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阿细族的祭火仪式
云南彝族民间“阿西跳月”活动的形成与变迁研究

云南彝族民间“阿西跳月”活动的形成与变迁研究摘要: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是彝族阿细人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活动,本文通过采用多种方法对“阿细跳月”活动的形成总之于“火之说”; 和“阿细跳月”活动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演变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向着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从而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彝族;阿细跳月;形成;变迁一、前言云南是我国彝族分布的主要聚居地,有彝族人口435万余人,分布遍及全省各地,而以哀牢山区、红河流域和滇东北小凉山区较为集中”。
彝族“阿细跳月”活动原是彝族阿细民间一项体育舞蹈活动,其形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彝族地区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研究从其历史进程为出发点,对云南彝族“阿细跳月”活动的形成与变迁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阿细跳月”活动向科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将对云南省弥勒县龙多村,可邑村、烂泥箐和凤凰村四个村寨的经常参与“阿细跳月”活动人群与活动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调研。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一)“阿细跳月”活动的界定。
什么是“阿细跳月”?在与“阿细跳月”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对此较有代表性的解释如下:1.《路南彝族自治县志》:阿细跳月是阿细人的传统舞蹈。
阿细人能歌善舞,大都即兴而歌、和歌而舞。
大三弦舞,又叫三步乐。
跳大三弦是撒尼人借鉴“阿细跳月”发展起来的,表达欢快乐观,热情奔放,自弹自跳的民间传统集体舞蹈。
2.《云南民族体育志》:跳乐是彝族阿细人的传统体育活动。
3.《昆明体育志》认为:彝族跳月是在跳大三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间传统体育舞蹈活动,现已成为全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
石林的地方民俗和习惯

石林的地方民俗和习惯石林景区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一片奇特而壮观的石林群落,是一处自然地质奇观。
在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地方,人们生活着与众不同的民族——彝族。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石林地区也因此而形成了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民俗和习惯。
本文将探讨石林地区的地方民俗和习惯。
第一部分:彝族的祭祀活动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相信宇宙中存在着各种神灵,同时也深信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因此,他们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来祈求丰收、健康和幸福。
其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祭山”和“祭火”。
“祭山”是彝族人民向山神致敬并表达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他们会选择一个特定的日子,全族人都会穿着传统服饰,手持山花和食物,前往山岭之巅,向山神祷告,祈求祂保佑家族平安幸福。
“祭火”是彝族人举行的另一个重要的祭祀活动。
他们相信火有清洁和净化的力量,可以祛除邪恶和疾病。
在祭火仪式中,人们会集合于一处,点燃篝火,围绕火焰跳舞唱歌,以驱散疾病和厄运,祈求健康和好运降临。
第二部分:传统婚礼习俗在彝族社会中,婚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联姻和传统的延续。
因此,彝族的婚礼仪式也十分庄重和独特。
在传统的彝族婚礼中,一场盛大的婚礼宴会是必不可少的。
新郎新娘和两个家族的亲朋好友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在宴会上,人们会享用传统的彝族美食,如酸汤鱼和彝族年糕,同时还会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
除了宴会外,婚礼仪式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活动。
比如,新娘要穿上彝族传统的婚纱,新郎要佩戴鸟羽饰,并亲自为新娘簇拥。
还有一种婚礼习俗是新娘新郎在婚礼现场来回跳舞,并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和祝福。
第三部分:传统节日与节庆活动除了祭祀活动和婚礼仪式,石林地区的彝族人民还庆祝一系列传统的节日和节庆活动。
彝族新年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新年期间,人们会穿上盛装,亲戚朋友会相聚一堂,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火抱大寨、跳火圈、唱彝歌等。
彝族阿细人的生计方式与教育的相互影响——基于弥勒市红万村的调查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32彝族阿细人的生计方式与教育的相互影响——基于弥勒市红万村的调查◎伊丽娜摘要:彝族阿细人的传统生计方式是种植烤烟,阿细跳月是他们独有的舞蹈形式。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的推进,阿细人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由此,阿细人的传统生计方式发生了改变,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同时促进了新一代阿细人接受教育,随之而来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学习逐渐缺失。
关键词:阿细人;生计方式;教育;红万村一、研究问题及基本情况红万村位于弥勒市境内,弥勒市地理环境比较复杂,中部河谷地势北高南低,在群山环抱中形成狭长的平坝及丘陵地带,山脉、河流趋向多由北向南。
西部石山碎布,间有成林的乔木、灌木。
红万村是彝族阿细人聚居的村寨,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啊细”,聚居于云南省路南(今石林)、弥勒、丘北等县。
红万村以“龙鲁斗”(意思为祭龙的地方)为头,以“雨都来补”(意思为出水的大山)为中心,以“米记来补”(寄密枝的大山林)为心脏。
建起来的寨子最早叫“红岩村”,但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阿细人的民族英雄木邓有了“钻木取火”的伟大发明,村名才改为“红万村”。
红万村彝族(阿细)保存着非常传统的文化活动、独特的婚俗习惯、重要学术研究价值的《指路经》《阿细的先基》。
彝族(阿细)历史选择定居在红万村具体年代无从考究,居住在这一带的居民,约明·成化17年(公元1481年)间和正德15年(公元1520年)后,先从虹溪十八寨、弥勒等地迁入。
根据彝族(阿细)人的族系图出现阿细支系是在明清阶段,可以推断红万村彝族(阿细)经历了几百年。
多年来,红万村的传统生计与文化持续保留着,包括阿细跳月这样独有的舞蹈,以及通过阿细跳月谈恋爱的形式。
如今,阿细人的生计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是多种原因作用下的结果。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年轻的阿细人受教育程度提高,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为村庄带来新生动力。
彝族传统节日之火把节的习俗

彝族传统节日之火把节的习俗彝族传统节日之火把节的习俗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
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
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
2014年7月18日至7月27日,云南民族村将举办为期十天的“天下火把节——最牛民族村”为主题的原生态火把节狂欢活动,市民不用长途跋涉就能感受到原生态的彝族风情,参与到精彩纷呈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
节日起源编辑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
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传说一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
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
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
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
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传说二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英雄斗败天神恶魔,团结民众与邪恶和灾害抗争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白天有烈日的暴晒,晚上有强光照耀,土地荒芜,妖魔横行,世间万物面临着灭顶之灾。
就在这个时刻,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死了灼热的五个太阳和六个月亮,驯服了剩下的最后一个太阳和最后一个月亮,治服了肆虐的洪水,消灭了残害人间的各种妖魔。
昆明火把节是几月几号昆明火把节一般干什么

昆明火把节是几月几号_昆明火把节一般干什么2023年昆明火把节是几月几号从8月10日开始至8月13日云南火把节习俗1.祭颂火神: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
2.耍火活动: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
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
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3.斗牛:一声洪亮的牛角号响起,两头公牛怒目圆睁,相向而来,一声低吼,两对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
四周观众呐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励,犟性大发,时而边疆猛攻,时而力敌相峙,时而血花飞溅,时而伺机反攻。
胜利的牛头颈披红戴花,由主人牵着绕场一周,由此身价倍增。
4.摔跤: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昆明火把节的时候一般都会做些什么昆明火把节是云南省昆明市的传统民俗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
在火把节期间,参与者手持火把、火龙等火焰器具,排队游行或形成队列,穿过市区的主要街道或广场,展示燃烧、炫目的火焰表演。
在昆明火把节期间,通常会有众多表演和活动,包括:火把游行:参与者手持火把依次排队游行,穿过市区的大街小巷,形成壮观的火焰巡游。
火龙表演:人们手持火把,拼成巨大的火龙,以舞蹈形式展示,令人惊艳。
灯饰展览:各种花灯、彩灯和灯组在公园和广场展出,营造出璀璨的灯光世界。
舞台演出:音乐、舞蹈、杂技等文艺表演在舞台上精彩上演。
传统民俗游戏:象棋、卡牌、击鼓传花等传统游戏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当地居民参与。
外地游客也可以参加火把节吗外地游客是可以参加昆明火把节的。
这个节日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都可以加入火把节的庆祝活动。
云南哈尼族火把节

云南哈尼族火把节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中哈尼族是其中之一。
哈尼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最为著名的传统节日就是哈尼族火把节。
哈尼族火把节是哈尼族人民的重要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这一天,哈尼族人民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
火把是哈尼族火把节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火把节当天,哈尼族人民会提前准备好火把,火把由竹子制成,上面点燃火焰。
当夜幕降临,火把在黑夜中燃烧,照亮整个村庄,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热烈的氛围。
火把的燃烧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新年,更是一种对祖先的敬意和纪念。
哈尼族人民相信,火把的火焰可以驱除邪恶和疾病,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健康。
因此,火把节也是哈尼族人民祈求神灵保佑的重要仪式。
除了火把,哈尼族火把节还有许多其他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火把舞。
火把舞是哈尼族人民的传统舞蹈,舞者手持火把,翩翩起舞,舞姿优美而热情。
火把舞是哈尼族人民表达喜悦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展示哈尼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除了火把舞,哈尼族火把节还有其他的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奏、民俗游戏等。
这些活动丰富多样,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火把节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也是云南省的重要旅游活动之一。
哈尼族火把节的举办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新年,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哈尼族文化。
哈尼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民族,他们的传统节日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火把节这样的活动,哈尼族人民可以传承自己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哈尼族。
哈尼族火把节的举办也为云南省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云南是一个美丽的省份,拥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哈尼族火把节作为云南省的重要旅游活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这不仅促进了云南省的旅游业发展,也为哈尼族人民带来了经济收益。
总之,哈尼族火把节是云南省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
通过火把的燃烧和舞蹈的表演,哈尼族人民庆祝丰收和新年的到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纪念。
浅谈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以云南省建水县坡头乡为例

235学术探讨文_郑旭摘要: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本文通过对建水县坡头乡回兴村的实地调查,对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举行的具体过程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了解研究,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发展一、建水县简介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隶属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地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彝族、傣族、苗族、回族、哈尼族等,2010年该地人口为53.15万人。
二、建水县彝族火把节的具体内容1、火把节概况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其举行时间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节期为三天。
在彝族人民看来,火把节的举办是驱除邪恶,祭神祭天、以祈求六畜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象征,同时也充分表达了他们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最早记载了出现火把节的缘由:六月二十四日,整个晚上都会把高的竹竿系在火把上用来照天,每个小孩都会手拿松明子,大家聚在一起把它烧掉,用以祈祷消除灾殃 。
虽然火把节的由来有各种说法,但古老的火崇拜是其本源。
人们认为火是摆脱黑暗,追求光明的象征。
用火既能驱虫除害,又能保护庄稼的生长。
2、火把节举行的仪式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
这一天,所有村子都会宰羊杀猪杀鸡,(但要注意鸡翅和鸡毛要保存下来),用酒肉祭火神,祭祖,家里的妇女还要赶制荞馍、糌粑面。
人们不论是在何处,都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大家围坐在火塘边,边喝酒,边吃肉,共同分享喜悦。
夜幕降临时,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个事先选好的、比较大而空旷的一个地方,拿出自己事先做好的、把树枝砍下来晒干的火把树,由家里的老人点燃火把,(但值得注意的是家里的妇女不能点亮火把),让儿孙们从老人手里接过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个角落,用火光来驱除病魔灾难,再游走于田边地角,这样一来就可以烧死田地里的害虫,确保来年庄稼的丰收。
最后集聚在山坡上绕着他们的“芒果树”、“荔枝树”转,以祈求来年果实的丰收。
民俗文化彝族火把节

THE TORCH FESTIVAL
03 丰富美食彰显彝族风情
彝族人的火文化标志着古老的文明。古时,彝族先祖 高举火把向洪荒告别;今天,彝族人高擎火把回归自 然的神圣,谱写着一曲曲火文化的灿烂之歌!火一样 热情的民族,点燃火一样的激情,用炽热迎接新的时 代,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THE TORCH FESTIVAL
目目
CONTENT
录录
01 火把节习俗 02 篝火燃起万丈豪情
03 丰富美食彰显彝族风情
THE
TORCH
FESTIVAL
01
火把火把节节习习俗 俗
01 火把节习俗
彝族火把节习俗,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祭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 第一天:祭火。村村寨寨都会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邻近村寨的人 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 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 摩手里接过用蒿草、干柏柴、干树枝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
火把节也是少男少女点燃爱苗、传达情意的好时机,姑娘们穿着自己缝制 的衣裳展示灵巧的手艺,小伙子在种种比赛和表演中博得姑娘们的芳心及 微笑,也借着通宵欢歌狂舞,互相表达爱意。
THE TORCH F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STIVAL
THE
TORCH
FESTIVAL
02
篝火火燃把起节习万俗丈豪情
02 篝火燃起万丈豪情
火把节期间,大部分彝族聚居地区各村寨,以干松木和松 明子扎成大火把竖立寨中,各家门前竖起小火把,入夜点 燃,村寨一片通明; 同时人们手持小型火把绕行田间、住宅一周,将火把、松 明子插于田间地头。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围弹唱、跳 舞,彻夜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概览
期末论文
题 目 云南阿细族的祭火仪式
姓 名 苏建美
学 号 *********
院、 系 云南华文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指导教师 金圆恒
2013年6月6日
云南阿细族的祭火仪式
【摘要】阿细族是彝族的一个分支,这个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民族近年来凭借其民族舞
蹈《阿细跳月》渐渐声名大振。和所有的彝族人一样,阿细人每年都庆祝火把节,除此之外,
这个民族还有一个神秘的、鲜为人知的宗教仪式----祭火仪式。我通过询问家乡主持祭火仪
式的毕摩和老一辈阿细人,查阅关于阿细族人迁移发展的资料和关于阿细祭火仪式的文献,
对阿细祭火仪式的细节有了更深的了解。阿细祭火仪式有其特殊的喻意和特点,而且极具看
点,透过祭火仪式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中的女性观。通过这一系列的访查探寻,发现
祭火仪式对阿细人来说比火把节更重要,更圣神。阿细祭火仪式发展到今天,与生态文明建
设相结合,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却不影响这一仪式最初的形式和意义。
彝族大概是中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最复杂的一个了,因为恐怕只有我们彝族会有二十
几个支系,分布在祖国各地。而且支系的各个具体名称我想大部分彝族同胞都和我一样说都
说不全。但是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有一个节日却是所有我的彝族同胞所
共同拥有的——火把节。火是所有彝族共同的图腾。
阿细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这个小小的民族出了云南恐怕就鲜为人知了,这是因为阿细
族是一个仅集中于弥勒市的西一、西三两个镇,在弥勒的其它乡镇零星有分布的民族。昆明
市的石林县有几百人,全部人数大概七至八万人。我们阿细族的来源已无从考证,因为缺少
系统的文字,现在我个人知道的仅是从口头传承的民族叙事长诗《阿细先基》中可以了解到
从大理宾川到昆明市再到玉溪澄江最后到弥勒落脚。虽然我们阿细族可能知道的人很少,但
是说起我们的《阿细跳月》,那可是闻名遐迩,在建国初期就曾经跳到过中南海,为毛泽东
主席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革命家表演过,曾被改编为交响乐。近二十年更是作为中国少数民
族友好使者出访过多个国家。参加过上海世博会的演出。
除了火把节、阿细跳月,其实我们阿细人还有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我们阿细人古老神
秘的祭火节。这个神圣的节日之前并不为人所知,近几年将其作为一项旅游资源开发后才逐
渐为外人所知。祭火是我们阿细人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全村男人集中起来,
所有人赤裸身体,用从土地中取来的天然涂料把全身画成五颜六色,由毕摩(彝族祭师)主
持,在举行完一定仪式后,到我们的龙山——密枝山,用猪头供奉神灵,用公鸡招唤神灵,
进行钻木取火,所取来的火种要传递到家家户户,驱鬼驱邪,然后男人赤身祼体,抬一个巨
大的火神,尽情狂欢。
我们没有具体了解过祭火的主要表现的意义,但火是我们阿细人的神灵,大概有几个喻
意:一是火带给我们光明,钻木取火是古老年代获取火源的重要手段;二是火带给我们熟食;
三是火可以驱鬼驱邪除魔;四是在当时年代火可以有效防御豺狼虎豹等猛兽;五是我们有着
生殖祟拜,当年人少,可以增加人员开荒狩猎和抵御外来入侵。
现在在弥勒,祭火最隆重的当数西一镇的红万、起飞两个村,每年的这个集日都是我们
阿细人集中狂欢的日子,祭火已经变成这两个村对外宣传阿细民俗文化的固定节日,有许多
外来的朋友在看后将我们的这个节日戏称为“东方狂欢节”,我想不管社会再怎么发展,我
们这一古老的风俗节日仍然后世代相传保持下去,因为它传递着我们民族的发展历史,只有
继续发扬民族文化我们才能永远记住我们的发展历程。
祭火节有两大看点,一是奇特仪式的进行。所有参与祭祀的人会来到村里“神树”前,
其中几人齐心合力抬起一根巨大的木头,开始用原始的方法,钻木取火。几下摩擦后,白烟
冒起,生火成功,这时,“毕摩”再将取得的火种移至“火神”手上的火把。接下来,祭祀
者就会抬起火种和“火神”,在鞭炮声、锣鼓声、牛角号声的包围下开始到各家去分火种。
人们欢呼着,以捆绑着许多木刀的树枝为“火神”开道。“火神”威风凛凛地穿小巷、走大
街,周游全村。迎接新火的村民则要顶礼膜拜,迎接“火神”的驾临,虔诚地洒酒于火上,
供肉于盆中。
另一看点就是祭祀参与者的赤裸狂欢。在活动中,他们多数人几乎全身赤裸,只用动物
的标本装饰自己的强健躯体,有的还用芭蕉花的箭苞暗喻自己的“雄起”;也有人则反其道
而行之,披挂上“树叶衣”,故意不露“声色”,一副“众人皆露,唯我独藏”的架势。当然,
这一点比较具有争议,很多人觉得这是不文明的仪式,他们觉得赤身裸体的祭火是对神灵祖
先的不尊敬。在文明的现代社会,提倡文明的仪式。我们不否定,由于祖先长期生存在封闭
的深山中,部分阿细人至今有些野蛮,但绝不是所有人都如此,而且阿细人善良不失纯真和
淳朴。赤身裸体祭祀这只是因为是阿细族有生殖祟拜。在科学并不发达的时期,人口增长慢,
成活率低,繁衍子嗣,壮大氏族是祖先们的期望。
那些文身遮面的男人们还会仗着谁也认不出他来,当着大家的面模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即
兴表演,狂舞纵欢。有的用小筛子做月琴,短棍做笛子,长棍当二胡,不管手里拿着什么物
件都成了“乐器”,而乐声都是从人们嘴里发出来的;有的男扮女装,怀抱假娃娃,嘴里哼
着即兴自编的土著歌谣,很是尽兴。
在传统的阿细祭火仪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祭火仪式并没有女性参与,密枝祭祀是
彝族节日中鲜为人知的男人节。贾平 王海蓉在《论阿细祭火中的女性观——对云南红万村
阿细祭火仪式的考察》中提及:这天,村里要推出七位夫妻双全,家中无灾无难,没有死过
猫狗的人家的男子,由毕摩带领这些挑选出的模范村民进入密枝林,按毕摩的分工,杀鸡宰
猪、烧火做饭,开始祭祀活动。密枝林是阿细人的神圣之地,女人不得入内,特别是祭龙这
天,女性更不得参加,这是阿细人世世代代必须遵守的老规矩。可是,在阿细传说中,密枝
节祭祀是祭奉一位叫“密枝嫫”的女神。这是否与不许女性参加祭祀相悖?相传在远古时代
有一个叫密枝嫫的牧羊姑娘,有一天放羊遭遇暴雨、冰雹、雷霆,她沉着冷静,迅速把羊群
赶到一棵大树下躲避,免遭一场灾难。而别人家的羊都被雷、冰雹打死了,唯独密枝嫫的羊
群安然无恙。人们认为大树是保护六畜的神,密枝嫫是神的化身,所以每年二月,阿细人都
要到密枝林祭祀,纪念保护羊群的神树,也纪念美丽善良的密枝嫫,祈求她显灵保佑,六畜
兴旺,牛羊满厩。由于彝族在历史上曾存在过漫长的母系制阶段,整个社会盛行母权制,以
母为大的观念是阿细人产生对“密枝嫫”这类女神的崇拜。而后来由于社会分工中男人的地
位逐渐上升直至超过女性,女性渐渐成为依附男性生存的角色。父权日益壮大,形成父权集
中制形态。女性地位下降,甚至由于“女性不洁净”观念,祭祀活动不许女性参加。但还是
保留了祭祀“密枝嫫”女神的仪式。这点也说明阿细族始终是善良淳朴的。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一些原始乡村被打破了宁静,大量珍贵的传统建筑被夷为
平地,这意味着那些保留着原始生活方式的人们不仅失去了一片属于祖先的故土,可能他们
连自己的文化和习俗都丢失了。
而在云南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土生土长的阿细族人,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语言、民俗和
祭祀活动,这样的保留,引得无数人远道而来,争相参与一场原始的狂欢——祭火节。祭火
节作为红万村最重要的仪式,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祭火节的传承和保护,即是
对原始的保护。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彭兆荣教授以及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路芳
在合写的论文《阿细密枝山祭祀仪式与生态和谐——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为例》中,
指出其良好的民俗生态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祭祀仪式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展示,它与环境或生态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在环境、
制度、习俗等的长期关系中形成了特殊的仪式,并通过这种特殊的仪式建立起了一种保护生
存环境的制度,使人们认识和感受到仪式对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
村民能在遵守仪式的禁忌和规定的过程中构建出于与大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良
性人文生态空间。
要让居民能够安心地守护自己的土地,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绝不是让他们守旧、挨穷,
不发展不进步。红万村要将自己的祭火仪式、民风民俗、传统建筑保留下去,重要的是要让
村民实质上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古朴的外表下,要有一个现代的、富裕的心。如果一味
要求村民守着原始生产方式,不发展经济,不重视不投入,其结果不但不能把老祖宗留下来
的宝贵财富继承弘扬,反而会使得大部分有能力的青年们离开自己的故土,抛弃自己的独特
文化,追求更好的城市生活,留下一片荒芜的土地。
可贵的是,红万村通过发展旅游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
活水平,还能不放弃原有的民俗活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进步。
参考文献:
1、贾平、王海蓉《论阿细祭火中的女性观——对云南红万村阿细祭火仪式的考察》 (《湖
北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02期)
2、彭兆荣、路芳《阿细密枝山祭祀仪式与生态和谐——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为例》
(《广西民族研究》 2009年03期)
3、《阿细先基》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