷磺酸钠(SP)、羟乙基纤维素(HEC)、聚乙二醇(PEG)、明胶、稀土铈、盐酸等。

其中用的最普遍的就是“明胶和盐酸”的组合,因此,明胶的选材上,一般用等级较高的“铜箔专用明胶”,其次是水解食用明胶,再其次是普通颗粒明胶,有的公司对明胶认知不足,往往选用工业明胶,因为工业明胶由于在制造过程中的种种原因,造成其质量的不确定性,象有的制造商家:为了增重在其中加入食盐、为了防腐在其中加入甲醛、砒霜等,这些都能带来有害杂质。

电积法净化铜电解液技术的比较

电积法净化铜电解液技术的比较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电积法净化铜电解液技术的比较张 剑摘要:净化铜电解液的目的是回收电解液中的金属元素,实现硫酸的循环利用。

电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铜电解液技术,本文将介绍电积法与铜电解液的相关概念,并比较不同电积法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分析净化效果最显著的技术,以扩大先进净化技术在冶炼厂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电积法;铜电解液;净化技术相比其他净化技术,电积法在铜电解液的净化上有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湿法炼铜的主要方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电积法来清洁铜电解液。

因此,技术人员需要比较不同电积法的优缺点,统计应用不同电积法后铜电解液的净化效率和效果,明确最适合铜冶炼厂发展需求的电积法净化技术,以提高铜电解液的净化效率并降低能耗。

1 电积法相关概念1.1 电积理解电积的概念是应用电积法的基础。

电积是指在湿法冶金中使金属离子沉积在阴极金属上的过程,其金属离子回收率可高达99%。

与电解方法相比,电积法通电后,阳极不会发生溶解,而只是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沉淀并以固态形式附着在阴极上,从而实现电解液的净化目标,并产生贫液可作为反萃取剂。

根据阴极金属积累情况,部分贫液被抽取返回进行浸出,以维持金属元素的平衡。

在铜电解液净化中,应注意选择适合的阳极材料,确保通电后阳极不会溶解。

一般使用不溶于溶液的合金材料作为阳极。

总的反应为阴极上的铜离子获得电子形成固体,而阳极水失去电子形成游离的氢离子,并与硫酸根结合形成硫酸。

1.2 工艺优势电积法在铜电解液的净化中广泛应用,并具备以下优势。

第一,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阴极铜,提高金属元素的利用率。

第二,在净化过程中,溶液处于闭路循环状态,产生的废液量少,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三,净化过程中,溶液的酸度会提高,可以充分回收利用,既可以返回电解补酸,也可以作为湿法铜矿的浸出液。

第四,铜离子可以富集到适合电积的高浓度溶液中,合适的电积溶液浓度为每升30g~50g,并且可以使铜与其他金属如铁、钴、镍等分离。

铜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走向

铜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走向

铜电解过程中的杂质走向铜具有优良的导热、导电性和可塑性, 广泛应用在电气等工业中[ 1] , 近年来, 我国的电解铜产量超过100 万t , 消耗量在120 万t以上。

金属铜中含有一定量的杂质( 如砷等)时, 金属铜的电导性、可塑性等变差, 影响铜加工产品的使用性能, 因此工业上要求金属铜中的杂质含量要低。

铜冶金过程中,火法冶金不能有效除去As、S b、Bi 等杂质, 产出铜的杂质含量往往比较高。

这些杂质必须经过电解才能有效地除去, 使得金属铜中的杂质含量达到工业应用的要求。

同时电解过程中有些杂质如Au、Ag 等进入电解的副产物中, 使之得以回收。

根据现有流程的杂质分布结果探索铜电解过程杂质行为, 有助于铜冶金工艺的改进和提高阴极铜的质量。

1 铜电解工艺电解工艺流程如下图。

各工序主要技术指标为。

阳极铜电解: 槽电压0.3~ 0.4V, 温度55~ 65℃, 电流密度240~ 280A/m2, 同极中心距80~ 90mm, 电解液含铜40~ 50g/ L,阳极铜电解工艺流程图H2SO4 :160~ 180g/ L; 硫酸铜结晶: 蒸发至密度:1.35~ 1.45g/cm3, 冷却到25~ 30℃, 结晶硫酸铜后液含铜:30~ 40g/ L; 电解脱砷锑: 槽电压:2.2~ 2.3V, 温度45~ 55℃, 电流密度:125~ 150A/cm2, 同极中心距:95~ 105mm; 低温结晶: 首先蒸发至密度:1.6~ 1.7g/cm3, 然后冷却至:-15~ - 20℃。

2 铜电解生产过程中杂质的分布在进行杂质元素的分布研究时, 以数月为研究周期, 对研究周期内的阳极铜( 扣除对应残极) 和相对应产出的阴极铜( 扣除对应始极片) 及对应副产物硫酸铜、硫酸镍、砷锑渣、残极、阳极泥准确计量。

添加剂和硫酸的加入不影响电解过程的杂质量, 在元素分布研究中不予考虑。

电解液的数量和成分基本稳定, 同时由于长期生产和无数次的循环, 认为杂质在电解液中的浓度与数量基本上稳定,不影响杂质元素在研究周期内阳极铜电解时杂质的分布, 即不考虑电解液的数量微小变化对电解时杂质元素分布的影响。

电积铜产粗铜过程中的电解电位对质量的影响

电积铜产粗铜过程中的电解电位对质量的影响

电积铜产粗铜过程中的电解电位对质量的影响近年来,电积铜作为一种重要的冶金工艺,在电子、通信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电积铜产粗铜的过程中,电解电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到生产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探讨电解电位对电积铜产粗铜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如何优化电解电位以提高产品质量。

首先,电解电位会影响电积铜的结晶特性。

当电解电位过高时,电积铜的结晶会变得粗大不均匀,形成晶界错位和内部应力增加,容易产生晶体缺陷和电解铜脱落现象。

这样的纹状缺陷和电解铜脱落会导致电积铜的表面不平整,降低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因此,合理控制电解电位,使其不过高,是保证电积铜结晶特性良好的关键之一。

其次,电解电位还会对电积铜的纯度产生影响。

在电解过程中,电流通过阳极的铜板,使铜阳极溶解并在阴极上沉积,同时伴随着其他杂质的沉积。

在正常电解电位下,铜阳极溶解的速率与其他杂质溶解的速率相对较慢,可以保证电积铜的纯度较高。

但如果电解电位过低,阳极溶解速度会加快,容易导致杂质和氧化物混入电积铜中,降低纯度。

因此,在控制电解电位时,需要确保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保证产品的高纯度。

此外,电解电位还会影响电积铜的表面光洁度。

电解电位的高低会导致电积铜的表面粗糙度不同,从而影响光洁度。

当电解电位过高时,电解铜在阴极上沉积的速度增加,容易形成颗粒粗糙的表面。

而当电解电位过低时,电解铜在阴极上沉积的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表面出现空洞和凹凸不平。

因此,控制适当的电解电位,使电积铜表面保持良好的光洁度,是保证产品外观质量和性能的关键。

最后,电解电位的不同也会对产量和能耗产生直接影响。

当电解电位较高时,阳极溶解速率加快,导致电解铜产出速度增加,从而提高产量。

但这同时会带来能耗的增加,为了兼顾产量和能耗,需要调整电解电位的合理范围以达到最佳效果。

合理控制电解电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电解电位在电积铜产粗铜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解池中杂质对电沉积的影响研究

电解池中杂质对电沉积的影响研究

电解池中杂质对电沉积的影响研究电解沉积是一种通过电解将物质沉积在电极上的技术。

对于研究杂质在电解沉积过程中的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本文将阐述在电解池中杂质对电沉积的影响研究。

一、杂质对电解沉积的影响电解沉积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纯化材料。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着一些杂质,这些杂质会对沉积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杂质在电解沉积过程中的影响,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杂质可能会导致沉积物质失去单相结构,从而影响其物理性质。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改变电化学反应条件来控制沉积物质的晶体结构和形态。

其次,杂质也可能会在沉积物质的表面上形成钝化层,从而降低沉积物质的性质和受电极的反应速率。

这种情况下,需要选择适当的电解液和电极结构来克服杂质的影响。

最后,杂质还会在电解沉积过程中影响到沉积物质的化学稳定性和腐蚀性能。

这时需要选择适当的保护措施,以保证电沉积膜的化学稳定性和腐蚀性。

二、杂质的来源杂质在电解沉积中主要来源于电解质和电极材料中的不纯物质。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选择合适的电解液和电极材料来最小化杂质的存在。

对于电解质,必须要选择纯度高的化学试剂,避免使用过时的试剂。

同时,还需要注意电解液的酸碱度、含水量和离子浓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对于电极材料,必须要对材料的制备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材料的纯度。

此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

三、杂质对电沉积的控制在电解沉积过程中,需要通过调整电化学反应条件和使用适当的电极结构来控制杂质对电沉积的影响。

首先,需要调整电解液的成分和反应条件。

例如,在一些电解液中,可以添加化学物质来降低杂质的存在,或是改变电化学反应的条件来控制沉积物质的晶体结构和形态。

其次,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极材料和电极结构。

例如,在一些电解液中,需要使用惰性电极来控制杂质的存在,或是使用纳米结构电极来增强电化学反应的性能。

最后,需要对电解沉积膜进行保护措施。

电解铜的影响因素

电解铜的影响因素

1、电解液中杂质的行为⑴、电解液中的悬浮粒子会对电积铜的质量造成很大危害。

悬浮粒子的来源可能是电积时产生的铜或氧化铜微粒,也可能是来自空气中的浮尘。

当然,最主要的来源往往是阳极。

不溶阳极几乎都是铅合金,电积时氧化为硫酸铅或氧化铅,有时脱落下来悬浮中溶液中,当迁移并吸附中阴极表面时,就形成了结晶中心,导致中铜板上长出不同大小的铜颗粒。

分析表明这些颗粒的杂质含量往往是基本铜板的几十倍到几百倍。

现在许多厂采用电解液中加入硫酸钴来解决。

2、有机相的影响电解液中不可避免含有微量有机相当其含量达到一定量时,会引起阴极沉积的铜变色,尤其是阴极的上部表现突出。

这种巧克力色沉积物叫做“有机烧斑”。

中有机烧斑区域的沉积物性质脆弱且呈粉末状,并且中烧斑区多半会发生杂质固体的严重夹带。

有机相烧斑是是由萃取剂引起的,稀释剂影响不大。

只要将电解液中的有机相浓度控制中10mg/L以下,一般也就不会出现有机烧斑现象了。

3、电解液的流量影响电解液的循环速度必须与电流密度和要求的电尾液含铜量相配合。

若电流密度高,二电解液循环速度过小,就会造成阴极附近的铜离子补充不足增大浓差极化现象。

反之,二电解液循环速度过大,又会使电尾液含铜超过规定范围,降低电积效率。

4、电积电流密度的影响在电积过程中阴极铜产出的重量与通过阴极的电流大小成正比,中不增加设备的条件下,提高电流密度能相应地提高铜的产量,提高生产率。

提高电流密度应综合考虑技术和经济因数。

对于制取一定重量的阴极铜来说,电流密度越高其在槽内的沉积时间越短,产量增加;另一方面,会使浓差极化增加,导致槽电压增高。

电流密度过大还会导致阴极铜结晶颗粒变粗,电流密度过小,增加铜沉积时间,产量减少。

因此提高电流密度电积时,必须同时增加电解液的循环速度,适当调整电解液成分。

5、电解液的温度电解液的电阻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硫酸铜中电解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人增加,所以中较高温度下电积,能够降低槽电压和允许提高电解液中的酸及铜浓度。

电积铜产粗铜中的金属离子选择与优化研究

电积铜产粗铜中的金属离子选择与优化研究

电积铜产粗铜中的金属离子选择与优化研究摘要:电积铜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广泛应用于电子、建筑、汽车等行业中。

在电积铜中,金属离子选择与优化是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电积铜产粗铜中金属离子选择与优化的相关内容。

引言:电积铜是通过将电流传导到含有铜离子溶液中的铜电极上,使铜离子在电极表面还原成铜层的一种方法。

电积铜中的金属离子包括铜离子(Cu2+)以及其他有可能存在的杂质金属离子。

在电积铜过程中,金属离子选择与优化对于生产出高质量的粗铜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属离子选择1. 铜离子选择:铜离子是电积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金属离子。

铜离子的选择应基于溶液中的铜离子浓度、纯度、稳定性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以铜二硫酸盐或硝酸铜为载体的铜离子溶液被广泛应用于电积铜。

2. 杂质金属离子选择:除铜离子外,电积铜过程中可能存在其他金属离子如铁离子(Fe2+)、铅离子(Pb2+)、锡离子(Sn2+)等。

这些杂质离子会影响电积铜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选择合适的杂质金属离子对于优化电积铜具有重要作用。

二、金属离子优化研究1. 溶液pH值的优化:电积铜过程中,溶液的pH值对于金属离子的选择和优化至关重要。

通过调节溶液的pH值,可以控制铜离子和其他金属离子的沉积速率和选择性。

研究表明,较高的pH值有助于提高铜沉积速率,但也容易导致其他金属离子的沉积。

2. 添加剂的优化:在电积铜中,添加剂的选择和优化可以显著提高电积铜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添加有机物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可以形成络合物,使铜离子更易被还原。

此外,添加剂还可以用于控制溶液的稳定性、粘度等性质,进一步优化电积铜过程。

3. 电流密度的优化:电流密度对于电积铜的质量和效率有重要影响。

适当增大电流密度可以加快铜离子的沉积速率,但过高的电流密度易导致产生小颗粒、不均匀的铜层。

因此,通过优化电流密度,可以获得均匀、致密的铜层。

4. 水质处理的优化:电积铜过程中,水质的选择和优化对生产出高质量的铜层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将溶液中的杂质分为以下四类:
(1)比铜显著负电性的元素:锌、铁、锡、铅、钴、镍;
(2)比铜显著正电性的元素:银、金、铂族元素;
(3)电位接近铜但较铜负电性的元素:砷、锑、铋;
(4)其他杂质:氧、硫、硒、碲、硅等。

比铜显著负电性的元素:锌、铁、锡、铅、钴、镍:
铅、锡由于生成难溶的盐类或氧化物,大部分沉淀。

其余则在电解液中积累。

共同特点是:消耗溶液中的硫酸,增加溶液的电阻。

锌为硫酸锌溶液。

由于锌的电位比铜要负得多,故不能在阴极上析出,因此对电解过程没有显著的影响。

不过,锌浓度增加使电解液的粘度和密度增大。

当阳极附近的电解液中有Fe2+存在时,它被部分地在阳极上氧化成三价铁离子Fe3+,因而降低了阳极电流效率。

一部分Fe2+也可以被空气或电解液中存在的微量氧所氧化,生成Fe3+,当Fe3+移向阴极时,又被阴极铜还原为Fe2+,因而又降低了阴极电流效率,并增加电解液中Cu2+的含量。

锡在电解液以二价态存在,二价锡在电解液中逐渐被氧化为四价锡,二价锡离子能使可溶性的砷酸盐还原成溶解度不大的亚砷酸盐,而使砷沉淀。

胶态的锡酸又能吸附砷、锑。

这种胶状沉淀,若能尽量沉淀,则可以减少电解液中砷、锑的含量。

但若是粘附于阴极上,也会降低阴极铜的质量。

电解液中含锡超过1g/L时,只要偶然遇到酸
度不够或温度下降,就会造成锡酸(SnO2·H2O)的大量析出。

此时,阴极被锡污染就会特别严重,同时大量的锡酸还可能包围阳极,影响阳极的溶解并增大槽电压。

在酸性溶液中,PbSO4可能氧化成棕色的PbO2,覆盖于阳极表面。

因此,溶液含铅高,在阳极上就可能形成PbSO4、PbO或PbO2等的薄膜,因而增加电阻,使槽电压上升。

电解液中少量镍与Cu-Ni硫酸盐或含镍的Cu-Ag-As-Se-S复杂相沉淀。

当电解液中有镍、砷、锑时,砷、锑则与镍结合生成溶解于铜中的镍云母(铜、镍与砷、锑氧化物所组成的复盐(6Cu2O.8NiO.2Sb2O5,6Cu2O.8NiO.2As2O5)。

NiO和镍云母在阳极上生成一层不易脱落的阳极泥层,一般都附着在阳极表面成为薄膜,电位增高,当含量过高时,就会在阳极的表面形成一层硬壳,引起阳极钝化。

电位接近铜但较铜负电性的元素:砷、锑、铋:
砷、锑、铋的电位与铜比较接近,在正常的电解过程中,一般很难在阴极析出。

电解液中这些元素以离子态存在,大部分水解成为固态氧化物,一部分则在电解液中积累。

砷、锑均以三价离子的形态进入溶液。

进入电解液的As(Ⅲ)和Sb(Ⅲ)很容易发生水解,砷、锑首先以亚砷酸根离子AsO33-、亚锑酸根离子SbO33-的形态存在于电解液中。

但由于电解液中一价铜离子的存在,它与溶解于电解液中的氧作用而放出活性氧,生成的活性氧使部分AsO33-、SbO33-氧化为砷酸根AsO43-和锑酸根SbO43-。

由此可以认为砷锑在电解液中是以三价的AsO33-、SbO33-和五价的AsO43-、SbO43-
的形态共存的。

不同价的砷、锑化合物,即三价砷和五价锑、三价锑和五价砷,也能够形成溶解度很小的化合物,如As2O3·Sb2O5及Sb2O3·As2O5。

它们是一种极细小的絮状物质,粒度一般小于10μm,不易沉降,在电解液中漂浮,并吸附其他化合物或胶体物质而形成电解液中的所谓“漂浮阳极泥”。

漂浮阳极泥多呈不规则的、表面粗糙的非晶体颗粒。

漂浮阳极泥的生成,虽能限制砷、锑在电解液中的积累,但它们会机械地粘附于阴极表面或夹杂于铜晶粒之间,降低阴极铜的质量。

一般维持电解液中砷为1~5 g/L,最高不超过13 g/L;锑为0.2~0.5 g/L,不超过0.6 g/L;铋一般为0.01~0.3 g/L,不超过0.5 g/L ,氯不超过0.2 g/L,铁不超过0.5 g/L,锌不超过80 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