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老龄化:未先老还是边富边老
探索我国养老服务新模式(全文)

探究我国养老服务新模式自上个世纪末,我国已悄然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成为我国本世纪社会经济进展的一个大难题。
我国已多次提出“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同时明确了“优先进展社会养老服务”步伐,可见政府对养老事业的重视及应对养老问题的决心。
同时多次提到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三种主要模式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论文希望分析目前ZG城市养老所存在的问题,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根据ZG 社会经济特点,探究更适合ZG的养老服务新模式。
一、ZG养老服务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究,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构建起一套较为成熟的养老机体系,比较典型的有“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家庭养老模式及问题其中家庭养老为我国养老最为传统的模式,这是在我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下沿袭下来的养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最为主要的养老模式。
ZG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认为,传统的家庭养老实际上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情养老。
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的家庭规模不断变小,越来越多的“四二一”或“四二二”家庭出现,年轻夫妇在承担小孩的抚养和教育下,难以承担双方老人沉重的赡养;同时,退休老年人的文化层次越来越高,他们经济和生活较为独立,这些人退休后大部分不情愿与子女同住。
在以上背景下,家庭养老模式在二十一世纪受到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急需找到新的养老服务模式来解决传统家庭结构变化下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二)社区养老模式及问题若家庭养老的养老服务者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话,那么社区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提供者则是政府。
社区养老主要是政府主导,以社区作为养老单位,在社区中设立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虽然这种养老服务模式虽然覆盖面广,且是依托社区投入较低,但由于很难整合社会力量,因此无法为老年人提供较为专业的养老服务,更难以为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医疗及护理。
中国拿什么应对“养老赤字”冲击?

《 展研究》 发
左右。 弗莱堡大学研 究机 构报告, 据 早在2 0 年, 0 9 这些国 家的养老金债务规模 就已经达到了3 . 9 万亿美元 (0 3 3万亿 欧元) 其 中, 国占有7 万亿欧元, 。 德 . 6 法国有6 万亿欧元。 . 7 目前, 欧洲年龄超过6 岁的人口比例为全球最大, 0 9 0 2 0 年 这个数字为2 %, 0 0 2 到2 5 年这一比例将上涨 至3%。 5 因此, 沉重的债务负担正在吞噬着政府的财政资源, 也使这些国 家难以真正有效削减债务的真实原因。 此外, 处于人口 危机 边缘的 日 本, 预计在2 1财年养老金发放金额预计将出现 0 1 25 ( . 兆 万亿) 元 (8 . 日 2 9 亿美元) 口。 7 缺 根据 日 0 5 本2 0 年人
在我国人 口 结构发生 陕速变迁、 传统家庭养老保障功 能萎缩、 政府财政支付压力加大的情况下, 推进社会化养老
共建保 障模式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首选模式。 而这种多 元支撑的社会化养老保障模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
储蓄性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制度设计的全面跟进:
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 而中国是在低收入水平下进入老龄 化社会, 中国 “ 未富先老” 已成为严峻的现实。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 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力量的选择
历来是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关注的焦点。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
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 建立了福利国家制度, 并开始推行从 出生补贴到丧葬费的一揽子福利计划, 福利国家开始在欧
财 政 金 融
中国拿什么应对 “ 养老赤字’冲击? ’
● 张 茉楠 [ 内容提要] 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必然的结果, 然而中国的老龄化又有 其自 特殊性和 身的
复杂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老化速度快、 老龄人口规模 大、 未富先老等特点。 那么, 如何面 对人口快速老龄化对养老保障体 系的挑战是我们必需认真考虑的。 透过全球金融危机 , 看发达 国家政府高负 债
(最新)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
目前,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即将进入老龄社会。
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为了摸清中国老年人口及老龄化发展的基本态势,掌握未来中国老龄问题的基本国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专题预测研究,基本情况如下。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已经开始显现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
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4年的22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
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
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有上海(18.48%)、天津(13.75%)、江苏(13.75%)、北京(13.66%)、浙江(13.18%)、重庆(12.84%)、辽宁(12.59%)、山东(12.31%)、四川(11.59%)、湖南(11.51%)和安徽(11.18%)等11个省市。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养老保障的负担正日益沉重。
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
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
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
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
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比上年增长31.6%,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
医养结合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医养结合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摘要: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成为中国农村现实问题。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农村的需求,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成为新选择。
但目前我国医养结合还存在养老观念落后、资金匮乏、专业人才不足、政策保障缺失等问题。
笔者建议:转变养老观念、发展乡村经济、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政策法规等。
关键词:医养结合;农村养老;难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49.72%,农村老年人数(60岁以上)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 55.92%,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推进“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目前,尽管在一些发达地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一定的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受经济的影响,其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探讨适合我国乡村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农村面临的养老问题势在必行。
一、农村医养结合养老面临的困难(一)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很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但在经济落后的农村,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从未改变过。
大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基本上是指望自己的子女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从心理上来说,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很难接受机构养老,认为机构养老不仅很费钱,而且怕遭到周围的人或者是亲友对其子女的道德谴责。
(二)养老机构资金匮乏我们都知道养老机构的设立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不管是硬件设施的设立,还是人才等软件设施的投入都是高成本,低回报。
政府能投入的资金有限,社会资金更是如此。
这就导致农村的养老机构以公办为主,其内设设施过于简单,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三)医养结合照护人才短缺目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都配备有专业的护理人员,且有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护理等级,用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个性需求。
银发经济的发展机遇及其布局

银发经济的发展机遇及其布局作者:高颖来源:《人民论坛》2024年第10期【关键词】银发经济人口老龄化养老事业【中图分类号】C924.1 【文献标识码】A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相比2022年再次上升了0.5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5%,意味着我国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①。
另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的预测,203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约3151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5%;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9497万,占比约30.1%。
这意味着中国在2030年左右即有可能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固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但作为人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人口老龄化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也为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等提供了新的契机,银发经济即是老龄化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之一。
我国自2000年开始发展老龄事业,继而形成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发展并重的格局;2021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积极培育银发经济”;2022年初,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总共26项举措力促银发经济的发展,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厘清了银发经济的基本内涵,也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具体指导。
这一系列政策演进的背后,既反映了政府从强调硬件建设到关注老年人需求的转变,也体现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发展目标与时俱进。
在此背景下,科学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银发经济的独有特性,有助于探索最适当和有效的发展路径。
黑龙江省人口变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人口变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发布时间:2023-02-28T02:40:48.574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24期作者:杨静[导读] 目的:探索黑龙江省人口变动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杨静黑龙江省卫生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500【摘要】目的:探索黑龙江省人口变动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积极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提供参考。
方法:深入分析黑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对人口总量、结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总人口降至3185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超过600万人,年均减少1.83%;人口年龄结构老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8.32%快速增加到2020年的15.60%,跃居全国第6位;劳动人口的社会负担加重,总抚养比从2010年的25.4%上升至2020年的35.0%;农村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外流,老龄化程度加快,较10年前翻了一番,且反超城市和城镇,分别高出1.88和1.36个百分点。
结论:人口总量下降、结构老化和人口外流成为了黑龙江省近十年来人口变动最主要的特点。
黑龙江省人口总量、劳动力人口持续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未富先老形势更加严峻。
【关键词】人口变动;老龄化;抚养比黑龙江省作为边境省份,肩负着守边戍边的任务。
但是近十年来,黑龙江省人口受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人口总量下降,2020年黑龙江省总人口降至3185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6463903人。
众所周知,人口总量变化受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双重影响,但是对于黑龙江省而言,人口的自然变动对黑龙江省总人口减少的作用不大,人口外流成为黑龙江省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显示,人口自然变动自2010年的1.52‰持续下降到2020年的-4.48‰,而人口净迁移率从2010年的0.31‰下降到2020年的-21.33‰。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8.22•【字号】云政发〔2022〕47号•【施行日期】2022.08.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老年人保障正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现将《云南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2022年8月22日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时期的主要成效“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健全政策制度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深化改革创新,营造孝亲敬老社会环境,推动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老龄制度框架不断健全。
修订实施《云南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制定出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等30多个政策文件,法规政策的集成协同效应明显增强。
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员参保率达到9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十六连增,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2813元,比“十二五”末增长了28.92%,连续5年同步调整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水平达到118元,大部分医保资金用于老年人。
养老服务体系趋于完善。
“十三五”期间,中央、省级累计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28.50亿元,引导26.18亿元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全省建设养老机构1168个(城市149个、农村874个、民办145个),社区养老设施(站点)10732个,实现每个县、市、区建有一个县级失能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养老床位比“十二五”末增长46.34%,达18万张;护理型养老床位比“十二五”末增长26个百分点,达46.4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比“十二五”末增长48个百分点,达73%。
西部民族地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财政政策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经济研究导刊
E CON0 MI C R ES EARC H G UI DE
N o . 2 9. 2 01 3 S e i f a 1 No . 2 1 1
西 部民 族 地区 应 对 人口 老 龄 化的 公 共财 政 政 策 研究
的5 2 . 9 %。在 2 0 0 0年 , 全省养老基金赤字达 6 . 3 3亿元 , 财政
支出压力较大 。 截至 2 0 1 1 年末 , 云南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 床位数仅仅为 8张 , 距离政府 “ 十二五” 规划 的的 目标——每
千名老人 3 0张床位仍有相 当大 的差距 。尤其是农村五保对 象供养 床位数严重不足 , 集 中供养率要低全国 l 9个百分 点。 ( 三) 存在显著的 区域差异和民族差异 首先 , 云南省 l 6个 州市的老龄化 程度差别很 大。根据 2 0 1 0年“ 六普 ” 数据 , 有 1 1 个达到老龄化标准 , 有5 个未进入
龄 化 社 会 。 这 既 显 示 了 人 民生 活 水 平 和 医疗 卫 生 水 平 的 改
善, 同时也对银发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 的挑战 。
老龄化社会 。 老龄化系数超过全省平均值 的只有玉溪、 楚雄 、 大理 、 保山 、 丽江 、 昆明等 6个州 市 , 其余 的 曲靖市 、 红河州 、 普洱市等个州市都低于省平均水平 。最高的是玉溪市 , 最低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0 9
作者简介 : 洪朋( 1 9 8 7 一 ) , 男, 山东临清人 , 硕 士研 究生, 从事财政理论与政策研 究; 李妍( 1 9 6 4 一 ) , 女( 白族 ) , 云南鹤 庆人 , 教 授, 硕士 , 从 事财政理论与政策、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研 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击老龄化:未先老还是边富边老
————————————————————————————————作者:————————————————————————————————日期:
直击老龄化:未富先老还是边富边老-金融银行论文
直击老龄化:未富先老还是边富边老
文/《中国证券期货》记者黄朝晖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中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大约在2033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占比超过20%,进入超老龄社会。
而到本世纪末,我国老龄化程度预计达到33%,即三个人中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未富先老”是中国老龄化的初始特征。
2000年,我国人均GDP只有7942元,不到1万元,换算成当时的美元,也不到1000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2000年我国人均GDP属于中低收入水平,由此可见,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而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已经于2010年前后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国家,此时我国65岁及人口占比达到8. 2%。
预计到2024前后,我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而那时我国老龄化指数为13.1%。
可以说,我国老龄化总体特征是“边富边老”。
“未富先老”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学家提出的一个命题,旨在向全社会提出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必须对人口老龄化做好一系列的相应准备。
但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它是否已失去了政策上的意义?学者们对此各执一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邬沧萍在其文章中重新审视了中国人口“未富先老”的命题,文章认为,目前条件下“未富先老”的命题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提高忧患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有利于立足国情,厉行节约,做好老龄事业。
文章说,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
高速发展,因而有人认为“未富先老”的提法不切实际,并认为中国老龄化不是难以承受之重,问题只是体制蛋糕的分配问题。
对此,文章指出,目前中国养老保险方面隐性负债超过6万亿元,到目前为止养老金储备只有2 700亿元,现在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主要靠现收现付来支付,老年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大,老年人群已捉襟见肘,将来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困难就更大。
中国目前社会养老床位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8.6张,是发达国家50-70张的1/8,至于住房、医疗则差距更大。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在其文章中提出“未富先老”与“边富边老”两大命题各有依归、认识互补,并提出“共建、共享、共生”的概念。
文章说,老年人是和谐社会的共建者,也是社会成果的共享者,也是多元社会的共生者。
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对尚不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很窄,不仅绝大多数农村人口仍处于社会化和共济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连城镇许多灵活就业的人员也没有被纳入养老社会保障的范围。
如果说“未富先老”命题的核心价值主张是提醒人们面临的挑战的巨大性以及未雨绸缪加快社会财富创造和养老资源积累的紧迫性,那么“边富边老”的新命题则提出了关怀老年、财富共享、和谐共生的重要主张。
无论是旧命题还是新命题,都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两大问题。
它们各有各的依归,各有各的价值,却完全可以统一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以及“和谐老龄化”的三大战略中。
老龄化是现阶段全面两孩政策的重要背景。
尽管我国死亡率的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老年人口增多的根本原因,但是在我国,低生育水平和低死亡率无可争议地将老龄化进程提前了。
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
平。
此时老龄化速度加速,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老龄化指数增加0.8个百分点,而1990年到2000年老龄化指数增加1.4个百分点,2000年到2010年增加了1.5个百分点。
当然这还仅仅是开始,未来我国老龄化指数增加速度更快。
特别是当60年代出生的婴儿潮陆续进入老年人口的时候,老龄人口增加速度将明显快于新生婴儿的增加速度,由此导致老龄化加速。
根据测算,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之后,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2. 41%,比政策不调整下降了0.13个百分点:203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17. 12%,比政策不调整下降了0. 23个百分点:205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为25. 50%,比政策不调整下降了1.3个百分点。
从老龄化指数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短期能缓解老龄化指数1.3个百分点,这在全球都在变老的大背景下,作用已经是非常显著了。
长期来看,全面两孩政策有助于缓解老龄化趋势。
根据测算,大约在2062年前后,当60年代出生的婴儿潮陆续离开人世,我国会迎来长达15年左右的老龄化程度缓慢下降期。
这其中就包括全面两孩政策的效应。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全面两孩政策无法扭转老龄化趋势,因为从全球来看,老龄化已经是基本趋势,而我国也必然迎来老龄化。
在这种大趋势下,能有效缓解老龄化趋势的部分,也算是巨大贡献了。
更何况全面两孩政策对老龄化的缓解效应是长期且深远的。
有学者认为,全面两孩政策对老龄化的影响不能单纯从老龄化指数这个统计指标来看,而要从家庭微观角度来看全面两孩政策的巨大影响。
根据预测,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我国平均家庭人口规模将出现上升趋势。
2015年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为3.1人,全面两孩后我国家庭户规模有望增加到3.3人。
这意味着大部分家庭人口将更加均衡。
而
这才是全面两孩政策对老龄化的更重要的影响。
全面两孩政策对老龄化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家庭生育功能得到强化,家庭老年人将更多时间照顾晚辈,老年人的空余时间将被孩子照料所替代。
这将有助于缓解老年人的跨代沟通和心理问题的疏导,有助于老年人更加活跃地参与育儿。
而且,随着新生婴儿的成长,老一辈的养老问题得到更多缓解,无论是心理还是物质,都是潜移默化的。
从这一点来看,全面两孩也对老年社会形态有更积极的影响。
从年龄金字塔来看,如果观察数百年,我们可以发现,曾经处于金字塔底部的高生育率所生育的人口经过15-25年后会成为整个金字塔的腰部,而曾经处于金子塔中部的劳动力经过35年后大多会成为进入金字塔的顶部,即老年人口。
如此动态演变。
我们会发现,没有永恒不变的人口年龄结构,除非是直筒式的金字塔,即1/3少年人口、1/3劳动力人口和1/3的老年人口,即使这样,老年人口也占比过高,总抚养比为2/1,即一个老动年龄人口抚养两个非劳动年龄人口,如此压力巨大的年龄结构虽然是稳态的,但是难以持久。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金字塔都会经历年轻型和年老型人口金字塔,几乎都会经历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
而且过去的人口红利必然会成为未来的人口负债,这是低生育率时代的必然。
而且,过去的人口负债随着老年人口相继离开人世,人口结构又会呈现新的状态。
没有永恒不变的人口年龄结构。
这就是人口变动的自然规律。
老龄化并非意味可以毫不作为就可以度过难关。
目前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大多在老龄化来临之前完成了财富积累和养老制度安排,因此应对老龄化相对轻松和自如,而且老龄化经过因势利导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不过,大多数发
展中国家的老龄化却需要承担更多的弊端,尤其是应对老龄化的制度安排尚未建立之前老龄化已经到来。
因此学习发达国家的应对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在以互联网产业化和工业智能化以及工业一体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劳动力不在以年龄划分,而是以创新力为标志,只要有创新力,具有思想和创新理念的老年人完全可以成为工业4.0的主宰。
我国的老龄化存在三大突出性难题:一是将近七成的老年人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或者说养老保险受益微乎其微,难以支撑其正常老年人生存开支,更不用说其他享受型的老年服务:二是将近八成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为小学以下水平,其中将近一半的老年人属于文盲或者半文盲,这意味着庞大老年人口难以成为老年人力资源:第三,几乎九成老年人为下一代所累,存在“投少不投老”的社会心理,甘愿成为“被啃族”,由此导致老年人的财富向下聚集特征明显,直接导致老年人不富裕,消费需求不足,难以刺激老年服务业和老年产业。
因此,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一方面要完善应对老龄化的制度安排,包括延长退休年龄、建立完善养老福利制度、鼓励生育、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大力发展养老产业等,另一方面要将老年人口转变为老年资源,包括对老年人群进行再学习和再培训、转变养老方式、培育老年人需求等等。
只有这样,我国老龄产业才会蓬勃发展。
根据预测,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6亿,其中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4亿,将近全球老年人口的1/4,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而且,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福利制度的完善,未来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将进一步增强,预计从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总额将达到3.3万亿元,到2050年预计将近50万亿元,是全球老龄化产业市场潜力最
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