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_思念_的概念隐喻认知机制
论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

O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etaphor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作者: 王瑞昀[1];唐薇[1]
作者机构: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1620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0-13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隐喻;概念整合理论;文化
摘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贯穿于人类的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生活中。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隐喻意义的建构具有强大
的解释力。
论文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工作机制,揭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建构的解释力,诠释了文化对隐喻意义建构的影响。
体验·隐喻·人生--从现代汉语“人生”隐喻看概念隐喻的“多源”机制

体验隐喻人生--从现代汉语“人生”隐喻看概念隐喻的“多源”
机制
帖伊
【期刊名称】《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26)003
【摘要】从体验认知的视角,全面考察隐喻始源域“多源性”的认知理据。
通过
对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人生”隐喻始源域的分析,系统地归纳了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全方位的始源域类型,深入探究其“多源”映射背后的认知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隐喻聚焦和时代背景分别在内外两个层面上共同决定了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取喻的“多源性”。
【总页数】5页(P54-58)
【作者】帖伊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南宁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0
【相关文献】
1.“人生是一次艰难的旅程”--《林中之死》中人生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 [J], 吕
舒玲
2.莎剧中概念隐喻的运用与创新——以“人生”隐喻为例 [J], 陈洁;谢世坚
3.“人生是一次艰难的旅程”--《林中之死》中人生的概念隐喻认知解读 [J], 吕
舒玲
4.浅谈领导人生态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J], 丽那·赛力克; 兰杰
5.解析公路电影中的概念隐喻与人生困顿 [J], 赵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

过去我们对隐喻进行描写,就是在认定它就是隐 喻的基础上进行的。至于它为什么是隐喻,隐喻 的成因是什么,换句话说,隐喻的意义从何而来, 则很少论及,但现在国外许多学者却在集中研究 这个问题。
3、相互作用说(Interaction View):这种理论主 要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认为隐喻是两个语义项 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认为隐喻是把隐喻次项的 联想含义应用于隐喻的主项。从这个观点看,可以 认为隐喻创造相似性;相互作用不仅涉及到始源 和目标的名称,而且也涉及到它们的指称对象。创 造相似性的隐喻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它改变了 人们所熟悉的观察目标(所指对象)的角度,从而 创造了一个新的观察角度。所以创造相似性是一 个认知问题。
总体来说:
以上的理论主要是从语言结构方面讨论隐喻的成因, 其它学科的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主 要代表有Cohen,Gluckberg和Keysar。他们都是从 语义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把隐喻看作是各种各 样系统破坏语义规则的结果,即语义异常、语义破格。 另外,以Sreale 为代表的语用学家认为只从语义角度 出发而不考虑使用隐喻的语境,那就无法理解隐喻, 甚至无从确定某表达式是不是隐喻,所以他们提出语 用学的解释理论。Searle 在“隐喻”一文中提出八项 解释隐喻的原则,该文因此成为语用解释理论的重要 文献。
例如:争论是战争
隐喻 产生
他向我争论中的每个弱点发起进攻。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又叫空间隐喻,是通过空间方位概念如上下、内外、 前后、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 的隐喻。是以不断发生的经验为特点,以连接隐喻两部分的经验 为基础,连接动词“is”为隐喻句的一部分应被视为同时发生不同 经验的连接。例如:“多是向上”。这句隐喻基于同时发生的两 种不同的经验,物质数量的增加和物质水平的增长.
从模因论看隐喻的认知机制

二、隐喻与认 知
、
模 因论与模 因
模 因论 ( me c) 基 于 达 尔文 进 化 论 的 观 点 me t s i 是
来解 释 文化进化 规律 的一 种新理 论 , 图对 文化 具 试
有 传承 性 这 一 本质 特 征 加 以诠 释 。模 因论 产 生 以 来 ,引 起 了各 学 科 的广 泛 关 注 ,尤 其 在 西 方 学 术
版 的《 自私 的基 因}T eSls ee一 书 中首 次 提 (h efhG n) i
出 。其 定 义 的形成 分 两 阶段 : 一 阶段被 认 为是 文 前
要 的是 , 人类 有能 力将一 个 概念域 隐 喻性 地映 射到
另一 个概 念域 , 而建 立起 不 同概念 域之 间 的相互 从
一
2 — 8
嘶 f 纳 入 认 知 语 言 学 领 域 的 是 L kf 和 究 ao
隐 喻 的模 因 传 播 也 经 历 了这 样 的 阶 段 . .以
化模仿 单位 , 现为 曲调旋 律 、想法 思潮 、时髦 用 表 语 、 尚服饰 、 屋建 房 以及器 具 制造 等模 式 。随 时 搭
关 系 。可见 ,隐喻 不仅 是一种 语 言 现象 ,更是 一种
人类 的认 知现 象 。
着研究的深入 , 因后来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 模 位 ,是 存在 于大 脑 中的复制 因子 ( pia r,是一 r l t) e co
一
要 它 能 够 通 过 广 义 上 称 为 “ 仿 ” 过 程 而被 “ 模 的 复 制” ,它 就 可 以称 为模 因 了 ,比如 音 乐 曲调 、思想 观念 、 语 、 装式样 、陶器 的制 作 方式 或 建筑模 标 服 式等都 是不 同形式 的模 因。模 因一方 面在代 际之 间 纵 向传递 , 父母教 子女 学说 话和 儿 童模仿 成年 人 如 的行 为动作 等 , 另一 方 面也通 过 同代 人之 间的相 互 模仿 或借 助媒体 进行 横 向传播 ,如时 髦用 语 、发型 和 服饰等 。模 因在模 仿 的过程 中不 断复 制 , 入越 进
基本概念隐喻与诗歌隐喻——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诗歌隐喻的解读

( 山东 工商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山东 烟 台
240) 60 5
摘
要 : 知 语 言 学提 出概 念 隐喻 理论 , 为基 本 概 念 隐喻 是 人 类 组 织概 念 系统 的 基础 。 过 分析 基本 隐喻 与 认 认 通
诗 歌 隐喻 的 关 系 , 可知 后 者是 以 前 者 为基 础 展 开 的 , 其展 开途 径 表 现 为拓 展 对 应 关 系、 加 细 节 描 述 、 增 整合 多个 隐 喻 和 质 疑 常 规 隐喻 四 种 。
而读懂 诗人 的诗 心 呢? 比如 说 , 们在 品味李 商隐 的 我
“ 生 晓梦迷 蝴 蝶 ” , 庄 时 为什 么 我 们可 以感 知 诗人 是
在感 叹“ 生如 梦 ” 人 呢? 本 文将 从认 知语 言学 的角度 出发 ,尝试 利用概 念 隐喻理 论来解 答 两个 问题 :一是 为 什么普 通读 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 tei 。 就是说 , ohs ) 也 s 人们拥 有一些 基本 的意象 图示 ( g ce ) 例 如容 器 图示 、 分一 体 图示 、 i esh ma , ma 部 整 链 接图示 、 因一 果 图示 、 原 结 中心一 边缘 图示 等 。 而从 始
源域 到 目标 域 的 映射 不 能 改 变 这些 意 象 图示 的结
解其 作 品的 内涵 ;二是 诗人 是 怎样 利 用人人 都能 掌 握 的基本 隐喻 来构 建诗 歌 的 。
一
(I E I L Y) LF SA P A 为例 , 一个 隐喻映射都 包括 : 每 始源域 的空 缺被映 射到 目标域 的空 缺上 :在某
、
概念 隐喻 理论 : 内涵及其 主要 观点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1cff7c6650e52ea54189862.png)
《认知语言学隐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汉语颜色词的概念隐喻浅析]》摘要:与“红”相关的很多词也蕴含着好运和财富,如“红利”,“分红”,“红包”,“开门红”,“满堂红”,等等诸如此类,现在用与“红”相关的词用来指美丽的女性,诸如“红颜”,“红装”,“红袖”,“红粉佳人”等,颜色词“红”的隐喻用法大多跟喜庆积极的语义有关,而“黑”大多与消极词汇关联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
以前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渐认识到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用范畴化及原型理论浅析了颜色词“红”与“黑”的基本义和由人类认知结构及概念化所产生的词汇隐喻义。
一、引言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作为人类认知的一项重要体验,颜色词同我们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
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1987)指出,如同时间域,空间域和情感域一样,颜色域也是人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认知域之一。
但是,对颜色域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因素出发,如风俗习惯、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等,少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颜色域,尤其是从隐喻的角度来谈与颜色相关的词汇。
二、理论框架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大脑的经验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重现,是从人的真实经历中得来的,由此形成概念世界。
概念世界与真实世界不同,它为语义结构提供环境。
语义即是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
范畴化是人类思维、感知、行为和言语最基本的能力。
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所决定的;而有的成员比其他成员享有更多的共同性特征,被称为原型。
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经验的一种普遍的方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一个命题或意象图式模式从某一认知域投射到另一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就形成隐喻模式。
汉语新词新语形成的认知机制

第17卷第1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月V o l . 17 N o . 1 JO U R N A L OF C H O N G Q IN G JIA O T O N G U N IV E R S IT Y ( Social Sciences E d itio n ) F e b . 2017汉语新词新语形成的认知机制宋雨涵(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产物,新词新语的出现和大规模衍生与人的认知心理密不可 分。
研究发现,一般旧词出现新义或新词的出现多采用隐喻或转喻的心理认知手段,而词语的 大规模衍生则是非范畴化和范畴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新词新语;隐喻;转喻;范畴化;非范畴化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 -0297(2017)01 -0136 -05一、 弓I 言语言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产物,词汇是概念形 成的物质外壳。
词汇的消长变化是人类认知心理 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
进入21世纪,汉语 发展出现了诸多全新的特点,最明显的变化集中 于词汇上:新词数量激增,词语形式多样化,非双 音节词语增多,构词语素来源各异(如字母词、数 字词),造词方式更为丰富等。
其中,最引人注目 的是新词新语的大量出现。
以《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版)为例:较之第四版(2002年版), 第五版(2005年版)新增词语500多个,新增词条 6 000余条;第六版(2012年版)又增加单字600多 个,增收新词新语词条近3 000条,收新义400多 项。
十年之间,典范的汉语词典中有如此数量巨 大的词条增加,可见汉语新词数量的激变。
语言是如何选择各种不同形式来及时、准确、高效地表 达概念,进而体现人类认知结果的?研究发现,隐 喻认知、转喻认知以及范畴化都是重要的心理认 知依据。
二、 隐喻与转喻——新词新语形成的重 要认知基础(一)隐喻认知与新词新义形成与传统修辞学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同,认知语言学将隐喻视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应用研究

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应用研究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
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
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思念”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概念,这种抽象的概念往 往是难以直接“言传”的,基于表达的需要,根据概念隐喻的 理论,它往往需要藉以具体的概念域才能表达,因为具体的 概念是往往更容易为人们所感知、理解并因此更容易用于表 达,而这些具体的概念又是建立在人类体验的基础上,认知 语言学的“体验观”认为:“对身体(包括身体部位、感觉器官 等)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认识,主客体的互动, 在我们的概念系统形成过程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要理 解、表达“思念”这个抽象的情感概念系统,我们需要指出其 具体感知的源域,笔者把概念源域总结归纳如下:
1.思念是力。例如:在一种强烈的忏悔和思念驱使下,我 决定寻找吴强。(《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作者简介]司哲,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2009 级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语法和认知语言学。
29
2011.9
语 文 学 刊
语言文字修辞
因为驱使需要一种力量,只有当使用“力”作为源域,才 能理解“思念”这个目标域,也才能有“驱使”的隐喻搭配。
2011.9
30
语 文 学 刊
蓝天上的白云。(歌曲《思念》) 有时候“思念”是某种物品。例如: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
式,珍藏起自己的思念。 信封里满装着思念。 只有这些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的思念。 堆积所有对你的思念,把思念推进黑暗的房间。(蔡健
雅,歌曲《思念》) (4)有时候思念又被具体化为某项实在的自然物或者某
种人造物体。 思念是山。例如:我在爱的思念之巅。(至上励合,歌曲
2.思念是液体。例如:冲淡了他的思念,思念将我淹没。 (黄舒骏,歌曲《思念进行曲》)
海峡两岸同胞相隔多年,彼此的思念浓得化都化不开。 思念是湖幽幽的清水。(黄莺莺,歌曲《总是思念》) 因为思念的汹涌,它被冲洗得如此清滑净透。 用具体的“液体”作为源域,才能理解“思念”是清水,能 将人淹没,能浓得化不开。 3.思念是味觉。例如:工作辛苦在其次,主要是思念亲人 之苦。 陈维高忍不住心里甜蜜的思念,熬煎不住。 思念苦,断念更苦。 思念是我藏在心里美丽的滋味。(刘若英,歌曲《思念》) 用人体的味觉的“苦”与“思念”的相似性,才能表达出因 为思念而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 4.思念是触觉。例如:思念之痛,刻骨铭心。 5.思念是人。例如:12 日的北京,思念在如丝般的细雨中 走来走去,传递所有思念的眼神。(吴炜《思念风筝》) 只有“人”才能“走来走去”,才能有眼神,所以用“人”的 隐喻来实现这一表达。 6.思念是容器。例如:使观众沉浸在对祖国和故乡的思念 之中。 陷入无尽的悔恨与思念之中。 薄宁深深地沉浸在丰富的思念中。 昙花一现的无花果在我日后对外公的思念里越来越具 有字面上的文学意味。 这里把“思念”当作一个有边界的容器,才可能有内外之 分,才有在“思念之中”这一说法。 7.思念是伤口。例如:却抚不平对故国的思念,对亲人的 牵挂。 思念的痛像冰雪,无情打在我身上。 见不到你的时候,有时我也会想起你。但那绝不是撕心 裂肺的思念。 把“思念”当作一种伤口来理解,才会有如上这些隐喻表 达。而现实生活中,因为思念而带来的种种思想、精神上的负 担也强烈表现为“伤口”的感觉。 8.思念是病。例如:思念没有解药怀念无路可逃。(歌曲 《思念》) 思念让我弱不禁风,思念让我病若恹恹。(黄舒骏《思念 进行曲》) 救不了的思念脑海混沌成一片。(高明骏,歌曲《思念》) 9.除了把“思念”用以上具体的概念域表达,有时候还把 “思念”作为一个实体来处理表达:把“思念”当作实体来理
语文学刊
汉语“思念”的概念隐喻认知机制
○司 哲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本文在对汉语“思念”语料统计归纳基础上,得出汉语“思念”目标域表达来源的九大“源
域”,概括出汉语“思念”的隐喻认知机制,从汉语语料上证明了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类体验基础上的理论
假设。
[关键词] 概念隐喻;思念 ;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H 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1)09-0029-02
一、概念隐喻和情感隐喻的研究
概念隐喻理论是 1980 年语言学家 lakoff 和哲学家 John- son 在合著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 提出来的,书中认为“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语言 中,而且在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人类藉以思考和行动的概 念系统从根本上讲都是隐喻性的”。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概念 隐喻理论的建立,lakoff 和 Johnson 通过对一些语言表达的归 纳,发现 Argument(争论)这个概念可以构成“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 这样一个概念隐喻。如 ARGUMENT IS WAR 可以由一组隐喻表现出来。
《思念之巅》) 思念是植物。例如:大爷把嫩绿的秧苗插进了田里,潮湿
的土地上思念与绿色的希望一起蔓延。 思念是船。例如:浪花褪尽了孤单,思念靠在彼岸。(隋
子,歌曲《思念》)
结语
基于 Lakoff 等人的概念隐喻理论,我们从如上归纳概括 中可以看出来,抽象目标域“思念”借助于来自九大类具体的 源域的投射得以表达。而这九大类源域都是人体体验的产 物,因为不论是味觉、触觉还是具体的容器以及实在的实体, 都是可以通过身体直接体验感知,与人的感官感觉密切相 关,表现为具体的、为人类所熟悉的概念系统。基于这些源域 和目标域之间的某种内在相似性,经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 射,藉以表达“思念”这一抽象的情感。而通过本文对“思念” 的隐喻认知机制的揭示也再次在汉语语言材料中证明人们 正是“通过具体的身体体验来表达抽象的、复杂的概念结构 的”这一假设在语言表达层面的客观存在。
He attacke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is criticisms are right on target. 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 I have never won an argument with him. 如上的隐喻搭配论证了“争论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的 真实性,而同样的汉语中“唇枪舌剑”“争论的火药味很浓” “我方学生把对方驳得体无完肤”也可以佐证这一概念隐喻。 Lakoff 和 Johnson 把概念隐喻分为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 隐喻,认为概念隐喻是跨域投射,是用一个具体的概念域来 表达一个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域,使用源域的经验来说明目 标域的概念。而把情感隐喻作为研究对象也始于 Lakoff 和 Johnson(1980)。其后的 Kovecses(1990,1991,2000)、Matsuki (1995)、Yu (1998) 等对英语和跨语言情感概念作了大量研 究。事实证明用概念隐喻的理论来说明情感隐喻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华新,吴恩峰.论汉语“人生”的隐喻认知机制[J].语言与认
知研究,2008. [3]Lakoff,George.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解,往往有如下特点: (1)思念是有落差的(即“思念”是有高度的实体)。 例如:里根不仅会被那些熟识他的人及他曾为之服务并
深爱着的美国深深思念。 (2)思念是有长度的实体。 例如:月光里思念绵长。 (3)思念是有三维特征的实体。例如:你把思念和希望全
都装进我行囊。(哈孜肯,歌曲《思念》) 有时候“思念”是会飞的实体。例如:她的思念飞入云霄。
二、写作缘由和语料来源
通过文献检索,笔者发现对于情感隐喻的研究目前仅局 限于“喜悦、愤怒、恐惧、悲伤”四种基本情感,其理据性是基 于普通心理学的分类,即普通心理学把人类的情感体验分为
上述最基本、最原始的四种情感范畴,面对着现有的大量重 复的有关“四情感”的隐喻论文,笔者认为对于情感隐喻的研 究不应该仅仅止步于此,有必要对人类具体而丰富的情感现 象进一步研究,把其背后隐藏的隐喻机制挖掘出来。中国传 统的说法有“七情六欲”说,这七情指的是“喜、怒、哀、乐、忧、 思、恐”,当前对“思”的研究尚不存在,而中国这个古老的诗 歌国度里就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 最相思”的佳句,有关思念的隐喻深入人心。正是基于这种考 虑,本文笔者拟对“思念”这种情感现象在语言中的隐喻表达 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出其中的隐喻认知机制。本文的语料来 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 com)为检索来源。CCL 的语料检索现代汉语中“思念”字符得 到出现“思念”的语句共 1873 条。而由于歌词为了细腻而丰 富的情感表达的需要, 个检索结 果,随机抽取了 50 个作为本文的语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