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北部 灌区
供水合计 4319 4634 4840 4380 6252 12935 18853 22813 11963 5198 4667 5060 需水合计 428 428 428 3210 7735 17023 23626 12275 1778 15466 2072 428 供需平衡 3891 4206 4411 1170 -1483 -4088 -4773 10537 10185 -10268 2595 4632
[5] 刘振燕.佳县农田水利建设资源供需平衡分析[J].陕西水 利,2018,(4):180-182.
(3)从总体上看,山西省各地级市各年水资源承载力综
合评价结果对于中等级别 V2 和最低级别 V3 的隶属度较大,
说明山西省总体的水资源承载力属于中等偏低的不安全水
平。在山西腹部盆地高开发区,集中用水量大,水资源承载
力偏低,在山西东南部山地区,包括晋城、长治,虽然水资
源已有一定程度开发,但仍具有一定开发潜力。
态势不容乐观,应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推动水资源、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1)02-0100-02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 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山 西省加大了对水利建设的投资规模,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 制 度 , 相 继 出 台 了 “ 山 西 大 水 网 ” 工 程 、《 国 家 节 水 行 动 山西方案》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在此背景下,探 讨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关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发展动态,为山西省水资源合理调配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 依据。

地下水资源评价【范本模板】

地下水资源评价【范本模板】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单位储存量,—时段的水位降,-平均抽水量—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由此得出: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在抽水过程中,如果抽水量小于补给量,则水位应发生等幅回升,这时应取负号,故,其中取已求的平均值;为等幅回升速度。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

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某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各县区水利局:为贯彻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立全国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的通知》(办资源(XX)57号),根据省水利厅要求,我局组织编制了《XX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

建立水资源承截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重要内容,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探索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预的重要基础,也是落实国家、省资源环境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区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在现有评价成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县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工作。

二、严格水资源管控,制定和落实超载区域综合整治措施。

各县区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成果,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线,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节水减排,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积极利用当地地表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源,替代地下水,认真开展超采区综合治理;对水功能区纳污控制指标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超截的水功能区和地区,要分析超载成因,制定和落实限制性措施,维护河湖健康,保障区域内水资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超载有关县区治理方案于2018 年5月底前上报市水利局。

三、积极研究和建立水资源预警机制工作。

开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目标与任务。

各县区要按照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警的统一要求,加快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完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平台制定监测预警措施,力争2018年初步建立县级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定期发布监测预警报告,对水资源承载负荷超过或接近承载能力的地区,实行预警提醒和限制性措施,构建政策引导机制和空间开发风险防控机制,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水影响评价报告

水影响评价报告

水影响评价报告
水影响评价报告是通过对水资源的调查、采样和分析,评估水体的质量和对环境、人类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一份综合性报告。

该报告可以帮助政府部门、环保机构、决策者和公众了解水资源的状况,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和改善水质。

水影响评价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水资源状况评估:评估水体的质量和数量,包括测定水的颜色、浑浊度、pH值、溶解氧、营养物质含量等指标。

2. 水资源利用评估: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

3. 水体污染评估: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含量及其来源,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排泄物、城市污水等。

4. 水生态系统评估:评估水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水生动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等。

5. 水资源管理评估:评估水资源的管理方式及其可持续性,包括水资源的规划、保护、监管和治理等。

水影响评价报告的结果可以作为决策和管理的依据,帮助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政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
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报告也能够提高公众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并促进公众参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行动。

水影响评价报告

水影响评价报告

水影响评价报告1. 引言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持,对于各行各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水的影响评价。

水的影响评价是对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水的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以及实际案例分析,提供对水影响评价的全面认识和了解。

2. 水的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2.1 环境影响评价(EIA)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计划、计划、项目或政策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过程。

在水资源领域,环境影响评价通常关注水污染、生态系统破坏以及水资源利用带来的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2.2 社会影响评价(SIA)社会影响评价是对计划、计划、项目或政策对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价的过程。

在水资源领域,社会影响评价主要关注社会经济效益、社区受益和收益者参与等方面的影响。

2.3 经济影响评价(EconIA)经济影响评价是对计划、计划、项目或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进行评价的过程。

在水资源领域,经济影响评价主要关注水资源利用对经济产出、就业和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2.4 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是将以上三种评价方法综合起来,通过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对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评价。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3. 案例分析3.1 水库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针对某水库建设项目,我们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经济影响评价等方法对其影响进行了评价。

结果显示,水库建设将会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破坏,并对部分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来源产生一定影响。

然而,从经济角度看,水库建设将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机会。

3.2 农田灌溉对农田土壤和水源地水质的影响评价通过对某农田灌溉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影响评价,我们发现农田灌溉对农田土壤的改良和水质的净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农田灌溉也为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阜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阜阳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水资源 人均水资源量 C
条件
3 1 8
开发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C : , 6 1 . 6 人均供 水量 c
供水模数 C ຫໍສະໝຸດ U1 单位面积水资源量 C : 3 3 水资源
污水 处 理 率 c 5 0 利用
程度
1 9 6
2 0
水 环 境

U1 U2 U3 U U5 W
表 3 各 指 标对 应 于 各 等 级 的 隶属 度
目标 层 U 指 标 层 C r i l r o
0. 4 6 32 0. 2 0 23 0. 2 O2 3 0. 0 37 8 0. 0 94 5 C1 1 0. 7 5 00 C1 2 0. 2 5 00 C2 1 0. 4 8 62 0. 3 47 4 0 . 1 1 5 8 0 . 0 98 3
二、 评价指标值 的确定
1 . 评价计算 阜 阳市水 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计算
2 . 评 价 结 果 分析
侧边缘点的隶属度为 0 . 5 , 中间向两侧
根据阜 阳市的社会 经济 和水资源
按线性递减。 对于v 和v 两侧区间 , 调查评价成果 ,确定阜 阳市水资源承 结果见表 4 。 则令距临界值越远两侧 区间的隶属度 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各指标实际值见
标” 。 为了消除各等级之间数值相差不 根据各评语级相对 隶属度 函数计 由以上得权重矩 阵 A =( 0 . 4 6 3 2
O . 2 0 2 3 0 . 2 0 2 3 0 . 0 3 7 8 0 . 0 9 4 5 ) 。 2 . 隶 属 度 的确 定
大, 而评价等级相差一级 的跳跃现象 , 算公式确定 “ 负指标” , C 。 , C , C , C , 必须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 ,使隶属 函 C 4 1 , C 4 2 , C 女和“ 正指标 ” c 1 1 、 C l 2 、 C 小C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ebi in the Yellow River diversion and water receiving area of Henan Province is at the “ unsafe” level, Luoy⁃
ang is at the “ safe” level,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levels of other cities are at the “ basic safe” and “ relatively safe” levels. There is
λ max -n
CI =
(1)
n-1
式中: λmax 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n 为判断矩阵阶数。
确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 见表 2) 。

(1) 构造判断矩阵。 首先依据准则层的重要性构
éê

ê
ê
A -B = ê 2
ê
ê1
êê
ë2
éê 1
ê1
B3 -C = ê 2
ê
ê1
êë 3
表 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水文水资源
E⁃mail:zhangxiuyu@ ncwu.edu.cn
人 民 黄 河 2021 年第 9 期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水效、水量、水质 3 个方
面构建指标体系,对 2019 年河南省 14 个引黄受水地
级市进行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
2 理论与方法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
析法[1] 、变异系数熵权法[2] 、集对分析法[3] 、模糊集对分

民勤县水资源模糊综合评价

民勤县水资源模糊综合评价

第 l O期
肖生 俊 等 : 民勤县水 资 源模糊综 合评 价
表3 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参考 文献 :
8 9
[ ] 刘 志明, 1 王贵玲 , 文静 .石羊 河流 域平 原地下 水位 蔺
( 上接 第 13页) 3
测量 观 测 是 保 证 顶 进 施 工 质 量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直接关 系 到框 架 桥 就 位 的精 度 。每 完 成一 个 它 顶程 , 就要 进行一 次水 准测 量 , 以便 及 时掌握 框架 的 坡度 变化情 况 , 向观测 以框 架桥 中线基 桩为原 点 , 方 用高精 度 经纬仪拨 9 。 O 直角 设 置顶 进 观测 站 和观 测 基点 , 进 时 在 观 测 站 内架 设 经 纬 仪 , 行 连 续 观 顶 进 测, 以便 及 时纠偏 。
水资源承载力 相当脆 弱 ; 最后对如何改进 民勤县水资源状况提出 了一些意见 。
关键词 t 应用数学 ; 资源 ; 水 承载力 ; 模糊综合评价
中 图分 类 号 : 19 05
民勤县的水资源问题长期 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 关注, 其多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10 m, 水 面 蒸 发 量 达 1r 年 a 24 m 6 0 m。因此 , 民勤是 一个严重缺水 的区域, 水资
第2 7卷 第 l O期 2 1 年 5月 01
甘 肃科 技
Ga s ce c nd T c noo 3 n u S in e a e h l g
Z 2 No 0 .7 .1
Ma . 2 r Ol1
民 勤 县 水 资 源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肖生俊 谭家红 ,
达到 标准 , 始可恢 复 正常运 行 。
即挖一个顶程的土方 , 立即顶进箱身, 使箱身紧贴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水资源状况 六安市1956~201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2.77亿m3,在安徽省排名第3位,与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16.11亿m3相比,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13.0%。其中地表水资源90.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3亿m3(不含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计算量)。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1644m3,位于全省排名第5名,稍大于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200m3(按2011年常住人口计算)。 六安市1956~2010年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26.39亿m3,出境水量为99.89亿m3(其中往合肥出境量21.31亿m3,往河南省出境量8.53亿m3),出入境水量之差73.50亿m3,与全市实测地表水资源量相差-2.2%。 六安市境内淠河总干渠主要承担淠河灌区及跨流域调水任务, 多年平均引水量为20.20亿m3,占淠河横排头以上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69.8%,占淠河总地表水资源量的59.4%。史河灌区引水主要有史河总干渠和史河南干渠,多年平均引水量为7.99亿m3,占史河地表水资源量得46.2%。 通过全市供水工程的最大供水能力近似估算六安市各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全市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4.78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率为60.6%。 经过六安市1956~2010年间水资源总量分析可以看出:六安市水资源总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大值为1991年的203.94亿m3,最小值为1978年的33.02亿m3,极值比为6.2。全市水资源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多年变化趋势与降水变化一致。全市产水系数、产水模数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六安市水资源总量以地表水资源量为主体,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97.5%。在空间分布上,地表水资源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径流深最大的四级区是淠史河上游区715.2mm,是全市平均径流深的1.4倍多,最小的是王蚌南岸沿淮区334.7mm,不到全市平均径流深的70%。在时程分布上,地表水资源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占全年总量的60%~70%,汛前(1~4月)占年总量的比例在20%~25%;汛后(10~12月)进入秋冬季,降水稀少,各地径流量占年总量的比例均在10%左右。地表水资源的年际变化也较大,与多年平均值相比,上世纪50年代为偏丰6.9%,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枯7.8%、5.6%,80年代偏丰11.7%,90年代以后呈平水状态。 2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根据六安市1956~2010年的地表水资源量资料和2011年实际供水量分析,六安市整体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表水开发利用率约为34.3%(供水量中未扣除过境水利用量)。经1980~2011年的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六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用水总量缓慢增长,用水结构明显变化。2011年六安市用水总量为32.19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26.17亿m3,占全市用水总量的81.3%,是第一用水大户;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分别为2.46亿m3和3.56亿m3。与1980年相比,全市用水总量增加了6.55亿m3。工业和生活用水持续增长,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结构由1980年的93.6:2.2:4.2,调整为2011年的81.3:11.1:7.6。 供水设施逐步完善,供水能力显著提高。经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估算,六安市现状地表水源工程总供水能力54.78亿m3,其中以蓄水工程居多,地下水源现状供水能力1.49亿m3(不含人力井)。2011年六安市供水水源实际总供水量32.19亿m3,占全市现状供水能力的58.7%。供水量以地表水源为主,占总供水量的97.9%,地下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2.1%。1980~2011年,全市供水总量增加的同时,其水源构成也发生一定变化,引水和提水工程供水量增长较大,其占供水总量比重也有较大增长。 用水效率显著提高,节水仍有一定潜力。2011年六安市人均用水量为571 m3/人,高于全省494 m3/人的平均水平。全市单位GDP用水量541 m3/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高于全省238.8 m3/万元的平均水平。 自1980~2011年,六安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全市单位GDP用水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8033 m3/万元降低到2011年的541 m3/万元(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下同),用水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工业用水定额不断下降,一般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从1980年的1233 m3降低到2011年的160 m3。生活用水定额持续上升。城镇和农村生活人均用水量分别由1980年的100 L/人·日和51 L/人·日上升为2011年的176 L/人·日和85 L/人·日。从总体而言,六安市用水效率低,社会节水意识不强,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节水管理与节水技术还比较落后,主要用水效率指标尚有较大的差距。 3

3 水质状况 根据六安市2010~2013年的地表水水质情况分析,六安市主要河流湖泊水质整体上较好,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均呈达标状态,但水功能区达标情况有待提高。全市水质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水质监测范围逐渐扩大,监测强度逐渐加强。自2010~2013年,全市主要河流监测断面由2010年的27个增加到2013年的31个,监测次数由2011年的198次增加到2013年的364次,监测范围包括全市境内的淮河、淠河、史河、沣河、汲河、东淝河、杭埠河、沣乐河等8条主要河流,以及淠河总干、史河总干、淠东干渠、瓦西干渠、淠杭干渠、沣东干渠、沣西干渠、舒庐干渠、杭北干渠等9条主要渠道。 全市主要湖库监测范围包括境内的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响洪甸、梅山、龙河口水库等6个大型水库和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3个大型湖泊。湖库监测断面总共19个,其中包括水库11个,湖泊8个。2013年全年湖库水质取样监测次数已达到227次。 河流水质整体上较好,湖库水质较为稳定。从2010~2013年全市主要河流湖泊水质监测情况得出,河流水质整体较好,Ⅱ~Ⅲ类水占全市总水质监测次数的50%以上;6座大型水库水质总体良好,全年水质基本维持在Ⅰ~Ⅱ类水;3大湖泊水质较好,基本维持在Ⅱ~Ⅲ类水,个别时段超标为Ⅳ~Ⅴ类,呈轻度至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城市主要水源地水质良好,均呈达标状态。经2010~2013年近几年对全市主要水源地水质监测情况分析,六安市城市集中供水水源地为淠河总干渠,已列入国家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全年水质达标;寿县瓦埠湖水源地、霍邱县城东湖水源地、舒城县杭埠河水源地、金寨县梅山水库水源地和霍山县佛子岭水库水源地,均已列入安徽省重要饮用水源地名录,全年水质均呈达标状态。 水功能区监测范围不断扩大,水功能区达标率有待提高。经2010~2013年近几年对全市主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情况分析,全市水功能区监测范围由2010的22个扩展至30个,省级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按照水功能区个数的测次达标评价,全市水功能达标率在70%左右,主要表现在农灌渠道水质达标率偏低,全市水功能区达标率还有待提高。 4

4 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水能力地区差异显著 六安市水资源在时程和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在时程分布上,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汛期(5~9月份),年际变化大,丰、枯、平水年交替出现;在空间分布上,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平原。南部大别山区是全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均产水模数是北部沿淮平原区的2倍。 现状六安市主要供水工程以蓄水工程为主,以引、提水工程作为补充。南部大别山区6大水库是六安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其对于水资源的多年调节能力是下游淠史杭灌区的供水保证;中部江淮丘陵区和北部沿淮平原区大部分位于淠史杭灌区之内,区域内以中小型水库、塘坝和灌区渠道供水为主,以闸坝、泵站为辅,构成错综复杂的供水体系,可保证一般干旱年份的供水需求。但在灌区尾部和灌区外,由于渠道水量供水不足,区域内水库、塘坝供水能力有限,在一般干旱年份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在特殊干旱年份更是缺水严重。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推进,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清淤扩挖等工程的开展,部分区域供水能力有所提高,但由于工程的开展还未完全覆盖到全区域,干旱年份供水不足问题依旧是六安市水资源面临的问题之一。 另外由于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不完善,大别山区、岗地丘陵和沿河湖圩区依然存在农村生活饮水不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饮用水水源保证率不足、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 (2)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依旧存在浪费现象 与1980年相比,六安市在用水效率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2011年全市单位GDP用水量541 m3/万元,高于全省238.8 m3/万元的平均水平,在全省排名位于末列。 全市农业用水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很大,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约为0.47。部分灌区由于灌溉方式落后、配套不全和管理不善等原因,跑水漏水现象较为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近年来,随着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工程的不断推进,主要干渠及重要支渠均纳入渠系改造、防渗处理等工程建设中,渠系水利用系数有所提高。支渠以下的农渠、斗渠等渠道虽纳入区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但由于渠系众多,经费有限,渠系改造力度不够, 5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能力有限,农业节水仍然存在较大的潜力。 在工业用水方面,随着近年来对工业用水监管能力和力度的逐步加强,不少企业工业用水工艺逐渐改善,工业用水逐渐趋向合理水平。 (3)水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备用水源地建设急需加强 根据近年来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六安市现状大部分水体水质较好,饮用水源水质良好。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及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特别是沿河(渠)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及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河流(渠道)水环境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 目前全市主要供水水源地较为单一,六安市区主要供水水源为淠河总干渠,应急备用水源为大公堰水库,大公堰水库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仅满足短期应急供水需求,不能作为长期的补水水源,规划新增淠河橡胶坝拦蓄作为第二应急备用水源,远期则考虑响洪甸、佛子岭水库作为应急补充水源;其余县区也都不同程度存在水源单一,应急备用水源地尚未规划实施等问题,一旦遇到水源地污染,则区域供水受到影响较大,备用水源地建设急需加强。 (4)水资源监测能力有待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六安市河流水库水资源量上的监测主要由水文部门承担;工业用水量监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农业灌溉主要渠道节点放水量监测由淠史杭管理总局承担;水质监测由省水质监测中心、环保部门承担,其中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主要由水质监测中心承担。近年来随着新建水文站点、对工业企业安装水量计量设施、水质监测断面的增加等,全市水资源在量和质的监测范围上均有所增加,但在社会公共用水(包括服务业和建筑业等)、中小灌区农灌用水、水功能区水质监测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有待提高监测范围和能力。 目前六安市在水资源管理上通过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调整水价、征收水资源费、贯彻水资源有偿使用、推广节水措施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配套法规和监督、协调等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再加上六安市水资源管理工作范围广、内容多,水资源管理人员数量不足,技术能力有限,难以顾及全方位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利用,水资源管理能力亟待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