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

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是表现在对色彩的运用上,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

中国传统绘画跟西方绘画相比,更加体现出安静和协调,这样的协调是中国绘画独有的,也跟中国文化传统的色彩相关联,更突出中国画家对色彩高深的理解。

一、中国传统色彩观的概念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可以叫做“五色观”,包括有红、黄、青、白、黑。

这些颜色也延续到至今,现在我们形容颜色多为“五色斑澜”、“五彩缤纷”等。

从“有”极归于黑,“无”极归于白中我们可以看出黑、白两色是色彩的两极,有之极和无之极为水墨画奠定了一定的色彩基础。

同时在五行色中也形成了属于民间美术的基本观,比如在戏曲中对脸谱色彩的运用以及各种地戏与傩戏面具中的色彩运用,都成为了身份与品质的象征。

中国画家在用色的时候,不局限于眼中所见到的色彩,更不是单纯的用色彩来表现物象的外部具体形态,而是用色彩来表现对所画物象的认识,把色彩作为表现方法之一。

(一)色彩观与“五色“之说汉代补人《周礼·冬官》中说:“绘画之事,杂五色。

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

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青与白相次之,赤与黑相次之,玄与黄相次之。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

”这就给绘画中色彩的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玄学含义上说他们将色彩与天地四方的广阔空间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在方位上吉凶与安危也孕育了色彩的吉凶与安危。

这些表明中国传统色彩观从初级阶段就与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自然宇宙意识的观念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客观上促使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到自觉自醒的精神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形成以及它所表现的完美色彩在中国古代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起源在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种本能表现在了考古学中,那时在研究中发现的在墙壁上的壁岩画与其他形式的壁画,反映出了人类一种本能的活动方式是以涂鸦为主的,从中可以发现,色彩这种表现方式早已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主要体现在:
1.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内涵。

古代中国人将色彩归为五种基本色,即赤、黄、青、黑、白,这五种颜色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例如,红色代表吉祥、繁荣,黄色代表皇权、尊贵,青色代表生机、活力,黑色代表神秘、庄重,白色代表纯洁、清新。

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是一种美学表达,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2.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

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

这两种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色彩审美认知和审美意向的传达。

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

中国传统色彩的象征
中国传统色彩搭配的象征性
中国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把红、 黄、青、白、黑视为正色。并赋予 色彩独特的象征性。
红色在有色系列中 受到中国人的喜爱,红 色是中国人象征吉祥的 色彩。例如:红衣、红 墙、红旗,甚至以红色。中 国文化有黄色文明之称。古人 在五行中,把黄色定为中心色, 象征大地的颜色。在汉朝以后 的历代皇朝,黄色以其近似金 色的光明灿烂为皇家专用色彩 象征。
古代文字产生之前的太极图,以黑白表示阴阳合一。
传统宗教艺术的色彩搭配 道家主张清新自然的感知色彩,提出 “五色乱目,使目不明”,选择黑色为道 的象征。黑色成为东方宗教特色的符号性 用色。 佛教对色彩的配置与光结合,佛画 和雕塑设色多以调和色,其中以红、绿、 蓝色为主色。救世佛陀多涂以金色,并配 合白光,充分体现了“佛光普照” 的含 义。金色成为佛的象征色。
皇帝龙椅
皇帝的龙袍
青色(含绿)象征着 生机勃发的春天,因此青 绿色受到人们的喜爱。很 多画家以青绿色作为主色 调,其山水画被称为“青 绿山水”。
黑色在中国古代色彩观念中承袭最原 始的色彩感知,与白的色彩搭配构成有彩 色感知的基础。古有 “天玄地黄”之说, 黑色被认为是天的颜色,是众色之主。中 国古代史上单色崇拜时期尚黑的时间最长。 白色在中国古代的色彩象征中除与 黑色关系紧密之外,常常象征着与红色相 反的含义,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悲伤。 五行说“白立而五色成”可见白色又具有 多义性,象征纯洁、光明、充盈。

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这个独特的文化背景下,中
华民族的色彩设计理念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种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首先,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注重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每种颜色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红色代表热情和喜庆,黄色代表财富和权力,蓝色代表清新和宁静等等。

这些色彩的象征意义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服饰、建筑、艺术品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标志。

其次,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运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色彩的搭配和运用非常讲究,注重色彩的平衡和协调。

比如在传统的建筑中,红色、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会被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美丽的色彩组合。

在服饰、绘画、工艺品等方面,中华民族也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有韵味。

最后,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注重色彩的传承和创新。

中华民族的色彩设
计理念不仅传承了古代的传统文化,还融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色彩文化。

在当代社会,中华民族的色彩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总之,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
中华民族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还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了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华民族的色彩设计理念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中国传统色彩知识

中国传统色彩知识

中国传统色彩知识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色彩的表现,更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及其涵义。

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色彩之一。

它象征着喜庆、热情和吉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上,红色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红色还代表着中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

红色还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创造力,鼓舞人们追求梦想和实现目标。

黄色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颜色之一,也是中国的国色。

黄色象征着土地的肥沃和丰收的希望,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

黄色还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使人们更加积极和乐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色还与皇室和贵族有关,具有尊贵和权威的象征意义。

蓝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水的颜色,寓意着清澈、深远和广阔。

蓝色还象征着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平和宽容的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和陶瓷艺术中,蓝色经常被用来描绘江河湖海和天空,表达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绿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自然和生命的颜色。

绿色象征着春天的希望和新生的力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绿色还与健康、平安和幸福有关。

绿色还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人们的情绪和幸福感。

在中国的传统农耕文化中,绿色也代表着丰收和富饶。

白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纯洁和宁静的颜色。

白色象征着无私、无畏和无欲的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和葬礼上,白色是重要的装饰色彩。

白色还有助于提升人们的专注力和平静心态,使人们更容易进入冥想和思考的状态。

黑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神秘和庄重的颜色。

黑色象征着无尽的深邃和世界的未知。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黑色还与权威、正直和忠诚有关。

黑色还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自信和坚定信念,使人们更加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中国传统色彩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色彩的表现,更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通过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色彩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并在现代生活中体现其价值。

古代的色彩观念

古代的色彩观念

古代的色彩观念
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念与阴阳五行学说密切相关,以五色作为基本的颜色分类。

这五色包括黑、白、青、赤和黄,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水、土、木、火和金。

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心理感受。

例如,青色代表东方,象征春天和生长;赤色代表南方,象征夏天和炎热;黄色则是中央的颜色,象征着丰收和成熟;白色则与西方和秋天相对应,象征着清净和收获;黑色则代表北方,象征冬天和寒冷。

这种色彩观念在古代的艺术、建筑和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五色被用来表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同时,色彩也被用来表达人的品格和情感,如梅兰竹菊分别用白、青、绿、黄四色来象征其高洁的品格。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念是一种融合了哲学、文化、艺术和心理的复杂体系,体现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也对东亚地区的色彩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色彩设计理念深受传统文
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喜庆的象征。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新
娘通常会穿着红色的婚纱,而红色的门帘和灯笼也是中国传统婚礼的标志。

此外,中国的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也都以红色为主题,这是因为红色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灾,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色彩象征,比如黄色被视为皇家的象征,代表着尊贵和权力;蓝色则被视为清新和宁静的象征,常常出现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和陶瓷艺术中。

在当代的中国,这些传统的色彩理念也在设计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许多设
计师将传统的色彩理念融入到现代的设计中,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比如,红色和金黄色常常出现在中国传统风格的室内装饰中,给人一种华丽和典雅的感觉;而蓝色和绿色则常常出现在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设计中,展现出清新和宁静的氛围。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融合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些色彩
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在当代的设计中,这些传统的色彩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设计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希望在未来的设计中,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色彩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

中国文化与色彩的关系

中国文化与色彩的关系

中国文化与色彩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中,色彩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承载着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与色彩关系的阐述:
- 红色:中国的民间审美趣味通常围绕“福禄寿喜”这一核心,民俗文化很重视红色、金色、翠绿等鲜艳的颜色,特别喜欢五彩斑斓,追求吉祥、喜庆、平安。

- 青色:在色谱中覆盖范围很广,主体部分是属于冷色的物理属性,给人以安静淡泊的心理感受,更多被视为精神层面的反映,可以说,青色蕴含着中国文人的思想情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
内容摘要: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是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文人画的水墨色彩以及民间色彩这三大色彩体系中得以体现的。

这三大传统的色彩体系充分反映出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以及平民百姓的内在思想意识。

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

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体现出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识。

了解中国人的传统色彩意识也就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传统色彩意识五色观水墨色彩民间色彩
中国人的色彩意识是注重事物固有属性在内心的感受。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理论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五色系统是中国人内在意识的一种外在体现,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的神话传说无不贯穿着它的影响。

五色系统属于帝王的专利。

五色概念已知最早的记录是在公元前22世纪由舜帝提出的。

五色系统的构架是夏、商、周三代推行的五行思想。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古人认为它们是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

五行思想用“五”来简化整个世界。

最直接的参照,一是人的五指,二是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三是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座星宿。

五行学家将其推而广之,用五行规定所有的天文、地理和人事,形成一个无所不包的系统。

五色系统是五行学说的外壳。

虽然受到历史与文明进
程的局限,但也在局限中呈现出含蓄的智慧。

五色系统中的“色”字,在甲骨文中像刀砍跪着的人,意思同杀一样,都是砍头见血,血作为染料能直接染色。

文献记载,舜帝最早用这个字。

舜帝是东夷人,东夷流行杀头祭祀。

“色”又同人体的颜色挂钩。

中国人的面部由于喜、怒、忧、伤、哀等情绪,会呈现出发黄、发青、发赤、发白、发黑的色彩。

“色”字的同义词是“彩”,古文写为“采”,像手抓在树枝上摘果实。

“彩”字大约出现在东周时期。

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色”同男人狩猎杀生有关,“彩”同女人采集、种植、纺织、生育有关。

色彩最早的组合,不是“色彩”而是“采色”,表明负责采集的女人比负责猎杀的男人重要。

北方官话中的色、采、綵、彩4个字,都不是卷舌音。

这4个字的读音可能属于远古东南语系。

中国的东南地区,五颜六色的植物、花鸟、虫鱼远胜于中原地区。

中国古代的颜料主要是丹砂和石青,产地在长江流域和西域,植物染料南方最为齐备。

中国人的色彩感觉更多来源于东南地区,色彩观念定型于中原。

古人用色讲究鲜明纯正,十分重视色彩的类型。

色彩的类型是分等级、讲尊卑的。

五色各有其名分:青为首、赤为荣、黄为主、白为本、黑为终。

首是先导、荣是华彩、主是主管、本是根基、终是归宿。

五色以黄色居中,称中黄,最为高贵,它是王权的象征。

五色系统把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

正色是青、赤、黄、白、黑。

间色别名奸色。

周代的纺织品,正色染得不够标准,被视为奸色,禁止在市面上买卖。

间色是绿、红、流黄、碧、紫。

间色是两种正色混合形成的色相。

中华五色系统排斥复杂的色相,尤其排斥复杂的灰色。

灰色的砖瓦都说成是青砖黑瓦。

杂色是五类正色和五类间色之外的颜色。

由于五色系统轻视间色,贬低杂色,抑制了科学色彩学的诞生。

直到清朝末年,宫廷、民众对色彩的好恶仍旧以色彩是否鲜艳为评判标准。

中国人的色彩观是以忽略微妙的杂色为特征的。

杂色只能被视为中国色彩系统的背景资料。

不过正是杂色的出现和发展,才冲淡了中国五色系统单调的风尚。

五色系统以外还有文人画色彩和民间色彩两套系统。

中国画艺术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依托下,中国画色彩历经从“随类赋彩”到“墨分五色”的演变。

从有色发展到“无色”,形成了中国画色彩独有的设色面貌和色彩系统。

中国画本身是十分注重色彩表现的。

中国远古时期的绘画中色彩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唐宋时期,中国绘画也都十分注重色彩。

以至到明清之前,中国绘画一直以用色中的两种颜色的名称“丹青”来命名,从中可以看出色彩和中国画是不可分割的。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已经有十分复杂的色彩了。

先秦的彩绘,秦汉的宫殿壁画、漆器、帛画色彩斑斓。

汉魏墓壁画《车骑图》中有朱、赤、黄、绿、白、赭、黑等多种色彩搭配,绚丽缤纷。

隋代展子虔传世作品《游
春图》,青绿设色,金线钩斫,景物秾丽,美不胜收。

唐代《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以及大小李将军的山水色彩大胆绚丽,五代黄筌花鸟画鲜艳夺目……举不胜举的历代名作佳品,色彩都赋予了它们内在的灵秀之气。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

中国绘画的色彩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在画底、颜色的研制和使用上都有着丰富、完整的独特功能和严谨的程序。

然而历代的画论,记述得却很零散,学术界对传统绘画的色彩研究也普遍忽视,这部分归咎于南宋“文人画”兴起之后,国人对水墨画强烈的审美和哲学兴趣。

宋元两代,水墨画崛起并逐渐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水墨画强调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

各种绚丽的色彩被丰富的墨色所替代。

黑与白这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色成为色彩的主要载体,水与墨相互融合、渗化、晕染,形成黑、白、灰各种丰富、奇异多姿的虚实层次变化。

这种奇妙、空灵的黑白色彩以及它们渗化而成的形态,是对大自然更加概括的提炼,更抽象、更具表现力,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达到以虚当实、虚实相生的至高审美境界。

所以水墨的色彩表现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于传统中国绘画色彩语
言的追求与革新,它不是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中断,反而是对传统中国画色彩语言的大胆改革。

这种革新形成了传统中国画的色彩系统。

从以上可以看出,传统水墨画色彩的艺术特色是色彩语言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主观性表达,也是文人士大夫的主观情趣的写意
性抒发。

中国民间美术这棵植根于中国本原哲学和民俗社会土壤之中的大树,经过数千年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滋养,生发出许多鲜美的花果,显示了中国民间美术的勃勃生机。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是民间美术绚丽的外衣,它是由中国劳动群众集体创造出来的色彩艺术。

它融于民族群体的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之中。

民间色彩是中国本原文化的传承延续,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

中国民间色彩,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保持着相对的独立和稳定,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并渐成体系,它是一切民族色彩传统之源,它与原始色彩观念直接相连,其内涵和寓意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色彩审美功能,显现出独特的审美趣味,其内容、形式、风格与审美标准均包含着民间的精神符号,体现了整个民族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感情气质和心理素质。

中国民间色彩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态中历史最悠久、地域特征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之一。

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民间色彩的象征寓意性、程式化和装饰性特征,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借鉴和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彭德.中华五色[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