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常见问题及答题技巧
高中古典小说阅读必备答题技巧

高中古典小说阅读必备答题技巧1. 阅读前的准备工作在阅读古典小说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回答相关问题。
- 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古典小说之前,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是很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并提供更全面的答题素材。
了解背景知识:在阅读古典小说之前,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是很重要的。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并提供更全面的答题素材。
- 阅读导读:在开始阅读古典小说之前,阅读一份导读或简介是很有帮助的。
导读可以提供关于作者、主题和结构的重要信息,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的答题方向。
阅读导读:在开始阅读古典小说之前,阅读一份导读或简介是很有帮助的。
导读可以提供关于作者、主题和结构的重要信息,以及一些可能出现的答题方向。
2. 阅读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在阅读古典小说时,采取一些策略和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回答相关问题。
- 细致阅读:古典小说通常包含丰富的细节和隐含意义,因此细致阅读是很重要的。
注意人物的行为、对话和心理活动,以及作者的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和人物,并提供支持答题的材料。
细致阅读:古典小说通常包含丰富的细节和隐含意义,因此细致阅读是很重要的。
注意人物的行为、对话和心理活动,以及作者的描写方式和修辞手法。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和人物,并提供支持答题的材料。
- 理解文化元素:古典小说往往包含许多与特定文化相关的元素,例如俗、价值观和传统。
理解这些文化元素对于正确回答相关问题非常重要。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文化元素,可以借助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深入理解。
理解文化元素:古典小说往往包含许多与特定文化相关的元素,例如习俗、价值观和传统。
理解这些文化元素对于正确回答相关问题非常重要。
如果遇到不熟悉的文化元素,可以借助词典或其他参考资料深入理解。
- 注意转折和主题:古典小说常常包含许多转折和发展,以及深刻的主题和意义。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浅谈中考小说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和现实生 活中 的人物 画等号 ,称其为
“ 熟悉 的陌生人 ”。 常见 题型 :①结合全 文 ,简要分
析人物性 格。②对文 中人物 进行客观
浅谈 中考小说阅读 的常见题型 及答题技巧 他人 的言 行来 分析人物形 象。第三 ,
态度和读者对人物 的评价 ) 。
公正 的评价 ( 包 括作者 自身对人 物 的 解题 时我们要注意 :第 一 ,要抓
一
台前站着 喝酒 的短衣 帮和在屋里慢慢
坐着喝酒 的穿长衫 的两大类 ,人物活 动和场所就 固定在 了酒 店里。小小一
个酒店 ,几乎囊括 了社会 上三六九等
的人 , 各种角色 的人物纷纷登场亮 相 ,
小说是 以塑造人 物的形象 为中心 ,通过
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 的描写 反映社会 生活
的人 性 之 美 。
频 出现 ,而且是作 为压轴题 ,可见其重要性 非 同一般 。对 于广大的考生而 言, 了解 小说
另外 ,细节描写对人物性格 的揭
示也起着 不可估量 的作用 。所谓 的细
节 描 写 ,就 是 指 某 些 细 小 生 动 而 又 能
三 、环 境 描 写
常见 的题 型:①文 中某 处景物描 写有什么特点 ,起什 么作用 ;② 就指
复习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使舵 、变 化无常 的丑恶 嘴脸 ,鲜 明地
表现 了小说 的主题 。
二 、故 事 情 节
情节通常 由一 组或若干组具体 的 生活 事件组成 ,在一条基 本情节线索 的统 领下包括许许 多多的细节 。故事
情节 的概括通 常采用这 样的形式 :什 么人 ,在什么地方 干了什么事 ,结果 怎样 。 常见 的题型包 括以下三种 :①用
(完整版)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

(完整版)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技巧小说阅读学问及答题技巧浙江长兴华盛高级中学曾根生教师收拾小说概念及三要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XXX,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详细环境是小说必需具备的三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呈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
小说的情节普通分为开端、进展、XXX、结局四个部分。
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始加上“序幕”,为了深入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故事情节普通都是虚构的。
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收拾、提炼和支配,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人物: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映衬对照等)见学问网络(人物描写的办法)题型设置一:人物形象(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某个人物形象。
2、赏析文中的某个人物?3、请简要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性格特征)。
分析人物形象,普通可从四方面举行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受、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打算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其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重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组织答案:1、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普通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
2、要按照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
如:XX是一个……的人。
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概括人物形象的答题模式: 1.先总说人物形象特点(外貌、突出性格、身份、)2.然后逐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二)分析小说对人物举行描写的详细办法及其作用。
(见学问网络)(三)赏析人物形象作用(1)仆人公:主要情节,表现主题(2)次要人物:推进故事情节进展;映衬仆人公;丰盛文章的主题(或更好的表现主题等);表现环境的特征。
中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 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考点七、品 味语言特色
1.词语:解释词语意思,表现了……
2.句子: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表现了……
作用:(句子位置)⑴开头:1. :1.渲染气氛;2.奠定感情基调3.下文埋伏笔;
4.为下文作铺垫;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6.开篇点题;7.总领全文
⑵中间:1.呼应前文(后文);2.承上启下;3.过渡;4.总结上文;5.引出下文;6.推动情节 发展;7.为下文埋伏笔;8.为下文作铺垫;9.补充交代
一.人称
1. 第一人称:叙述亲 切自然,能自由地 表达思想感情,
1
6
考点六、分析写作 技巧
给读者真实生动之 感。
2. 第二人称:便于感 情交流,
2
5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 自由。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 感。
3. 第三人称:能比较 直接客观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
3
4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 制,
• 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 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 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 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作答。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小说考试的命题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理情节”题型:简明概括故事情节,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析人物”题型: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客观公平地评价人物。
3.“看环境”题型: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分析作品在材料安排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分析某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并指出某个物品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5.“讲方法”题型:分析文中运用的表现方法及其塑造形象的作用,分析特有的表达方式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鉴赏画线句子,以及分析人物语言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分析文章的主旨及其社会意义,检查文章前后是否有矛盾。
考点一:小说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可以从修辞角度、写景角度、多种感官描绘、表现手法、选取代表性事物等方面进行。
在考试中,可能会出现关于环境的题目,例如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或者分析一些特殊环境对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例子1:对于小说《乌米》中第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采用了衬托和分层写景的手法,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突出了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同时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例子2:在小说《二十年以后》中,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则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例子3:在小说《墙》中,墙被拆后,两家合为一院,春意融融,会餐洽洽,这个场面描写的作用是表达和谐、团结的主题。
②注意情节之间的联系和转折,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发展过程;③在概括情节的同时,要注意情节对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的影响,尽可能多地揭示这些方面的内容。
二)分析情节的作用分析情节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1)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产生波澜;2)折射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3)深化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说答题技巧归纳总结大全

小说答题技巧归纳总结大全小说答题是学习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通过对小说的细致解读和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还能提升学术水平。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小说答题,本文将提供一些有效的小说答题技巧,并总结归纳出一套实用的方法。
一、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在回答小说问题之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确保准确理解题目要求。
有时候题干中会提到具体的要求,比如要求分析人物形象、研究故事结构、解读作品主题等等。
只有清楚了解题目要求,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并不偏离主题。
二、仔细研读小说文本在回答小说问题之前,必须对小说进行仔细的研读。
这包括反复阅读小说文本,全面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读文本,我们能获得更多的细节,有利于回答问题时做出有根据的回答。
三、关注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核心元素之一。
在答题过程中,要关注和分析人物的性格、言行举止以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对话、内心独白、行动等方面寻找线索,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用。
同时,也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变化和发展,这对于理解小说的含义和主题非常重要。
四、解读作品的语言风格小说的语言风格对于作品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答题中,我们需要解读作者在语言上的运用。
比如,作者是否使用了富有感染力的描写手法、是否运用了夸张手法等。
同时,也要注意作品的叙述方式,比如使用了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事,这会对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揭示产生重要影响。
五、研究小说的故事结构小说的故事结构是作品的骨架,了解和分析故事结构对于回答问题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关注故事的起承转合、高潮部分以及结局,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转折。
通过分析故事结构,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思想。
六、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答题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和发现作品的主题,并找到作品中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同时,也要注意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等因素对于主题的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篇1)答出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
需要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篇2)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小说阅读
一、人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也有直接与侧面之分),细节描写 2.间接描写:a.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b.借助物象衬托。小说《珠子灯》中,“珠子灯”的描写 c.借助环境烘托。鲁四老爷的书房 二、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五入手” 1.从小说中交待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经历及习惯教养等方面入手。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肖像(体貌特征)、语言、动作、 心理、细节以及侧面描写。 3.从分析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入手。 4.从分析环境入手,分析性格命运形成的社会背景。 5.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其他人物评价入手。 三、“我”的作用 1.从情节结构分析:起到线索作用,串联故事情节,增强小说的真实性。 2.从人物塑造分析:“我”是事件的亲历者、陈述人,见证人物活动的过程,对人物有关切,有思考,更好地塑造主人公。 3.从主题表达分析:“我”的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主题。《祝福》中的“我”揭示当时社会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4.从叙述视角分析:“我”是见证人,是故事情节更加真实亲切,便于抒发感情。 示例:2016课标全国III,贾平凹《玻璃》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次要人物的作用 1.牵线搭桥,推动情节。 2.侧面衬托,使衬托的人物个性鲜明,丰富人物形象。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主要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渲染气氛多为群体人物。“鲁镇”的人们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艺术感染力)。 示例:.你认为作者刻画管家老季这一形象有何作用?(15年全国2卷《塾师老汪》) 1.衬托,丰富人物形象,体现老范的宽容大度。老季因为银瓶爱偷庄稼而建议老范辞退老汪,老范却容下了老汪。 2.使情节波澜起伏。因为银瓶要解雇老范,让人为老范担心;老范宽容,为老汪落泪埋下伏笔。 3.深化主题,老范未采纳老季的建议,体现他对老汪的理解宽容;发现朋友在身边,老汪潸然泪下,知音难觅的主题得以彰显。 五、物象的作用(关键词作用)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或衬托人物品格,突出人物形象。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反复出现,常常起到线索的作用。制造波澜(跌宕起伏)或使情节发生突转,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3.从环境方面思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以及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作用。 4.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围绕此展开故事,反映人物命运,揭示小说主题。或具有象征意 2
义,深化主题。 示例(一):“珠子灯”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汪曾祺小说《珠子灯》) ①珠子灯是小说线索,在小说结构上起着重要作用;②珠子灯表现了风俗人情、传统文化,为小说营造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社会环境;③珠子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它的华与衰与小说人物的兴与亡是同步的;④珠子灯表现主题,通过珠子灯的这一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孙小姐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深度思考。 示例(二):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6年全国2卷《战争》) 1.内容及情节结构方面:电话是主人公的联系方式,构成全文主要内容。电话是线索,贯穿始终。两人因电话相知,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增加故事戏剧性,结尾情节突转(反差),使情节跌荡起伏,引起阅读兴趣。 2.人物塑造方面:通过电话通话,女主人公热情开朗、坚强独立的形象跃然纸上。语言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 3.主题方面:电话里女主人公讲述自己唯一的儿子因战争而牺牲,结尾处“我”在电话中得知女主人公所在区域被炸,这样的情节反映了作者的反战思想,主题深刻。 六、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1.小说情节、结构围绕该人物展开。 2.是矛盾冲突的主体. 3.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 4.主人公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注意几点: 1.第一人称未必是主人公. 2.着墨多的未必是主人公.《七根火柴》卢进勇着墨多,无名战士着墨少,无名战士是主人公。鲁迅的《故乡》“我”的笔墨比闰土多。 3.看次要人物衬托凸显谁。 4.看作者的创作意图,看主题思想涉及谁。《我的叔叔于勒》 5.主人公可以是群体形象.《西游记》 二、概括分析情节
一、情节梳理 1.注意情节线索:线索是贯穿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一篇小说可以以物或以人为线索,也可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同时,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针对性的概括。 2.依据时间、地点变化划分结构层次并加以概括。 3. 明确冲突,把握矛盾。 4. 注意抓关键性语句。 5.明确题干要求,简明扼要,全面概括。一般采取“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情节。 【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某一部分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二、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我”是小说的线索;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述,“我”是事件的见证者(经历者),使故事及人物更具真实感;将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我的身份相结合,从“我”的角度看主人公,小说主题表达更深入,情感更真挚。 第二人称: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的交流表达。 第三人称:更为自由地叙述故事情节,交代人物,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3
2.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的叙述手法。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情节,从而造成叙述时空的某种纵深感。文章中也要注意交代清楚插叙的起讫位置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和补叙都是同一件事。补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线予以披露,使真相大白,如《项链》中的结尾;二是对叙述中提到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作补充交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补叙和插叙的区别主要在于:插叙不是叙述主体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发生在叙述主流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虽然会影响和削弱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补叙则相反,它是情节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一般发生在记叙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会直接影响情节的完整性。 差别: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分叙。 三、情节结构技巧及手法 (1)写作手法:对比衬托,以小见大(16年全国2卷《战争》通过小人物的爱情悲剧表现反战的主题),象征,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幽默讽刺的写法,寓庄于谐的写法 1.幽默讽刺的写法,寓庄于谐的写法 a.漫画法 b.夸张法 c.对比法 d.使用反语(反讽) 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诙谐揶揄的笔调,来表现严肃庄重、深刻丰富的思想。 (2)行文技巧(情节结构手法) 1.设置悬念:为激活读者紧张与期待的心理,设置关子,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使文章曲折多变,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2.铺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中心。 3.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有伏笔一定要有呼应,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4.照应,点题:照应又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过渡, 6.一波三折,误会巧合, 7.情节突转: 8.欧亨利式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