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的类型和成因
失业的名词解释

失业的名词解释一、失业:失去工作,指在劳动者找到工作前这段时间里失去了工作。
1。
在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后,被解雇的工人仍然保留其职位,只是没有获得工资报酬,也就不存在失业问题。
2。
根据《劳动法》第18条和第72条规定,被辞退者有权获得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等费用,即存在失业现象。
3。
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生的新形势下,由于一部分人有了一技之长,找到了适合自己特长的新工作,有的人没有掌握一技之长,不愿从事传统的单调乏味的手工业和个体劳动,造成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的无业状态。
4。
在中国,有些地区曾采取“待业”、“自谋职业”、“等、靠、要”等非正常办法来处理职工失业问题。
5。
由于失业率过高而引起大量失业者的情绪波动。
例如:把家中物品扔掉,绝食,与父母决裂,精神痛苦。
而中央也为此出台相应政策。
各省市的实施方案大多数是由政府来埋单。
三、失业人员1、失业:是指劳动力由于某种原因而暂时未被利用的状况。
2、在生产建设高潮时期,由于社会需求剧增,就业岗位增加,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这叫失业人员。
3、对企业职工因企业效益不好而离岗人员的管理,我国称为“再就业工程”。
4、处于失业状态的人们,称为失业人员。
四、结构失业:又称总量性失业。
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由于经济中的一部分行业或职业的劳动力供给量小于社会需求,使社会就业机会减少,从而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减少,但整个社会劳动力的需求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形成失业人员和就业岗位不相适应的状况,即结构性失业。
二、失业的原因: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6。
失业的相关概念:(1)失业者:是指有劳动能力,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一般为16— 65周岁)尚未工作而有劳动意愿的人。
(2)失业人员:是指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暂时未被雇佣的人。
(3)隐性失业:指潜在的劳动力。
五、失业保险待遇6。
失业保险的功能:(1)促进就业;(2)调整失业;(3)维持社会安定;(4)防止社会经济波动。
专题一_大学生失业问题

保留工资理论Biblioteka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该理论认为一个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人, 他并不期待工资水平随着搜寻时间的延长而不 断上升,更多的情况是他从搜寻职业开始就对 工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心理价位,同样地,对 于搜寻职业所花费的时间,他也有一个心理准 备。因此,当他在市场上寻找工作时,如果雇 主开出的工资条件超过他预定的价位,他就接 受这个工作,否则就拒绝接受。因此,这个心 理价位的工资水平被称为保留工资。
二、失业的成本
• 经济成本
对失业者来说,失业的经济成本就是收入损失 和由此导致的消费与储蓄的减少。对社会经济 来说,失业的经济成本表现为产品和服务的生 产减少
• 社会成本
家庭内部以及外部人际关系遭受破坏
三、失业的类型
• 摩擦性失业 • 结构性失业 • 周期性失业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
•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 速度快速扩大200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 145.11 万人比 200年净增27.26 万人增幅达 23.1% 。截止 2002年7月初全国共有93.98 万毕业生落实了工作单 位,待就业 51.2万人,一次性就业率约为 65% 。到 12 月份就业率达80%。2003年应届毕业生达到 212.2万人,比 2002 年增加 67万人,增幅达 46.2% 。2004年应届 毕业达到280万人。比2002 年几乎翻了一番。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 业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不是扩招 以后才出现的。扩招前已经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据统 计,1998年高校毕业生的待分率就曾高达30%。
自愿性失业的界定
• 自愿性失业界定为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 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 需要指出的是,自愿性失业者不同于自 愿性不就业者。前者愿意工作并且有工 作机会,只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 而暂时不工作;后者则不论是否有工作 机会也不愿意工作,一部分人不称为失 业者,不计入劳动力人口范围。
简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定义

简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定义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研究就业市场和就业机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摩擦性失业是指一个局部地区的就业市场短期内失去一些就业机会,而这种失去就业机会的原因可能是临时的,例如一个公司可能会在短期内停止运作而导致某些工作岗位的短暂空缺。
此外,这种类型的失业通常是由于个体之间的职业转换所引起的,也叫做“流动性失业”。
这种失业的概念被认为是健全的就业市场所必须具备的,因为它使经济和就业市场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结构性失业指的是一个地区有长期或永久失去就业机会的情况,这是由于一定的长期经济趋势所导致的。
这种趋势可能是行业的变化或技术的发展,它可能会使某一制造业的机器取代工人,或者会降低某一地区的需求等,这可能会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量的长期失业。
结构性失业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经济状况的恶化,因为它导致人们索要更多的失业救济,并且可能会形成更大的社会矛盾。
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不同类型的失业,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自然而具有必要性的失业,可能是因为就业机会的减少而出现的,但往往不会有可预知的失业期,而且通常不会影响到整个地区。
然而,结构性失业是更长期的,因为它可能会有可预知的失业期,还可能影响到整个地区,例如某个行业出现大量长期失业。
针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有几种政策可以帮助改善情况。
首先,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刺激就业市场的措施,比如建立就业扶贫项目,以帮助失业人口重新获得就业机会,改善就业环境,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开展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以及提供更有利的就业政策,例如鼓励就业、减税等。
其次,针对结构性失业,采取引导更多的新的投资,加强行业调整,建设多元化的经济和就业基础设施,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措施,可以帮助减少长期失业现象。
总之,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经济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都有不同的特点,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以帮助改善就业市场,消除就业机会的短缺,减少失业现象,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结构性失业现象,帮助人们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改善就业市场的整体状况。
简述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简述失业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失业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但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
宏观经济学解释失业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总体失业率,另一个是结构性失业。
总体失业率是指整个经济体中所有劳动力的总体失业率。
这种类型的失业通常与经济周期有关,当经济萧条时,企业减少生产和投资,导致大量的裁员和解雇。
此时,由于企业需要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因此会选择保留那些最有技能和经验的员工,并将其他员工解雇。
这就导致了总体失业率的上升。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而导致的长期失业。
这种类型的失业通常与技能和教育水平不匹配、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例如,在某些行业或地区,可能存在大量空缺职位但没有足够合格的人员填补这些职位。
同样,在某些行业或地区,可能存在大量人员但没有足够多的职位来满足就业需求。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就业增长和降低失业率。
其中一些措施包括提高教育水平、鼓励创新和创业、制定适当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政府还可以通过减税和增加公共支出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促进就业增长。
第四章失业

一、最低工资法
——令人失望的结果,往往是善良的愿望造成的。 令人失望的结果,往往是善良的愿望造成的。
W/P 在实际工资刚性的条件下, 在实际工资刚性的条件下,劳 动力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出现障碍, 动力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出现障碍, 当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当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实际 (W/P)1 工资率高于市场均衡的工资率, 工资率高于市场均衡的工资率,于 是失业就会产生。 是失业就会产生。最低工资法是导 (W/P)0 致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之一。 致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之一。 最低工资法的本意是为保护低收 入者的利益, 入者的利益,结果却使他们陷入了 更加不幸的境地。 更加不幸的境地。最低工资法对青 年的失业影响最大。 年的失业影响最大。国外实证研究 表明,最低工资水平提高10% 10%, 表明,最低工资水平提高10%,青年 0 的就业人数就降低1% 3%。 1%— 的就业人数就降低1%—3%。 负所得税或许是更经济, 负所得税或许是更经济,效果也 更好的帮助穷人的方法。 更好的帮助穷人的方法。 失业 S
三、贝弗里奇曲线
——考察岗位空缺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考察岗位空缺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curve描述的是岗 Beveridge curve描述的是岗 V 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此消 彼长的关系。 彼长的关系。 假定劳动力市场当前处于AA曲 线的M点,则失业率为UB,岗位 其中, 空缺率为VB。其中,OU0等于VB, 表示摩擦失业或结构失业, 表示摩擦失业或结构失业,而 VB 则表示其他类型的失业, U0UB则表示其他类型的失业, 如周期性失业。 如周期性失业。 0 图中的AA AA曲线称为贝弗里奇曲 图中的AA曲线称为贝弗里奇曲 在古典经济中, 线。在古典经济中,劳动力市 场的均衡应该始终处于45 45° 场的均衡应该始终处于45°线 和贝弗里奇曲线的交点。 和贝弗里奇曲线的交点。
劳动经济学第六章劳动就业与失业.

失业人员
1. 城镇人口,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 2. 在调查周内未从事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利润的劳动, 也没有处于就业定义中的暂时未工作状态; 3. 在某一特定时期内采取了某种方式寻找工作;
1980
1985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46
图6-7 1978~2006年中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二、中国失业问题日趋严重的原因 历史原因造成的隐性失业公开化 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 劳动需求方面的原因
三、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变化所导致的定期性的 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造成季节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①一些部门或行 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的变化而波动,②一些 行业随季节的不同会产生购买高峰或低谷,从而 影响作为产品派生需求的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 性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
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需求 不足,使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 业被称为周期性失业或需求不足性失业。
但这些人中在就业管理局登记备案、签订劳动合同的仅
为3800人,至少有1万”隐性就业”人群。
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

当前我国失业的类型及对策王波[摘要]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
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过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中,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阵痛,比如腐败、环境污染、法律不健全、失业和就业不足等等。
我国的失业与就业问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与众不同的特征,这是因为:第一,我国过去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我国过去的人口政策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导致人口基数太大;第三,我国长期存在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失业统计问题目前,我国失业及失业率的统计尚不统一,争论较多,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司有如下建议:一、失业的定义:建议参照国际劳工组织及世界上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关于失业的定义。
根据我国国情,失业可定义为: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劳动,当前有就业可能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
具体解释:(1)“16周岁以上”。
我国劳动法第15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因此,失业人员年龄的下限为16周岁。
但没有失业年龄的上限规定,这是因为中国只有退休年龄规定,没有劳动年龄上限规定;不同工作或工种实际退休年龄也不统一;60岁以上无业而寻找工作(即统计为失业)的人员极少,不论是否找到工作,自己也不认为是失业人员。
(2)“有劳动能力”,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员。
其中包括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
(3)“在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劳动”,即调查周内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或为零小时。
这里不涉及收入高低。
(4)“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在调查时点以后两周内能应聘上班。
失业

设定:
1. L 是外生变量 2. 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 3. s = 离职率(rate of job separations), 每个月失去或离开自己工作岗位的就业者的 比例 f = 入职业率(rate of job finding), 每个月找到工作的失业者的比例
s和f 是外生量
就业与失业的转换
充分就业下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 摩擦性失业:短期的 • 结构性失业:长期的
作业
• 1.什么是自然失业率?影响自然失业率变化的因素 有哪些?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自然失业 率有上升的趋势,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西南财 经大学2013研) • 2.劳动力市场上,员工的素质、工作努力程度和 忠诚度是企业关心的重点之一。工人寻找工作 (Job search)时,需要关于工作空位和机会的信 息。政府的公共政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 济状况。 (1)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用工者到农村招工 时,往往优先考虑一些特定的村庄或社区(这些
• 隐蔽性失业(隐形失业):表面上有工作岗位, 但实际上从事与其教育水平或能力不相符的工作, 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一种社会现象,或在自然经 济环境里被掩盖的失业 。
• 不充分就业: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 不到标准工作时间的一半(即20小时)。
隐蔽性失业的两种情况: • 前一种情况大多发生在衰退时期,由于企业 开工不足,即使未被解雇的工人也无法有效地使 用。 • 后一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大 家庭制度的存在,许多家庭成员依靠有限的土地 产品在低于自给的水平下也可以生存下去,在工 资体系下本来要挨饿的人受亲属的维持而处于隐 蔽性失业状态。
13.9% 8.5%
更多部门转移的例子
工业革命(18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