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

合集下载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课件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课件

(茎) (名) (耿) (解) (置) (雪) (画) (踵) (击)
拆字组谜 ⑽ 两人力大冲破天 ⑾ 挥手告别 ⑿ 千言万语 ⒀ 晕头转向 ⒁ 与我同行 ⒂ 添丁进口 ⒃ 边打边谈 ⒄ 两山相对又相连 中有危峰插碧天
(夫) (军) (够) (晖) (衙) (可) (订) (由)
拆字表数字 ① ③ ⑤ ⑦ ⑨ 旦底 倒川 缺丑 毛尾 旭边 ② 中工 ④ 横目 ⑥ 断大 ⑧ 分头 ⑩早下
部首是具有字形归类作用的偏旁,是专为汉字分类检索 而设立的部目,即字典、词典中各部的首字。
汉字都是有方有隅的方块形,所有部件都以占方占隅 的形式进入这个方块形。在方块形中建构符号的各部件以 占位、排列的方法表音表义,是汉字书写的思维方式。 例如品字第一个口占了上方,第二个口占了左下隅, 第三个口占了右下隅。同样是三部件建构的唱字就不一样, 口占了左方,第一个日字占了右上隅,第二个日字占了右 下隅。
汉字结构的拆分

氵 胡 古 月
请你拆分—— 想
十 口
• 相、心 • 木、目、心
汉字结构知识的运用
拆字组联
康熙 :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和尚 :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拆字组谜 ⑴野径无人草丛生 ⑵一口咬去多半截 ⑶大火烧到耳朵边 ⑷牛角上边来一刀 ⑸东南西北无弯路 ⑹雨余山色浑如睡 ⑺空山之中一亩田 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⑼无角牛登上没峰山
汉字笔画的组合
1.笔画组合的三种位置:笔画彼此分离; 如:二、川…… 笔画和笔画相连;如:刀、厂…… 笔画和笔画相交叉。如:十、丰…… 2.笔顺的基本规则: 一般来说: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 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先进去后封口,重叠 套嵌结9年7月1日起试行《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 规定了现代常用字的部件拆分规则、部件及其名称。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汉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研究汉字的形体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只就形体研究形体,不联系字音和字义,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外部结构研究;另一个角度是联系字音和字义来研究形体,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内部结构研究。

例如“想”字,从外部结构研究说,第一步分为“相”和“心”,第二步“相”还可以分为“木”和“目”。

“心”“木”“目”叫做基础部件。

这三个基础部件又可以分解为笔画。

如“目”分为竖、横折、横、横、横。

从内部结构研究说,“想”分为“相”和“心”两个偏旁,“相”表音,“心”表义,由表音和表义偏旁组成的字叫形声字。

我们这门课程只研究汉字的外部结构。

从外部结构研究说,汉字从小到大有三个层次,就是笔画、部件和整字。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层次。

一、笔画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提笔笔尖运动在书写材料上所留下的痕迹叫做笔画。

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

研究汉字的笔画,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笔画数。

笔画数指的是每个汉字有几个笔画。

学习汉字时要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汉字的笔画数。

计算时要根据规范字形,不能根据不规范字形。

例如“骨”的规范字形是9 画,而它的旧字形作“”,是10画。

“象”的规范字形是11画,而它的旧字形作“”,是12画。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每个字的笔画数,是汉字笔画数的标准。

(二)笔形。

笔形指笔画的形状,现代汉字的基本笔形有五种,就是横(一)、竖(∣)、撇(丿)、点(ヽ)、折()。

横包括提(),点包括捺(乀),竖钩()归竖,折包括各种折笔,如横折()、竖折()、撇折()等。

在五种基本笔形里,横和竖出现的次数最多。

(三)笔画的组合。

笔画的组合指笔画和笔画的组合类型,有三种:1.相离,笔画彼此分离,如:三川小六刁习。

2.相接,笔画和笔画相接触,如:厂了口上工乍。

3.相交,笔画和笔画相交叉,如:十丈中车丰事。

“刀”和“力”都是由折和撇组成的,但组合关系不同,“刀”是相接的,“力”是相交的。

3.2汉字的结构

3.2汉字的结构
3.现代汉字以合体字为主:
现代汉语用字中,多数为合体字,独体字 数量很少。
汉字简化后有些原来是合体的繁体字变成 了独体的简化字。如:
二、部件:
1.部件:
合体字的结构单位叫部件,部件大于笔 画小于合体字。部件组合具有层次性。
2.基础部件:
对合体字进行部件分析时,按照组合的 层次由大到小逐层分解,直到最小的部件 为止。凡是不能再分解的部件叫做基础部 件,基础部件由笔画构成。
五、形声字: 1.形声字:
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的字。 2.形声字的产生方式: (1)直接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烷、镭 (2)在独体字上添加声旁而成:齿、鶏 (3)在独体字或合体字上添加形旁而成:
狮、娶、趾
3.形旁和声旁的搭配:
4.形旁的作用: (1)少数同义:船、爹、爸 (2)多数只有一些联系:柳、流、销、闻 (3)没有表意作用:理、花、镜 5.声旁的作用: (1)音同:湟、惶、蝗 (2)音近: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 (3)不同:诸、暑、绪、赭
(3)基本笔画:横、竖、撇、点、折 4.笔画的组合方式: (1)相接:人、入、上、工 (2)相离:八、二、川、儿 (3)相交:九、力、又、丈 5.笔顺:
笔画的书写顺序叫笔顺。
6.笔顺的一般规则:
四、形旁、声旁、记号: 1.字符:
组成一个汉字所使用的结构单位,称为这 个汉字的字符。
合体字的字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偏旁,大 体上相当于第一级部件。 2.字符的类型: (1)形旁:与文字所代表的意义有联系的字符 (2)声旁:与文字的语音有联系的字符 (3)记号:与语音和意义都没有联系的字符
六、会意字: 1.会意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旁合在一起表示一 定的事理,这样构成的字叫会意字。 2.会意字的类型: (1)图形式:炙、杲、杳 (2)重叠式:林、森、棘、棗(枣) (3)顺字连续式:尘、歪、孬、粜

课件3:第三节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

课件3:第三节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

2.汉字的部件指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含义:部件是汉字基本的构形单位。部件是由笔画 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2)特点:①不管笔画多么复杂,如果串联在一起分不开,都可 以作为一个部件看待,如“事、串、重”;②只要能够拆开作 为独立的结构单位,就都可以看作是部件。如“燃”可以拆分
5.试举例分析“金、木、水、火、土”几个部件在字中出现的 位置有什么特点。
[明确] (1)位置不一,形态不一。 比如“水”,在方块天地中,不但可上可下,而且可左可右。 不过在左边多数写作“氵”,在右边和上边多数保持原样,在下 边有很多写作“氺”。“金、木、水、火、土”五个部件笔画都 比较简单,所以在与复杂的部件组合时,无论位置如何,所占 面积都不大。如“锵、椴、鸿、煞、塞”等。
3.下面四个字是由象形字“人”( )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 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比”“化”两例,用七字句描述 “从”“北”的形体结构与字义。要求:①形义描述合理;② 押韵。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这四个 会意字,弄懂字的形义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仔细阅读例句,按 照例句的形式,针对“从”“北”两个字分别写出两个七字句, 所写的语句要能展示字的形义关系;此外,还要注意所写句子 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品位 高雅,符合事理逻辑。 答案:(示例)从:一人前行一人后 后人跟随前人走 北:二人站立背靠背 字义相背可意会
4.请以“五行”部件组成的字为例分析同一部首的字在意义上 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 因为汉字大多是形声字,而形声字一般是由声旁和形旁 两个部件构成,形旁表意,声旁表音。 所以,由同类偏旁构成的一系列汉字,大多与其偏旁义有关。 如由“金”字旁构成的汉字大多跟金属有关,由“木”字旁构 成的汉字大多跟植物有关,“水、火、土”也都各自跟一类事物 有关。 汉字的这个特点给我们识字辨义带来很大方便,只要掌握了一 个偏旁义,便会随之了解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汉字。

汉字的结构理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字的结构理论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顶—颠
陈—阵;荼—茶; 史—吏;享—亨
二、陈梦家的“三书说” 象形、假借、形声
三、唐兰的“三书说” 象形,象意,形声
四、裘锡圭的“三书说” 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 五、王宁的汉字构形学 构件:表形、表义、示音、标示
六、苏培成先生的现代汉字新六书说
现代汉字从内部结构说,是由意符、音 符和记号构成的,这三类字符搭配使用, 构成了现代汉字的六种类型。为了和传 统六书相联系,我们叫做现代汉字的新 六书。
四、半意符半记号字
布:从巾父声,音符“父”已经不易识别,成为 了记号。
霜:从雨相声,表示天象的字多从雨,现在 霜不读相。相是记号字。
有些是由于汉字简化,使得音符不再表音, 例如:
灿:繁体是燦,从火粲声。简化字中粲变成 了山,山是记号。
灯:繁体是燈,从火登声。简化字中登变成 了丁,丁是记号。
有些是从古代的象形字变化而成, 一半是意符,一半是记号。
二、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符构成的。 比如:伐(泛指砍)
劣(引申为恶、不好) 尖(上小下大,指的是上端的细小部分) 嵩(从山从高,指的是山的高大) 擤(xing三声,从手从鼻,用手捏住鼻子, 排出鼻涕) 吠(从口从犬,表示狗叫)
有的会意字是重叠同一个意符构成的, 比如: 矗(三个直重叠在一起,表示高耸) 晶(三个日重叠,形容光亮) 磊(三个石表示石头多) 森(表示树木众多)、林(表示树木 丛生)、炎(表示火焰升腾)
提交
主要内容
字理识字法4
奇特联想法
启发学生通过汉字部件的特点进行联想, 尽量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不过这种 联系一般是没有汉字理据的。
课堂活动设计案例 看图猜字。汉字知识重点总结篇 Nhomakorabea考研重点

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汉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研究汉字的形体可以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只就形体研究形体,不联系字音和字义,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外部结构研究;另一个角度是联系字音和字义来研究形体,这种研究可以叫做汉字的内部结构研究。

例如“想”字,从外部结构研究说,第一步分为“相”和“心”,第二步“相”还可以分为“木”和“目”。

“心”“木”“目”叫做基础部件。

这三个基础部件又可以分解为笔画。

如“目”分为竖、横折、横、横、横。

从内部结构研究说,“想”分为“相”和“心”两个偏旁,“相”表音,“心”表义,由表音和表义偏旁组成的字叫形声字。

我们这门课程只研究汉字的外部结构。

从外部结构研究说,汉字从小到大有三个层次,就是笔画、部件和整字。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三个层次。

一、笔画书写汉字时,从落笔到提笔笔尖运动在书写材料上所留下的痕迹叫做笔画。

笔画是汉字构形的最小单位。

研究汉字的笔画,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笔画数。

笔画数指的是每个汉字有几个笔画。

学习汉字时要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汉字的笔画数。

计算时要根据规范字形,不能根据不规范字形。

例如“骨”的规范字形是9 画,而它的旧字形作“”,是10画。

“象”的规范字形是11画,而它的旧字形作“”,是12画。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7000个通用汉字每个字的笔画数,是汉字笔画数的标准。

(二)笔形。

笔形指笔画的形状,现代汉字的基本笔形有五种,就是横(一)、竖(∣)、撇(丿)、点(ヽ)、折()。

横包括提(),点包括捺(乀),竖钩()归竖,折包括各种折笔,如横折()、竖折()、撇折()等。

在五种基本笔形里,横和竖出现的次数最多。

(三)笔画的组合。

笔画的组合指笔画和笔画的组合类型,有三种:1.相离,笔画彼此分离,如:三川小六刁习。

2.相接,笔画和笔画相接触,如:厂了口上工乍。

3.相交,笔画和笔画相交叉,如:十丈中车丰事。

“刀”和“力”都是由折和撇组成的,但组合关系不同,“刀”是相接的,“力”是相交的。

汉字的构形、意义和使用

汉字的构形、意义和使用

(一)笔意的恢复现代汉字构形理据丧失在字形方面的原因是笔意的模糊,这一点又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隶变造成的象形性消逝。

隶变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次剧变,从篆到隶,汉字书写形制由曲到直的变化、笔划的省减、构件的粘合等,使字形的象物性由淡化以至消逝,构形理据不能直接由字形看出。

例如:惚榉譊祇嚓衣牛亦以上的字或构件由于书写形制的不同而使象物性淡化,构形理据不能直接通过字形得到了。

再如:“更”在小篆中写作“縅”,从“攴”、“丙”声,在楷书中“丙”和“攴”粘连不可分了,其构形理据也就不能直接从字形看出了。

2.隶变造成的字形混同。

隶变使原来的一个形体变成了几种不同的写法,同时又使得很多原来不同的形体变得没有了区别,这样,好多字的构形理据就不能通过字形的分析而得到了。

例如:洲著塥咒柱騕嗌稱岷鄑造騔嘭囫舔撸人卜土从卧危北监地赤走志黑隶变使“人”变成了“卜”、“”、“”等,但“人”的构形理据是绝不可以用“卜”等字形来解释的。

隶变使“大”、“夭”、“火”等不同的形体都变得和“土”没有了区别,但这些字的构形理据是不可以用“土”来解释的。

3.在简化现代汉字时,符号替代造成一些部件合并。

如:驭鸡汉邓仅欢凤圣树对轰又驭鸡汉邓仅欢凤圣树对轰以上的字中,除了“驭”外,其它字中的“又”字已经完全变成了人为约定的记号,这些字的构形理据与这些记号没有任何联系。

隶变和简化使汉字的象物性淡化,使原来不同的构件混同,使原来相同的构件变得不同,从而隶楷的构形理据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理据丧失的情况下恢复笔意,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意化。

意化是指字形已脱离了原初的象物性而与它所记录的词义固定地联系在一起了。

如“日”已不再象形,但“太阳”义已贮存在字形中了。

“辶”已不能通过析形而知义,但它已与“行走”义联系在了一起了。

对于意化了的形体,我们在分析构形理据时,要把汉字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把个体汉字纳如到整个汉字的总系统中,在字与字的相互联系中去认识。

汉字构型的原理和依据.

汉字构型的原理和依据.

汉字构型的原理和依据1、汉字起源于图画图画来源于现实形象。

因此,象形字的构形理性就是模仿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

古代象形字接近于图画,但是与图画有本质区别:象形字与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图画虽然可以表意,但不能表示语言中确定的词,不能与词语形成确定的对应关系。

2、象形字是构成汉字的基础许多会意字和形声字是由象形字组成的。

现代汉字中仍然有许多字都来自于象形。

虽然由于形体演变已经看不出所象之物的原形了,但是,如果追根溯源,仍然可以找出形体演变的轨迹。

汉字的部首多数来自象形字。

例如:羊、牛、马、鱼、鸟、虫、犬、日、月、山、川、水、舟、虎、人、足、目、车、戈、斤、门。

因此,掌握了象形字,基本上就掌握了汉字的大部分构件,从而推及学习其他的汉字就比较容易了。

3、语言中的词并不都有形可像因此,象形造字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复杂的事物、抽象的概念都无法象形。

即使是具体的有形之物,也未必都能够使用这种方法造字。

例如:桌椅板凳、衣物床铺;飞禽走兽、瓜果梨桃;家什器皿、工具产品等等。

虽然都有具体的形体外观,也都可以描摹成像,却并不一定采用象形造字法造字。

例如:虎豹豺狼、鸡鸭鹅狗;鱼鳖虾蟹、鹰雕燕雀;蝼蛄、蚂蚁、蝴蝶、蜻蜓;喜鹊、夜莺、鹦鹉、鹭鸶;只有“虎”、“鱼”、“燕”是象形字,其余都是形声字。

又比如,同样是树上结的果子,象形字很少。

“李”“杏”“枣”是会意字;“梨”“桃”“桔”“柿”则是形声字;只有“果”是象形字;连绵词“枇杷”、“菠萝”、“葫芦”等等都是形声字。

采用形音义复合法抽象的观念、复杂的概念都无法使用简单模仿的图画方式,只有采用复合法造字。

例如:表示“苦辣酸甜”的感觉;表示“劳动”“休息”的动作;表示“思念”“盼望”的心理等等,都不能用简单象形的方法来表示。

因此,通过图形组合、意义相关或者语音联想等方式,表达复杂的词汇意义。

围绕汉字“形、音、义”三要素,通过构字成分的组合变换,或加指示的符号、或用符号拼合、或提示意义、或提示读音……经过无数代的约定俗成,逐渐形成了汉字独特的构形理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与标准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王 宁引 言 汉字是由不同数量、不同功能的部件依不同的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

部件的数量、功能和组合方式(位置、置向、交接法),是每个汉字区别于其他汉字最重要的属性,汉字的信息量主要是由部件来体现的。

就汉字的教学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对汉字进行讲解;就计算机形码的编制来说,不通过部件,就无法确立码元。

因此,把部件从现代汉字中拆分出来,便成为汉字字形处理的基础工作。

由于部件拆分对信息处理和汉字教学不可缺少,所以这一工作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中自发进行,部件拆分的结果纷纭交错、五花八门。

例如一个简单的6笔“羊”字,竟有5种拆分方法:A1、十、一;B1、 ;C1、 ;D1、一;E1羊。

这5种拆分法贯穿到由“羊”组合的字里,要影响将近70个字。

而且,有些系统在处理一些笔画变异形成的变体时,又出现了与“羊”不一样的拆分。

例如,把“羊”整体保留下来不拆的,却把“羞”“翔”“羚”中的“ ”,拆成“ 、 ;把“羊”拆成“ 、十、一”的,却把“美”“善”“羔”上面的“ ”拆成“ 、王”。

一个6笔画的常用独体字尚且如此,笔画更多一些、构形更复杂的字,就更不用说了。

部件拆分呈现如此纷纭的情况,给教学汉字和处理汉字的授、受双方都带来了严重的不便;哪一种拆分是合理的,衡量起来也无据可依。

这使大家认识到,在信息时代,部件的规范是汉字规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如果不进行部件的规范,语言文字的规范必然要因而受到冲击。

计算机编码中部件使用的混乱状况,必将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受到影响,进而妨碍国际交流,干扰基础教学。

可以说,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要想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树立汉字构形规律性的思想。

在汉字构形是否存在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古汉字是表意文字系统,每个汉字的构形都是以来自词义的字意为依据的,是有字理可循的。

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化阶段,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性质,大多数字形仍具有理据,少部分字形构字理据虽不太明显,但完全可以通过历史的溯源分析出来。

其中极少部分汉字字形与意、源发生矛盾的,又可以放到构形系统中进行优化处理。

共时平面上的汉字是具有内部的系统性的。

汉字与汉字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每个汉字在系统中具有自己的位置,受到前后左右相邻汉字的制约。

所以,汉字构形的分析从个体看,有意义作为依据;从总体看,有系统中的前后左右关系加以制约,它是有客观规律的。

部件的规范应当是这种客观规律的忠实体现,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些人的主观意志来强加给另一个或另一些人的随意行为。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现代汉字已经成了一堆毫无理据可言的任意性符号,已经不存在什么理据和构形规律,当然也就失去了讲解和拆分的客观标准。

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一种被称作“流俗文字学”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

这种方法把“趣味性”当成追求的目标,将个体汉字视为一个个孤立的形体,凭主观想像,作出毫无根据或根据不足的解释。

也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汉字部件拆分变得无理可讲、无据可依,成为一种是非莫名的个人主观行为。

这样做,拆分的结果产生的诸多差异,无从辨其正误,也就没有什么规范可言。

进行现代汉字的部件规范,必须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问题,又必须同时对相应的三种情况定出操作性的条例:(一)现代汉字的部件组合,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究竟有没有理据?如果遇到没有理据或理据不明的个别情况,应当如何处理?(二)现代汉字的部件组合过程,就大多数情况而言,究竟有没有客观的规律?如果遇到不符合规律的个别情况,应当如何处理?(三)现代汉字及其构形的要素———部件,究竟是不是互有联系的系统?如果是,如何经过整理,使这个系统显现出来?这三方面的问题,还要涉及到一系列技术性的问题。

本文要论述的,主要是理论问题,有关的操作技巧问题,留待另文讨论。

一、现代汉字理据大量保留是历史的事实大多数人都承认,隶变以前的古文字,是存在构形理据的。

《说文解字》在秦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对小篆进行了整理,用“六书”中的前四书作为分析汉字的条例,又把9353个正篆,分别归入540部首下,实现了汉字字形与字理从个体到系统的统一。

古文字学发展起来以后,《说文解字》中字形的讹传与对字理分析的误差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纠正,古汉字形义统一的表意文字特点,在理论上已成定论。

从东周就开始萌发的汉字隶书,经过为时不算太长的发展,到秦汉之际,已趋成熟。

隶书作为今文字的开端,首要的标志是笔画的形成,其次是与篆文比较,构形有所简化。

由于书写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已不合小篆的理据。

这种在书写时一味求简而不强调构形理据的做法,在草书兴起后走向极端。

从出土的居延新简看,许多字的书写已经不见部件只见轮廓,甚至起、落、连、断一时难以辨清,离开上下文,一般人不易识别了。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隶变使汉字理据丧失”的结论,在许多论及汉字史的书、文里,都一再强调。

此后,这一说法又被笼统地用于比隶书更晚的楷书,于是,“楷书已经不具有理据”的说法也非常流行。

其实,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片面性的。

自从汉字走出宫廷,不但被下层隶吏,而且被市民商贾所用以后,由于实用的驱动,的确出现了大量的不合规律的简化和任意书写的混乱状况。

但是,用历史的观点来看,这种状况是自发进行的非主流现象。

在中古与近代汉字史上,一方面是社会各阶层书写的随意和混乱,另一方面则是管理者和治学者不断增强力度地讲求“正字”;一方面是脱离理据求新求奇地乱讲字意,另一方面则是文字学家用极严肃的态度恢复理据、讲求“六书”。

这恐怕可以看作汉字发展史上永无止息的自发与自觉的矛盾斗争。

隶书在严肃的表奏、对策、碑碣中,书写与结构仍有规律可寻。

而楷书阶段的汉字,自觉规范的力度更大。

拿唐代而言,颜元孙《干禄字书》分“俗、通、正”三体,主张分别不同的使用场合来择其用,对待当时汉字社会应用的实际,态度是开明的,但他也认为俗字“倘能改革,善不可加”,同时主张“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

”(《干禄字书・序》,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张参的《五经文字》则指出:“自顷考功礼部,课试贡举,务以取人之急,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字失‘六书’,犹为一事,五经本文,荡而无守矣。

”(《五经文字・自序》)颜元孙主张书写正式的严肃文体使用正字,张参主张文人考试时书写正字,他们所谓的“正字”,都以是否合于“六书”为标准,也就是要求合乎理据。

宋代市井用字更为纷繁,乱讲汉字之风随之兴起,王安石《字说》是其代表。

但是,《复古编》《佩鬌》《字通》等将俗字指向正字、探源明理的字书,兴起的势头更为猛烈。

特别是张有的《复古编》,辨析字形、区别字意十分精密,在当时影响极大,陈 在为《复古编》所作的叙中言及“其说以谓专取会意者,不可以了六书;离析偏旁者,不可以见全字”。

清代丁杰在乾隆四十六年《重刻复古编》书后指明这两句话即是针对王安石《字说》的,并描绘了宋代新说与复古的激烈论争,可见在正字问题上两种观点的分歧。

宋代大量正字字书流传而王安石《字说》的亡佚,似可看作这场斗争的一种结论。

清代是《说文》之学的鼎盛时代,正字之外,又有“讹、变、通、别”之分,都是以《说文》所定之“六书”作为正字与非正字的划分标准的。

我们简要叙述这段历史(这里暂不评说当时正字观点的是非得失),是想说明这样一个尖锐的事实:在历代统治文化正字法的强化下,汉字得以大量保存理据;起码,绝大多数通行字的字形与旧时理据保持着明确的对应关系,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

根据我们的测查,汉代碑刻文字经过归纳整理后,在一级拆分平面上,理据尚存者占91%左右,马王堆出土帛书传抄上古典籍的文字,去重、归纳、整理成字表后,个体汉字在一级拆分平面上,保留理据的占89%以上。

唐宋时代的正字自不必说。

现代汉字形声字已达90%以上,义符的表义能度也较好地保留下来。

这些都表明,说现代汉字已经成为一堆毫无客观意义可言的任意性符号,可以乱拆乱讲了,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理据的客观性免除了部件拆分的主观随意性,决定了拆分正误的可辨性,使现代汉字部件的规范有了可能。

二、现代汉字保留构形理据的实际状况现代汉字是指书写现代汉语的楷书字,它是历史的隶书、楷书直接演变而来的,但就具体字形而言,又是自甲骨文以来各代字形直接和间接积淀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说,楷书字形的溯源是不难实现的。

但是,汉字书体对结构有直接的影响,楷化以后的汉字理据,不同于古文字阶段汉字的理据,而具有这一阶段的特点。

在古文字阶段,作为构形基础要素的独体字和一部分表形的非字部件,大多是象形字,这些字所具有的识别信息来自物象,因而能脱离字的群体而独立具有理据。

例如,人们可以见眼睛的象形符号而想到“目”,见太阳的象形符号而想到“日”等等。

当这些象形符号去组构其他字时,也常常以其象物性带给合体字以理据:古文字“旦”以日之初升状为理据,“监”以目之俯视状为理据……因此,古文字的理据是从基础构形要素开始、为每个字符独立具有、可以从具体的物象作为起点来解释的。

经过小篆的规整,到了隶、楷阶段,汉字的构形理据发生了四方面的变化。

首先,是象形性从淡化到消失。

基础部件脱离了字的群体很难独立识别。

例如,小篆中的“ ”(bao)象人两手曲形有所包裹的样子,凡从 的字,多有圆曲、周遍、包裹、内聚等意思。

而在现代汉字里,这一形体演变为“ ”,不象曲形包裹状了。

正因为如此,现代汉字的构形元素,必须依靠组合和聚合,以群体作背景,方能显示其构意。

如包(婴儿在襁褓中,义为包裹)、(两手捧着细碎的米,义为掬起), (承盘旋转一周,义为周遍)、旬(日子经十而一度循环,义为十日)……都是在组合的另一部件配合下,理据才能显现。

而且,一个字尚不足训。

许多从它的字类聚后,方能见其理据所在。

还应说明的是:汉字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产生之初,它们已与语素结合,而把语言意义承负为己有。

在现代汉字中,这些失去象形意味的部件,不再以物象提供识别的信息与解释的依据,而是直接以其具有的语言意义和声音来提供所从之字的理据;如“ ”已失去网形,但却具有网意,成为网的变体而为罟、 、罾、罢、署……提供理据;“矢”已不像一支箭,但却具有箭的意义,因而可以给矩、短、矮、矫……提供理据;“隹”已失去短尾鸟的形状,但却从语言中承袭了zhui音,因而可以给谁、椎、碓等字提供声音信息,等等。

这种现象,我们称作象形部件的义音化。

义音化以后的部件提供理据的功能,与它单独成字时记录语言的功能是一致的。

至于那些不成字的象形部件,虽然仍有少数遗留,已经属于边缘现象,只能进行个别处理了。

第二,经过隶变时部件的粘合,加上受行书连笔的影响,原来的古文字基础构形元素,产生了形体的粘连,有合二而一甚至合更多部件为一的现象,例如“辶”“共”“西”“更”“退”等字即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