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与防治

合集下载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原因、预防及护理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原因、预防及护理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原因、预防及护理邱杰【期刊名称】《天津护理》【年(卷),期】2017(025)006【总页数】3页(P565-567)【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支架内血栓;护理【作者】邱杰【作者单位】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已成为目前临床诊治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是其术后极其严重的并发症,如不能及时发现给予紧急处置会出现致死性严重后果。

因此责任护士必须有充分的意识,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有效控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支架内血栓是指PCI术后,在多源因素的影响下支架置入处又再次形成血栓,进而造成冠状动脉完全或者不全的闭塞,临床上常表现为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2007年5月学术研究协会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ARC)正式发表支架血栓的定义。

临床上根据支架介入术后至血栓形成的时间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晚期支架内血栓。

术后24 h内形成血栓为急性支架内血栓;术后24 h~30 d形成为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术后30 d~1年形成为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于支架置入术后1年以上者判为极晚期血栓形成。

支架内血栓病死率高,其中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acute/subacute stent thrombosis,AST/SST)最为严重。

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证实支架内血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2]。

2.1 药物因素氯吡格雷抵抗或低反应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药物涂层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植入后6个月内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3]。

支架内血栓目前的认识

支架内血栓目前的认识

谢 谢
病因(一)
患者病情特点: 1.AMI 2.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介入治疗后 ST发生率增加近1倍

病因(二)
冠脉病变特点: 小血管(直径≤2.5mm) 长病变(不易完全覆盖;支架重叠处药物 释放量大,内皮化不良) 开口病变 钙化病变 分叉病变 血管迂曲 成角 退化的静脉桥血管病变 扩张性病变 (支架贴壁不良;支架两端夹层/内膜损伤)
治疗原则
1.尽快造影 2.尽快明确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询问病史 回顾阅读上次介入手术影像学资料 不仅关系到治疗方法和策略,也关系到如何避 免和预防再次发生ST 3.尽量不再次置入新的支架 尽管常能获得满意的即刻影像学效果 Dutch研究显示:置入支架再次ST风险增加4.2倍
治疗策略
首选: 急诊PTCA+GPIIb/IIIa受体拮抗剂+血栓抽吸 次选: 1.静脉溶栓:无急诊PCI条件 2.再次置入支架:(DES?BMS? 极晚期ST BMS) ①残余狭窄>70% ②血流恢复后 IVUS证实为迟发内膜撕裂所致 ③PTCA后支架近远端内膜严重撕裂

未来方向(三)
③替卡格雷洛 坎格雷洛 第一代三唑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 属ADP衍生物 特异性结合血小板表面P2Y12受体 PLATO(替卡格雷洛vs氯吡格雷)
小结

ST 虽为小概率事件,但临床表现主要为AMI,猝死发 生率高,危害大 一旦怀疑ST应尽快造影明确 围术期强调GPIIb/III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 术后强调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二联/三联)的重要性 新支架 新药物的应用值得期待
病因(三)
操作有关: 1.支架选择不当: 过小 不能完全贴壁 过大 斑块脱垂 过短 不能完全覆盖病变 过长 药物浓度增加 2.未预扩张或释放压力过小:支架膨胀不全 3.释放压力过大或过度后扩张:损伤支架 4.夹层 壁内血肿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是一种生理反应,它在保护我们的身体不受伤害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血栓形成得过多或不必要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展,如心肌梗塞、脑中风等。

因此,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变得非常重要。

血栓形成的条件1.血液凝固因子的存在。

血液有特定的因子来让它凝固,如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

2.血管受到损害。

损伤会破坏血管内层,并暴露血液中凝血因子。

这些因子将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栓。

3.血流的变化。

当血液流动缓慢或停滞时,血栓的形成速度会增加。

这是因为血流变化会改变血液中的成分、使血液凝固。

血栓形成的机制1.血小板聚集。

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血小板将聚集在该区域,形成血栓的初始阶段。

它们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称为血小板抗聚素,从而刺激其他的血小板聚集到该区域内。

2.凝血通路的激活。

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一些物质化学物质,如血管紧张素和血液凝固因子等,以激活血液凝固通路。

3.血凝素形成。

血凝素是一种酶,可以将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从而导致血栓形成的最终阶段。

4.纤维蛋白形成。

在血栓形成的末期阶段,纤维蛋白将拼合成一条绒毛般的纤维,并结合被碎片化的血小板粘结在一起,形成结构稳定且难以破坏的血栓。

在一般情况下,血栓形成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反应,帮助我们控制与愈合我们的伤口。

但是,当血栓形成在无需时发生,就会导致许多危险的情况。

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导致肺栓塞,而动脉中的血栓可以导致心肌梗塞和脑中风。

因此,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发展过程,并且能够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血栓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血栓的形成知识点总结

血栓的形成知识点总结一、血栓形成的机制:1. 血液凝固过程:当血管受伤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凝血酶,进而将溶血酶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在受伤处,形成血栓。

2.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在受伤部位释放血栓素和缩血管素,刺激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初级血栓。

3. 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前提,损伤后的内皮细胞会释放出一些物质,促进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聚集,进而形成血栓。

4. 血栓溶解:正常情况下,血栓会在伤口愈合后被机体内的溶栓酶降解,溶解形成的纤维蛋白。

二、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容易受到损伤,增加了形成血栓的风险。

2. 高脂血症: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和损伤,促进血栓形成。

3. 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糖尿病:糖尿病引起的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 肥胖:肥胖会导致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加速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

6. 吸烟:烟草中的化学成分会损害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

7.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8.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会增加个体形成血栓的倾向。

三、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措施:1. 生活方式调整: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可以减少肥胖和血脂异常,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2. 注意休息:减少久坐不动的时间,定期站起来走动,促进血液循环。

3. 控制吸烟和饮酒:戒烟戒酒可以减少草成血管内皮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人群,可以使用抗凝血药物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进行预防。

5. 就医检查: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及时进行治疗。

6.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长期的焦虑和紧张容易导致血液的高粘滞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 医学治疗:一旦形成血栓,应及时就医进行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类药物或华法林等。

血栓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血栓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血栓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血栓是血液凝块在血管内形成的现象,它可能导致血管阻塞,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了解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栓的基本知识,并讨论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方法和技巧。

一、血栓的形成与风险因素血栓通常在身体受伤或血管内壁受损时形成。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血栓形成风险因素:1. 虚弱的血液流动,如长时间静坐、长时间卧床、飞行等;2. 外科手术或严重创伤;3. 某些遗传疾病或血液凝固障碍;4.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二、血栓预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预防血栓的关键在于增加血液流动和改善血液循环。

以下是一些预防血栓的方法和技巧:1. 移动和锻炼:长时间静坐或卧床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定期起来活动,并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流动。

2. 睡姿调整:保持尽可能平坦的睡姿,避免长时间向一侧躺着或睡在腹部,以减少压迫血管的可能性。

3. 短程旅行时的注意事项:长时间坐飞机或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时,要定期活动腿部和脚部肌肉,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4.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对于血栓预防至关重要。

建议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限制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5. 药物治疗:对于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

三、血栓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果发生了血栓,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血栓治疗的方法和技巧: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使用抗凝剂、溶栓剂、抗血小板等药物来减少血栓的大小和危害,并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发展。

2. 硬化治疗:对于较大的血栓,医生可能会使用硬化剂来破坏血栓内的血液组织,以减少血栓的危害。

3. 外科手术:在某些情况下,如血栓阻塞了重要的血管或器官,手术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4. 血栓导管:这是一种通过导管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血栓部位以溶解或摧毁血栓的方法。

总结:血栓的预防和治疗是保护心脑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与预防血栓在人体内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它有助于人体止血,但是过度的血栓形成会导致危险的健康问题。

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液因素、血管因素和环境因素。

在了解这些危险因素的同时,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保持健康。

血液因素血液因素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

当血栓形成时,这些成分会在血液中聚集起来。

一些常见的血液相关疾病,如血友病和白血病等,会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

此外,有些药物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例如某些口服避孕药和化疗药物。

血管因素血管因素是指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当血栓形成时,血管壁可以出现损伤或者炎症。

动脉硬化也会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破裂,当炎症反应消退时,血栓就会在这些损伤的区域中形成。

与此同时,其他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也会增加形成血栓的概率。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指的是生活方式和环境中的因素。

长时间的久坐或者缺乏锻炼会影响血管的健康,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吸烟、过度饮酒和暴饮暴食也可能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

此外,寒冷的气温和血液黏滞度的升高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了解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就可以采取预防措施来保持健康。

下面列举几种可能的预防方法:1. 保持健康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高脂肪食物。

2. 保持锻炼,适量运动,减少长时间的坐姿。

3. 维持健康的体重,保持正常的血压和血糖水平。

4. 戒烟避免过度饮酒,注意室内空气质量和工作环境。

5. 避免长时间在寒冷的环境中停留,戴上适当的衣物以保暖。

6. 遵医嘱服用药物,特别是血压和胆固醇药物。

7. 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健康状况。

总之,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是过度的血栓形成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了解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采取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可以降低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而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功能。

如果有任何不适症状,及早就诊,遵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保健,才能做到身心健康。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关 键 词 : 状 脉 ; 架 ; 栓 形 成 冠 々 支 血 中 图分 类 号 : 5 14 R 5 . R 4 . 2 62 文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6 2 3 9 2 0 )7 6 8 2 17 —14 (0 7 0 —0 2 —0
支架 置入 较单 纯球囊扩张提高 了介入 治疗 的安全性和有效
3 讨 论
・2 69・
h予急诊 P I C 治疗 , 靶血 管前 降支 1 0 0 %闭塞 , T A后 串联置 PC 人 2枚 药 物 支 架 ( x S , MI 流 3级 , n后 再 造 影 见 TA U ) TI 血 5mi
急性 S , 为 亚 急 性 S , 中病 例 2 病 例 3支 架 术 后 分 别 发 T 4例 T 其 、
急性心 肌梗死( E T S AM1 , ) 1例死亡 。S 后 均有 左室 射血 分数 T ( vE ) L F 不同程度的降低 。详 见表 3 。
生两次亚 急性 S 。所有 S 病人 均 予急 诊经 皮冠 状 动脉 球囊 T T
性 , 少 了 术 后 急 性 闭 塞 以 及 再 狭 窄 的 发 生 。 但 是 冠 状 动 脉 支 减
管紧张素转换 酶抑 制剂 、 一受体 阻滞剂 等治疗。其 中 6例病 人 口 诊断为冠状动 脉 支架 内血 栓形 成 、 经急诊 造影 证 实 , 为男 均 均
性 , 龄 4 岁 ~7 年 7 0岁 , 均 6 . 。 平 0 5岁
成 形术 ( ) 疗 , 病 人 同 时 予 尿 激 酶 ( K) 治 4例 U 5×1 U 冠 0
表 3 支 架 内血 栓 形 成 的 处 理 及 预 后
维普资讯
e ̄N结合 5 t ei N ̄管病杂志20 年 7 , 07 月第 5 第 7 卷 塑

抗支架内血栓的中药研究进展

抗支架内血栓的中药研究进展

抗支架内血栓的中药研究进展动脉狭窄在脑梗塞的发病及复发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动脉狭窄是进行性卒中的重要因素[1],动脉狭窄同侧脑梗塞的发病率高达90%~95%[2]。

动脉狭窄引起卒中的主要机理为栓塞,其次是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脑梗塞[3]。

所以治疗动脉狭窄对于脑梗塞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颅内外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极大程度地预防了脑梗塞的发生与再发。

但术后支架内再狭窄( in-stent restenosis ,ISR) 已经成为限制该技术广泛应用的障碍[4]。

国内外都采用抗栓加抗凝即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方案预防脑血管内支架成型术后支架内血栓,虽然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严重副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发现传统中药在预防支架术后再狭窄方面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优点。

本文现对抗支架内血栓的中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中药组方抗支架内血栓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常用的益气药主要有黄芪、党参、山药等;活血药主要有川芎、赤芍、丹参、益母草、三七、白茅根、蒲黄等,其中三七、益母草、白茅根、蒲黄还有活血止血、利水消肿之功;化痰药主要有胆星、浙贝母、海藻等;理气药则多用气中之血药如郁金、延胡索等,即能理气,又可活血。

常用的中药复方有生脉散、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加减、四逆汤及抵挡汤加减等。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治疗属于外源性创伤,术后再狭窄则属瘀证范畴。

正是这种外源性创伤,加之支架术的耗气伤血,素体的正气亏虚,导致了本已消散的痰瘀的再次互结,形成了术后的再狭窄[5]。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大量益气活血化瘀涤痰的中药及复方,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合调节作用,有效的干预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有人采用黄芪、党参、肉桂、桃仁等十味中药复方组成复方制剂,对新西兰白兔实验性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内膜增生时相变化的影响,通过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辩证施治,并由诸药合用,补通兼施,阳气恢复,瘀消结散,气血畅达,脏腑功能恢复正常,既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又能促进血栓的溶解,恢复正常的血流畅行,提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内膜增生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沉积的作用,从而改善再狭窄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减轻血管内膜增厚及管腔狭窄[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