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胺丁醇片对于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分析

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析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
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6名结核性脑膜炎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对照组仍然使用传统的临床抗结核治疗方法,探究组在传统治疗方式上加以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儿童体内的脑脊液情况(包括蛋白质、白细胞、糖、氯化物)。
结果:两组儿童的病况均有所改善,但探究组儿童治疗后的脑脊液中的糖和氯化物高于对照组,而蛋白质和白细胞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奈唑胺可以有效运用于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利奈唑胺;结核性脑膜炎;儿童在2021年的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显示,2020年全球结核病新增990万,儿童(年龄小于15岁)占罹患结核病总数的11%,目前中国结核病发病率位居全球高发病国家中第二位[1]。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中的顽固重症,治疗中常伴随着致死高风险和其他后遗症,对于儿童来说,该病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
目前的临床治疗以异烟肼、吡嗪酰胺、利福平和乙胺丁醇四类药物为主,而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推荐的药物剂量使用后无法使脑脊液浓度恢复到有效的标准,治疗见效缓慢[2]。
利奈唑胺在脑膜中的通透性要高于其他四类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
因此,本文研究了利奈唑胺对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具体研究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结核性脑膜炎儿童74例,均符合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患儿年龄均为15岁以下。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两组各37例,对照组男童17例,女童20例,平均年龄(5.63±2.42)岁,探究组男童18例,女童19例,平均年龄(5.75±2.13)岁。
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儿和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也给予批准肯定。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使用异烟肼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636,0.1g/片)、利福平胶囊(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2466,0.15g/粒)、吡嗪酰胺片(成都锦华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51020877,0.25g/片)、盐酸乙胺丁醇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602,0.25g/片)。
结核性脑膜炎78例临床分析

结核性脑膜炎78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主要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7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6±22)d,54例(69.2%)痊愈,9例(11.5%)遗留不同程度肢体后遗症,视听觉障碍3例(3.8%),癫痫4例(5.1%),死亡8例(10.3%)。
结论影响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的因素很多,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重要,早期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及开始治疗的方案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治疗;预后[中图分类号] r529.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6-195-02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或直接途径侵入蛛网膜下腔隙,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神经、脑实质、脑血管和脊髓的疾病,结脑是最严重的结核病[1],临床症状严重,死亡率高,后遗症多,治疗较困难,疗效不甚理想,早期诊断和治疗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关键。
本科2006年8月~2012年2月共收治结脑78例,临床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78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5~78岁,20岁以下青少年24例(30.8%),其中10岁以下儿童16例(20.5%),21岁~60岁27例(34.6%),60岁以上老年人27例(34.6%)。
1.2 临床表现表现为头痛者63例(80.8%),呕吐58例(74.4%),脑膜刺激征阳性46例(59.0%),意识障碍35例(44.9%),精神异常7例(9.0%),眩晕5例(6.4%),局灶性损害体征16例(20.5%),合并肺结核26例(33.3%),其中ⅱ型18例(23.1%),ⅲ型8例(10.3%),结核性胸膜炎11例(14.1%),颈淋巴结结核6例(7.7%),肾结核2例(2.6%),肠结核1例(1.3%);74例(94.9%)有低热,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
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与HRZE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

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与HRZE方案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与HRZE方案治疗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自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7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纳入研究。
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6例。
参照组行莫西沙星联合HRZE方案进行治疗,实验组加用利奈唑胺治疗。
比较两组的脑脊液指标及不良反应。
结果:实验组脑脊液指标中脑脊液压力、葡萄糖、蛋白定量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均优于参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比较(P>0.05)。
结论: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与HRZE方案治疗能够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指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利奈唑胺;莫西沙星;HRZE方案;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指标;不良反应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的一种类型,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涉及脑膜(脑和脊髓周围的保护层)[1]。
它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和智力缺陷。
结核菌进入人体后,感染可从肺部开始,然后通过淋巴或血液系统传播到其他部位,包括脑脊液和脑膜。
HRZE方案是一种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标准治疗方案,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的方案[2]。
HRZE方案包含四种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
一般情况下HRZE方案为基础治疗方案,后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加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为进一步改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预后,本文特研究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用利奈唑胺联合莫西沙星与HRZE方案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将我院自2021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7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纳入研究。
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6例。
实验组男女之比为19:17。
年龄21~67岁,均值为(45.33±5.16)岁。
参照组男女之比为20:18。
年龄22~70岁,均值为(45.62±5.91)岁。
结核性脑膜炎4例临床及治疗论文

结核性脑膜炎4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结核性脑膜炎;临床分析;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液循环或直接途径侵入蛛网膜下间隙,影响软脑膜,蛛网膜,进而累及脑神经、脑实质、脑血管和脊髓的疾病。
临床常见4种类型,即:脑膜炎型、脑内结核瘤型、脊髓型和混合型。
由于本病侵犯的解剖部位的重要性和病理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结脑是最严重的结核病。
回顾我院近来(2011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临床诊治及疗效分析,现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例1:患者,女性,34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半年,加重伴气喘发热一月”入院,入院诊断:血型播散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低氧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入院给予抗痨抗感染,及保肝及营养支持治疗。
查胸部ct(2011—12—01)发现两肺弥漫性分布微小结节影,部分边界欠清,左侧胸腔少量弧形水样密度影。
左肺见斑片结节及条索状影。
腹部b超(2011—12—01)提示腹腔少量积液,肝大,肝区回声粗,脾大,胆囊壁水肿增厚。
痰集菌2次(+),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左氧氟沙星抗痨治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及保肝及营养支持治疗。
病程中患者出现头痛,头颅ct提示右侧顶叶片状低密度灶,行腰穿检查,脑脊液细胞血分类提示:白细胞205/ul,红细胞800/ul,分类:中性粒细胞25%,淋巴细胞66%,单核细胞8%,浆细胞1%。
提示:重度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淋巴细胞为主,未查见隐球菌,查见大量红细胞,未及吞噬细胞。
脑脊液生化:ada37u/l,氯109.6mmol/l,ldh142u/l,葡萄糖1.0mmol/l,总蛋白3.567mg/l。
脑脊液集菌(—),脑脊液无菌生长。
脑脊液病理见炎细胞,未见肿瘤细胞。
予以herz抗痨,加用激素及加强脱水治疗,并予舒血宁改善微循环。
后患者头痛有好转,患者病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又加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加强保肝治疗,经上述治疗,患者一般情况改善,复查脑脊液脑压及常规生化正常。
盐酸乙胺丁醇片说明书

核准日期:修改日期:盐酸乙胺丁醇片说明书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药品名称】通用名称:盐酸乙胺丁醇片英文名:Ethambutol Hydrochloride Tablets汉语拼音:YanSuan Yi’AnDingChun Pian【成份】本品主要成份:盐酸乙胺丁醇化学名:{2R,2[S-(R*,R*)]-R}-(+)2, 2’-(1,2-乙二基二亚氨基)-双-1-丁醇二盐酸盐结构式:分子式:C10H24N2O2·2HCl分子量:227.23【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应症】适用于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治疗结核杆菌所致的肺结核。
亦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及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的治疗。
【规格】0.25g【用法用量】1.成人常用量与其他抗结核药合用,结核初治,按体重15mg/kg,每日一次顿服;或每次口服25~30mg/kg,最高2.5g(10片),每周3次;或50mg/kg,最高2.5g(10片),每周2次。
结核复治,按体重25mg/kg,每日一次顿服,连续60天,继以按体重15mg/kg,每日一次顿服。
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每日15~25mg/kg,一次顿服。
2.小儿常用量13岁以下不宜应用本品;13岁以上儿童用量与成人相同。
【不良反应】1. 盐酸乙胺丁醇可能引起由视神经炎而导致的视力下降,包括不可逆失明。
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病变包括视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表现为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视力下降、暗点、色盲、视觉缺陷。
在未诊断出视神经炎或球后视神经炎的患者中也报道出现过上述症状。
患者一旦出现任何视力的变化,需立即向医生报告。
视力的改变可能是单侧或双侧的,因此必须进行每只眼睛单独检查以及双眼同时检查。
在开始使用盐酸乙胺丁醇治疗之前应该进行视力检查,并在给药期间定期检查。
如果患者的每日剂量超过15mg/kg,则应每月进行视力检查。
如果仔细评估后,确认了视力改变的幅度,并且未找到其他原因,应停止使用盐酸乙胺丁醇并对患者进行更为频繁的评估。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8例诊治观察论文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8例诊治分析观察【摘要】结核性脑膜炎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发病,早期合理诊治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能及早清除炎性渗出物,减少对脑膜的刺激,并能快速降低颅高压,缓解临床症状;减轻脑膜粘连,改善脑脊液循环和回吸收,有效减轻脑积水,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常规治疗;置换脑脊液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有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血管病性疾病,近年来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原因不是很清除,估计与环境污染可能有关。
典型的病例诊断比较容易,但是不典型的病例很多,如果耽误治疗,引起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影响病人的生命;近年来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4月间我院病房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8例病历资料,男30例,女28例,年龄13-52岁,临床表现:早期一般起病缓慢,在原有结核病基础上,出现性情改变;中期主要为脑膜为及颅内压增高表现;晚期出现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常有代谢性酸中毒、脑性失铁钠综合征、低钾积压症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治疗方法2.1常规治疗静脉滴注异烟肼、肌注链霉素、对过敏者改口服乙胺丁醇、同时口服吡嗪酰胺;对合并颅内压增高者予脱水降颅压,对高热、抽搐等予对症处理、酌情使用促醒剂、脑细胞活化剂、维生素,加强营养支持。
2.2置换脑脊液在鞘内抽出脑脊液5-10ml弃掉,再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置换液,如此重复3-5次,每周进行2-3次,直至脑脊液化验结果正常;对颅内压力特别高者,用20ml空针抽取20ml生理盐水接腰穿针尾,缓慢回抽1-2ml,再缓慢推入1-2ml,如此反复多次,再换取生理盐水重复进行置换;严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每次脑脊液均送检常规、生化。
3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入选的58例患者,85%的患者基本治愈,经ct复检,患者临床主要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好转,脑脊液化验正常;15%的患者好转,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体征好转,脑脊液压力正常,白细胞计数<0.1×109/l,蛋白<1.0g/l,本组无死亡病例。
乙胺丁醇片的作用与功效

乙胺丁醇片的作用与功效
乙胺丁醇片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缓解和治疗以下症状和疾病:
1. 神经性和功能性胃肠紊乱:乙胺丁醇片可以减少胃肠道的紧张和痉挛,缓解胃部不适、腹痛、胀气等症状,使胃肠道更加平稳。
2. 消化系统疾病:乙胺丁醇片可以用于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和抑制胃肠动力,促进溃疡的愈合,并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3. 胆道疾病:乙胺丁醇片可以通过促进胆道的收缩,缓解胆囊痉挛和胆道扩张等症状,对胆囊炎、胆结石、胆管炎等胆道疾病有治疗作用。
4. 小肠综合征:乙胺丁醇片可以减少小肠的运动和蠕动,减轻小肠痉挛和疼痛,对小肠综合征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 种种痉挛病灶:乙胺丁醇片还可以用于缓解其他疾病引起的痉挛症状,如子宫颈扩张不全、假宫缩等。
需要注意的是,乙胺丁醇片具有一定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医嘱,不可随意超量使用。
同时,乙胺丁醇片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口干、便秘、头晕、皮疹等,如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结核性脑膜炎85例治疗论文

结核性脑膜炎85例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疗水平。
方法:对我院内科收住院的8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85例患者治愈39例(45.9%),43例好转(50.6%),3例死亡(3.5%)。
结论: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治疗分析【中图分类号】r5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39-01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由结核杆菌侵及蛛网膜下腔而导致的脑膜结核性炎症改变,常引起软脑膜、蛛网膜、脑实质以及脑血管发生病变[1],是神经系统结核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类型,也是预后最严重的肺外结核病。
一旦用药不及时,常会导致患者死亡。
故对结脑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是争取良好预后的重要保证。
我院自2001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5例,通过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资料85例病例均为我院自2001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21~76岁,平均47.5岁。
病程1天~3个月,早期(≤7天)34例(40%),中期(8~29天)41例(48.2%),晚期(≥30天)11例(12.9%)。
合并颅外结核30例(35.3%),包括肺结核27例,颈部淋巴结核2例,脊柱结核1例。
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30天,随访观察时间≥1年。
病例纳入标准:有颅内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脑脊液检测结果可发现结核菌或合并有肺结核,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血、脑脊液经一般细菌及恶性肿瘤的细胞学检查结果均为阴性。
1.2 临床表现:头痛、头晕69例,发热75例,恶心、呕吐48例,肢体瘫痪11例,昏迷3例,颈项强直6例,颅神经损害2例,克氏征(+)34例,布氏征(+)31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胺丁醇片对于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
2018-07-02T14:32:08.0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上第7期 作者: 姜吟
[导读] 乙胺丁醇片联合利福平胶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起效快,疗效好。
黑龙江省伊春市中心医院,
153000
摘要:目的
:观察乙胺丁醇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方法:将3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采
用利福平胶囊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乙胺丁醇联合利福平治疗,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其中治疗
6个月后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乙胺丁醇片联合利福平胶囊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起效快,疗效好。
关键词:活血利水
脑出血 临床疗效
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发生是因为结核分歧杆菌感染,导致脑膜出现了非化脓性炎症,至少约13%肺结核患者会因此疾病累及神经功
能
[1]。本文将对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进行相关研究,并分析使用利福平以及乙胺丁醇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收治的成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共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
(35.87±4.3)
岁;纳入标准:符合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2],有结核病史,外周白细胞计数增高,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全身乏
力等,头颅
CT或MRI主要表现为脑膜强化、梗阻性脑积水、结核球等。排除脑血管意外或炎症患者。其中,病程1周-10个月。并发肺结核
患者
19例,并发糖尿病患者12例,并发结核性胸膜炎6例,并发消化系统疾病2例。按照中心随机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19例患者。对比2
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并不显著(
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应用脱水剂、利尿剂及保肝类药物进行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异烟肼(百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
字
H41023112),400mg/次,1次/d;利福平胶囊(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450),500mg/次,1次/d;链霉素,
750mg
/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乙胺丁醇片(华润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1648),250mg,3次/d。连续治
疗
6个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疗效判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检查连续2次呈阴性;好转,症状及体
征减轻,脑脊液常规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仍旧存在甚至恶化,脑脊液常规无改善。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
×100
%。
1.4
统计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X(—)+S)为计量资料,2组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加以表
示,
2组对比采取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见表1。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我国常见的严重疾病,如果不进行早期的正规治疗,易造成蛛网膜下腔粘连,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加导致脑脊液循环
障碍,炎症会扩散至脊椎蛛网膜,引发脊髓损伤而导致截瘫;脑脊液循环障碍又会引发脑水肿及毒素渗出物导致癫痫发作,因此结核性脑
膜炎,存活者也极易遗留颅神经损害、肢体瘫痪等严重后遗症。因此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需要在积极抗结核治疗的同时,防治脑脊液炎性
渗出,维持颅内压,以降低后遗症。
结核性脑膜炎又称TBM,致病菌为结合杆菌,其发病机制为结核杆菌侵入脊膜及脑膜所引发的非化脓性炎症反应。大量数据表明,肺
外结核疾病患者有
10%有神经系统受累现象,其中TBM最为常见。以病原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核分歧杆菌属分歧杆菌科,具有强效的抗酸
性及多形性,其生长速度较为缓慢,顶抗力较强,因此临床上需采取联合用药才可达到灭菌效果,其病理生理角度进行探讨,于结核性脑
炎疾病早期,室管膜、脉络丛等发生炎症性反应,导致脑脊液大量生成,导致颅内压增高。其脑底破裂的渗出物内含有多数的巨噬细胞、
红细胞、淋巴细胞及多形核白细胞,当渗出物经过机体静脉及毛细血管后被感染,因此导致结核性血管炎,堵塞血管,产生脑梗死现象。
乙胺丁醇为白色晶体,化学合成性药物,可溶于H2O,可通过对结核杆菌核糖核酸的合成过程产生抑制,从而起到杀灭菌体作用,并
且无交叉耐药性,其作用机制不明,应与对
RNA的合成产生抑制有关,该药物生物利用度较高,经胃肠道吸收可高达80%以上,2-4h血药
浓度可达峰值,对杀灭结核杆菌体效果显著。
利福平为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利福平对于结合分歧杆菌的效果较为显著,还具有强效的抗革兰阳性菌体作用,其主要抗菌机制足理肤
品通过与位于
RNA多聚酶上的B进行结合从而对RNA的合成过程产生抑制,从而阻断了DNA多聚酶与DNA作用,抑制RNA转录。
患有结核性脑膜炎(TBM)病症的患者明显性的临床症状,所以,对于此病的确诊往往需要影像检查以及实验室结果来共同诊断证实,
并需要将此病和非细菌性脑膜炎进行有效甄别
[3],从而避免误诊以及漏诊,不因误诊而延误病情。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给予糖皮质
激素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乙胺丁醇、利福平等药物对于改善患者的
ICP指标及病灶情况较为显著,本文比较了在异烟肼、链霉素基础治
疗的前提下,加载利福平及同时加载利福平和乙胺丁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疗效,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缩短,疗
效大幅度提高。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快速缓解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应选择利福平联合乙胺丁醇治疗,需要注意的是
乙胺丁醇对视神经损伤性较大,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
参考文献
[1]
潘孝彰,庞茂银.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特点与治疗原则[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4):212.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3.
[3]
张雪.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疗成人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分析
[J].中国医药指南,2015(35):161.