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文
《2024年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范文

《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肇兴侗寨为个案》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古村落作为文化遗产的载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肇兴侗寨作为中国侗族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侗族歌舞、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肇兴侗寨为例,探讨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策略。
二、肇兴侗寨概述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是侗族人民聚居的典型村落。
这里保留了完整的侗族建筑风格,如鼓楼、风雨桥、石板路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侗族歌舞、传统节日活动、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肇兴侗寨居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问题(一)保护现状肇兴侗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地政府和居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制定保护规划、建立保护机制、开展文化传承活动等措施,有效保护了侗寨的传统文化遗产。
此外,肇兴侗寨还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存在问题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保护措施不够完善,部分传统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是文化传承后继无人,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技艺因缺乏继承人而面临失传的风险。
三是旅游开发过度,可能导致文化原真性丧失。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一)完善保护措施针对肇兴侗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应完善相关保护措施。
首先,制定更加详细和具有操作性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任务。
其次,加强执法力度,确保保护规划得到有效执行。
此外,还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保护意识。
(二)加强文化传承与教育为了解决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应加强文化传承与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手工艺和技艺的培训班,培养更多的继承人。
另一方面,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
申论范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申论范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申论范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真正活起来,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从改善保护机制、加强传承教育、创新非物质文化产业等方面探讨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改善保护机制首先,我们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规范和保护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
同时,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监测、评估、鉴定、考古等机制,确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纯正性进行保护,杜绝冒牌山寨。
其次,我们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和资料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
建立起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心,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和保存工作。
鼓励各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库,提高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水平。
二、加强传承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传承才能让其真正活起来。
我们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选拔,鼓励更多有传承意愿和技艺的人参与其中。
通过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院或学校,为传承人提供系统的培训和教育。
同时,在教育课程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鼓励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演出、研讨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三、创新非物质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范围内,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将其与现代产业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创新非物质文化产业,让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旅游文化品牌。
通过精心规划和开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观赏,进而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其次,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创意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
通过设计师的巧思和创意,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现代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打造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赋予新的生命力和市场价值。
保护古村落 申论作文

保护古村落申论作文古村落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被视为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古村落逐渐面临被商业化、开发和破坏的风险。
因此,我们有责任保护古村落,以保留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
保护古村落首先需要保护其文化遗产。
古村落的传统建筑、民俗和习俗是它们独一无二的标志,也是它们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政府应加强监管,禁止对古建筑进行非法改造和破坏。
与此同时,应加大对古村落的考古、文物修复和保护力度,确保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
其次,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一环。
古村落往往位于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生态环境。
保护古村落需要保护其周边的自然景观,禁止乱开采、乱砍伐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此外,应注重古村落的水系治理,保护水源和水环境的纯净,以保障居民的水质安全。
再次,发展可持续旅游也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方式之一。
古村落作为旅游景点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但是,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开发往往会对古村落造成破坏。
在开发和管理古村落旅游时,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古村落的风貌和环境,避免过度开发,确保游客的流量控制和资源利用的平衡。
最后,加强宣传和教育是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手段。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举办展览和讲座,向公众普及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古村落的特色,以此增强公众保护古村落的意识。
此外,对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和考试中加入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对古村落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保护古村落不仅仅是保护一座座村落的美丽,更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注重保护,才能让这些古村落得以延续,我们的文化传统才能得以传承。
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的研究设计范文

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的研究设计范文一、研究背景。
你知道吗?现在乡村振兴可是个超级热门的话题呢!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的乡村。
而古村落啊,那可是乡村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村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古建筑破旧不堪,有的传统文化渐渐失传。
所以啊,我们得好好研究一下怎么在乡村振兴这个大浪潮里保护好这些古村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
二、研究目的。
1. 保护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
咱得想办法让那些老房子、古桥、古井啥的不再继续损坏,把它们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就像给老宝贝们穿上一层保护罩一样。
2. 传承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像那些传统的手工艺、民俗活动、独特的方言等等,可不能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要让村里的年轻人都能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把它们继续传承下去。
3. 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让古村落不仅仅是个只能让人参观的“老古董”,而是能在现代社会里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像个充满活力的小社会一样发展起来。
三、研究问题。
1. 古村落面临的主要威胁有哪些?是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还是因为没钱维护呢?得把这些敌人一个个找出来,才能对症下药。
2. 如何平衡古村落保护与村民现代生活需求?村民们也想住得舒服,用上现代化的设施。
可这和古村落保护会不会冲突呢?怎么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也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呢?3. 什么样的旅游开发模式适合古村落?现在旅游很火啊,很多古村落都想靠旅游赚钱。
但是有的旅游开发搞得古村落乱七八糟的,所以得找到一种既赚钱又能保护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方式。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先去图书馆和网上找一大堆关于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的书、论文、报告啥的。
看看别人都做了些什么研究,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这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一下子就能看得更远。
# (二)实地调查法。
1. 问卷调查。
设计一份超级有趣的问卷,里面有各种各样简单易懂的问题。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于那些并未了解的文化,应丢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制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然而,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大量的外来文明文明进入了中国,中西文化在我国进行碰撞,鱼和熊掌何以兼得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关于保护文化遗产议论文篇2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或许,有人疑惑,一个科技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美国人接受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懂得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否更应该去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接受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呢?
的重视,而我们传统的元宵节呢?据报道某超市举行的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居然没有一人报名参加。其实在有些中学生的概念里,元宵节就是吃汤圆,别无其他文化内涵。据海南省海口网调查:海口超八成学生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就连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在年轻人中也有逐渐淡化的趋势。
保护传统文化,并非排斥外来文化。对于那些优秀的、先进的外来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习、要借鉴,要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因为学习其他民族制造的文明成果有利于个人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进展,有利于民族的振兴。 我不是说不能接受外来节日,也并非责怨西方节日,关键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优良传统,保护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2005年令国人不爽的韩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正是我国没有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后果。众所周知,端午节原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纪念屈原,一千多年前传到了韩国,结果却被强势的韩国人换了个名称江陵端午祭,拿去申遗。恐怕得知这消息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愤不平,但是我们转念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
古村落里传承的民俗文化印记作文精选6篇

篇1:古村落里传承的民俗文化印记作文嘿,这古村落里的民俗文化啊,说起来,那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村子里,那感觉,就像是村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刻着历史的痕迹。
那时候,每当过年,整个村子就像换了人间。
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贴上大红对联,门口还会挂着大红灯笼,那喜庆的氛围,现在想想都还心潮澎湃。
我记得我爷爷最拿手的活儿就是写对联,他那笔字端端正正,一看就是功底深厚。
每年他都会给我和弟弟写一幅,那字儿,哎呀,至今还珍藏着呢。
村里有个老艺人,名叫张伯伯,他可是我们村子的骄傲。
张伯伯不仅会唱戏,还会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我记得那时候,只要一吹起那笙管,村里的孩子们就会跟着节奏跑来跑去,那欢声笑语,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温馨极了。
有一次,张伯伯带着我们去演一出《白蛇传》,我演小青,弟弟演许仙。
那时候,我们村里的孩子都穿着戏服,脸上抹着油彩,那样子,嘿,真是滑稽又可爱。
那时候的张伯伯,哎呀,那精神头,就像是年轻人的样子。
“嘿,小青,别看现在你娇滴滴的,将来可得有出息!”张伯伯一边给我抹脸谱,一边笑眯眯地说。
“张伯伯,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成为一个艺术家!”我那时候信誓旦旦。
那时候的村里,还有一项特别的习俗,就是每年端午节的时候,都会举行龙舟比赛。
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围在河边,欢声笑语,那场面,那叫一个热闹。
“小云,看,你爸爸那艘龙舟,肯定能拿第一!”妈妈指着不远处爸爸划的龙舟,兴奋地说。
“嗯,妈妈,您放心,爸爸那技术,杠杠的!”我一边回答,一边偷偷地偷笑。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那句老话:“民俗文化,是根,是魂。
”是啊,这些民俗文化,就像古村落的根,深深地扎在每个人的心中。
哪怕现在生活变了,人们也都忘不了这些传承。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那个村子,来到了大城市。
每当我想起那些日子,心里总是暖洋洋的。
那些民俗文化的印记,就像是村子里的一棵棵老树,不管风吹雨打,都屹立不倒。
嘿,这古村落里的民俗文化,就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道风景,永远都刻在我的心里。
村级文化传承保护报告范文

村级文化传承保护报告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村民们:大家好!我是村级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小组的成员,我在这里向大家做一份关于我们村级文化传承保护的报告。
一、背景介绍我们村地处山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们村的文化遗产,我们成立了村级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小组。
二、工作内容1. 文化资源调查与整理:我们对村内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并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分类。
这些文化资源包括村里的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等。
通过调查与整理,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文化资源背后的历史和内涵。
2. 文化传承与培训: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和老一辈村民来村里进行讲座和培训,教授他们关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传统手工艺的技巧和方法、民间故事的讲解等。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成功地激发了村民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3. 文化保护与修复:我们还致力于保护和修复村内的文化遗产。
对于那些遭受损坏和老化的文化建筑和文物,我们积极筹集资金,并组织专业的修复队伍进行修缮工作。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档案,详细记录了这些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修复过程,以便后人学习和研究。
三、成果展示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1. 成立了村级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小组,有效组织了村内的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2. 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培训活动,使更多的村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3. 成功保护和修复了几处遭受损坏的文化建筑和文物,保留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4. 成立了文化遗产保护档案,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面临的挑战与展望虽然我们在村级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面临着一些挑战:1. 资金短缺:由于财政限制和社会认知度的不足,我们在资金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浅析村落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栖息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包容地,亦是中华民族难忘的情怀。
冯骥才说过,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而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村落。
近些年来政府和公众逐渐意识到了保护古村落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抢救保护,然而保护的只是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其实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文化多姿多彩,特别是古村落文化资源很丰富。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一直以来就对古村落建筑群比较感兴趣,也曾在凤凰古镇写生实习过,当时就被凤凰形态优美的古建筑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给吸引住了,现在回想起来建筑的具体形态已模糊,然而那里的民俗文化却依然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却。
从表面上来看,村落是以建筑的风格为代表,但村落的脉络、走向又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自然环境状况有着深厚的关系,它是人类文明、文化的具体载体,又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标志,如苏州的同里、浙江的西塘、云南的丽江、江西的婺源、福建的开平、上海的周庄、湘西的凤凰等等,一提起这些有着鲜明建筑特色和独特生活历程的古村落,人们就会把它们的存在与民族史、地域文化史很好地联系起来,而一旦毁掉和改变了它们的存在结构和面貌,这个地域和这种文化与民俗的传承就失去了。
目前我国大部分古村落现状堪忧,主要是面临着古村落的自然老化和人为的拆除开发。
经过历史和岁月的洗涤,许多村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势,而诸多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已处于残砖断瓦之时。
又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到来,加上全国普遍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使得许多古村落处于被席卷和清除之势,或修修补补,改头换面,风格混乱,不中不洋,不成样子。
又由于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城镇,如一些古村落中大部分人去城镇打工定居,使得许多村落变成空壳,或仅留老弱病残者最后留守,使得古村落失去了本身的生机。
现代形势带给古村落的更大冲击是村中一些有经济实力或首先富起来的部分人家已将老屋老院拆掉,在古村中盖起新楼,这种状况对古村落形成巨大的心理震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9-7-31 9:44:00摘要: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镇,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
目前国家出台的保护古村镇的文件,主要保护的是古村镇的物质文化遗产,毫不涉及其所蕴藏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所要保护的,既应包括优秀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代建筑群,也应包括在这些聚落里蕴藏着的传承既久的乡土建筑之外的种种其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以浙江乌镇、西塘和河北暖泉三镇为例,阐述了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性及其在历史风尘中的流失情况,从而认为古村镇的保护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保护,而不应该只是单一的物质文化保护。
我国政府已先后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了“国家战略”(新华社2005年6月12日新闻稿)和政府工作。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50年的成熟经验,制定了完善的保护法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虽然较迟,三年来也作了大量工作,如进行试点、编纂普查手册、申报和审批国家级代表作名录、举办保护成果展览等,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成为这个条约的缔约国;以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布了相关文件: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2月8日又以国务院文件下达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并且规范了两类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于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确认和命名,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国或地区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我国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某一地区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其二,是该镇(村)所拥有的“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中国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
”显然,国家有关部委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确认,主要是视其建筑遗产等物质文化遗留的价值,而毫不涉及古镇(村)所蕴藏的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要问:建筑之外,古村落还有什么遗产?在笔者看来,“历史文化名镇(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既负载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又负载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种形态的传统文化遗产构成了“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属于具有独特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布局、民居建筑、戏楼、庙宇等古遗存,一般说来,是直观的、具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的文化遗存,如民众传承的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民间美术和造型艺术、民俗和仪式(包括节日)、传统体育和竞技、民间知识等,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相对于普通的村落群体而言,举凡历史文化名镇(村),往往由于历史的原因,如血缘和姓氏群体的繁衍、战争和灾害、政治和经济移民、商业或运输等,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特殊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更多更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所以我们说,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镇,往往就是一个社会和一段历史的缩影。
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遗产,在历史风云的销蚀中,都在逐渐经历着被损毁和逐渐式微的过程,有些甚至面临着中断或消亡。
故“历史文化名镇(村)”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文化价值,也面临着双重的保护任务,任何只重视物质文化遗产而轻视或忽视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都将因保护不善而导致文化遗产的流失、甚至断流的危险前景。
尽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经分别于2003年和2005年命名了两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确认了44个历史文化名镇和36个历史文化名村,这些被确认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村镇的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但更多的、还未被确认为“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古村镇,特别是它们所蕴藏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相应有效的保护,从而使之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自生自灭,变为远去的记忆。
“历史文化名镇(村)”或古村镇抢救和保护中出现的这种认识的错位和工作的缺失,一方面反映了有关部门在认识上的偏差和工作上的分割,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近年来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空前提高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空前关注。
2006年2月8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范围作了新的阐明。
《通知》说:“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把保护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作为城镇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这里涉及到两个重要的概念。
一是要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二是要保护好“优秀的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
在笔者看来,国务院文件中所指的“历史文化环境”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第一款所规定的“文化空间”(又译“文化场所”)是大体同义的或大体相当的词汇,前者所涵盖的内容,甚至要比后者更为宽泛。
而“文化空间”也已纳入我国政府的文件,承认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写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空间。
”这就是说,作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名镇(村)”所要保护的,既包括优秀的、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古代民居建筑群,也包括在这些聚落里蕴藏着的传承既久的乡土建筑之外的种种其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古村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并不比物质文化遗产来得逊色。
一些历史名村名镇,正是因它们所蕴藏着的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了古典作家们的笔底,并借助于他们的记述和描写而得以穿过历史流传下来、彰显于天下。
以已被列入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的乌镇为例。
到过乌镇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使现在可以到那里去旅游了,而更多的人则是从茅盾的作品中知道或了解乌镇的。
至少我本人是先读了茅盾的散文《香市》,后造访乌镇的。
因为他所描写的香市期间的那些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瓦、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以及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锣鼓声、小喇叭和勺子声……吸引着我。
我要去亲眼看看的,是他笔下的热闹非凡的香市是否还继承着,快要塌台的社庙里的戏台是否还存在。
其实,茅盾的散文《香市》才是乌镇“历史文化环境”的绝响!据有关资料显示,现在乌镇的古戏台上还有桐乡花鼓戏、皮影戏(没有资料说是否还有社戏)的演出,乌镇的蓝印花布、布鞋、染坊等作坊还有传人在继承这些技艺,也许那只是为游人展演、而不再是自身的精神需要,果此,那就变了味了。
而这正是乌镇之所以是乌镇的必不可少的东西,也是应予尽力保护、尽力挽留住的东西。
只有老木房子、只有小石拱桥、只有狭窄的石板街巷,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完全的乌镇,只有同时也留住了那些非物质的遗产,乌镇才有乌镇的韵味,才算完整了。
再以被列入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的西塘为例。
“文革”前我曾到嘉善做过民间文化调查,却没有到过西塘古镇。
我从书刊和光碟中认识的西塘,给我的却是一种奇异的现象:照片影像中的西塘,是一个江南水乡风光加古宅民居的西塘;而在散文和诗中的西塘,则是一个浸润着极富个性的非物质文化的西塘!这一矛盾的印象颇令人深思。
西塘有着江南六大古镇名镇所有的共同的风貌:古民居,水乡风情,石板小巷,石桥,乌蓬船……更令人瞩目的是,西塘有千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茂所创戗金戗银漆雕工艺,至少南宋或元代就著称于世,后人是从元代陶宗义的《南村辍耕录》的记载中得知的。
陶宗仪就此工艺做如下记述:“嘉兴斜塘杨汇髹工戗金戗银法,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画,或山水树石,或花竹翎毛,或亭台屋宇,或任务故事,一一完整。
然后用新罗漆。
若戗金,则调雌黄;若戗银,则调韶粉。
日晒后,角挑挑嵌所刻缝罅,以金薄或银薄,依银匠所用纸糊笼罩,置金银薄在内。
遂旋细切取,铺已施漆上,新绵揩拭牢实。
但著漆者自然粘住,其余金银都在绵上,于熨斗中烧灰,甘锅内熔煅,浑不走失。
”杨茂是元代著名的髹漆艺人,浙江嘉兴西塘人。
故宫藏有一件元代杨茂“剔红花卉尊”,他的雕漆技术对明代髹漆工艺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件“剔红花卉尊”是他的漆器中的传世精品,尊高9.6厘米,口径12.8厘米。
器为撇口,径稍短,腹部凸圆,下有矮圈足。
尊的口内、外部通体均以红漆雕饰,雕刻着各种花卉纹饰,有菊花、山茶、秋葵、百合等花,纹饰雕刻得非常精致细腻,剔刻的刀法娴熟,不露刀锋。
雕出的纹饰流畅而且圆润光滑,表现的花纹以写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各种花卉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画面。
花间黄漆素地,底部髹漆褐色,左侧有用针刻划的“杨茂造”三字款。
由于西塘造就了张成、杨茂的漆调工艺,使嘉兴(所属的嘉善)而成为元末明初漆雕工艺的两大流派的发源地之一。
研究者认为,从张成、杨茂等漆调工匠起,一直到明嘉靖时《髹饰录》的作者黄成和明末的杨清仲,都属于这一系统,永乐时代的张德刚、包亮,也是这一派。
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丰润浑厚的风格及多样的题材。
后来西塘漆调工艺的传承的情况如何缺乏足够的资料可稽,但据网上近期发布的旅游者文章称,当今西塘,仍然还有一家名为“漆园”的展厅,也还陈列着一些漆器,至于是收藏者还是漆雕作坊,与古代漆雕是否有关系,因没有实地考察,不得而知。
作者写道:“移步换景,突然发现了一小户人家上书‘漆园’两个字。
进去之后才发现二楼是客栈,一楼摆了几排展示柜,里面陈列着若干漆器。
我眼尖,看见一个小圆盒,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甚是面熟,再看落款,依稀有‘千里’二字,不禁试问客栈的主人这款漆器可是江千里的大作。
那男子本来在与友对弈,听闻此言,竟一时愣住,然后待我如同知己,把他收藏的宝贝从私密处一一搬出———这件是剔红的,这件是剔犀,还有一件我闻所未闻———剔象牙白!”想必是收藏者的陈列,而非漆调作坊的手工艺。
如果西塘的千年漆调工艺已然失传,如今剩下的不过是历史的记忆和收藏的雅趣,那么是何时、因何失传的,不也是一个颇有价值的话题吗?当然西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漆调一端,如嘹亮悠长的田歌,城隍庙会和护国随粮王庙会,等,也是堪为西塘文化标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