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深变形过程及拉深工艺解答
第四章 拉深工艺及模具设计PPT课件

屈强比 s 小b ,板料不容易起皱。
23.09.2020
18
拉深过程中起皱条件
平端面凹模拉深时,毛坯首次拉深不起皱的条件:
t 0.09~0.071d
D
D
锥形凹模首次拉深时,材料不起皱的条件:
t 0.031 d
D
D
采用或不采用压边圈的条件
拉深方法
用压边圈 可用可不用 不用压边圈
23.09.2020
28
【例】如图所示的圆筒形拉深件,材料为08钢,料厚为2 mm,求其毛
坯尺寸。
解: h200t 2001199 2
d90t 90288
因该零件相对高度
h /d 1/9 8 9 8 2 .26
而高度 h19 195 ~2 000
查表4-3可知,修边余量 8mm,因而毛坯直径为 d1 82 mm
23.09.2020
22
筒壁的拉裂
主要取决于: 一方面是筒壁传力区中的拉应力;另一方面是筒壁传力区 的抗拉强度。
当筒壁拉应力超过筒壁材料的抗拉强度时,拉深件就会在底部圆 角与筒壁相切处——“危险断面”产生破裂。
防止拉裂的措施:
根据板材的成形性能,采用适当的拉深比和压边力,增加凸模 的表面粗糙度,改善凸缘部分变形材料的润滑条件,合理设计模具
它是冲压基本工序之一。可以加工旋转体零件,还可加 工盒形零件及其它形状复杂的薄壁零件。
23.09.2020
3
拉深工艺分类:
不变薄拉深: 把毛坯拉压成空心体,或者把空心体拉压成外
形更小而板厚没有明显变化的空心体的冲压工序。
变薄拉深: 是指凸、凹模之间间隙小于空心毛坯壁厚,把
空心毛坯加工成侧壁厚度小于毛坯壁厚的薄壁制件 的冲压工序。
钣金与成型第4章 拉深

拉
深
航空航天工程学部 主讲: 贺平
重点内容: 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 2.拉深工艺计算方法; 3.拉深工艺性分析与工艺方案制定。
难点内容: 1.拉深变形规律及拉深件质量影响因素; 2.拉深工艺计算 ; 3.其它形状零件的拉深变形特点 。
4、 1
圆筒件拉深的变形过程
1 、 圆筒件拉深时的应力应变状态
d d d dt dt 2 d sin t 0 2 d d
首次拉深某瞬间毛坯凸
1) 拉深过程法兰区(凸缘区)的应力分布 (图4-6) 设为无压边拉深,忽略厚向应力,即 确定凸缘区的径向应力 求解过程:建立微分平衡方程:
说明:1) 式中 Rw 是变化的,因此厚度的应变分布规律是动态的; 定
t
2)厚度变化分界线 0.607Rw 是近似的,因为其推导中假 0 。
3)圆筒壁和筒底材料的变形:凸缘区材料经过圆角区拉入凹模型腔时, 在凹模圆角处,材料除受径向拉伸外,同时产生塑性弯曲,使板厚减小。进 一步从凹模圆角区拉向筒壁时,又要被校直,即经受反向弯曲。
说明:1)凸缘外区应力状态以压应力为主,内区以拉应力为主。
即为外区增厚,内区减薄。
2)在凹模型腔入口处,径向应力最大,即:
max | a
a
3)凸缘上切向应力恒为负值,
s
说明增大 , 可减小 。 (图)
特点:
⑴ 径向拉应力在凸缘外边缘处总是零; ⑵ 切向压应力在凸缘外边缘处达最大值, 在筒壁处为最小值; ⑶ 外区切向压应力大于径向拉应力;
2 2 ( R02 H ) ( Rw 2) 2 H R02 2 Rw
第4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pptx

3 —凹模
2.起皱
危害:
1.毛坯凸缘起皱严重时不 能通过凸模和凹模间 隙而被拉断。
2.轻微起皱的毛坯凸缘虽 可通过间隙,但会在筒 壁上留下皱痕,影响零 件的表面质量。
影响因素:
1.σ3
2. t/(Rt-r0)
四.拉深时筒壁传力区的受力情况与拉断
图5-9 拉深时压边力引起的摩擦阻力
四.拉深时筒壁传力区的受力情况与拉断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本章目录
第一节 拉深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旋转体拉深件毛坯尺寸的确定 第三节 圆筒形件的拉深系数 第四节 圆筒形件的拉深次数及工序尺寸确定
第五节 圆筒形件拉深的压边力与拉深力
第九节 拉深件的工艺性 第十节 拉深模
第一节 拉深的基本原理
一.拉深变形过程、特点及拉深分类 拉深(俗称拉延):是利用模具将平板毛坯制成开口空心零件的一种冲压工艺。
凸缘区起皱:由于切向压应力引起板料失去稳定而产生弯曲; 传力区拉裂:由于拉应力超过抗拉强度引起板料断裂。
第四章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三、拉深件的起皱与拉裂(续)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主要决定于:
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σ3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 另一方面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稳的能力。 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越 小,抵抗失稳能力越小。
拉深时扇形单元的受力与变形情况
二.拉深过程中毛坯的应力和应变状态
图5-4 拉深时毛坯的变形特点 a)平板毛坯的一部分 b)毛坯在拉深过程中的变形 c)拉深成圆筒形件
图5-5 拉深时毛坯内各部分的内应力
第五章 拉深
第一节 拉深的基本原理
拉深件的起皱与拉裂
拉深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
拉深工艺与拉深-文档资料

5.1 圆筒件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一、圆筒件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二)拉深变形过程
2.拉深变形过程
外力
凸缘产生内应力:径向拉应力σ1;切向压应力σ3 凸缘塑性变形:径向伸长,切向压缩,形成筒壁 直径为d高度为H的圆筒形件(H>(D-d)/2)
5.1 圆筒件拉深变形过程分析
二、拉深过程中坯料内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H 76 1 75 2 . 7 d 30 2 28
查表5-2得切边量
坯料直径为
h6 mm
2 2 D d 4 d ( H h ) 1 . 72 dr 0 . 56 r
代已知条件入上式得D=98.2mm
5.2 拉深工艺计算
例(续) (2)确定拉深次数 t 2 100 % 2 . 03 % 2 % 坯料相对厚度为
三、拉深件的起皱与拉裂(续)
1.凸缘变形区的起皱
主要决定于:
一方面是切向压应力σ 3的大小,越大越容易失稳起皱; 另一方面是凸缘区板料本身的抵抗失稳的能力。 凸缘宽度越大,厚度越薄,材料弹性模量和硬化模量 越小,抵抗失稳能力越小。
最易起皱的位置:凸缘边缘区域 起皱最强烈的时刻: 在Rt=(0.7~0.9)R0时 防止起皱:
5.2 拉深工艺计算
一、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
2.极限拉深系数的确定
为了提高工艺稳定性和零件质量,适宜采用稍大于极限
拉深系数[m]的值。
m总
m总
>[m]时,拉深件可一次拉成,否则需要多次拉深。 <[m]时, =m1m2……mn,n为拉深次数
m总
5.2 拉深工艺计算
一、拉深系数与极限拉深系数
1.拉深次数的确定 推算方法
拉深过程中某一瞬间坯料所处的状态
拉深成形工艺

拉深开始时压 料面积
单位压料力,
t>0.5mm时, q=(2.5-3.0)MPa
第4章拉深成形工艺7.2圆筒形零件的拉深
19:06:09 26
7.拉深时压力机吨位的选择
拉深时,压料力和拉深力是同时产生的。
P总 是应包括压料力Q在内,即
P总 P Q
第4章拉深成形工艺7.2圆筒形零件的拉深
m2 0.80-0.82 0.79-0.80 0.78-0.79 0.77-0.78 0.75-0.77 0.73-0.75 m3 0.82-0.84 0.81-0.82 0.80-0.81 0.79-0.80 0.78-0.79 0.77-0.78 m4 0.85-0.87 0.83-0.85 0.82-0.83 0.81-0.82 0.80-0.81 0.78-0.80
不润滑
19:06:07 22
3.拉深系数的计算
第n次拉深 圆筒直径
mn
dn d n1
总变形程度:
m总
dn D
d1 D
d2 d1
d3 d2
dn1 d n2
dn d n1
m1m2m3 mn1mn
第4章拉深成形工艺 7.2圆筒形零件的拉深
19:06:07 23
4.毛坯尺寸的确定 根据塑性变形体积不变 简化为面积不变
0.83-0.85 0.82-0.83 0.81-0.82 0.80-0.81
0.87-0.87 0.85-0.87 0.84-0.85 0.82-0.84
1.5-2.0 0.48-0.50 0.73-0.75 0.77-0.78 0.78-0.80 0.80-0.82
第4章拉深成形工艺7.2圆筒形零件的拉深
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拉深工艺及拉深模具设计复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拉深是是利用拉深模将平板毛坯压制成开口空心件或将开口空心件进一步变形的冲压工艺。
2.拉深凸模和凹模与冲裁模不同之处在于,拉深凸、凹模都有一定的圆角而不是锋利的刃口,其间隙一般稍大于板料的厚度。
3.拉深系数m是拉深后的工件直径和拉深前的毛坯直径的比值,m越小,则变形程度越大。
4.拉深过程中,变形区是坯料的凸缘部分。
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和径向伸长的变形。
5.对于直壁类轴对称的拉深件,其主要变形特点有:(1)变形区为凸缘部分;(2)坯料变形区在切向压应力和径向拉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切向压缩与径向的伸长,即一向受压、一向收拉的变形;(3)极限变形程度主要受传力区承载能力的限制。
6.拉深时,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是拉深工艺能否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
7.拉深中,产生起皱的现象是因为该区域内受较大的压应力的作用,导致材料失稳_而引起。
8.拉深件的毛坯尺寸确定依据是面积相等的原则。
9.拉深件的壁厚不均匀。
下部壁厚略有减薄,上部却有所增厚。
10.在拉深过程中,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不均匀的。
即使在凸缘变形区也是这样,愈靠近外缘,变形程度愈大,板料增厚也愈大。
11.板料的相对厚度t/D越小,则抵抗失稳能力越愈弱,越容易起皱。
12.因材料性能和模具几何形状等因素的影响,会造成拉深件口部不齐,尤其是经过多次拉深的拉深件,起口部质量更差。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采用加大加大工序件高度或凸缘直径的方法,拉深后再经过切边工序以保证零件质量。
13.拉深工艺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筒壁传力区最大拉应力小于危险断面的抗拉强度。
14.正方形盒形件的坯料形状是圆形;矩形盒形件的坯料形状为长圆形或椭圆形。
15.用理论计算方法确定坯料尺寸不是绝对准确,因此对于形状复杂的拉深件,通常是先做好拉深模,以理论分析方法初步确定的坯料进行试模,经反复试模,直到得到符合要求的冲件时,在将符合要求的坯料形状和尺寸作为制造落料模的依据。
拉深工艺

2.变形过程
(1)变形现象 平板圆形坯料的凸缘—— 弯曲绕过凹模圆角, 然后拉直——形成竖直筒壁。
变形区——凸缘; 已变形区——筒壁; 不变形区——底部。 底部和筒壁为传力区。
3.材料的流动
工艺网格实验 材料转移:
高度、厚度发生变化。
扇形单元体的 变形
4.2.2 拉深变形过程中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状态
1.凸缘部分 2.凹模圆角部分 3.筒壁部分 4.凸模圆角部分 5.筒底部分 坯料各区的应力与应变是很不均匀的。
拉深过程中零件应力与应变状态
4.2.3 拉深变形过程中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布
圆筒件拉深时凸缘 变形区应力分布图
4.2.4 拉深件主要质量问题
拉深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主要是凸缘变形区的起皱和筒壁传力区的拉裂。
拉深使用设备:单双三动压力机或液压机
拉深 不变薄拉深 变薄拉深
拉深模:拉深工序所使用的模具。
拉深模特点:结构相对较简单,与冲裁模比较,工作部分有较
大的圆角,表面质量要求高,凸、凹模间隙略大于板料厚度。
拉深件示例
拉深件示例
不变薄拉深
变薄拉深
4.2 圆筒形拉深件拉深变形过程及 拉深件的工艺性
4.2.1 拉深变形过程 1.毛坯受力分析
切边工序: 拉深件口部不整齐,需留切边余量。
1.等重量法 :已有拉深件样品时,使用等重量法来求毛 坯直径会非常方便。
2.等体积法 :适用于变薄拉深件。
3.等面积法:不变薄拉深工序用来计算毛坯尺寸的依据。
4.3.2 修边余量
修边余量:拉深件口部或凸缘周边不整齐;特别是经过多 次拉深后的制件,口部或凸缘不整齐的现象更为显著;因 此必须增加制件的高度或凸缘的直径,拉深后修齐增加 的部分即为修边余量。
一文看懂拉伸工艺

一文看懂拉伸工艺一文看懂拉伸工艺。
别犹豫,赶紧收藏吧!01拉深模的基本原理拉深是利用模具将平板毛坯或半成品毛坯拉深成开口空心件的一种冷冲压工艺。
拉深工艺可制成的制品外形有:圆筒形、门路形、球形、锥形、矩形及其它各种不规则的开口空心零件。
拉深工艺与其它冲压工艺结合,可制造外形复杂的零件,如落料工艺与拉深工艺组合在一起的落料拉深复合模。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拉深制品有:旋转体零件:如搪瓷脸盆,铝锅。
方形零件:如饭盒,汽车油箱。
复杂零件:如汽车覆盖件。
先看几个视频,再看知识要点。
铝制多工位深拉深,视频时长01分27秒。
拉深工艺过程详解视频,视频时长18秒。
金属保温杯盖的拉深视频,视频时长01分02秒。
02拉深的变形过程用座标网格试验法分析。
拉深时压边圈先把中板毛坯压紧,凸模下行,强迫位于压边圈下的材料(凸缘部分)产生塑性变形而流进凸凹模间隙形成圆筒侧壁。
观察拉深后的网格发现:底部网格基本保持不变,筒壁部分发生较大变化。
1.原间格相等的同心圆成了长度相等,间距增大的圆周线,越接近筒口,间距增大。
2.原分度相等的辐射线变成垂直的平行线,而且间距相等。
3.凸缘材料发生径向伸长变形和切向压缩变形总结:拉深材料的变形主要发生在凸缘部分,拉深变形的过程实质上是凸缘处的材料在径向拉应力和切向压应力的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凸缘不断收缩而转化为筒壁的过程,这种变形程度在凸缘的最外缘为最大。
03各种拉深现象由于拉深时各部分的应力(受力情况)和变形情况不一样,使拉深工艺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现象:起皱:A.拉深时凸缘部分的切向压应力大到超出材料的抗失稳能力,凸缘部分材料会失稳而发生隆起现象,这种现象称起皱.起皱首先在切向压应力最大的外边沿发生,起皱严重时会引起拉度.B.起皱是拉深工艺产生废品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的拉深工艺中是不答应的.常采用压力圈的压力压住凸缘部分材料来防止起皱.C.起皱的影响因素:a)相对厚度:t/D 其中t----毛坯厚度,D----毛坯直径判定是否起皱的条件:D-d<=2zt, d="">b)拉深变形程度的大小但是在拉深变形过程中,切向压应力及凸缘的抗失稳能力都是随着拉深进行,切向压应力是不断增大,变形区变小,厚度相对增加,变形失稳抗力增加,两种作用的相互抵消,使凸缘最易起皱的时刻发生于拉深变形的中间阶段,即凸缘宽度大约缩至一半左右时较易发生起皱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4.2.2 拉深工序示意图
拉深系数的倒数称为拉深程度或拉深比,其值为:
kn
1 mn
d n 1 dn
拉深系数表示了拉深前后毛坯直径的变化量,反映了
毛坯外边缘在拉深时切向压缩变形的大小,因此可用它作为
衡量拉深变形程度的指标。拉深时毛坯外边缘的切向压缩变
形量为:
1
Dt dt Dt
的高度:
第一次 h1 (D2 d120 2r1d10 8r12 ) 4d1
第二次
h2
(D2
d
2 20
2r2 d 20
8r22 )
4d2
第三次
h3
(D2
d
2 30
2r3 d 30
8r32 )
4d3
式中:
d1, d2 , d3
各次拉深的直径(中线值);
r1, r2 , r3
(1)半成品直径 拉深次数确定后,再根据计算直径dn 应等于d工 的原则对 各次拉深系数进行调整,使实际采用的拉深系数大于推算拉 深次数时所用的极限拉深系数。
零件实际需拉深系数应调整为:
m1 0.57, m2 0.79, m3 0.82, m4 0.85
调整好拉深系数后,重新计算各次拉深的圆筒直径即得 半成品直径。零件的各次半成品尺寸为 :
(3)材料的力学性能 板料的屈强比 s b 小,则屈服极限小,变形区内的切向压 应力也相对减小,因此板料不容易起皱。
(4)凹模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
平端面凹模拉深时,毛坯首次拉深不起皱的条件是 :
t (0.09 ~ 0.17)(1 t )
D
D
用锥形凹模首次拉深时,材料不起皱的条件是:
t 0.031 d
在拉深过程中,毛坯受凸模拉深力的作用,在凸缘毛坯的
径向产生拉伸应力 3,切向产生压缩应力 1 。在它们的共同
作用下,凸缘变形区材料发生了塑性变形,并不断被拉入凹模
内形成筒形拉深件。
在拉深后我们发现如图4.1.2:工件底部的网格变化很 小,而侧壁上的网格变化很大,以前的等距同心圆,变成 了与工件底部平行的不等距的水平线,并且愈是靠近工件 口部,水平线之间的距离愈大,同时以前夹角相等的半径 线在拉深后在侧壁上变成了间距相等的垂线,如图4.1.3所
h 7mm 。 2.按教材表4.2.3序号1的公式计算毛坯直径
D
d
2 2
2d2H
1.72rd 2
0.56r
2
283mm
3.确定拉深次数 ⑴ 判断能否一次拉出 对于图示的零件,由毛坯的相对厚度: t / D100 0.7
从表 4.2.4中查出各次的拉深系数 : m=10.54, m2 =0.77, m3 =0.80, m4=0.82。则该零件的总拉深系 数 m总 d / D 88 / 283 0.31 。 即 : m总 m1,故该零件 需经多次拉深才能够达到所需尺寸。
2.典型的拉深件(如图6.0.2)
3.拉深模具的特点 结构相对较简单,与冲裁模比较,工作部分有较大
的圆角,表面质量要求高,凸、凹模间隙略大于板料厚度。
4.1 拉深变形过程的分析
4.1.1板料拉深变形过程及其特点 (如图4.1.1)
在毛坯上画作出距离为a的等距离的同心圆与相同弧度b 辐射线组成的网格(如图4.1.2) ,然后将带有网格的毛坯进行 拉深。
1.1m ln Rt R 1.1m1 ln Rt R
化简得: ln Rt R 1 2
即: R 0.61Rt
即交点在 R 0.61Rt 处。用R所作出 的圆将凸缘变形区分成两部分,由此圆 向凹模洞口方向的部分拉应力占优势 ( 1 3 ),拉应变为绝对值最大的主 变形,厚度方向的变形 是压缩应变。
各次半成品底部的圆角半径(中值);
d10 , d20 , d30
各次半成品底部平板部分的直径;
h1, h2 , h3
筒壁高度;
各次半成品底部圆角半径圆心以上的
p
1max M
2w
'' w
eμα
p
1.1 m
ln
Rt r
2FQ dt
b
t 2rd t
b
t 2rd 2t
eμα
由上式把影响拉深力的因素,如拉深变形程度,材 料性能,零件尺寸,凸、凹模圆角半径,压边力,润滑 条件等都反映了出来,有利于研究改善拉深工艺。
W
1 4
b
rd
t t
2
(3)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后又被拉直成筒壁的反向弯
曲力仍按式上式进行计算:
'W W
1 4
b
rd
t t
2
拉深初期凸模圆角处的弯曲应力也按上式计算,即:
''W
1 4
b
rp
t t
2
(4)材料流过凹模圆角时的摩擦阻力 通讨凸模圆角处危险断面传递的径向拉应力即为:
D
D
如果不能满足上述式子的要求,就要起皱。在这种情况
下,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起皱发生。最简单的方法(也是实际生 产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压边圈 。
2.拉裂 拉深后得到工件的厚度沿底部向口部方向是不同的
(如图4.1.9) 防止拉裂: 可根据板材的成形性能,采用适当的拉深比和压边
力,增加凸模的表面粗糙度,改善凸缘部分变形材料的 润滑条件,合理设计模具工作部分的形状,选用拉深性 能好的材料。 3.硬化
拉深概述
6.1 拉深变形过程的分析 6.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 6.3 非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成形的特点 6.4 盒形件的拉深 6.5 拉深工艺设计 6.6 拉深模具设计 6.7 其他拉深方法
1.拉深的基本概念 拉深是利用拉深模具将冲裁好的平板毛坯压制成各种
开口的空心件,或将已制成的开口空心件加工成其他形状 空心件的一种冲压加工方法。(如图6.0.1)
m1 d1 D
m2 d2 d1
.............
mn1 dn1 dn2
mn dn dn1
工件的直径与毛坯直径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称为总拉深系数,即工件
所需要的拉深系数
m总
dn D
d1d2 Dd 1
...
d n1d n d n2d n1
m1m2...mn1mn
Rd1 (1 3 )dR 0
塑性变形时需满足的塑性方程为 :
1 3 m
由上述两式,并考虑边界条件(当 R Rt 时,1 0 ),经数学 推导就可以求出径向拉应力,和切向压应力的大小为:
1
1.1 m
ln
Rt R
3
1.1
m
1
ln
Rt R
拉深是一个塑性变形过程,材料变形后必然发生加 工硬化,使其硬度和强度增加,塑性下降。
加工硬化的好处是使工件的强度和刚度高于毛坯材 料,但塑性降低又使材料进一步拉深时变形困难。
4.2 直壁旋转体零件拉深工艺的设计
4.2.1 拉深毛坯尺寸的确定
拉深毛坯尺寸的确定原则: 体积不变原理(拉深前毛坯表面积等于拉深后零件的表面 积 )、相似性原理。 毛坯的计算方法:等重量、等体积、分析图解法、作图法。 (1)确定修边余量 由于材料的各向导性以及拉深时金属流动条件的差异,拉
拉深力可由下式求出: F dt p sin
4.1.4 拉深成形的障碍及防止措施
1.起皱(如图4.1.8),影响起皱的因素: (1)凸缘部分材料的相对厚度 凸缘部分的相对料厚,即为 :
(2)切向压应力的大小 t Df d 或t Rf r
拉深时 3 的值决定于变形程度,变形程度越大,需要转移 的剩余材料越多,加工硬化现象越严重,则越 3大,就越容易起 皱。
图4.2.3 锥形凹模
1-首次拉深; 2-二次拉深 图 4.2.4 首次拉深与二次拉深的拉深力
4.2.3无凸缘圆筒形拉深件的拉深次数和工序件尺寸的
计算
试确定如下图所示零件(材料08钢,材料厚t度 =2mm)的拉
深次数和各拉深工序尺寸。 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切边余量 h 根据 h 200, h / d 200/ 88 2.28,查教材表4.2.1,并取:
(2)计算拉深次数 例如: d1 m1D 0.54 283mm 153mm d2 m2d1 0.77153mm 117.8mm d3 m3d2 0.80117.8mm 94.2mm d4 m4d3 0.82 94.2mm 77.2mm
可知该零件要拉深四次才行 。 半成品尺寸确定
在变形区的内边缘(即 R r 处)径向拉应力最大,其值
为:
1m ax
1.1 m
ln
Rt r
在变形区外边缘处压应力最大,其值为:
3 max 1.1m
凸缘外边向内边 1 由低到高变化, 3 则由高到低变化,在凸缘中间必有一交 点存在(如右图所示),在此点处有1 3 所以:
(2)拉深过程中的 1 max 和| 3 | max变化规律
1max和
3
是当毛坯凸缘半径变化到
max
Rt
时,在
凹模洞口的最大拉应力和凸缘最外边的最大压应力。
2.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1)压边力 引起的摩擦力
FQ 该摩擦应力为:
M
2uFQ
dt
(2)材料流过凹模圆角半径产生弯曲变形的阻力 可 根据弯曲时内力和外力所作功相等的条件按下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