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趣味生物知识竞赛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PPT课件可修改文字

DPA - Ca的存在——芽孢耐热机制(二)
❖ 在皮层和芽孢质中含有营养细胞所没有的DAP - Ca, 占芽孢干重的5 ~ 15%;
❖ DAP - Ca能稳定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DAP -Ca的 螯合作用会使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形成一种耐热性 的凝胶,从而增强芽孢的耐热性。
❖ 当芽孢萌发释放DAP - Ca,耐热性消失。
特征 细菌
支原体 立克次氏体 衣原体
直径 0.5-2.0um 过滤性 不能过滤
0.20.25um 能过滤
0.3-0.8um 0.2-0.3um 不能过滤 能过滤
G染色 G+或G-
G-
G-
G-
培养法 人工培养基 人工培养基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产ATP
有
有
有
无
19.蓝细菌
❖ 是一类G-、无鞭毛、含叶绿素a(无叶绿 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微 生物。
>2um
念珠藻
原绿藻
衣藻
二、微生物的营养
❖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划分依据
划分依据
营养类型
碳源 自养型
异养型
能源 光能营养型
化能营养型
电子供体 无机营养型
有机营养型
特点 以CO2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以有机物为碳源 以光为能源 通过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 以还原性无机物为电子供体 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
❖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典型类型
❖ 自然界到处都有蓝细菌的存在,有“先锋生 物”之称。
❖ 类囊体:其中含有叶绿素a和藻胆素。 ❖ 羧酶体:固定CO2的场所。 ❖ 气泡:存在于水生种类。
❖ 真细菌、古生菌与真核生物的比较
特征 有核仁、核膜的细胞核
有复杂内膜的细胞器 核糖体大小
《生物知识竞赛》课件

得以恢复。这种调节机制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要点一
总结词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密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影响, 同时生物圈也对人类产生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 化、农业开发等,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同时, 生物圈也对人类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人类需要尊重自然规 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因定义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 基本遗传单位。
染色体组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 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 要载体。
基因定位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基因定位)决定了其在生 物体内的功能。
遗传规律与变异
Hale Waihona Puke 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 分配定律,解释了生物性状的遗传规 律。
《生物知识竞赛》ppt课件
目录
• 生物基础知识 • 生物细胞与组织 • 生物代谢与营养 • 生物遗传与变异 • 生物进化与物种起源 • 生物与环境
01
生物基础知识
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01
总结词
02
详细描述
了解生物的基本定义和分类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石。
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根据生物的形态 、结构、功能和亲缘关系等特征,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分类等级, 如界、门、纲、目、科、属、种等。
生物的基本特征
总结词
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理解生物 学现象的关键。
详细描述
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 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等。这些 特征是所有生物共有的,是生物 体与非生物体的根本区别。
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要点一
总结词
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密切,人类活动对生物圈产生影响, 同时生物圈也对人类产生影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人类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与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城市化、工业 化、农业开发等,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同时, 生物圈也对人类产生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因此,人类需要尊重自然规 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因定义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 基本遗传单位。
染色体组成
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 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 要载体。
基因定位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基因定位)决定了其在生 物体内的功能。
遗传规律与变异
Hale Waihona Puke 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变异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分离定律和独立 分配定律,解释了生物性状的遗传规 律。
《生物知识竞赛》ppt课件
目录
• 生物基础知识 • 生物细胞与组织 • 生物代谢与营养 • 生物遗传与变异 • 生物进化与物种起源 • 生物与环境
01
生物基础知识
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01
总结词
02
详细描述
了解生物的基本定义和分类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石。
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根据生物的形态 、结构、功能和亲缘关系等特征,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分类等级, 如界、门、纲、目、科、属、种等。
生物的基本特征
总结词
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理解生物 学现象的关键。
详细描述
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 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等。这些 特征是所有生物共有的,是生物 体与非生物体的根本区别。
高中生物竞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课件

b. 具有转肽酶活性
将给(P)位上的肽酰基转移给受(P)位上的 氨基酰tRNA,形成肽键。具有GTPase活性, 水解GTP,获得能量。具有起始因子、延长 因子及释放因子的结合部位。
四、起始因子
这是一些与多肽链合成起动有关的 蛋白因子。原核生物中存在3种起动因子, 分别称为IF1-3。在真核生物中存在9种 起动因子(eIF)。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核 蛋白体小亚基与起动tRNA及模板mRNA结 合。
Most identity elements are in the acceptor stem & anticodon loop.
anticodon loop
Aminoacyl-tRNA Synthetases arose
early in evolution. The earliest
aaRSs probably recognized tRNAs
Some amino acids are specified by 2 or more codons.
Synonyms (multiple codons for the same amino acid) in most cases differ only in the 3rd base. Similar codons tend to code for similar amino acids.
GCG Ala GAG Glu
G UGU Cys UGC Cys UGA Stop UGG Trp CGU Arg CGC Arg CGA Arg CGG Arg AGU Ser AGC Ser AGA Arg AGG Arg GGU Gly GGC Gly GGA Gly GGG Gly
3rd base
CCC Pro CAC His
将给(P)位上的肽酰基转移给受(P)位上的 氨基酰tRNA,形成肽键。具有GTPase活性, 水解GTP,获得能量。具有起始因子、延长 因子及释放因子的结合部位。
四、起始因子
这是一些与多肽链合成起动有关的 蛋白因子。原核生物中存在3种起动因子, 分别称为IF1-3。在真核生物中存在9种 起动因子(eIF)。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核 蛋白体小亚基与起动tRNA及模板mRNA结 合。
Most identity elements are in the acceptor stem & anticodon loop.
anticodon loop
Aminoacyl-tRNA Synthetases arose
early in evolution. The earliest
aaRSs probably recognized tRNAs
Some amino acids are specified by 2 or more codons.
Synonyms (multiple codons for the same amino acid) in most cases differ only in the 3rd base. Similar codons tend to code for similar amino acids.
GCG Ala GAG Glu
G UGU Cys UGC Cys UGA Stop UGG Trp CGU Arg CGC Arg CGA Arg CGG Arg AGU Ser AGC Ser AGA Arg AGG Arg GGU Gly GGC Gly GGA Gly GGG Gly
3rd base
CCC Pro CAC His
2023年高中生物竞赛课件: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供体DNA浓度越大,转化效率越高 供体DNA从感受态细胞膜特点位点进入 双链DNA中的随机的一条进入受体细胞,而另一条被降解。
供体DNA与受体DNA同源重组。 重组后形成了与亲本相同的细菌和重组了外源基因的细菌
当两个基因紧密连锁时,它们就有较多的机会包 括在同一个DNA片断中,并同时整合到受体染色 体中。因此,紧密连锁的基因可以通过转化进行 作图。
F ΄因子:指整合态的F因子从Hfr上非常切割 下来,携带了细菌个别基因的缺点型F因子, 但是F ΄因子仍旧可自主复制。
F ΄菌株:指带有F΄因子的细菌。
部分二倍体
已知F因子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置不同而形成 不同的Hfr品系,由此可形成不同的F′因子。
F′因子携带细菌的基因,但并不减少自身的基 因,如果自身的基因丢失,转移就可能停止。
lac- ade + strr
(相当于lac+和ade +之间未交换) (相当于lac+和ade +之间 产生交换 )
中断杂交实验已经证明,两个lac- ade位点之间 的距离约为1min,用重组作图法算出的重组值是 20%。可见1个时间单位(1分钟)大约相当于20 个图距单位(cM)。
根据中断杂交实验和基因重组作图法以及其他基 因定位实验结果,已绘制出大肠杆菌环状染色体 遗传学图。
DNA构成,94.5Kb约为大肠杆菌环状染色体全长的 2%,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
F因子的特点
1、原点(origin):它是转移的起点。
2、致育基因:这些基因使它具有感染性,其中一些基因编码生 成F菌毛的蛋白质。
3、配对区:F因子的这一区域与细菌染色体中多处的核苷酸序 列相对应,可以分别地与染色体上这些同源序列配对,通过 交换整合到染色体中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
供体DNA与受体DNA同源重组。 重组后形成了与亲本相同的细菌和重组了外源基因的细菌
当两个基因紧密连锁时,它们就有较多的机会包 括在同一个DNA片断中,并同时整合到受体染色 体中。因此,紧密连锁的基因可以通过转化进行 作图。
F ΄因子:指整合态的F因子从Hfr上非常切割 下来,携带了细菌个别基因的缺点型F因子, 但是F ΄因子仍旧可自主复制。
F ΄菌株:指带有F΄因子的细菌。
部分二倍体
已知F因子在细菌染色体上插入位置不同而形成 不同的Hfr品系,由此可形成不同的F′因子。
F′因子携带细菌的基因,但并不减少自身的基 因,如果自身的基因丢失,转移就可能停止。
lac- ade + strr
(相当于lac+和ade +之间未交换) (相当于lac+和ade +之间 产生交换 )
中断杂交实验已经证明,两个lac- ade位点之间 的距离约为1min,用重组作图法算出的重组值是 20%。可见1个时间单位(1分钟)大约相当于20 个图距单位(cM)。
根据中断杂交实验和基因重组作图法以及其他基 因定位实验结果,已绘制出大肠杆菌环状染色体 遗传学图。
DNA构成,94.5Kb约为大肠杆菌环状染色体全长的 2%,以游离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
F因子的特点
1、原点(origin):它是转移的起点。
2、致育基因:这些基因使它具有感染性,其中一些基因编码生 成F菌毛的蛋白质。
3、配对区:F因子的这一区域与细菌染色体中多处的核苷酸序 列相对应,可以分别地与染色体上这些同源序列配对,通过 交换整合到染色体中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课件—DNA与RNA之1

• 两种作用力相互协同,形成一种非常稳定 的结构。如果一种作用力被消除,另一种 作用力也大为减弱。
不稳定因素
磷酸基团间的静电斥力 带负电荷的磷酸基的静电斥力,所以DNA 需要保存在含 Na+ 生理盐条件 。 碱基分子内能
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全部分子的分子动能 与分子势能之和。
温度升高,碱基分子内能增加时,碱基的 定向排列遭受破坏,消弱了碱基的氢键结 合力和碱基的堆集力,会使DNA的双螺旋 结构受到破坏。
核酸酶和辐射灭活,对许多理化因子有很 强的抵抗力。
• 1997 年Prusiner 对朊病毒蛋白 的感染机制进行了探讨。
• 朊病毒蛋白(PrP)以两种形式存在: • 正常的脑组织中发现的PrPC不具有感染性,
对蛋白酶敏感,可以被完全降解; • 致病组织中的PrPSC具有感染性,具有抗蛋
白酶的性能。
图 O.Avery 等的体外转化实验
RⅡ
大肠杆菌噬菌体捣碎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 侵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最后,这些噬菌体 由于细菌的解体而 被释放出来,再去 侵染其他的细菌。
大肠杆菌噬菌体捣碎实验
• 1952年Herchey 和Chase。
•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发现只有DNA进入宿主细菌内,而蛋白质 则没有。
• 两条链方向以反向平行的方式组成右手 双螺旋。
• ② 碱基互补配对:只有A和T配对,G和 C配对才能满足正常螺旋(直径20 Å ) 的要求和chargaff的当量规律。
③ 螺旋参数 螺旋直径2nm。 螺旋每旋转一周10对碱基, 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 螺距3.4nm; 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
RNA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
不稳定因素
磷酸基团间的静电斥力 带负电荷的磷酸基的静电斥力,所以DNA 需要保存在含 Na+ 生理盐条件 。 碱基分子内能
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全部分子的分子动能 与分子势能之和。
温度升高,碱基分子内能增加时,碱基的 定向排列遭受破坏,消弱了碱基的氢键结 合力和碱基的堆集力,会使DNA的双螺旋 结构受到破坏。
核酸酶和辐射灭活,对许多理化因子有很 强的抵抗力。
• 1997 年Prusiner 对朊病毒蛋白 的感染机制进行了探讨。
• 朊病毒蛋白(PrP)以两种形式存在: • 正常的脑组织中发现的PrPC不具有感染性,
对蛋白酶敏感,可以被完全降解; • 致病组织中的PrPSC具有感染性,具有抗蛋
白酶的性能。
图 O.Avery 等的体外转化实验
RⅡ
大肠杆菌噬菌体捣碎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
吸附 侵入 合成 组装 释放
最后,这些噬菌体 由于细菌的解体而 被释放出来,再去 侵染其他的细菌。
大肠杆菌噬菌体捣碎实验
• 1952年Herchey 和Chase。
• 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发现只有DNA进入宿主细菌内,而蛋白质 则没有。
• 两条链方向以反向平行的方式组成右手 双螺旋。
• ② 碱基互补配对:只有A和T配对,G和 C配对才能满足正常螺旋(直径20 Å ) 的要求和chargaff的当量规律。
③ 螺旋参数 螺旋直径2nm。 螺旋每旋转一周10对碱基, 每个碱基的旋转角度为36°。 螺距3.4nm; 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nm。
RNA也可以作为遗传物质
高中生物竞赛第6章 菌类植物课件

• 第六章 菌类植物
1
6.1 菌类植物概述
6.1.1 一般特征 • 无根、茎、叶的分化,无光合色素,不
能自制养料,需依靠有机物生活的一类 低等生物——异样原植体植物。
2
6.1.2 分类
• 细菌门:不含光合色素的原核生物,单细胞,体 积小,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 粘菌门:介于动、植物之间不含光合色素的真核 生物。无细胞壁,变形虫体型,用孢子繁殖,孢 子具纤维素壁。
8
6.3 粘菌门
介于动物、植物之间的生物。 • 生长期——裸露的、多核的、无细胞壁
的原生质团,称变形体(动物性)。与 原生动物变形虫在构造、运动和摄食方 式相似。 • 生殖期——产生具有纤维素细胞壁的孢 子(植物性)。与真菌相似。
9
灯笼菌
发网菌 10
6.4 真菌门
6.4.1 主要特征
6.4.1.1 营养体
18
6.4.3 主要代表类群
(1)食用菌:子囊果中型,由菌盖和菌柄组成。 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纹,边缘全部和菌柄相连。
①银耳:担子果由胶质瓣片组成,白色或带褐
色。
19
②木耳:担子果(子实体)胶质、耳状,褐色,干燥变黑。 ③蘑菇(蘑菇属):菌盖肉质、伞形,菌柄中生。
20
④香菇 ⑤猴头
21
⑥灵芝 ⑦竹荪
• 真菌门:具真核,不含光合色素,产生孢子的生 物。真菌大多为分枝的丝状体,几丁质细胞壁, 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
6.2 细菌门
6.2.1 细菌 6.2.1.1 生境
分布很广,在土壤、水体、空气、 高山、甚至人、动植物体内外都有分布。 6.2.1.2 形态
球状、杆状、螺旋状、丝状
4
6.2.1.3 构造
1
6.1 菌类植物概述
6.1.1 一般特征 • 无根、茎、叶的分化,无光合色素,不
能自制养料,需依靠有机物生活的一类 低等生物——异样原植体植物。
2
6.1.2 分类
• 细菌门:不含光合色素的原核生物,单细胞,体 积小,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 粘菌门:介于动、植物之间不含光合色素的真核 生物。无细胞壁,变形虫体型,用孢子繁殖,孢 子具纤维素壁。
8
6.3 粘菌门
介于动物、植物之间的生物。 • 生长期——裸露的、多核的、无细胞壁
的原生质团,称变形体(动物性)。与 原生动物变形虫在构造、运动和摄食方 式相似。 • 生殖期——产生具有纤维素细胞壁的孢 子(植物性)。与真菌相似。
9
灯笼菌
发网菌 10
6.4 真菌门
6.4.1 主要特征
6.4.1.1 营养体
18
6.4.3 主要代表类群
(1)食用菌:子囊果中型,由菌盖和菌柄组成。 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纹,边缘全部和菌柄相连。
①银耳:担子果由胶质瓣片组成,白色或带褐
色。
19
②木耳:担子果(子实体)胶质、耳状,褐色,干燥变黑。 ③蘑菇(蘑菇属):菌盖肉质、伞形,菌柄中生。
20
④香菇 ⑤猴头
21
⑥灵芝 ⑦竹荪
• 真菌门:具真核,不含光合色素,产生孢子的生 物。真菌大多为分枝的丝状体,几丁质细胞壁, 生殖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
6.2 细菌门
6.2.1 细菌 6.2.1.1 生境
分布很广,在土壤、水体、空气、 高山、甚至人、动植物体内外都有分布。 6.2.1.2 形态
球状、杆状、螺旋状、丝状
4
6.2.1.3 构造
高中生物竞赛课件+《进化生物学》+1+绪论

跳跃性进化代表:澄江动物群 埃迪亚卡拉大爆发 三叠纪大爆发
4 进化生物学的诞生
杜布赞斯基 《遗传学与物种起源》
20世纪70年代末 美国 J.F.Douglas 编写第一本进化物学将成为进化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分子进化工程将成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进化生物学入手揭示发育的机制是另一个热点
• ⑤火地岛土人的原始生活-----人类起源
• 比较解剖学上 , 居维叶提出器 官相关论,圣提雷尔提出同源器官 和同功器官;
• 胚胎学方面,法国沃尔弗发现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 说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 古生物学方面,不同地层发现 有不同的化石,同时越古老的地层, 化石构造越简单。
1859年11月24日
进化生物学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绪论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发展史 生物表型的进化 生物的微观进化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生物的宏观进化 人类起源与进化
第一章 绪 论
进化论是生物科学的核心理论。20世纪50年 代以来,进化论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成为进化 生物学。
达尔文(1809~1882):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 1825~1827在爱丁堡大学学医,1827~ 1831在剑桥大学学神学。1831年参加贝格尔 舰环球航行,历时5年,观察、搜集了大量动、 植物和地质方面资料。通过试验、总结和长 期思考,逐步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 1868年出版《动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 1871年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等 他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 三大发现之一。
系:形表学、胚胎学和退化器官; • 第十五,综述和结论。
4 进化生物学的诞生
杜布赞斯基 《遗传学与物种起源》
20世纪70年代末 美国 J.F.Douglas 编写第一本进化物学将成为进化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分子进化工程将成为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从进化生物学入手揭示发育的机制是另一个热点
• ⑤火地岛土人的原始生活-----人类起源
• 比较解剖学上 , 居维叶提出器 官相关论,圣提雷尔提出同源器官 和同功器官;
• 胚胎学方面,法国沃尔弗发现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 说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 古生物学方面,不同地层发现 有不同的化石,同时越古老的地层, 化石构造越简单。
1859年11月24日
进化生物学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绪论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生物发展史 生物表型的进化 生物的微观进化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生物的宏观进化 人类起源与进化
第一章 绪 论
进化论是生物科学的核心理论。20世纪50年 代以来,进化论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成为进化 生物学。
达尔文(1809~1882):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 1825~1827在爱丁堡大学学医,1827~ 1831在剑桥大学学神学。1831年参加贝格尔 舰环球航行,历时5年,观察、搜集了大量动、 植物和地质方面资料。通过试验、总结和长 期思考,逐步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 1868年出版《动植物在家养条件下的变异》、 1871年出版《人类起源和性选择》等 他的进化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 三大发现之一。
系:形表学、胚胎学和退化器官; • 第十五,综述和结论。
高中生物竞赛-生态学课件共177张PPT可修改文字

在温带地区,水体温度往往成层,且四季有差异。这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变 化有重大影响。
◦ (以淡水为例,夏季分层,上层热,下层冷,中层变化大;秋季环流,冬季上层0℃, 下层4℃;秋季风力环流。)
生物与温度
温度影响生物发育:有效积温法则
(1)概念: 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一、基础概念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 素。
(该定律只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且该定律未 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性)
2、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Blackman,1905)
一、基础概念
生态幅的“广”与“狭”
生态幅的适应
二、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适应的三种形式 形态结构(发育反应(不可逆))
生理(结构上的(不可逆)与驯化)
行为适应(最为复杂多样迷人(迁移、贮存、休眠))
火炬松
蝗虫
生物与光
光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光质、光强与光照周期
(一)光质的变化 1. 空间:高纬度,短波光少;高海拔,短波光多,紫外线影响植 物的生长和分布。 2.时间:季节,夏天短波光多, 冬天短波光少。 日,中午短波光多,早晚长波光多。 3.地貌:陆地,主要被植物的叶子吸收和反射。 水体,水体吸收和散射作用强,大部分红外线被吸收, 红光在4m深的地方强度只有1%。紫蓝光散射(水色),绿光 深入水中。
细胞或分子在环境中没有独立的生命。
种群:生活在一起的同类生物体。种群具有潜在的无限增长能力,其数量得以时时
◦ (以淡水为例,夏季分层,上层热,下层冷,中层变化大;秋季环流,冬季上层0℃, 下层4℃;秋季风力环流。)
生物与温度
温度影响生物发育:有效积温法则
(1)概念: 植物和某些变温动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总热量(有效积温)是一个常数。
一、基础概念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 素。
(该定律只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应用。且该定律未 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性)
2、限制因子定律(Law of limiting factors)(Blackman,1905)
一、基础概念
生态幅的“广”与“狭”
生态幅的适应
二、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
适应的三种形式 形态结构(发育反应(不可逆))
生理(结构上的(不可逆)与驯化)
行为适应(最为复杂多样迷人(迁移、贮存、休眠))
火炬松
蝗虫
生物与光
光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光质、光强与光照周期
(一)光质的变化 1. 空间:高纬度,短波光少;高海拔,短波光多,紫外线影响植 物的生长和分布。 2.时间:季节,夏天短波光多, 冬天短波光少。 日,中午短波光多,早晚长波光多。 3.地貌:陆地,主要被植物的叶子吸收和反射。 水体,水体吸收和散射作用强,大部分红外线被吸收, 红光在4m深的地方强度只有1%。紫蓝光散射(水色),绿光 深入水中。
细胞或分子在环境中没有独立的生命。
种群:生活在一起的同类生物体。种群具有潜在的无限增长能力,其数量得以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