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及其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合集下载

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接受腰椎融合手术患者的增加,出现了大量阿片类药物耐受情况,术后疼痛无法控制。

长此以往,还会引起生理神经系统的变化,演变为弥漫性疼痛综合征,严重危害日常生活。

加速康复手术的核心理念是根据多学科合作,改进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减少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率,加快术后康复。

疼痛监测是时代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种优秀的疼痛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减少疼痛,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住院天数,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医疗费用,实现诊疗与经济的双赢。

本文详细介绍了腰椎融合手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机制、镇痛药物及相关镇痛技术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医学建立疼痛管理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疼痛管理1腰椎融合术的疼痛机制美国疼痛学会曾在1996年宣布疼痛是“第五生命体征”。

腰椎融合术的术后疼痛可能源自皮肤、肌肉、椎骨、椎间盘、小关节和神经组织等。

它的疼痛系统相对复杂。

首先,细胞损伤后,许多炎症因子如缓激肽、前列腺素和P物质在伤口部位形成,导致持续的局部刺激和周围损伤效应器阈值的降低。

在外周神经系统连续数据信号的驱动下,中枢系统也会更加敏感,进而产生神经元的外周和中枢感觉神经敏化。

第二,阿片类药物也会导致患者亚急性耐受和痛觉过敏,导致疼痛加剧,这与阿片类药的摄入量和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第三,炎症在阶段结束时消散,肝纤维化的级联反应逐渐导致伤口的硬膜外纤维化挤压腰神经,导致慢性腰痛。

此外,患者术后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会严重影响免疫能力和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疼痛阈值降低。

2疼痛管理模式2.1超前镇痛高级疼痛缓解是指一种手术前的渐进式损伤缓解干预,致力于预防手术过程中炎症损伤引起的疼痛致敏,提高患者术后感知的敏感性和阈值。

足够的高级疼痛缓解可以防止疼痛损伤效应器进入痛觉过敏状态,可以更好地控制手术后的亚急性疼痛,最终减少阿片类药物的消耗。

现在,先进的止痛方法已经非常适合腿部手术,尤其是膝关节镜检查患者。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研究进展-cdr终稿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研究进展-cdr终稿

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与进展崔道然,保国锋,崔志明Research and progress in the fusion of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Cui Dao-ran, Bao Guo-feng, Cui Zhi-ming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Cui Dao-ra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China Cuidaoran1977@Abstract: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is an important post-column structure, of which the fixation and fusion has been relatively widely used in the lumbar posterior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natomy, biomechanics and clinical research of the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 then describ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efficacy of different technologies to explore the best fus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南通市226001作者简介:崔道然,男,1977年生,江苏省南通市人,汉族,南通大学在读硕士,主治医生,主要从事脊柱外科的研究。

Solis椎间融合器固定与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Solis椎间融合器固定与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生国塞旦匡刊垫!Q生!旦箜!!基筮!期曼塾i坠!墼业坠婴璺!!!塑!鲤型!堑堕堑i堡!尘:!!!Q,!!!:!!,盟!:!的骨质破坏程度一致。

总之,O PN水平升高与M M的肿瘤发生或病情进展,溶骨性骨质破坏有关,为M M肿瘤微环境中值得关注的细胞外基质和细胞因子。

参考文献[1]王风计.现代血液细胞诊断学[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363-365.[2]D i zdar O,B ar i st a I,K al yoncu U,et a1.B i ochem ical m al"k el.s o f bonet urnov er i n di ag nos i s of m ye l om a bone di sea se[J].A m J H em at ol,2007,82(3):185.191.[3]张之南,沈梯.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技术93出版社,2007:232-235.[4]黄仲夏,刘晋伟,郭益群,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 I P—l n表达的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6,27(10):699-700.[5]C op pl a D,Szabo M,Boul w ar e D,et a1.C orr e la t ion of ost e op ont i n pr o一,t e i n e xp r e s s ion and pat ho l og i c al s t a g e a c r oss a w i de va rr i t y of t am orhi st ologi es[J].Cl in C anc er R es,2004,10(1):184-190.[6]A be M,H iur a K,W il de J,et a1.O st e ocl a s t s e11h K nce m ye l om a cel l grow t hand su r v i v a l vi a ce l l—c el l co nt act;a vi c i ou s cy cl e bet w ee n bone de st rue—t i o n and m yel om expansi on[J].Blood,2004,104(8):2484-2491.(收稿日期:2009—12—06)(本文编辑:方华玲)Sol i s椎间融合器固定与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对比研究关海森吕宏乐刘全喜王黎明范波胜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而导致上下椎体骨赘增生,压迫神经根、脊髓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疼痛、手握力差、行走困难、重者四肢瘫痪等,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成年人疼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成功的,但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手术,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

现已证实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2〕。

腰椎功能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领域深入的研究使得不同构造和材质的现代人工椎间盘装置的发展成为可能。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DDD的另一合理的选择,目的是使退变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得到长期缓解,重建椎间隙高度以保护神经组织,保留脊柱运动以避免晚期关节突关节及邻近节段的病变。

随着人工椎间盘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美国和欧洲的临床应用已证实短期内可以恢复脊柱的运动学和载荷特性,恢复脊柱功能单位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3~6〕。

本综述的目的是阐释人工腰椎间盘假体设计原理,介绍在欧美该领域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1 腰椎解剖及生物力学原理对于正常及退变腰椎的解剖、生物力学及运动学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对设计一种成功的椎间盘假体有重要的意义。

腰椎作为机械结构的复合体,提供躯干的正常运动,同时保证对躯干的支撑功能并保护神经组织不受损害。

腰椎结构是稳定性和运动性的结合体,平移和旋转发生在三维空间。

椎间盘是腰椎运动的主要约束与缓冲装置,允许一定范围和程度的运动〔7〕,既是最主要的运动限制装置,又是最主要的脊柱功能单位稳定装置〔8~10〕。

前柱在直立时承担了躯干绝大部分的重量,后柱承担了身体16%的轴向载荷。

亲水的髓核对纤维环产生张力,在抵抗压力和载荷时可以允许产生一定的移动〔11〕。

30岁以后,髓核开始逐渐丢失水分,体积也慢慢萎缩,失去应力载荷的传导和分散作用,纤维环承担的载荷随之增加,从而逐渐变薄弱和破裂〔12〕。

椎间盘退变可引起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终板的不规则及椎间盘的钙化,最终导致脊柱活动度的减少〔13〕。

脊柱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脊柱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脊柱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十章脊柱融合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邱勇脊柱融合术是指以病椎为中心,从病损区上位的正常脊椎到下位的正常脊椎做植骨术,使多个脊柱节段发生骨性融合,形成一个力学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疾患、消除疼痛、控制畸形发展、重建脊柱稳定性及保护脊髓神经的目的。

第一节脊柱融合的历史回顾脊柱融合术的历史可追溯到1911年,Albee用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结核,以达到阻止结核感染播散的目的,同年,Hibbs亦用脊柱融合术控制脊柱侧凸患者畸形的发展。

Albee和Hibbs的开拓性研究取得成功后,脊柱融合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脊柱畸形和其他脊柱疾患,如脊柱侧凸、后凸,脊柱骨折、脱位,脊柱滑脱及椎间盘疾病。

在脊柱融合的适应证扩大的同时,融合技术、手术入路、术中监测及植骨材料亦不断发展。

1932年,Capener首先采用前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1934年,Ito描述了旁正中腹膜后入路及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的方法。

1946年Jaslow首次报道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Cloward促进了PLIF的发展。

1968年,Hoover提出用环形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Kim报道采用环形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融合率由70%提高到88%。

20世纪40年代起,脊柱内固定开始蓬勃发展。

Toumey应用关节突螺钉和融合术治疗腰椎疾患;Straub 将棘突钢板用于腰骶部融合;Harrington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研制了Harrington系统,提高了脊柱畸形的矫正能力和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是脊柱外科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间融合,可防止植骨块的移位,但仍未解决植骨块的塌陷及椎间高度的丢失等问题,因此,椎间融合器(Cage)便应运而生了。

Cage的雏形来源于Bagby设计的不锈钢篮子内填自体松质骨,用于融合马的颈椎。

其后,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出多种Cage。

腰骶融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腰骶融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

双侧椎 弓根螺钉并不能显著提高融合结构的刚度或 限制 腰骶关节活动 ; 单侧 椎 弓根 螺钉 内固定 不仅可节 约手术
时间, 减少 失 血 , 省 治 疗 费 用 , 节 同时 有 利 于将 来 可 能 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融合 、 双侧髂 骨钉和 S螺钉 , 2 并建议髂 骨取骨时保 留髂骨 钉植入点 , 因为髂骨钉较 S螺钉植入容易 , 2 亦具有避免损 伤髂静脉等优势 。C e h n等口则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 料 制作 的块状结构模拟人 L和 S椎体( 1 不包括椎问盘 、 关 节突关节及周围韧带肌 肉软组织 等邻 近结构 )在两椎体 , 中央植 入 楔形 S n ae 间融 合 器 ( 状 面呈 1。 yC g 椎 矢 2角前 凸)并在两侧分别采用万 向椎 弓根螺钉和单 向椎 弓根螺 , 钉 固定 ( 螺钉连接棒 均经 不 同角 度 预弯) 分析 4种不 同 , 矢状面前 凸角 (。7、4、1) 腰骶 固定 后生 物力 学 的 0、。1。2。对 影响 , 结果经对 压缩 、 曲 、 弯 和扭 转等 不 同状 态下 相 屈 侧 关生物力学参 数 的测 量 , 明万 向椎 弓根螺 钉组在融 合 表 器与骨接触 比率及侧 弯 、 压缩 和屈 曲刚度上要 优于单 向 椎 弓根螺钉 , 尤其是在较大矢状面前 凸(1 时 , 2。 但腰骶部 )
根 螺钉 , 以及 以 上 4 固定 方 式再 加 / 间融 合 等 固 种 S椎
动物实验标 准易于 统一 , 比性 较强 , 、 等动物 可 猪 牛
因具有与人类类 似 的脊 柱结构 而被较 多采用 。L b ol ew h 等。 在公牛脊 柱尸 体标 本上 进行 腰 骶融 合 负载 破坏 实 验, 对比研究融合术式单纯 S椎 弓根螺钉 、 1 S椎 弓根螺钉 加 S头侧朝 向螺钉 、1 弓根螺钉加 尾侧朝 向螺钉 、1 2 S椎 S 椎 弓根螺钉加骶骨棒 和 S椎弓根螺钉加髂骨螺钉 的生物 1 力学特点 , 结果显示 与髂 骨固定均能有效 降低 S 螺钉 1 的劳损负荷 , 但在损 害性弯 曲实验 中只有髂 骨螺钉 能提 供对 S螺钉的有效保护 , . 因此与 S螺钉固定相 比, 2 髂骨螺 钉在腰骶 融合 术 中具有 抗拔 出力强 、 松动 率低 的优势 。 与椎问融合 器相 比, 骨螺 钉 亦更 具 生物 力学 优 势( 髂 。 Tri o O l sn等 利用猪尸体脊柱 ~S段模 拟人腰骶段 nn l 脊柱 , 比研究单 侧和 双侧椎 弓根螺钉 内固定 的生物力 对

微创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微创腰椎融合术的研究进展

腰 椎融合 术是治疗 腰椎疾 病 的经典手 术方 法之一 ,
p oc , E G) 两 者 结 合 使 用 等 几 种 方 法 , rah B R 及 目前 多 选 择 球 囊 辅 助 的无 气 腹 技 术 阁 B R 。 E G可 以使 用 标 准 的 手术 器 械, 不受 置人 物及 材 料 大小 的 限 制 。 患 者 通 常 采 用 侧 卧 位 或 仰 卧 位 。在 腋 中 线 髂 前 上 嵴 上 2 m 处 做 横 切 口 . 离 肌 c 分 层 到 后 腹 膜 , 扩 张 球 囊 分 离 腹 膜 后 间 隙 , 后 将 球 囊 取 用 然 出 , 自动 牵 引 系 统 或 C , 腹 维 持 腹 膜 后 腔 , 据 病 变 用 O 气 根
( 海 长 海 医 院 骨 科 2 0 3 上海 市 ) 上 043
d i 036  ̄i n10 — 0 X2 0 .51 o: .9 9 .s . 4 4 6 .0 9 . 1 s 0 0 8
中图分类号 :61 ,66 R 8 . R 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4 6 2 0 ) 0 — 3 5 0 1 0 — 0 X( 0 9 一 5手 术 入 路 11 前 方 人 路 .
小 切 口前 路 腰 椎 融 合 术 ( N — I )该 方 法 是 传 统 大 切 MIIALF , 口前路 腰椎 融 合 术 的 改 良 , 经 腹 膜 后 人 路 用 特 制 的 自动 它
牵 开 器 牵 开 腹 膜 内器 官 组 织 , 拉 钩 牵 开 大 血 管 , 露 病 用 暴
腰 椎 前 路 椎 间 融 合 ( ne o u a neb d u a tr r lmb r itro y f— i s n A I ) 的概 念 最 早 由 C re t 在 1 3 i . LF o a ne p r 9 2年 提 出 , 9 8 14 年 Ln a e和 M oe 先 将 其 应 用 于 椎 间 盘 相 关 疾 病 。经 过 or 首 7 0余 年 的发 展 . 目前 已广 泛 应 用 于 椎 体 滑 脱 、 问 盘 源 性 椎 疼痛 、 椎 失 稳 等 疾 病 的 治 疗 。 腰

3D打印PCLβ-TCP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体外降解及生物力学研究

3D打印PCLβ-TCP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体外降解及生物力学研究

现学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VoL21 NO.6 MAIL2021 • 1001 •d o i: 10.13241/ k i.p m b.2021.06.001•基础研究•3D打印PCL/p-TCP可降解椎间融合器的体外降解及生物力学研究*于小迪1李小康1薛丹2伍苏华3刘文文1郭硕1吴昊1郭征1△(1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陕西西安710032;2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65;3维度(西安)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311)摘要目的:研究以质量配比为5:5的聚己内酯(PCL)与磷酸三钙(p-TCP)为原材料,应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的可降解的颈椎椎 间融合器在体外的降解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将制备好的融合器浸泡于模拟体液中,置于37-C温箱,每2周更换 浸泡液,按浸泡时间的不同分为六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2周、4周、12周、26周、52周组。

每组浸泡前后经室温真空干燥后用同 一天平测量质量,计算失重质量及失重率,应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分析各组融合器中PC L的分子量变化,并应用INSTRON万能试 验机进行抗压强度力学测试。

空白对照组为样本室温密闭容器放置,在初始称重并检测分子量及抗压强度测试,52周后计算失重 率、检测分子量及抗压强度。

结果:该种可降解椎间融合器初始抗压强度达到(23.21± 2.28)MPa,在体外降解52周后其抗压强度 下降不明显,为(丨8.99± 0.49)MPa(P>0.05);其在体外可缓慢降解,52周后失重率约9.23%(P<0.05),其中PC L分子量从初始的 10万左右降至7万左右(P<0.05)r结论:该种可降解椎间融合器抗压力学强度适中且能长时间维持,符合临床应用要求,其在体 外可缓慢降解,评估其在生物体内的降解吸收特性较好,在人体椎间融合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椎间融合器及其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金属融合器是科学家们BAK融合器最Ray等对最初的LT融合器有利于影TMC融合

器是一种

碳纤维融合器于聚醚醚酮融合器

是1997年用于临

将羟基磷灰石与聚醚醚酮混

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具有现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羟基磷灰石/左旋聚乳酸赵勃然,男,1989年生,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汉族,青岛大学医学院在读硕士,医师,主要从事脊柱外科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7)02-00315-07 稿件接受:2016-10-23 Zhao Bo-ran,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Physician, Affiliated Hospital of 椎间融合器及其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赵勃然,郑修军,马金荣(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引用本文:赵勃然,郑修军,马金荣. 椎间融合器及其材料的研究与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2):315-321. DOI: ORCID: 0000-0002-8456-9821(赵勃然)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椎间融合:将融合器植入到椎体间,使上下椎体融合,是一种结构型植入技术,不但要考虑其生物相容性,还要考虑到力学相容性。 自体骨移植:自体骨可分为带血管游离自体骨和带血管自体骨两类,游离自体骨根据结构和解剖可分为骨松质和骨皮质。自体骨移植后大部分骨组织坏死,仅骨膜、骨髓及移植骨表面-0.3 mm以内的骨组织可能存活,来自受区骨膜、骨髓及周围软组织的结缔组织侵入移植骨,从而完成修复与再生的过程。 摘要 背景:目前的椎间融合器发展迅速,很多融合器已经应用于临床,有些还处于实验阶段,各种融合器的特点鲜明,优缺点明显。 目的:阐述椎间融合器的发展历程,对各种类型的融合器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以后的融合器发展做出相应的指导作用。 椎间融合材料的发展历程 将不同种活聚醚醚酮融合器表氟离子可以抑制细纳米氟化羟聚多种材料混合的聚醚醚酮融合器不仅能弥聚醚醚酮融碳纤维聚醚醚酮纳米羟基磷方法: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89年1月至2016年3月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interbody fusion cage,PEEK,TMC”;中文检索词“椎间融合器,聚醚醚酮融合器,钛网”。共检索到106篇相关文献,38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

结果与结论:在椎体间进行椎体融合是目前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椎间融合器种类繁多,如钛网融合器、聚醚醚酮融合器、可吸收融合器等。融合器中可采用的移植物也多种多样,如自体骨、异体骨、合成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文章详细的描述了椎间融合器的发展历程,并着重阐述了临床上常用的椎间融合器,对未来椎间融合器的前景做出了估计,最后对椎间融合器的发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椎间融合器;移植物;退行性变;钛网;聚醚醚酮融合器;可吸收融合器

主题词: 生物相容性材料;脊柱融合术;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组织工程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rbody fusion cage and its materials Zhao Bo-ran, Zheng Xiu-jun, Ma Jin-ro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00,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most interbody fusion cages have been applied in clinic, but some are still in experimental stage. All fusion cages hold their own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interbody fusion cages and analyze their types in detail, thereby paving ways for its improvement. METHODS: A computer-based search for literatures in CNKI and PubMed databases published from January 1989 to March 2016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keywords of “interbody fusion cage, PEEK, TMC” in English and Chinese,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106 articles were retrieved and 38 article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clusion criteria.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ntervertebral fusion is a major method to treat spin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re are a variety of fusion cages in clinic, such as pyramesh, polyetheretherketone and absobable fusion cages. Implants used for fusion cages include autogenous, allogenic and artificial bones as well as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We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usion cages in detail, emphasize the commonly used fusion cages and analyze its development in future. In the end, we give our opin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ges.

Subject headings: Biocompatible Materials; Spinal Fusio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Tissue Engineering

Cite this article: Zhao BR, Zheng XJ, Ma JR.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rbody fusion cage and its materials.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17;21(2):315-321.

0 引言 Introduction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颈肩痛及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脊柱退行性疾病正严重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椎体间进行椎体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主要方法之一。自从Kuslich等[1]于1988年首次将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椎间融合术以来,各种材质的椎间融合器相继问世,并逐步应用于临床。根据融合器的原料可以分为金属类和非金属类,其中金属类主要是钛网融合器,非金属类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生物型融合器、复合材料型融合器(如碳纤维、聚醚醚酮)、可吸收性融合器等。融合器中的植骨材料也有很多种,包括自体骨、异体骨、合成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其中按照融合器的形状又可分为圆柱形螺纹融合器、箱型融合器、垂直网状融合器和解剖融合器等。

文章旨在阐述椎间融合器的发展历程,对各种类型的融合器进行详细分析,以期为以后的融合器发展做出相应的指导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Data and methods 资料来源 由第一作者检索1989年1月至2016年3月PubMed数据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interbody fusion cage,PEEK,TMC”为英文检索词,“椎间融合器,聚醚醚酮融合器,钛网”为中文检索词,检索摘要内同时包含上述检索词的文献,总计中英文文献共106篇。 纳入标准 ①文章所述内容需为椎间融合器的临床试验研究,或者与椎间融合器安全性及疗效方面相关的报道;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排除标准 重复性研究。 数据的提取 计算机初检得到106篇文献,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中英文文献重复报道和因观察对照内容、因素、目的不同重复报道的病例,及文献内容与椎间融合器的不相关的内容。 质量评估 符合纳入标准的38篇文献中,中文5篇,英文33篇。其中29篇是关于各种类型融合器的描述,9篇是关于椎间融合器移植物的描述。 2 结果 Results 金属融合器 2.1.1 BAK融合器 金属融合器是科学家们最先研制出的并且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椎间融合器。Bagby等于1979年首次将不锈钢材料的中空带孔的柱状体(里面塞满咬除的碎骨块)用于马颈椎椎间融合术中,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称之为Bagby融合器[1]。1983年Kuslich等[2]又成功研制了BAK融合器,并将其用于人的腰椎椎间融合术中。BAK融合器的材料是钛合金,是一种中空圆柱状金属椎间融合器,融合器的上下表面都有许多大孔,将融合器植入椎间隙中,其表面的螺纹可以与上下终板进行咬合从而达到自稳的效果。椎体的前后纵韧带以及纤维环因为被融合器撑开而处于一种张力状态,产生了“撑开-压缩张力带”效应[3],从而加强了融合器稳定的效果。1988年,Bagby成功的将BAK融合器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效果良好。

2.1.2 螺纹状椎体融合器(Threaded fusion cage Ray-TFC) 20世纪80年代末期,Ray等对最初的Bagby融合器进行改造,在融合器表面增添了螺纹结构,制成了Ray-TFC融合器,使其机械强度和稳定度都得到了增强[4]。进行腰椎融合术时,经前路或者后路放入2枚Ray-TFC融合器,通过融合器两端的螺纹结构将上下2个椎体牢牢地固定住,术中可以在融合器中根据情况放入自体骨、异体骨或者合成骨,有利于椎间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