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易混近义成语辨析(共104组)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易混近义成语辨析(共104组)

高考语文易混近义成语辨析1.①爱憎分明②泾渭分明[同]有“界限清楚”的意思。

[异]①专指思想感情上的爱与恨;②多指人或事的好坏分得很清楚。

2.①安分守己②循规蹈矩[同]有“规矩老实”的意思。

[异]①偏重守本分,不胡来;②偏重拘泥陈规,不敢稍作变动。

3.①安之若素②随遇而安[同]有“对任何遭遇都不在意”的意思。

[异]①多指处于困境,仍能跟往常一样;②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

4.①按部就班②循序渐进[同]有“遵循一定程序”的意思。

[异]①强调按一定步骤和规矩;②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

5.①暗箭伤人②含沙射影[同]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

[异]①使用范围包括语言、行动,程度较后者重;②使用范围只包括语言,并有影射某人、某事的意思。

6.①八面玲珑②面面俱到[同]有“对各方面应付得很周到”的意思。

[异]①多含贬义,偏重处事手腕圆滑;②中性词,偏重应付得十分周到。

7.①半斤八两②势均力敌[同]彼此一样,不分上下。

[异]①强调水平相等,多含贬义;②偏重力量相等。

8.①抱残守缺②敝帚自珍[同]有“守着旧东西”的意思。

[异]①贬义词,形容思想守旧,不肯接受新鲜事物;②褒义词,谦辞,比喻自己的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

9.①本末倒置②舍本逐末[同]有“主次关系处理不当”的意思。

[异]①强调把主次关系颠倒了;②偏重舍弃主要的,追求次要的。

10.①别具一格②别开生面[同]给人以新的印象、新的感觉。

[异]①偏重“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多用于文学创作和某些事物;②偏重“生面”,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

11.①病入膏肓②不可救药[同]表示病情严重,无法医治。

[异]①偏重“病重”,比喻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②偏重“救药”,强调无药可救。

12.①博闻强识②见多识广[同]有“见识广”的意思。

[异]①偏重见闻广博、知识面宽、记忆力强,只用于书面语;②偏重阅历深,经验丰富,多用于口语。

13.①捕风捉影②无中生有[同]有“凭空捏造”的意思。

英语修辞格Metonymy和Synecdoche的对比分析

英语修辞格Metonymy和Synecdoche的对比分析
在李鑫华的《英语修辞格详论》一书中,明确指出:既然提喻所涉及的也是一种指
- 88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代的关系,那么,它就容易与借代相混淆。所以学习提喻辞格我们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 是如何能把提喻与借代区分开。凡研究过这两个辞格的人都知道这两种辞格很难区分开 来。但是,很难区分并非不能区分。(李鑫华,2000)
- 91 -
语 言 与 文 化 论 坛 2020 年( 第一辑)
综上所述,M 是一种修辞格,其中所说的事物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与之有 着不可分割关系的事物来表达的,即相似事物之间的类比,这不是一个同质的概念,而 是一个近似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紧密联系,相互依赖。M 强调的不是相似性,而是联 想。为了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不仅要联想到正在写的东西,而且要联想到正在 说的东西的特点,如 White House 指的是美国总统府,而 No.10 Downing Street 则指的是 英国首相官邸。
M 是英语中最常见和最广泛使用的修辞格,对争论、解释,以及对人、事物、对象 等的描述中都是有用的。它的基本功能是使事物或人物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使人 们能够看到、感受和理解,从而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具有具体化、形象化、含 蓄化、幽默化、讽刺化等功能。
2.2 特 点
M 包含本体和喻体,二者之间存在着借代关系。如: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从摇篮里学到的东西会一直带到坟墓里。)cradle 和 grade 都是喻体, 相对应的本体是孩提时代和死亡。指称对象(喻体)与隐含事物(本体)之间存在着多 种借代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式进行表达:
由上可见,国内外各语言学家对这两个修辞格的区分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那么到 底这两个修辞格要不要区分、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就从定义、特点、理论基础等角度 出发对这两个修辞格做一全面的对比和分析。

辞格特征与辞格辨识——谈借喻和借代、移就和比拟的区别

辞格特征与辞格辨识——谈借喻和借代、移就和比拟的区别

常 ”“ 离 ” 、偏 等语 言形 式 , 以人 们认 知上选 择 的偏 移性 为前 提 的 。如 比喻 , 是 明明是 为 了描 写 甲 事 物 , 偏偏 不言 甲事物 的特点 , 以乙事 物 的特 点来 形容 ; 却 而 如夸 张 , 明是要 说 明某事 物 之程 明
度, 却偏 偏不 说该事 物实 际程度 , 而要 超 出程度 来表 现 。而 这 些 “ 常 ” 超 的表 现 方法 , 当然 不 是
“ 空穴 来 风 ” 常 常是 将 另 一事 物 的特 点 , , 移植 到描 写 的对 象 上来 。例 如 , 说 春天 美 丽 , 将 要 就 “ 姑娘 ” 同其 特点 移植 过来 , 成“ 天像 小 姑娘 , 小 连 说 春 花枝 招 展 的 。 要 说歌 喉 的 圆润 、 厚 , ” 浑 便 将“ 海水 ” 及其 特点移 植过 来 , 便有 了“ 酽 的歌喉 ” 酽 的说 法 。因此 , 辞格 特 征与 从认 知特征 与语 言特 征联 系 的角 度来 辨识 是 一条 可行 的途 径 。 因
出非修 饰 者—— “ ” 使 情 感显得 更深沉 。 人 , 关 键词 : 辞格 特征 ; 喻 ; 代 ; 借 借 移就 ; 人 ; 义特征 ; 义指 向 拟 语 语
中图分 类号 :0 H 4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 1 5 4 20 )4—0 7 —0 A 17 —6 7 (0 6 0 05 6
辞格 , 简单地 说 , 是修 辞 的格 式 ; 体而 言 , 是为 了使说 话增 强表 达 效果 而运 用 的一些 就 具 就
修 饰描 摹 的特殊方 法 。陈望道 说 : 辞格 是对 于 内容 和形 式 两 方 面综 合 的利用 。 内容 方 面大 体
都 是基 于经 验 的融合 ; 式方 面大抵 是对 于语 言文 字 的一 切 感性 因素 的利用 , 形 简单 地 说 , 是 就 语 感 的利用 … 。辞格 之既 为辞格 , 就一 定有 其格式 上 的特点 。这 些特 点 , 或表 现 在结 构 上 , 或 表现 在语 义上 , 或表 现在材 料上 , 或表 现在 内容 上 , 或表 现 在 意境 上 , 表 现 在词 语 上 , 表 或 或 现 在章 句上 , 等等 。本 文主要 从人们 的认 知特征 、 言 表 达上 的语 义特 征 和 语 义指 向 、 义 组 语 语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0讲:修辞 (九年级)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0讲:修辞 (九年级)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0讲:修辞 (九年级)【考点概说】修辞是把话说好,准确形象又生动。

了解大纲八辞格,掌握定义和特征。

例句必须记清楚,遇到辞格细辨明。

辞格之间易混点,必须注意区分清。

“好像’’未必表比喻,排比、反复认特征。

比喻拟人得区别,设问反问有不同。

如果考查其作用,总作用加具体内容。

【考点解读】一、考查的基本范围、考查方式及重难点。

2011版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第0条指出:“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这是新大纲对修辞方法这一内容的要求,《恩施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学科考试说明语文》也把其作为考查内容。

中考考查修辞格的方式近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修辞格的使用进行判断。

常见的表述方式有:①对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或不正确)一项是( );②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对偶(或其他)修辞方式的项是( );③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类的项是( );④指出比喻句中的,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什么。

2.对不同的修辞格进行辨析。

常见的表述如下:某一段(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方式;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对下列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

3.对修辞的使用及表达效果进行品味分析。

(1)常见表述如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分析正确)的项是( );文章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举一例欣赏其表达效果。

(2)有时不提修辞方式,实际仍是考查的修辞作用及效果。

如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的作用是什么。

4.修辞在语言实际中的运用。

常见表述如仿照某某形式说一句话;修改下面画线部分要求与加点句子形成排比,等等。

考查的重难点:中考命题常常从易混点着手。

辨析容易混淆的修辞方法既是命题重点,又是复习中的难点。

二、应考技巧1.要掌握八种修辞格的定义和特征,记住每种修辞格的例句(至少一个),遇到具体问题,才能对照分析判断。

比如,对考题中考得最多的比喻修辞格,要弄清以下问题.①比喻的定义。

第三节词语上辞格

第三节词语上辞格
(3) AABB:方方正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恍恍惚惚、 三三八八、規規矩矩、正正當當、辛辛苦苦、乾乾淨淨、 歪歪斜斜、冷冷清清、憂憂愁愁、高高興興、安安靜靜、 清清爽爽、忙忙碌碌、漂漂亮亮、規規矩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
寒時候,最難將息。
情願送詩供君覽。」
他看過後...酸甜苦辣都盡嘗於心中, 他氣的直說:不要就不要,還送我這首詩。 但是他也自認為自己也有錯,當面說明白不就好了,還寫問題給她選...... 事後, 他想了又想會不會有暗示, 他反反覆覆的看了幾遍....... 他恍然大悟馬上直奔女生住的宿舍.... 看懂了嗎? 這個女生很有國學素養喔!看不懂的人要再加油........
一看試卷 兩眼無神 三思不解 四肢無力 五臟俱焚 六神無主 七竅生煙 八面受敵 九死一生 十分痛苦 百事待舉 萬事休矣 不如歸去 ............
例二、 斷腸謎
下樓來,金簪卜落。 問蒼天,人在何方。 恨王孫,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難留。 悔當初,吾錯失口。 有上交,無下交。 皂白何須問。 分開不用刀。 從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第三節 詞語上的辭格
一、析字〈詞〉
1) 誰道秋下一心愁。 2)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3) 弓長張 立早章 卯金刀 4) 謙而不虛,採用老實的辦法;
狂而不妄,採取認真的態度。 5) 結果是主子深惡,奴才痛絕。 6) 你倆誰是姍姍,誰是來遲?
7) 你真是擇善不足,固執有餘。
8) 英而不雄,則雄才不服也。
❖ *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 近了!(朱自清,〈春〉)
❖ * 在你說愛我以後,這人生夫復何求,夫復 何求。(萬芳,〈多事的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六课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素材 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第六课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素材 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分

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分(1)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的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借喻与借代的区别与联系①相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②不同点:借代的重点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重点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借代的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对偶与对比的区别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①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而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②词语的重字与避重有别。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③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5)反问与设问的区别①反问是“问中有答”,设问是“自问自答”。

②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是启发思考。

(6)回环与顶真的区别①回环只有两个语言片段,而顶真则不限于两个。

②构成回环的词语要求相同,而顶真只要求头尾衔接的词语相同,其余词语不要求相同。

③回环是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形式是按照上文逆序排列:甲-乙,乙-甲。

高考语文常见易混成语辨析知识清单(含答案)

高考语文常见易混成语辨析知识清单(含答案)

高考语文常见易混成语辨析知识清单(含答案)知识清单常见易混成语辨析—————A—————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同:都有按一定的顺序、步骤进行之意。

异:前者侧重于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后者指学习、工作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爱财如命/一毛不拔同:都形容极其吝啬。

异:前者偏重于性格上的吝啬,语义重;后者偏重于行为上的自私吝啬,语义轻。

爱憎分明/泾渭分明同:都有界限清楚之意。

异:前者指思想感情上的爱与恨;后者多指人或事的好坏显然不同。

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同:都有规矩老实之意。

异:前者侧重于规矩老实,守本分;后者侧重于墨守成规,不敢变易。

安之若素/随遇而安同:都有对环境遭遇不在意之意。

异:前者多指面对不顺利的境况,仍能像平常一样;后者强调在任何环境中都安然自得,感到满足,也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之意。

暗箭伤人/含沙射影同:都比喻暗中诽谤、攻击或陷害别人。

异:使用的手段有差别,前者指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别人,程度比后者重;后者的手段多是语言,并有影射某人或某事之意。

—————B—————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同:都有掌握知识不透彻,或对情况不够了解之意。

异:前者表示只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重在态度上,是中性词;后者多指在学术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上,是贬义词。

别具一格/别开生面同: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之意。

异:前者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偏重在“生面”上,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

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同:都表病情严重,无法医治。

异:前者重在“病”,比喻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于“救药”,强调无法挽救。

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同:都有凭空捏造之意。

异:前者重在没有事实根据;后者重在本来没有,语气较重。

不刊之论/不易之论同:都有不能改变之意。

异: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

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区别

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区别

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区别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区别几种易混修辞方法辨析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易混辞格的比较导语凡是辞格都有共性,同时又各具个性。

共性使众多的辞格成为一个类聚系统,个性使得辞格与辞格之间得以互相区别。

然而这毕竟是理论上的抽象,具体实践时却远非如此简单,即使是常见辞格,有时也会出现似此若彼,甚至可此可彼的现象。

有比较才有鉴别。

为了指导修辞实践,我们选取十八对易混辞格进行比较。

1. 比喻和比拟(一)比喻与比拟的异同比喻是用与甲事物有相似的乙事物来打比方;比拟是用乙事物所能具有的特性如动作、行为、性状等来描写甲事物。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两事物相比,都有“比”的意味;不同点是比喻重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喻(二)如何区分比喻与比拟可见,比喻和比拟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结构上的不相同:1)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凡是出现了喻体的,就是比喻。

2)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即适用于拟体的词语),凡是只出现了本体和比拟词的,就是比拟。

3)比拟中的拟体,它只能是潜在的,绝对不容许露面,一露面就不再是比拟,而是比喻了。

下面再举一个比喻和比拟连用的例子,以说明喻体的出现与否是辨认比喻和比拟的最有2. 比喻和借代(一)比喻与借代的异同比喻和借代的区别,难点在于比喻中的借喻和借事物的特征来替代本体的借代法,这是因为,两者都是用借体代本体。

二者的不同在于: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3)借喻往往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二)如何辨识借喻与借代是借喻还是借代,有一个最简便的认识方法:凡是借喻,都可以通过转换还原成明喻,例如“圆规”、“芦柴棒”可以分别还原成“像细脚伶仃的圆规”“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借代决不能转换成明喻的格式。

3. 对偶和排比(一)对偶和排比的区别对偶和排比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对偶重在一个“偶”字,成双成对,是两项的对称并列;排比重在一个“排”字上,即成排成串,是三项或更多项的平行排列。

2)排比每项的字数可以不完全相等;对偶两项的字数必须相等;3)排比常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对偶力避字面的重复。

有人说,排比是对偶的扩展,就上面的例子来说,是有些道理的。

(二)鼎足对过去有一种所谓“鼎足对”,就是三句头鼎足而对的句子,例如:这种鼎足对实际上就是排比,因为它完全符合排比的定义:“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

(三)复式对偶与排比与排比最容易混淆的还是复式对偶。

所谓复式对偶,是指对偶中有对偶,也就是对偶套前两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是对偶,后两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也是对偶;前两句和后两句又构成对偶——复式对偶。

它不是排比。

与此相反,也有形式上很像复式对偶,而实际上是排比的。

例如:“清早担水晚做饭,上午跑街夜磨面”和“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很容易被分别看做对偶,其实这是以一系列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平行句子说明“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所以是排比。

如果把“清早……磨面”划归一组,“晴洗……打扇”划归一组,就破坏了语意和语气的连贯性。

作者不在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用分号,这对我们辨认它是复式对偶抑或排比,无疑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4. 双关和借代、借喻(一)双关、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双关和借代虽然都是“言此意彼”,但两者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晰的。

只有借代中的“借这音表那意”的音代,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双关。

语义双关和借喻不同:(1)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2)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收到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二)对比辨析5. 层递和排比(一)层递和排比的区别层递和排比有明显的区别:1)层递着眼于意义,特点是它的级差性(或升或降);排比着眼于形式,特点是它在形式上的平列性。

2)排比次序有时可以调换,层递的顺序绝对不容许变动。

3)层递在结构上不强调相同或相似,往往不用相同的词语;排比在结构上必须相同或相似,往往要用相同的词语。

(二)对比辨析6. 仿词和拈连7. 顶真和回环(一)顶真和回环的异同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

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其轨迹是直线形,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这又与层递不同)。

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变换词语顺序,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反映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其轨迹是圆周形。

它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

(二)比较辨析8. 对比和对偶(一)对比和对偶的区别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内容上“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形式上“对称”。

2)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对称、字数相等。

(二)比较辨析9. 衬托与对比(一)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

(二)比较辨析10. 反复与排比(一)反复和排比的区别1)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2)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二)比较辨析11.设问和反问(一)反复和排比的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

2)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则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

3)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二)比较辨析12. 双关和巧缀(一)双关和巧缀的区别双关要求在文字上“表”、“里”相应;巧缀则是有意地曲解一个词语或一种事物,并且利用语境就势说下去,造成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二)比较辨析13. 双关和别解(一)双关和别解的区别双关和别解都是各有两个意义。

不过双关语的两个意义在句中职责分明,各有所司,并行不悖。

别解则不然,被别解的词语作为句中的组成部分,它是以别解义(临时义)来连贯上下文、传递信息的。

(二)比较辨析14. 双关和断取“断取”作为一个辞格,在它未被拈出之前,常常被错误地当作了双关。

15. 歧疑和用歧、反语(一)歧疑和用歧的区别歧疑和用歧都有一个“歧”字,容易混淆。

如果把两者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界限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歧疑之所以“歧”,是因为信息发出者把信息的关键部分保留了一下,这等于向信息接受者放了一颗烟幕弹,给对方一种错觉,造成误解或误会,而这种错觉、误解或误会,却正是歧疑所必不可少的铺垫。

一旦被保留的关键部分说了出来,误解或误会便顿时消失。

用歧则不然,它并没有“保留”什么,而且信息接受者也不存在什么误解。

还有,用歧常常借助于“析字”或逻辑上的二难推理,而这却是跟歧疑无缘的。

(二)歧疑和省略、反语的区别歧疑,在形式上很容易被认为是“省略”(《修辞学发凡》三十八格之一),但歧疑不同于省略这一手段:第一,省略只是为了避免罗嗦、重复,力求简洁;歧疑这种手法,不仅不是为了避免罗嗦,恰恰相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正是简洁的反面。

然而正因为如此,却见风趣。

第二,省略往往是承前省或蒙后省,因此尽管是省略了,但读者或听者能确切地知道省略的是什么,不会误解。

歧疑却不然,当那被“保留”的部分没有说出来之前,别人准会误解或产生疑义,而暂时的误解或疑义却正是歧疑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三,省略,被略去的部分虽然可以补出来,但为了简洁起见,却并不补说出来。

歧疑,它所被“保留”的部分却必须“补说”出来,而且只有“补说”出来以后,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起到修辞的作用。

歧疑也不同于“反语”,虽然“歧疑”有时候可以由反语构成。

修辞上的反语,应该是让人一听(看)就知道真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

如果对反语不能从反面来理解,那就没有起到反语的修辞作用。

利用反语构成的歧疑,其中的“反语”却一定要使人信以为真,否则便无法构成修辞上的歧疑。

16. 列锦和比喻、别解(一)列锦与比喻列锦跟比喻最容易相混的,是诗词中一些没有用比喻词的比喻句。

(二)列锦与别解列锦和别解一般不大相混,偶尔也能遇上令人困惑的例子:17. 巧缀和别解(一)巧缀和别解的区别巧缀和别解有近似之处,因为两者都包含有“曲解”的成分。

两者的区别是:第一,巧缀中的曲解,它的范围要比别解大得多,包括对词语、辞藻和事物的曲解。

别解则仅仅限于对词语的曲解。

第二,构成别解,只需要赋予某一词语一种非常规义就行了;构成巧缀,则不仅需要曲解,还必须“就势说下去”。

别解有时可以作为巧缀的材料,它本身却并不等于巧缀。

这正如比喻可以是巧缀的“材料”,但比喻本身并不是巧缀一样。

(二)比较辨析18. 趣释和别解(一)趣释和别解的区别趣释和别解的区别主要在形式上。

趣释,被释词语一般在前,“释文”在后,构成前“主”后“谓”的主谓关系。

别解,常常因为没有释文,多数是“独来独往”。

趣释,一定有清楚明白的解释;别解,一般没有清楚明白的解释,甚至根本就没有一点解释;它的解释,是“隐”在别解词的“体”内,具有隐语的性质,需要思而得之。

(二)比较辨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