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

合集下载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 2024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

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 2024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

第三篇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课标要求知识点击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技巧1.先整体阅读,粗略地弄懂大意。

与此同时,可先参看内容和写法的分析题,有助于迅速弄懂原文内容大意。

2.再转入精读文言阶段。

可边读边画虚线以标出人物的姓名、字号,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职的变迁情况等。

要弄清楚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几件事,几个人;是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个人多件事,还是多个人多件事。

还要弄清楚谁是主要人物(故事主人公),谁是次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在阅读中对弄不懂的实词义,弄不懂的个别句,要学会“跳过去”(跳读法),不要过多纠缠,以提高阅读做题速度。

3.转入细心做题阶段。

做题时注意必须把题干句子带入原文中,仔细察看上下文语境,上下勾连,反复揣摩,以寻求正确答案(代入验根法)掌握利用技巧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做好第一题,要有文言知识迁移能力,要学会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将课外知识运用到文言文本中。

(知识迁移法)(一)理解实词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竟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词类活用的种类有以下几种:(1)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直接作状语。

(2)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3)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4)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具体分析: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多出现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

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推断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推断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 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 书》)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返回
牛刀小试
1、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 2、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
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 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 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 系。
(2)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你 (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 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②近指代词,今译为: 此、这样。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蚤缫而绪,蚤织而缕(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
的布 )《种树郭橐驼传》
②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
南飞》
(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 游》)。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返回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以题说法如何回答虚词翻译题设问方式①选择题,判断正确与否;②句子翻译题中也有虚词的翻译。

规范思路(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 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 其意义和用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 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 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 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 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 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 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 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 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理解常见文言虚在文中意义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在文中意义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在文中意义用法————————————————————————————————作者:————————————————————————————————日期:2第6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1. 了解高三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2.重点复习“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等。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考纲解读2008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分析考试说明,本考点能力层级为B级。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强调了考查重在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考查范围的限制,旨在考查是否具有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并能加以解释虚词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虚词考查的题型一般为选择题,考查四个虚词或一个虚词,与课内的相互比照,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有时也和实词结合在一起考查,分值3分。

2008年江苏卷《考试说明》,常见文言虚词由2007年的12个增至15个,增加了“何、且、若”三个虚词,主要有“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等。

◆知识梳理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

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中的“以”字,如果按虚词“把”或“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第二部分 考点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第二部分 考点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起不同作用。例如: “乎”,处于句末一般作语气助词,如“王侯将相宁有 种乎”。处于句中则大多作介词、形容词词尾等,如“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也”,处于句末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何 可胜道也哉”。在句中一般起停顿、舒缓语气作用,如“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处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 谓乎”,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处在句中动词后一般 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 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 之志”。 “为”,用在句中,作介词时,后跟名词构成介宾结构 作状语;作动词时,作谓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且句 中有明晰的谓语,如“何辞为”。以2006年高考广东卷为例, 运用句位分析法辨析“为”字用法,“环购布帛,令妻为制 衣衾”与“秦王为赵王击缶”,后一句从“为”字之后紧跟 “赵王”一词就可以清晰地判断出它是介词,表“替”之义; 前一句中的“为”位于句中,应为省略了介词宾语的介词, 因为文句已有明确的谓语“制”。
另外,也可以根据文言句子整齐、对称的特点,从一个 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 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语法分析。 不同词性的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是不一样的,名词和 代词一般作主语,动词和形容词一般作谓语,副词、形容词 和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 例如“之”,可以作动词、代词、助词等。“之”作助 词,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用法都需借助语法知识 才能较清晰地辨识出来。如“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前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因此本句译为“您送燕后的时 候”,从语法角度看,作例句的状语;第二、三个“之”是 代词,代“她(指燕后)”,分别作介词“为”的宾语和动 词“哀”的宾语。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8.动词,到; 补充音 节,无义
18.与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1.介词,跟、和、同 2.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2.连词,和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3.连词,和 4.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4.介词,和 5.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5.动词,给 志!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动词,结交、亲附 7.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7.动词,赞许 8.蹇叔之子与师。 8.动词,参加 9.然则废衅钟与? 9.通“欤” 10.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10.和„„相比
1.而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吾尝跂而望矣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4.剑阁峥嵘而崔嵬 5.余闻而愈悲 6.扣弦而歌之 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 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14.因
1.于今会无因 2.蒙故业,因遗策。 1.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2.动词,沿袭、施加 3.副词,于是、就 4.凭借 5.趁机
3.相如因持璧却立。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5.因击沛公于坐。
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通过、经由
7.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由于
15.则
1.欲速则不达。 2.入则孝,出则悌。 1.表转折,却、反而 2.表并列,就„就„
②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 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 “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③“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 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 (李白《蜀道难》) ④“乎”和“哉”处于对应位臵,由“哉”是表感叹的语 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命题规律
【规律总结】
1.句子选材:每个选项中,课内课外各选一句。
2.考查范围:只考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3.难度设置:考查虚词的一般用法和主要用法。
4.设题方法:比较两句中同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5.考查频率:一般上一年考过虚词下一年不考。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 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 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 借。
2.副词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⑴程度副词,多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⑵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固定结构 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么样,怎样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不久,没多久。 ③何以战? 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何以】拿什么、凭什么 索引
(1)连词用法 (2)代词用法 (3)复合虚词
(1)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 目的,修饰 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 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 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句:
①空中而多窍。 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词 表修饰 着、地,不译 。 表并列 而且、并且、 又、和,不译
…… 第二人称 „„ 你、你的
吾尝跂而望矣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 某所,而母立于兹
• • •
命题规律
2004年:于、之、则、其 2005年:与、且、以、而 2006年:以、因、乃、为
2007年:而、以、所、于
2008年:与、因、以、于 2009年:以、其、乃、之 2010年:之、为、所、于 2011年:其、以、之、且 2012年:之、为、所、以

文言虚词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点透析】
(一)文言虚词的分类
1
.代词
2.副词
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

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

如:“请京,使居之。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
副词。

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
要注意辨别。

如: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
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

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
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
一、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2.焉。

高考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第2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陶潜《陨盗》下面是陶潜的《陨盗》全文: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1)请断句加标点。

(2)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能不能再简洁一些?答案(1)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

尝有二偷儿入室,裔拊床一呼,二盗俱陨。

(2)可再简洁为:蔡裔勇,声若雷。

二盗入室,裔呼,俱陨。

(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

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

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

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

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
10.之

结构助词
表修饰 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的
定语后置的标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不译

取消句子独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解。《师说》
不译

音节助词 形容词、副词尾 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 不译
调整音节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无义

代词
代人、代物、代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他(们)、它
(们)

指示代词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这、那
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往,到„„去

11.为

介词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向、对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替、给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当、等到
表动作、行为的
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 为着、为了

表动作、行为的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因为、由于
原因
表被动关系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被

语气助词
疑问句末,表诘问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动词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谁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根据具体情
况翻译:修
建、变成、作、
表判断、认
为、创作等

12.焉
代词
疑问代词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语) 哪里、怎么、什

第三人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他(们)、它(们)

语气助词
陈述语气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了、啊、呢
反诘语气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呢
结构助词 句中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译

词尾
形容词、副
词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相当于“然”

兼词 于之(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在这里(那里)
13.以
介词
表工具、方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用、拿、凭借、
依据、按照、用
法等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 (凭)什么身份等
表提宾 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把
表原因 且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任安书》 因、由于

表时间、处所,同“于”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师乘风
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在、从

表对象,同“与”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和、跟、率领、
带领

连词 表并列或递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而、又、而且、并且 表承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而、或省去 表目的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 而、来、用来、以致
表因果 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因为

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地

复音虚词
以是、是以 无以、有以 足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 (2004年高考湖北
卷)

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因此、无法、有
机会、够得上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奚足以语文
事? (2006年高考湖南卷)

14.与

介词
引出对象 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替、为
前后两个词语
不能互换。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信陵君列传》 同、跟

连词
连接并列词语,
两个词语可互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 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 和、同

助词
通“欤”,表疑
问语气
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呢、吗

动词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和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送给、结

赞许
15.则

连词
表承接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就、便、原
来是

表假设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就
表转折、让步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可是、却
表选择 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 就、或

副词
表强调或确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就是
表限制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辨日》 只、仅
表推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许、也许

16.者

结构
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的
(人或
物)

附在词或一组词后,起
提顿作用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不译

附在时间词后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不译
附在数词后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个、样
主语后,表判断、提顿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不译
附在主语后,表原因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原因

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语气
助词

用于句末,表疑问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不译

17.因
介词
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振声激场,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 因利乘便。《过秦因为、由于、
趁机、趁着、
凭借、经过、
通过、依靠
式 论》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连词
表顺承或结果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因退而再拜。
《柳毅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便

名词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原因、机会
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依靠、就着、
顺着、继承

18.于

介词
表时间、
处所、范
围、对象、
方面、原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
表》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在、在„„方面、
在„„中、向、
到、自、从、跟、
同、对、对于、
给、由于

表比较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比、胜过
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
之战》


不拘于时。《师说》


虚 词
于是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
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
而相逐。

于是

谓语之
前、后作
状语或补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这、从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