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概述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 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大致顺序
• 0—1岁婴儿的自我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这标志着儿童 主体我的产生
• 1—2岁婴儿处于言语发生阶段,他们逐渐由单词句向双词句发展,语言的逐步掌握加快了儿童自我的形成。 表明儿童已经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向抽象的飞跃,这标志着儿童客体我的产生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 学前儿童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准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生与形成具有以下标准: • 一是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这就产生了初
级的自我意识; • 二是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 三是儿童能使用自己的名字,即儿童能用自己的名字或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如“宝宝”来称呼自己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教育活动设计
2. 拒绝之后简单解释 3. 一旦说不,就要坚持下去 4. 让孩子明白什么值得拥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概述
二、 自我发展的理论主要学派
(一) 精神分析理论 强调自我在心理结构中的地位及自我与欲望的关系。在精神分析学 派早期的研究中,特别注重研究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以及 儿童早期母婴关系对自我的影响。 卡弗(Carver)和沙伊尔(Scheier)指出,儿童最初与重要他人 (多为父母)建立何种关系会影响他今后的社会关系,儿童将童年 初期的客体关系质量(温暖或是冷漠的)内化为个体人格的成分, 并概化至其他关系中,成为他以后与人交往的基础,构成他终身的 人际交往的核心客体关系。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概述
(二) 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现象学取向,主张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理解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对父母评价的感知是儿童 时期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儿童依据个人的价值判断去接纳与自我相一 致的经验,拒绝或歪曲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初期,往往不从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带有 明显的主观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良好的教育下,幼儿的自我评价逐渐趋 向于客观
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 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 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 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 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 自我评价的主观性。来自我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
问(一个幼儿):你是不是班上最乖的孩子? 答:不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老师经常批评我,说我不是乖孩子。
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一)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2.从片面、表面性发展到全面、深刻性
由于认识水平低,幼儿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表面的。他们往 往善于评价他们,不善于评价自己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问题导入】
1岁前的宝宝总喜欢啃自己的手指和脚趾?可是人长 大以后为什么就不这样做了呢?
因为1岁前的宝宝还没有自我意识,他把自己的小手和 小脚当成了自己的玩具。
目录/Contents
自我意识的概述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 展阶段
促进学前儿童自我 意识发展的策略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 标志。
成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三层次:
1 对自己的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2 对自己的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意识 3 对自己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理自我
《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章 认识你自己

活动:“自画像”——我是谁?
请拿出一张纸,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快速 写出20个句子,这些句子是“我是…… ”
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如身高、 体重、容貌)的认识和体验。
生理自我
是个体验和愿望。
我 意 心理自我
识
是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及人关系
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1、4、7、10、12、14、15、 17、19、21、23、27、28、29、31、33共16项 自我的灵活性:2、3、5、8、11、16、18、22、24、 30、32、35共12项 自我的刻板性:6、9、13、20、25、26、34共7项。
教学内容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偏差 完善自我的途径与方法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二)自我意识的成分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熟
(一)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
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 和能动性等特点,对人格的形成、发展 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是心理 发展的最高阶段。
常敷衍了事,无法专注
(四)有效地控制自我
把自己的感情出口放宽,莫使心胸像个瓶颈。 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 题,从长远的利害作决定。 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 意指出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行。 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 坚持到底。
设定积极而又可行的生活目标,然后全力以 赴求其实现;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 不会失败。
克服自卑心理:
1.改变认识,培养自信; 2.要正确与他人比较; 3.不要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调整理想自我) 4.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进自己的弱点、增强实力
发展教育心理学第七章自我意识

▪ 1.自我认识
▪ 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认识 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 2.自我体验
▪ 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 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 优越感等。
▪ 3.自我监控
▪ 自我监控指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的自我 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 带孩子去玩哈哈镜——教会孩子认清自己
▪ 情景三:可可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发现她变了,不 管她干什么事情,如果不及时表扬她,或者表扬得 不到位,她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原来,学校搞所 谓的“成功教育”,老师害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有时候会夸大其词地表扬学生。
▪ 情景四:球球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幼儿园总是沉 默寡言,回到家里也很少说话。原来,因为他说话 比较慢,有时还结巴,而且长得胖乎乎的,小朋友 常常笑话他,说他是“笨球”。球球觉得自己又笨 又难看,所以非常自卑。
完成、动脑动手中体验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
▪ (五)引导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 2、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悦纳。 ▪ 3、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给自卑的学生
提供成功的机会,等他初次成功并有了信心 之后,再逐渐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提高自 信,消除自卑。 ▪ 4、教师还应给予自卑的学生特别的关注,根 据测验和谈话,了解其长处,让他发挥自己 的优势。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 的发展特点
▪ 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点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 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 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 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 做玩具。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一、概述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思维、情感、意愿等方面的认知和体验。
在青少年阶段,自我意识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与其社会适应行为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青少年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其发展特点。
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促进青少年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策略,并探讨如何通过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来促进其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本文还将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我们有望为青少年教育和社会适应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1. 简述青少年阶段的重要性在人生的发展历程中,青少年阶段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一个人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发生显著变化,逐渐接近成年人的身体特征。
同时,他们的心理也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开始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和塑造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能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逐渐形成独特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形象。
这一阶段的自我意识发展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更对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青少年时期也是个体社会适应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需要逐渐适应学校、家庭、社会等多重环境,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社会适应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将直接影响个体未来的社会功能和人生轨迹。
青少年阶段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我们需要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关键时期,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我意识

悦纳自我的四层含义
• (一)无条件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全部,不论是 优点还是缺点,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 (二)改变过分追求完美的习惯,不苛求自己。 • (三)建立和巩固良好的自我感觉。 • (四)从错误和失败中吸取教训,但不被它们打 垮,永远给自己机会。
一、自我暗示 自我激励 1、语言的暗示 动作、表情的暗示 3、环境的暗示
• 如果你的加号大于减号,说明你的自我接纳状况 良好。相反,你的减号将近一半甚至超过一半, 这显示你不能很好地接纳自己,那么你需要内省 ,寻找问题的根源。看在哪一方面过低评价了自 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想想改善的办法。(是 不是只看到了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 还是对自己单一评价?如学习不好就所有的都不 好。)
2、将你所陈述的20项内容作下列归类
• • • • A 身体状况(体貌特征,如年龄形体等)的有几项; B 情绪状况的有几项; C 才智状况(智力、能力)的有几项; D 社会关系状况(品德、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有几项。
评估一下你对自己的陈述是积极、肯定的还是消极否定的。 在每句话的后面标上加号或减号(加号表示肯定满意,减号 表示不满意、否定的态度)。看看加号与减号的数量各是多 少。
• 如果不协调,多问问自己 别人为何不了解我?我的目标是否定的过高,有没有 接地气?
如果你想整容
• 你对你的容貌满意吗?可能多少有些不太满意。 大自然就是如此公平,赐给我们一个娇好的身材后 ,总要给我们一个并不出众的脸庞,很少有完美。 想过做个整容手术让自己美观一些吗?如果有这样 的机会,你愿意去做整容手术吗?现在你将有机会 获得国内一家整容机构的志愿者免费入场券一张。 • 操作程序: • 1.请从以下列出的10种部位中挑选一个你最需要 整容的部位。〈额头、脸庞、眉毛、眼睛、鼻子、 嘴巴、牙齿、下巴、耳朵、头部) • 2.选好后,写在簿子上。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你的整容答案
自我意识

A
4
自我意识的含义
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
A
5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人和动 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A
6
自我意识的含义
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A
7
自我意识的特性
特性
意识性 能动性
(清晰明确的态度) (形成意识并进行调控)
社会性
(社会化产物)
A
同一性
(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
8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
A
1
自我意识的概述
1、什么是自我意识 2、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3、自我意识的作用 4、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A
2
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
己对自己的认识。
A
3
自我意识的含义
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 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 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 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 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观察
1.自我认识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A
9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尊感
2.自我体验 自信感
成功感和失败感
A
10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
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
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
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A
11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A
14
自我意识的作用
对态度和行为的调节、控制作用 对自我教育的推动作用
A
15
[教育学]第2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
![[教育学]第2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74b234bb25c52cc58ad6bea7.png)
2021/1/30
32
2.学会爱别人
幼儿的爱:我爱因为我被爱 不成熟的爱:我爱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我被爱因为我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的艺术》
2021/1/30
33
案例二:过度的自卑
蒋文兵,男,21岁,大学二年级学生。性格内向,不 善言谈,遇到事情总爱一个人苦苦思索。一年级第二 学期,有一门课不及格,这次参加英语四级又没有通 过,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没法适应大学的学习。 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两年的大学生活,没有知心 朋友,有话无处讲,有事无处求。对自己就读的大学 不满意,认为缺乏学术氛围,周围的同学都在混日子, 自己也只能无所事事,随波逐流。因此,蒋文兵认定 自己的前途一片暗淡,将来是注定没有出息的。
他太老了,所以记不得他的童年。 十四岁:别太在意我爸,他是一个老古板 二十一岁:他!我的天!他的陈腐实在是无可救药。
2021/1/30
21
4、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统一和稳定时期(19 周岁以上)
(1)自我意识的分化(大一) 自我意识一分为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2)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究 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自我探索
2021/1/30
10
第2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2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第2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的结构
内涵
自我认识
自我
自我控制
情感
生理 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年龄、 自豪感或 追求身体的外表、健康、
仪表、健康状况、所有物等 自卑感 物质欲望的满足,维持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概述
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探索。
在西方雅典有一座纪念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2000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镌刻着那一句举世闻名的“人啊,认识你自己!”在东方,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们始终对这个神秘的世界和神秘的自己充满了好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自已吧。
请大家思考一下:你了解你自己吗?你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你知道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人吗?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通俗地说,这些都叫“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是主体我对其自身作为客体我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
自我意识表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
“妈妈,我肚子有点疼”,当幼儿不舒服地谈及自己身体感受的时候就是生理自我在起作用。
一个人到什么场合就穿什么衣服,面对不同的对象就展示不同的自我,这正是人社会自我的反映。
社会自我是对自己在一定的外部行为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的认识。
比如,“我是一名教师”“你是一名学生”“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等。
心理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的认识。
幼儿虽小,也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如“我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我讲的故事可好听了”等,就是心理自我的体现。
有了自我意识,人能体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形成对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信、自恃、自爱、自怜等。
自我意识有着复杂的结构系统,主要心理成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认识是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我是谁?”如果认识到我是一只苹果,那我的终身使命就是竭尽所能使我甜,如果认识到我是一只柠檬,那就要尽力使自己变得酸。
只有找到你是谁,你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才知道你将往何处去,才知道你人生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保障。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进行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有目的地、能动地塑造自己良好的个性。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体我对客体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
它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积极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信、自豪等,消极的自我体验如自卑、自负、自责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体验使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浓厚的情绪色彩,直接表现为喜欢自己还是不喜欢自己。
如“我很棒”“我不行”等。
自我调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和态度等方面的调节,主要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方面。
自我控制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高低的标志,如“我该有所改变了”。
了解了自我意识的基本知识,想不想知道“我是谁?”呢?下面,我们做一个活动吧,活动的名称就是“我是谁?”请写出20个“我是”的句子,要求尽量选择一些能反映你个人风格的词语。
活动的目的是学会客观全面地自我评价,愉悦接纳自己的优点,宽容接受自己的不足,有勇气坚持完善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愿我们每一个人,伴随着人生的展开,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活成自己,成为自己最有力的朋友。
今天我们学习了自我意识的层次及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的层次主要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自我意识的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