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基础传热学

合集下载

《热工学基础》绪论+1-3单元

《热工学基础》绪论+1-3单元
5—冷却水泵;6—冷却塔;7—冷冻水泵;8—空调器
10
2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及主要内容
• 《热工理论基础》包括工程热力学和工程传热学两部分。一般意义上说,二者均属于 应用科学的范畴,即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去研究热能利用、热能转换、热能传递、热能 输送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实现上述目的所涉及的工作物质的热力学、传热学性质。作 为建筑设备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从高职教育的需求上说,《热工理论基础》教学 目的就是使学生对本专业工程实际所涉及到的工程热力学、工程传热学知识有一个基 本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为下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
• 图中设备10即可认为是我们室内的散热器。 • 上述的供热系统运行涉及到水蒸气的定压汽化等热力学过程及工作物质通过换热器吸
热、放热等传热过程,所用工作物质为水或水蒸气。
6
• (2)空气调节系统 • 空气调节系统的作用是将空气经过过滤、去湿或加湿、加热或冷却后,以一定的速度
和方式送入空调房间以满足使用者在温度、湿度、洁净度(包括新鲜度)、速度(简 称四度)等方面要求。图0.2是夏季空调系统工作示意图。图中室外新风(如35℃)经 过风阀在混合室1中与部分回风(为节能而采用,温度约26℃)混合后,经过滤器2, 在喷淋室3被冷冻水(供水7℃,回水12℃)冷却去湿、经设备5再加热(尽量不再加热 以节能)后(约20℃左右)由风机6通过风管送至空调房间7,吸收房间热量,温度升 高,再将部分回风送至混合室,其余部分排至室外大气中。
• 图中设备1为蒸汽锅炉,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换热器,是将燃料(煤、燃气、燃油)的化学能通过 燃烧转化为热能后,经锅炉换热面将水加热为高温高压的蒸汽(即将热能传递给蒸汽),蒸汽 经过管道可直接送到热用户进行采暖(设备10)或作其它用途(设备13),也可通过设备7(换 热器)将水加热后用于热水供暖。蒸汽放热后凝结为水,进入设备8,再经水泵9加压后进入锅 炉继续吸热变为蒸汽。而设备2循环水泵则是使供热管网中的回水(约50℃~70℃)经设备7加热 到70℃~95℃后输送到热用户进行供暖,散热后再返回吸热。

基础传热学总结

基础传热学总结

第1章 热传学平面壁:211111h k x h R A U th+∆+=∑=热交换器:⎪⎪⎪⎪⎪⎩⎪⎪⎪⎪⎪⎨⎧++=++=∑=++=++=∑=o i o o i i o o o oi o o i i o th o o o o i i o ii o o i i o i i i i thi i h D D D D h D A h A kL D D A A h A R A U D h D D D D h A h A kL D D A A h A R A U 1)ln(212)ln(11)ln(2112)ln(11ππππ1.1 热传学于冷冻空调之应用1. 空调负荷计算2. 绝热保温厚度的决定(风管、水管、锅炉)3. 热交换器计算(蒸发器、冷凝器、冷却除湿盘管、板式热交换器) 热传学准备的范围可由J.P Holman ’s Heat Transfer Chapter 1,2,101.2 传导(Conduction Heat Transfer )xT A q ∂∂∝Law s Fourier'⇒∂∂-=xTkA q Cm watt k ︒⋅⇒x∆T1.x T A q ∂∂∝,Law s Fourier'⇒∂∂-=x T kA q ,Cm watt k ︒⋅⇒与厚度有关 2. k 值的修正()T k k β+=10()()()⎰⎰⎥⎦⎤⎢⎣⎡-+-∆-=⇒+-=21212122120021T T x x T T T T x A k q AdT T k qdx ββ3. 热扩散性(thermal diffusivity )(1) ↑⇒≡αραck扩散越快,蓄热能力小 (2) ↓⇒c ρ比熱小,所以升高一度所需之热量较小 (3) k :与材料有关,经实验量测得知Temp現象1.3 对流(Convention Heat Transfer )1. 牛顿冷次定律()∞-=⇒T T hA q ω,()Nu Re,f h ⇒2. Cm watth ︒⋅2:对流热传系数,与面积有关1.4 辐射热传递(Radiation Heat Transfer )1. 应用于空调负荷计算时,太阳之辐射热之计算2. 真空绝热3. 4T A q ⋅⋅=σ,42810669.5K m watt⋅⋅=-σ4. ()εσ⨯-⋅⋅=4241T T A q ,ε:辐射净热交换量1=ε∞5.)(44∞-A =T T AQS εσα-ASHRAE Chapter23 1.5 热阻之定义⇒∆∆=∆∆=-=⇔=kAx T x T kA dx dT kA q R V I 传导热阻kAx R th ∆=1.5.1 圆柱管之一维热传(径向热传)熱傳面積=rL π2初始條件:⎩⎨⎧====o o ii T T r r T T r r ,,dr dT kL q dr dT kA q r π2-=⇒-= )(2)ln(2i o i o T T r r T T qkL r r dT q kL r dr o ioi--=⇒-=⇒⎰⎰ππ kL D D R kLr r T T q i oth i o o i ππ2)ln(2)ln()(=⇒-=1.5.2 圆球之一维热传 热传面积=24r π初始条件:⎩⎨⎧====oo ii T T r r T T r r ,,drdTk r q dr dT kA q r24π-=⇒-= )(4)11(42i o o i T T r r T T q k r r dT q k rdr o i oi--=-⇒-=⇒⎰⎰ππ i o i o o i th o i o i r kr r r k r r R kr r T T q πππ4411411)(-=-=⇒--=1.5.3 对流之热阻定义⎩⎨⎧=⨯==⇒-=-=∞∞rL A WL A hA R hA T T T T hA q th w w π2 1)()(圓柱:平板: 1.5.4 雷诺数、普纳德数与纽塞数()Nu h Pr,Re,∝ 1. 雷诺数μρVD =Re2. 普纳德数熱擴散動量交換==ανPr ,ρμν=,P C kρα= 3. 纽塞数(用以求h 值)kxh Nu x ⋅=,Pr)(Re,∝Nu ex:平板2131Re Pr 332.0x x Nu = ex:已知(1)Pr ,(2) μρVD=Re ,(3)m n C Nu Pr Re =Nu D k h ⨯=⇒求h=?1.5.5 总热传系数 1. 平面壁2T A T BT 1T Ah 11Ah 21kAx ∆Ah kA x A h T T q B A 2111+∆+-=211111h k x h R A U T A U R T q thoverall th overall +∆+=∑=⇒∆⋅⋅=∑∆=)()(222111B A T T A h xT T kAT T A h q -=∆-=-=即每一段之热传量相等 此式在解题时亦为一重要条件,要会应用。

热工基础课程总结

热工基础课程总结

热工基础学习总结摘要:本文就热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总结。

第一:说明这门课程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简单总结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知识框架体系;第三:从个人角度论述一下学习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及意见。

关键词:热力学传热学循环正文:自然界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大部分能源是以热能的形式或者转换为热能的形式予以利用。

因此,人们从自然界获得的的能源主要是热能。

为了更好地直接利用热能,必须研究热量的传递规律。

1 热工基础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1.1 研究目的热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

前者如利用热能加热、蒸煮、冶炼、供暖等直接用热量为人们服务。

后者如通过个证热机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供生产和生活使用。

能量的转换和传递是能量利用中的核心问题,而热工基础正是基于实际应用而用来研究能量传递和转换的科学。

传热学就是研究热量传递过程规律的学科,为了更好地间接利用热能,必须研究热能和其他能量形式间相互转换的规律。

工程热力学就是研究热能与机械能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方法的学科。

由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共同构成的热工学理论基础就是主要研究热能在工程上有效利用的规律和方法的学科。

作为一门基于实际应用而产生的学科,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际的应用中,这样一来,就要加强对典型的热工设备的学习和掌握。

1.2研究方法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有两种:宏观研究方法和微观研究方法。

宏观研究方法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基本定律为基础,针对具体问题采用抽象、概括、理想化简化处理的方法,抽出共性,突出本质。

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通过推理得出可靠和普遍适用的公式,解决热力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微观研究方法是从物质的微观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将宏观物理量解释为微观量的统计平均值,从而解释热现象的本质。

传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理论分析是依据基本定律对热传递现象进行分析,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用数学分析方法求解;对于难以用理论分析法求解的问题,可采用数值计算和计算机求解;对于复杂的传热学问题无法用上述两种方法求解时,必须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是传热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x2160541热工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热工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 of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课程编码:x2160541学时数:40其中实践学时数:0 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2.5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一、课程简介《热工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内容。

工程热力学部分主要介绍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常用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基本热力过程与典型热力循环;传热学部分主要介绍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基本规律、求解方法以及控制热量传递过程的技术措施,换热器的热计算方法。

通过《热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使学生了解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常用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简单热学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能力;掌握能量转换规律和有效利用能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零)绪论1. 能量与能源:了解能量能源的概念、分类,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关系;2. 热工基础的研究内容:掌握热工基础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基本概念1. 热力系统:理解工质、热力系的定义,掌握热力系的分类;(重点)2.平衡状态与状态参数:理解热力状态和状态参数的定义,掌握平衡状态的物理意义及实现条件;3. 状态方程与状态参数坐标图:了解状态方程式及参数坐标图的物理意义及作用;4.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理解热力过程、准平衡过程和可逆过程的物理意义与联系;(难点)5. 功量与热量:掌握功量与热量的概念和计算。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1. 热力系统的储存能:掌握能量、热力系统储存能、热力学能的概念;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3. 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掌握封闭热力系的能量方程并熟练应用;(重点)4.开口系统的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掌握开口热力系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并熟练应用,掌握体积变化功、轴功、流动功和技术功的概念,理解焓的定义式及物理意义;(难点)5.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应用:了解常用热工设备主要交换的能量及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简化式。

能源第七章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能源第七章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特例:一小凸物体(非凹)被包容在一个很大的空 腔内。该物体与空腔表面的辐射换热量计算式:
Φ 1A1 (T14 -T24 ) W
A1 A2
T1 , A1,ε1 T2
热工基础与应用
4. 例题 已知:A=1.42m2(H=1.75m,d=0.25m),t1=30℃,t2=10 ℃(冬),t2=25℃(夏),ε1=0.95 求:冬天与夏天人体与内墙的辐射传热量
③h:表面传热系数,是表征对流传热过程强弱的 物理量。过程量,与很多因素有关(流体种类、表 面形状、流体速度大小等)
④记住 h 的量级,“个” “十” “百” “千” “成千上万”。(表4-1)
流动方式:强制>自然对流
介质:水>空气 相变:有相变>无相变
水蒸气凝结>有机蒸汽凝结
热工基础与应用
三、辐射(radiation, thermal radiation) 1. 定义 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
q Φ A h(tw t f ) W m2 q Φ A h(t f tw) W m2
tw t f t f tw
流体力学研究:tw=tf , isothermal flow
①A:与流体接触的壁面面积
②约定对流传热量永远取正值(失去/得到)
热工基础与应用
③对流传热(convective heat transfer):流体流 过温度不同的固体壁面时的热量传递过程(工程 上感兴趣)
热工基础与应用
3. 分类 对流传热按照不同的原因可分为多种类型 流动起因,分为: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 是否相变,分为:相变对流传热和无相变对流传热。
热工基础与应用
4. 基本计算式—(Newton’s Law of Cooling)

热工基础(4.3.1)--热传导

热工基础(4.3.1)--热传导

导热
3%
31/164
热工基础
② 所有生物都运用传热学原理来调节体内的温度
翅片并非人类的发明:古代动物身 上早就用上了
夏天犬类都伸出舌头 散热
32/164
热工基础
③ 人的肺是一个高度紧凑的热、质交换设备
33/164
热工基础
9. 总结 ① 传热学应用领域之广(军用,民用,人用)
34/164
热工基础
4. 航空航天 ① 航空发动机
热工基础
20/164
② 航天飞机
热工基础
2003.2.1: Space Shuttle Columbia disaster
隔热瓦
21/164
③ 宇宙飞船
热工基础
22/164
热工基础
5. 电子器件冷却
① 芯片上晶体管数量增长
② 主频随时间增长
③ 功率随时间增长
23/164
热: 58W/m2 舒服: 232W/m2 凉快: 696W/m2
冷: 928W/m2
5/164
热工基础
② 自然界的伯格曼法则 对于同一种温血动物,越冷的地方其个体越大, 而且越接近于圆形(球形)。
6/164
热工基础
• 西伯利亚北极旅鼠的平均长度为 10 ~ 11 厘米,往南一点,分散在北极边缘地区的 旅鼠身长只有 8 厘米。
热工基础
④ 过热成了当前电子产品故障的主要原因, 已经被确认为影响电子工业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
24/164
热工基础
点燃火柴?
烤红薯?
煎鸡蛋?
25/164
热工基础
⑤ PC 机芯片的冷却方法 : 散热器 + 风扇—空气强 制对流换热
26/164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复习资料总体(主要是一些概念)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复习资料总体(主要是一些概念)

工程热力学第一章工质——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

热力学系统——简称系统、体系,人为分割出来作为热力学分析对象的有限物质系统。

闭口系统——与外界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热力系统,闭口系统又叫做控制质量。

开口系统——与外界不仅有能量交换而且有物质交换的热力系统,开口系又叫做控制容积,或控制体。

区分闭口系和开口系的关键是有没有质量越过了边界,并不是系统的质量是不是发生了变化。

绝热系统——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热力系统。

绝热系是从系统与外界的热交换的角度考察系统,不论系统是开口系还是闭口系,只要没有热量越过边界,就是绝热系。

简单可压缩系——由可压缩流体构成,与外界可逆功交换只有体积变化功(膨胀功)一种形式,没有化学反应的有限物质系统。

对于简单可压缩系,只要有两个独立的状态参数即可确定一个平衡状态,所有其它状态参数均可表示为这两个独立状态参数的函数。

准平衡过程——又称准静态过程,不致显著偏离平衡状态,并迅速恢复平衡的过程。

准平衡过程进行的条件是破坏平衡的势无穷小,过程进行足够缓慢,工质本身具有恢复平衡的能力。

准平衡过程在坐标图中可用连续曲线表示。

可逆过程——工质能沿相同的路径逆行而回复到原来状态,并使相互作用中所涉及到的外界回复到原来状态,而不留下任何改变的过程。

过程不可逆的成因一是有限势差的作用,二是物系本身的耗散作用,所以可逆过程,首先应是准平衡过程,同时在过程中没有任何耗散效应。

实际热力设备中所进行的一切热力过程都是不可逆的,可逆过程是不引起任何热力学损失的理想过程。

可逆过程可用状态参数图上连续实线表示。

膨胀功——又称“体积功”。

机械功的一种。

由系统体积变化而由系统对环境所做的功或环境对系统所做的功。

第二章热力学能——原称内能,由分子或其他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及相互作用力形成的内动能、内位能及维持一定分子结构的化学能和原子核内部的原子能以及电磁场作用下的电磁能等一起构成的内部储存能。

热工基础热工基础 (97)

热工基础热工基础 (97)

《热工基础》----传热学篇第9章对流传热§9-2对流传热的基本方程组第9章对流传热主要内容(1)研究对流传热的方法;(2)对流传热的数学描述方法。

为求解对流换热问题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研究对流传热的方法分析解法:采用数学分析求解的方法,有指导意义。

比拟法:通过研究热量传递与动量传递的共性,建立起表面传热系数与阻力系数之间的相互关系,限制多,范围很小。

实验法:通过大量实验获得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是目前的主要途径。

数值解法:和导热问题数值思想一样,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多。

对流传热微分方程组及其单值性条件9.2.1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假设:1.流体为连续性介质。

当流体的分子平均自由行程与换热壁面的特征长度l 相比非常小,一般克努森数时,流体可近似为连续性介质。

l n l l =≤-/1032.流体的物性参数为常数,不随温度变化。

3.流体为不可压缩性流体。

通常流速低于四分之一声速的流体可以近似为不可压缩性流体。

4.流体为牛顿流体,即切向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为线性,遵循牛顿公式:5.流体无内热源,忽略粘性耗散产生的耗散热。

6.二维对流换热。

τη=∂∂u y紧靠壁面处流体静止,热量传递只能靠导热,流体导热系数λ=-∂∂=0,q tyx y x根据牛顿冷却公式=-∞w ()q h t t x x xλ=-∂∂=0,t yy xλ=--∂∂∞=()w 0,h t t tyx x y x如果热流密度、表面传热系数、温度梯度及温差都取整个壁面的平均值,则有对流传热微分方程λ=--∂∂∞=w 0,h t t tyx y x建立了对流传热表面传热系数与温度场之间的关系。

而流体的温度场又和速度场密切相关,所以对流换热的数学模型应该是包括描写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微分方程。

——揭示了对流传热问题的本质描述对流传热的方程组温度场特别是壁面附近的温度分布温度场受流场的影响流场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定律动量方程动量守恒定律温度场——能量方程能量守恒定律对流传热微分方程式λ=--∂∂∞=w 0,h t t tyx y xq x9.2.2连续性微分方程和动量微分方程dxxdyy 0微元体1.连续性微分方程(质量守恒)vy+∂∂=0∂∂u x 2.动量微分方程(动量守恒)ρτμρτμ∂∂+∂∂+∂∂=-∂∂+∂∂+∂∂∂∂+∂∂+∂∂=-∂∂+∂∂+∂∂x y u u u x v u y F p x u x u yv u v x v v y F p y v x v y22222222()()()()纳维(N.Navier)-斯托克斯(G.G.Stokes)方程惯性力压力差体积力粘性力9.2.3能量微分方程d xxd yyλ+,d Φy y +,d Φh y yλ,Φx,Φh xλ+,d Φx x+,d Φh x x,Φh yλ,Φy 单位时间由导热进入微元体的净热量和由对流进入微元体的净热量之和等于微元体热力学能的增加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λ——导热系数(热导率 ),
w/(m·k),与物体性质、 温度有关,各向同性与各向异 性之别。 热流密度:
q=Φ/A= λΔt /δ
二、热对流
1、特征:(1)物体相互接触; (2)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
(3)依靠微观离子热运动。 (4)固体—流体、 流体—流体 2、热流量与热流密度 热流量:牛顿冷却公式
第四章 热量传递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传热的三种不同形式:热传导、热对流、 热辐射。 一、热传导
1、特征:(1)物体相互接触; (2)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 (3)依靠微观离子热运动。
(4)固体—固体、固体—流体、 流 体—流体
2、热流量与热流密度 热流量: Φ= λ AΔt /δ
φ
y
x
c t
1 r t
r r r
1 r2
t
t
.
z z
球坐标系里导热微分方程:
z
t(r,φ,θ) θ
φ
y
x
c t
1 r2
r 2
r
t r
1
r 2 sin 2
t
r
2
1
sin
sin
t
.
2、求解导热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1)第一类边界条件:已知边界上的温度
例如:tw=const tw=f1(τ)
一维稳态温度场
τ≠const t=f (x,y,z,τ) 非稳态温度场
等温线和等温面
2、温度梯度
t-Δt t t+Δt
lim t t
gradt n
n
n0 n n
q
n
3、傅立叶定律——导热基本定律
q gradt n t
n
二、导热微分方程 1、导热微分方程推导
导入微元体总热流量+微元体内热源的生成 热-导出微元体总热流量=微元体热力学增量
Φ= h AΔt h——表面传热系数, w/(m2·k),影 响因素很多。 热流密度:q=Φ/A= h Δt
三 、热辐射
1、特征:(1)不需物体相互接触; (2)依靠电磁波进行热量传递;
2、黑体单位时间内的热辐射热量 四次方定律:
Φ= Aσ T4 σ——黑体辐射常量,5.67×10-8 w/(m2·k4)。
(2)导热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 热流密度不很高,作用时间足够长
导热微分方程不适用范围 1)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在固体中的 热量传递,如激光加工过程
2) 极低温度下(接近0k)
三、一维稳态导热的计算 1、通过无限大平壁的导热
2、通过无限长圆筒壁的导热
采用柱坐标系,导热微分方程:
d (r dt ) 0 dr dr
r r ln r2 r1
2rlq 2l(t1 t2 )
ln r2 r1
热阻: R=ln(d2/d1)/(2πλl) 多层壁:φ=?
3、通过球壳的导热
对于内外表面温度均匀恒定的空心球壁
的导热,温度分布:
1 1
r t t2 (t1 t2 ) 1
r2 1
r1 r2
热流量:
4 (t1 t 2)
.
t
c
2 x
t
2
2t y 2
2t z 2
c
a=λ/(ρc) 热扩散系数
特殊情况:
(1)无内热源
t
a
2t x 2
2t y 2
2t z 2
(2)无内热源 稳态导热
2t 2t 2t 0 x2 y 2 z 2
(3)无内热源
2t 0 x 2
一维稳态导热
圆柱坐标系里导热微分方程:
z
t(r,φ,z)
A
t f)
0
令:θ=t-tf 方程可变为:
hP/λA=m2
d 2
dx 2
m2
0
其通解为:
C1emx C2emx
边界条件为:x 0
|x0 0
xH
d
dx
| xH
0
0
可得积分常数:
C1
0
1 e2mH
C2
0e2mH
1 e2mH
温度分布方程:
0
emx e2mH emx 1 e2mH
4)肋片顶端可视为绝热。dt/dx=0
根据能量守恒:Φx=Φx+dx+Φ……….(1)
由傅立叶定律:
x
A dt
dx
xdxABiblioteka d (tdxdt dx
dx)
A( dt
dx
d 2t dx 2
dx)
根据牛顿冷却公式:Φ=hPdx(t-tf) 把Φx、Φx+dx、Φ代入(1)式,可得:
d 2t dx 2
hP(t
(稳态) τ>0 (非稳态)
(2)第二类边界条件:已知边界上的热流 密度
例如:qw=const
(稳态)
t
n w
f 2 ( )
τ>0
(非稳态)
(3)第三类边界条件:已知边界上物体 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及周围流 体的温度tf
例如:以物体冷却为例
t
n w
h(t w
tf
)
3、讨论
(1)热扩散系数a的物理意义
求得通解:t=c1lnr+c2
代入边界条件得:
c1
t2 t1 ln r2
r1
c2
t1
ln
r1
t2 t1 ln r2
r1
求得温度分布:
t t1
圆筒壁中温度呈对数分布。
t2 t1 ln r2
ln
r r1
则得:
dt 1 t2 t1
r1
dr r ln r2
根据傅立叶定律:
r1
q t t1 t2
0
ch[m(x H )] ch(mH )
单片肋片的热流量:
A(
d
dx
)
x0
A0mth(mH )
肋片末端修正:把肋片末端展开,则肋片 的高度为:
例题
H’=H+δ/2
第三节
一、概述 以平壁为例:
非稳态导热
二、非稳态导热的求解——诺谟图法
1、无限大平壁的分析解及诺谟图
(1)温度分布方程及诺谟图
一般物体单位时间内的热辐射热量: Φ= ε Aσ T4 ε——发射率。
四、传热
δ
tf1 tw1 tw1 tf2 φ
R1 R2 R3
第二节 导热基本定律和稳态导热
一、导热基本定律
1、温度场
物体内部的温度的分布可表示为:
t=f(x,y,z,τ)
τ=const t=f(x,y,z) 三维稳态温度场
t=f(x)
11 r1 r2
4、通过等截面直肋的导热
(1)作用 强化换热
(2)特点 肋片中沿导热热流传递的 方向上热流量不断变化, 但为稳态导热。在肋片伸 展的方向上存在对流换热 和辐射换热。
(3)导热计算 令:1)l=1( 单位长度) 2)λ、h、Ac(=l·δ)为 常数。
3)1/h>>δ/λ,可得 qh<<qλ,各截面的温度均 匀。
导入微元体 总热流量:
导出微元体 总热流量:
x
t dydz x
y
t y
dxdz
z
t z
dydx
xdx
x
(t
t x
dx)dydz
ydy
y
(t
t y
dy)dxdz
zdz
z
(t
t z
dz)dydx
单位时间内微元体内热源的生成热:
.
dxdydz
单位时间微元体热力学增量:
总之: λ为常数
c t dxdyd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