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阅读训练题答案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阅读答案1四、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共16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到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注释】①群葩(pā):百花。
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
②芙蕖:荷花的别称。
③妍:美丽。
④迨至:等到。
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花。
⑤资:资财,这里指享受。
⑥目:观赏。
16.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3分)(1)陶渊明独爱菊 (2)香远益清(3)陶后鲜有闻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9.甲文和乙文作者喜欢莲(荷花)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爱莲说阅读答案

爱莲说阅读答案爱莲说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1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
②薄丛:贫瘠的丛林。
③不见:不被人知道。
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2分)A.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植:种植C.自古人知贵兰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殊:相同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清风过之B.濯清涟而不妖雪霜凌厉而见杀C.花之隐逸者也来岁不改其性也D.同予者何人不见是而无闷者也1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1.【乙】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堪称君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分)答案:8.A9.D10.(1)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七下语文《爱莲说》精选题及答案

《爱莲说》精选题及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不蔓.不枝蔓:__________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4)宜.乎众矣宜: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从哪些方面对莲的形象进行了描绘?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例分析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16分)1、(4分)(1)名词用作动词,横生藤蔓(2)亲近而不庄重(3)少(4)应当2、(4分)(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共11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为:(2)宜:2、翻译下列语句。
(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3分)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2分)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2分)答案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3、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答。
4、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理解文段内容,再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句子即可。
5、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专题《爱莲说》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爱莲说》阅读真题一、课内阅读(一)(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1)只。
(2)亲近而不庄重。
(3)听说。
(4)应当。
2.C 3.(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1.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独:只;(2)句意: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亵:亲近而不庄重;(3)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闻:听说;(4)句意:当然人数众多了。
宜:当然。
2.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之:结构助词,的;D.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爱莲说》阅读答案1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周敦颐,字,号,北宋哲学家。
(1分)小题2:.解释划线词语。
(2分)①可爱者甚蕃()②宜乎众矣()③陶后鲜有闻()④不可亵玩焉()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并赋予君子哪些品格?(4分)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小题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3分)参考答案:小题1:茂叔濂溪小题1:多应当少轻慢小题1: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小题1: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批判和讽刺。
小题1:(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
中考文言文阅读《爱莲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爱莲说》专项训练附答案(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分)(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4.《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二)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D.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3.对《爱莲说》肉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D.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可远观而不可褻玩焉。
(2分)(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三)【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有删改)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文言实词。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一」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1—7题。
(21分)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原文略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可爱者甚蕃(pān )B.出淤泥而不染(xū)C.濯清涟而不妖(zhū)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4 分)(l)香远益清益: (2)不蔓不枝蔓:(3)陶后鲜有闻鲜: (4)宜乎众矣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l)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2 分)5.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2分)6.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2分)7.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长垣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
(3分)二、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5分)【甲】《爱莲说》原文略【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9.《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
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2分)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10.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爱莲说周敦颐(八上)【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爱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兔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
对于莲花的爱好,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主要内容】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典型例题】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想相同的项是(
)【益】益慕圣贤之道
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
曾益其所不能【清】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清荣峻茂
回清倒影【净】风烟俱净
亭亭净植【宜】诚宜开张圣听
宜乎众矣1: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②说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2.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答: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
《爱莲说》阅读训练题答案 4.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答:(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
)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
嬴得花中美誉。
等等。
6.《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答: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7.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
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
)8、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姿质美好。
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婉曲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3、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
特点?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样的品格?答:庄重而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君子应是品德高尚的人7、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目的是:委婉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8、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3分)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爱莲说》阅读训练题答案 9、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表达自已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10、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11、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4、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15、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6、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7、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18、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9、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20、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21、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爱莲说》阅读训练题答案 22、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23、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2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25、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26、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27、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