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柔五书

合集下载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灵枢天年篇解读与思考

灵枢天年篇解读与思考

外高加索:百岁老人还选美 外高加索:
最近,格鲁吉亚举办了90岁以上老人的“选美大 赛”, 参赛者中年龄最大的已有106岁—— 百岁 老人选美 。
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
公认的西半球最长寿之地 美国科学家尤金·佩因把这里称为“ 美国科学家尤金·佩因把这里称为“免 疫岛” 疫岛” 因为当地人很少得心脑血管疾病。 科学家认为,这主要归功于当地人没有金 钱和竞争概念,喜欢劳动,这使得他们对 心脑血管疾病“免疫” 心脑血管疾病“免疫”。
血脉调和,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 血脉调和,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 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 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 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 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 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 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 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 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 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
灵枢•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 原文】 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 母为基,以父为楯[1];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注释】[1] 楯:shun,音吮,栏杆,文中指阳气在 注释】 楯:shun,音吮,栏杆,文中指阳气在 外为卫外。 【白话解】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在人体生命开 白话解】 黄帝问岐伯道:我想知道在人体生命开 始的时候,以什么作为基础,又以什么作为保障,丧失 了什么便会死亡,保持了什么才能生存呢?岐伯回答说: 人体生命的开始,以母亲的阴血作为基础,以父亲的阳 精作为保障,两者结合而产生神才有生命活动。丧失了 神气人就会死亡。保持了神气人才能生存。

《慎柔五书》虚损学术思想浅析

《慎柔五书》虚损学术思想浅析

《慎柔五书》虚损学术思想浅析虚劳为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慎柔之前,医家皆“侗言之”,慎柔分虚劳为虚损、痨瘵两门;认为损病发热多为气虚,治疗多从温补入手,反对过服寒凉;五行制化则生我者为母,克母者为父;指出虚损日久皆属脾胃,不但重视脾阳,亦有补脾阴之法;其用药平和,但药物炮制、煎煮、服用多有讲究。

文章浅析慎柔辨治虚劳的学术思想,以飨同道。

标签:胡慎柔;虚损;温补胡慎柔是明末著名医家,尤精于虚劳证的治疗。

其先后从学于名医周慎斋和查了吾,其学深入慎斋、了吾两先生之室,又精研丹溪、东垣、立斋[1],终成一代大家。

笔者深入学习其著作《慎柔五书》,对其治疗虚损学术思想有初步认识,现对其做一浅析。

1 虚劳分两门“虚劳”一词实为二证,“虚”即“虚损”,“劳”为“痨瘵”。

慎柔之前,“虚劳”不分,医家皆“侗言之”,至慎柔乃集先贤之法,授受之源,以虚损、痨瘵截分两门。

慎柔认为虚损、痨瘵“症有不同,治有相反”[2]。

损病自上传下,至脾肾不治。

如慎柔尝治虚损,但咳嗽、发热等症,以为可治,服药十余剂,咳嗽略可,热亦微退,至二十剂外,病反甚,且两足渐无力至不能行,慎柔认为此“下焦肾气衰惫”,终果不治。

劳病则自下传上,至脾肺不治,慎柔指出痨瘵多因水枯而火燥而成,即水不涵木是也。

用药果当,则无不愈,治之不当,则“损其气血,伤其脾胃,五脏干枯,燥而火起”,久成蒸病,热之极也。

并指出“以劳法治损,多转泄泻;以损法治劳,必致喘促”,至此虚损、痨瘵泾渭分明。

2 虚损寒热论周慎斋认为内伤寒热多系气血两虚。

气虚则发热,血虚则发寒。

虚损之证多有发热,虚损之脉多兼数象,世医见发热、数脉多以热论,遂投以滋阴降火之剂,损耗真元,反致他证丛生。

慎柔指出“凡久病服寒凉克伐过多,以致三阳气衰,致痰凝气滞”,又指出内伤发热,水火易位,服滋阴降火药可致咳喘。

慎柔临证则从虚处着手,汪石山言:“气少不能运行而滞于血分,故发热”,即“阳入于阴则热”之论,又云:“数则脾气虚”。

灵枢天年篇解读与思考

灵枢天年篇解读与思考

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 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 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 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 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 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伯曰: 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 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 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 尽也。
血脉调和,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 血脉调和,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 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 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 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 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 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 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 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 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 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 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 为人。 黄帝问:什么是神气呢?岐伯答道:在母体 中,随着胎儿的逐渐发育,达到气血调和、营卫 通畅,五脏成形时,便产生了神气。神气产生后, 藏于心中,魂魄也由此生成,这才构成一个健全 的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 或卒死,或病久, 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 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 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说:人的寿命有长短的差别,有的人长寿,有 的人短命,有的人患病时间很短就突然死亡了,有的患 病时间很久而能迁延时日,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 道:五脏强健而功能正常,血脉调和匀畅,肌肉间隙通 利,皮肤致密,营气和卫气的运行正常,呼吸调畅,气 按一定规律流行,六腑正常传化饮食物,并将所化生的 津液布散全身,身体各部的功能活动都正常进行,就能 够长寿。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

慎柔五书 医家秘奥诠解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痨瘵应该如何预防?

痨瘵应该如何预防?

痨瘵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痨瘵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痨瘵应该如何护理,痨瘵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痨瘵: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痨瘵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痨瘵的护理方法,痨瘵的常见护理措施。

*痨瘵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慎柔五书痨病》按痨的性质分冷、热、骨蒸三证。

冷痨者,由于气血不足,脏腑虚寒,以致脐下冷痛,手足时寒,妇人月水失常,饮食不消,或时呕吐,寒热,骨节酸疼,肌肤羸瘦,面色萎黄。

热劳者,由于心肺内热,伤于气血,以致心神烦燥,颊赤头痛,眼涩唇干,口舌生疮,神思昏倦,四肢壮热,饮食无味,怔忡盗汗,肢体酸痛,或寒热往来。

骨蒸劳者,由于积热内附骨髓而名,其形羸瘦,泄利食少,肢体无力。

传于肾,则盗汗不止,腰膝酸痛;传于心,则心神怯悸,颊赤寒热;传于肺,则
胸满短气,咳嗽吐痰,皮肤甲错;传于肝,则两目昏暗,胁痛忿怒。

此外,汪双泉说:凡痨瘵病,若上焦痰火咳嗽,不能卧;下焦大便稀溏者,多不可治。

临床应予注意。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痨瘵,痨瘵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痨瘵”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

任启松老师评按《医家秘奥慎柔五书》一.医家秘奥卷一脉法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按:木生于水而长于土,上行化为心火,乙木藏营,左路阳生阴长,由水化气,由阴化阳,所以左路为血分。

血中阳气生隆,现于左手之脉,故脉左手为候血中之气。

心火散于九天,六腑尽发为阳,阳者,卫外而固也。

固则收,收为阴,阴性凉,故卫气清凉收敛。

右路阳杀阴藏,胃降则肺降,卫敛金收,化为水之闭藏。

金收水藏,由气敛聚为水,现于右手之脉,故脉右手为候气中之血。

左路阴升化阳,水散而为气;右路阳降化阴,气敛而为水。

水是比喻一气敛聚流动时的象,非真的水也。

例如腹水,是由人身一气流动敛聚而成,只是因故在下部暂时形成积聚,临床治疗不可放水,放水即是放掉人之一气。

何谓阳?上升、发散、出使、卫外而固为阳;何谓阴?下降、敛聚、守定、藏精起亟为阴。

阳是一个过程,阴也是一个过程,都是一气运行的象,因而阳不是气,是一气化散而似气。

阴不是水,是一气敛聚而似水。

气血之称谓,只是俗称。

左路乙木疏升,肝主藏血,故俗称血分。

右路卫气收敛,金收水藏,肺主气,气原于胃,所以俗称气分。

血与水,有小小的不同。

血泛指左路,因肝主藏血。

水则指右路敛聚,因此右路除了左路来的“血”之外,还有三焦与卫分的参与。

气与血不可分离,气与水不可分离。

升与降不可分离,开与和不可分离,出与入不可分离,阴与阳不可分离。

任何一方在任何场合都不能独立存在,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双方基本上是平衡的,任何一方多了,轻则为病,重则为死。

第三,是处皆阴,是处皆阳;是处皆升,是处皆降;是处皆开,是处皆合。

二元对立方法,便于入门,认识简明,容易抓住。

所以又极其粗浅,容易僵化,在这二元对举的层面上,又往往会使学生浅尝辄止,而停止认识的脚步。

(1)西医的微生物学说,建立靶向医学,除恶务尽;各种检查技术的以实为基与非实不认;如烟海一般的名相与概念用于自圆其说而使患者炫目;最后多归于手术,对患者的肌体组织与器官进行加加减减。

中医古籍大全-慎柔五书

中医古籍大全-慎柔五书
凡虚损脉数十数至,尚不细短,按之有一条者,可服独参汤一二两,然后调理。(此脉
率因下寒格阳不能归窟,宜附子加龟板以招安之。)
凡脾脉细弦而涩,则中气虚寒,宜温。直用温药则火起,须益智温之,更用山药以养脾,则
益智之温,退居下焦,补命门,火生土,遂成连珠之补,而火不起矣。(直用温药则火起,
血虚不能涵之也。宜介类、如龟板、鳖甲、牡蛎之属同用,非益智所能为功。能任益智者,其阴虚犹未甚。)
痰温中升阳之剂。非细辛之升阳,上焦无阳,则痰气焉能得动。(此症因忧郁而成者,因禀
赋不足伤于房室与劳倦而成者,十居八九,与痰何涉?即以为痰,亦是燥痰,未可用辛燥也
。此非喉中多一物,乃其处无血温养,木而不仁,遂如有别物附之。由于任脉血虚不周于上,
督脉气虚不交于前,气血两脱于上也。下焦燥盛者,龟、鹿大剂急施,久服或可挽回,兼溏
乃令往从慎斋先生,与薛理还偕行。理还亦毗陵人。予于己卯春,曾识荆于嘉水,时年已逾
七十。因出了吾生平所验案及禁方赠予,予自此益尽窥了吾之学。慎斋先生名满海内,从游
弟子日众,师随侍,每得其口授语,辄笔之。先生初无着述,今有语录数种行世,多师所诠
次也。师自是归里,治病辄应,履日盈户外,然性好施,虽日入不下数金,而贫如昔。岁庚
脾生肺,肺生水之义。如或见血,加丹皮、熟地。右关有火,加山药;左关有火,加山茱萸
;左关左尺有火,加茯苓、泽泻、熟地。
一人吐血后,右关、尺洪,大便燥,口干,用白芍、甘草、人参、苏梗、归身各五分,
枳壳五分,杏仁四粒,黄柏二分。二剂。下即润,诸症即退。
凡欲止吐血,须炒黑干姜、五味子二物。以干姜性温,且血见黑即止;五味子味酸,能收逆气。
与夹实之故。纯虚可任补敛,夹实有温宣、温降诸法,未可专任补敛,其吉凶全视尺脉有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 中医理论慎柔五书,医家秘奥诠解摘要: 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一、慎柔五书卷一地黄丸为肾家之主剂,盖肾水枯,则肝木不荣;木不荣,则枯木生心火。

故用熟地以滋肾,用泽泻以去肾家之邪,则地黄成滋肾之功。

肾所恶者土也,脾家有湿热,则能克肾水,故用山药补脾,用茯苓以去脾家之湿,则山药成补脾之功。

木枯则耗水,以山茱萸敛火以润肝;火炽亦能枯水,以牡丹皮泻心火而补心。

心足则火不妄起,且下降与肾交,而补肾之功愈成矣。

此即难经东方实,西方虚,泄南方,补北方之义;又素问亢害承制之道也。

按: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是宋。

钱乙,将仲景的肾气丸,又称崔氏八味丸,去附子、桂枝而成。

肾气丸用于水寒土湿致使风木燥急,出现肾水盗泄于风木,肾水耗散于脾土,脾土为风木所乘,使右路阳不能杀,阴不能藏。

肾气丸的组成是:生地黄24,山药12,山茱萸12,茯苓9,泽泻6,丹皮6,附子3,桂枝3。

以重用生地黄,辅以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地黄生者尤良,熟地黄无此功效)。

以山药、山茱萸封固金水,使右路阳杀阴藏。

以茯苓、泽泻去脾肾之湿,以附子、桂枝轻起少火。

附子、桂枝量不能大了,若量大就会破坏山药、山茱萸对右路的封藏;也不能舍弃,若舍弃就不能引导乙木生发。

在虚损劳证的治疗中,因中气虚弱,木火少制,肺胃之气敛收无力,适度运用六味地黄丸收敛右路还是可行的。

六味丸以生地、丹皮凉乙木,以山药、山茱萸封藏金水,以茯苓、泽泻渗利脾肾不显之湿。

六味地黄丸的使用依据应是中气虚损,木火较盛,风木盗泄而水寒土湿不显。

若两尺近无,就直接使用肾气丸,即八味丸。

凡两手俱数,大便燥者,八物汤。

洪大有力,地黄汤。

无力,大补汤。

脾燥,加山药;脉弦,加芍药;右关浮无力,加丁香;沉无力,加干姜。

按:虚损劳证,遇两手俱数,大便燥者,需补益中气,濡润营血,清降金水。

八物汤可以作为首诊使用,以待气血复荣。

若阳衰土湿,须加干姜、肉苁蓉滋肝润肠,荡涤陈宿。

若脉洪大有力,是木火盛,金水不收。

须补中气,凉木敛金,可先用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汤以生地、丹皮凉血滋木清风,山茱萸、山药敛收金水,茯苓、泽泻利湿。

必要时可加麦、味、牡蛎、玄参、人参。

脉无力,是中气不足,营卫虚弱,用四物、四君益气血,黄芪入肝脾益营,入肺胃益卫,再加少量肉桂温疏乙木,以上即大补汤。

若水寒土湿,则须加入暖水燥土之味。

脾燥,加山药敛脾精。

脉弦,或弦滑、弦浮、弦大,皆是乙木在群阴包围之中挺进而阳气不衰,故可加芍药双清甲乙。

若为弦迟、弦细、沉弦则为阳气不足,不可再用芍药,君不见伤寒论有桂枝去芍吗?右关浮无力,是中气虚、肺胃之气不收,中下或有己土湿、肾水寒。

加丁香可温中降逆、驱中下寒湿。

右关沉无力,是中气虚寒,加干姜温中。

内伤,寸脉大于尺脉,此阳脉盛也,宜用保元汤加归芍引下,则大脉去,而阳气亦内收矣,此从阳引至阴分之法。

按:寸为阳而尺为阴,寸应大于尺,若寸脉明显大于尺脉,是阳脉盛。

虚损劳证,若阳脉盛,可加归芍润泻乙木以削木火之势,则左大可减。

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是中气虚也。

用保元之芪、参、草、枣,补中土、益营卫,使金令大行,天气下降。

中气得补,中土枢转,则胃降肺降,右路阳杀阴藏。

阳气内敛,则大脉可去。

用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的说法,不如用说升降或说生长、收藏来得准确,因为是处皆阴,是处皆阳,又如何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呢?或说下为阴而上为阳,那不如说升降了。

或说内为阴而外为阳,那不如说开合了。

从阴引阳与从阳引阴的说法是二元对举的方法,二元对举方法粗糙、模糊但却简单,主观上容易抓住,因而容易谬种流传。

内伤,右尺弦弱,不宜用寒凉,以命门火虚故也。

按:右尺候元阳及君相之降,右尺弦弱是君相之火不能敛收进入癸水,致使元火不足。

此时当行收降,或用附子暖水。

至于是否不宜用寒凉,要分经来看,但至少入脾肾之药不能寒凉。

若右关缓有力,缓则为湿。

又尺寸弱者,用补中汤加赤苓、苡仁。

盖补中补寸弱,赤苓、苡仁行中焦湿,又能使中焦之气下行,而尺脉自和。

按:右关缓为常脉,缓而有力,是右关不能顺降,右路由寸降于关,而关不能顺降于尺,所以脉有力。

较关而言,尺寸现弱,是关部不行,出现拥堵。

右关缓而有力多是湿气不运,还需结合四诊资料,进行细辨。

用补中汤加赤苓、苡仁补中利湿是其中一法,脾司湿,风能胜湿,一般黄芽汤加防风、苍术或胃苓汤皆可。

拥堵得开,一气下行于尺,使尺脉自和。

风性发扬,又使寸脉得充。

右关缓无力,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以补上而益下。

按:右关缓无力,是中气虚,在虚损劳证治疗之中,参苓白术散适合中虚有湿气,而风木易盛的情况。

该方以四君子加扁豆补中气,苡仁清金利水补土,桔梗泻、降肺气,助金水敛收。

以大枣补脾精,以砂仁和中调气,助中土枢转。

以山药、莲子敛固,以止风木盗泻。

加黄芪入肝脾益营,入肺胃益气,走营卫以补上。

中气得补,金水得收,从上而益下。

但参苓白术散加黄芪力量缓怠,不若薯蓣丸之右半部:四君加山药、大枣、神曲、桔梗、杏仁、麦冬以及少量的干姜,布局来得精妙。

凡在右,以四君子汤加减。

欲上,用黄芪;欲下,赤苓、苡仁。

在左,以四物汤调理。

若左寸洪有力,加木通、黄连、赤茯苓之类。

盖木通泻小肠火,小肠为心之腑,黄连泻心,赤茯苓者,赤入丙丁也。

按:几乎所有病症都是胆胃易逆而肝脾易陷,即使虚损劳证也是如此,例如主治虚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其左路是以四物加阿胶、桂枝、防风应对乙木,以柴胡、白蔹、大豆黄卷应对甲木。

右路以麦冬、桔梗、杏仁清金降肺气以凉收金水,以四君加山药、大枣、神曲以及少量干姜应对中气。

后人斩头去尾,左路只取四物,右路只取四君,何其不通也哉。

在右路,以四君子汤加减补益中土,后有加减二字,可以寄托圆满,此处强调以四君子汤为核心。

四君子以苓甘燥土、白术燥土补中、党参益中气。

欲上,加黄芪益营助卫气收降。

欲下,加茯苓、苡仁清金燥土利水,使水利、土燥、金清,以得金收水藏。

在左路,以四物汤调理,应考虑甲乙。

若左寸洪而有力,是君火不降而发露于上。

既当知其来,是木上行化为心火,可清甲乙。

又当知其去,要敛降肺胃之气,然后稍佐清心火之品即可,不可舍其来去而仅清君火。

左关浮,用羌防。

右关沉有力,用山栀、柴胡、知、柏之类。

左尺有力,加知柏以泄其有余。

盖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则命门火重矣。

按:左关浮,是木郁之象。

木郁达之,用羌防发之可达,这在外感治疗中是一个方案。

但若为少阳不降,则须清疏,使之下降。

乙木郁遏,亦须疏解。

右关沉有力,是阻滞,若为甲木碍戊土不能和降,可以山栀、柴胡清疏甲木。

胃腑有滞,可加黄连、吴萸辛开苦降或用调胃承气。

黄柏用于脾经湿热,知母用于肺金燥热,但二者苦寒,皆伤中阳,不可不知。

右关沉有力,也有可能是寒,若为寒,用黄芽。

左尺有力,若为相火沉陷,一般以栀子、茵陈泻之。

须清金泻火润燥,再考虑知母;需清脾经湿热,除乙木郁蒸,再考虑黄柏。

为何会左尺有力相火沉陷?是因中虚不能枢转,此时宜温补中气,疏达乙木。

叙述之中的有力与有余,意义模糊。

例如有余,如何有余?相火沉陷是有余,肾水寒冱是有余,阻滞沉结是有余,所以需要进一步分辨。

“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这句话的意思也比较模糊。

何谓补泻?遂其性为补,逆其势为泄。

例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

因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春和则肝木发生,木荣而风恬。

水寒土湿,木气不能发陈,则木郁而风生。

木以发达为性,己土湿而抑遏乙木发荣之气,故乙木郁怒而克脾土。

郁怒风动而生疏泄,风动血耗则色脉皆枯。

故肝郁之时,肝欲散,辛可发散,食辛以遂其性,遂其性为补,故曰用辛补之。

逆其势为泄,酸为收敛,收敛是逆其欲发散之势,故曰酸泄之。

若肝脉涣漫不收,此时宜敛聚以复其条长之性,复其性为补,此时酸收为补。

若再发散,则是泄,涣漫不胜其再发散,此时用辛散则为泄。

临证要具体分经,历观四象,分析各经腑脏当下的状态并比较其应有的正常状态,决定用药或升或降、或散或敛、或温或凉,使其恢复到其应有的自然状态,则补泻只是名相耳。

左路阳生阴长,阳主开散,开散似泻;右路阳杀阴藏,阴主翕聚,翕聚似补。

故曰“左有泻而无补,右有补而无泻”。

意思如此,不必深究。

欲命门火重,只须燥土补中,敛收君相,使之进入癸水,并生达乙木即可。

凡内伤发热,口干,乃下焦虚寒,火不归原,阳气在上故尔,须温下焦,使阳气下降,则口干自愈。

按:君相之火不降,相火发露,出现发热;相火熏烁而出现口干;君相不能敛收归于癸水,则下元虚寒。

此时须温下元,暖水燥土,同时敛收君相之火归于癸水。

君相之火下降,则上不热,故口干自愈。

这里已有火神派引火归原的纲领,只是未如钦安发挥得淋漓尽致。

凡内伤,火在上,水在下,故发咳嗽而喘,此皆滋阴降火所致也,初用桂白芍,吴萸少许,及甘草、人参、五味、半夏、破故纸、杜仲,一温则火下行,水上行,如或作泻,则阳下行,而胃中所积宿食水谷行动矣。

按:本条痛斥滋阴降火之积弊,并给出挽救之法。

中土不枢,火浮水沉,相火不降,出现上热下寒。

君相不降缘于肺胃之气不降,肺气不降则咳嗽而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采用了所谓的滋阴降火之法。

阴为下降、敛聚、守定与藏精起亟,阴是一个过程,燥者滋之,过程滋不了。

所谓的滋阴就是不管升降、开合以及分经状况,看见上面有火,就盲目加入甘寒或苦寒,因为热以寒之,以为可以降火,所以就名之曰滋阴降火,并谬种流传。

结果是用寒而使寒伤中阳,造成中土愈加不枢,肺胃不能敛降,致上愈热而下愈寒,所以火根本就降不下去。

所示方剂以吴萸温寒燥湿,降胃逆而升脾陷。

以人参、甘草补中气。

以半夏、五味降肺胃,敛收下行。

以桂枝、白芍疏木清甲乙。

以杜仲、破故纸暖水燥土。

君相得降则火下行,使下元得温,木气得疏则水上行。

阳气下行,则寒湿以及所积宿食水谷开解下行,如河川解冻,奔流作泻,但泻后无不舒。

由于阳复春回,会出现乏力,类似春困。

凡虚损,肺脉大,气喘,下部脉弦细弱微,此皆阳上越而不降,内寒外热,上热下寒之症,用人参3,桂制白芍3,干姜1,半夏3,五味子3,炙甘草2,使温中内收,阳气降下。

按:中气虚弱,不能枢转,致使肺气不能收降。

肺气不收则肺脉虚大,肺气上逆则喘。

君相不收则上热,下部得不到上来的温暖,于是出现下寒,使下部脉弦细弱微。

阳气不降而居于上外,内下得不到上来温煦,于是外热内寒。

以桂芍疏木清甲乙;人参、干姜、甘草温补中气,崇趺阳以抑少阴;半夏、五味子敛收君相之火归于肾元。

凡久病服寒凉克伐过多,以致三阳气衰,致痰凝气滞,以调元之剂治之。

阳气一动,则少阳先生,少阳欲先出,前有太阳,后有阳明,遏截不能伸,少阳之气至太阳,太阳与之并则寒,与阳明并则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