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稀土离子掺杂钒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Abs r t tac :Ree rh O1rr—at—o e a a aelmie c n trash sb c me o e o h o p t rc nl e sac 1 aee r d p d v n d t u n s e tmaeil a e o n fteh ts os ee t b . ' h y
邵 鑫
Re e r h St t n o r s fVa da e s a c a us a d Pr g e s 0 na t
Lum i s e tM a e i l pe ih R a e Ea t o ne c n t ra s Do d w t r . r h I ns
《GaN纳米材料的制备、掺杂及发光性能研究》

溶液法则是一种低成本、易操作的制备方法。通过调整溶液的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参数,我们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GaN纳米颗粒。同时,溶液法还可以实现掺杂元素的均匀分布,从而提高GaN纳米材料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十九、应用前景与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GaN纳米材料在光电子器件、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通过不断的制备工艺优化、掺杂技术研究和发光性能的深入探索,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提高GaN纳米材料的性能,并推动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GaN纳米材料的研究成果,如更高效的LED和激光器、更灵敏的生物荧光探针和电化学传感器等。同时,我们也将持续关注其潜在应用领域的发展,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三、GaN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为了更好地探索和应用GaN纳米材料,我们必须对GaN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制备GaN纳米材料的主要方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以及溶液法等。
在物理气相沉积(PVD)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蒸发源的温度、蒸发速率以及基底温度等参数,制备出高质量的GaN纳米材料。此外,利用激光脉冲沉积(PLD)和分子束外延(MBE)等PVD技术,我们还可以实现GaN纳米材料的掺杂和异质结构生长。
二十、GaN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GaN纳米材料的制备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步骤。目前,主要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分子束外延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进行选择。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研究进展作者:张晓君来源:《科技资讯》 2011年第27期张晓君(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吉林省吉林市 132012)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作为生物分子荧光标记探针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上转换材料稀土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O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052-01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是指材料吸收能量较低的光子时却能够发出较高能量的光子的材料,或者也可以说是受到某种光激发时,材料可以发射比激发光波长短的荧光材料。
由此可知,上转换发光的本质是一种反Stokes发光。
一般来说,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所用介质是晶体或玻璃态物质,通过激发态吸收或者各种能量的传递过程,稀土离子被激发至高于泵浦光子能量的能级,向下跃迁而发射上转换荧光。
早在1959年,就已经出现了利用960nm的红外光激发多晶ZnS,观察到了525nm绿色发光的报道。
但由于早期最好的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效率还不超过1‰,并且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峰与上转换材料的激发峰匹配的不是特别理想,因此并没有达到实用化的水平。
1962年,上转换发光现象又在硒化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红外辐射转换成可见光的效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66年,Auzel在研究钨酸镱钠玻璃时意外发现,当基质材料中掺入Yb3+离子时,Er3+、Ho3+和Tm3+离子在红外光激发时,可见发光几乎提高了两个数量级,由此正式提出了“上转换发光”的观点。
在此后的十几年内,上转换材料就发展成为了一种把红外光转变为可见光的有效材料,并且达到了实用的水平。
例如,上转换材料与发红外光的Si-GaAs发光二极管(LED)配合,能够得到绿光,其效率可以与GaP发光二极管媲美,这可以说是很大的突破。
它还可以用于各类半导体激光器的红外检测、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光跟踪、YAG等大型激光器的校对等。
20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上转换材料实现激光输出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不仅在低温下(液氮温度),于光纤中实现了激光运转,而且在室温下,在氟化物晶体中也成功地获得了激光运转,光-光转换效率超过了1%,高达1.4%,从而使红外激发上转换材料在显示、光计算和信息处理等领域显示了广泛的实用前景。
稀土Eu掺杂纳米TiO2的荧光特性研究及其应用

酯在 酸一 水溶 液 中发 生 溶 胶一 胶 反 应 , 备 了一 种 可 凝 制 作 为 荧光 标记 分 子 的 E 抖/ i u T O。荧光性 纳 米微 粒 , 并 对样 品的 形貌 、 成及 结构 进行 了表 征 。结 果表 明 , 组 纳
米 粒 子 的 平 均 粒 径 5 m 。 用 4 8 m 激 发 光 源 激 发 样 n 6n
水。 2 2 实 验 方 法 . ’
关键 词 : E u掺 杂 ; o ; 胶~ 胶 法 ; 光 ; 葱 表 Ti 溶 凝 荧 洋
皮 细 胞
中 图 分 类 号 : O 1 . ; 5 . 6 1 4 06 7 3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19 3 (0 0 增 刊 30 3 —3 1 0 —7 1 2 1 ) -5 00
1 引 言
近年来 , 纳米 材 料 生 物效 应 的研 究 已经 成 为 迅 速
发 展 的 纳 米 药 物 和 纳 米 生 物 技 术 的 基 础 。 纳 米 Ti O
221 E 抖/ O . . u Ti 纳米 晶体 的制备 将 2 的 TiO u 边 搅 拌边滴 加 到 8 5 mI (B ) mL的 i — P OH 中 , 之充 分 混 合 均 匀 , 到 溶 液 A; 定 量 的 r 使 得 一
4 ) 入到 2 0 加 0 mL的水 中 , 制其 p 值 1 5 得 到溶 控 H ., 液 B; 溶液 B置 于 冰水 浴 中 , 高 速 机 械 搅 拌 下 , 溶 在 将
液 A 以每 3 s滴 的速 度 , 慢 地滴 加 到 B 中 , 至 ~4 / 缓 直 TiO u 完 全 水 解 , 到 溶 液 C; 溶 液 C 在 恒 温 (B ) 得 将
稀土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的研究进展

关键 词 : 纳米 To ; i2稀土掺杂 ; 光催化 中图分类号 ; 7TO 3 X ; 0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5 1 12 0 )2 17 4 10 —84 (0 6 0 —0 4 —0
P o rs n Ra e — a t p n yTi n u Dix d h tc t lss r g e s i r — e r h Do ig b t i m o i e P o o a a y i a L U — x u CHU e I Li i . W i
一
量时 , 价带中的电子就会被激发到导带上 , 形成带负电 的高活性 电子 , 同时在价带上产生带正电的空穴。在
电场的作用下 , 电子与空穴发生分离 , 迁移到粒子表面
的不同位置 , 与水、 空穴 电子与溶解氧反应 , 分别产生 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 自由基和氧 自由基 等 , 它们可以 将大多数吸附在 To 表面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 c 2 i2 o、 H 0, 2 也可以把无机污染物氧化或还原为无害物。
1 前 言
当半导体 T0 吸收的光能高于其禁带宽度的能 i2
17 年 , 92 日本学者 F jhm u si a和 H na i od…首 次在
{ a r 杂志上发表 了关于 T0 电极上光分解水生 N te u} i2
成 H 和 0 的论文, 2 2 接着 C r ae y等[ 又发现在近紫外 2 ] 光照射下纳米 T0 可使水 中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化合 i2 物多氯联苯实现完全脱氯 , 从此 To 光催化技术受到 i2 世界各国环境 能源研究者 的强烈关注。但 由于 T0 i, 的禁带宽度为 32V, .e 只有波长小 于 37 5m 的紫外 8 .n 光才能激发其催化活性 , 而在到达地面的太阳能中, 这 波段的能量尚不足 5 且 T0 量子效率最多不高 %, i2
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发光性能研究1.引言发光材料是一类在外界激发下能够发出可见光的材料,其在照明、显示、激光、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稀土元素作为一类特殊的元素,在发光材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2.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原子序数和复杂的能级结构,使其在发光材料中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能。
稀土元素常被用于制备荧光粉、磷光体、荧光玻璃等发光材料。
以镝、钬、铒、钆等为代表的稀土元素在不同的发光材料中展现出不同的发光行为,例如镝离子表现出红色荧光、钬离子表现出蓝色荧光等。
通过调控稀土元素的掺杂浓度、晶体结构等因素,可以实现针对性地调节发光颜色和发光强度,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3.稀土元素发光性能研究稀土元素发光性能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其在发光材料中的作用机制和性能表现的关键。
研究表明,稀土元素的发光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晶体结构、掺杂浓度、激发光源等。
例如,通过增加稀土元素的掺杂浓度,可以提高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和色纯度;通过选择合适的晶体结构,可以改善发光材料的光学性能;通过设计合适的激发光源,可以实现更高强度的发光效果。
此外,稀土元素的能级结构和跃迁规律也对发光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深入研究这些规律对于提升发光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4.稀土元素的应用案例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案例丰富多样,涉及照明、显示、激光等多个领域。
以镝为例,其在LED照明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主流。
镝离子作为红色荧光发射剂,可以实现LED的白光变色效果,提高照明品质;钆和铒等稀土元素在激光器件中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激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随着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5.结论稀土元素在发光材料中的应用及其发光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发光材料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稀土铕掺杂纳米发光薄膜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第22卷第3期2008年6月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 i cheng Nor m al College Vo l .22,No .3June,2008 稀土铕掺杂纳米发光薄膜的制备及性质研究曹铁平,李跃军(白城师范学院化学系,吉林白城137000) 摘要: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稀土离子Eu 3+掺杂的氧磷灰石稀土硅酸盐C a 2Y 8(Si O 4)6O 2/Eu 3+发光薄膜,研究表明,稀土离子Eu 3+在Ca 2Y 8(Si O 4)6O 2基质中占据低对称性格位6h (C s ),并以其特征的红光发射(5D 0-7F 2)为主。
关键词:稀土离子;掺杂;薄膜;发光中图分类号:O6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8)0320018204收稿日期:2007-11-23作者简介曹铁平(6———),女,白城师范学院化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纳米材料研究;李跃军(6———),男,白城师范学院化学系副教授。
1 引言氧磷灰石稀土硅酸盐是一种非常著名的基质,掺杂稀土离子铕可以制备出优良的红光材料,作为一种红色发光粉用于彩色电视、阴极射线管以及高压汞灯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
当用紫外光激发时其光致发光效率可以高达70%[1]。
一般说来,氧磷灰石稀土硅酸盐块材料发光粉是用固相法[2,3]制备的,而纳米颗粒可以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等来制备[4,5]。
我们利用Pechini 溶胶-凝胶法,以无机物为主要原料,制备了纳米发光薄膜,并对稀土离子Eu 3+在薄膜中的发光性质做了探讨。
2 实验部分将稀土氧化物按实验所需用量用HNO 3加热溶解,保持pH 值在2-3之间,冷却至室温后,加入一定量的乙醇和所需体积正硅酸乙酯,搅拌成均相,用自制的镀膜机以浸渍提拉法镀膜。
将膜在120℃干燥5小时,然后放于程序升温炉中以60℃/h 的升温速度升温至500℃保留2小时,预烧过的薄膜(Ca 2Y 7.2Eu 0.8(Si O 4)6O 2)以100℃/h 的升温速度烧结至所需温度(700℃-1100℃)并保留2小时。
磷灰石结构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磷灰石结构稀土发光材料研究进展马欣旭;周威;王心蕊【摘要】The rare earth luminescent materials with apatite structure were cho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patite materials in recent years were introduced. The advantages of apatite in structure,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explain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patite were cited. The lumin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apatite doped with rare earth ions were analyzed. The commonly used prepar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were summarized. The deficiency of apatite structure of rare earth luminescent materials was pointed out,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were discussed.%以磷灰石结构稀土发光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该种材料的研究情况,说明了磷灰石结构稀土发光材料在结构、理化性能上的优势,列举了不同种类的磷灰石基质,分析了磷灰石结构无机盐掺杂不同稀土离子的发光特点,总结了常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情况,指出了磷灰石结构稀土发光材料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8(046)005【总页数】4页(P12-14,20)【关键词】磷灰石;合成方法;发光特性【作者】马欣旭;周威;王心蕊【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北京 100048;北京工商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北京 100048;北京工商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北京 10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稀土发光材料由基质和激活剂组成,基质一般为无机盐类,激活剂为稀土元素,有时为了提高发光效率会加入稀土离子作为敏化剂,形成稀土离子间的能量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姓名:雷强强 学号:5901210080 班级:机电学院材成102班
中文摘要:稀土发光材料,具有荧光寿命较长,谱线强度较低、呈线状等特点,因而在照和明显示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同时,由于它们在近红外区的激光有许多可透过大气和光纤,从而在激光防伪,太阳能电池,测距和光通讯等方面获得应用。 论文主要围绕“稀土掺杂发光纳米材料纳米发展”开展研究工作。概述了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着重研究了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光谱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射光谱、发光强度、荧光寿命和浓度猝灭等方面。并对该类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及展望。 关键词: 纳米;稀土;发光材料 1.引言 纳米材料[1]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2] 应用前景及展望[3]
1.1纳米发展小史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实现根据人类意愿逐个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科技最早的梦想。
1991年,美国科学家成功地合成了碳纳米管,并发现其质量仅为同体积钢的1/6,强度却是钢的10倍,因此称之为超级纤维.这一纳米材料的发现标志人类对材料性能的发掘达到了新的高度。1999年,纳米产品的年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1.1.1什么是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通常被定义为组成相或晶粒结构控制在小于100nm的长度尺寸的材料,也可以说纳米材料的平均粒径或结构畴尺寸在100nm以下。纳米(nm)是长度单位,1纳米是10-9米(十亿分之一米),对宏观物质来说,纳米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不如,人的头发丝的直径一般为7000-8000nm,人体红细胞的直径一般为3000-5000nm,一般病毒的直径也在几十至几百纳米大小,金属的晶粒尺寸一般在微米量级;对于微观物质如原子、分子等以前用埃来表示,1埃相当于1个氢原子的直径,1纳米是10埃。
2.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简介 稀土元素具有一般元素所无法比拟的光谱学性质,使稀土发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发光、显示、光信息传递、太阳能光电转换、X射线影像、激光、闪烁体及飞点扫描等领域。据统计,稀土发光新材料中稀土的总用量不及稀土消耗量的4%,但其产值却占稀土市场总销售额的41%,是稀土行业最热门的行业[1]。 纳米稀土发光材料是指基质粒子尺寸在1~lOOnm的发光材料,对其研究始于最近几年由于纳米粒子本身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等,受这些结构特性的影响,将稀土发光材料纳米化无疑能在原有特性的基础上赋予一系列新的特性,将更有利于发现新的发光材料和新的特性。如当发光材料基质的颗粒尺寸小到纳米级范围内,其中掺杂的激活离子的发光和动力学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就会影响其光吸收、激发寿命、能量传递、发光量子效率和浓度猝灭等性质,从而其物理性质就会发生改变[2,3,4]。
2.1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除了半导体荧光材料以外,还有一类重要的稀土化合物荧光材料。这类材料的种类繁多、性能优异,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早期的纳米材料科学研究中,这类重要的应用光学材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最近考虑到此类稀土化合物纳米材料的优异特性及广泛的应用前景,才逐步开始对稀土化合物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能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关于稀土纳米氧化物的制备有不少文献[5,6]报道过。当然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不只是单一的氧化物, 包括Y3Al5O12、YSiO5、Y2SiO7、YVO4等多种,都是重要的荧光材料[8],因此,这类稀土纳米荧光材料的制备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对多元的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的合成。从理论上讲,稀土化合物纳米材料的能级结构与荧光特性是一个全新领域;从荧光机制来讲,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和半导体纳米荧光材料完全不同,它们从能量的传递机理到材料的发光中心都有很大区别。因此,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特性是令人很感兴趣的一个研究领域。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射波长、荧光寿命、发光效率以及猝灭浓度等与纳米微粒的粒径有关。这些现 象与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密切相关。
2.1.1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特性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物理性质1性能特点与常规的微米颗粒的发光材料相比,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颗粒尺度通常小于激发或发射光波的波长,因此光场在微粒范围内可以近似为均匀的,不存在对光波的限域作用引起的微腔效应,而且对超细颗粒而言,尺寸变小,其比表面积亦显著增加,产生大的表面态密度。这两方面都使纳米稀土发光材料产生一系列新奇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荧光寿命变化。纳米Y:O。:Eu3+的荧光寿命与微米Y:O。:Eu3+的比较[7],看到纳米化后荧光寿命明显延长。这是因为小颗粒粒径限制了Eu3+的能量转移过程,导致交叉驰豫过程不起作用。而用溶胶提拉法制备的Zn。SiO。:Mn2+纳米微晶薄膜中观察到Mn2+的荧光寿命缩短,与相同工艺条件下制得的Zn。SiO。:Mn2+粉末材料(2/tm)相比,Mn2+发光的寿命缩短了5个量级,这是由于表面缺陷增加引起的£7]。 (2)红外吸收带宽化。纳米Y:O。:Eu3+的红外谱Y—O吸收带宽化[8]的原因是:纳米粒子大的比表面导致了平均配位数下降,不饱和键和悬键增多,与常规材料大不相同,没有一个单一的,择优的键振动模,而存在一个较宽的键振动模的分布,在红外光场作用下它们对红外吸收的频率也就存在一个较宽的分布,这就导致了纳米粒子红外吸收带的宽化。 (3)光谱发生红移或蓝移。有时可以观察到纳米发光材料的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相对于粗颗粒发光材料呈现红移现象,其原因是:粒径减小的同时,颗粒内部的内应力会增加,这种压应力的增加使得能带结构的变化,电子波函数重叠加大,结果带隙、能级间距变窄,这就导致电子由低能级向高能级及半导体电子由价带到导带跃迁引起的光吸收带和吸收边发生红移[9]。而有时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会发生蓝移现象,如文献[53在对纳米Y。o。:Eu3+和纳米Y。A160。:(YAG):Ce3+的光谱研究中均发现了光谱蓝移现象,伴随着这些现象同时出现的是纳米Y:O。:Eu3+和纳米YAG:Eu3+的晶格畸变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纳米材料巨大的表面张力导致晶格畸变,并通过晶体场的作用产生光谱蓝移。 (4)浓度猝灭。纳米发光材料还存在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猝灭浓度的变化,如纳米Y。0。:Eu3+(20nm)比微米Y203:Eu3+的激活剂临界浓度高,纳米Y:O。:Eu3+中Eu3+的临界浓度为8mol%[10,11],这种现象说明纳米Y:O。:Eu3十颗粒间大的界面使能量传递速率降低,进而使得传递给淬灭中心的能量减少。
3.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及展望 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独特的性质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稀土发光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发光、显示、光信息传递、太阳能光电转换、X射线影像、激光、闪烁体等领域,是本世纪含CRT、FED和各种平板显示器的信息显示、人类医疗健康、照明光源、粒子探测和记录、光电子器件及农业、军事等领域中的支撑材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纳米量级的荧光粉颗粒能够显著改善阴极射线馆(CRT)和彩色等离子显示器(PDP)涂屏的均匀性,有助于提高显示清晰度。而场发射器件(FED)用的纳米级荧光粉与传统的FED荧光体相比,其所具有小的尺寸可以被低压电子完全渗透,从而使材料得以有效应用。同时由于纳米荧光粉的比表面积增大,发光颗粒数增加,从而可以减少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用量,致使成本降低,是照明灯和显示器涂屏的首选材料。此外,制备稀土离子掺杂的纳米材料还为发展和研究透明复合材料开辟了新途径。纳米粒子光散射小,可将其埋在无定型透明基质中,可望在激光和放大器上获得应用。4研究展望纳米稀土发光材料在研究中所显示的许多奇特性能,使它成为一类极有希望的新型发光材料。可以预期纳米稀土发光材料将在光电子学和光子学的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作更深入的研究。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由于对此类材料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开展的,现有的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深入研究。比如在纳 米颗粒中激活剂的分布、分凝问题;越过界面时能量传递机制的改变等等。 (2)表面修饰研究。纳米稀土发光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会影响到激活剂和缺陷在粒子的表面、界面和次级相间的分布,其表面缺陷是影响发光材料发光效率 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对表面修饰进行深入的研究。 (3)开发和探索纳米稀土发光材料制备新方法。将微波烧结技术和超声波分散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化学合成技术结合来制备纳米稀土发光材料是近来的发展趋 势之一。 [1]李建宇.稀土发光材料及应用I-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孙家跃.稀土发光材料[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洪广言.稀土产业与纳米科技口].稀土信息,2002,(5):5~9. [4]林映霞等.纳米发光材料的发展及研宄综述[J].山东化工,2004,(33):12-15. [5]李强,高濂等.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6]Williams D K,Bihari B,etal.Spectral hole burning in crys—talline Eu203 and Y203:Eu3+nanoparticles[J].PhysicsChemistry Bulletin,1998,102:916~920. [7]Tao Ye,Zhao Guiwen,etal.Combustion synthesis and photoluminesof nanocrstaltine Y203:Eu”phoshors[J].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1997,32(5):501~506. [8]谢平波,张慰萍等.纳米Zn2SiOd:Mn薄膜的Sol—Gel法制备和荧光性能[J].中国科技大学学报,1997。27(4):389~394. [9]邱关明,耿秀娟等.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光学特性及软化学 制备口].中国稀土学报,2003,21(2):109~114. [10]周永慧,林君等.纳米发光材料研究的若干进展[J].化 学研究与应用,2001,13(2):117~122. [11] 张慰萍,尹民等.稀土掺杂的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和发 光[J].发光学报。2000,21(4):314~319. English Title Advance in Study on Nanoscale Rare Earth Luminescent Materials Name:Leiqiangqiang. Student Number: 5901210080 Class: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