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爱莲说》习题及答案

古文《爱莲说》习题及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选自《》,作者,他是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的开山鼻祖,后人称他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笔下的君子不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鄙贪图富贵,不追名遂利。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君子”和“小人”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君子小人

4、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5、请从文中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完整地抄下来。

6、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7、作者在歌颂莲花时几次提到菊花、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8、《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9、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0、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周公元集,周敦颐,宋,宋明理学,濂溪先生

2、多洗树立亲近而不庄重

3、坦荡荡长戚戚(或胸怀坦荡;心怀叵测。)

4、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

7、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的高洁品质。

8、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9、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0、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爱莲说》简答题带答案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班级:姓名: 课内简答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次月考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 9.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②亭亭净植 .. 10.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2、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13、《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的品质 14、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 15、文章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 16、默写《沁园春●雪》 17、默写《孤雁》 、默写《赠荷花》 、默写《白莲》

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

爱莲说习题+答案!超全!!

《爱莲说》浏览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1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1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2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2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2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2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2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爱莲说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 一、阅读短文,完成下列习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 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古文《爱莲说》习题及答案

古文《爱莲说》习题及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选自《》,作者,他是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的开山鼻祖,后人称他为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 (3)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笔下的君子不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鄙贪图富贵,不追名遂利。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君子”和“小人”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君子小人 4、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5、请从文中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完整地抄下来。 6、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7、作者在歌颂莲花时几次提到菊花、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8、《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9、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10、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

1、周公元集,周敦颐,宋,宋明理学,濂溪先生 2、多洗树立亲近而不庄重 3、坦荡荡长戚戚(或胸怀坦荡;心怀叵测。) 4、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 7、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的高洁品质。 8、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9、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10、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______,也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 体,其作者是 ___ (时代)的 _____ (人名),本文选自《_____》。 2.本文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 的写作方法,以莲喻人,通过对_________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德,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字词解释 1、可爱 ..:()()()() 2、晋陶渊明独.爱菊:()..者甚蕃 3、自.李唐来:()()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濯.清涟而不妖.∶()()() 6、不蔓.不枝.:()() 7、香远.益清 ..:()()() 8、亭亭净植 ..:()()() 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0、予谓.菊,花之隐逸者:()() 11、陶后鲜.有闻.:()() 12、宜乎众.矣:()()13、水陆草木之.花:()1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6、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提示用原文句子填空 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有名的家。 2、《爱莲说》的构造,我们能够归纳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衬托,即以为莲的总衬托,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种类,即以写三栽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顶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狼狈为奸,又不高慢自傲的句子是: ,。 4、比喻君子通畅事理,行为方正,美誉远扬的句子是:,,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隆重而又令人敬重的句子是:,,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归纳莲的尊贵质量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绘莲花,为何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誉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肮脏世风狼狈为奸,但并 不高慢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如何对待这两种 看法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我们称这类写法为:。 11、《爱莲说》作者经过描绘莲的形象,给予莲以美好的质量,从而以花喻人,揭露作者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质量 12、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对照阅读 ( 一 ) 阅读选文,回答以下问题 [ 甲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偏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偏爱莲 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荣华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节 选 自周敦颐《爱莲说》) [ 乙 ] 自荷钱 ① 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 ② 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 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 ③ 成花,娇姿欲滴,后先接踵;乃花中既谢, 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 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幽香,荷花之异馥 ④ ,避暑而暑为之退, 乘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 叶,零散尴尬,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 ⑤ 者也,无一时一 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 说明 ] 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 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说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 2 分) ⑴不蔓不枝 ( ) ⑵陶后鲜 有闻( ) .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 ⑷此皆言其可 目者也( ) . . 2.以下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2 分) A .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溪深而鱼肥 C .乃记之而去 D .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4 分) ⑴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3 分) 甲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叹之情,但赞叹和喜爱的 原由有所不一样,请用简短的语言剖析。( 3 分) (二 )阅读选文,回答以下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偏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

爱莲说古文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古文阅读附答案爱莲说古文阅读附答案「篇一」 《爱莲说》,回答问题。(1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4分) ①出淤泥而不染()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③亭亭净植()④陶后鲜有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周敦颐喜欢莲的淡雅高洁,你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理由不少于20个字)(3分) 答案 【小题1】①沾染(污秽)②亲近而不庄重③树立④少 【小题1】①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②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学生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理由充分,文通句顺即可。

爱莲说古文阅读附答案「篇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陶渊明的“独爱菊”与周敦颐的“爱莲”分别表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谁?(4分) 【小题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益:更,更加。②亵:亲近而不庄重。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小题1】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评分:意思对即可。每题2分,共4分。 【小题1】陶渊明的“爱菊”表达的是一种看不惯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避世做隐士的人生态度,而周敦颐是一种不追逐功名富贵,不趋炎附势,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用自己美好的品格来影响他人。对比来看,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比较消极,而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也可欣赏陶渊明,自圆其说即可。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 一、课内阅读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初,权谓.吕蒙曰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D.晋陶渊明独爱.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 B.自.李唐来公亦以此自.矜 C.花之君子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石兽并沉焉.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高尚品质,其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阿,豁达大度。 C.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出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作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之情,以及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周敦顾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其蕃.(繁)B.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C.香远益.清(更加)D.亭亭净植.(耸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共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 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道理。 B.作者开篇从历史背景、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C.本文的写作特点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句散句相间。D.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尚,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8.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莲说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0.【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答案; 7.(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等待;等 8.莲,是花中的君子。 9.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1.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爱莲说阅读答案2 阅读下列古文,完成下面题目(16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3 分)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 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3】下列句中划线字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2分)A.香远益清益习其声(《黔之驴》);B.亭亭净植上植果子松数棵(《于园》)C.水陆草木之花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小题4】给文中加线的句子用“/”划分节奏。(画5处)(3分)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题5】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篇一」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2】.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小题3】.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答: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 【小题1】D 【小题1】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小题1】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小题1】C 【小题1】(1)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2)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爱莲说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篇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②逸致:情趣。③迨:及,等到。(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1.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濯清涟而不妖() (2)日上日妍()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噫(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 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林则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下面是一些关于《爱莲说》的练习题及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1. 《爱莲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答案:林则徐。 2.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莲花。 3. 诗中的“芙蓉帐暖度春宵”是用来形容什么? 答案:用来形容莲花的美丽和清新。 4. 诗中的“莲花何处发清香”是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莲花香气的好奇。 5. 诗中的“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之美的赞叹,认为世间的艺术家无法用画笔描绘出莲花的完美之处。 6. 诗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想象和对莲花美丽形态的向往。 7. 诗中的“春风拂槛露华浓”是用来形容什么? 答案:用来形容莲花在春风中散发出的芬芳。 8. 诗中的“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珍贵和稀有之处,认为要欣赏到莲花的美丽,需要

有特殊的机缘和条件。 9. 诗中的“谢却海棠飞尽絮,无辞,无赋”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认为莲花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赋诗来衬托,它本身就是最美的存在。 10. 诗中的“一片丹心向阳开”是什么意思?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莲花的品质的称赞,认为莲花在阳光下绽放,象征着纯洁和坚强。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及答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爱莲说》这首诗。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莲花作为一种纯洁、坚强的象征,给人以启示和感悟。希望通过这些练习题及答案的学习,读者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并从中汲取到一些精神上的力量和启示。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 )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A.水陆草木之.花B.无文案之.劳形C.当求之.于上流D.然则天下之.事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出污泥而不染”这一人生境域的知道。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

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C.出.污泥而不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中通外直.系向牛头充炭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知道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行,从而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之情。 B.文章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音节和谐、顿挫有致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管,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D.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4)下列链接资料与原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作扼要分析。【链接资料】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好像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当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①楚之逐臣:屈原。屈原在《离骚》里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①薄丛;贫瘠的丛林。①不见:不被人知道。①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发挥自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众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爱莲说》同步配套练习含答案

《爱莲说》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1.《爱莲说》选自______,作者______是______时期哲学家。 2.请按提示默写填空 (1)《爱莲说》以花喻人,托物言志。“______,______”表现莲花的纯洁质朴,喻君子的洁身自好;“______,______”呈现莲花的体态正值,喻君子的行为方正; “______,______,______”反映莲花的端庄美好,喻君子的志洁行廉。 (2)全文主旨句是______。 (3)语含讥讽,表现对世俗鄙夷之情的句子是______。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是______,______。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 (1)《爱莲说》作者______,字______,号______,谥元,故又称______,______(朝代)哲学家。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既可以______事物,又可以______,偏重于______,“爱莲说”就是______。 (3)课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手法,通过对莲的______和______的描写,赞美了______,委婉地批判了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5.重点虚词理解 而水陆草木之花:______ 出于泥而不染: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 濯清涟而不妖:______ 花之隐逸者也:______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 之花之富贵者也:______ 花之君子者也:______ 菊之爱:______ 莲之爱:______ 牡丹之爱:______。 6.学了本文后,你对“说”这种文体了解了多少? 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0分) 7.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水陆草木之花 B. 莲,花之君子者也 C.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下列对文章《爱莲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爱莲”是喜爱莲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用来说明、记述事 物,又可以发表议论。 B. 这篇短文,采用衬托、夸张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