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周公诫子》)(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遂成枯落________②静以修身________③一饭三吐哺________④又相天子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4)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请分别写出两篇文章的中心。

【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答案】(1)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2)最终;介词表目的,来;吃饭;辅佐(3)①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4)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句意: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酒③。

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zhī)酒:一杯酒。

④相谓:互相商议。

⑤且:将要(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 ________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③遂饮其酒________④终亡其酒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数人饮之不足”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足”的意思是“够”;“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丢失,失去”的意思。

(2)本题注意重点词语:“固”“安”“为”。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故答案为:⑴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⑵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⑶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③悲守穷庐________④又相天子________(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B.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1)D(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 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

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

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C. 狼不敢前吾日三省吾身D. 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答案】(1)B(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3)议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解析】【分析】(1)A.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代词;B.隧: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从隧道”/犬: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C.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日:副词,每天;D.以:用/以:表示目的,相当于“来”。

故选B。

(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止,通“只”,意为“仅,只”。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即再狡猾的狼也会败给智慧的人,因此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谈启示,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

②拊(fǔ)掌:拍手。

③搐(chù):抽缩。

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A.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C;⑵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⑶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

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④虚则敧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善者:优点。

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

“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

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

“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

师,老师。

②恶,怎么。

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

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

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

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

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

启示: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⑵① 以……为乐;② 优点;③ 参观;④ 空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

”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

”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

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2)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三十而立 ________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3)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4)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用自己的话说说。

(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答案】(1)丘;春秋(2)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3)为学与修身(4)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

【解析】【分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4)此题不难,题目是关于此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就是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5)开放性试题,关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学习态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任选一个加以阐述即可。

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