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

合集下载

《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中的死亡探析

《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中的死亡探析

《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中的死亡探析[摘要]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坛著名女诗人之一,其创作的近一半的诗歌涉及死亡,她将对生命意义的困惑融入到其死亡诗歌作品中。

本文通过诗歌细读的方式,对其有关死亡主题的重要诗作之一《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进行赏析,旨在探索其死亡诗歌的独特之美与哲理意味。

[关键词] 狄金森;死亡;意义19世纪美国文坛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地区的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家庭。

她的诗歌意象奇特、语言简朴、韵律多变,散发着独特之美。

她一生创作的1775首诗歌,尽管涉及自然、爱情、友谊、人生、死亡等多个主题,但最富魅力,也是其诗歌艺术精华的部分当属死亡主题的诗歌。

其关于死亡主题的诗歌多到600余首。

可以说,死亡与永生是狄金森死亡诗歌永恒的主题。

狄金森生活的19世纪中期,各种流行疾病的肆虐导致波士顿地区人们的死亡率很高,而且在狄金森的人生中,多位至亲相继离世。

这一切使得死亡这一自然现象对狄金森有着很大的冲击。

生离死别的痛苦人生经历、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浓厚宗教氛围促使狄金森对死亡进行反复地思考与吟唱。

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清教徒对死亡的豁达态度,凭借意象化的思维、非凡的想象力以及对语言超凡的驾驭能力,不仅对死亡而且对死后世界从多角度进行描写、体验、思考和想象,充分体现了她因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困惑与矛盾迸发出的奇美艺术。

本文通过诗歌细读的方式对其有关死亡主题的重要诗作之一《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进行赏析,以此探索其死亡诗歌的独特之美与哲理意味。

诗歌《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是一首死亡体验诗。

在诗中,诗人对葬礼仪式以及死亡降临的那一时刻死者的主观意识渐渐丧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同时,也打破了以往人们认为的死亡无意识的论断,逼真地展现了人即将死亡的场景。

I Felt a Funeral,in My Brain 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1]Emily Dickinson (1830-1886)I felt a Funeral,in my Brain,我感觉葬礼,在我脑中举行,And Mourners to and fro 哀悼者来来往往Kept treading-treading-till it seemed不停踱步——踱步——直至That Sense was breaking through- 我的感官如开裂一般——And when they all were seated,待他们坐定,A Service,like a Drum- 宗教仪式开始,如同鼓点Kept beating-beating-till I thought 不停敲击——敲击——直到我感觉My Mind was going numb- 头脑开始麻木——And then I heard them lift a Box 接着我听见他们抬起棺材And creak across my Soul 同样带铅钉的靴子,再次With those same Boots of Lead,again,吱吱嘎嘎在我灵魂碾过The Space-began to toll,接着四空——开始鸣响丧钟,As all the heavens were a Bell,整个天空变成一口丧钟,And Being,but an Ear,而人,只剩下一只耳朵,And I,and Silence,some strange Race 而我,还有寂静,一个陌生的种族Wrecked,solitary,here- 被毁灭的,孤零零的,在这里——And then a Plank in Reason,broke,接着理智的木板,断裂,And I dropped down,and down- 我往下跌落,往下——And hit a World,at every plunge,每次跌落,撞击一个世界,And Finish ed knowing-then-接着——失去知觉——这首诗共分为5个诗节。

Emily_Dickinson诗歌赏析

Emily_Dickinson诗歌赏析

①I’m Nobody!我是无名之辈-Emily Dickinson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Are you nobody, too?你也是无名之辈吗?Then there’s a pair of us----don’t tell!那么我们就是一对儿了!千万不要透露出去They’d banish us, you know!不然我们都会被他们驱逐,你知道。

How dreary to be somebody!做一个某某,是多么沉闷无聊How public, like a frog众人像是青蛙To tell your name the livelong day整日地把你谈论啊To an admiring bog!对着他们倾慕的泥沼我是无名之辈艾米莉·狄金森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你,也是,无名之辈?这就凑成一双,别声张!你知道,他们会大肆张扬!做个,显要人物,好不无聊!像个青蛙,向仰慕的泥沼——在整个六月,把个人的姓名聒噪——何等招摇!This poem is Dickinson’s most famous and most defense of the kind of spiritual privacy she favored, implying that to be a Nobody is a luxury incomprehensible to a dreary somebody—for they are too busy keeping their names in circulation. But to be somebody is not as fancy as it seems to be.Emily DickinsonAs you probably noticed when you read this poem, none of the themes that I discussed in the Overview of Dickinson applies to this poem. My list was not meant to cover every topic Dickinson wrote on, nor does every poem she wrote fit neatly into a category.Dickinson adopts the persona of a child who is open, naive, and innocent. However, are the questions asked and the final statement made by this poem naive? If they are not, then the poem is ironic because of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persona's understanding and view and those of Dickinson and the reader. Under the guise of the child's accepting society's values, is Dickinson really rejecting those values?Is Dickinson suggesting that the true somebody is really the "nobody"? The child-speaker welcomes the person who honestly identifies herself and who has a true identity. These qualities make that person "nobody" in society's eyes. To be "somebody" is to have status in society; society, the majority, excludes or rejects those who lack status or are "nobody"--that is, "they'd banish us" for being nobody.In stanza 2, the child-speaker rejects the role of "somebody" ("How dreary"). The frog comparison depicts "somebody" as self-important and constantly self-promoting. She also shows the false values of a society (the "admiring bog") which approves the frog-somebody. Does the word "bog" (it means wet, spongy ground) have positive or negative connotations? What qual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sounds a frog makes (croaking)?Is there satire in this poem?Some readers, who are modest and self-effacing or who lack confidence, feel validated by this poem. Why?②To Make a Prairie…To make a prairieIt takes a clover and one bee,One clover and a bee,And revery.Revery alone will do,If bees are few.去造一个草原张祈试译去造一个草原需要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一株三叶草和一只蜜蜂,还有梦。

从陌生化角度解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

从陌生化角度解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特色

驭 能 力 ,敏 锐 的观 察 , 以 及 深 刻 的 思 想 使 这 些 诗 歌 穿 越 时 俄 国 形 式 主 义 学 家 肖克 洛 夫 斯 基 提 出 的陌 生 化 理论 来 解 读
睛 就在窗户外边 ”。小说中多次提到 “ 黑 暗 的 手 抚 在 窗 子 注释 :
上 ”,似乎预示着死 亡的存在 ,并不是那 么遥 远,而是近 [ 1 】 李文莲: 《 生命意识:新时期散文研究的新的理论基点 ,山
自然 规 律 时 , 叶 尔 克 西 选 择 了 “ 天 亮 又 天 黑 ” 这 样 的 题 【 4 ] 李文莲. 生命 意识:新时期散 文研究的新 的理论基点 [ J ] . 山东师 日。两 组名 词 相 互 辉 映 ,共 同诠 释 生命 的浩 瀚 哲理 。 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 ,2 0 1 0 ,( 2 ) . 在 叶 尔 克 两 作 品 中 体 现 出 的 生 命 意 识 , 实 质 上 是 建 [ 5 ]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三卷 )[ M ] . 北京:人民 在~ ‘ 种 甲 和 、 从 容 的 美 丽 心 态 之 上 的 。 在 哈 萨 克 人 的 眼 出版社 ,1 9 7 5 . 中 , 死 亡是 一 种 归 真 , 同 归 生 命 的本 源 , 这 是 一 种 超 脱 世 [ 6 ] 祝谦编 . 新疆文学作品 大系 [ M ] . 乌鲁木 齐:新 疆美术摄影 出版 俗 的 从 容 心 态 。 叶 尔 克 西 以独 特 的视 角 在 作 品 中 诠 释 了 生 社 ,2 0 0 9 .
得 以摆脱世俗规 范的束缚,新颖独特,别具一格。本文试 图运用俄国形式主义学家肖克洛夫斯基提 出的陌生化理 论 来解读 艾米莉 t 狄金 森的诗歌 ,并从语 言的陌生化 、意象的陌生化、主题 的陌生化 三个方面对其诗歌 进行分 析 ,从而证 明狄金森诗歌 的独特魅力在于她那独树 一帜 的诗歌语 言,大胆精妙 的诗歌 意象,还有复杂深奥 的诗歌

心灵奏鸣曲 , 她的自然诗

心灵奏鸣曲 ,  她的自然诗

心灵奏鸣曲,她的自然诗2. 美国女诗人埃米丽·迪金森的自然观与她的社会、家庭以及个人阅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她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既反映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又不时地唱出与清教主义旋律相近的曲调。

她热爱大自然,但又夹杂着疑惑和恐惧。

她的复杂的心理因素构成了她的复杂的自然观。

3.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

她以自然物为创作对象的诗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而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通过对部分自然诗作品的解读,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景色诗和哲理诗以及其超验主义自然观和反超验主义自然观,揭示了女诗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

4.“自然”等同于“知识”,为直觉或“超灵”难以洞悉;“自然”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它对人的基本利益漠不关心,两者之间的疏离感无法打破。

因为不能体悟“自然”的本质,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逐渐加深,也构成了她对超验主义自然观冷静的质疑。

狄金森和爱默生都相信读者应该经由个人的实践去感受和解读“自然之谜”,而两者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狄金森最终确定该命题无解。

5.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500多首关于自然的诗。

自然不仅净化了诗人的心灵,也成了她创作的源泉。

她从中感悟人生,写下了大量质朴清新的自然诗篇。

她的诗观察敏锐、笔触细腻、意象鲜明,或借景抒情,或寄物咏志。

本文探讨诗人自然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就其中几首最著名的自然诗进行分析。

①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写作特色;自然诗;赏析8.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意义的灵魂。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把文学放归大自然,借助文学呼唤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

本文选取美国19 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主要论述其自然意象,通过她的自然意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 诗歌; 自然意象9. 狄金森是美国著名诗人, 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了500 多首描写自然的诗。

对《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隐喻的解读

对《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隐喻的解读

对《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隐喻的解读作者:田桂玲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9期摘要: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和人的认知能力进行建构,并通过隐喻的方式渗透到语言中,从而反映出人们的思维和活动。

本文将对诗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中的隐喻进行认知语言学分析,从其独特新颖的诗歌语言中来领略作者的意象思维,感受诗人对爱情和生命的幡悟与坦然。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隐喻引言艾米莉·狄金森作为19世纪美国文坛的杰出女诗人,一生创作了1800首诗歌,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作为其隐喻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全诗采用四音步与三音步交替的诗节形式,既给人营造出舒缓、轻松的韵感,又将悟尽死亡的悲哀与释然呈现出来,向世人展示了狄金森面对死亡时豁达的哲学思考。

作为现代派诗歌的先驱,狄金森文思缜密,立意新颖,善于从内心世界的观照中来挖掘隐痛和希冀,评论家威廉斯在称赞其作品时这样说道:“迄今为止在诗歌这个人迹罕至的精神领域里,她代表了19世纪美国心灵拓荒最高的才智。

”《因为我不能停止等候死神》作为其诗歌作品的代表,通过一系列隐喻的运用,借用独特的韵律节奏、变异的词汇句法,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与思考,以“连根拔起的植物,带着雨水、露珠和泥土的芬芳,给人无可传递的清新感”的方式将一系列隐喻融汇其中,在装饰诗歌的同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一﹑诗歌创作背景及梗概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女诗人,在其有生之年,渴望被世人接受的她,在文学创作的探索与努力中,仅有几首诗被出版,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又遭遇种种不幸,接连不断的打击让她渐渐平静,并最终选择了归隐幽居的生活。

从此她着一袭白衣,闭门独处,在孤寂而漫长的岁月流逝中,用一首首简短而深刻的诗歌,抒写着对自然、对爱情、对生命、对死亡的咏叹,尤其是其作品中对死亡主题的流露,更是蕴藏着豁达而现实的哲学思考。

狄金森的隐居生活,以及对死亡的认识,伴随着早年生活的安默斯特镇,而狄金森的家是镇上办理丧事送葬必经的地方,同时,狄金森朋友的去世,也给敏感的女诗人的内心带来无尽的悲哀与感伤,一幕幕缅怀亲友的画面,更加重了女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冷静面对。

走向反符号主义:艾米丽 狄金森诗歌《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的符号式解读

走向反符号主义:艾米丽 狄金森诗歌《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的符号式解读

走向反符号主义:艾米丽·狄金森诗歌《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的符号式解读罗军[1]辛苗[2]([1]昭通学院外语系云南·昭通657000;[2]昭通市委党校科研处云南·昭通657000)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7-0060-03摘要不论是在东方学界还是西方学界,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都因其丰富的精神生活、巧妙的思想表述、独特的创作特征、罕见的语言魅力等因素成为很多学者十分关注的诗人。

在她的众多诗歌当中,《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一直以其文本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很多学者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

不过,从反政治符号主义、反社会符号主义、反文化符号主义以及反语言符号主义等四个方面去探索这个文本在符号化的世界中潜藏的反符号主义思想,目前尚无先例。

关键词反符号主义艾米丽·狄金森《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Towards Anti-semioticism:Semiotic Interpretation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I'm nobody!Who are you?"// Luo Jun[1],Xin Miao[2]Abstract Either in western or eastern academic fields,Emily Dickinson,a famous American poet,has caught numerous schol-ars'attention due to her rich spiritual life,skilled expression of her inner ideas,particular writing styles and rare language charm. Among her poems,her poem"I'm nobody!Who are you?"has been attracting many scholars to give to it many new interpreta-tion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wing to its special charm.But there are no interpretations exploring the anti-semioticism of this poem in respects of her anti-political semioticism,anti-social semioticism,anti-cultural semioticism and anti-lingual semioti-cism.Key words anti-semioticism;Emily Dickinson;"I'm nobody! Who are you?"1引言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艾米丽·狄金森与其他诗人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她在与读者交流的时候没有用一种一针见血的方式去反对我们共同生活的符号化世界,而是以一种象征或者隐喻的方式来表述她反对世俗的政治符号主义、社会符号主义、文化符号主义以及语言符号主义等思想。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雷唯蔚【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女诗人,有“白衣修女”之称。

在其默默无闻的一生中,创作了1700多首诗歌,其中的500多首以死亡为主体,更多的诗歌主题关乎到爱情和永恒。

本论文旨在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进行解读,以寻求其理想的爱情,对死亡的超然认识以及所追求的超现实化的永恒。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 爱情 死亡 永恒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E m i l y Dickinson,1830-1886)一生所创作的1700多首诗歌中,主题中融汇了爱情、死亡与永恒,与美国诗人惠特曼(Whitman)并称为“美国诗歌的两座高峰”。

这位深居简出、终身未嫁的女诗人过着修女一般的生活,因不愿意与出版商妥协而仅仅发表了7首诗歌。

艾米丽•狄金森不因经济利益而拍卖自己的灵魂,而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她所留下的诗篇内容含蓄而敏锐,却又包含着深刻的韵味,开创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意象派之先河。

一、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和永恒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以抒情为主,通过对美的事物和景物艺术化而迸发出激情,其委婉的诗歌表达形式是动感的,更是其内心情感的呈现,形成了高度的思想概括。

虽然诗歌创作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然艾米丽•狄金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所创作的诗歌是运用委婉的语句表达真情实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时,要从诗歌的艺术性角度对诗歌创作内容深入体会,以从诗歌中能够准确地捕捉诗人的创作意境。

与其他的诗歌作品相比,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不仅感性、浪漫,还充满着哲学味道,透过简短的诗句,就能够从中悟出人生道理。

比如,艾米丽•狄金森在创作自然景物描写的诗篇时,并不是对单纯的景物以感想,而是更多地赋予了景物以道德意义。

以“冬日的斜阳”为例:冬日的午后,有一道斜阳。

……每当它来临时,大地屏住呼吸。

这首诗歌中,“冬日的斜阳”所象征的就是死亡,当斜阳来临,“大地屏住呼吸”,浓重的死亡气息被暗示出来。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主义思想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主义思想
义 思 想 和 非 纯 自然 的 诗 歌 体 现 的 人 与 自然 相 处
之 道两 个 主要方 面 进行探 讨 。
二. 描 写 自然 中的 生态 思想
狄 金 森 的诗 歌 中 有 多 达 五 百 多 首 的 自然 诗 歌, 生 活 中她 的 花 园就 是缩 小 版 的生 态 系统 , 但 是 她 的 视 野 又 可 以 从 小 花 园 看 到 自然 的 芸 芸 众 生、 日月 星 辰 、 季 节更 替 、 花草 鸟 虫 , 这 些 都 是她 歌 颂 的 对 象 。 这 些 诗 歌 表 达 的 不 仅 仅 是 诗 人 笔
认为“ 没 有 什 么 文 学 作 品 不 可 以 从 生 态 的角 度
以生 态 中心 主义 为基 础 , 承 认 大 自然 的 内 在 价
值” ( 汪树 东 2 0 0 8: 3 6) 。这 里 我 们 知 道 , 狄 金 森 的诗 歌 所 反 映 的 是 生 态 至 上 , 大 自然 是 有 其 本 质 的。 以生态 为 中 心 , 以 自然 为 中 心 , 人 类 才 能正 确地 生 活生 产劳 动 , 才能走 地更 远 。本 文将 通过 艾 米 莉 狄 金 森 的描 写 自然 的 诗 歌 体 现 的 生 态 主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O 0 9— 4 7 3 3 . 2 0 1 5 . 0 2 . O 0 7
一 .
引言
们 今 天 的 生 态 感 悟 和 生 态 建 设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著 名 的 美 国 女 诗 人 艾 米 莉 ・狄 金 森 出 生 活 在 1 9世 纪 中 期 , 她 的诗 歌 多 达 1 7 7 5首 ( 盛 艳 2 01 2: 0 3 ) 供我 们 欣 赏 与 研 究 。其 诗 歌 中对 待 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摘要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了500多首描写自然的诗。

她对自然作了新颖深刻、细腻纤巧的描写,自然不仅净化了诗人的心灵,也成为她创作的源泉。

在狄金森歌颂自然的诗歌中,大自然的美与人类的善和谐统一。

本文从生态的角度来解读诗人对人与自然间关系的体验与认识,揭示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自然生态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引言自然向来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之一,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可谓是描写自然的高手,她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中的花木鸟虫为伴。

在狄金森创作的1775首诗歌中,关于自然的诗歌有500多首。

诗人从感官上诠释自然,日月星辰、山川湖泊、风霜雪雨、花草树木都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走入她的诗歌,流淌充满新鲜活力的生命。

通过对自然的讴歌,狄金森不懈地探讨着自然与人性、短暂与永恒的真谛。

狄金森酷爱自然,对自然怀有深厚的感情。

她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关注周围的世界,不断从大自然和自己亲身经历中获取创作灵感。

她是全身心投入大自然怀抱中的自然之子,周围的世界不再是客体,而是与她交融一片的整体。

她感到舒心、感到惬意,成为大自然的欣赏者和享受者。

一精灵古怪的动植物狄金森一生闭门幽居,以自然为伍,在有限的活动范围里,她撷取任何映入眼帘的景物为诗材。

她与小鸟对话,与花瓣亲吻、与小河嬉戏,甚至蛇、苍蝇、蜘蛛等都是诗人诗歌中常描写的对象。

一缕阳光、一条幽径、一盏烛光,都可能给她带来诗的灵感,激发她的创作。

狄金森对耳目所及的四周进行细心观察、深刻体会,精确地描绘出自然的现象以及她对自然的感知和了解。

她深入地观察自然、体验自然,她认为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散发着美的气息。

从这一点上,狄金森可谓是描写自然的高手,她对自然充满浓厚的兴趣、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让她在自然中能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并感悟到生命的内涵。

在《蜜蜂对我毫不畏惧》(第111首)中,诗人这样吟唱:“蜜蜂对我毫不畏惧。

/我熟识那些蝴蝶。

/丛林中美丽的居民/待我都十分亲切,/我来时溪流笑声更亮,/清风嬉戏更加狂放。

”这首诗里,狄金森把蝴蝶说成“丛林中美丽的居民”,蜜蜂并不畏惧“我”。

潺潺流淌的溪流会欢笑,清风的吹拂则如孩童般的嬉戏,大自然中的生灵都具有人的灵性,诗人同蜜蜂、蝴蝶的地位是对等的,她与“丛林中美丽的居民”广交朋友,这些小生灵也都对诗人格外亲切、友善。

狄金森在虫子、鸟儿、树儿和花朵的小世界里找到了友谊和欢乐。

诗人以一种调皮、聪慧、典雅的笔调吟咏大自然里的生灵,她对自然之物的精细刻画是她深入自然、仔细观察自然的结晶。

在狄金森的笔下,自然与人类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和谐相处,丛林是蛇尽情遨游的理想场所(第986首);老鼠被描绘成“简练的房客”,几只蜜蜂和着轻快的曲调,在温暖的阳光里翩翩起舞(第333首);鸟儿对玫瑰花依依不舍,尽情品尝玫瑰的芳香(第500首);蟋蟀的“啾鸣”是一种重大的庆祝活动(第1068首),即使是一株小草在自然中也十分享受快乐(第333首);狄金森甚至视“蛇”为她的朋友(第295首),将树上婉啭啼鸣的鸟儿视为“民谣歌手”(第99首)。

在《一个毛茸茸的家伙》(第173首)中,蝴蝶从最初的毛茸茸的蛾子变成“比贵妇人更俏丽”的蝴蝶。

在诗人看来,充满着生机的大自然尽情展现着它的鲜艳、美丽和丰硕,自然界微小的生命生生不息,代表着生态自然的活力与魅力。

在《我品味未经酿造的饮料》(第214首)一诗中,狄金森写道:“当‘店主人’把酩酊的蜜蜂/驱赶出毛地黄花的门庭,/蝴蝶也不再浅酌细斟,/我却要更加大口狂饮。

”在清新的空气里,晶莹的露珠纯净剔透,滋润着自然界的一切生灵,诗人陶醉其中。

她平等地看待蜜蜂与蝴蝶,应用拟人手法,把自然界的小昆虫描绘成亲密友人,大家共述衷肠,开怀畅饮,进入无我之境,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狄金森的自然诗都来自于日常生活,诗人的观察非常细腻。

在《我告诉你太阳怎样升起》一诗中,诗人将日出和日落比喻成生命的循环,她赞美生命的开始:“我告诉你太阳怎样升起/升一次,一条缎带……/这消息,像松鼠那样奔跑,/山峦摘掉她们的帽子,/食米鸟,开始鸣唱。

”诗人描绘了一幅太阳出来之后的新鲜亮丽的生活图景。

霞光沐浴着大地,松鼠因此兴奋得活蹦乱跳,享受着此刻的美好,日出东方时动物们的欣喜若狂被诗人描绘得一览无遗。

诗人想向世人宣告,人类和地球生物圈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人类不过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生物共同体的平等一员。

狄金森主张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这一独到的生态意识在其诗歌中处处可见。

她在空气、露珠、树木、花朵等的微世界里找到了友谊、轻松和欢娱。

在她对自然敏感细致的观察中,无处不透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理念。

她希望自己与自然界的生命律动协调一致,和谐地融入大自然中,并倡导人类要与自然为友,主张人类与自然是休戚与共,平等对话的关系。

二色彩斑斓的四季狄金森质朴而精炼的语言背后蕴藏着的是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寓意。

在其自然诗歌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悟,其中不乏有对小鸟、蜜蜂、蟋蟀等的描述,也有对于春夏秋冬的留恋与赞叹。

万物都有自己的节奏,四季的节奏也是按照自然固有美的规律运行的。

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季节紧密相关,而四季的更迭也是狄金森常常触及的主题,在其描述中,体现出的不仅是简单的表象呈现,更彰显着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对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思索。

当明媚的春天来到人间,诗人的心情无比喜悦。

在第99首诗里,诗人生动活泼的描写让读者似乎触摸到了酥软的春泥,倾听到鸟儿动听的歌声(“榆树上一位民谣歌手”),看到孩子们在绿草地上的欢愉和春光中困倦者舒心的酣睡。

美丽的春天是她诗歌创作的源泉,春天给人无限的遐想。

季节的更替按照自然固有的规律运行着,春天象征着美丽和欢乐,而夏天是热情的化身,诗人热爱炽热的盛夏:“你喜爱夏季?请尝试我们的。

”诗人以嗅觉、味觉和触觉为出发点,通过对馥郁的芬芳、清甜的果实、舒适的羽绒垫的描写,绘制了一幅新英格兰地区独有的温暖宜人的夏季景象。

在夏日里,太阳辉煌,小鸟歌唱,诗人充满喜悦之情。

当夏日离去之时,诗人略感哀伤,但硕果累累的金秋马上又会抚平她内心的惆怅。

在《晨曦比以往更柔和》中,诗人描绘了温柔的晨曦、火红的玫瑰、金灿的果实,红艳的原野还有艳丽的枫树,一切都让诗人陶醉其中。

她热爱夏日,热爱自然,对自然界的一切“住户”无不满怀柔情,大自然即是她的家园。

为了映衬这美景,诗人特意将一枚别针佩在胸前,可见她对大自然深厚的感情。

秋天是收获和成熟的季节,而冬天则是和寒冷联系在一起的。

狄金森以独特的眼光,从纷飞的雪花中找到诗的灵感和意境:“它从天空飘落,/纷纷扬扬挂满树梢。

它似雪白的羊毛/填满道路的坑洼,/使山峦和平原/呈现平坦的面容,/宽阔的前额从东/又延续到东。

”(第311首)诗人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场景。

雪花飞落,透着静谧,也显出神奇,它挂满树梢,填满坑洼,抚平山峦,此时的大地银装素裹,铺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寒冷的冬雪并非无情,它为来年的丰收做了充分的准备。

狄金森对季节的轮回有深刻的体验,她描绘了春日的风情万种、夏日的绚烂夺目、秋日的累累硕果、冬日的安宁静谧,五彩斑斓的四季在她的笔下一览无遗。

夏去秋来、季节变换是自然不变的定律,一切发展和秩序都按部就班地依照规律进行。

虽然四季轮回,山水依旧,狄金森却因其独特的视角和描写手法为世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自然诗篇。

三慈祥但诡秘的大自然在狄金森的笔下,自然与人类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和谐相处,她把大自然比喻为温柔的“母亲”,这位“母亲”对天地间的“孩子们”充满爱心:”大自然,/是最慈爱的母亲,/对每个孩子都很有耐心……/所有的孩子入睡时,/她把身子远远地转开好把她的一盏盏灯点上,/怀着无限的爱心,/和更加无限的关怀,/她金色的手指压着嘴唇/希望安静。

”(第790首)在诗中,无论是调皮的松鼠或者张狂的飞鸟,无论是渺小的蛐蛐还是弱小的花朵,都能得到大自然母亲的无限爱抚。

这位“母亲”亲切温柔地抚慰着自己的“孩子”,无论“他们”多么淘气、任性或是孱弱不堪。

当夜幕降临之时,这位“母亲”点亮盏盏灯火,关切地注视着进入梦乡的“孩子们”,并将手指放在“嘴边”,示意大地安静,唯恐任何声响惊扰了安然入睡的“孩子”。

万籁俱寂,夜色温柔,在自然母亲的怀抱中,世界是如此安详,如此充满诗情画意。

在第668首充满爱心的描绘中,自然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风景图,自然是一曲和谐的音乐。

清风嬉戏、蜜峰嗡嗡、鸟儿欢唱、雷霆滚滚,让人们仿佛听到了春天多姿多彩的乐音。

“和声”一词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各种声音的和谐悦耳,同时又表达了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人们应该去领悟、去感受自然,人类可以通过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获得安慰和宁静。

狄金森的诗歌既有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抨击与反思,也有对宇宙生命万物的尊重和“敬畏”。

大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面对自然的力量,人类显得尤为渺小和无助。

怒吼的雷声和闪电给人带来惊恐和不安(第1593首);闪电如剑,疯狂而又迅疾地划过夜空(第362首),暴风雨肆掠,大地变得一片漆黑(第1649首)。

自然是慈爱的,它滋养着万物,但自然又是难以琢磨的,人类永远无法了解自然的全部奥秘,因此狄金森对自然有着既迷恋又畏惧的复杂情绪。

在《井里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一诗中,狄金森以“无底洞”来比喻井的深度,描绘出了水井的神秘。

水井象征着自然界,深不可测的井底是人们无法窥探的隐秘。

自然的诡秘、冷漠与疏离使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感日渐累积。

在《我一早出发——带着我的狗》一诗里,诗人就描写了这种感受。

海洋汇聚河川,气势壮观豪迈,诗人本想牵着狗在海滩上漫步,欣赏大海的美景,没想到却遭遇了潜藏的危险:“我一早出发,带着我的狗,探望宁静的海,美人鱼从海底探出头来看我。

”突然之间潮水奔涌上来,如猛兽一般,淹没了她的鞋、围裙、腰带,马上要将她吞没。

她战栗惊恐地朝岸边后退,拼命奔跑,海潮却紧紧追赶,到了坚实的岸上才退缩回去,本想观赏美丽迷人的浩瀚海洋,不想却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历险。

海潮像一只猛兽,貌似温和可亲,实则阴险恐怖。

潮起潮落,有着固有的规律,诗人试图告诫世界,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必须遵守自然法则。

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得到自然的馈赠和恩泽。

结语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其敏锐的视角诠释了她眼中的神奇自然世界。

她独辟蹊径,将她接触到的一切采撷入诗,将自然写出了新意。

大自然中的生灵万物,如日月星辰、虫鸟花草,在她的笔触之下皆被赋予了生命的灵动与丰富的情趣。

诗人将人文关怀发展到世间万物皆平等的生态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