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通过分析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提出有效的护理策略和观察要点。

护理工作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颅内出血,重视观察和护理策略的重要性。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改进护理措施,提高颅内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危害、诊断、策略、预防、治疗、重要性、研究、方向1. 引言1.1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定义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新生儿颅内发生出血现象的疾病,是新生儿神经系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新生儿颅内出血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前三天内,尤其是出生后24小时内最为常见,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医院有所不同,一般在1%~3%之间。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胎儿期、分娩过程和新生儿期的多种因素有关,如早产、胎膜破裂时间、产程等。

在临床工作中,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准确诊断及及时干预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加强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工作,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水平和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害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并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危害不容忽视。

颅内出血会导致新生儿脑组织受损,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和生长发育。

在一些严重的情况下,颅内出血可能导致小脑萎缩、智力发育迟缓以及其他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

颅内出血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

及早发现和有效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至关重要。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危害,医护人员和家长应高度重视,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减小疾病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颅内疾病,严重危及婴儿的生命健康。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

时使用可能会 加重 出血 ,故 应慎用 。一 般在 患儿青 紫经 治
疗或吸痰后得不到改善 ,前 囟持续 紧张而病情进行 性加重 ,
可给予 2%甘露醇 05 0 .g~1O/ g . gk.
2 7 饮食护理 .
出血早期禁 止直接喂奶 ,以防因吸奶用力
或呕吐而加重 出血 ,待 一般 情况好 转后 再开始 喂奶 ,出血 较少者可用滴 管喂 奶 ,出血 重者 而出现 拒奶 ,吸 吮反射及
护 理 研 究
Nu s n s a c ri g Re e r h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 ju lo tnmeiiea d e np amay hn s o ma feh o dcn n t oh r e h ・1 7 ・ 3
新 生 儿 颅 内 出血 的病 情 观 察 及 护 理 措 施
2 1 一般护理 .
在l 2 8~ 4度 ,湿度在 5 0~6 % 。保持皮肤 ,口腔清 洁 ,每 5
日进 行 口腔护理 ,尿布及 时更换 ,衣服 勤换洗 ,避免 感染 。 将患 儿头肩部抬高 1 3 5~ 0度 ,并头偏 向一 侧 ,避 免分泌 物 及 呕吐物吸入呼 吸道造 成窒 息 和吸入 性肺 炎。静脉 输液 时
增 高。双侧瞳孔 扩大 ,对 光反 应和 各种 反射 均 消失 ,表 示 病情危重 。 .
氧 ,可 以减轻 脑 出血 程度 和 脑水 肿 。氧 气 吸 人 1 L一2 / L mn i ,因新 生儿鼻粘膜 柔嫩 ,易激动 ,为避免 鼻导管对鼻 粘
膜 的刺激 ,最好使用头罩 吸氧。 2 6 降低颅 内压 . 有脑水肿 者可给予地 塞米松或速尿 ,因 甘露醇为强脱 水剂 ,颅 内出血早期 有继续 出血 的可能 ,此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
1、早产2、缺氧3、外伤(以产伤为主)4、其他 3、常见症状和体征?
1、意识改变 :激惹、嗜睡、昏迷
2、呼吸改变:增快或减慢、呼吸暂停 3、颅内压增高:脑性尖叫、前囟隆起、惊厥
4、眼征 :凝视、斜视、眼球震颤
5、瞳孔 :不对称、对光反应迟钝 6、肌张力 :增高、减低或消失 7、其他:黄疸、贫血
谢谢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护理
预后
预防


加强孕妇保健工作,提高产科技术 提高医护质量,避免医源性颅内出血发生
目前尚无有效药物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
1、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概念? 主要因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 预后较差。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
2、病因和发病机制?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Primary Subarachoid Haemorrhage
出血原发部位在蛛网
膜下腔内,不包括硬
膜下、脑室内或小脑
等部位出血后向蛛网
膜下腔扩展 蛛网膜下腔(箭头所示)
临床特点
是新生儿常见的出血类型
病因 主要为缺氧、酸中毒、产伤
预后 大多出血量少,无临床症状,预后良好 部分典型病例 生后第2天发生惊厥,但发作 间歇表现正常 极少数病例 大量出血短期内死亡
(4)其他
观察新生儿的摄人情况患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有的患儿吸吮、吞咽反射 消失。因此应注重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 体生理需要。
预 后
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围生
期因素有关
早产儿
Ⅲ、Ⅳ级PVH-IVH 慢性缺氧 顶枕部出血 预后差,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探讨【摘要】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威胁婴儿的生命健康。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探讨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包括胎儿因素、产程因素等。

介绍了针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方法和护理策略,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提出了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减少产程风险、加强产后护理等方面。

综合讨论了相关问题,展望未来在医学技术和护理水平上的提升,最终总结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策略是关键的,能够保障婴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键词】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策略,预防措施,临床表现,原因,新生儿医学,婴儿健康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指新生儿在颅内出现的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并且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危险并可能导致长期影响的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认识也日渐增加,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尤其是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发病机制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

目前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病例可能会漏诊或误诊,导致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

新生儿颅内出血对于患儿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可能会产生长期影响,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等。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处理新生儿颅内出血这一疾病,有必要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诊疗方案,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及护理策略,通过对相关资料和研究文献的梳理整理,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识别和预防能力,降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具体目的包括:探究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明确颅内出血的观察方法和护理策略,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与新生儿颅内出血相关的问题,提高医护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为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及处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及处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及处理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常见疾病,主要由缺氧和产伤引起。

严重的颅内出血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由于不同病因,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发生在不同部位。

主要出血类型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出血等。

附件一、几种不同类型的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评估(一)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1.定义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延伸到侧脑室的出血称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PIVH是早产儿最常见的颅内出血类型,占新生儿颅内出血的80%以上。

2.发生率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40%~60%;胎龄<28周的早产儿比胎龄28~31周的患儿发生率高3倍;有文献报道,大约有3.5%~4.6%的足月儿发生颅内出血。

3.发生时间约50%发生在出生24小时内;大约80%发生生后48小时内;大约90%发生在生后72小时内;在生后7天,99.5%都已经发生;20%~40%的颅内出血进展期在生后3~5天。

4.高危因素(1)母亲为高龄产妇:发生PIVH的风险与妊娠年龄成正相关。

(2)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所有早产儿都有PIVH的风险,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风险更大。

(3)其他相关的临床因素:①有产伤或窒息以及5分钟Apgar评分低②酸中毒③低血压或高血。

④红细胞压积低⑤呼吸窘迫需要机械通气⑥碳酸氢钠输入过快及输注高渗性液体⑦凝血障碍⑧气胸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等5.分度及分型:按头颅CT图像的Papile分度法将出血分为四级:(1)Ⅰ级:单纯室管膜下生发基质出血伴极少量脑室内出血。

(2)Ⅱ级:脑室内出血,不伴脑室扩大。

(3)Ⅲ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4)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及严重性可将PIVH分为三型(1)小量出血:Ⅰ级或Ⅱ级;(2)中度出血:Ⅲ级;(3)严重出血:Ⅳ级。

简述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饮食护理要点。

简述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饮食护理要点。

简述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饮食护理要点。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饮食护理要点:
1、为了促进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哺乳时及时给予母乳或配方奶,防止细胞缺乏造成的细胞损害,有助于颅内出血的恢复。

2、应注意饮食的均衡性,尽量使患儿摄入营养更全面的食物,以保证其营养不良或缺乏所必需的营养素不致发生。

3、调节患儿的饮食,给予低蛋白、低钠、低磷、高钙的饮食。

应避免患儿食用较为浓稠的饮料,以防增加脑积液的生成。

4、每天注意患儿的体重变化,及时发现体重增高或减轻的症状,及时向医生报告,避免发展出不良的结果。

5、应尽量给予新鲜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增加抗氧化剂的摄入量,减少体内氧化应激,减轻患儿的病情。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儿疾病,常常因为缺氧、产伤、早产等原因导致。

这种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都有很大的威胁,因此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方法。

一、一般护理1、保持安静环境:颅内出血的患儿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以避免噪音和震动。

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移动或触摸患儿的头颅,避免引起进一步的伤害。

2、维持正常体温:保持患儿的正常体温,避免过热或过冷,以防止颅内出血的进一步恶化。

3、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儿能够顺畅呼吸,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吸氧等措施。

4、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二、饮食护理1、母乳喂养:对于可以母乳喂养的患儿,应尽量母乳喂养。

母乳中的营养物质和抗体可以帮助患儿恢复健康。

2、人工喂养:如果母乳喂养有困难,可以考虑使用配方奶进行人工喂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配方奶中的营养成分可能不完全相同,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3、饮食调整: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适当调整饮食,以促进患儿的恢复。

例如,可以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

三、药物治疗1、止血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当的止血药物来控制出血。

2、降低颅内压药物:对于颅内压升高的患儿,可以使用适当的药物来降低颅内压,以减轻对大脑的进一步损伤。

3、抗生素:如果存在感染的风险,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

四、心理护理1、给予安慰和支持:患儿的家长和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患儿足够的安慰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困难的时期。

2、解答疑问:对于患儿家长的问题和疑虑,医护人员应该尽力解答,以帮助他们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3、提供信息:医护人员应该向患儿家长提供关于颅内出血的信息,以及治疗方法、可能的风险和预后等,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情况。

4、增强信心:尽管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是只要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护理,大部分患儿都可以恢复健康。

儿科护理-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

儿科护理-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

❖ A保持安静,避免各种惊扰 B头肩部抬高 15-30°,以减轻脑水肿
❖ C注意保暖,必要时给氧 止肺部淤血
D经常翻身,防
❖ E喂养时不要抱起患儿
15
58、新生儿颅内出血,烦躁不安,惊厥时应即 给
A、20℅甘露醇。B、50℅葡萄糖。C、针刺人 中。D、置于安静环境。E、水合氯醛灌肠或 苯巴比妥肌注。
❖ (一)镇静止惊:苯巴比妥、地西泮
❖ (二)止血:冻干血浆、维生素K1等 ❖ (三)降低颅内压:
❖ 呋噻米、清蛋白与地塞米松三联治疗
❖ 无效者,用小剂量甘露醇

0.25~0.5mg/kg/次,
❖ 6~8小时一次,静注,一般用3~5次。
❖ (四)給氧:
10
❖ 【护理诊断/问题】 ❖ 1.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 ❖ 2.低效性呼吸型态 ❖ 与呼吸中枢抑制有关 ❖ 3.有窒息的危险 ❖ 与惊厥、昏迷有关 ❖ 4.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 与吸吮反射减弱及呕吐有关。 ❖ 5.体温调节无效 ❖ 与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渗液
3
胎位不正
胎儿过大
胎儿头部 过分受压
产程延长
4
产伤
机械性损伤
胎头吸引
产钳助产
机制性损伤
臀牵引
天幕、大脑镰撕裂、脑表浅静脉破裂
硬脑膜下出血
5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3.辅助检查 ❖4.心理社会状况
6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母孕期的健康状况:
严重贫血、心力衰竭、妊娠高血 压等 ❖了解患儿出生情况: 缺氧产伤史,惊厥发作次数,脑性 尖叫等症状
11
【护理措施】
❖ 1.降低颅内压 ❖ ⑴ 减少刺激 保持安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措施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因缺氧或产伤引起,早产儿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早期的重要疾病,预后较差。

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缺氧以早产儿多见。

它可引起室管膜下生发层基质出血,还可引起脑实质点状出血或早产儿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以足月儿多见、因胎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产程过长、高位产钳,用吸引器助产者等。

上述情况可使胎儿头部挤压而导致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而致硬脑膜下出血。

大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3.其他高渗液体快速输入、机械通气不当,血压波动过大,操作时对头部按压过重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临床表现】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

一般生后1~2天内出现。

常见表现有:①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②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3③颅内压增高表现如脑性尖叫、前囱隆起、惊厥等;④呼吸改变如呼吸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⑤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③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⑤出现黄疽和贫血。

脑脊液检查如发现为均匀血性和皱缩细胞,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CT和B超扫描等可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判断预后。

【治疗原则】①支持疗法;②控制惊厥;③降低颅内压,选用地塞米松,必要时用甘露醇脱水;④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药物;⑤止血及对症处理。

【常见护理诊断】
1·调节颅内压能力下降(decreased adaptive capacity intracranlal)与颅内出血有关。

2.体温调节无效(ineffective thermoregulation) 与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与惊厥、昏迷有关。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生命体征改变,如意识形态、眼症状、囱门张力、呼吸、肌张力和瞳孔变化。

仔细耐心观察惊厥发生时间、部位,避免漏诊。

定期测量头围,及时记录阳性体征并与医生取得联系。

2.保持绝对静卧减少噪声,一切必要的治疗、护理操作要轻、稳、准,尽量减少对患儿移动和刺激,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避免头皮穿刺,以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用氧,注意用氧的方式和浓度。

病情好转及时停用。

4.合理喂养根据病情选择鼻饲或吮奶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5.准时用药确保疗效。

6.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远红外辐射床、暖箱或热水袋保暖。

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7.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8.健康教育鼓励坚持治疗和随访,有后遗症时,教会家长对患儿进行功能训练,增强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加强围生期保健工作,减少异常分娩所致的产伤和窒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