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的阶段评析
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的阶段评析

2 0 1 3年 第 3期
国 际对 印度基础 教育援助 的阶段 评析
吴欢欢
【 摘
浙江师范大学教 育科 学研 究院
要】 印度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接 受国际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国际援助不仅仅增加 了印度的基础教育资金 , 更改善
.
了印度 的教 育条 件 ,增进 了 印度 与 国 际教 育 组织 和有 关 国家 的教 育交 流 与合 作 。
【 关键词 】国际教育援助 印度
基础教育
【 中图分类号 】 G5 1 3
一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4 8 1 0( 2 0 1 3) 0 3 —0 0 3 3 —0 3
了2 0 %。 基础教育这部分 的比例变化更大 , 从 1 0 %上升到了 3 5 %。这样一来 , 这些年援助国对印度资助的一个重要部分 就是基础教育的发展 , 这不仅影响到印度政府在某些方面的 计划,更直接推进了印度普及基础教育 的速度。
不 同计 划期 间基础 教 育的 开支 分配 ( 单 位 :百 万卢 比 )
五 年计 划
七 五计 划 ( 1 9 8 7 —1 9 9 2 )
1 9 9 0年之前是印度接受外援的第一 阶段 ,几个援助国 和国际组织开始通过一些项 目援助印度的基础教育。 印度接 受的第一个有关基 础教育项 目的外 国援助 旨在扩大教育 的 覆盖面 , 同时运用创新 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与其说 印度政 府是为了获得财政支持 , 还不如说是为了学习别 国的先进经 验。 援助印度的国家之间共性很少 , 所 以印度政府必须有针 对性地和每个援助国和国际组织进行交涉。 外国援助支持 的 多是试点项 目,所 以通常涉及资金量不大。 第一批外 国援助包括 1 9 8 6年 由英 国海外发展机构支持 的安得拉邦基础教育项 目 ( A P P E P) ,还有联合国儿童基金 会投资的一些非正规教育项 目。A P P E P开始于 1 9 8 4年 ,旨 在改善安得拉邦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入学机会。 项 目自实
印度初等教育普及项目述介

印度初等教育普及项目述介144继续教育研究jiXUjiaoyuyanjiu2010年第8期印度初等教育普及项目述介孙宏愿谭亲毅(西南大学1.教育学院;2.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400715)摘要:初等教育普及项目(SSA)是印度政府为普及初等教育和提高初等教育质量而实施的旗舰项目.为促进初等教育发展,转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的需要,印度政府提出了该项目.该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经费来源,措施和目标,"十一五"教育规划对其相关内容作了调整以提高实施质量.这是印度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举措,它促进了经济与教育的协调发展,调整了教育内部结构,注重教育公平,对印度初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印度;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普及项目(SSA)2l世纪以来,积极发展初等教育已成为印度的战略性选择.为进一步普及初等教育入学率,提高教育质量,印度政府于2001年启动初等教育普及项目(SarvaShikshaAbhiyan,SSA).初等教育普及项目计划到2010年前为所有6—14岁的儿童提供初等教育,同时鼓励社区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缩小所有的社会,性别和地域差距.该计划是一个旗舰项目,要从所有税收中扣除2%的教育税作为该计划的专用基金.一,印度初等教育普及项目的提出的背景(一)发展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总量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GDP的年增长率大幅攀升, 从2000年的4.0%增加到了2006年的9.2%.但是教育发展滞后,尤其是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保持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寻求教育的支持,提高国民素质,适应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实施初等教育普及项目是印度教育兴国的需要,顺应了近代社会初等教育的发展.(二)普及教育,促进初等教育自身发展20世纪9O年代以来,印度初等教育发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入学率普遍较低,辍学率居高不下;女性受歧视严重;少数民族处于弱势地位,地区间差距较大;基本教育成本分担不合理;基础教育资源内部分配比例不合理.其落后的初等教育,不仅使国民受教育水平偏低,文盲率和辍学率居高不下,也影响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均衡发展.使得印度政府近年来把普及初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大事提上了议事日程..(三)消解困境,转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20世纪80年代后,印度人口迅猛增加,传统意义上接受初等教育的适龄人口逐年成倍增长.1981年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继续以2.2%的速度增长. 1991年人El普查,印度人口已经到达8.46亿.到2001年,印度人口总数为1O.27亿.不难推测,这种人口增长形势必然加剧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因此,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施初等教育普及项目将人口压力变为人口动力,充分利用好国内人力资源,是印度谋求发展的必然途径.二,初等教育普及项目的主要内容(一)经费来源印度初等教育普及项目受到各方支持与援助.世界银行,英国海外发展赠款处(DFID)与欧盟联合评估该项目并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项目成本在总额35亿美元,印度政府提供45%,捐助占30%,邦政府提供25%.国际发展援助作为世界银行的特许的贷款机构,为印度提供了期限为35年,外加10年宽限期,0.75%服务收费的5亿美元的项目贷款.印度中央政府与邦政府的财政支出是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从"九五"规划到"十一五规划",随着各邦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大和缩小教育落后邦基础教育结构的差异,中央政府的投资力度逐年递增.继2005—2006年度后"十一五规划"期间将继续实施东北各邦实行的特殊分配政策,不同的是东北各邦只需支出国家规定邦政府应该支出份额的10%.中央政府和邦政府财政支出比例见表1:(二)主要措施及目标初等教育普及项目主要包括资助小学土建工程,收稿日期:2010—04—2作者简介:孙宏愿(1983一),女,重庆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各国教育制度比较研究.2010年第8期继续教育研究145表l"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一五""十一五""十一五"规划规划规划规划第5规划末期规划前2年第3年第4年年及以后财政支85:l550:5065:3560:4055:4550:50出比新教师工资,人口稀少地区的学生择校费,创新教育, 教师培训,同时还为辍学儿童返校就读提供相应的费用.为缩小性别和社会阶级的差异,项目还为所有女童及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家庭的学生提供免费的教科书,为女童特殊教育提供各种设施,支持地区残障儿童入学.总的来说,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计划:1.全国女童初等教育计划(NPEGEL)2.教育保障计划及创新教育计划(EGS&AIE)3.县级初等教育计划(DPEP)4.全国小学营养支持计划(即午餐计划)5.教师教育计划6.KasturbaGandhiBalikaVidya.1aya计划(KGBV)7.MahilaSamakhya计划初等教育普及项目强调全民参与性,透明性及公共责任,要求每个邦县都要进行家庭普查,以摸清各家庭中孩子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教育地位等情况. 一旦计划委员会批准了各邦县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央政府就给予拨款.具体目标为:至2003年所有6—14 岁儿童接受学校,教育保障中心(EGS)或过渡课程(bridgecourse)教育;至2010年所有6—14岁儿童完成8年初等教育;重点关注基础教育质量并使其贴近生活;至2007年消除小学教育阶段性别和社会阶级间的差异,至2010年消除整个初等教育阶段性别和社会阶级间的差异;至2010年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的成果.(三)"十一五"规划对初等教育项目调整2006年l2月,印度计划委员会发布《朝向更快,更全面的发展:印度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途径》,对初等教育普及项目作出了战略调整,以解决教育公平,学生保持率和教育质量等问题.初等教育普及项目在以下方面作出调整:保证所有教师都能得到培训;校舍建设必须要有统一的邦级标准;每十所学校要设有一个邦级资源中心,每个社区资源中心要设立十个街道资源中心,每个社区都必须配备五名高水平的教师;改造一师学校及消除多年级教学现象;修订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作为制定国家课程大纲和指导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NCERT)工作的指导方针."十一五"规划还出台了具体的措施来提高初等教育普及项目的质量.1.调整初等教育普及项目,提供优质的教育.2.保证所有学校都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设施,确保小学生都能获得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以便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3.加强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核心)这三门学生薄弱科目的教学,三年级及以上年级均要开设英语课.4.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使用重新修订的教科书.5.支持更多的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善课程教学活动.6.充分解决教师空缺,教师缺席和教师无教学任务问题,确定教师教育教学的相关义务和责任以保证学生学有所获.7.实现教师都能得到全面培训的目标.将师生比从40:1调低至30:1.8.一师学校和多年级教学的学校要招聘更多的教师,招聘时女性教师的比例必须占到2/3.9.由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邦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及邦委员会举行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和邦教师资格考试来招聘合格的教师,将教师的任用权下放到各区县,以保证能招聘到高质量的教职员工.10.充分发挥县教育与培训研究所,邦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在教育普及中的作用,并与社区资源中心, 街道资源中心和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相联系.11.将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到基础线50%以上.12.通过评估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过程,教学材料等指标来判断教学质量. 13.2005年全国课程大纲及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颁布的教学大纲是各邦修订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文件,邦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在保证实施, 统一的标准方面要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14.各邦及区县可以引进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机制来识别优秀的教师.三,初等教育普及项目的启示(一)促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从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再到知识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育与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即教育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助推器.如果教育不能适应其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加速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力因素.印度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作为支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作为一项政府投资的特别产业,可以看作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前提.印度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将提高初等教育普及项目的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展示了其政府部门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能力146继续教育研究jiXUjiaoyuyanjiu2010年第8期与决心.只有处理好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双赢",才能有效地推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优化教育内部结构初等教育培养的是基础性人才,是教育这座金字塔的最底层结构,担负向高一级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 同样数量的资金投放在不同层次教育上的收益率是不一样的.初等教育投资综合收益率(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加权)高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但印度政府一度认为,就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言,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作用远比初等教育大.错误的认识使教育资源在各阶段的分配极度不合理,阻碍了初等教育和扫盲教育的发展.现在,印度政府已认识到教育结构失衡问题,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把发展教育的重心从高等教育转向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普及项目将初等教育的改革推向了高潮.只有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的功能, 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三)促进教育公平初等教育普及项目的制定符合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注重教育公平,在女童教育问题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受印度传统文化影响,把女童教育置于边缘化的境地,女童失学辍学现象严重.1982年印度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为79%,其中男孩占93%,而女孩仅占64%.女孩失学数几乎占未受过学校教育人口总数的2/3.因此,初等教育项目中特别提出了发展女童教育的计划,其中包括MahilaSamakhya计划.该计划为普及义务教育(至14岁),扩大参与(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计划),完成最低学习标准;妇女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为贫困地区的成人和孩子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公平的教育制度为每一个公民提供了实现个人发展的机会,促进了社会和谐.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首要负责人应发挥主导作用,有责任和义务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一个社会民众向各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越通畅,这个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就越小,越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基础阶段的教育公平,不仅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关乎社会福祉和国家利益.参考文献:【1]TheWorldBankGroup.DataProfile[EB/0L].http://dev- /external/CPProfile.asp?PTYE=CP&CP&CC0DE=IND.2008—04—09.[2]沈有禄.印度基础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5):1—4.[3]孟向京.印度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控制[J].南亚研究季刊,2001(2):31—35.[4]普查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印度人口达1O点27亿[EB/ OL]./w/216748.html,2001一O3—27.[5]India:WorldBanktoSupportIndia'sGoalOfAchievingEle? mentaryEducation[EB/OL].hnp://,2007—12一O8.[5]Thcl1thFiveY earPlan,V olume[EB/OL].http://plan-ningcommission.nic.in/plans/planrel/fiveyr,2009—1O一08[6]AnnualReport2004—2005Overview[EB/OL].http://education.nic.in/Annualreport20O4—05/overview.pdf,2009—11—25.[7]王英杰.印度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教训[J].中国高教研究,1986(2):15.[8]王长纯.印度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57—259.ABriefIntroductionofSarvaShikshaAbhiyaninIndiaSunHongyuanTanQinyi(1.CollegeofEducation;400715,2.ResearchInstituteforEducationandPsychology,South westernEthnicGroups,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Abstract:SarvaShikshaAbhiyan(SSA)istheflagshipprojectlaunchedbyIndiangovernmen tforachievinguni—versalelementaryeducationandimprovingthequalityofelementaryeducation.Inordertopr omoteprimaryeducationdevelopment,populationpressurechangeforhumanresources,thegovernmentofIndiaprop osedtheproject.Thepro—jeetincludesfundingsources,measuresandtargets,the"EleventhFive-Y ear"planofeducati onadjustedtotheirrele- vantcontenttoenhancetheimplementationofquality.ThisisamajormoveinthehistoryofInd ianeducation.Itpro—motes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economyandeducation,adjustingtheinternalstructur eofeducation,educationequity,andisimportanttothedevelopmentofprimaryeducationinIndia.Keywords:India;elementaryeducation;SSA(SarvaShikshaAbhiyan);universalprimaryel ementarypr~ect。
印度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一.教育行政制度政体上:联邦制宪法将立法权划分为中央和各邦两部分,并规定某些立法权由中央和邦共同行使。
例:教育行政制度在初等教育的课程和教材设置方面的规定印度初等教育的课程和教材设置虽由各邦自定,但各地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一般都应遵循中央教育有关部门确定的一些原则。
如课程设置的目标具有普遍性,课程设置具有可比性等等规定。
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主要是邦的责任直到1976年的宪法修正案把一直由各邦控制的教育事业划归宪法中的《并行条目》,规定可由中央制定全国性教育政策。
教育的权限逐渐向中央转移。
教育行政体制:中央和邦两级中央: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人力资源开发部(主要任务:形成国家人力资源的分类系统,鉴定和准备人力资源的目录,鉴定和编制人力资源各级各类机构人员的名单,评价现有人力资源开发机构等)原教育部改为教育司(主要任务:负责审定各种教育计划,实施这些计划的指导工作,协调学校教育范围内的各种活动,监督全国范围的教育进程,出版全国性教育统计资料及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其他出版物)教育司下设初等教育局(中等教育局,大学和高等教育局,成人教育局,课本促进、奖学金与中央直辖区局,语言局,行政规划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局,技术教育局,综合财政局。
)各邦:各邦政府设有邦教育部(负责邦内的教育事务)(我国: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教育办)中央与邦的关系协调:印度定期召开“各邦教育部长会议”主要在于确保各邦教育发展按全国模式进行,达到一定程度的统一,并使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的政策或决定得到贯彻。
(促使教育全国统一化)二.学校教育制度(一)正规学校教育1.概况:前8年专为初等教育90年代的新学制将初中和高中合称为中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化”(高中阶段的分流,是学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2.具体情况:现行学校制度依据:“10+2+3”的统一学制由印度教育委员会在1966年提出在全国各邦推行“10+2+3”学制的年限分配:“10”:普通教育阶段10(普通教育阶段)= 8(初等教育阶段)+ 2(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其中,8(初等教育为义务教育阶段)= 5 (初小:一至五年级)+ 3 (高小:六至八年级)“2”(高级中等教育阶段)2—内分学术轨和职业轨(相当于我们的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高中阶段)“3”(高等教育第一级学位阶段即本科教育)(二)非正规教育(或称开放教育)初等教育阶段:印度通过成立非正规教育中心为普及义务初等教育而努力,这类非正规教育中心到1933年再全印度达到27.7万所。
国际教育援助研究

国际教育援助研究在国际事务中,教育援助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援助,更是一种知识和文化的传递。
国际教育援助对于提高受援国教育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减轻贫困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际教育援助的历史、现状、研究方法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国际教育援助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供的用于支持教育发展的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援助。
这种援助旨在提高受援国教育质量、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发展和减贫事业。
国际教育援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今已成为全球性议题。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个案调研和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了解国际教育援助的实际情况。
文献综述主要从学术论文、政策文件、国际组织报告等方面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个案调研则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了解;访谈则邀请了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分享他们的见解和经验。
研究发现,国际教育援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援助金额不断增长:随着全球教育议题的日益重视,国际教育援助的金额逐年增加。
多元化援助渠道:国际教育援助的提供者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民间组织、企业、个人等。
受援国差异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国际教育援助的接受程度、需求和政策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教育援助附加条件:部分援助方会附带一些条件,如要求受援国采取特定的政策或改革。
尽管国际教育援助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援助效果不确定:部分援助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援助不均衡:某些国家或地区获得的援助较多,而一些需要援助的地区却得不到足够支持。
缺乏长效机制:部分援助项目缺乏长期规划,难以持续发挥效果。
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
提高援助效果:受援国和援助方应加强沟通,根据受援国的实际需求和条件制定个性化的援助方案。
同时,应加强对援助效果的评估和监督,确保援助资金的有效利用。
印度教师教育

1、独立前的萌芽阶段(古代-1947)古代印度称“教师”为“古儒”,梵语意为“天”,教师即被看做是上天的使者,被视为智力、知识和洞察力的化身,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和地位,并具有某种先验和神祗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印度是一个备受尊敬的职业。
这个时期出现了导生制,即一个班分成很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些年纪很小的学生和一个负责管理的高年级学生或一个导生组成,导生协助教师为那些年纪小的学生指导学习。
1757年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英国人的到来,以及一种有组织的学校教育机构的建立,具有自身的理论、课程和方法的现代师范教育体制才得以创建。
1789-1796年间。
安德鲁.贝尔博士和印度马德拉斯的学校采用了导生制,在当时被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这成为了印度教师教育体制的前身。
总体来看,在殖民地早期,教师培训方式大都采用由英国传教士贝尔于1787年在印度倡导并流行起来的导生制。
1826年,马德拉斯公共教育委员会创办了一所师范学校来培训教育官员和教师,这可以说是第一所由政府资助和管理的师范学校。
此后,印度开始多渠道募集资金,设立师范学校培训师资,并延长教师训练的时间。
因此,19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印度现代师范教育制度的萌芽和开端。
这个时期发展的特点主要有:(1)证书种类开始增多。
(2)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相继建立。
2、独立后的初步发展阶段(1947-20世纪50年代末)1947年8月14日印度宣告独立,独立后的印度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探索自身教育发展的道路,国家和国际的力量、各种趋势和观点迫使教育家屡次从多方面思考教师的角色,并因此影响和引发了对教师教育概念的持续反思,此后的十几年为印度教师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印度于1951年在迈索尔举行的全印培训学院第二次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废止“师资培训”而采用“教师教育”。
总体来看,这段时期的主要趋势是教师教育的迅速扩张,而不是开展其它新领域的研究,在一些中心领域即便是部分零星的新尝试也并不系统,这些尝试性的措施很分散,而且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地有限的需求,并不是从全国的角度去规划的。
印度基层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视察与监督管理

卡 t 塔 自 丰E
克
/县
小
学
督 导 曩 , 助 理 做
督 导 酷
‘d、 ’教 育 曹 禺
育 曹 禺 趣 教
喀 拉 拉 B 拉 克 抄 i ¥ .!育 曹 . I 廷 田
县 教 育 曹 助
青 盲 员
助 理 教 育
岛
曹 . 西
( 学 科视 察与监督管理 四) 专家小组 负责年度视察 与监督管理工作 ,一般是 由视察 人员小组 或
联 台 教 育 副 教 育 曹
l 4 中 央 ≠口 曹 . 西 禺 县 勇 l 5 教 育 曹 )
助
掌
理
棱
副
督
导 . 墨 合 职 格 业 书 班
.
者学科教师和其他学 校的负责人组成 。 少数象卡纳塔特邦 、 西盂加拉邦的
这类邦会 定期指派学科 视察人员 ,也有一 些邦会指派专 门的视察人 员负 责考察物理学教 育、 音乐 、 言等课 程 。 语 普遍来看 , 专家小组会 在中学 和高
( 视察 与监督管理标准 二)
乡 教 育 教 育
痨 /-、 '掌 傲 3 育 亩 禺 ,副
普遍 来讲 , 学和高 小的视察 与监督 主要 由县辖 区 、 、 级 的教育 小 乡 镇
丰仁
小
学
彀
青
曹 b
曹 . 西
官员来 管理 , 高级 中学则 由县和 县辖 区的教育官员 指导。然而 , 阿萨姆 像
,
西
( ) 五 视察 与监督管理方式 视察 与监 督学 校 有 两 种 管理 方 式 。 一种 是 没 有 提 前通 知 学 校采 取 突袭 的方 式 ,多 是高 级 管 理人 员 用 于检 查 学校 的运 作或 是 收 集 信
中美印学前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美印三国在学前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美国、印度和中国的学前教育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个人心得体会进行深入剖析。
一、美国学前教育美国学前教育以其多元化、开放性和创新性著称。
在美国,学前教育主要包括日托、幼儿园和学前班等阶段。
以下是美国学前教育的一些特点:1. 课程设置:美国学前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和特长,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艺术、音乐、体育、自然科学等。
此外,美国学前教育还强调跨学科教学,使儿童在各个领域都能得到均衡发展。
2. 教师素质:美国学前教育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养。
教师们注重与儿童的互动,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尊重儿童的天性和个性。
3. 家庭与学校合作:美国学前教育强调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促进儿童成长。
4. 政策支持: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二、印度学前教育印度学前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为印度学前教育的一些特点:1. 公私立幼儿园并存:印度学前教育以公私立幼儿园为主,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
2. 课程设置:印度学前教育课程以印度文化为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课程内容也涉及数学、语言、艺术等学科。
3. 教师素质:印度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庞大,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政府正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学前教育。
4. 政策支持: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近年来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三、中国学前教育中国学前教育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为中国学前教育的一些特点:1. 课程设置:中国学前教育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
印度分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

年l月l 日通过的宪法第8 修正案第3 2 3 6 部分 (“ 基 性 教 师 的 比例 , 以及各 地 区 的毛 入 学 率 和毛 辍 学
本 权 利 ” )新 加 入 了 一 款 2 . (“教 育 权 利 ” 1A 款 )规 定 : “ 府将 为所 有 61 岁 的 孩 子提 供 免 政 .4 率 的标 准 差 、极 差 、极 差 率 、变 异 系 数 , 比较 各 地在 上 述 几 个 反 映 基 础教 育 发展 状 况 的基 本 指 标
一
、
( 一)国情基本概况
印度截 至 20 年 3 1 0 1 月 日有人 口l.8 ,有 2 02 亿 9 个邦 (nhaPaehA mah ……, &NIl d) A dr rds, n ca l A sns a
是 “0 4 2 0 年免费及强制教育法案 ” 。 20 年,印 0 1 度发动 了普及 基础 教育计 划 ,北 印度 语 叫Sra av
& Di, eh, asaw e, odcer) uD liL khd e ̄ Pn i r 。印度 教徒 全 的小学教育, ̄2 1年 ,实现完全的高级小学 h y 00
占8. 0 %,穆斯林 占l. 5 3 %,其他为基督教徒等。 4
截 至20 年 9 , 印度 的人 均 国 内生 产 总值 为53 05 月 4
阶 段 为61岁 年龄 段 的 15 级 ,中 学或 高级 小 学 .l .年
本研究将根据上述数据 中的在校生数 、教师
阶段为l.4 21岁年龄段的6 年级 。吲但是政府承诺 数,计算 出各地 区的生师 比及 其基 尼系数 ,比较 . 8
的 免 费 的义 务 教 育是 小学 及 高 级 小 学 阶 段 、 0 各 地 区 的 生 师 比 、生 师 比距 平 值 、女 性 学 生及 女 2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的阶段评析【摘要】印度是在基础教育领域接受国际援助最多的国家之一。
国际援助不仅仅增加了印度的基础教育资金,更改善了印度的教育条件,增进了印度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有关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国际教育援助印度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33-03一印度获得国际教育援助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约1.45亿失学儿童中,60%集中在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亚。
而在这四国中,印度失学儿童所占的份额多达一半,大约3000万到4000万,印度因而成为国际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最佳受援对象。
由于印度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每年增加的适龄儿童就比其他国家多很多,仅为了保证儿童入学率不退步,印度每年就需要新增几万所学校。
在任何一个国家看来,要在印度实现普及基础教育(upe)的目标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工程。
因此,印度的情况是影响世界全民教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之后的几年,对印度的国际教育援助远比对其他国家多,印度的受援情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的总体概况1990年以前,国际对印度教育的援助非常少,印度的学校系统主要受国家财政资助,少量的外援主要集中在中学后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印度政府曾经认为,“局外人”涉足印度的基础教育体系既不必要也不适合。
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到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的情况来看,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的援助水平在快速增加。
过去的20年里,按当年价格计算,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的援助增加了40倍以上。
但就总援助额来看,基础教育获得的资源要低得多,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只占20%的比率,而且利用率更低,特别是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
详情见下表: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际教育援助额飞速增长。
2002~2003年,外部援助趋向顶峰,但教育援助总额只占到总援助额的1.5%,其中基础教育只占教育援助总额的3%,因此,提高基础教育援助额迫在眉睫。
1993~1994年,中央政府计划(cgp)时期教育支出占5%,2000~2001年就上升到了20%。
基础教育这部分的比例变化更大,从10%上升到了35%。
这样一来,这些年援助国对印度资助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基础教育的发展,这不仅影响到印度政府在某些方面的计划,更直接推进了印度普及基础教育的速度。
三国际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发展阶段及评析1.个别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专项援助1990年之前是印度接受外援的第一阶段,几个援助国和国际组织开始通过一些项目援助印度的基础教育。
印度接受的第一个有关基础教育项目的外国援助旨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同时运用创新的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与其说印度政府是为了获得财政支持,还不如说是为了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
援助印度的国家之间共性很少,所以印度政府必须有针对性地和每个援助国和国际组织进行交涉。
外国援助支持的多是试点项目,所以通常涉及资金量不大。
第一批外国援助包括1986年由英国海外发展机构支持的安得拉邦基础教育项目(appep),还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投资的一些非正规教育项目。
appep开始于1984年,旨在改善安得拉邦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入学机会。
项目自实施以来,已使这个教育十分落后的邦的基础学校入学率持续上升,辍学率与重读率逐年下降。
接下来的受援项目是名为shiksha karmi的基础教育普及计划,它是1987年在瑞典国际开发署的协助下为普及拉贾斯坦邦边远地区和社会经济落后农村的小学教育的一项计划,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过社区参与来改善小学的功能,其主要目的是在国际资助下培训在职小学教师和提高女童的教育质量。
这个时期第三个重要的计划就是由荷兰援助的在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卡纳塔克邦实施的妇女平等教育计划,这个计划旨在改善处境不利妇女的状况,让她们有权利去决定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同时还为她们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以便帮助她们包括她们的家庭获得更好的发展。
2.大规模的国际援助1990~2002年是印度接受国际教育援助的第二阶段,更多的援助国和国际组织对印度基础教育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早期,印度社会的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截止到1990~1991年度,印度的公共支出和收入已经形成了无法弥补的鸿沟,这引起了政府的紧急关注。
政府为稳定局势决定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大幅削减公共支出,社会部门也不例外。
其次,1992年,印度宪法修正案强调建立地方自治制度,对于教育而言也就意味着学校管理的责任转移到了地方政府身上,宪法规定教育行政分为中央、邦和地区几级,以邦一级为主。
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文件(1992~1997)中用教育落后地区取代了之前的教育落后邦,同时还制定了规则以说明哪些国际援助是可以接受的,如援助应当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强调社区参与的创新项目、扩大入学率和提高教育质量。
这些规定解释了国际援助在基础教育领域角色的变化。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援助印度教育的资金大幅增加。
更多的援助国和机构热衷于支持基础教育,尤其是针对落后邦和落后地区。
这个时期的援助包括1990年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比哈尔邦教育计划、1992年在拉贾斯坦邦由瑞典国际发展机构支持的边远地区小学教育计划、1991年由世界银行支持的北方邦基础教育计划。
此外,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少量援助也有利于特定项目的实施。
自1991年开始,欧洲共同体也对援助印度的基础教育表现出兴趣,第二年它就制订了一个项目为即将实行的ssn信贷提供补充援助,由此,印度政府才得以在1993~1994年启动县域初等教育计划(dpep),这是印度第一个资金来自多重渠道同时立足本土发展的教育项目。
dpep旨在为6~14岁孩子提供至少4~5年高质量的教育,最初覆盖7个邦的42个县,1997年,计划的第二阶段覆盖范围扩大,从42个县发展成117个县。
截至2000年,项目覆盖印度15个邦的219个县。
3.重视高质量的项目援助2002年至今,印度接受国际教育援助进入了第三阶段,虽然援助国家和机构减少了,但是援助的质量更高了。
通过定期评估以往的国际援助项目,印度汲取了很多经验教训,特别是联合审查小组(joint review missions)对dpep的评估经验。
这些经验教训为印度政府制定新的国家基础教育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初等教育普及计划(sarva shiksha abhiyan,简称ssa)是印度政府于2001~2012年度启动的,该计划保留了dpep的大部分目标,覆盖面扩大到印度全国,不仅要普及初级小学教育(1~5年级),而且要普及整个初等教育(1~8年级)。
dpep项目的基本单位是县,而ssa项目的基本单位具体到村,由此可见,这个项目在制定和实施的核心观念就是分权化。
全国性的ssa项目旨在吸收所有的基础教育计划,不仅包括dpep,还包括其他一些外部援助项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教育方面的援助金额在2001~2002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有一部分原因是2003年印度政策要求减少外援机构的数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援助国和印度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积从2003年开始,许多外援因为援助额过少而被印度政府拒绝。
少成多”,实际上,有些每年外援资金并不多的项目在印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印度新的规定使每年大约有5%的援助额被排除在外。
虽然外国的捐助机构可以直接资助印度的非政府组织,但是会面临新的条件,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印度基础教育援助机构变少了。
2003年以后,只有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署和欧盟委员会继续援助印度基础教育。
鉴于印度政府制定政策向来都不愿受援助国和机构的影响,援助国和机构需要在确定资助项目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时要在印度政府制定的框架内坚持实践,接受印度政府制定的新条款。
虽然印度政府在开始启动ssa项目时没有接受双边合作伙伴的资助,但是2004年它却向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署和欧盟寻求帮助。
结果,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在总预计支出35亿美元的项目经费中,援助国和机构提供了大约10.46亿美元,大约占总援助额的30%。
其中,世界银行是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它提供了将近一半的约定贷款金额(48%),剩下的33%来自英国国际发展署,19%来自欧盟。
不管援助是以何种形式接受来的(或赠款或贷款),印度中央政府都是通过拨款的方式直接向各个邦提供援助资金。
2007年,印度政府和上述三个主要的伙伴就对ssa第二阶段的支持达成协议,合作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项目计划支出是107亿美元,外部援助总额预计为10亿美元左右,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署、欧盟分别同意提供60%、30%和10%的资金,剩下的项目经费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各负担60%和40%。
四援助对印度基础教育的影响印度政府对教育援助态度的重大转变发生在过去的20年里,一方面是受援助专业知识的影响,如政府意识到一个有效的计划方案和监控是很必要的;另一方面是受到援助者自身主张的影响。
国际援助不仅仅增加了印度的基础教育资金,更改善了印度的教育条件,增进了印度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有关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尽管普及基础教育不是国际援助产生的直接影响,但是这些援助机构确实帮助和强化了这一过程。
事实上在试点阶段的创新项目已经影响了印度政府,并通过项目的示范效应影响学校系统的其他方面,给教育部门带来了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1]political economy of external aid for education in india, 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 1/1, tilak, j. b. g,2008:32~51[2]donor harmonization and alignment, organizing to take leadership: the experience of india. 2nd african region education capacity development workshop“country leadership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sults in the efa fti partnership”,ayyar, r. v. v,2007(12)[3]刘贤伟.印度以地区办学为主的基础教育政策之得与失[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09)[4]planning commission, 8th five year plan, government of india (1992-1997). http://planningcommission.nic.in/pl ans/planrel/fiveyr/welcome.html, 2012-10-1[5]external aid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a double edged swor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ramchandran,v. 1999(12)[6]projec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report, india. sector thematic and global evaluation division, independent evaluation group. report no.: 401 60-in,/oed/oeddoclib.nsf/.../ppar_40160.p df. world bank,2007[7]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doing without aid?sethi, h,2003(10)[8]second elementary education project (ssa ii): project appraisal document. report no: 41114 – in. world bank,2008〔责任编辑: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