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合集下载

电力系统中的微电网规划、运营和控制策略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微电网规划、运营和控制策略研究

电力系统中的微电网规划、运营和控制策略研究摘要:微电网作为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通过集成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电力供应解决方案。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微电网规划、运营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些成果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微电网规模的确定、能源管理与优化、电力负荷平衡控制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解决。

因此,深入研究微电网规划、运营和控制策略,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微电网的规划、运营和控制策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并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微电网;规划、运营;控制策略引言随着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凸显,电力系统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中央化电力系统面临着能源安全问题、环境污染和能源效率低下等诸多困扰。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微电网作为一种分布式能源系统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关注。

微电网通过集成可再生能源和储能技术,构建了一种灵活、可靠的电力供应解决方案。

微电网的出现为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它不仅可以提供清洁能源,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韧性,减少对传统中央化电厂的依赖,并促进能源的就地消纳。

一、微电网规划(一)微电网规划的目标与原则目标,微电网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可靠、经济、环保的电能供应需求。

同时,还可以考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方面的目标。

原则,微电网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可靠性,确保微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应对断电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经济性,在满足可靠性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微电网的设计和运营,降低总成本。

灵活性,考虑到不同环境和需求的变化,微电网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可持续性,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微电网规模与布局优化微电网规模的确定与布局优化是微电网规划的重要环节。

微电网规模,根据用电负荷和需求,确定微电网的规模大小。

微电网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微电网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

微电网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研究微电网是指由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相结合,具有独立供电功能的小型电力系统。

微电网的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是确保微电网系统稳定运行和优化能量利用的关键。

本文将从能量管理系统构建、控制策略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供关于微电网能量管理与控制策略的详尽讨论。

一、能量管理系统构建微电网的能量管理系统包括能量采集、能量转换和能量储存三个关键环节。

其中,能量采集即通过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将自然能量转化为电能。

能量转换则是将电能进行AC-DC-AC或DC-AC转换,以适应电网或微电网的需求。

能量储存则是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以应对低能量供应等情况。

在能量采集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是常用的可再生能源转换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通过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风能发电是通过风力涡轮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这两种技术可以根据地理条件和微电网负载需求进行选择和配置。

在能量转换方面,AC-DC-AC转换和DC-AC转换是常用的技术。

AC-DC-AC转换适用于微电网中包含交流负载的情况,通过将交流电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再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以满足微电网的供电需求。

DC-AC转换适用于微电网中只包含直流负载的情况,可以直接将直流电能转换为交流电能,简化了能量转换过程。

在能量储存方面,电池储能技术和超级电容储能技术是常用的能量储存解决方案。

电池储能技术是通过将多余的电能存储到电池中,以备不时之需。

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则是通过电容器将多余的电能暂时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快速释放,以平衡微电网的能量供应。

二、控制策略微电网的控制策略是保证能量供应稳定和优化能量利用的关键环节。

控制策略主要包括能量管理系统控制、微电网电力平衡管理和微网连接与断开控制。

能量管理系统控制是指对能量管理系统中的能量采集、转换和储存等过程进行控制和优化。

通过监测微电网中的能源利用情况和负载需求,能量管理系统可以实时调整能量采集和应对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浪费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微电网控制简介课件

微电网控制简介课件
、电压稳定控制等。功率平衡控制是微电网控制的核心,通过控制分布式电源 和储能装置的输出功率来实现系统功率的平衡;频率稳定控制和电压稳定控制 则是为了保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
02
微电网中的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电子器件及其特性
电力电子器件
包括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绝缘 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用于 实现电能的变换和控制。
储能系统
包括电池储能系统、超级电容储能系统、飞轮储能系统等,可实现电能的储存和 释放。
管理策略
通过对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管理,实现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和优化控制,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
03
微电网的优化控制方法
基于传统控制理论的优化方法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
PID控制是一种最常用的传统控制方法,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参数,使系统输出达到期望的稳态值。 在微电网中,PID控制可用于频率和电压的稳定控制。
某高校校园微电网系统实际运行数据分析
案例3
某地储能与微电网联合调度实际运行数据分 析
案例4
某地基于需求响应的微电网调度实际运行数 据分析
THANKS
感谢观看
微电网的应用场景
微电网可以应用于居民小区、工业园区、商 业中心等场景。它可以作为分布式能源的重 要组成,提供电力和热力的供应,同时也可 以作为储能系统,实现能源的存储和利用,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微电网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要点一
微电网的发展前景
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电力市场的开放,微电网的发展前 景非常广阔。它可以促进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提高能源的 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同时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灵 活和多样化的能源服务。
微电网的特点
微电网具有高供电可靠性、环保 性、经济性等优点,可实现新能 源的高效利用,同时具备自治运 行和并网运行两种模式。

光储微电网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光储微电网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光储微电网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本文将围绕光储微电网系统的控制策略展开研究,从控制算法、系统优化、实时监测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光储微电网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

一、光储微电网系统的基本结构光储微电网系统是由光伏发电、储能装置、传统电网以及微电网控制系统组成的。

光伏发电装置通过光能转换成电能,储能装置用于储存和调节发电系统的供电能力,传统电网作为备用能源,微电网控制系统则负责协调各个能源之间的运行状态和能量流动。

光储微电网系统可以实现在与传统电网相互独立的情况下,满足自身的电能需求,并且可以向传统电网供电或接受电能。

1. 控制算法光储微电网系统可以采用集中控制或分散控制算法。

集中控制算法是指将光伏发电、储能和传统电网的运行状态信息集中到一个主控制器中,在主控制器中进行调度和优化控制。

这种控制算法优点是能够对整个系统进行有序化的管理和调度,但是也存在单点故障的风险,一旦主控制器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会瘫痪。

分散控制算法则是将系统的控制任务分散到各个节点,每个节点单独进行控制和运行,这种控制算法相对来说更加稳定和可靠。

2. 能源优化管理光储微电网系统需要根据实际的光伏发电情况和负载需求,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分配。

能源优化管理是指通过动态的调度和优化算法,将光伏发电、储能和传统电网的能量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以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效益。

能源优化管理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系统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够正常运行。

3. 实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系统是保障光储微电网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对光伏发电、储能和传统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修复,以防止系统发生故障。

实时监测系统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预测,为系统的运行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方案。

光储微电网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对于推动光储微电网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理论的不断完善,相信光储微电网系统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

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可利用直流微电网实现 电力的分布式管理和供应,提高 电力质量和可靠性。
偏远地区
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条件限制,电 力供应不稳定,直流微电网可作 为一种可靠的供电解决方案。
02
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
Chapter
直流微电网的稳定性判据
小信号稳定性
01
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系统能够保持稳定,对小的扰动不产生自
基于鲁棒控制策略的直流微电网稳定性分析
鲁棒控制算法
该方法能够在系统存在不确定性和扰动的情况下,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在直流微电网的稳定性分析中,鲁 棒控制算法可以针对分布式能源的波动、负荷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扰动进行抑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稳定性分析
针对基于鲁棒控制策略的直流微电网,通过稳定性分析方法,如极点配置、LMI等,对系统稳定性进行定量评估 。分析结果表明,鲁棒控制策略能够在分布式能源波动和负荷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直流微电网的稳定性。
直流微电网特点
直流微电网具有高效率、高可靠性、环保性、灵活 性等优点,可实现新能源的高效接入和就地消纳, 有助于改善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直流微电网的结构与组成
实现电力能源的交直流转换,包 括DC/DC变换器和DC/AC变换器 等。
实现系统的控制和保护功能,确 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源部分 变换器部分 负荷部分 控制及保护部分
直流微电网的优化控制策略
优化目标
直流微电网的优化控制策略旨在通过合理调整各分布式电源的输出 ,实现系统内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保排放的最小化。
优化算法
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可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
考虑因素
在优化控制策略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能源价格、排放因素、系 统负载等,以实现全面的优化效果。

微电网控制简介PPT

微电网控制简介PPT
微电网的特点:

并网针对公共连接点 以非集中的方式协调分布式电源,减轻 电网负担 提高大电网的黑启动速度

微电网的运行和控制
微电网的由两种典型的运行模式--并网模式和孤岛模式
并网模式的定义:微电网运行正常状态时,微电网与常规电网联网 运行时向电网提供多余的电能或由电网补足自身发电的不足。 孤岛模式的定义:微电网运行在非正常状态时,微电网与常规电网 脱离运行,此时由自身的微电源和储能元件协调控制提供一段时间电 能以满足微电网内部需求和稳定。 微电网控制的主要目标 • 调节微电网内的功率潮流,实现功率解耦控制 • 调节微电源出口电压,保证局部电压稳定 • 孤岛模式下,提供电压频率参考,实现微电源快速响应和功率负担 • 平滑自主实现与主网分离、并联或者二者过度
微电网具有控制、协调、管理等功能,并由以下系统来实现。
(1)微电源控制器微电网主要靠微电源控制器来调节馈线潮流、母线电压级与主 网的解、并网运行。由于微电源的即拔即插功能,控制主要依赖于就地信号,且响应 是毫秒级的。
( 2)保护协调器饱和协调器既适用于主网的故障,也适用于微电网的故障。当主 网故障时,保护协调器要将微电网中重要的负荷尽快地与主网隔离。其某些情况下微 电网中 重要负荷允许电压短时暂降,在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后可使微电网不与主网 分离。当故障发生在微电网内,该保护应该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将故障段隔离。 ( 3)能量管理器能量管理器按电压和功率的预先整定值对系统进行调度,相应时 间为分钟级。
该方法对保证孤网运行下的电能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其不能实现使微电网运行在诸如电能质量经济性稳定性等多目标最优的状态这与广义上的协调控制是不符合的对等控制对等控制侧率是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中的即插即用和对等的控制思想根据外特性下降法分别将频率和有功功率电压和无功功率关联起来通过相关的控制算法模拟传统电中的有功频率曲线和无功电压去向事项电压和频率的自动调节无需借助于通信

微电网的控制策略与实现

微电网的控制策略与实现

关键词:电力,控制,逆变,微电网,功率调度,户用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1.08.048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1)-08-0277-06
杜海江,杨明皓,丑丽丽,等. 户用风水光直流微电网控制策略与实现[J]. 农业工程学报,2011,27(8):277 -282.
1 面向户用的微电网原理分析与结构设计
设计该微电网系统,需要考虑的问题有电源点选型、 并网还是孤岛运行、直流微电网还是交流微电网、电压 等级、容量等。
Du Haijiang, Yang Minghao, Chou Lili, et al.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home wind-hydro-solar micro-grid control strategy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1, 27(8): 277-282.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面向户用的微电网系统。该系统由风水光等电源、储能蓄电池、逆变器等单元构成,由微网调度器和远程 SCADA 系统
进行监控和调度。通过系统分析、建模仿真和完善的功能设计,实现了智能调度与功率自动平衡、故障自愈和即插即用
等功能,并在某农村投入试运行。研究成果对智能电网的智能能量管理和调度控制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目前微电网研究集中在并网控制[1-2]、潮流计算[3]、 建模与仿真[4-8]、拓扑结构与控制[9-10]等方面。文献[1]研 究了不同类型的分布式电源并网对配网的影响,文献[2] 分析了含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网在故障或改变运行方式时 的控制策略;文献[3]研究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网时不同

微电网系统稳定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微电网系统稳定运行控制策略研究

微电网系统稳定运行控制策略研究作者:魏中夏张文战刘海涛王诗超来源:《华中电力》2013年第04期摘要:分布式电源的大规模应用将对电网运行、控制等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整合分布式电源、储能元件和负载的微电网技术将是解决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主要分析了微电网在并网状态下的P/Q控制及在离网状态下的U/F控制策略,研究了微电网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分散电源的各参量变化规律,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测试。

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保证了微电网稳定运行,达到了系统预期设计要求。

关键词:分布式电源;微网;P/Q控制;U/F控制;数学模型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逐年提高,能源与环境矛盾更加凸显,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DG)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电力发展的重要方向。

将分布式电源(DG)以微网形式接入大电网,能够系统、高效管理分布式电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是实现分布式能源充分利用的有效途径[1,2]。

然而,分布式电源具有启停间歇性、随机性的特点,大大限制了其接入电网的容量和运行的稳定性。

微电网的动态特性,使传统控制策略已经不适用于微电网运行控制。

微电网必须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将分散电源、负荷和储能装置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可控的单元,使它既可以与配电系统并网运行,也可以离电网运行[3,4]。

微电网的接入可充分挖掘分布式能源,为供电部门和用户带来的价值和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本文采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光伏系统、储能以及负荷设备构建了微电网系统。

在并网模式和孤岛模式下,微电网要求对各分布式电源进行协调控制,以保证高效的潮流调节和电压稳定能力;为了进一步体现微电网对大电网的支撑作用,要求协调控制同样具有模式切换功能,保证在失去外部供电后,微网对本地重要负荷的持续供电[5,6]。

风电与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特性特点,通常只发出恒定的有功功率或执行最大功率跟踪,一般采用控制;而对于蓄电池等微型电源,既可以按照进行控制,又可以实现控制,而后者主要用于保证离网状态下电压、频率的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截至目前,国内已开展微电网试点工程30个,既有安装在海岛孤网运行的微电网,也有与配电网并网运行的微电网。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在太阳能、风能占优势的地区建设微电网示范区,还将推动建设100座新能源示范城市。

为进一步保障微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结合我国微电网发展的实际情况,一些新的微电网技术需求有待进一步研究。

微电网研究领域,最为关键的技术是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微电网控制的基本要求是:任一微电网的接入,不对既有微电网系统造成明显影响;能协调微电网的发电与负荷,自主选择运行点;能稳定的在并网和孤岛两种模式下运行,并在两种模式间平滑切换;可以对有功、无功进行独立控制,具有自主校正电压跌落和系统不平衡的能力。

微电网控制功能基本要求是新的微电源接入时不改变原有设备,微电网解、并列时是快速无缝的,无功功率、有功功率要能独立进行控制,电压暂降和系统不平衡可以校正,要能适应微电网中负荷的动态需求。

微电网控制功能如下:
(1)基本的有功和无功功率控制
由于微电源大多为电力电子型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控制、调节科分别进行,可通过调节逆变器的电压幅值来控制无功功率,调节逆变器电压和网络电压的相角来控制用功功率。

(2)基于调差的电压调节
在有大量微电源接入是用P-Q控制是不适宜的,若不进行就地电压控制,就坑内产生电压或无功振荡。

而电压控制要保证不会产生电源间的无功环流。

在大电网中,由于电源间的阻抗相对较大,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微电网中只要电压整定值有小的误差,就可能产生大的无功环流,使微电源的电压值超标。

要根据微电源所发电流是容性还是感性来决定电压的整定值,发容性电流时电压整定值要降低,发感性电流时电压整定值要升高。

(3)快速负荷跟踪和储能
在大电网中,当一个新的负荷接入时最初的能量平衡依赖于系统的惯性,主要为大型发电机是惯性,此时仅系统频率略微降低而已。

由于微电网中发电及的惯量较小,有些电源是响应时间常数又很长,因此当微电网与主网解列成孤岛运行时,必须提供蓄电池、超级电容器、飞轮等储能设备,相当于增加一些系统的惯性,才能维持电网的正常运行。

(4)频率调差控制
在微电网成孤岛运行时,要采取频率调差控制,改变各台机组承担负荷比例,已使各自出力在调节中按一定的比例且都不超标。

储能系统是微电网中的一种特殊微电源。

储能系统由储能单元和双向变流器构成,在联网运行时,储能系统能够存储能量;在孤岛运行时,储能系统起着加快切换时间,改善电能质量和平衡多种电源间响应时间不一致的弊端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