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国家环境监测网环境空气颗粒物、臭氧自动监测现场核查资料
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文件--作业指导书(环境空气自动监测分册)

目录目录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布设及管理规程1.目的为规范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布设,明确点位增加、变更、撤消要求,规定点位管理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布设、增加、变更、撤消、审批等管理。
3.点位布设3.1 定义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是以监测城市建成区的空气质量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目的而设置的监测点,参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其设置的最少数量由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数量确定。
每个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代表范围一般为半径500 米至4 千米,有时也可扩大到半径 4 千米至几十千米(如对于空气污染物浓度较低,其空间变化较小的地区)的范围。
可简称城市点。
3.2 点位数量要求各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的最少数量应符合表1 的要求。
按建成区城市人口和建成区面积确定的最少监测点位数不同时,取两者中的较大值。
表 1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设置数量要求3.3 布设原则城市点的布设要保证点位具有代表性、可比性、整体性、前瞻性和稳定性的原则,其中代表性、可比性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1)代表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客观反映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水平和变化规律,客观评价城市、区域环境空气状况,污染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满足为公众提供环境空气状况健康指引的需求。
(2)可比性:监测点设置条件尽可能一致,各个监测点获取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3)整体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点应考虑城市自然地理、气象等综合环境因素,以及工业布局、人口分布等社会经济特点,在布局上应反映城市主要功能区和主要大气污染源的空气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从整体出发合理布局,监测点之间相互协调。
(4)前瞻性:应结合城乡建设规划考虑监测点的布设,使确定的监测点能兼顾未来城乡空间格局变化趋势。
(5)稳定性:监测点位置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应变更,以保证监测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3.4 布设要求(1)位于各城市的建成区内,并相对均匀分布,覆盖全部建成区。
环境空气中臭氧自动监测质控与质保措施探讨

环境空气中臭氧自动监测质控与质保措施探讨摘要以地市级环境监测网臭氧自动监测工作的技术特点来分析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难点,提出从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建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措施,保证臭氧自动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关键词环境空气;自动监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前言臭氧作为城市环境空气最为重要的二次污染物之一,已有338个地级以上城市,1436个监测点位在国家环境监测网公开发布实时监测数据和质量指数信息[1]。
如何做好地市级臭氧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是决定臭氧监测数据“五性”的关键和基本保证。
1 臭氧自动监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难点臭氧自动监测设备主要由臭氧监测分析仪,零气发生器、动态校准仪和标准臭氧发生器组成。
由于臭氧的强氧化性,现有技术条件尚不能制备与二氧化硫等气体标样相似的臭氧气体标样[2],加之目前我国臭氧标准实验室数量极少,地市级监测站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配置不完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技术缺乏,地市级自动监测管理较为薄弱。
2 臭氧自动监测建设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1)站点选择。
站点选择直接关系到监测的空气样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真实反映监测区域的臭氧质量状况。
臭氧监测点位除按规范要求选址外,注意不要把点选在植被茂密处,在确定点位时要对点位做手工监测分析比对,当两者数值存在较大差异时应考虑变更点位。
(2)仪器选型。
为保证监测仪器量值溯源与手工监测结果的可比性,臭氧分析仪选择要满足我国规定的自动监测仪器设备主要技术指标及参数。
地市级站尽可能选择和省站相同的仪器型号,便于培训学习、质量传递和质量考核。
(3)数据采集和输出。
按时升级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及时更新网络化质控软件,定期比对检查数据采集系统下载的数据和现场显示屏实时数据是否一致,有差别或下载不到数据时,要立即解决。
3 臭氧分析仪运行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1)臭氧分析仪运行质量控制。
臭氧监测的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3];目的在于监视和控制这一工作的全过程,排除质量环节中所有导致不合格和不满意的原因,识别不合格、不满意的结果;反映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完整性。
空气和废气监测

编辑ppt
3
编辑ppt
干洁大气成份 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
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空气。它的主 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 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其余还有少量的 氢、氖、氪、氙、臭氧等。
气体 氮 氧 氩
二氧化碳
按容积百分比 78,084 20,948 0,934 0,033
CO(,一氧化碳,)
O3(,臭氧,),过氧酰基硝酸脂(PAN)等
15
1.6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
(1)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
①单位体积质量浓度(mg/m3或μg/m3)
定义: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质量数。
编辑ppt
适用范围:对任何状态的污染物都适用。
②体积比浓度(mL/m3或L/m3;ppm或ppb)
编辑ppt
空气和废气监测
1
编辑ppt
内容提要:
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2、空气和废气监测方案的制定 3、空气和废气采样及采样仪器 4、空气和废气现场监测质量保证 5、污染源现场监测质量保证和控制
2
1.1 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
(1)大气
是地球表面上的空气,因为地球引力影响,在其表面积蓄而 成的一圈气体,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
编辑ppt
2.5 采样时间和频率
(1)采样时间 采样时间是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
(2)采样频率 采样频率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1.依浓度分布的时间特性 依气象条件变化的特征,高中低浓度都包括 2.依对监测数据要求的精确程度
25
表2-5-1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监测项目
必测项目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NO2) 可吸入颗粒物(PM10) 一氧化碳(CO)
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相关标准规范及通用知识

三类区: 特定工业区。
补充GB 3095-82;根据作物敏感类型制定限值
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铅
二氧化硫
氟化物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 臭氧
二氧化氮 苯并[a]芘
与国际接轨,适当增加项目
二氧化硫、氟化物
1987年
大气法
1982年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82)
1979年
环保法(试行)
一类区:
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 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 二类区: 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等
。
三类区:
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 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1、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功 能区制定;2、逐渐缩小三类区,扩大二类区;3、 局地污染物,由地方制定标准。
总悬浮颗粒物 飘尘(PM10)(参考)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 光化学氧化剂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方法体系
二、新标准解读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
评价: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范 HJ633-
2012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HJ663-2013
布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 HJ664-
2013
监测: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 求及检测方法HJ653-2013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02、NO2、O3、CO)连续自动监 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HJ654-201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 验收技术规范HJ655-2013 ★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02、NO2、O3、CO)连续自动监 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193-2013
环境空气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

《环境空气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21年11月目次前言 (ii)1适用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方法原理与系统组成 (1)5技术性能要求 (2)6安装、调试与验收 (4)7系统日常运行维护 (11)8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3)9数据有效性判断 (15)附录A(规范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性能指标 (16)附录B(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调试报告 (17)附录C(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试运行报告 (22)附录D(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验收报告 (24)附录E(资料性附录)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质控工作记录表 (27)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防治生态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规范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工作,制定本技术规定。
本技术规定针对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法原理与系统组成、技术性能要求、安装、调试与验收、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判断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本技术规定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E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规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编制。
本技术规定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刀谞、张显、孙家奇、侯书杰、孟晓艳、唐桂刚江苏省南京环境监测中心:董晶晶、李洁、陆晓波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杨丽莉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王玲玲、黄腾跃、王楠、王思维、马双良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段玉森、霍俊涛、林燕芬、李跃武、梁国平本技术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如有相关标准发布则以标准要求为准。
本技术规定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解释。
ii环境空气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规定1适用范围本技术规定针对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无机元素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方法原理与系统组成、技术性能要求、安装、调试与验收、系统日常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数据有效性判断等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运行管理实施细则

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运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运行管理,保障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和信息准确可靠,依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发〔2015〕56号)和《“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环办监测〔2016〕104号),制定本细则.第二条本细则所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城市站(以下简称国家城市站)是指经环境保护部批准设置的,以监测城市建成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为目的而设置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第三条国家城市站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包括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和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一)环境空气颗粒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由空气质量监测子站、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组成,其主要功能及基本要求参见《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与质控技术规范》(HJ 817).(二)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由空气质量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组成,其主要功能及基本要求参见《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SO2、NO2、O3、CO)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与质控技术规范》(HJ 818).第四条国家城市站监测项目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颗粒物(PM10、PM2。
5)、一氧化碳(CO)、臭氧(O3)、气象五参数(风速、风向、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大气压力),其他项目结合相关标准要求确定.第五条本细则适用于国家城市站的运行管理.二、运行机制和职责分工第六条环境保护部负责组织管理国家城市站,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国家城市站运行所需基础条件的保障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国家城市站的技术管理和运行考核,并依托省级环境监测机构组建区域质控实验室,配合开展本区域国家城市站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委托运维机构负责国家城市站的运行维护工作。
环境质量及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 - 环境质量及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

采水设备、水质污染监测仪器及附属设备,水 文、气象参数测量仪器,微型计算机及无线电台。
任务是对设定水质参数进行连续或间断自动监 测,并将测得数据作必要处理;接受中心站的指令; 将监测数据作短期贮存,并按中心站的调令,通过无 线电传递系统传递给中心站。
二、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布设及装备
• 日常巡检 • 巡检频率:至少7天一次 • 巡检项目:运行状况记录、系统校准、系统清洁和维护等
• 日常维护保养 • 保养内容 • 保养周期 • 故障的及时维修:大于72小时可用备用仪器替换
• 校准和校验 • 按质量保证要求定时定期进行 • 校准时应进行全系统的标定
6 CEMS日常运行质量保证
责任主体பைடு நூலகம்
第九章 环境污染自动监测
第一节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一、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空气质量 监测仪
污染源 监测仪
气象监测仪
子站
网络
环境 微机
电台
电台
中心站
计 打印机 算 机 绘图机
磁带机 打印机
磁带读出机
二、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
(一) 子站数目和站位选址
决定于监测目的、监测网覆盖区域面积、地形地貌、气 象条件、污染程度、人口数量及分布、国家的经济力量等因 素,其数目可用经验法或统计法、模式法、综合优化法确定。 经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口数量法、功能区划分法、几 何图形法等。
β射线吸收PM10自动监测仪
气 相 色 谱 法 ( FID )气相色谱总烃自动监测仪、
差分吸收光谱法
差分吸收光谱自动监测仪
(二)SO2监测仪器
1.脉冲紫外荧光SO2监测仪
图9-2 SO2监测仪荧光计工作原理示意图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范本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范本一、背景介绍环保行业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环境质量、污染源和排放物等进行系统监测与评估,以了解环境状况、污染源的排放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文将介绍环保行业环境监测的范本,帮助读者了解监测过程和相关要素。
二、监测对象与方法论环境监测主要针对大气、水体、土壤、噪音和废弃物等方面展开。
监测方法包括定点采样、现场监测、遥感监测和实验室分析等。
监测过程需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测规范,并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
1. 大气监测范本大气监测主要关注空气质量,监测要素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臭氧(O3)等。
监测过程需使用高精度仪器,采集环境空气样品,经实验室分析后得出相应指标数据。
2. 水质监测范本水质监测主要关注水体重金属、化学物质和微生物等污染物的含量。
监测要素包括溶解氧、浊度、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等。
监测过程需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或借助水质在线监测设备获得数据,确保水质达标。
3. 土壤监测范本土壤监测主要关注土壤中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元素等的含量。
监测要素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剖面分析和土壤肥力评定等。
监测方法包括取样、样品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确保土壤质量安全。
4. 噪音监测范本噪音监测主要关注噪声源的强度和频谱等特性。
监测要素包括噪声水平、声谱分析和噪声源定位等。
监测过程需使用噪音仪器,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并记录噪音数据。
5. 废弃物监测范本废弃物监测主要关注废弃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节。
监测要素包括废物种类、数量、传输方式和处理方式等。
监测过程需对废弃物进行调查、取样,并记录相应数据,确保废弃物处理符合环保要求。
三、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环境监测的数据采集需要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仪器,并按照规范及时记录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的处理包括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等。
数据分析可借助统计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以获得准确的监测结果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