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与免耕播种机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合集下载

「国内外少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与现状」

「国内外少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与现状」

「国内外少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与现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国内外少耕或免耕栽培技术正在发展,它是一
种现代耕作技术,它不仅可以节省农民的劳动力,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改善土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现代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内外少耕或免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及现状如下:
一、科学技术支撑
1、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劳动中的作用正在显现,智能少耕栽培技术
有望得到更大的发展应用;
2、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机械化农业技术快速发展,少耕栽培技术也有
望获得更大的发展;
3、生物学研究及生物肥料的开发利用也促进少耕栽培技术的发展;
4、水资源节约和利用技术也为少耕技术提供了支撑。

二、发展现状
1、国内少耕栽培技术发展情况较好,许多大中型机械企业积极投入
研发,相关技术技术水平也较高;
2、少耕栽培技术的应用也正在逐步普及,尤其是在一些现代农业区,其应用的情况更加明显;
3、在国外,少耕栽培技术已经应用得比较广泛,尤其是在欧美国家中,少耕栽培技术已经深入发展;
4、少耕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少耕或免耕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相当不错。

耕作机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耕作机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耕作机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而耕作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耕作机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耕作机械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现状1. 传统耕作机械传统耕作机械主要包括旋耕机、铧式犁、割草机等。

这些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耕作机械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如能耗高、作业效率低、耕地质量差等问题。

2. 现代耕作机械为了解决传统耕作机械的不足,我国研究人员研发出现代耕作机械,主要包括:(1)节能型耕作机械:通过优化机械结构和动力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

(2)高效耕作机械:采用先进的传动系统和控制技术,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

(3)保护性耕作机械:采用精确控制技术和深松、覆盖等手段,保护土壤结构,提高耕地质量。

(4)智能化耕作机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耕作机械的远程监控、智能调度和故障诊断。

三、发展趋势1. 节能环保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环保成为耕作机械发展的重要趋势。

未来,耕作机械将更加注重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和排放。

2. 高效智能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耕作机械将朝着高效、智能方向发展。

未来,耕作机械将具备更高的作业效率、更精确的控制系统和更智能的故障诊断功能。

3. 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未来,耕作机械将更加注重保护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提高耕地质量。

4. 轻简化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轻简化成为耕作机械发展的趋势。

未来,耕作机械将更加轻便、易操作,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

5. 多元化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需求,耕作机械将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未来,耕作机械将具备多种作业模式,适应不同土壤类型和作物种植模式。

四、结论耕作机械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表明,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2021免耕播种机发展现状与使用情况及效果范文2

2021免耕播种机发展现状与使用情况及效果范文2

2021免耕播种机发展现状与使用情况及效果范文 0调研背景 目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的主推耕作技术[1],吉林省将该技术列为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重点推广项目。

据统计长春地区2014 年玉米种植面积大约 100 万 hm2,保护性耕作推广面积近 13. 5 万hm2,已占玉米种植面积的 13% .保护性耕作推广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需要性能完善、质量可靠的专用配套机具,免耕播种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配套机具[2].近几年,我国北方雨养旱地玉米保护耕作模式下的免耕播种机推广迅速,已成为当下主流趋势。

长春市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研究推广中心立足于工作职能,并结合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意见"(长府办发【2010】50号)文件精神,围绕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关键配套机具-免耕播种机,开展了"长春地区免耕播种机现状和使用情况"的调研工作。

从春种前到秋收后进行多次考察、认真走访长春地区及周边5 个县区,与农机大户、农机销售人员及各个农机推广站工作人员现场交流和进行实地调查,通过机具对比,总结了免耕播种机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所提到的问题在东北地区具有普遍性,对于目前免耕播种机的产、学、研、推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免耕播种机发展现状 总体上看,长春地区免耕播种机的发展分为3 个阶段:第 1 阶段是 2010 年以前,处于免耕播种机发展初期阶段。

这期间以改制机型、轻型免耕播种机为主,机具结构为硬茬开沟器 + 精密排种器 + 普通镇压器,机具存在质量轻、仿形不好及无秸秆切割等机构的缺点。

第 2 阶段是 2011 - 2013 年,为发展中期阶段。

康达免耕播种机技术得到突破,形成一家技术独大、兼顾一部分其他品牌免耕播种机为辅的形势,机具结构以三圆盘为主[3],为秸秆切刀 + 指夹排种器 +橡胶仿形轮和镇压轮等形式。

第 3 阶段为 2014 年以来。

演示文稿保护性耕作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演示文稿保护性耕作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三是贴茬精(少)量播种作业机具,如图6,错茬播种机,不需要破茬装置,
只要选择有较好破土能力和回土性能的尖角式开沟器就可以,经济实用。 播种时通过调整播种开沟器位置,在上一年玉米根茬两侧约5cm处进行播 种,可以减少上年玉米根茬对播种作业质量的影响,播种后形成宽窄行,即 60㎝和40㎝的垄距。形成宽窄行后,作物通风透光得到改善,具有很好的边 行的数量不变。出苗情况如图7。
5、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如何防治草害
草害的防治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玉米
播种后、出苗前阶段,是整个生产期是否发生草害的关键时期,
在没有发现草情时可喷洒封闭型除草剂,如玉米净或乙莠等。 如果出现2叶龄以上杂草,要采取封杀结合型除草技术,同时 喷洒封闭型除草剂和灭生型除草剂,如草甘膦和玉米净混合同 时喷洒;麦收前段,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土地不翻耕,
保护性耕作具有减少土壤风蚀抑制农田地表扬尘、减少 土壤水蚀防治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蓄水保墒、降低农业生 产成本、增加粮食产量等六个方面的效益。但是在小麦-玉米 一年两熟地区,试验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技术尚不十分成
熟,机具配套也不尽合理,特别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
—秸秆覆盖,在一些地区的玉米秸秆的覆盖问题,没有从根
扶持,深入研究春季整秆处理和播种技术。
⑶、碎秆覆盖技术模式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秋季进行秸秆和根茬处理→春季免耕播种→化学或
人工除草→中耕。
碎秆覆盖模式是因为有些乡镇农民习惯秋季整地
作业,而且当地经济条件较好,舍得投入,对整地
作业和播种作业质量要求较高,我们应顺应农民的 习惯和要求,秋季处理秸秆,采取半掩埋技术措施, 防止秸秆被刮跑。
碎秸秆,浅旋6cm—7cm。
(4)、高留茬,联合整地:玉米收割时留高茬30cm,秸 秆运出或部分运出,用综合整地机进行灭茬、旋耕。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35
20-Jan-24
36
20-Jan-24
深松机
37
20-Jan-24
38
20-Jan-24
秸秆粉碎还田机
39
20-Jan-24
秸秆还田
40
20-Jan-24
秸秆还田机刀
41
20-Jan-24
旋耕机翻土机
42
20-Jan-24
旋耕机
43
20-Jan-24
旋耕播种机
44
20-Jan-24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4 保护环境
农民为了抢农时赶季节,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影响交通运输,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秆焚烧以及由 此产生的CO2和N2O,减少了温室气体 的排放.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小型播种机的播种精度量不高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 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 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 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到20世纪70 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

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

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旨在提高土壤的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农田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本文将详细总结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工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培训和示范的方式,向广大农民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农民们积极参与学习,逐渐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起来。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试验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开发了适应性更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同时,在选择作物品种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选育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的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三、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2023年,我国加强了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工作。

通过与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有机肥料等农业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2023年,我国将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等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

五、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播种机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播种机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培养人才队伍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播 种机技术研发团队。
建立标准体系
制定和完善播种机相关标准,推动行业规范 化发展。
05
企业战略与市场策略
企业战略调整
智能化转型
随着科技的发展,播种机企业应加大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 应用,提高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以满足现代农业 生产的需要。
绿色环保战略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使播 种机具备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能够 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作物需求等因 素进行智能调整和优化。
精准播种技术
精确定位与导航
通过高精度GPS、北斗等导航定 位系统,实现播种机的精准定位 和导航,确保播种行距、深度等 参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变量播种
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以及作物 需求,实现播种量的精准控制和 调整,提高种子的利用率和出苗 率。
智能化与信息化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 应用,实现播种机的远程监控 、智能调度和数据分析。
个性化与定制化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种 植需求,播种机将更加个性化
、定制化。
政策建议与措施
加大研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播种机相关技术的研发 投入,鼓励企业创新。
制定标准与规范
制定相关标准与规范,确保播种机产 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与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农业全产业 链服务体系,提高整体竞争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 经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06
未来展望与建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播种机 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提高
作业效率和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