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的禅宗智慧

合集下载

中式禅意园林理念

中式禅意园林理念

中式禅意园林理念
中式禅意园林理念强调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平和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观念。

禅意新中式的设计理念则将这种传统理念与现代审美和功能需求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兼具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的空间设计风格。

在禅意新中式设计中,设计师们通常会将自然元素如山石、水景、植物等融入室内外空间,营造出富有禅意的氛围。

通过精心布局的庭院、水池、假山等景观元素,打造出静谧、优美的空间氛围,让人在其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同时,禅意新中式的设计也强调对传统中式元素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的斗拱、雕花、纹样等元素会以现代化的方式重新诠释和运用,融入到建筑、家具、装饰等方方面面,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禅意新中式的设计风格不仅追求空间美学上的和谐与平衡,更深层次地融合了中式哲学思想,通过细腻的设计和布局,营造出一种充满灵性与内涵的空间氛围,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身心的宁静与舒适。

1。

禅宗美学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

禅宗美学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

禅宗美学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禅宗美学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摘要:禅宗美学是一种宗教美学,是禅宗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审美思想。

禅宗美学是以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禅师、文人、士大夫等人的审美创作为主要表现方式,长期以来,禅宗美学都与园林设计密不可分,进而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园林美学。

但到了现代社会,禅宗美学似乎与当代园林渐行渐远,本文即从禅宗美学的特点以及其对园林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以探寻禅宗美学在当代风景园林中的发挥空间。

关键词禅宗美学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一、禅宗美学特征(一)生命之美关注生命问题,感悟内心,获取生命的解放是禅宗追寻的主要内容。

皮朝纲言:“禅宗美学有着它十分独特的性质,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美学,也不是一般的艺术哲学,而是对人的意义生存、审美生存的哲学思考,或者说它是对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诗性之思,是对于人生存在本体论层面的审美之思,因而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生命自由的生命美学。

”禅宗追求心灵的自由,追求一种随心的生存方式。

对于禅宗而言,心的自由是一种随遇而安、空灵寂静、了无牵绊的彻底的自由,是一种没有矛盾、没有阶级、没有差异的完全意义上的自由。

它将生命的自由看成是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理想境界,是一种对自由的诗意的讴歌,与艺术的美学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之间天然相通。

(二)感悟之美禅宗美学的核心即“心性”感悟。

禅宗也被称为“心宗”,即修禅即为“悟心”,离开了对“心”的感悟、体悟,禅宗美学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禅宗的“悟”有渐悟和顿悟两种方式,这与艺术的“心性之悟”的创作过程在事实上是相通的。

设计灵感的获得,就是一种感悟的过程,在艺术鉴赏过程中,审美主客体之间灵魂的沟通也需要通过“悟”来寻得圆满。

(三)空灵之美大乘佛教经书《中论》第二十四品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起,随缘而灭,聚散离合,毫无定性,这是“空”的缘由。

“主空的自然观与看空的人格观相结合,产生了一门全新的美学:心造的境界——意境”。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_上_文雅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_上_文雅
,
'
升华到 _ 然
,

情景

,
重 在 尺 山 拳水 所 蕴 含 自 然 意
的禅 境
,

致的

诗词 中

交 融 相 辅 相 生 通过 精 心 的 创 造
而 达 到 妙 造 自 然 在 营 造过 程 中
,
,
境并 由此而获得心意的恬静无
都是 动的
但 它 所传 达 的 意 境 却
,

"
'
,

`
外适内 和


,
常生活中

,
式上 注重调 息 止 意 冥想 从 而 达 到 物 我合

禅 宗 文 化 与 古 典 园 林 园 中 煮 酒 品 茗 采 萍 纳 凉 赏 雪
、 、
的 境界

时至 中 唐
,
,
在禅的影 响下
,
士 大 夫 追 求 等 活 动 既 有 生 活 逸 趣

,
又 富有空
,
以 早 期 的 禅学思 想 为 基 础
,
之 特 征 尺 山 林
所谓 意 境

以 简 单 自 然 元 素 营 造 出 时 空 观 念 的 影 响 下 利 用 动 静 季


,
是 由 表 象 所 唤 起
、 、


峰 山 则 太华 千寻
"
,
勺 水 则 江 节 气 象 等 变 化 中 的 不 同 景 象 弱

, ,
万 里 的 和 谐 的 境 界 打 破 了 小 化 具 体 的 空 间 界 限

禅境园林景观艺术概述

禅境园林景观艺术概述

禅境园林景观艺术概述摘要:禅的妙趣在于,它不注重形式,只在乎于实际,跟随心的指引,自由、无拘。

生活在十分压抑的现代都市,每个人都需要适时的精神放松——一个可以冥想的场所。

一个好的设计就是就是将禅所强调的“顿悟”等东西,通过引入自然因素,是纯净的空间有了强烈的神秘色彩。

禅是一种启发人“自识本心”的哲学,在得到禅悟的人那里,他同时也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本质。

一切外在的或思想的束缚都被打破,在大悟的精神空间中只有自己存在着,即“我心即是佛”。

设计与禅的共通点在于,设计是设计师当下心境的流露,只有当设计师处于无我的状态中时,才能达到设计的最高境界,达到心灵上的真正自由。

关键词:禅宗设计园林意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重要文化之一的佛教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而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在园林景观艺术设计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园林意境营造方面也同样举足轻重,它秉承了中国传统美学和自然主义的思想。

自唐宋以来,禅宗以它特有的人生观、思维观引起了许多设计人艺术思维上的变化,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熏陶,与中国儒、道等文化的融合,现在的禅宗已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中国老百姓的心理需要,也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设计手法等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禅是一种启发人“自识本心”的哲学,在得到禅悟的人那里,他同时也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本质。

一切外在的或思想的束缚都被打破,在大悟的精神空间中只有自己存在着,即“我心即是佛”。

在禅宗里,佛教的觉悟变成了人的自我体悟。

有心才有悟,从这一核心出发,才可能体悟人生的永恒、世间的真理。

我心即是佛的禅悟,在一定意义上的确包含着解脱生命中束缚的意义,回归人的本心才是真理。

而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部分,禅宗与中国园林艺术的结合,创造出了具有禅意思想的现代园林艺术,它的发展过程中影响了亚洲部分国家甚至欧洲。

禅境景观的发展可以说是世界造园艺术史上的一颗奇葩!一、禅境概述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灵魂。

中国园林之所以在世界造园艺术中具有很独特的意义,就是因为中国的园林不是以客观存在于人们面前的景观为最终目的的,而是传达一定的感情,希望与身处其中的人们达到一种心灵上的沟通。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摘要:中日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在场地规划、空间营造和艺术风格上有一脉相承之处,它们同样的追求自然、效法天地。

“师承自然”的自然山水进行有计划的植移、加工、改造,但又有所不同。

它们从“形”和“意”上再现自然,故统称为“自然式园林”。

此外中日园林反映出各自对于禅宗文化的不同思考,造园者们往往从禅宗文化中领悟的生命哲学、宇宙观、人生观等,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等造园手段巧妙的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营造出一种天然恬静的美好空间。

中国园林在因地制宜,再现出山水的出自然美。

造园者者通过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段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深远意境。

日本园林则在咫尺之间运用“以小喻大”、“以动为静”、“以有限见无限”等造景手法将“禅”的观念和美学逐渐融入园林艺术中。

本文将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造园思想及艺术风格来浅析禅宗思想对中日园林艺术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园林、自然美、禅宗文化、枯山水一、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中式园林鳌立于世界园林艺术的东方,独领风骚。

与欧洲“几何式”园林迥然不同。

中国园林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强调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美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称之为“自然式”的园林。

明代造园师计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精妙概括了明人的造园理念和审美旨趣。

以人工效仿自然,自此以后中式园林始终在追求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真天趣之美,一定意义上反应出道教“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运用筑山、叠石、理水等手法营造出“人化自然”之景。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日本佛教文化与中国更是同源同流,两者在园林艺术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自然山水园林,在整体的布局和动线上看不出规律性和刻意为之的痕迹,追求一种取景通幽,蜿蜒曲折的美,追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这是可以说是同属自然式园林的共同点。

由于二者都收到儒家文化的浸润,日本园林也同样深受佛教传统文化的影响。

禅宗美学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

禅宗美学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

禅宗美学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
韩红;黄小金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1(027)008
【摘要】从禅宗推崇顿悟见性的审美思维以及禅宗“境界说”与艺术意境的关系出发,对园林设计的灵感产生与园林创作的意境营造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园林设计的灵感产生与禅宗的顿悟心理感受是相近的,都保持着对个体生命及大自然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也应是风景园林设计创作的基本出发点;而风景园林意境与禅境一样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因此设计师必须具有禅者的情怀.运用禅宗生态美学智慧,指出当代园林设计过于强调“以人为本”是“人类中心主义”在作祟,认为现代园林设计要顺应自然和欣赏自然;并以日本禅宗园林为例,分析了其禅宗美学特征,提出了禅宗美学对于当代园林设计的启示.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韩红;黄小金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临安311300;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临安311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师从古意,勇赋新诗论孟兆祯先生学术思想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指导意义[J], 马晓暐
2.禅宗美学对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意义 [J], 赵翠
3.禅宗美学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启示 [J], 周南
4.禅宗美学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意义与启示 [J], 尚书
5.刍议禅宗美学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 [J], 陈加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园林中的禅意生活:寻找心灵的宁静

苏州园林中的禅意生活:寻找心灵的宁静

分析禅意设计手法
• 设计理念:分析苏州园林的禅意设计理念,体会禅意生活的内涵 • 设计手法:分析苏州园林的禅意设计手法,欣赏禅意审美的特点 • 设计效果:分析苏州园林的禅意设计效果,体会禅意生活的精神追求
体验苏州园林的禅意生活方式
参与禅意活动
• 品茗冥想:在苏州园林中品茗、冥想,享受禅意生活 • 文人雅集:邀请文人墨客游赏苏州园林,交流禅意文化 • 修行养生:在苏州园林中修行、养生,体现禅意生活的内涵
DOCS SMART CREATE
苏州园林中的禅意生活:寻找心灵的 宁静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苏州园林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苏州园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苏州园林的起源
• 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地区开始出现园林,作为贵族的私人庄园 •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入苏州,园林开始出现禅意元素 • 唐代,苏州园林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的游赏胜地,园林艺术逐渐成熟
感受禅意氛围
• 园林景观:在苏州园林的景观中感受心灵的宁静 • 禅意建筑:在苏州园林的建筑中体验禅意生活的氛围 • 禅意文化:通过了解苏州园林的禅意文化,体会禅意生活的内涵
06 苏州园林中的禅意生活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禅意生活对现代人心 灵宁静的影响
• 心灵的宁静 • 面对压力:禅意生活可以帮助现代人面对压力,寻求心灵的宁 静 • 提升修养:禅意生活可以提高现代人的修养,达到心灵的宁静 • 追求内心:禅意生活可以帮助现代人追求内心的平静,实现心 灵的宁静
苏州园林的发展
• 宋代,苏州园林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 • 元代,苏州园林受到文人画家的影响,园林艺术更加文人化 • 明清两代,苏州园林达到巅峰,成为了中国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与特点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

禅宗思想与文人园林钟国的古代思想体系,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

儒道佛互补是古代思想理论的精髓,它以儒家思想为主,倡导入世,而又以佛、道思想为铺,构成了一个复杂开放的互补系统。

士人们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各取所需,谋求当官者可用孔孟之理来勉励求进,而图求隐逸者亦可从老庄禅道里寻求慰藉。

禅宗学说及道家思想是人士精神世界的另一组分部分,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二者皆注重内省、拒绝物欲诱惑。

这些正好能给予失意之士以精神上的慰藉。

一、佛教禅学与中国禅宗佛教首创于印度,其教祖释迦牟尼开创的原始佛都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其核心内容是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涅寂静”的学说。

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概括为戒、定、慧三学等。

释迦牟尼圆寂以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先后形成许多派别。

其中大乘佛教的两个主要派别之一为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是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并以瑜伽行总括全部佛教教义而得名,瑜伽行派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由人们的认识主体即“识”所变现出来的,提出了“万法唯识”和“三界唯心”的理论。

瑜伽为佛教修行的方法之一。

yoga一词源于动词字根yuj,意为给牛上轭,引申而有连接、接合等含义。

佛教用以表示总摄修心、修慧的法门。

禅学中有五法门和四禅定,五法门既为调息、不净、慈悲、因缘和念佛。

调息既让修行者静数呼吸,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进行默思瞑想;不静通过观察不洁净之物,静思其变化因由,以抑制内心欲望的扩张;慈悲则为观察美好的事物,求得欢愉宁静的心境,以抑制内心的忿怒、嫉妒、仇恨;因缘是对一切事物都用理智、冷静的态度来分析,求得正确的解悟,用理性来战胜欲念的产生和行为的偏激,念佛则通过观想佛的姿态、赞颂它的名号,以摆脱恐惧、战胜欲念,以达到清静平和的心境。

四禅定就是坐禅修行的四个阶段。

在“初禅”阶段,能排除烦恼欲望的干扰,得到一种从烦嚣的现实中脱身而出的喜悦; 在“二禅”阶段,这种喜悦逐渐纯化,成为身心的一种自然属性;在“三禅”阶段,这种还带有外在物色彩的喜悦消失了,只留下内在的、纯净的、自然的乐趣,一种平静适意的乐趣,而到了“四禅”,这种乐趣也归于无有,人达到了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得到了澄澈透明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2期 现代园艺 园林美学的禅宗智慧 郭超 (山东水利技师学院,山东 淄博 255130) 摘要:渗透到园林关学中的禅宗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的庄玄哲学有很深的渊源。文人士大夫对禅宗观念思维方 式与灵机妙趣欣赏备至。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禅宗,与自然山水景物的意趣有着深刻的关联。 关键词:园林美学;禅宗;佛教 

无从追究中国园林的起源,也不在这里谈及园林美学的 道理,只是就园林美学的发展道路上,从佛教源头引申出禅 宗一支,在园林美学上所起到的作用做一点小小的释义。 1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作为异质文化的一支佛教,在中国的渗透是中国文化史 上的一件大事。佛教传人中国是有官方记录的,官方从一开 始是以积极态度引导佛教传入中国。由于当时汉民族文化所 具有的兼容并包的特点而形成对外来文化强有力的同化,促 成了中国文化新元素禅宗的诞生。自唐代以来禅宗最盛,一 直到后来,禅宗成了中国南传佛教的代称。 佛教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与皇家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据说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有背景的,从早期在民间的传播,到皇家的 大力支持,期间发展没有什么障碍(期间皇家的灭佛事件,在此 不作探究)。在中国的上层社会中发展非常迅速。代表中国文化 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是首先的受益者,当然也是最好的传播者。 2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从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禅宗正是在印度佛学 的基础上融会了庄、玄精神的实质嬗变而成的。以庄、玄为主 导的中国文化元素是禅宗脱颖而出的基础。(禅宗独树一帜 的代表人物是传说中一字不识的普通行者慧能,他所代表的 思想在其门人记录的《坛经》中有详细的表述。)从著名的拈 花微笑故事中即可把握到禅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气息。禅家 在此充分表达了他的传佛心印、不重经教、以心传心、顿超直 了的性质。佛祖拈花而不发一言的行为,迦叶尊者心照不宣, 心领意会,以微笑呼应而不形诸文字作答。这本身一改佛教 传统的讲经说法的模式,这里所突出的是一种直觉顿悟、自 明心性、刹那成就永恒、此中即是净界的境界。这与中国式的 智慧儒,庄,玄哲学及人生态度灵犀相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 到魏晋玄学,一反两汉儒学解经说教、考证字句的繁琐作风 而独标自然无为、言不尽意。禅学之于佛教,也有相似的意 义。他使人从经文教义中解脱出来,超越语言之上,以制约顿 悟为根本。所以有直指人心、顿悟成佛作为禅发的核心。庄玄 的以虚无为道、倡直觉体验的思想是禅宗思想形成的基础。 所以说“禅宗是披着袈裟的玄学”是有一定道理的。拈花微笑 的道理与得意忘言、直契道本的庄玄精神殊途同归。 禅宗的兴盛虽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兴趣,然而真正能与禅 师们往来参对、体会禅悦的,主要还是文人士大夫。因为对于 身处封建秩序中心的士大夫来说,这种随缘自在、任运而修 的禅理特别符合他们的精神需求和趣味。即使他们排斥佛教 的出世思想,也不妨碍他们在生活情趣上吸收禅趣的影响。 这使他们身在宫阙也不妨同时心存江湖。一方面是功名利禄 的追求及随之而来的束缚与烦恼,另一方面,又不妨碍他们 随缘任运地逍遥其心性,出入廊庙之余尚可寄情山水、洒然 无拘、自在清净,真可谓潇洒自如。尘俗事务的羁绊完全可以 消解于自己心灵的自由畅想中。以禅家的精神对待生活中的 一切,则无论通达、穷困,都能保持性灵的平衡。这样,禅宗把 中国文化中的人世兼济、逍遥超脱的精神协调成一体了。无 论人世“兼济”还是超然“独善”,都不妨碍有自在无碍的心 境。何乐而不为? 3 禅宗文化与中国园林的交互渗透 从园林艺术发展历史中,审美特征的演变,我们可以看 到禅的精神影响是如何通过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变化渗 透到园林艺术创造中的。 渗透到园林艺术中的禅宗不像文艺那样来得自然,反过 来讲,禅宗正是通过对文人士大夫的影响渗透到中国园林文 化的各个方面中去的。禅宗对中国园林文化的影响既深且 远,与儒道并立。同时,对中国民族文化反思时是回避不了禅 宗的。对于园林美学而言,是中国文化具象化了的,相对于 诗、画等纯艺术,园林艺术中的实用成分使它独具文化特色。 

一方面它的物质形态增加了我们探询期间的文化心理因素 的难度,另一方面园林艺术的实用成分,也就是园林与人的 日常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却也使它与人的文化心理的联 系,更为生动可感,更为自然切近,成为实用文化心理自然流 露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园林艺术又比那些纯艺术门类 更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特定的文化心理、精神信息。保留至今 的古典园林,成为让观赏的现代人身临其境地体味前人心灵 的畅游地。抽象的东西在这里完全生活化、具象化了。对于禅 宗这样的人生艺术来说,园林是极好的体现场所。因此体现 在园林中的文化也更值得我们回味。 4 园林美学的禅宗智慧 禅宗,包含着对自然山水景物的意趣。山水花木等大自 然景象经常让禅师们拿来用以暗示禅境,禅悟也的确常常在 自然景象中触发。这还只是表层,更深层的是以禅的眼光看 待自然,则自然之境与禅境无异,所谓“青青翠竹,总在法身, 郁郁黄花,自在般若”。自然山水,园林环境,确实能使人感受 到不受外界束缚的天然性情,难怪禅悟与山水、园林有很密 切的关系了。禅道与自然之间,禅境与山水、园境之间灵犀相 通,如此,园林设计中在审美观念或情趣上(下转第165页) 

一163— 2013年第2期 现代园艺 和引种效果研究,为其推广应用打下基础发挥植物园、公园、 度假村、风景名胜游览区在杜鹃花属植物的引种、驯化、示范 栽培工作中的作用。 4.4研究杜鹃花属植物的繁殖方法,探索杜鹃花属植物的栽 培管理技术 对经济价值较高、繁殖困难的种类,可进行组织培养等 新技术的研究。利用扦插、嫁接等手段进行快速育苗,降低育 苗成本,扩大苗源。 4.5合理配置杜鹃花属植物的园林应用 合理配置杜鹃花属植物的园林应用,在配置时要根据美 学的原则。要创造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高度统一科学性与 艺术性2方面,通过艺术构图原则体现出植物个体与群体的 形式美,以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景观美同。 4.6开展杜鹃花属植物新品种的选育 开展杜鹃花属植物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培育出花型大、 花期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提高观赏价值及抗逆 能力,以满足城乡各类园林的绿化需要。在观赏和园林绿化 方面,杜鹃花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5 西藏野生花卉在园林园艺应用中的建议 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丰富,但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处于野生 状态,造成了园林中绿化材料种类偏少。藏植物资源多样性不 高,而养护管理费用又相对昂贵。西藏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 制,为丰富本地景观而从内地高价引进的许多植物种类很难进 行很好的管理,花卉类尤其是草本种类成活率偏低。随着西藏 园林的建设和发展,若将西藏的野生花卉尽可能地应用到本地 园林中,将会使整个园林景观大放异彩,并节省大量绿化经费。 

野生花卉花色鲜艳、生长季长、适应性强的特点将使它们在景 观艺术中更具有观赏价值嘲。 6 结语 杜鹃花属植物作为创新资源在城市绿化中得到广泛的 应用,它在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中有着重要地位。科研 工作者研究出丰富的杜鹃花资源。园林设计者更应把科研成 果灵活运用到园林景观上,使杜鹃花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经 济优势,使杜鹃花更好地为风景园林、城市绿化建设服务。尤 其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创造性地运用它,创造出更多的独 具地方特色的景观,体现出科研价值的存在,为杜鹃花在园 林绿化中开辟广阔的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1郑维列.西藏色季拉山报春花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U1.园艺学报, 1992(3) 2苏雪痕.英国引种中国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史实及应用概况田.园艺学 报,1987(2) 3黄茂如杜鹃花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朱晓艳,陈月华井冈山杜鹃花资源初探及应用前景Ⅱ].江西园艺,2005 (4) 4马丽莎.四川杜鹃花属野生花卉资源开发与应用ⅡJ.林业调查规划, 2004(29) 5张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营造[MJ.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 6苏雪痕.植物造景I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7李晓花,鲁顺保,刘向平,梁同军庐山植物园杜鹃花植物资源及其在 城市绿化中的应用前景卟江西林业科技,2006(4) (责任编辑荷初) 

(上接第163页)渗人禅的意境,也就顺理成章。 皇家集权统治下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苦恼于朝阙的烦扰 与羁绊,既不能离开朝堂,忘了祖宗宗法制度中光宗耀祖一 说;又耽于个人心性灵魂的解脱,还要个人不脱离寂寞与清 苦。如何既不受仕途牵累,又不需遁隐山林,实现进退自如、 出处一致的理想人身境界呢?禅宗哲学,为士大夫解决这一 困境提供了极好的捷径。禅的核心精神就是不要人受具体世 相的束缚,不要人向“外”寻觅,而要向“内”体悟自己的生命 本性;只要心中无执,在内心超越一切分别、取舍,达到一如 之境,则行住坐卧皆人道。在一所简单的宅园中,拳石、斗水, 盆花,即可沉迷期间,怡然自乐。即逍遥尘俗之外,又免去山 隐之苦,人世出尘两不相碍。诗情画意、借景成趣的写意风格 之定型,与禅宗意趣的濡染有不容忽视的关系。 禅学影响下的文人士大夫的立足心性解脱、追求旷达适 宜的生活态度,以及自然清净、含蓄淡远的审美情趣,促成了 文人士大夫私家宅园的兴盛,带来了园林艺术特点的极大变 化。在园林中,以私家园林的成就谓最高,原因也正在于此。 当然,中国园林长期不被重视也与此有关,作为一种宗教信 仰,总是有人崇拜,有人不屑一顾。禅宗说白了,也是一种宗 教信仰。既然是信仰当然不能强迫人人都懂,人人都会了。但 是,禅宗毕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影响了中国若干代 

人,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现在谈及的是园林带给人 的美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在欣赏中国园林时会有人说,中国的园林看不 懂,这种禅学理念在园林中的无时不在,无地不在,也是原因 之一吧。 

参考文献 1张家骥.园 台全释UⅥ】.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2万叶,叶永元等.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3方立天,华方田.中国佛教简史I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ee[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6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U】_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1994(8) 7吴为山,王月清主编.中国佛教文化艺术【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2 8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M1_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9刘庭风.文人行动与文人园林U1.广东园林,2OOO(3) 1O钟国庆.王维山水诗中风景园林美学特征的探讨ⅡJ_广东园林,2000(3) 11王植.谈中国传统教派思想对古典园林的影响卟沈阳大学学报,2004 (10) (责任编辑张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