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宋家庄换乘站设计思路与实现2
对地铁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方式的设计思考——以北京地铁17号线土建03号标段工程为例

2020年4月錄色科仗J o u r n a l o f G r e e n S c i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第8期对地铁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方式的设计思考—以北京地铁17号线土建03号标段工程为例成平(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88)摘要:指出了地铁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交通枢纽设置形式及换乘方式多种多样,以北京地铁17号线土建工程03标段工程为例,基于地铁综合交通枢纽的基本原则,针对其换乘方式的设计展开了详细探讨,提出了设计思考及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方式;地铁设计中图分类号:T U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20)8-0154-021工程概况北京地铁17号线土建工程03标段工程,既有15号线位于湖光中街立交桥南侧,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既有13号线为地面两层侧式车站,一层为站台层,二层为站厅层。
在京承高速两侧设置两个进出站天桥兼过街功能。
13、15号线现用天桥实现换乘功能。
京承高速车流较大且车速较快。
车站位于京承高速东侧绿地内,与交通枢纽部分结建。
M15与M13换乘交通枢纽地上二层;M15与M17换乘通过交通枢纽地下二层;M17与M13换乘通过暗挖换乘通道至M13站台层。
2地铁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原则综合枢纽是集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等)、常规公交、出租汽车、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并解决乘客集散、转换交通方式和线路的场所,有的还辅以居住、商业、娱乐等配套设施,形成交通与日常生活的综合性功能。
综合交通枢纽需合理规划设计与建设,充分考虑当地的客流组织以及枢纽在整条线路中所处定位,这样才能发挥枢纽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压力、整合土地资源等[1]。
3地铁综合交通枢纽功能(1) 交通枢纽具备交通功能:地铁、公交、社会车辆、自行车等停放方便,流线互不干扰,步行商业流线清晰.交通设施完善。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设计与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设计与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交通需求的急剧上升,城市交通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交通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然而,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扩大和交通网络的复杂化,如何设计和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节点成为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的换乘节点通常位于交通要冲或人流密集的区域,其设计与优化直接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和效率。
合理的换乘节点设计可以有效地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乘客的换乘效率和舒适度。
然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诸多因素,如人口分布、周边道路及其他交通方式的配套等。
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节点的设计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站点布局。
站点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乘客的出行时间和负担。
一般而言,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可以设计多个换乘站来分流乘客,减少换乘的时间和拥挤程度。
同时,换乘站需要与周边道路和其他交通方式预留良好的接驳条件,以方便乘客出行。
此外,站点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乘客的乘降效率和舒适度,如通道宽度、扶梯和电梯的数量、位置等。
另外,换乘节点设计还需要关注乘客信息的传递和导引。
在复杂的交通网络中,乘客需要清晰的信息传递和导引,以便准确、高效地换乘。
在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系统,通过站点显示屏、导航标识、语音提示等方式,提供实时、明确的乘车信息,帮助乘客快速找到换乘路线和站点。
另外,换乘节点的优化也需要考虑到乘客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可采用智能化系统,如刷卡闸机、自动售票机等,为乘客提供便捷的进站和出站手段,提高换乘的效率。
同时,在换乘站的设计中,还可以增加休息区、商业服务设施等,满足乘客的休息和购物需求,提供更加舒适的旅途体验。
此外,换乘节点设计的优化也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扩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未来线路的规划和扩建。
在拟定换乘节点的位置和规模时,可以进行周边土地的合理规划和预留,以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需求。
地铁换乘站列车接续方案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适应 关系。 其中换 乘距离 主要由 换乘设 施的结 构 决定,而换乘时间则与乘客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以及 换乘的 交通环 境相关 。地铁 车站内 的乘客 行 为尤其受到乘客个体生理、心理因素以及群体之 间交互作用[ 7] 的影响。
乘客的换乘行为可能包括乘降、行走、排队、 候车等多种行为阶段,对应的换乘时间包括换乘 行走时间、换乘延误时间和换乘候车时间。对于 乘客 个体而 言,总 计换乘 时间由 乘客个 体行为 属 性、换乘条件、设施能力、换乘客流量和列车接续 等因素交互作用而最终决定,这种复杂关系无法 通过解析建模方法予以描述和解决[ 8] ,基于乘客 行为微观仿真模型的试验为换乘效率的精确衡量 提供了有效手段。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年4期 第31卷总177期
a) 牟蚋I
图3换乘站换乘关系示意冈 Fi g. 3 Tr ans f er r e l at i onshi p of s t at i ons
f b) 车 站2
调整 换乘站 衔接线 路列车到 达时刻 的差值 , 实施仿真试验,考察换乘站设施条件下乘客平均 换乘时间随列车接续的变化情况。统计结果见图 4、图5。
本文 提出面 向整 体换乘 效率的 路网 列车接 续 协同 优化方 法,引 入乘客 微观仿 真模型 精确刻 画 换乘时间分布,以重点换乘站主要换乘方向最佳 换乘时间对应的列车接续条件为参照,对重点车 站及 其关联 车站衔 接线路 的列车 接续方 案进行 设 计。
1 地铁换乘站换乘效率构成要素
换乘 站换乘 效率 主要考 察指标 为换 乘时间 与 换乘 距离, 其内涵 为广义 换乘成 本与换 乘客流 的
2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面向 换乘效 率的 列车接 续协同 设计 基于对 车 站换 乘时效 及其变 化规律 的准确 把握, 包括不 同 客流 规模、 不同换 乘站设 施布局 和不同 列车接 续 方案场景下,换乘站乘客的换乘时效水平及其变 化情况。本文提出换乘行为微观仿真模型用以刻 画换 乘站的 乘客换 乘行为 表现, 并支持 个体粒 度 的换 乘时效 统计。 进一步 以乘客 最佳换 乘时效 为 目标 ,设计换 乘站及 其关联车 站的列 车接续配 合 方案。
北京地铁换乘站舒适度问题解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地铁因其方便、快捷、准时等优势,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换乘站是指公共交通线路汇集处,具有换乘条件的车站,地铁换乘站则是指地铁线路汇集,能够进行换乘的地铁车站。
北京地铁建设起步较早,近十年地铁线网更是持续增多,交织愈加紧密,随之而来的,便是换乘站数量增加、涉及换乘的乘客比率扩大,因此换乘站成为地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但是在客流量增加迅猛的趋势下,换乘站也愈发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些站点的新旧线路衔接缺少便捷联系,换乘路径过长;有些站点换乘空间不足,经常造成站内人群拥堵混乱,通行不畅……而这些都降低了乘客的换乘舒适度。
舒适度是人通过感觉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进行主观评价之后的反映。
[1]换乘舒适度则是指乘客通过对地铁换乘站的换乘体验进行的主观评价。
对北京地铁换乘站的既往研究,针对具体站点设计和改造的较多。
如吴昊灵、李慧轩从客流量、站内设施布局和标志设置等方面指出了西直门站乘客换乘方式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方案;[2]于松伟、段俊萍阐述了宋家庄站的设计思路;[3]樊育彦对14号线三路居站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比选和分析。
[4]对北京地铁换乘站的既往研究,针对北京地铁换乘站总体层面的研究文献较少。
已有研究中,比较侧重从设计标准、新旧线比对等方面展开数据分析,对部分既有换乘站的换乘距离、规模控制等进行研究。
如李国清从“换乘时间”“换乘设计”“无障碍换乘”三大方面分析了北京现状地铁换乘站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5]对乘客换乘舒适度问题,以往研究鲜有深入探讨。
舒适度的已有研究中,文吉、潘玲基于人体工程学舒适度理论提出了影响舒适度的三个评价指标:行为舒适度、知觉舒适度、心理舒适度。
[6]行为舒适度是人对环境的认知及人的行为;知觉舒适度是环境对人的刺激,从人的五感角度对舒适的判断;心理舒适度是通过体验而获得的感受。
本文针对北京地铁换乘站,从乘客的换乘舒适度视角展开研究,系统调查了北京地铁换乘站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实地观察、测量的方法梳理问题,剖析原因,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北京地铁5号线东单站换乘模式探讨

北京地铁5号线东单站换乘模式探讨作者:凌晨陈骁飞李媛芳来源:《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8年第05期摘要:地铁换乘站作为网络化运营的重要节点,起着联接不同线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以北京地铁 5 号线东单站为例,介绍该站换乘模式。
对特殊情况下组织地面换乘模式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未来地铁换乘站的建设及换乘思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地铁;地面换乘;换乘模式中图分类号:U231.40 引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快捷、便利、高效、网络化运营的特点,占据了越来越显著的地位。
作为网络化运营的重要节点,换乘站起着联接不同线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若出现火灾、爆炸、电梯大修、突发大客流等特殊情况导致换乘站封站时,将为乘客的正常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本文通过实际运营中的经验总结,尽可能在不进行封站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换乘模式维持车站的正常运行,在确保乘客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为乘客出行带来便利。
1 车站概况1.1 东单站地理位置东单站是北京地铁 1 号线、5 号线的换乘站,位于东单路口,4 个出入口分别位于东单十字路口各角。
该站东侧为沿街商户、信远大厦、光彩大厦等写字楼,西侧为东单体育中心、东方广场、协和医院、沿街商户。
该站临近王府井大街、东单北大街、东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崇文门内大街等多条主要街道,各出入口处共有近 20 路公交线路,人流密集(图1)。
1.2 东单站早晚高峰客流情况东单站平日早高峰时段为 7 : 30—9 : 00,平日晚高峰时段为 17 : 00—19 : 00。
早高峰 5 号线换乘 1 号线客流量较 1 号线换乘 5 号线客流量更大,晚高峰则与早高峰相反。
早高峰时段,本站出站客流量大于进站客流量;晚高峰时段,进站客流量大于出站客流;平峰时段进出站客流基本持平。
1.3 车站类型及换乘方式东单站为地下车站,属于有道岔的设备集中车站,可实现折返功能,是 5 号线与 1 号线换乘车站。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点优化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点优化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之一,而换乘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节点,对于提高交通效率和方便乘客出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优化设计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就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之一。
换乘站点的优化设计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其中包括交通流量、空间利用、乘客的舒适度等。
在设计之初,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确保顺利的换乘流程。
一方面,要考虑站点的位置,使得站点能够便捷地连接多条轨道线路,减少乘客的换乘时间和换乘步骤。
另一方面,站点本身也要具备足够的空间,以容纳庞大的客流量,并确保乘客在换乘过程中能够得到舒适的体验。
这也意味着换乘站点的布局需要兼顾人流、车流和空间等因素的平衡。
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换乘站点的优化设计也可以考虑引入一些创新的元素和概念。
例如,可以引入绿化和景观设计,使得站点呈现出更加宜人的环境,提供更好的视觉享受和休息场所,缓解乘客的疲劳感。
此外,还可以引入智能科技,实现自动检票、导航和信息查询等功能,提高乘客的出行便利性。
通过这些创新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换乘站点的功能性,还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除了站点的设计,换乘通道的布置也是优化设计的重要部分。
通常情况下,乘客需要通过扶梯、电梯或楼梯等方式到达不同的轨道线路。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各种乘客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障人士和有孩童的家庭等。
换乘站点应该提供无障碍设施和方便的乘客导引,确保所有乘客可以顺利、安全地换乘。
除了上述的设计考虑,换乘站点的运营管理也需要优化。
在高峰期或人流量较大时,站点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售票窗口和自动售票机,增加安全检查通道等,以提高乘客的效率和体验。
此外,换乘站点还需要设置准点和实时信息显示,及时告知乘客有关列车晚点或变更的信息,方便乘客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中,换乘站点的优化设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站点规划、布局和管理,可以提高交通效率,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乘客的出行体验。
北京地铁暗挖两线换乘车站的BIM应用

M12出入口通道穿北太平桥桩2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方案的比选——“T型”方案风险源
M19出入口通道贴 北京城建地下室
M12主体侧穿北太平桥桩1
M19主体穿过街通道
M12主体侧穿北太平桥桩2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方案的比选——客流分析
T型方案站内客流模型
M19换M12: 换乘客流从M19站台至M19 站厅后通厅至M12站厅由楼 扶梯下至M12站台。
团队介绍
• 工程管理 者
2人
• 建筑工程 师
3人
5人
• MEP、软 件工程师
3人
3.2 • 结构工程
师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站名
换乘线类 换乘线
别
路 换乘形式
项目概况
北京地铁19号线一期全线10座车 站,8座换乘站,北太平庄站为 第9座车站,与12号线换乘。
周边规划为居住区、商业区,车 站主导客流为居住、商业客流, 建筑分级分类为C类乙级。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方案的深化及BIM运用——车站结构特殊断面
M12车站 主体结构横剖面
M19区间隧道 结构断面
M19车站 主体结构横剖面
“ T字”换乘节点断面
暗挖出入口断面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方案的深化及BIM运用——车站结构特殊断面
A号出入口及安全通道断面
3、由于本项目进展到方案及初设阶段,按照合同要求,完成站址环境、市政管线、方案 研究、车站主体形式等内容,在未来逐步完善、研究施工阶段的BIM运用。
4、未来实现工程BIM应用与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协调及控制,保证贯穿建设全过 程的BIM应用研究目标实现。
北京地铁远期双线换乘站换乘形式分析

We i x i n g g u a n g c h a n g s t a t i o n o f B e i j i n g Me t r o . 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 t h a t ,i n t h e d e s i g n o f l o n g — t e r m t r a n s f e r Me t r o s t a t i o n s ,
摘要 :随着城 市轨道线 网规划规模 的不断发展 , 地铁换乘站 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设计工 作 中同期或 近期换乘 站的设计较为深 入细 致, 而线 网规划远期换乘站 的研究却不够深入 , 在建地铁站设置 的位置及预 留换乘形式直接影响着远期换 乘站 的设 置及 使用功 能。 本文分析了双线远期换乘 的几 种形 式及 特点 , 通过对北京地铁 5号线蒲 黄榆 站由于规划相对滞后 引起 后期改造 困难和既有卫 星广 场站先期站位未充分考虑车站换乘 设置 , 致使后期换乘实施困难 , 使用功能被削弱 的问题进行 了简要分析 , 提 出远 期换乘站设 计应
第 3 4 卷
第 1 期
耀 逼 疆 议
Vo 1 . 3 4 N o . 1
2 0 1 4年 1月
Tu n n e l Co n s t r u c t i o n
J a n . 2 01 4
北 京 地 铁 远 期 双 线 换 乘 站 换 乘 形 式 分 析
石 广银
( 中 铁 隧道勘测设计 院有限公 司, 天津 3 0 0 1 3 3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7 4 1 X( 2 0 1 4 ) 0 1 — 0 0 2 4— 0 8
An a l y s i s o n Tr a n s f e r Mo d e s b e t we e n Ex i s t i ng Do u b l e - t r a c k Me t r o S t a t i o 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